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化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能源物质的恢复 1 磷酸原的恢复 短时间、极限强度运动后,CP大量消耗,其恢复的半 时反应为20-30秒,2-3分钟可基本恢复。 可以把磷酸原恢复的半时反应时间作为短时间大强度 运动间歇休息时间,即:进行10秒钟全力运动后,间 歇休息时间为20-30秒,把磷酸原恢复完全的时间作为 该强度运动组间休息时间。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根据发生的部位和机制将运动性疲劳分为外周疲劳 和中枢疲劳。 1 运动性外周疲劳(exercise-induced pheripheral fatigue) 是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 缩强度的现象。 剧烈运动后可引起骨骼肌发生下列变化: 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的酶进入血清数量增 加,如血清CK;离子代谢和能量代谢改变:H+浓度 增加,能源物质大量消耗;细胞膜的微细结构变 化:对离子的通透性改变,膜静息电位改变。
2 氨的消除 运动中体内氨的来源有: 1)氨基酸代谢;2)嘌呤核苷酸循环中AMP脱氨; 3)单胺类神经递质脱氨。 氨是导致中枢疲劳的重要物质。 氨的消除途径有: 1)在肝脏合成尿素排出;2)在脑、肝脏和肌肉中合 成谷氨酰胺;3)合成非必须氨基酸。 影响运动后血氨浓度的因素: 膳食:低糖膳食使血氨增加,高糖膳食对其影响不大 训练:耐力训练可降低安静时血氨浓度,运动时血氨 浓度较低。
二 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生化特点
凡运动神经元本身兴奋性的改变或运动神经元无力重复 传导动作电位至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前部位,都会导致 运动性中枢疲劳。引起运动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的原因 有多方面,如血糖浓度下降、脑内氨增加,自由基生成 过多、5-羟色胺和Y-氨基丁酸浓度升高等。 (一)脑内代谢变化 1.脑细胞内糖的大量消耗; 2.ATP/ADP比值下降,AMP生成增多,氨的产量增加; 3.氨的清除能力下降(糖消耗—谷氨酸减少—氨清除下 降),氨干扰脑内正常神经递质作用的发挥。
2 运动性中枢疲劳(exercise-induced central fatigue) 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 系统的疲劳,即指由运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 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满足运动需要的现象。 运动至疲劳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大脑ATP、CP和糖 原数量明显下降;脑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数量增加, 氨含量上升等。 这些变化均可引起思维和意识变异、肌肉无力、呼吸 急促等疲劳现象。
运动后恢复过程主要涉及运动中所消耗物质的 恢复及代谢产物的消除。
(一)超量恢复原理 超量恢复学说由前苏联学者雅姆波斯卡娅提出,能源 物质消耗和恢复过程的规律如下:
1、在一定范围内,能源物质消耗越多,超量恢复越明 显,即要想取得好的训 练效果,训练负荷就应 当较大,不能太大。
2. 超量恢复时间不可 能持续太长,为了使 超量恢复进一步巩固 和提高,必须重复训 练。
2)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肌糖原的恢复规律 研究表明,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恢复期的前 10小时, 肌糖原恢复速度最快,且高糖膳食能明显加快肌糖原 的恢复速度,肌糖原的完全恢复需46小时。 如运动后不给高糖膳食,肌糖原恢复速度明显减慢。
3.重复性训练应在前一次负荷恢复的超量期进行,以 达到最佳训练效果使运动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4.训练过程中,不仅运动本身有很大作用,恢复期也 同样重要,因此,应把运动计划和机体的恢复如休息、 营养等合理安排起来。
(二)运动应激—适应学说
该学说认为运动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刺激,在此刺激下 人体产生应激反应: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全身 各组织器官功能进行调节,满足应激时的需要。 运动时应激反应分为3个阶段: 警觉期:机体对应激的最初反应,肾上腺素分泌,能 源物质分解增多等变化来适应运动的需要; 抵抗期:机体进入适应阶段,体内合成代谢加强,恢 复能力提高; 衰竭期:持续大运动量训练或过强的刺激耗竭身体的 抵抗力,警觉期症状再出现,适应性反应消失,机体 内环境失衡,免疫机能下降,运动能力下降等。 该学说是以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理论为基础的。
三 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 运动性外周疲劳主要指发生在直接参加运动的骨骼肌细 胞。运动项目不同,主要参与能量供应的代谢系统不 同,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特点不同。
1.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 表现为:磷酸原、糖原的大量消耗,乳酸的生成和 大量堆积。
2.耐力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 表现为:肌糖原的大量消耗、血糖浓度的下降、体 温的升高和水盐代谢的紊乱等。 运动时间超过15min:体温升高可致疲劳; 运动时间在60min内时:肌糖原大量消耗可致疲劳; 运动时间超过2-3h,血糖浓度下降,水、电解质代 谢紊乱,等均可引起疲劳。
通过血脑屏障时和BCAA经同一机制转运,BCAA对fTrp进入脑组织有抑制作用,当长时间运动后血浆中 FFA增加,BCAA减少,使得大量的f-Trp进入脑组织 生成5-HT,产生症状。 通过补充糖、BCAA可提高运动员的抗疲劳能力。
3.多巴胺(DA):黑质合成的中枢神经递质,在机 体运动和行为控制方面起重要的作用—调节肌紧 张,兴奋作用。DA合成减少时,运动能力下降,对 5-HT的抑制作用下降;DA合成过多时,导致疲劳。
2 肌糖原的恢复 肌糖原是长时间(45-20min)大强度运动的重要能源 物质。影响运动后肌糖原恢复的因素为:运动强度及 持续时间、运动后的膳食。
1)短时间极限强度运动后肌糖原的恢复规律
研究表明:短时间极限强度运动后开始5小时内,肌糖 原的恢复速度最快;5小时后恢复速度减慢;24小时肌 糖原可完全恢复,运动后是否高糖膳食对其恢复速度 影响不大。
在不同时间全力运动时疲劳发生的代谢原因不同,因此, 在训练实际中,要针对产生疲劳的原因来采取相应的抗 疲劳措施。
四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传统的学说:能源物质耗竭学说;代谢产物堆积学 说;内环境紊乱学说;调节机能下降学说。
疲 劳 学 说 1、能量耗竭学说 2 、代谢产物 堆积 学说 3 、离子代谢 紊乱 学说 4 、内分泌调 节机 能下降学说 5、神经递质学说 主 要 机 制 在运动过程中体内的能源物质(如 ATP、 CP、肌 糖原、肝糖原)大量消耗,而得不到及时补充 运动过程中某些代谢产物(如乳酸、氨等)在体 内大量堆积而不能及时消除所致 离子代谢紊乱(如钙、钾、钠镁离子)而影响骨 骼肌的收缩,造成肌肉疲劳 内分泌调节机能下降,影响物质、能量代谢,导 致机体的运动能力下降 一些具有神经递质作用的氨基酸(如γ -氨基丁 酸、 5-羟色酸)含量的变化而对大脑皮层起保护 性抑制造成的 机体免疫系统的机能下降或紊乱造成 自由基攻击细胞膜及线粒体等生物膜,影响膜的 流动性, 离子和能量代谢紊乱 由于运动过程中,能量消耗、力量下降和兴奋性 或活动性丧失三维空间关系改变所致
不同时间全力运动时疲劳的生化特点
运动时间 0-5 秒 5-10 秒 10-30 秒 30 秒-15 分钟 15-60 分钟 1-5 小时 6 小时以上
疲 劳 生 化 特 点 与神经递质代谢有关 ATP、CP 明显下降,快肌纤维内乳酸开始堆积 ATP、CP 消耗达极限,乳酸堆积量迅速增多 肌肉和血液乳酸值达最高、pH 下降导致疲劳 肌糖原消耗最大,体温升高 糖储备大量消耗,血糖下降,体温上升,脱水 体温上升,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失调
①单纯能量消耗,不存在兴奋性下降,继续会引起强 直。在运动性疲劳中不可能发展到这种地步。 ②带突变性的综合疲劳,突然力量下降,兴奋性突然 崩溃,能量储备进—步下降,输出功率突然衰退。 ③综合性能量消耗和兴奋性下降,但没有突变。 ④单纯兴奋性下降,无能量消耗。
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调解网络 冯伟权1993年提出的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1)中枢疲劳的生化因素:ATP减少,GABA和儿茶酚胺 增加,血糖降低,,5-HT和NH3增多。 2)内分泌调节紊乱:运动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活动加强,皮质醇分泌增多,分解代谢加强,适应运 动对代谢需求,同时性腺分泌睾酮减少,合成代谢减 弱;长时间运动后,皮质醇分泌持续增加,并对下丘 脑—垂体—性腺轴产生广泛的抑制,同时抑制免疫系 统。 3)免疫功能下降和紊乱: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NK细胞、细胞因子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降 低等。
4.乙酰胆碱(Ach):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物质,调节 机体运动。当神经肌肉接头处Ach不足,堆积均可引起 运动性疲劳。 Ach还与学习记忆行为、觉醒状态维持及心血管系统活 动、摄食、体温的调节有关。
(三)其他因素 某些感染与疲劳有关,如感染流感病毒和EB病毒后可 引发慢性疲劳综合征,可能是由于感染后免疫细胞释 放的细胞因子作用。
(二)神经递质的变化 神经递质:在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有兴奋性的和 抑制性的,二者处于平衡状态。 1.Y-氨基丁酸(GABA):抑制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兴 奋性神经递质,Glu)脱羧而来,长时间运动Glu/GABA 下降,脑内抑制过程加强。
2.5-羟色胺(5-HT):抑制性神经递质,可减少中枢向 外周发放神经冲动。 症状:倦怠、食欲不振、睡眠紊乱等。 生成5-HT的前体物质是游离色氨酸(f-Trp),色氨酸 在血浆中清蛋白结合(FFA可竞争清蛋白), f-Trp在

运动后物质代谢的恢复
运动后物质代谢的恢复主要为能源物质的恢复及代谢 产物的清除,由于代谢途径不同,各种物质的恢复和 消除所需要的时间不同。 半时反应:运动中消耗(产生)的物质在运动后恢复 期中,数量增加(减少)到运动前数量一半所需的时 间。 (一)代谢产物的消除 1 乳酸的消除 机体通过血液将运动中产生的乳酸及时转运出骨骼肌 进行进一步的代谢来消除。 血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大约为25-30分钟,运动后1-2 小时可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采用积极性休息)。
3 自由基的消除 自由基:外层电子轨道有未配对电子的化学基团。 运动过程中,机体氧耗增加,体内自由基生成增加, 如机体产生大量的活性氧(氧自由基及其衍生物)。 自由基可攻击细胞,使细胞和组织损伤,影响机能。 机体存在对抗自由基的酶系统:(SOD、过氧化氢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正常情 况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和消除处于动态平衡。 当运动时自由基产生大于消除,自由基的负面效应得 以体现,是运动性疲劳的一个原因。 通过耐力训练可提高机体抗自由基能力,也可通过摄 入抗氧化的营养物质抵抗自由基的损害:VE、VC、 VA、牛磺酸、银杏叶、灵芝、黄芪等。
6 、免疫机能 下降 学说 7、自由基学说 8、突变理论
肌 肉 疲 劳 控 制 链
突变理论 肌肉运动能力下降时,伴有控制链中断,可能与能量 供应不足、调节紊乱、兴奋收缩和放松偶联的损害有 关。其间关系可用突变理论解释,它把疲劳时细胞内 能量消耗、肌肉力量下降和兴奋性等关系连接起来, 把疲劳看成是综合性表现。
大脑(神经递质和调质) 激素 下丘脑 释放激素 抑制激素 脊 髓
垂体 促激素
内分泌腺及某些细胞
免疫系统
基因调节 酶调节 Ca2+、K+、 Zn2+ 代谢过程 能量消耗 内环境调节
激素 细 胞
能量释放和运动能力
第五节 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运动后身体的恢复质量是机能水平是否提高和能否继 续训练的关键。因此,训练效果的获得是在恢复期中, 在此期间,运动中的代谢产物被清除,运动中消耗的 能源物质得以恢复,决定运动能力的各项素质得到提 高。 一 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规律
第六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疲劳(fatigue)按照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成不 同的种类,如运动疲劳、劳动疲劳和工作疲劳 等。按照疲劳的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躯体疲劳 和心理疲劳。 运动性疲劳:由运动引起的疲劳。
一 运动性疲劳概述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1982年第5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给出了运动性疲劳的 明确定义: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点水平 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运动性疲wk.baidu.com是运动训练过程的正常现象,没有疲劳就 没有训练。运动性疲劳是衡量运动负荷是否足以刺激 机体产生适应变化,达到新的适应水平的可感知指 标。 运动性疲劳如果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后来的训 练,并可能导致过度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