走下神坛的杨振宁
对物理学家杨振宁,为什么争议一直不断?
杨振宁,一个在物理学领域拥有极高声望的人物,却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他因为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同时也因为一系列争议事件而备受争议。
那么,为什么杨振宁的争议一直不断呢?我们需要了解杨振宁的“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即在物理学中存在一种现象,即在镜像反射下,某些物理规律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不符合宇称对称性的。
这一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巨大轰动,不仅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使得杨振宁成为了世界物理学界的巨星。
杨振宁的争议也随之而来。
他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因为它与当时的物理学规律相悖。
而且,杨振宁的理论也引起了其他科学家的质疑,他们认为这一理论并不完整,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质疑和争议使得杨振宁的声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除此之外,杨振宁还因为一些其他事件而备受争议。
例如,他曾经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政治问题上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这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杨振宁还因为在一些学术问题上的观点和其他科学家产生了分歧,这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杨振宁的争议主要是因为他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和成就带来了巨大的声望,但同时也因为他在其他方面的言论和观点引起了一些争议。
这些争议并没有影响到他在物理学领域的成就和地位,但也提醒我们,一个人的成就和声望并不代表他在其他方面的观点和言论一定正确和可取。
杨振宁的争议一直不断,主要是因为他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和成就引起了巨大的声望,但同时也因为他在其他方面的言论和观点引起了一些争议。
这些争议提醒我们,一个人的成就和声望并不代表他在其他方面的观点和言论一定正确和可取,我们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对所有观点和言论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
2022感动中国杨振宁人物事迹心得
2022感动中国杨振宁人物事迹心得《感动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档精神品牌节目,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在观众中口碑极佳,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2022感动中国杨振宁人物事迹心得【五篇】,衷心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感动中国杨振宁人物事迹心得1要搞清楚杨振宁的成就,我们就必须从理论物理学的发展说起。
我们都知道,伽利略、牛顿等人被认为是科学的奠基人,尤其是牛顿给科学定下了研究的范式。
牛顿的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石理论,他统一了天上和地上的物理学。
后来,科学家开始了解电磁学领域的物理学现象,并开始着手研究。
最终是麦克斯韦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统一了电现象和磁现象,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且光是一种电磁波。
再后来,由于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可以研究更小尺度的物理学现象和更大尺度的物理学现象。
在大尺度上,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解释了在接近光速状况下的物理学现象,广义相对论又对引力的本质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
在小尺度上,也就是微观尺度上,以普朗克、爱因斯坦、波尔、薛定谔、海森堡、狄拉克为首的科学家,他们搞出了一套量子力学。
一般来说,我们把牛顿和麦克斯韦的理论看成是经典物理学的支柱性理论,而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看成是现代物理学的支柱性理论。
那么在量子力学之后呢?物理学到底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科学家发现,他们在研究理论时,常常把看似完全不同的现象进行统一。
那么问题就来了,是不是所有的物理学现象都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理论来诠释呢?这种理论被物理学家们称为:大一统理论。
可以说,几乎所有物理学家毕生的梦想都是实现大一统理论,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牛顿都尝试过,然后他们都失败了。
不过,自打量子力学发展后,物理学家们就不断往那个方向尝试。
他们希望结合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利用“粒子”“场”“四大作用”来诠释,这被称为:标准模型。
这些理论基本上是近几十年才逐渐发展起来,而在这个理论构建的过程中,杨振宁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他到现在为止,极具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有十多篇,其中获得诺奖的“宇称不守恒”只能勉强排到第三,公认最好的成果是杨米尔斯理论,是杨振宁和他的研究生助理米尔斯一同做出来的成果。
杨振宁中国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杨振宁中国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57年,杨振宁成为中国及亚洲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宇称守恒破缺”的理论,为粒子物理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杨振宁的成就不仅代表了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中国南京,194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在二战期间,他因远离战火,并且母校清华大学被迫迁往四川,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学术研究。
1945年,杨振宁赴美国参与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研究,师从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奥本海默。
在奥本海默的悉心指导下,杨振宁逐渐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称守恒破缺”的理论。
他们的理论假设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现象可能存在。
这项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被后来的实验证实,为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对中国科学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成就不仅仅是科学上的突破,更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象征。
他的获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学家,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杨振宁在晚年回到中国,积极倡导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
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及其他重要职务,致力于培养和推动年轻学者的成长。
杨振宁的领导力和激情对中国的科学界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培养出更多的中国科学家树立了榜样。
总结起来,杨振宁作为中国及亚洲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的成就不仅仅是属于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科学事业的骄傲。
他的理论开创了新的领域,为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杨振宁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学家,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更是以身作则地培育和推动着中国的科学研究,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成就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学史上,激励着后人继续追求科学的真理,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杨振宁的放弃
才情主义M C尊重,我不想在世人面前变成一个透明人。
”谢海盟和母亲冷战了好久,并渐渐地不愿与家人分享写作心得,写的东西也从不给家人看。
从那时起,她经历了横跨整个青春期的挣扎阶段:她极不善社交,常与动物为伍;她没有同辈朋友,唯一可交流的只有崇拜她的表妹;和外界接触变得困难重重,甚至只去银行办事说两句话,她都不愿意。
大学之后,她被诊断为亚斯伯格综合征,一种没有智障问题的自闭症。
父亲给了她极大的帮助,他说,“想清楚,这就是你的人生,你要认认真真去面对它。
如果不能改变,我也喜欢你这个快乐的状态。
”在电影拍摄的几年里,谢海盟把目光落在了《行云记》的写作中。
朱天文对媒体说,这本侧记比电影好看一百倍,并赞谢海盟为一个“情感华丽、着色酣畅”的电影留下了一本详实的证词。
关于今天的成功,谢海盟对家庭表示了感谢。
她坦言,家庭资产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身教,会受用终生。
文学有异常残忍的一面,它的繁华、烟消云散都得由自己承担。
昆德拉曾说:自我强大的人适合写作,因为是和内心对话。
但要捕捉外界几不可闻的细微声音,就必须让自己内心的声音沉静下来。
写作是一条孤独而清贫的路,急于回到写作状态中去的谢海盟显然做好了准备。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编辑赵莹********************)1938年,杨振宁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在西南联大度过六年后,杨振宁发现自己对很多国外先进理论都缺少了解。
他曾对变形物体热力学做了很多研究,可等他找到解决方法时,却发现外国科学家在十年前就解决了。
杨振宁决定去国外留学,1942年,他来到芝加哥大学就读物理系,将实验物理学作为主攻方向。
两年多的时间,虽然杨振宁凭借着勤奋努力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因为他天生的动手能力太差,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
他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经常出错,东磕西碰,经常会摔破东西甚至引发爆炸。
老师和同学们都跟他开玩笑说:“实验室里凡是有爆炸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
”杨振宁也开始承认这个事实。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杨振宁先进事迹材料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杨振宁先进事迹材料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20余年的僵局,当美国刚发布公告解除外国人访问中国的禁令时,一位思乡的游子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
他就是已经誉满天下、功成名就的大物理学家杨振宁。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杨振宁先进事迹材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杨振宁先进事迹材料11.群英荟萃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
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
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谈切磋,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
2.杨门长子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
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3.名师高徒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杨振宁先进事迹材料2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ls)提出了"杨-米尔斯方程",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
宇称不守恒理论他与李政道提出基础粒子间的弱核力并没有镜像对称的特性,违反了当时物理家的认知。
该理论后得吴健雄的实验验证。
杨振宁的生涯发展历程
杨振宁的生涯发展历程杨振宁,中国现代物理学家、华裔科学家,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也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取得的最高荣誉之一。
杨振宁的生涯发展历程极其丰富多彩,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他的主要经历和成就。
杨振宁于1922年10月1日出生在中国南京一个学术世家。
他早年的求学经历可谓独特而卓越。
1942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但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前往西南联大学习,并在那里获得了学士学位。
之后,他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的导师就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这为杨振宁后来的科研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即物理学中的左右对称破缺。
这个理论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巨大轰动,被誉为现代物理学的重大突破之一。
1957年,他们的发现被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发表,并在1958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成就不仅证实了物理学中的一项基本规律,也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在取得国际声誉之后,杨振宁回到中国,开始了他在中国科学界的建设性工作。
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并亲自指导了一批优秀的年轻科学家。
他积极参与并推动中国在物理学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
他的贡献不仅限于理论研究,还包括推动实验科学、培养人才和加强科学国际交流等方面。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杨振宁也经历了巨大的挑战和困扰。
在这段时期,他被迫停止科研工作,甚至受到了批斗。
然而,他始终保持了对学术的热忱和坚持,并于1972年重返美国,再度开展科学研究。
他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教职,并在那里继续深化研究。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和学术贡献为他赢得了无数荣誉和奖项。
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哲学学会和俄罗斯科学院等多个国际顶级学术机构的院士,也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的第一位华人科学家。
除了学术成就之外,杨振宁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担任重要职务,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他担任过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组织委员会主席等职务,致力于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
2022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优秀事迹一览
2022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优秀事迹一览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护照上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优秀事迹一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22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优秀事迹杨振宁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渊源深厚,结下了几十年的良缘,多年来对大学的学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杨振宁长期为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讲课,2006年和2007年开设的课程是“二十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有修读。
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何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经常参加国内的学术交流,国内已有不少地方通过杨振宁教授引进了不少‘少壮派’高端人才,这其中包括杨振宁教授的弟子。
”1986年,杨振宁创建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本着“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83] 杨振宁创建后亲自指导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物理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包括量子可积系统,杨—Mills场,杨—Baxter系统,量子群,关联体系的代数结构,Yangian,纽结理论等。
杨振宁创建的理论物理研究室,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培养的博士中,有人当选院士,有人成为大学副校长,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终身教职。
用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的话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毕业了一批人、做出点事”。
据葛墨林院士回忆,杨振宁“管”得很细。
从1988年开始,南开的理论物理室办过7次讲习班,邀请的都是各个方向最有发言权的科学家。
因经费匮乏,要靠杨振宁从香港募捐讲课费。
1992年,为了南开主办的一场国际会议,杨振宁筹集了两万美元。
考虑到大陆不易换开百元大钞,他特地换成20元、50元的钞票,捆在一个包里带来。
南开数学所的第一台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也是杨振宁当时购自香港,运到天津的,他还派自己的秘书负责打字。
杨振宁的传奇人生励志故事
杨振宁的传奇人生励志故事杨振宁,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他的身上发生了很多励志的故事。
小编为大家力荐了杨振宁的励志人生故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杨振宁的励志故事篇1:我将来要拿诺贝尔奖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
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
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
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
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
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
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孟子》。
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
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
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
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
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振宁事迹(最新)
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振宁事迹(最新)感动中国,茫茫人海,总有人会给世界带来长叹、带来愤慨,也总有人让世界温暖着、美好着。
感动的力量,让我们面对茫茫人海仍然相信,仍然热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振宁事迹,欢迎阅读!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振宁事迹1杨振宁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致辞:“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诚哉斯言,杨振宁的一生奉献在两国建交和科学研究中,乐得其所。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
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振宁的功劳是非常之大的。
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加保钓运动。
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1971年甫一回美,即应“保钓”学生的邀请,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以所见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示于学生,感染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
他在保钓学生中发表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轰动异常。
杨振宁的故事
杨振宁的故事出生于1922年的杨振宁,他在中国学术界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直备受人瞻仰。
在别的孩子还在家嗷嗷待哺时,杨振宁已经跟着父亲去学堂读书认字了。
在35岁时便轻轻松松地拿下诺贝尔奖,一直被称为“世界上最顶尖的物理学家。
”杨振宁出生在安徽省当时的合肥县,作为杨家长子长孙,杨振宁是家族“振”字辈的老大,从小就被家人寄予厚望。
杨振宁出生时父亲杨克纯正在怀宁也就是现在的安庆教书,所以父亲就取名为“杨振宁”。
杨振宁曾说过:“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也是我父亲。
”杨振宁的父亲到底有何成就,能让杨振宁在学术的道路上有如此大的成就。
杨家祖上历代都是官宦之家,是安徽当地有名的官员,但是到了杨振宁爷爷杨邦盛那里开始家道中落,杨邦盛一生参加科举考试未第,只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中了个秀才。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只找苦命人。
在杨武之只有九岁的时候母亲因为没有及时救治去世,三年后,杨邦盛与朋友在去北方经商的路上不幸患上鼠疫,为了省钱错过治疗最佳时期,年仅46岁。
经过辛亥革命,清王朝覆灭,新式学堂传入中国,杨武之深知中国的教育必将产生变革,就继续发奋图强考入新式学堂,但是当时的北平大学、清华学堂等其他学校都需要高昂的学费。
只有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免学杂费,1915年,杨武之以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完成学业之后,很多学校都对杨武之投来橄榄枝,但是杨武之一直心系母校,选择了在母校教书,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
解决工作问题之后,叔父开始操心杨武之的婚姻大事,正好当时当地有个土郎中,家中女儿待字闺中,两人正好相识,于是家中长辈做主,杨武之迎娶罗孟华。
两人结婚不到两年,便有了杨振宁,次年五月份,杨振宁只有九个月大,杨武之接到了公费赴美留学生,成为中国早期公费留学生之一。
在美国读完博士,深知祖国科研事业百废待兴,激励将西方近代数学与思想引入中国,当美国方面想要将他留下或者加入美国国籍时,杨武之自始至终都是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到我的祖国,为祖国尽一份力。
尔雅2019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满分答案
物理学的起源1 【单选题】Physics这个词最先是谁想出的?(B)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欧几里得D、阿基米德2【判断题】颐和园宝云阁的“物含妙理总堪寻”是由康熙题词。
(X)“物理”一词在中国1 【单选题】谁认为“格物致知”中的“格”意思是“变革”?(D)A、朱熹B、王阳明C、王艮D、毛泽东2【判断题】王阳明强调人心,良知,冉伟革去外物,良知自存。
(对)物理学的诞生1 【单选题】谁首先指出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测量的科学”?(B)A、阿基米德B、伽利略C、牛顿D、亚里士多德2【多选题】阿基米德的重要发现是(BC)。
A、自由落体定律B、浮力定律C、杠杆原理D、相对性原理3【多选题】下列哪些定律是伽利略首先确认的?(ACD)A、相对性原理B、杠杆原理C、自由落体定律D、惯性定律“1642年”在物理学上的意义1【多选题】牛顿的主要成就是(AB)。
A、力学三定律B、万有引力定律C、光的波动说D、能量守恒定律2【判断题】库伦从介质的弹性振动导出了电磁学的基本方程组。
(对)3【判断题】麦克斯韦从介质的弹性振动导出了电磁学的基本方程组。
(对)热学的发展1【单选题】热力学的哪一条定律说”不能从单一热源吸热做功,而对外界不产生影响”?(B)A、第一定律B、第二定律C、第三定律D、第零定律2【判断题】开尔文提出不能从单一热源吸热做工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对明朗天空的两朵乌云1【单选题】爱因斯坦提出下列理论中的哪一个,用以解释光电效应?(D)A、量子论B、光子说C、波动说D、光量子论2【判断题】瑞利—金斯曲线在短波波段与实验曲线完全符合,在长波波段变得无穷大。
X并非神童的爱因斯坦1【单选题】爱因斯坦在苏黎世工业大学上学期间,其物理教授是(A)。
A、韦伯B、卢瑟福C、玻尔D、狄拉克求职不顺的爱因斯坦1【判断题】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后曾向著名的物理学家奥斯特瓦尔德求职。
时代英雄杨振宁事迹简介
时代英雄杨振宁事迹简介
杨振宁是一位享誉国际的中国物理学家和科学家,他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为了时
代的英雄人物。
杨振宁的事迹让我们深感钦佩与敬意。
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在中国南京市的一个学者家庭。
他在中国的清华大学学
习物理学,并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才华。
后来,他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奖学金,于1945年前往美国继续深造。
在斯坦福大学期间,杨振宁成为了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与同事李政道联合
提出了“杨-李理论”,该理论对于描述基本粒子的行为和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
这
一突破性的工作使得他们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
亚洲科学家。
杨振宁的事迹不仅局限于科学领域,他也为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
贡献。
他曾回到中国任职,担任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并推动了现代物理研究的发展。
他的回归和贡献对中国的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培养和推动新一代科学家起到了榜样作用。
杨振宁是一位深受尊敬和崇拜的科学家,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年轻人追求知识、追求科学的道路。
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成就使他成为了时代的英雄,为中国和全世界的科学界树立了榜样。
我们应该铭记杨振宁先生的事迹,向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杨振宁的历史故事
杨振宁的历史故事杨振宁,中国物理学家,是20世纪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他以研究弱相互作用而与李政道共同获得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并因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无疑地将他的名字镌刻在了物理学史上,而他的人生经历也成为历史长河中一段不可忽视的历史故事。
杨振宁于1922年10月1日出生在中国南京,他在南京高级中学时展现了非凡的数理思维能力。
194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并入读物理学专业。
在清华大学期间,杨振宁拥有优秀的学业表现,并开始涉足核物理领域。
1945年,杨振宁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
在导师郭沫若的指导下,他研究了核子的探测方法,并在此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人生伴侣的丘成桐。
丘成桐的加入不仅加强了杨振宁的科研团队,也使他们成为亲密的朋友。
1948年,杨振宁在完成了博士学位后,他接受了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邀请,成为该院的研究员。
他在普林斯顿的工作为他日后的科学事业奠定了基础。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950年,那一年杨振宁被列入美国政府的疑似共产主义分子黑名单上。
受到种种不公正待遇,杨振宁选择了离开美国,回到了祖国。
他回国后一度无法再从事许多与他的才能相称的科研工作,但他对自己的选择从未后悔过。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一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的反宇称对称性破缺理论,这项重大的科学突破为他们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也成为了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里程碑,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声望。
在此之后,杨振宁深耕物理学的道路,并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以及香港中文大学首任校长。
他为培养优秀的科学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将自己的精神传递给了几代学生。
除了在科学和教育领域的成就,杨振宁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关注普通民众的福祉。
他通过自己的知名度,努力倡导科学知识的普及,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努力。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振宁先进事迹一览8篇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振宁先进事迹一览8篇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振宁先进事迹一览篇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爱国,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就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自信地挺起了脊梁。
爱国是我们每个人有应该做的,身为一个中国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以前爱国的英雄给的,难道不应该延续他们的作为吗?自从我听了曹老师的爱国讲座,我深受感触,我觉得,顾炎武说的很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革命烈士刘胡兰,东北抗日英雄赵一曼,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甘岭战役堵抢眼的黄继光哪一个不是为国牺牲,如果我们不爱国,还有良心吗?还有资格踩在为国牺牲的战士打下来的中国土地上吗?因为爱国,才有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为爱国,才有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爱过,才有了陆放翁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杨振宁先进事迹一览篇2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橘黄的灯如花般在寒冷的冬日里绽放,尽管在我身边,飞舞漫天的雪,渐渐溶入我的心,一瓣一瓣。
只因感激,感激“逝者如斯”的生命,赐予我这一方净土,赐予我心里的晴空,清丽,柔和,宁静,温暖,我才能在风雪漫天里微笑着,体味冬天的春光。
人,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恩,很多很多人……我感恩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予我生命,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
坚实而温馨的避风港将永过成为我栖息的地方。
爸爸,您是女儿心中那座安全而温暖的靠山,累了的时候只要在上面躺一躺就可以精神百倍;爸爸,您是女儿心中辽阔海洋的彼岸;在岸的那头等待女儿的归来。
杨振宁的小故事
杨振宁的小故事杨振宁,那可是科学界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故事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每一幅都有着独特的色彩。
杨振宁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
小时候的他就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想象一下,一个小小的人儿,坐在书桌前,眼睛里满是对这个世界未知的好奇。
他面对那些书本,就像是探险家面对神秘的宝藏地图一样,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都是通往神秘知识世界的钥匙。
他对数学和物理的喜爱,就像是小孩子对糖果的喜爱,那是一种纯粹而热烈的情感。
杨振宁的求学之路,那也是充满了故事性。
他远渡重洋,到美国去深造。
那时候的他,就像一只勇敢的候鸟,离开自己熟悉的巢穴,飞向遥远而陌生的天际。
在异国他乡的校园里,他刻苦钻研,周围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身上那股子执着劲儿。
他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和那些复杂的仪器、晦涩的理论打交道。
有时候为了一个实验数据,他能几天几夜不合眼,就像一个执着的猎人,一定要捕捉到那只狡猾的“猎物”。
他和李政道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这一发现就像在平静的科学湖面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整个科学界都被震动了。
这就好比大家一直都以为世界是方的,突然杨振宁和李政道站出来说,不,这个世界是圆的。
这一发现打破了很多传统的认知,也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杨振宁在晚年的时候,选择回到祖国。
这一决定就像一个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他带着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就像一个满载而归的行者。
他回来后,积极投身于中国的科学建设事业。
他在各大高校讲学,那些年轻的学子们围坐在他身边,就像一群饥饿的小鸟等待着老鸟喂食。
他把自己的智慧一点一点地传授给年轻人,他希望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能有更多的科学幼苗茁壮成长。
他对中国文化也有着深深的眷恋。
他在很多场合都会谈到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
他就像一个文化的使者,在西方科学世界和东方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他会把中国文化中的一些理念,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给外国的朋友听,让他们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杨振宁的选择主攻方向的故事】最成功的142个励志故事
【杨振宁的选择主攻方向的故事】最成功的142个励志故事【杨振宁的选择主攻方向的故事】最成功的142个励志故事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得法者事半功倍,古今中外凡成大事业者莫不如此。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的选择主攻方向的故事,对我们各条战线的青年都会有启发。
泰勒教授的引导那是1945年,我国的实验物理工作还非常落后。
为改变这个状况,杨振宁靠奖学金踏上了美国的土地。
他无暇去光顾那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立即找到阿贡实验室,由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费密介绍,在安德逊处开始做实验物理方面的工作。
但是,他不久就发现自己的才能并不在实验物理方面。
因为,在祖国,由于当时的条件差,他常常缺乏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而在美国,情况就两样了,学物理的不但能够经常做实验,做得好的人也很多。
比如,那里的实验室有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就是在加速管上抹肥皂水,寻找漏气的地方。
找到以后再封好,以保持加速管的真空度。
杨振宁就不善于找,只能乱碰,很难碰上。
相反,一位美国同学特别能干,不出两分钟就能找到。
还有,有时候电子设备不“灵”了,有个同学只要踢两脚就排除了某些故障,杨振宁可没那本事。
他感到同学们有一种很强的做实验工作的能力,但问他们,他们却讲不清。
然而,在学理论方面,杨振宁感到自己也有一种难以讲清的超人能力,别人很难学会,还要他去帮助他们。
他到校两年半后,就写了两篇理论文章,泰勒教授看了,给予很高的评价。
并亲自找到杨振宁,要求他放下实验物理工作去搞理论。
那两篇文章就作为学位论文。
此时,满怀振兴祖国实验物理科学的杨振宁感到非常失望。
他想啊,想啊,苦思了两天终于想通了,决心改变自己的主攻方向,专攻理论物理,请泰勒做他的导师。
过了两个月,他取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而在这之前,他搞了二十个月的实验物理工作却长进不大。
从此,杨振宁在理论物理方面开始大显身手,积极酝酿学术研究上的新突破。
1949年,年仅二十七岁的他和导师一起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结构模型;1954年,他又和另一位物理学家提出了规范场的理论;1956年,他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关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打破了曾经被认为是不可动摇的宇称守恒定律。
杨振宁简介
• 认为科学家应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 鼓励科学家勇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
杨振宁的科学伦理观
强调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 认为科学家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倡导科学家的道德品质
• 认为科学家应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道德 • 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和抄袭剽窃
杨振宁的科学史观
强调科学史的研究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 认为科学史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了解科学史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发展和变革
倡导科学家的历史使命
• 认为科学家应具备历史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 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04
杨振宁的社会影响与贡献
杨振宁在科学界的地位与影响
被誉为“华人科学家的典范”
• 凭借杰出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贡献 • 为华人科学家树立了榜样
对粒子物理学和统计力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 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杨振宁对教育事业的支持与贡献
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
• 认为教育事业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 积极参与教育事业的活动和倡议
支持科学人才的培养
• 认为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是国家的根本大计 • 为培养优秀科技人才作出了巨大努力
杨振宁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 认为科学家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 认为科学家应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 为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谢谢观看
Docs
• 以表彰其在统计力学 领域的杰出贡献
• 以表彰其在粒子物理 领域的杰出贡献
• 以表彰其在科学领域 的杰出贡献
杨振宁《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
杨振宁《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杨振宁《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精选篇1在中国,杨振宁的名字从知识阶层,到平民百姓,可谓家喻户晓。
一位从事自然科学的学者具有这样宽泛的知名度,不仅因为他是_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另一位得主是同为美籍华裔学者的李政道教授),还因为他是_年新中国建国以后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卓有成就的美籍华裔学者。
合肥小男孩从厦门走进清华园_年10月29日下午,杨振宁应上海市海外联谊会邀请,在浦东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作《21世纪的科技》演讲后,又以“八十自述”为题即席演讲。
他用亲切的语调对大家说:“按中国旧历的算法,今天我整整八十岁!”台下响起一片深情的掌声……_,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
当他未满周岁时,父亲杨武之先生考取美国公费留学,去了着名的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整整6年,他一直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亲,甚至不认识父亲。
6年过去了,父亲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受聘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母亲带着全家人从合肥老家出发,风尘仆仆地赶往厦门与父亲团聚。
他们一路水陆兼程,途经上海。
当杨振宁站在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的大马路上,望着生平第一次见到的往来穿梭奔驰的汽车,他的惊愕程度绝对不会逊于《子夜》里那位从乡下初到大上海的吴老太爷!尔后,他在下榻处,又第一次看到了手指一揿便会涌出哗哗流水的抽水马桶。
这个富于想象的孩子第一次朦胧地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无比伟力!父亲任教的厦门,是一个给杨振宁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他们家住的那栋小楼就坐落在大海的边上。
在那段美妙岁月里,他看到了蓝天大海无穷无尽的变化,看到了伟大宇宙无边无际的奥妙。
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在杨振宁的心里,种下了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深深情种,以及对探索自然奥秘的无穷兴趣。
后来,父亲受聘于清华大学,一家人又去了北平。
杨振宁在清华园生活了8年,这8年恰恰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青春岁月。
杨振宁曾多次谈到,清华园的8年,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至为深刻的印象。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事迹
杨振宁是中国的一位著名物理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籍科学家。
他不仅是中国科学界的一面旗帜,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杨振宁出生在浙江省湖州市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教师。
自小聪明好学的杨振宁,很快便展现出了惊人的数学天赋。
在读完小学后,他便考入了苏州中学,开始了在物理学上智慧之路。
1950年,杨振宁前往美国留学,开始了他的科研之旅。
尽管面临着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但他依然继续坚持。
他的专注精神和勤奋工作,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和赞誉。
196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巨正比不守恒”的理论,这项重大成果奠定了二十世纪物理学基础。
此后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这一殊荣的中国籍科学家。
杨振宁不仅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他关注教育,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传播科学知识。
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科学,在今后的发展中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杨振宁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更是让人敬佩。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创造出了伟大的成果,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信。
他的事迹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科技工作,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杨振宁的传奇人生励志故事
杨振宁的传奇人生励志故事杨振宁是中国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传奇人生虽然曲折而多舛,但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和梦想,他的励志故事也鼓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畏艰辛,追逐自己的梦想。
杨振宁于1922年10月1日出生在浙江宁波市,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家庭的孩子。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表现出了很高的智商和学习能力,同时也对数学和物理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进入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
从此,杨振宁的学术之路开始了。
在普林斯顿大学,杨振宁开始了他的物理探索之旅。
他跟随耶鲁大学的物理学家,利用他领先的装置在核物理方面开展了伟大的发现。
在这一领域,他与李政道一起提出了现在被称为“杨李理论”的“宇称奇偶性”的概念,并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曾经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并被任命为斯特安福德·摩尔广场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
他作为物理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在学术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通过他在数学和物理方面的贡献,向我们证明了科学和理性的重要性。
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杨振宁又经历了一段不顺利的生活经历。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红色恐慌随着麦卡锡时代的到来而变得越来越猖狂,当时美国對任何類似共產主義者或社会主义者的人都非常排斥,杨振宁也不例外。
他因为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而被勒令离开美国,前往瑞士从事物理研究工作。
凭着自己的毅力和智慧,杨振宁不放弃豁达,最终踏上重新回到美国的旅程,他重新被邀请来到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并获得了美国国籍。
他曾经说过:“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扭曲、不屈服。
”除了在物理学领域上的贡献,杨振宁还是一名文化人。
他写过小说、诗歌和散文等文学作品,也经常活跃在文学和文化交流方面的活动中,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杨振宁是一位充满智慧和才华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和文化人,他的传奇人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我们在追求自己事业的过程中坚持不懈,不断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资料来自"马照跑,舞照跳"地区的老同学(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同班同学) Mr.& Mrs.ha ping cheung,有兴趣的话,不妨花点时间读一下,内容很有意思。
高走下神坛的杨振宁他依然是继牛顿丶爱因斯坦丶麦斯威尔之后的最重要物理学大师-刘永龄-第一部份:杨振宁―翁帆黄昏恋04年12 月早晨我正与荆妻早餐,忽然她说“杨振宁竟然结婚了”,我问你怎麽知道?她说报纸登了,我接过报纸,果然大幅报导,图文并茂,确实令人震惊。
随即她冷冷撂下一句话“报上说他回港还要摆喜筵,如果收到请帖,你要去参加,听从尊便,我是决不参加”,这番说话同样令我吃惊。
杨后来并未办喜筵,祇是香港知名人士查济民先生出面,请了少数人便宴招待杨振宁新婚伉俪,我们收到邀请,但内人有话在先,我只能单人赴宴。
自2004年杨翁婚后,我和他们也相见过不少次,多数我们三人共餐,边吃边聊天,翁帆很少出声,只是倾听我和杨的对话,我对翁了解不多,一般感觉是她还斯文有礼。
在此前不久,杨夫人杜致礼女士病逝,我和杨振宁有如下对话,清华配备什麽人来照顾你?杨回答女工及秘书丶司机各一人,再问这三位住处离你家多远,杨答都不超过2公里,我说你心脏做过大手术,万一有事打电话都来不及,我公司生产一种对讲机,可以通话超过10公里以上,我送你四个,如调到同一频道,只要按一下立即四人同时可通话,我会从深圳生产厂直接寄给你,杨欣然同意。
所以听到上述消息,我第一个反应,是我的对讲机刚刚寄出不久,即使收到也用不上了, 但深为杨得到人照顾而高兴,但事情的发展和我想的完全不同,熟悉或不熟悉杨振宁的人,谈起此黄昏恋都为杨“惋惜”,认为“犯不着” “不值得这麽做”,对杨的做法深感失望,特别对结发半个多世纪的夫人尸骨未寒, 即如此高调闪电式结婚,甚至还对传媒说这是“上帝送给他最后的一个礼物”。
相对目前中国的世俗社会,很多人都是难以接受,特别是女士们有此想法的更多,看来拙荆并非完全过激,各种流言在网上流传,越讲越离谱,开始我认为杨振宁只是结婚太高调了,我并不同意人们的看法,甚至同人辩论,认为任何人处于杨的处境都会这样做。
但人们认为别人都可以,杨振宁却不可以,随后我慢慢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
虽然杨振宁再婚完全“合法”(他已单身),“合理”(他年老体弱丶无人照顾),但不合“情”,不合中国人特殊国情,为什麽?此事说来话长。
1957年杨丶李因宇称不守恒定律得到诺贝尔奖后,中国处于毛泽东时代,资讯极为封闭,但这件事从中央的人民日报到全国地方报纸大幅报导,认为是中国人的光荣骄傲,连毛泽东都公开以杨丶李为例说年青人能办成大事。
中国人从来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状元是读书人的梦想,封建时代的状元取消了一百多年,但是至今对全国各地包括香港,高考状元还是每一个学生和家长的愿望。
诺贝尔奖是洋状元,是状元中的状元,中国人从来没人得过,杨振宁自然成为人们的偶像,也自然升为“神”—学术界的“神”,受万人崇拜,这是杨第一波升为神,杨振宁给全国造成第二次震撼是1971年第一次回国访问。
1971年是文革期间,全国的知识份子给毛泽东及江青之流用当时公开的说法是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被称为“臭老九”,老一辈知识份子有坐牢丶做苦力,包括杨振宁的老师丶同学。
杨的父亲带病被批判丶劳动,年轻的学生从初中到大学数以千万计“上山下乡” 到农村去,学生自谑为“修理地球”,知识份子,老年丶中年丶青年都处于水深火热中,处于绝望中。
杨振宁回国,受到以毛泽东丶周恩来为首高规格的礼遇,盛大欢迎,这给全国知识份子带来极大的希望,因为杨振宁是知识份子, 而且是高级知识份子,如在国内首先是打倒的对象,如今是否风向要变,知识份子政策要改变。
确实杨也向当局做了建议,周恩来等也试图做一些改变 (当然最后还是四人帮垮台,邓小平执政后,才做了彻底的变化)。
如果说57年杨因为巨大的成就,成为崇拜的对象,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71年更因为他带给人们空前未有希望,所以“神” 更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本人因为支持杨建议创办的青少年发明奖,80年代和杨一起到一些大学作推广工作,杨受到学生狂热的欢迎,令人感动,但廿年后,2005年在上海交大为庆祝此奖成立廿周年,杨和他的新夫人翁帆女士也出席,学生的热情和廿年前却不可相比较了。
当然杨的盛名下降,不完全是杨翁恋,可能也因为说了不受人欢迎,被认为不合时宜的话,连他的妹妹杨振玉也说他“中国政府的功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需要你这个科学家来做结论,因此也没有必要为政府做错的事, 而为中国政府说好话”。
注多年前,毛泽东的警卫员李银桥写过一本很畅销的书《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现在就有人认为杨振宁是从神坛走下来了,杨振宁确实曾经是高高站在神坛上,他是科学之神,希望之神,是神就应该是完美的,道德是高尚的,言论一切都应该是正确的,但杨---翁黄昏恋后, 形势完全逆转, 人们的幻想破灭, 很多人从少年时视杨为偶像, 心目中的神, 已不再存在, 事情逐渐走向反面。
如果不把杨振宁当成神,当他是人,他的一切“错误”就会完全不成问题,不幸的是他曾经是“神”。
我和杨相识多年, 从来没有把他当神,所以并不认为他有什麽大错。
第二部份 : 杨―李争论杨―李争论是否与杨夫人(杜致礼)有关周恩來對此如何看法李丶杨争论是否和杜致礼有关,这可用杨振宁讲过的一件事作参考,杨说有一次周恩来问杨李不和事,问他的夫人是否介入,杨回答说没有。
杨描述如下“聪明的周恩来笑了一下”,这句话可圈可点,即周不相信杜致礼没介入,杜是否介入请看杨另一段谈话,原来杨李同写的论文,杨本想李名字放前面,但杜致礼不同意,认为李这个人不值得信任,因此令杨改变了主意坚持要把自己名字写在前面,这充分证明杜对杨的干涉。
注在这里不能不谈一下和杨结婚共生活了五十多年的发妻,杜致礼是何许人,我和杜致礼丶杨振宁也有过多次共餐,并曾外出旅行。
据杨说杜个性很强,有话直说,我也有同感,特别是有话直说。
杨振宁即说70年代江青丶张春桥(四人帮成员)代表周恩来宴请杨振宁丶杜致礼夫妇,席间张春桥对杨振宁言有冒犯,杨容忍不言,但杜致礼立即反言相讥,毫不相让,由此可见其个人之强。
我曾问杜你是北方人(陕西米脂县人, 也是李自成的家乡),为何偏爱吃大米,而不是面食,她答道 : 因为小时候生活困难, 吃饭总会有点菜,吃馒头,那只有大葱。
她“小时候” 应该是抗战时期,其父杜聿明至少是师长以上的高级军官,可知杜聿明确“清廉”, 其后杜聿明被俘成战犯,杜夫人带同五个孩子(杜致礼已在美国)在台生活困难,后求助于宋美龄,老蒋看在他虽败未降,曾赠杜夫人黄金若干两,以渡难关,而杜的黄埔同学等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不少腰缠万贯。
也许有人会问,杜聿明既然不是贪官,那来钱送杜致礼去美国?实际情况是杜聿明在辽沈战役后,肾病严重,老蒋批准由女儿陪同赴美治疗,但想不到淮海战役这麽快发生,因此留杜聿明主持此战役,此时护照外汇已批下,杜致礼乘此机会单身赴美求学。
杜致礼父亲杜聿明,黄埔第一期老蒋嫡系中的嫡系,曾担任多个重要职务,1948年率几十万大军和以邓小平丶陈毅为领导的第二丶三野战军决一死战,最后兵败突围不成,被俘成为战犯,关押10年後获特赦,杜聿明在国民党军队人员中有很高威信,一笑泯恩仇后,杜受到中共重视,80年代在北京病逝,邓小平曾出席这个昔日老对手的追悼会。
杜致礼无愧是将门虎女,杜聿明悍卫国土,寸土必争,杜致礼为悍卫夫婿也是寸步不让。
1950年杨振宁和杜致礼结婚以前,曾写信禀报父母,杨武之回了一封长信,提到二家家庭的差异,要杨有所考虑。
杨—李的老师,吴大猷先生如何看待他的二位高足之争吴大猷是李—杨的老师,桃李满天下,吴先生对学生教导有方,对有才干丶有天份的学生更独具慧眼,知名的不仅李—杨,在二弹一星的功臣中研究理论的如朱光亚,邓稼先都是他学生,他对学生感情深厚。
第二次世界大战因原子弹而结束,引起蒋介石重视,老蒋要吴大猷先生率领一些人到美国了解原子弹究竟是怎麽会事,因此吴先生挑选了朱光亚等人往美国访问。
80年代, 一次吴先生和我讲, 他很想念朱光亚, 问我能否设法邀请朱光亚来港和他见一面,我明知道是我办不到的事,但我不忍伤老人的心,只好讲我尽量设法,其所以知道办不到,因为杨振宁也在此不久前, 和我商量说他同学邓稼先(原子弹功臣之一)身患绝症,他想我资助费用,邀请邓稼先夫妇在港休养一段时间,因杨当时任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与他有相处机会,我说没问题,一切费用由我负责,并可派人赴京接他们来港,但后来没获批准,以杨振宁的“大面子”都办不到,我那里有此能力,其实我根本不认识朱光亚先生,听说朱光亚先生还健在,可能他根本不知道他的恩师吴大猷先生对他的怀念,但愿朱先生能看到此文。
吴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97年他病逝于台北,杨振宁曾问我,吴先生晚年和你过从甚密,为什麽你没写一篇悼念他的文章,我答复是吴先生何许人,被台湾称为科学之父,我如写悼文于报章,会被人误会是想高攀,出风头,正如同丁肇中对外界说我是他二位最好的朋友之一,我亦不作回应,今天回想这完全是错误,深感惭愧,我想借此机会谈一下吴大猷先生。
吴先生是广东番禺人,为卅年代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最早将量子力学介绍到中国,人虽矮小,但做事说话气势万丈,以敢言而着称,在台湾深受蒋介石器重,台湾要想制造原子弹,吴先生坚决反对,曾当面和蒋介石说,你总不能把原子弹扔在中国同胞头上吧!他谈到有一次老蒋问他有关台湾原子弹进展,他说他们(指蒋经国)从来没让我参观过,引起老蒋震怒,他不止一次说过蒋介石虽是一介武夫,他知道尊重知识份子,因此很多人愿意为他効力,如胡适,李国鼎,叶公超(晚年遭蒋贬职),但蒋经国却是“怕”知识份子,“躲”知识份子,李登辉更糟,吴先生公开批评李登辉,李用卑鄙手段在立法院讨论对中研院经费刁难,吴先生被迫辞职。
他从未谈起他的二位弟子,李—杨之争,只有一次,他感叹的说“二个最聪明的人,做了最蠢的事”,杨振宁也从未和我谈和李政道之争论,因为我不懂物理,无从谈起,也没兴趣“掺和”这件事,只有一次杨很沉痛的说过一句话“我和李政道的争论为下一代树立了极坏的榜样”, 这句话真是百分之百正确, 掷地有声。
杨振宁对他和李政道交悪起于六十年代,而直至1989年7月7日杨致函吴大猷先生,吴先生也在一周以后1989年7月14日即回覆杨振宁,可知吴先生对此事早有想法,只是不想说,吴先生致杨的信如下:「振宁:今天读来信,确是一个多年来我不愿真正追探而心理多多少少有了一个picture的sad story,我并没有惊讶,没有“完全未想”的感觉,我说的有些是我已知道,已感觉到的而我不愿去“确定”的,现在你说出来了,是我难过的。
总之,整件事是一件不幸的事,我想Truth是不能永远掩盖着的,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Truth慢慢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