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舒六经辨证治疗汗证验案6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李兰娟,任红,高志良,等.传染病学[M ].8版.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
2013:21-37.[2]赵伯智.关幼波诊治肝病205问[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
2001:119-141.[3]陈沫金.陈沫金医话医案[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198-207.
[4]黎崇裕.小郎中习医手记[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32.[5]王光宇.王光宇精准脉诊带教录[M ].2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
出版社,
2016:110-111.[6]吴志成,吴斌.蚂蚁的食用及药用[M ].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4:50-52.
[7]高学敏.中药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4-579.[8]李玉宾.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
社,
2010:122-124.[9]邓中甲.方剂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3.
[10]田原.破解重大疾病的迹象[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120-123.
(本文校对:王庆锁
收稿日期:2018-09-18)
李祥舒六经辨证治疗汗证验案6则
王
娟
李祥舒
摘要:李祥舒主任医师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传承老师,学识渊博、勤奋进取,对于经方研究颇有心得,善于治疗内妇皮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
文章以李祥舒临床出诊中针对汗症多位患者的病案为实验依据,通过用药方剂、用药疗效分析,
提出针对汗症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可在六经辩证的诊疗思路下采取有针对的用药,可得到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李祥舒;六经辨证;汗证;医案
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9.01.054
文章编号:1003-
8914(2019)-01-0135-03Li Xiangshu in the Treatment of Sweating Disease with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ix Channels Theory for 6Proved Cases
WANG Juan
Li Xiangshu
(Encephalopathy Department ,Huair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1400,China )
Abstract :Chief Physician Li Xiangshu ,the heritage teacher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t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very knowledgeable ,diligent and enterprising.It is very good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classics ,and is good at treating the common diseases of the dermatology and the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diseases of the family.Key words :Li Xiangshu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ix channels ;sweating disease ;proved cases
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脑病科(北京101400)
李祥舒,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主任医师,曾任怀
柔区中医医院院长。
学验俱丰,参加国家“七五”
“八五”
“九五”的重点攻关课题的研究,先后取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2项,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市级科研成果奖8项,区级科研成果奖11项。
独立承担市中医管理局科研课题3项,获奖2项,申报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公开发表论文30篇。
编写了我院的第一部《中风病诊疗常规》,研制了1—4号系列中药处方。
2003年被确定为郊区唯一的市级师承老师,2012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批准建立“李祥舒基层老中医传
承工作室”,继续为怀柔区培养中医人才。
2017年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立“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
家传承工作室”。
汗证是多种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西医学认为病理性出汗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风湿热、低血糖、虚脱、休克及结核病等[1]。
1
验案举隅
案1患者张某,女,26岁,汗出增多5个月。
患者
5个月前行人流术,术中出血多,曾输血600ml 。
自此后汗出增多,汗出后恶风,动则加重,后背及脖颈尤甚,夜间少有汗出,活动后心慌、乏力、气短,平素畏寒,腰酸腿软,关节疼痛,胃胀,嗳气,月经量少,色红,无血块,每月1次,夜尿多,失眠多梦,纳食不香,大便干。
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
诊断:汗证,辨证属营卫不和。
治以调和营卫,益气养血,辅以祛风通络。
方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0g ,白芍15g ,炙甘草6g ,生姜6g ,大枣15g ,防风9g ,生黄芪30g ,当归20g ,生白术15g ,五味子9g ,怀牛膝15g ,威灵仙15g ,片姜黄6g ,焦山楂15g 。
颗粒制剂,7剂,水冲服,日1剂,早晚各1次,饭前服。
服7剂后复诊,诉休息时汗出减少,但活动后仍有汗出,运动时心慌及乏力好转,关节疼痛及腰膝酸软减轻,仍胃脘胀满、嗳气,纳食不香,夜寐安,大便正常。
查见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
上方加山药20g 继服7剂,汗出明显减少,中等强度活动后无明显不适,食欲增加,胃部不适好转,寐
·
531·光明中医2019年1月第34卷第1期
CJGMCM January 2019.Vol 34.1
安,大便调。
效不更方,继服7剂,患者诸证明显好转,且行经时经量较前增多,要求继服7剂巩固疗效,上方去五味子继服7剂。
按:病人小产后亡阴血虚,阴阳失调,营卫互不维系,故汗出。
产后百节空虚,易招致外邪,加之津血亏虚不能涵养筋脉,故关节疼痛、腰酸腿软。
小产后气血俱虚,见心慌、乏力,心脾失养则失眠梦多。
脾气虚无力运化,致使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故纳差,胃胀、嗳气,气不能帅血,血不能载气,故月经量少。
案2李某某,男,32岁,自汗5年加重8个月。
患者5年前开始自觉冬季手脚湿冷,后逐渐出现手脚心汗多,量少,且手脚发凉,冬夏如此,未予重视。
近半年自觉缺乏锻炼,末梢循环不好导致手脚冰凉,故开始晨起跑步锻炼,当时正值深秋,跑步后洗澡继而去上班。
坚持2个月后,手脚凉汗非但未好转,反而出现颈项及后背心发凉,时有手脚心痒伴肿胀表现,且出现畏寒恶风,汗出后益甚。
平素饮食喜肥甘,体型偏胖,乏力,白日无精神,夜寐安,小便正常,大便稀溏,日行2 3次。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
诊断:汗证,辨证属营卫不和,阳虚兼表。
治以调和营卫,扶阳解表。
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9g,淡附片9g,生姜6g,大枣15g,防风10g,生黄芪20g,党参15g,山药20g,炒白术10g,茯苓15g,炮山甲4g,当归15g,陈皮10g。
颗粒制剂,7剂,水冲服,日1剂,早晚各1次,饭前服用。
患者诉服上方7剂后自觉精神状态好转,全身微热,自汗减少,仍怕冷,手心肿痒感明显减轻,故未来复诊,抄方7剂继服。
共服用14剂后复诊,自汗明显减少,手心有时很干燥,后背及手足发凉好转,无手心发痒情况出现,大便次数减少,稍成型,但觉口唇干燥,喜饮水,舌体胖大,齿痕减少,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滑。
上方去附子、防风,继服7剂,复诊时已无自汗,无恶寒及恶风,口干好转,大便稍软,日行1次。
舌体胖大,齿痕减少,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滑。
不愿继续服用汤药,嘱外购中成药玉屏风散口服。
按:患者起初手脚心出汗、色冷、质清,此为阳虚,阳虚则津液外泄,故汗出。
汗为何物?“阳加于阴谓之汗”[2],本已阳虚,发汗日久,阳气更虚,津液淋漓,冷甚。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每次晨跑后毛孔开,继而洗澡,导致腠理大开,风寒邪气外袭,密闭孔窍,“风气善行”“寒为阴邪”发于肌表则见肿痒斑块。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3],阳气不足之人则见精神倦怠,嗜睡恶寒。
这2个病案的辨证及遣方用药有何相似之处?———六经辨证。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4]《伤寒论》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浙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5]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以上几条均为仲景运用桂枝汤治疗汗出这一症状。
12条是用桂枝汤治疗风邪袭表,营卫不和之汗出,13条是治疗一切营卫不和之汗出,“不必问其伤寒、中风、杂病也。
”(柯韵伯语《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而53条、54条分别从“荣气和”“卫气不和”两方面阐释杂病营卫不和之自汗出。
无论从总体而言的13条,还是具体论述的12条、53条、54条,其根本在于营卫不和,阴阳不调。
太阳主表,统摄营卫,营卫调和,卫外固密,可抵御外邪之侵袭;若腠理疏松,外邪入侵,卫不能固外,营不内守,则有汗自出。
李老师认为上述2个病案均为太阳经表证之营卫不和,阴阳不调导致自汗出等一系列症状,病之初期未得到及时治疗,致使其他肺卫表证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起居。
治疗当以调和营卫、滋阴和阳、解肌发汗、顾护卫表,太阳膀胱经气血振奋,则证和脉安。
案3王某,男,52岁,头颈部出汗10年余加重2年。
患者自中年时即头颈汗出明显,但无不适,未予重视。
近2年汗出增多,油腻不易清洗,汗热蒸蒸,性情急躁,面红唇赤,口渴喜冷饮,伴有大便干燥,口臭,舌易生疮,尿烧灼感,舌红,舌体胖,苔黄腻,脉数。
平素形体肥胖,喜食肥甘厚腻,经常自认为火大,自服牛黄清火及牛黄清心,服后大便干燥有缓解,但其他症状无改善。
诊断:汗证,辨证属邪热蕴于阳明。
治以清燥热、救阴液。
方用白虎汤加减:知母20g,生石膏40g,炙甘草9g,桂枝10g,苍术15g,炒白术15g,生白扁豆30g,生薏苡仁30g,茵陈20g,青蒿15g。
颗粒制剂,7剂,淘米水烧开冲服,日1剂,早晚各1次,饭后服用。
服药7剂后复诊,患者头颈仍有汗出,但油腻感明显好转,擦拭后纸巾为水,面色红减轻,仍口渴,但凉热均可,仍口臭,大便干,舌红,舌体胖,苔黄腻,脉滑数。
上方加黄连8g,生地黄15g。
继服7剂,患者汗出明显减轻,大便亦通畅,家人诉其口中臭味减轻,将石膏减量为15g,知母10g。
继服14剂,患者已无明显头颈汗出,伴随症状亦减轻,口舌生疮未再反复发作。
案4张某,女,52岁,头颈部汗出3年。
头颈部汗出,下午时尤甚,怕热,平素喜摇扇取凉,大便干燥多年,长期口服麻仁润肠丸及果导片。
咽干、口苦,心慌、心烦,月经不规律,2 3月来一次,色红,有血块,白带少。
夜寐欠安,纳食不香,大便干。
舌质红,苔少,脉弦细。
诊断:汗证,辨证属阳明郁热。
治以清宣胸膈郁热。
方用栀子豉汤加减:栀子15g,淡豆豉6g,生石膏15g,知母10g,地骨皮15g,青蒿15g,龟板10g,生地
·
631
·光明中医2019年1月第34卷第1期CJGMCM January2019.Vol34.1
黄20g,香附10g,柴胡9g。
颗粒制剂,7剂,开水冲服,日1剂,早晚各1次,饭后服用。
服药7剂后,患者自身热感减轻,不需摇扇取凉,夜间头颈汗出减少,咽干口苦好转,心烦减轻,仍不思饮食,大便干,上方去石膏,加焦麦芽15g。
继服14剂,复诊时诉头颈汗出明显缓解,心烦意乱好转,大便干,仍未行月经,上方加桃仁10 g。
继服7剂,后诸证悉除。
按:这2个病案的辨证论治?———六经辨证。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4]《伤寒论》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5]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5]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5]李老师认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
今胃热炽盛,充斥表里,邪热循经上扰,逼津外泄,故以头颈部汗出为甚。
上述两位患者均为阳明经有热,此时切不可见汗止汗,唯有清宣阳明郁热,养阴生津,方可令汗自止。
按5田某,男,71岁,腋下汗出3年。
患者腋下汗出,冬夏如此,生气和紧张时尤甚,夜间盗汗,口干口苦,咽干喜饮,两胁胀满,心烦,时有头晕,双目干涩,不思饮食,形体偏瘦,面色灰黄无光泽,夜寐多梦,大便干。
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诊断:汗证,辨证属邪伏少阳。
治以和解少阳,清利湿热。
方用小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柴胡15g,太子参15g,黄芩12g,炙甘草10g,法半夏9g,生姜6g,大枣15g,茵陈20g,青蒿15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浮小麦30g,菊花15g,当归20g。
颗粒制剂,7剂,开水冲服,日1剂,早晚各1次,饭后服用。
服药7剂后腋下汗出较前好转,夜间已无明显出汗,心烦好转,但仍胸胁胀满,目涩,纳食不香,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上方加密蒙花15g,薄荷6g。
继服7剂,日间已无腋下汗出,但是情绪紧张时仍会发作腋下汗出,目干涩感好转,食欲较前增加,效不更方,继服14剂后复诊,患者腋下出汗已基本消失。
案6高某,男,58岁,汗出2年,腋下、阴囊明显。
平素嗜好烟酒,喜食肥甘厚腻,近一年纳食不香,口干口苦,形体肥胖,身体燥热,面色红,性情急躁易怒,耳鸣,听力下降,胸胁胀满、烦闷,小便灼热,大便不尽感。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诊断:汗证,邪伏少阳。
治以和解少阳,清利湿热。
方用小柴胡汤和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15g,太子参15g,炙甘草10g,法半夏9g,生姜6 g,大枣15g,黄芩15g,栀子15g,车前子10g,当归15 g。
颗粒制剂,7剂,开水冲服,日1剂,早晚各1次,饭后服用。
服药7剂后患者汗出同前,但自觉听力较前好转,耳鸣减轻,上方加浮小麦30g。
继服7剂,患者复诊时诉汗出减少,耳鸣进一步减轻,小便无灼热感,大便通畅,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效不更方,继服7剂,汗出进一步减少,内衣已无需频繁更换,身体燥热感减轻。
按:这2个病案的辨证思路———六经辨证。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
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4]。
《伤寒论》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5]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5]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5]李老师认为足少阳经循行两腋,腋下汗出常为胆经湿热或肝胆热盛,郁热偏盛,循经内扰而发。
加之情志失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加重病情。
治宜和解少阳为主,辅以清利湿热,使邪去脉安,经脉循行通畅,汗出自止。
2讨论
中医学最早在《黄帝内经》提及汗证,并认为“汗”是人体阴液受阳气蒸发而成,即“阳加于阴,谓之汗”。
历代医家对汗证阐述颇多,如《伤寒论》中指出“汗”的具体形式有挚挚汗出、自汗出、大汗出、头汗、盗汗、黄汗等,并分别根据出汗的性质、程度、部位等提出了相应的治法。
《景岳全书》提出对汗证应予以辨证:“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流传至今的传统名方如桂枝汤、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等仍然在临床中发挥着实际功效。
李老师熟读《伤寒论》《温病条辨》,善于运用经方,拓宽思路,以六经辨证治疗汗证,亦疗效显著,需进一步开展病例收集,增加验证。
参考文献
[1]SHIOHARA TETSUO.Skin diseases and Sweating disturbance[J].Japanese Journal of PerspirationResearch,2016,23(SUPPL):9-13.[2]郑涵,鲁明源.《内经》论汗[J].山东中医杂志,2017,36(1):9-10,32.
[3]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80-591.[4]翟双庆.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94,98-102.
[5]汉·张仲景.伤寒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4,42,60,61,122,124,126,145.
(本文校对:李祥舒收稿日期:2018-08-14)
·
731
·
光明中医2019年1月第34卷第1期CJGMCM January2019.Vol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