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课程教学大纲(新) (1999年制定,2006年修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课程教学大纲(新)
(1999年制定,2006年修订)
课程编号:070015
英文名: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Economic
课程类别:经济学系专业选修
前置课:无
后置课:无
学分:3学分
课时:54课时
主讲教师:张士杰郭海儒
选定教材: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课程概述: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是研究1842-1949年中国社会经济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上限是1842年,标志是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发生了种种变化,中国经济也由此进入了与往昔根本不同的演变过程。

1949年是其下限,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在1982-1949年期间,在不同的地区,曾先后出现殖民地经济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等三种经济形态,他们曾在一个时期里并存。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过程,包括从封建经济形态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殖民地经济形态的过程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产生发展并取代前两种经济形态的过程。

教学目的:
第一,使学习者懂得中国近现代经济演变的基本过程,主要线索和特点--即向西方学习,探索具有中国特点经济现代化道路。

第二,从动态中认识中国的国情。

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特点,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也是长期起作用的,只有从对他长期形成过程的分析中,才能深刻的认识它、理解它、掌握它。

所以,弄清近现代中国留给新中国一份什么样的遗产,才能认识中国的国力,才能认识到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是长期的。

第三,汲取可资借鉴的重大经验教训。

通过近现代史的教学,使学习者懂得没有国家的独立就没有民族经济的发展,这是经验。

教训就是如何以一个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世界,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教学方法:
1、处理好纵横关系,抓住主要问题、主要线索。

2、处理好经济和政治的关系。

3、论从史出,比较历史研究。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5、实事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教研。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导言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历史分期;经济史研究的过去和现状;经济史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学好经济史。

教学内容:
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历史分期
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状况
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学习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课程要达到的目的
五、如何学习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六、关于中国近现代经济的若干问题
思考题:
1、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2、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综述?
3、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第一章前近代的中国经济--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未出现工业革命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近代以前中国经济如何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

其难点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是如何消失的。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经济的原生形态
一、两种假说与独立起源。

二、独立发展与多元一体。

1.一脉相承
2.多元一体
第二节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一、落后--先进--落后
1. 从落后到世界前列(从距今1万多年到距今2000年)
2. 从世界前列到世界第一(公元1世纪到14世纪)
3. 从世界第一到世界前列(15世纪)
4. 从世界前列到后进国家(16世纪到19世纪)
二、从先进变为后进的历史教训
1.一次良机的丧失
2.主要原因
第三节中国历史上为何未出现工业革命
一.初具雏形
1. 大规模生产和机械化
2. 商品化、货币化
3. 文化水平的提高
二.动力消失
三.原因深刻
1. 经济回升是数量而非质量
3. 经济增长对环境破坏空前
4. 采用商业关系而非管理
5. 惊人比率阻挠发展
四、未知因素
思考题:
1、从远古到19世纪中叶,中国经历了几种社会经济形态?他们有哪些基本特征?
2、19世纪中叶以前经济现代化因素的形成。

3、中国从世界先进国家变为落后国家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内外交困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起步(1842~1895年)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剧变,以及这种剧变对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影响。

难点是如何认识洋务运动开始的中国经济现代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剧变
一、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兴起
1、地理大发现与世界市场的起步
2、对农民土地的剥削和农业革命
3、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二、中西矛盾的激化
1、现代中西经济关系的开始
2、明清的“海禁”与对邻国的贸易政策
3、中英贸易关系与鸦片战争走私
第二节现代化觉醒的序幕
一、失败后的觉醒
二、代替现存经济制度的两种方案
1、《天朝田亩制度》
2、《资政新篇》
第三节中国经济现代化从流通领域开始
一、被动的对外贸易
1、对外贸易的总量与商品结构
2、洋行对进出口贸易的控制与买办的作用
3、鸦片贸易与“苦力”贸易
二、国内市场的扩大与卷入世界市场
1、国内市场的扩大
2、现代商业的兴起
3、商人资本与产业的联系逐渐密切
4、
4、中国市场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性
三、钱庄票号的新业务与外资银行的设立
1、钱庄和票号增添现代性金融业务
2、外资银行的出现
第四节农村土地制度的变化与自然经济结构走向瓦解一、1850年前的土地制度
1、土地所有制
2、土地使用权
3、土地收获物的分配
二、太平天国和农民对富户的打击与土地关系的变化
1、太平天国与农民对富户的打击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削弱
3、佃户抗租
4、土地关系与租佃关系的变化
第五节手工业的新因素--机器生产
一、传统手工业的改组与新手工业行业的产生
1、传统手工业结构的改组
2、新手工业的出现
3、手工业的变化为现代工业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二、外国商人在中国工交领域的投资及其双重影响
1、非法设立的外资企业
2、投资的着重点
3、早期外资企业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双重影响
三、清王朝自强求富与官办、官督企业
1、自强与官办军事工业
2、关于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辩论
3、“求富”与官办、官督民用工业
4、对洋务派兴办企业活动的评价
四、私人创办的现代工业
1、私人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途径
2、私人工业企业的资金来源
五、现代产业的地区布局与三个产业中心
1、现代产业的结构与地区布局
2、三个产业中心:广州、上海、武汉
第六节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产生
一、中国近代化思考的序幕
二、洋务运动中的国家资本主义
1、求强与官办军事工业
2、求富与民用工业
3、从求强到求富的转变
4、对洋务运动的评介
三、私人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示现
1、产生途径概况
2、中国第一次近代化机会的丧失
第七节外国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进入
一、鸦片战争后非法设立的外资工交企业
1、40~60年代:航运业和船舶修理
2、60~80年代:投资农副产品加工业
3、80年代~1894:公用事业和杂工业
二、早期外资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1、对中国传统的航运业、修船业的影响
2、特权下的外资使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3、示范作用:影响着中国人独立地办近代企业
4、通过开办公用企业对城市布局和工业发展的造势影响。

思考题:
1、中国流通领域现代化的起步?
2、中国现代工业的产生?
3、1842~1894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4、简述买办制度?
5、如何认识洋务运动?
6、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特点?
第三章甲午战争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加速(1895~1927年)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甲午战争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两次浪潮。

难点的如何认识辛亥革命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外国对华资本输出
一、西方科技革命
1.冶金方面
2.动力方面
3.电机的应用
4.无烟火药
5.农业机械
二、从《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
1.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2.列强对路权的争夺
3.辛丑条约与门户开放主义
三.外国对华资本输出概况
1.交通业
2.制造业
3.矿业
4.其他产业
四.列强控制下的财政
1.财政收入
2.借款
3.财政赤字
4.财政制度的变化
第二节中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两次浪潮
一、第一次浪潮(1895~1913年)的背景
1.外资直接投资及其影响
2.中国人民和政府在外资扩展下的反响
二、第一次浪潮概况
1.官办企业继续
2.私人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三.第二次浪潮(1914~1927年)的条件
1.一战造成的国际环境
2.政治形式的变化
3.利润的刺激
第三节辛亥革命与中国经济现代化
一、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民生主义
1.土地问题
2.资本问题
3.实业计划--核心发展生产力
二、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
第四节新式金融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银行业的产生
1.开银行的设想和酝酿
2.条件
3.产生和发展
二、传统的票号、钱庄业的消失
1.票号由盛转衰
2.铁庄
3.紊乱的金融市场
第五节资本主义向农村的渗透
一、土地关系的变化
1. 外国人侵占农田
2. 永佃制的衰落
3. 封建制度对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影响
二、农业中资本主义成分的出现
1. 商品化
2. 耕织结合的变化
3. 农业中资本主义经营的出现
思考题
1、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特点?
2、一战前后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原因?
3、简评辛亥革命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4、论孙中山的经济思想?
5、中国传统金融的分化?
第四章南京国民政府国家资本主义体系的建立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南京国民政府如何通过政权的力量建立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系的。

难点的如何评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几个问题
一、国民党领导人的经济观点。

1.蒋介石的经济思想
2.陈果夫的经济思想
3.其他领导人的经济思想
二、统制经济和南京政府的经济政策。

1.统制经济的传入
2.统制经济和计划经济
3.统制经济和国家政权
三、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述评。

1.“四大家族”官僚资本问题的由来
2.官僚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
第二节南京政府的现代财政制度一.现代财政制度。

1.全国财政会议
2.划分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
二.税政制度的建立。

1.整顿关、盐税
2.创立统税
3.整顿财政管理机构
4.关税自主权的收回
第三节国家资本主义金融体系的建立
一、国家金融垄断机构的建立
1.对中银、交行的控制
2.设立中央银行与中国农民银行
3.邮政储汇局和中央信托局的建立
二、国家银行对私人银行的控制
1.加入官股,使之官商企办
2.收买
3.取消商业银行的货币发行权
4.业务上控制
5.通过人员交流,控制私人银行
第四节币制改革
一、废两改元.
1.两元双重币制
2.《废两改元令》
二、法币政策
1.美国白银政策对中国银本位的冲击
2.法币政策
思考题
1、如何评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南京政府的财政制度?
3、简评南京政府的关税政策?
4、四行二局如何建立的?
5、法币改革及其作用?
第五章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高峰(1927~1937年)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过程及发展水平。

难点是如何正确认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一、私人资本主义工矿业发展的原因。

1.早期发展的积累
2.国债运动
3.新式金融业的发展
二、私人资本主义工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资本增长的速度快
2.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和发展
3.企业集团和资本集团的出现
三.国民政府经营的产业
1.交通业
2.控制国防资
3.垄断电力工业和基本工业
四.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
1.经济增长率
2.近代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第二节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
一、原始积累的特点。

1.积累的外发的。

2.原始积累的特点是对内型的
3.原始积累过程中政权充当了外国资本积累财富的工具
4.原始积累伴随近代中国整个时期
5.原始积累伴随着资本积累而始终存在
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资本主义经济很重要,但未能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
2.以手工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大量存在
3.中国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
4.私人资本企业特点。

三.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
1.来源
2.矛盾统一
3.双面性
四.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1.中国工人产生早于资产阶级
2.富于纪律性组织性,革命性。

思考题
1、中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2、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及特点?
第六章中国农村的现代化改造的尝试(1927~1937年)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南京政府推行农村改造的原因,过程及主要政策措施。

难点是如何评价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民间社团的农村改造
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1.乡村存在的问题
2.乡村建设的理想
3.乡村建设的手段
二、晏阳初的平教派的定县实验
1.晏阳初与平教派
2.中国农民的四个基本问题
3.定县实验
三、其他民间社会团体的乡村改造。

第二节南京政府的农村经济政策
一、南京政府的农村合作经济运动
1.农村问题和合作社
2.农村合作社组织的推广
3.农村合作社运动的绩效分析
二、土地政策。

1.二五减租
2.《土地法》
三.农业推广和农民组织工作
1.农业推广
2.农会
四.农产品统制
1.外销农产品统制
2.经济作物的改良
第三节中国农村经济的艰难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艰难。

1.农业生产统计
2.粮棉生产
3.农业增长率
二、农村经济状况的恶化
1.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2.封建剥削关系
3.天灾和农民生活
4.农民离村问题
三、农村中资本主义经济的衰退。

1.富农经济下降
2.富农和经营地主向租佃地主逆转
3.近代农垦企业的衰退
思考题
1、民间社团的乡村改造及意义?
2、国统区农村合作社经济的发展?
3、国民党土地政策述评?
4、国民政府对农业的改良?
第七章战时经济体制下的国统区经济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者必须掌握两个方面的线索:一方面在一切为抗战前提下中国经济迅速建立起了战时经济体制,支撑起八年抗战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国民政府通过这一体制完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控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统区战时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经济机构的调整。

1.四行联合办事总处
2.经济机构的整合
3.贸易委员会
4.战时生产局
5.健全民间经济组织--同业工会
二、厂矿内迁--工业总动员
1.上海工厂内迁
2.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工矿内迁
3.武汉工厂的再度内迁
4.厂矿内迁的作用
三、战时经济政策。

1.工业政策和物资统制政策
2.财政政策
3.反封锁的交通开拓政策
4.通胀及反通胀
5.工业合作运动
第二节以大后方为中心的国统区经济概况
一、工农业生产。

1.工业生产的发展和衰滞
2.农业生产的不稳定
二商业投机的猖獗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1.商业投机
2.金融业畸形发展
思考题:
1、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地区经济的主要变化?
2、对1937~1949年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评价?
3、对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评价。

第八章南京国民政府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崩溃(1946~1949年)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经济崩溃的这条不归路的。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民政府的经济接受及问题
一、经济接收机构的建立。

1.接受系统
2.经济接受区
二、对财政、金融的接收。

1.金融收复区
2.金融收复区统计
三、对工矿企业的接收
1.接受机构
2.接受工矿业统计
四.接受中的腐败
1.贪污盗窃
2.私营舞弊
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的膨胀
一、金融业
1.四行二局的垄断
2.对外汇市场的垄断
二、工矿
1. 国营工矿业比重
2.全国性的垄断大工业
3.地方性的垄断大公司
第三节国民党官僚资本企业发展
一.孔祥熙家族所控制的企业
1.金融
2.工业方面
3.商业领域
二.宋子文及其家族控制的企业
1.金融业
2.工业方面
3.商业方面
三.国民党CC系控制的企业

2.党营企业
第四节战后中美经济关系
一.中美经济条约
1.《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2.其他条约
二.美国对华商品输出和投资
1.剩余物资问题
2.货物结构
3.进出口收支
4.美国对华投资
5.美国在华投资特点
第五节国统区国民经济的崩溃
一.流通阻塞
1.财政赤字
2.物价飞涨
3.金圆券改革
4.流通的瘫痪
二.工农生产瘫痪
1.生产恢复缓慢
2.农村经济恶化
三.人民生活极端恶化
1.人民生活濒临绝境
2.失业人员猛增
3.反饥饿反内战斗争
思考题
1、简述战后工业生产恢复缓慢的主要原因。

2、如何认识农村经济恶化?
第九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中国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经济形态,难点是其形成与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结构与发展水平的落后性一.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结构
二.生产力的落后性
1.生产力发展速度缓慢
2.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第二节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性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 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
第三节所有制结构的复杂性
一.八种所有制
二.新所有制的产生与地位
三.五种主要的所有制及其相互关系
1.资本家(雇主)所有制
2.国家所有制
3.外国资本所有制
4.地主所有制
5.劳动者个体所有制
第四节对发达国家及其控制的世界市场的依附性
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
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1、主要因素
2、沿海沿江市场发达
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1、城市化标志
3、不平衡表现
三.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
1.同一经济部门发展不平衡
2、不同经济部门发展不平衡
第五节历史地位的过渡性
一.特殊的经济形态
1、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
2、特点
二.过渡性与三种前途
1、过渡性的根源
2、三种前途
思考题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2、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章近代中国部分地区的殖民地经济形态(1842~1949年)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殖民统治下的中国部分地区的经济形态
教学内容:第一节澳门:由洲际中继港到博彩娱乐中心
第二节香港:由货物集散地,制造中心到国际商业中心
第三节“日台经济一体化”
一.1895年前台湾经济发展的趋势
二.为“日台经济一体化”和开发台湾资源准备条件
1.建设铁路,公路和港口
2.改革与明确地权关系
3.将大部分山林原野收归政府所有
4.建立日本史的度量衡制度
5.建立与日元相一致的货币制度和相关的金融机构
6.增加财政收入
7.排挤与驱逐华商和欧美商人经济势力
三.日本对台湾经济独占地位的建立
1.工矿业
2.农业
3.铁路与公路
4.金融业
5.对外贸易业
6.岛内贸易
四.台湾经济的战时化
第四节日本在东北建立统制经济
一.实施经济统制政策
1.经济统制的范围与层次
2.经济统制的体制
二.金融统制与货币的纸币化、日本化
三.工业统制与为战争服务的工业畸形发展
1、手段
2、目的
四.交通统制与东北交通网的形成
五.农产品统制与农业的衰落
1、主要是统制农产品贸易
2、其次是经济作物
3、再次是粮食
第五节日本对内蒙古与关内占领区经济的破坏与掠夺
一.基本政策的演变
二.对中国工业企业的接管
1、对工业交通设备的霸占与破坏
2、两类工业与接管的五种方式
3、工业品产量的变动-
三.“三光”政策与农村各阶层人民生活的普遍下降
1、对两类地区的不同政策
2、在一般占领区的强占、强征和强取
3、在特别地区实行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策
4、农业生产的衰落与各阶层成员经济状况普遍下降
四.对中国的封锁与对占领区贸易的统制
1、对中国的封锁与走私
2、强夺海关管理权与垄断对外贸易
3、对商品流通的严格管制与在城市实行配售制度
五.金融垄断与对华货币战
1、主要手段
2、在金融方面主要措施
思考题: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与对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破坏。

2、中国领土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

第十一章近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化的特殊情况
教学内容:第一节多民族统一的国民经济
一、族别、人口和分布状况
二、多民族统一的国民经济
第二节多种谋取生活资料方式的并存
一、采集经济
二、渔猎经济
三、畜牧经济
四、农业经济
1、刀耕火种的农业
2、锄耕作业
3、犁耕农业
五、手工业经济
第三节多种交换形态的并存
一、简单价值形态下的交换
二、一般价值形态下的交换
三、货币价值形态下的交换
第四节多种经济形态的并存
一、保留着原始社会残余的形态
二、处于奴隶制阶段的形态
三、封建领主制的形态
四、封建地主制的形态
第五节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特点和在近代急剧变化的原因
一、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多层次和不完整状态
1、多民族多层次状态
2、民族经济个体内的多层次状态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少数民族经济的影响
三、汉族封建地主经济对少数民族经济的影响
思考题:少数民族经济在近代急剧变化的原因
第十二章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927-1949)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
一、土地革命与农业生产
1、土地革命
2、农业生产
3、工业与商业
第二节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一、减租减息与农业生产
1、减租减息
2、农业生产中劳动互助合作组织的推广
二、财政金融与机关部队的大生产运动
1、财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