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智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 子 与 《论 语》智慧
主讲:蔡厚淳
• 序:我们永恒的精神财富:
• 今天,我们人类匆匆的脚步已经踏在21世纪的道路上了。800年前、1000 年前,甚至更久远年代的先辈们的思想,还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吗?
• 我们现在有些人,从小就讲“标新”,就讲“立异”。就讲“离经叛道” 。中国几千年读书人做学问没有这个态度。这个态度太傲慢了、太狂妄了 ,中国人从小就学谦虚、学恭敬。我最近就批评过几个年轻的博士。 • 能不能超过古人?我认为既可超过,也难超过。所谓“可超过”是指我们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技术可超过,科学可超过;所谓“难超过”是指心态 难超过。我们冷静想一想,古时候绝大多数人心是静的,是定的,现在绝 大多数人心是动的,是乱的。 • “定”就能生智慧,“乱”就会生烦恼,烦恼跟智慧相比,那就差得太远 了。六千年前,在我们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伏羲“一画开天”就画出了八 卦,揭示出宇宙和人生的密码;文王静心推演出64卦;孔子潜心钻研,纬 编三绝,而为《易传》。这些,就成为中华文化的灵魂,人类文化的奇迹 • 科学再发展,技术再进步,人类的基本伦理是不会改变的。
• 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魅力,看几个事例:
• 1、孔子的影响不止限于华夏大地,而且早已超越了国界,并 且成为当今世界人民的精神养料。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镌刻着
孔子语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石碑,向世界人民展示着
中国古老的智慧。 • 有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88年曾发表巴黎宣言指出:“如 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去汲取孔子 的智慧”。可见,中国智慧不仅照耀了历史,而且将辉煌未来 ;不仅恩泽炎黄子孙,而且惠及整个人类。 • 2、中曾根康弘与胡耀邦的对话。
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至圣先师”、“万 世师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所处的朝代,在中国历代纪元中,称为 东周(共548年) 东周又被史家划分为春秋及战国两个时代。
春秋时代: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294年),以诸子百家争鸣为社会特征。
一直到二十世纪末,在人们对自身问题进行深 度思考与反省时, 《论语》才又重新引起了国 人的关注。
二、关于《论语》
(一)《论语》概说: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 想编纂而成的一部著作。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 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 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为“论”。这部书 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论语》由于是集体编纂,当时的各派都参与其中,故其 所反映的乃是众多弟子(包括再传弟子)眼中的孔子,而 不是某一人或几人所理解的孔子。这种理解代表了孔门弟 子的共同看法,反映了早期儒学的基本价值观。因此具有 权威的地位。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 内容,似乎孔子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 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 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 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5、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孔子与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始人】(沙特麦 加)、耶稣【基督教创始人】(以色列)和释伽牟尼 【佛教创始人】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 圣”。
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发展起 到了重大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了中国20 00多年的历史进程。孔子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
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国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 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 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 之小,孰能为之大?”(先进篇第十一·二十六)
1、“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2、“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
这是孔子的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孔
子强调: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这就是 “仁”的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 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 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当然,也不能将孔子这句话僵化使用。比如,两人举枪 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
(二)《论语》的篇幅、字数、体式: 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
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
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的总字数为15900Biblioteka Baidu。
论语的体式归纳起来有: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 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 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 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 有写谈话的背景;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孔子强调“礼教”和“德治”。他认为“导之以政,齐 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这段话的意思是: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
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
礼制来约束,百姓会知道羞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 他希望通过“德治”、“礼教”去掉刑杀”,达到“无 讼”的境地。
一、关于孔子:
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并名 列第一。【世界十大文化名人顺序如下: 1、孔子;2、 柏拉图;3、亚里士多德;4、哥白尼(波兰);5、 牛顿(英国);6、达尔文(英国);7、培根(英 国);8、阿奎那(意大利);9、伏尔泰(法国); 10、康德(德国)。】
请看《论语》中最长的一章:《子路、
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 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 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夫子哂[shěn] 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颜渊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 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 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偃。 季康子向孔子请问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为非作 歹的人,亲近修德行善的人,这样做如何?孔子回答 说:您为政,何必一定要杀人呢?您有心为善,百姓 就会跟着为善了。政治领袖的言行就像风一样,平民 百姓的言行就像草一样,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 的方向倒下。 在孔子看来,执政者正己身而后才可正百姓,这 就是“政”。所以,政治、社会风气好坏的责任主要 在执政者自己身上。
“政”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过30次。其中谈 及“政”的广义定义的一次。见颜渊篇:“季
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
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向孔子请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
“政”的意思就是“正”。你带头走正道,那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 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 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在这段话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
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 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 气节。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
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三、《论语》一书的思想智慧:
(一)《论语》中充分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核心—— “仁”
孔子的“仁爱”思想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 道德的最高标准和总体,是贯穿一切的总的精神,其他的道 德条目和精神如礼、义、廉、耻等都属于局部的东西。 孔子的政治、教育等具体的思想都是以“仁爱”思想为基 础的。“仁”字在孔子的《论语》出现109次,孔子对“仁” 从不同方面和角度作了全面深入的阐释。 孔子对“仁”的解释,主要有:
“点!尔何如?”(曾晳,名点,字子晳)曾点 正在一旁鼓瑟。孔子问起,这鼓瑟的声音才渐渐慢下 来,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说:我和他们 不一样啊。“不一样也得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各 自谈论自己的志向而已”。 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装,约上五六位成年 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吹风,然后一 路唱着歌回来。陶醉在春光之中,自由自在的享受幸 福生活”。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 讨论就此结束。四位弟子的回答各不相同,其实都 离不开一个中心:政治思想、治国理念。无论是子路 的军事、冉求的政务、公西赤的礼仪,在孔子看来, 这些仅仅是方法、手段。曾点的理想,却是根本。幸 福是什么呢?那就是在礼乐教化之下,没有征战杀伐, 没有横征暴敛,自由自在,幸福满怀。那是儒家的终 极理想。
战国时代: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 一中国为止(254年),以各诸侯国互相兼并的战 争为社会特征。
研究孔子,《论语》是重中之重。
在近现代,(从“五四”运动开始)孔子的学 说遭受到某些人长时间的强烈批判,文化大革命 则把这种批判推向极至,几乎是毁灭性打击。其 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对人权的践踏,对人的尊严的 极度蔑视。暴力与强权横行,礼仪与仁爱丧失殆 尽。
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目前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学院
349个,孔子学堂400余个,注册学员约50万人。
“5.4”运动至今,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总 有一些中国人想打倒孔子。我不由得想起韩愈 的几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 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 量……” 改几个字,正好 :“孔孟思想在, 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
某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 孔子说:我是比你们年纪大一些,但不要因为我而不敢直 言。平时你们老是说“没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你们怎样做? 子路第一个说:一个有千辆战车的国家(中等诸侯国), 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部经常遭军事侵犯,内部又老是饥荒, 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勇敢善战,而且 懂得礼仪。孔子微微一笑。 孔子接着问:“求尔何如”? 冉求说:一个小的地方,方圆只有六七十或者五六十里,让 我冉求来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让民众丰衣足食。至于礼 乐教化方面,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赤尔何如?”公西华更加谦虚了,我不敢说能做到,愿意 学这方面的东西。宗庙里的事,以及诸侯相会见,披着玄端 衣,戴着章甫帽,我希望当一个小小的相礼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所以,任何
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4、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 是。”
意思是:“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 它,就不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 脱它,就不摆脱。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 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 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按仁德的原则去处理问题。”
主讲:蔡厚淳
• 序:我们永恒的精神财富:
• 今天,我们人类匆匆的脚步已经踏在21世纪的道路上了。800年前、1000 年前,甚至更久远年代的先辈们的思想,还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吗?
• 我们现在有些人,从小就讲“标新”,就讲“立异”。就讲“离经叛道” 。中国几千年读书人做学问没有这个态度。这个态度太傲慢了、太狂妄了 ,中国人从小就学谦虚、学恭敬。我最近就批评过几个年轻的博士。 • 能不能超过古人?我认为既可超过,也难超过。所谓“可超过”是指我们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技术可超过,科学可超过;所谓“难超过”是指心态 难超过。我们冷静想一想,古时候绝大多数人心是静的,是定的,现在绝 大多数人心是动的,是乱的。 • “定”就能生智慧,“乱”就会生烦恼,烦恼跟智慧相比,那就差得太远 了。六千年前,在我们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伏羲“一画开天”就画出了八 卦,揭示出宇宙和人生的密码;文王静心推演出64卦;孔子潜心钻研,纬 编三绝,而为《易传》。这些,就成为中华文化的灵魂,人类文化的奇迹 • 科学再发展,技术再进步,人类的基本伦理是不会改变的。
• 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魅力,看几个事例:
• 1、孔子的影响不止限于华夏大地,而且早已超越了国界,并 且成为当今世界人民的精神养料。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镌刻着
孔子语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石碑,向世界人民展示着
中国古老的智慧。 • 有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88年曾发表巴黎宣言指出:“如 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去汲取孔子 的智慧”。可见,中国智慧不仅照耀了历史,而且将辉煌未来 ;不仅恩泽炎黄子孙,而且惠及整个人类。 • 2、中曾根康弘与胡耀邦的对话。
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至圣先师”、“万 世师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所处的朝代,在中国历代纪元中,称为 东周(共548年) 东周又被史家划分为春秋及战国两个时代。
春秋时代: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294年),以诸子百家争鸣为社会特征。
一直到二十世纪末,在人们对自身问题进行深 度思考与反省时, 《论语》才又重新引起了国 人的关注。
二、关于《论语》
(一)《论语》概说: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 想编纂而成的一部著作。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 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 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为“论”。这部书 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论语》由于是集体编纂,当时的各派都参与其中,故其 所反映的乃是众多弟子(包括再传弟子)眼中的孔子,而 不是某一人或几人所理解的孔子。这种理解代表了孔门弟 子的共同看法,反映了早期儒学的基本价值观。因此具有 权威的地位。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 内容,似乎孔子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 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 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 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5、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孔子与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始人】(沙特麦 加)、耶稣【基督教创始人】(以色列)和释伽牟尼 【佛教创始人】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 圣”。
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发展起 到了重大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了中国20 00多年的历史进程。孔子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
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国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 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 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 之小,孰能为之大?”(先进篇第十一·二十六)
1、“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2、“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
这是孔子的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孔
子强调: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这就是 “仁”的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 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 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当然,也不能将孔子这句话僵化使用。比如,两人举枪 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
(二)《论语》的篇幅、字数、体式: 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
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
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的总字数为15900Biblioteka Baidu。
论语的体式归纳起来有: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 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 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 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 有写谈话的背景;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孔子强调“礼教”和“德治”。他认为“导之以政,齐 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这段话的意思是: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
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
礼制来约束,百姓会知道羞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 他希望通过“德治”、“礼教”去掉刑杀”,达到“无 讼”的境地。
一、关于孔子:
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并名 列第一。【世界十大文化名人顺序如下: 1、孔子;2、 柏拉图;3、亚里士多德;4、哥白尼(波兰);5、 牛顿(英国);6、达尔文(英国);7、培根(英 国);8、阿奎那(意大利);9、伏尔泰(法国); 10、康德(德国)。】
请看《论语》中最长的一章:《子路、
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 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 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夫子哂[shěn] 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颜渊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 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 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偃。 季康子向孔子请问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为非作 歹的人,亲近修德行善的人,这样做如何?孔子回答 说:您为政,何必一定要杀人呢?您有心为善,百姓 就会跟着为善了。政治领袖的言行就像风一样,平民 百姓的言行就像草一样,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 的方向倒下。 在孔子看来,执政者正己身而后才可正百姓,这 就是“政”。所以,政治、社会风气好坏的责任主要 在执政者自己身上。
“政”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过30次。其中谈 及“政”的广义定义的一次。见颜渊篇:“季
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
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向孔子请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
“政”的意思就是“正”。你带头走正道,那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 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 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在这段话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
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 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 气节。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
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三、《论语》一书的思想智慧:
(一)《论语》中充分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核心—— “仁”
孔子的“仁爱”思想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 道德的最高标准和总体,是贯穿一切的总的精神,其他的道 德条目和精神如礼、义、廉、耻等都属于局部的东西。 孔子的政治、教育等具体的思想都是以“仁爱”思想为基 础的。“仁”字在孔子的《论语》出现109次,孔子对“仁” 从不同方面和角度作了全面深入的阐释。 孔子对“仁”的解释,主要有:
“点!尔何如?”(曾晳,名点,字子晳)曾点 正在一旁鼓瑟。孔子问起,这鼓瑟的声音才渐渐慢下 来,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说:我和他们 不一样啊。“不一样也得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各 自谈论自己的志向而已”。 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装,约上五六位成年 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吹风,然后一 路唱着歌回来。陶醉在春光之中,自由自在的享受幸 福生活”。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啊! 讨论就此结束。四位弟子的回答各不相同,其实都 离不开一个中心:政治思想、治国理念。无论是子路 的军事、冉求的政务、公西赤的礼仪,在孔子看来, 这些仅仅是方法、手段。曾点的理想,却是根本。幸 福是什么呢?那就是在礼乐教化之下,没有征战杀伐, 没有横征暴敛,自由自在,幸福满怀。那是儒家的终 极理想。
战国时代: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 一中国为止(254年),以各诸侯国互相兼并的战 争为社会特征。
研究孔子,《论语》是重中之重。
在近现代,(从“五四”运动开始)孔子的学 说遭受到某些人长时间的强烈批判,文化大革命 则把这种批判推向极至,几乎是毁灭性打击。其 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对人权的践踏,对人的尊严的 极度蔑视。暴力与强权横行,礼仪与仁爱丧失殆 尽。
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目前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学院
349个,孔子学堂400余个,注册学员约50万人。
“5.4”运动至今,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总 有一些中国人想打倒孔子。我不由得想起韩愈 的几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 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 量……” 改几个字,正好 :“孔孟思想在, 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
某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 孔子说:我是比你们年纪大一些,但不要因为我而不敢直 言。平时你们老是说“没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你们怎样做? 子路第一个说:一个有千辆战车的国家(中等诸侯国), 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部经常遭军事侵犯,内部又老是饥荒, 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勇敢善战,而且 懂得礼仪。孔子微微一笑。 孔子接着问:“求尔何如”? 冉求说:一个小的地方,方圆只有六七十或者五六十里,让 我冉求来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让民众丰衣足食。至于礼 乐教化方面,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赤尔何如?”公西华更加谦虚了,我不敢说能做到,愿意 学这方面的东西。宗庙里的事,以及诸侯相会见,披着玄端 衣,戴着章甫帽,我希望当一个小小的相礼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所以,任何
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4、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 是。”
意思是:“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 它,就不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 脱它,就不摆脱。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 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 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按仁德的原则去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