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七章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第七章糖类代谢糖的有氧氧化

生物化学第七章糖类代谢糖的有氧氧化
H2C COOH
柠檬酸
CH2 COOH
HOOC CH
三羧酸循环总图 HC COOH HO-C COOH
异柠檬酸
HC
延胡索酸
COOHH
2H
2021/3/17
CH2 COOH
H2C COOH 琥珀酸
GTP
琥珀酰CoA
生物化学第C七H章2糖C类代O谢O糖H的有氧 H2C C氧O化~SCoA2H
CH2 COOH H2C O=C COOH
2021/3/17
生物化学第七章糖类代谢糖的有氧
20
氧化
⑹ 琥珀酸氧化脱氢生成延胡索酸
FAD H CH COOH
FADH2 HOOCCH
H CH COOH 琥珀酸脱氢酶
琥珀酸 (succinate)
HC COOH
延胡索酸 (fumarate)
2021/3/17
生物化学第七章糖类代谢糖的有氧
21
氧化
α-酮戊二酸
CO2
CO2 2H
24
三、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及能量计算
G(Gn)
• 糖的有氧氧化代谢 途径可分为:葡萄糖 酵解、丙酮酸氧化脱
胞液 丙酮酸
乙酰CoA 线粒体
羧和三羧酸循环三个
[O]
H2阶O 段。
ATP ADP
NADH+H+ FADH2
TAC循环
2021/3/17
生物化学第七章糖类代谢糖的有氧 氧化
2021/3/17
生物化学第七章糖类代谢糖的有氧
19
氧化
⑸ 琥珀酰CoA转变为琥珀酸
H 2C COOH
CH2
O C SCoA 琥珀酰CoA (succinyl CoA)

生物化学笔记 第七章 维生素

生物化学笔记   第七章  维生素

第七章维生素第一节概述一、定义维生素是机体必需的多种生物小分子营养物质。

1894年荷兰人Ejkman用白米养鸡观察到脚气病现象,后来波兰人Funk从米糠中发现含氮化合物对此病颇有疗效,命名为vitamine,意为生命必须的胺。

后来发现并非所有维生素都是胺,所以去掉词尾的e,成为Vitamin。

维生素有以下特点:1.是一些结构各异的生物小分子;2.需要量很少;3.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需直接或间接从食物中摄取;4.主要功能是参与活性物质(酶或激素)的合成,没有供能和结构作用。

水溶性维生素常作为辅酶前体,起载体作用,脂溶性维生素参与一些活性分子的构成,如VA 构成视紫红质,VD构成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二、分类维生素的结构差异较大,一般按溶解性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存,并随脂类一起吸收。

不易排泄,容易在体内积存(主要在肝脏)。

包括维生素A(A1,A2)、D(D2,D3)、E(α,β,γ,δ)、K (K1,K2,K3)等。

易溶于水,易吸收,能随尿排出,一般不在体内积存,容易缺乏。

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三、命名维生素虽然是小分子,但结构较复杂,一般不用化学系统命名。

早期按发现顺序及来源用字母和数字命名,如维生素A、维生素AB2等。

同时还根据其功能命名为“抗…维生素”,如抗干眼病维生素(VA)、抗佝偻病维生素(VD)等。

后来又根据其结构及功能命名,如视黄醇(VA1)、胆钙化醇(VD3)等。

四、人体获取维生素的途径主要由食物直接提供维生素在动植物组织中广泛存在,绝大多数维生素直接来源于食物。

少量来自以下途径:由肠道菌合成人体肠道菌能合成某些维生素,如VK、VB12、吡哆醛、泛酸、生物素和叶酸等,可补充机体不足。

长期服用抗菌药物,使肠道菌受到抑制,可引起VK等缺乏。

能在体内直接转变成维生素的物质称为维生素原。

植物食品不含维生素A,但含类胡萝卜素,可在小肠壁和肝脏氧化转变成维生素A。

生物化学 第七章 糖类与糖类代谢

生物化学 第七章 糖类与糖类代谢

β -淀粉酶
两种淀粉酶性质的比较
α-淀粉酶 不耐酸,pH3时失活 耐高温,70C时15分 钟仍保持活性 广泛分布于动植物和 微生物中。 -淀粉酶 耐酸,pH3时仍保持活性 不耐高温,70C15分钟 失活 主要存在植物体中




3、R-酶(脱支酶)
水解α-1,6糖苷键,将α及β-淀粉酶作用于 支链淀粉最后留下的极限糊精的分支点或支链淀粉 分子外围分支点水解,产生短的只含α-1,4糖苷 键的糊精,使之可进一步被淀粉酶降解。
ATP CH2 OH H O H OH H OH OH H OH 葡萄糖
CH2 O H OH
1,6-二磷酸果糖

2)第二阶段:1, 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
CH2OPO3H2 C O 96%
H2O3PO
CH2 O H OH
CH2OPO3H2 OH OH H 醛缩酶
CH2OH 磷酸二羟丙酮
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一、双糖的酶促降解
二、多糖的酶促降解
一、双糖的酶促降解
蔗糖+H2O 蔗糖+UDP
蔗糖酶
蔗糖合酶
葡萄糖+果糖 果糖+UDPG
2 葡萄糖
麦芽糖+H2O
-乳糖 +H2O
麦芽糖酶
β-半乳糖苷酶
葡萄糖+半乳糖
二、多糖的酶促降解
淀粉的酶促降解 糖原的酶促降解
(一)、淀粉的酶促降解
1、磷酸化酶

催化淀粉非还原末端的葡萄糖残基转移给P,生成G-1-P, 同时产生一个新的非还原末端,重复上述过程。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G-1-P
G-1-P + 磷酸化酶极限糊精

生物化学讲义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生物化学讲义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目的和要求】1、掌握体内氨基酸的来源与去路;氨的来源与去路;掌握氨基酸脱氨基方式及基本过程;2、掌握一碳单位的定义、种类、载体和生物学意义。

3、熟悉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与临床应用。

4、了解个别氨基酸代谢,了解氨基酸代谢中某个酶缺陷或活性低时所导致的氨基酸代谢病。

【本章重难点】1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2.氨的来源和去路3.鸟氨酸循环4.联合脱氨基作用学习内容第一节蛋白质的营养作用第二节氨基酸的一般代谢第三节个别氨基酸的代谢第一节蛋白质的营养作用一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㈠氨基酸的来源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参加体内代谢的氨基酸,除经食物消化吸收来以外,还来自组织蛋白质分解和自身合成。

这些氨基酸混为一体,分布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氨基酸代谢库。

体内的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动态平衡,它有三个来源:⒈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吸收进入体内的氨基酸。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二十种,其中有8种是人体需要而不能自身合成,必需由食物供给的,称为必需氨基酸。

它们为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及蛋氨酸。

其余十二种氨基酸在体内可以合成或依赖必需氨基酸可以合成,称为非必需氨基酸。

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食物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比例。

种类齐全、数量大、比例与人体需要越接近,其营养价值越高。

为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把几种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食用,必需氨基酸相互补充,从而提高氨基酸的利用率,称为蛋白质营养的互补作用。

蛋白质具有高度种属特异性,不能直接输入人体,否则会产生过敏现象。

进入机体前必先在肠道水解成氨基酸,然后吸收入血。

蛋白质的消化作用主要在小肠中进行,由内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及弹性蛋白酶)和外肽酶(羧基肽酶、氨基肽酶)协同作用,水解成氨基酸,水解生成的二肽也可被吸收。

未被吸收的氨基酸及蛋白质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代谢,其代谢过程可产生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吲哚、酚类、胺类和氨),此过程称为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生物化学第七章 脂代谢

生物化学第七章 脂代谢

(一)、酮体的生成
▪部位:肝线粒体 ▪原料:乙酰CoA,主要来自脂肪酸的-氧化 ▪关键酶:HMG CoA合成酶
HSCoA
2CH3COSCoA 乙酰CoA
硫解酶
CH3COCH2COSCoA 乙酰乙酰CoA
HMG-CoA合酶 CH3COSCoA
HSCoA
OH
乙酰CoA
HOOCCH2-C-CH2COSCoA 裂解酶CH3 HMG-CoA
脂解激素
受体
AC
G蛋白
ATP cAMP
脂周蛋白 P
P P P P
HSL
PKA P HSL HSL
储脂颗粒
FFA
甘油 脂肪细胞
血液
脂酸转运体
氧化分解 ATP
CO2 清蛋白
肌细胞
一、甘油(Glycerol)的分解
CH2 OH ATP ADP
CH2 OH
NAD+
NADH+H +
磷酸二
HO C H
脱氢 加水 再脱氢 硫解
O
=
RCH2CH2C~SCoA
脂酰CoA
FAD
脱氢酶 β αO
FADH2
=
RCH=CHC~SCoA
⊿2--烯脂酰CoA 水化酶
H2O
β
αO
=
RCHOHCH2C~SCoA
L(+)-β羟脂酰
NAD+
CoA脱氢酶
NADH+H+
βα O
=
RCOCH2C~SCoA
β酮脂酰CoA
硫解酶
CH3COCH2COOH 乙酰乙酸
NADH+H+
β-羟
NAD+

(整理)第7章生物化学习题

(整理)第7章生物化学习题

生物化学习题第七章生物氧化第一作业一、名词解释1、底物水平磷酸化: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2、生物氧化:有机物质(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生物细胞内进行氧化分解而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3、电子传递体系:代谢物上的氢原子被脱氢酶激活脱落后,经一系列传递体,最后将质子和电子传递给氧而生成水的全部体系称为呼吸链,也称电子传递体系或电子传递链4、氧化磷酸化作用:伴随着放能的氧化作用而进行的磷酸化。

二、问答题1.比较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的异同点。

相同点:终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释放的总能量也完全相同。

不同点:体外燃烧是有机物的碳和氢与空气中的氧直接化合成CO2和H2O ,并骤然以光和热的形式向环境散发出大量能量。

而生物氧化反应是在体温及近中性的PH 环境中通过酶的催化下使有机物分子逐步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

反应中逐步释放的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可以使ADP 磷酸化生成ATP ,从而储存在ATP 分子中,以供机体生理生化活动之需。

一部分以热的形势散发用来维持体温。

第二作业2.呼吸链的组成成分有哪些?试述主要和次要的呼吸链及排列顺序。

组成成分:NAD+,黄素蛋白(辅基FMN、FAD),铁硫蛋白,辅酶Q,细胞色素b、c1、c、a、a3。

主要的呼吸链有NADH氧化呼吸链和FADH2氧化呼吸链。

呼吸链排列顺序:FAD(Fe-S)↓NADH→(FMN)→CoQ→Cytb→Cytc1→Cytc→Cytaa3→O2(Fe-S)3.试述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用哪些方法可以证明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三个偶联部位:NADH和CoQ之间;CoQ和Cytc之间;Cytaa3和O2之间证明方法:①计算P/O比值:β-羟丁酸的氧化是通过NADH呼吸链,测得P/O比值接近于3。

琥珀酸氧化时经FAD到CoQ,测得P/O比值接近于2,因此表明在NAD+与CoQ之间存在偶联部位,抗坏血酸经Cytc进入呼吸链,P/O比值接近于1,而还原型Cytc经aa3被氧化,P/O比值接近1,表明在aa3到氧之间也存在偶联部位。

生物化学(王镜岩版)第七章 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王镜岩版)第七章 生物氧化
复合体Ⅰ 复合体Ⅰ
FMN; Fe-SN-1a,b; Fe-SN-4; Fe-SN-3; Fe-SN-2 NADH→ →CoQ
NAD+和NADP+的结构
R=H: NAD+;
R=H2PO3:NADP+
NAD+(NADP+)和NADH(NADPH)相互转变 ( )
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五价氮和三价氮之间。 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五价氮和三价氮之间。
NADH
NADH-Q 还原酶
琥珀酸-Q 还原酶
FADH2
FMN、Fe-S
辅酶Q
FAD、Fe-S
细胞色素 b-562
细胞色素还原酶 细胞色素c 血红素a 血红素a3 CuA和 CuB 细胞色素氧化酶 O2
细胞色素b-566 细胞色素c1 Fe-S
1. 复合体Ⅰ: NADH-泛醌还原酶 复合体Ⅰ NADH功能: 将电子从NADH传递给泛醌 (ubiquinone) 功能 将电子从 传递给泛醌
二、氧化还原电势 氧化还原反应——凡是反应中有电子从一种 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 还原反应。即电子转移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 应。 如: Fe 3+ + e
氧化型 电子受体
Fe 2+
还原型 电子供体
氧化还原电势——还原剂失掉电子或氧化剂 得到电子的倾向称氧化还原电势。
标准电势——任何的氧化-还原物质即氧还电对都 有其特定的电动势,称标准电势。用E0或ε0表示。 氧还电对的标准电势值越大,越倾向于获得电子。 例如,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 + CO2电对在浓度均 为1.0mol/L时,其标准电势为-0.38V, 这个氧化电对倾向于将电子传递给氧还电对 NADH/NAD+,因为其标准电势为-0.32V。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
负平衡(饥饿、消耗性疾病) <
2021/3/13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4
三、蛋白质的生理需要量
最低需要量:30~50g / 天
营养学会推荐:80g / 天
四、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概念
种类
营养价值的标准
蛋白质互补
2021/3/13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2021/3/13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16
(一)转氨基作用(transamination)
概念、基本过程
在转氨酶的催化下,某一氨基酸的氨基转移 到另一种α-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氨基 酸;原来的氨基酸则转变为α-酮酸
反应可逆,平衡常数接近1
大多数氨基酸都可以参与转氨基(赖氨酸、 脯氨酸、羟脯氨酸例外)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Amino Acid ism)
Biochemistry Department
《生物化学》 Department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多媒体课件试用版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yisheng
2 第一节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主动吸收:消耗ATP
(一)氨基酸吸收载体
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
中性氨基酸载体(为主)
碱性氨基酸载体
酸性氨基酸载体
亚氨基酸和甘氨酸载体
β氨基酸载体
与氨基酸、Na+组成三联体
图示
2021/3/13
《生物化学》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8
(二)r-谷氨酰基循环( r- glutamyl cycle)

生物化学:第七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

生物化学:第七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

第七章核酸的生物合成(一)DNA的生物合成1. DNA的生物合成:指以亲代DNA的两条链为模板,以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为底物,在DNA 聚合酶催化下进行的脱氧核苷酸聚合反应。

基因(顺反子):泛指被转录的一个DNA片段。

在某些情况下,基因常用来指编码一个功能蛋白或DNA分子的DNA片段。

2.复制 (Replication):以亲代DNA分子的双链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的原则,合成出与亲代DNA分子相同的双链DNA的过程。

3.转录(Transcription):以DNA分子中一条链的部分片段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合成出一条与模板DNA链互补的RNA分子的过程。

4.翻译(Translation):把mRNA上的遗传信息按照遗传密码转换成蛋白质中特定的氨基酸序列的过程。

5.半保留复制:双链DNA 的复制方式,其中亲代链分离,每一子代DNA 分子由一条亲代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组成。

基因组中能独立进行复制的单位叫复制子。

6.DNA聚合酶反应的特点:以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为底物;反应需要接受模板的指导;反应要有引物3’-OH的存在;需Mg2+激活;DNA链的生长方向为5’→3’;产物与模板的性质相同。

7. DNA聚合酶:DNA聚合酶I主要负责RNA引物的切除和校对;DNA聚合酶II主要负责修复;DNA聚合酶III主要负责复制。

8.DNA复制体:蛋白质和酶合理、精巧地分布在复制叉上,既可解离聚合,又彼此协调,形成一个高效、高精度复制的完整实体复合物。

包括解螺旋酶、单链结合蛋白(SSB)、拓扑异构酶、引发体、连接酶等。

9.复制叉:复制DNA 分子的Y 形区域,在此区域发生链的分离及新链的合成。

10.原核生物DNA的复制复制的启动:原核生物的DNA上一般只有一个复制原点,真核生物则有多个复制原点,可以同时启动复制过程。

DNA链的延伸:DNA链的延伸按5'→3'方向。

一条链延伸的方向与复制叉前进的方向一致,它的合成能连续进行,称为先导链;另一条链延伸的方向与复制叉前进的方向相反,这条新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而且总晚于先导链,所以称为后随链。

生物化学第七章生物氧化.ppt课件

生物化学第七章生物氧化.ppt课件

四、线粒体呼吸链的组成
(一)呼吸链的组成成分
NADH
NADH-Q 还原酶
琥珀酸-Q 还原酶
FADH2
FMN、Fe-S
血红素a 血红素a3 CuA和 CuB
辅酶Q
细胞色素还原酶 细胞色素c
细胞色素氧化酶 O2
FAD、Fe-S
细胞色素 b-562 细胞色素b-566 细胞色素c1
Fe-S
1. 复合体Ⅰ: NADH-泛醌还原酶
功能: 将电子从NADH传递给泛醌 (ubiquinone)
复合体Ⅰ
FMN; Fe-SN-1a,b; Fe-SN-4; Fe-SN-3; Fe-SN-2
NADH→
→CoQ
NAD+和NADP+的结构 R=H: NAD+; R=H2PO3:NADP+
NAD+(NADP+)和NADH(NADPH)相互转变 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五价氮和三价氮之间。
FMN结构中含核黄素,发挥功能的部位是 异咯嗪环,氧化还原反应时不稳定中间产物是 FMN• 。
铁硫蛋白中辅基铁硫簇(Fe-S)含有等量铁原 子和硫原子,其中铁原子可进行Fe2+ Fe3++e 反应传递电子。
Ⓢ 表示无机硫
泛醌(辅酶Q, CoQ, Q)由多个异戊二烯连接 形成较长的疏水侧链(人CoQ10),氧化还原反应 时可生成中间产物半醌型泛醌。
(二)呼吸链成分的排列顺序
由以下实验确定 ① 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② 拆开和重组 ③ 特异抑制剂阻断 ④ 还原状态呼吸链缓慢给氧
1. NADH氧化呼吸链
NADH →复合体Ⅰ→Q →复合体Ⅲ→Cyt c → 复合体Ⅳ→O2
2.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生物化学 07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生物化学 07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第三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General Metabolism of Amino Acids
一、氨基酸在体中的代谢动态
※外源性氨基酸
从食物吸收而来的氨基酸 ※内源性氨基酸 组织蛋白质降解而来的氨基酸 ※氨基酸代谢库(metabolic pool) 外源性氨基酸和内源性氨基酸的总称。这些氨基 酸分布于体内各处,参与代谢。氨基酸代谢库以游离 氨基酸重量计算。
1.胺类的生成 肠道细菌的蛋白酶使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再经氨基酸脱羧基作 用,产生胺类。 酪胺和由苯丙氨酸脱羧基生成的苯乙胺,进入脑组织可分别经β -羟化而形成β-羟酪胺和苯乙醇胺。它们的化学结构与儿茶酚 胺类似,称为假神经递质。假神经递质增多,可使大脑发生异常 抑制。 2.氨的生成 肠道中的氨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未被吸收的氨基酸在肠道细菌 作用下脱氨基而生成;二是血液中尿素渗人肠道,受肠菌尿素酶 的水解而生成氨,这些氨均可被吸收入血液在肝合成尿素 3.其他有害物质的生成 通过腐败作用还可产生其他有害物质,例如苯酚、吲哚及硫化氢 等。正常情况下,上述有害物质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只有小部分 被吸收,经肝的代谢转变而解毒,故不会发生中毒现象。
(一)体内氨的来源
氨基酸脱氨 胺类脱氨 肾小管上皮 细胞 分泌的氨
氨 NH3
肠道重 吸收的氨
嘌呤、嘧啶 分解的氨
(二)氨的转运 1、丙氨酸-葡萄糖循环的运氨作用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生理意义
有毒的氨必须以无毒性的方式经血液运输 到肝合成尿素或运至肾以铵盐的形式随尿排出。 以无毒的Ala 形式输出NH3 到 肝 尿素 肌肉中输出Ala 到肝 糖,再为肌肉提供G 饥饿时,肌肉以Ala、 Glu形式输出生糖氨 基酸
营养必需氨基酸

生物化学第七章脂类代谢

生物化学第七章脂类代谢

软脂酸合成的总反应式:
乙酰CoA + 7丙二酸单酰CoA + 14NADPH+H+
脂肪酸合成酶系 软脂酸(16C)+14 NADP++8HSCoA+7CO2+6H2O
软 脂 酸 的 合 成 总 图
目录
(四) 脂酸合成的调节
(1)代谢物的调节作用
乙酰CoA羧化酶的别构调节 抑制剂:软脂酰CoA及其他长链脂酰CoA
激活剂:柠檬酸、异柠檬酸
糖代谢加强,NADPH及乙酰CoA供应增 多,有利于脂酸的合成。 大量进食糖类能增强脂肪合成酶的活性从 而使脂肪合成增加。
(2)激素调节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生长素 + 脂酸合成
﹣ 脂酸合成 ﹣ TG合成
乙酰CoA羧化酶的共价调节 胰高血糖素:激活PKA,使之磷酸化而失活 胰岛素:通过磷蛋白磷酸酶,使之去磷酸化 而复活
作用:转移羧基
(2)软脂酸合成 各种生物合成软脂酸的过程基本相似。 软脂酸的合成是一个重复加成过程,每 次延长2个碳原子。由脂酸合成酶系催化。
真核生物7种酶蛋白结构域(脂肪酰基转移酶、
丙二酰酰CoA酰基转移酶、β酮脂肪酰合成酶、β酮
脂肪酰还原酶、β羟脂酰基脱水酶、脂烯酰还原酶、
硫酯酶)和脂酰基载体蛋白(ACP)聚合在一条多肽
第 七 章
脂类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
第一节 脂 类 的 概 述
一、脂类的概念:
脂类(lipids)是脂肪(fat)和类脂(lipoid)的总称。
脂肪(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
脂类 类脂 胆固醇(酯) cholesterol 磷脂 phospholipid
糖脂
脂类物质的基本构成:

生物化学 第07章 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 第07章 生物氧化

糖酵解反应全过程
ATP ADP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ATP ADP 6-磷酸果糖 1,6-二磷酸果糖
2×乳酸
磷酸二羟丙酮 2×丙酮酸 2×NADH+ 2H+ 2×NAD+
3-磷酸甘油醛 2×Pi
2×烯醇式丙酮酸 2×ATP
2×ADP
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2× 2-磷酸甘油酸
2×H2O
2×1,3-二磷酸甘油酸 2×ADP
物质在体内外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 最终产物(CO2,H2O)和释放能量均 相同。
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的不同点
生物氧化
体外氧化
反应条件
温和
反应过程 逐步进行的酶促反应
能量释放 逐步进行
CO2生成方式 有机酸脱羧
H2O
需要
速率
受体内多种因素调节
剧烈 一步完成 瞬间释放 碳和氧结合
不需要
(二)需氧脱氢酶
脑、骨骼肌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苹果酸、 谷氨酸 天冬aa、α-酮戊二酸
NADH+ H+
NADH 氧化呼吸链
2.5
肝脏和心肌组织
相同点 将胞浆中NADH的还原当量转送到线粒体内
高能化合物
含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 酸键的化合物称为高能 化合物
概念:水解时释放的能量 大于21kJ/mol的化学键称 为高能键,常用符号“~” 表示。
细胞色素的传递方向
笔洗一洗AA散 b、c1、c、aa3
洗一洗
4. Cyt在呼吸链中的作用
2Cyt-Fe3++2e
2Cyt-Fe2+
2Cytaa3-Fe2+ +1/2O2 2Cytaa3-Fe3+ +O2-

生物化学第七章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第七章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第七章生物氧化适用于高中生物竞赛一、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与体外燃烧一样,生物氧化也是一个消耗O2,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但与体外燃烧不同的是,生物氧化过程是在37℃,近于中性的含水环境中,由酶催化进行的;反应逐步释放出能量,相当一部分能量以高能磷酸酯键的形式储存起来。

二、线粒体氧化呼吸链:在线粒体中,由若干递氢体或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组成的,与细胞呼吸过程有关的链式反应体系称为呼吸链。

这些递氢体或递电子体往往以复合体的形式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

主要的复合体有:1.复合体Ⅰ(NADH-泛醌还原酶):由一分子NADH还原酶(FMN),两分子铁硫蛋白(Fe-S)和一分子CoQ组成,其作用是将(NADH+H+)传递给CoQ。

铁硫蛋白分子中含有非血红素铁和对酸不稳定的硫。

其分子中的铁离子与硫原子构成一种特殊的正四面体结构,称为铁硫中心或铁硫簇,铁硫蛋白是单电子传递体。

泛醌(CoQ)是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脂溶性醌类化合物。

分子中含对苯醌结构,可接受二个氢原子而转变成对苯二酚结构,是一种双递氢体。

2.复合体Ⅱ(琥珀酸-泛醌还原酶):由一分子琥珀酸脱氢酶(FAD),两分子铁硫蛋白和两分子Cytb560组成,其作用是将FADH2传递给CoQ。

细胞色素类:这是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的蛋白质,为单电子传递体。

细胞色素可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也可存在于微粒体。

存在于线粒体内膜的细胞色素有Cytaa3,Cytb(b560,b562,b566),Cytc,Cytc1;而存在于微粒体的细胞色素有CytP450和Cytb5。

3.复合体Ⅲ(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由两分子Cytb(分别为Cytb562和Cytb566),一分子Cytc1和一分子铁硫蛋白组成,其作用是将电子由泛醌传递给Cytc。

4.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由一分子Cyta和一分子Cyta3组成,含两个铜离子,可直接将电子传递给氧,故Cytaa3又称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其作用是将电子由Cytc传递给氧。

生物化学知识点与题目 第七章 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知识点与题目 第七章 生物氧化

第七章生物氧化知识点:一、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方式,高能化合物生物氧化的特点;CO2生成的两种脱羧方式;高能化合物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呼吸链与氧化磷酸化线粒体内膜与外膜对于物质的通透性;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发生的反应;呼吸链的组成;递氢体与递电子体;偶联部位;呼吸链的抑制剂及其抑制部位;P/O;氧化磷酸化三、线粒体外NADH(或NADPH)的氧化磷酸化线粒体外NADPH异柠檬酸穿梭作用;线粒体外NADH磷酸甘油穿梭作用;苹果酸穿梭作用,分别偶联几个ATP的生成一、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方式,高能化合物知识点:生物氧化的特点;CO2生成的两种脱羧方式;高能化合物名词解释:生物氧化;高能化合物填空题:1.生物氧化是在细胞中,同时产生的过程。

2.是所有生命形式的主要的能量载体。

3.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的贮存形式,可随时转化为ATP供机体利用。

4.高能磷酸化合物通常是指水解时的化合物,其中重要的是,被称为能量代谢的。

选择题:1.生物氧化的底物是:A、无机离子B、蛋白质C、核酸D、小分子有机物2、下列不属于高能化合物的是:A、1,3-二磷酸甘油酸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C、NTPD、dNDPE、1-磷酸葡萄糖3、下列不属于高能化合物的是:A、磷酸肌酸B、脂酰~SCoAC、乙酰~SCoAD、dNDPE、1-磷酸葡萄糖4.A TP含有几个高能键:A、1个B、2个C、3个D、4个5.除了哪一种化合物外,下列化合物都含有高能键?A、磷酸烯醇式丙酮酸B、磷酸肌酸C、ADPD、G-6-PE、1,3-二磷酸甘油酸6.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体中,有一组分不是蛋白质而是脂质,这就是:A、NAD+B、FMNC、Fe-SD、CoQE、Cyt判断题:1.在生物圈中,能量从光养生物流向化养生物,而物质在二者之间循环。

2.磷酸肌酸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的贮存形式,可随时转化为A TP供机体利用。

5.生物化学中的高能键是指水解断裂时释放较多自由能的不稳定键。

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呼吸链与氧化磷酸化知识点:线粒体内膜与外膜对于物质的通透性;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发生的反应;呼吸链的组成;递氢体与递电子体;偶联部位;呼吸链的抑制剂及其抑制部位;P/O;氧化磷酸化名词解释:P/O;呼吸链;电子传递抑制剂;解偶联剂;氧化磷酸化;底物磷酸化填空题:1.真核细胞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是,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偶联因子都定位于。

生物化学 7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 7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在活细胞中进行,pH中性,反应条件温和, 一系列酶和电子传递体参与氧化过程,逐步氧化,逐 步释放能量,转化成ATP。
★真核细胞,生物氧化多在线粒体内进行,在不含线 粒体的原核细胞中,生物氧化在细胞膜上进行。
(一)生物氧化的特点
1,生物氧化是在生物细胞内进行的酶促 氧化过程,反应条件温和(水溶液,pH7和 常温)。
6,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通过与ATP合成相 偶联,转换成生物体能够直接利用的生物能 ATP。
生物氧化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多糖,脂,蛋白质等分解为构造单位——单糖、 甘油与脂肪酸、氨基酸,该阶段几乎不释放化学能。
第二阶段:构造单位经糖酵解、脂肪酸β氧化、氨基酸氧化 等各自的降解途径分解为丙酮酸、乙酰CoA等少数几种共同的 中间代谢物,这些共同的中间代谢物在不同种类物质的代谢间 起着枢纽作用。该阶段释放少量的能量。
生物氧化图示
(二)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
直接脱羧
CH3CCOOH O
丙酮酸脱羧酶 (α-脱羧)
CH3CHO + CO2
丙酮酸羧化酶
HOOCCβH2CαCOOH (Β-脱羧) CH3CCOOH + CO2
O
O
氧化脱羧:在脱羧过程中伴随着氧化(脱氢)。
第三阶段:丙酮酸、乙酰CoA等经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 CO2、H2O释放大量的能量。
★在第二、第三阶段中,氧化脱下的电子(H—)经过一个氧 化的电子传递过程(氧化电子传递链)最终传给O2,并生成 ATP,以这种方式生成ATP的作用称为氧化磷酸化作用,它是 一种很重要的将生物氧化和能量生成相偶连的机制。
• 一般将水解时能够释放21 kJ /mol(5千卡/mol) 以上自由能(G< -21 kJ / mol)的化合物称 为高能化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链
电子传递链是在生物氧化中,底物脱下的氢经过一系列传递体传递,最 后与氧结合生成H 2 O 的电子传递系统,由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一定顺 序排列构成的此连锁反应与细胞摄取氧的呼吸过程有关,故通常称为 呼吸链。
呼吸链的组成
尼克酰胺脱氢酶类 黄素脱氢酶类 铁硫蛋白类 辅酶Q类 细胞色素类
FAD呼吸链传递反应历程
第二节
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
体内生成CO2的特点
生物体内二氧化碳的生成并不是物质中所含的碳氧原子的结合,而 是有糖、脂肪等转变来的有机酸的脱羧。 根据脱去二氧化碳的羧基在有机酸分子的位式
一:直接脱羧基作用 α-直接脱羧:氨基酸的脱羧 β-直接脱羧:草酰乙酸脱羧 二:氧化脱羧基作用 α -氧化脱羧:丙酮酸的氧化脱 羧 β -氧化脱羧:苹果酸的氧化脱 羧
三羧酸循环
2H
呼吸链
ATP

ADP+Pi
CO2
二、生物氧化的特点
* 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之相同点
物质在体内外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最终产物(CO2,H2O)和
释放能量均相同。
* 生物氧化的特点
是在细胞内温和的环境中(体温,pH接近中性),在一系列酶促反应逐 步进行 能量逐步释放有利于机体捕获能量,提高ATP生成的效率。 二氧化碳的生成方式:有机酸脱羧产生CO2 , 水的生成方式:底物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H2O 。 生物氧化的速率受体内多种因素的影响和调节。
第七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 述
一、 生物氧化的概念
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分解称为生物氧化,
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
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 和 H2O的过程。
部位:线粒体 氧化方式:脱氢、加氧、失电子
糖原
葡萄糖
脂肪
脂肪酸+ 甘油
蛋白质 氨基酸
第一阶段
乙酰辅酶A
第二阶段
第四阶段 第三阶段
水的生成过程
两个阶段: (1)脱氢酶将底物上的氢激活脱落。 (2)氧化酶将来自大气中的分子态氧活化成为氢的最终受体而生成 水。
重要的呼吸链
线粒体内有两条重要的氧化呼吸链: NADH氧化呼吸链 (细胞内最主要的呼吸链)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由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CoQ和细胞色素组成)
呼吸链中传递体的传递顺序
1、根据呼吸链各组分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按氧化还原电位递增顺序 排列。 2 、利用阻断呼吸链的特殊抑制性,阻断链中某些特定的电子传递环节。
第三节
生物氧化中H2O的生成
线粒体呼吸链的主要功能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将代谢物脱下的氢通过多种酶 及辅酶所组成的传递体系的传递,最后与氧结合 生成水。包括代谢物的脱氢、氢及电子的传递以 及受氢体的激活。 由供氢体、传递体、受氢体以及相应的酶系统所 组成的这种代谢途径一般称为生物氧化还原链。 如果受氢体是氧,则称为呼吸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