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师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启示

合集下载

日本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日本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日本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日本传统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美学和精细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这种传统建筑风格不仅在日本本土广泛应用,而且在世界各地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借鉴。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日本传统建筑风格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日本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体现在建筑结构和材料的选择上。

传统日本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精细的木工技术构建坚固耐用的建筑结构。

这种传统的木结构不仅能够适应地震等自然灾害,还能够灵活应对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许多建筑师也开始借鉴日本传统建筑的结构和材料选择,以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环境适应性。

其次,日本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还表现在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上。

传统日本建筑注重空间的开敞和流动性,通过推拉门、可移动隔断等手法实现不同空间之间的联通和转换。

这种灵活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方式使得建筑能够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并且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调整和改变。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许多建筑师也开始关注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通过引入可移动隔断、开放式设计等手法,使得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功能变化。

此外,日本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还体现在建筑美学和装饰艺术上。

传统日本建筑追求简约、自然和谐的美学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美学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借鉴。

许多现代建筑师通过运用自然材料、自然光线和自然景观等手法,营造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空间。

同时,传统日本建筑的装饰艺术也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木雕、漆器、屏风等装饰元素被运用到现代建筑的内外装饰中,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之,日本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在建筑结构和材料的选择上,还是在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上,亦或是在建筑美学和装饰艺术上,都可以看到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痕迹。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日本本土的建筑设计中,也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借鉴和应用。

日本设计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设计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设计之路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在日本当代的设计中,他们善于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理念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发扬本土文化。

虽有说法说他们的民族文化由华夏文明发展而来,然而从设计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对于东方文化的延续和表现比中国的设计师们更为彻底和深刻。

看日本当代的建筑,领悟其内在文化及精神的表达,对中国设计师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学传统,禅境,自然建筑观,启示中国日本由于其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所致,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出口工业产品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因而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

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而变得十分强大。

日本也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最好的学生,并能够把别人的经验和自己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体系。

总的来说,日本的美学传统,禅境文化特征,自然建筑观,构成了日本设计的精神支柱。

美学传统“传统”在建筑设计中既包括看得到的部分,如木架构、大屋顶等,也包括意境上、精神上的部分,如对功能、空间、行为模式等的理解。

日本建筑师重视对传统的体现绝非只停留在可见的形式上,而是通过传统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而间接反映到建筑设计中。

他们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究,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形成了具有“日本制造”印章的独特作品。

日本的建筑师从早期的前川国男,丹下键三到80年代后期的矶崎新、安藤忠雄和槙文彦,逐渐成为世界建筑界的耀眼人物。

1.木结构的诠释我国早在6000多年前木构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到了3500年前,榫卯连接梁柱的框架结构体系问世,至唐代达到成熟期。

近代之后,钢、玻璃、水泥等新材料盛行,对传统木建筑带来极大的冲击,以致其发展停滞不前。

日本也有着悠久的木结构传统,在经历二战后因为防灾而禁用木构建筑的时期之后慢慢开始复兴。

进入21世纪,日本建筑界推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造出一大批优秀的木结构建筑,不仅包括小型的校舍会所,还包括桥梁和大型体育馆等。

从日本当代建筑师的历程看中国

从日本当代建筑师的历程看中国
国 无 论 是 在 建 筑 形 式 还 是 建 筑 技 术 方 面 都 被 国外 远 远 甩 在 后 王 子 饭店 等 。 步入信 息时代, 随着 国际交流 的日益频繁 , 人类的思维得 到 面 。由于 两 国 的第 一 批 现代 建筑 师 分 别 接 受 了不 同 的 教育 思想 ,
第三代 、 四代建筑 师伊东丰雄 、 妹 岛和世、 青木淳 等开 从 而 导致 两 国 在现 代 建 筑 发 展 上 产 生 截 然 不 同 的 变 化— — 日本 空前解放, 以“ 穿透、 流 动” 式 的设计手 法引 建筑 早就 在现 代建筑中确立了 自己的体系风格 ,而 中国建筑还 始尝试摆脱直线型的简单传达 ,
Co n d e r 、 An t o n i n Ra y mo n d 、 Br u n o T a u t s 、 L e C o r b u s i e r 、 F r a n k L l o y d —
副中心超 高层大楼群和东京阳光大厦等一大批 高层建筑 。 这一时
东京文化会馆、 罗马 日本文化会馆 、 东京代代木 Wr i g h t 等人相继在 日本 留下作品,而他们更重要 的贡献是培养 期的重要作品有 : 国立综合 体育馆 、 京都国际会馆、 东京 国立剧场、 山梨县文化会馆 出了前川国男、 岸 田 日出 刀 、 坂 仓 准 三 这 批 可 以领 导 日本现 代 主
关键词 : 建筑师 ; 历 史; 安藤忠雄 ; 黑川 纪章 ; 伊 东丰雄 ; 中国
中图分类号 : T U 9 8 2 . 3 1 . 7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3 — 0 0 3 8 ( 2 0 1 3 ) 2 2 — 0 0 0 1 — 0 2
菊 竹 清 训 的海 上 塔 状 城 市 方 案 , 丹 下 健 三 的跨 越 东 京 湾 的“ 城 市

日本建筑的共生思想及启示

日本建筑的共生思想及启示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6-0006-05 收稿日期 2022-06-17摘 要 日本建筑师常把建筑和城市比作生物体,探索人、建筑以及自然三者的关系,其中“共生”是日本现代建筑不断传承的核心观点之一。

该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年代相关日本建筑师的作品及思想,将“共生”分为新陈代谢、共生和新时代的共生三个演变阶段。

通过总结每个阶段作品和思想的特点,发现演变过程中表皮逐渐透明,空间逐渐灵活,界限逐渐模糊,建筑逐渐消隐,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

我国建筑可以此为鉴,深度地挖掘、思考和表达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然观和哲学观,探索适合我国的生态、可持续建筑发展之路。

关键词 日本建筑 共生 新陈代谢 生态建筑 可持续建筑Abstract Japanese architects often compare architecture and cities to living organisms,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architecture, and nature, among them "symbiosis" is one of the core ideas that modern Japanese architecture has continuously inherited.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works and ideas of Japanese architects in different eras since the 1950s and divide "symbiosis" into three evolutionary stages: metabolism, symbiosis, and symbiosis in the new era. By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 and ideas in and sustainabl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suitable for China.Keywords Japanese architecture, Symbiosis, Metabolism,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卢昭展 | Lu Zhaozhan 刘晓昀 | Liu Xiaoyun 李 翔 | Li Xiang1 共生——日本建筑的内核1.1 共生的定义共生(Sy m biosis)源于希腊词语“一起生活”(Livingtogether)(σύν–to-gether;βίωσις–living)。

安藤忠雄上海设计的建筑

安藤忠雄上海设计的建筑

安藤忠雄上海设计的建筑
安藤忠雄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在建筑设计领域拥有着世界性的影响力。

他主张"没有单独的建筑",认为建筑应该与环境相融合,体现出内在的自然美。

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风格独具特色,他认为建筑应该既满足功能性,又使人们感受到美和乐趣。

他的建筑设计注重细节,通过简洁和谐的构造和材料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他在设计中采用了许多传统的建筑元素,比如木材、混凝土、石材等,使建筑更具有温情和人文气息。

安藤忠雄在上海设计的建筑包括上海农工商集贸市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体育馆、上海国际博览中心等。

上海农工商集贸市场是上海市政府推进老城区改造的重点项目之一。

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是“不改变老市场的商贸性质,找回老上海市井文化的味道”。

他在保留老市场建筑的基础上,利用板材等新型材料重构建筑外观,使其更加现代化。

在内部,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市场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人情味,成为城市中心地区的新地标建筑。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体育馆是上海市政府举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场馆之一。

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是“建筑的外形应该与场馆的内部功能相呼应”。

他在设计中采用了倾斜的外墙和弯曲的屋顶结构,使大厅内部自然光线不受遮挡,营造出一种柔和而宁静的氛围。

他的设计同时还注重了使用效率和人流疏导,让体育馆成为了世博会期间重要的活动场馆。

总体来说,安藤忠雄在上海的建筑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他的设计理念和风格,既注重建筑的美感和时尚性,也兼顾了功能性和环境和谐性。

他的建筑作品为上海市政府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隈研吾建筑设木材设计理念

隈研吾建筑设木材设计理念

隈研吾建筑设木材设计理念隈研吾是一位著名的日本建筑师,他的设计理念常常将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之一。

他推崇木材的可塑性和自然美,将木材的纹理和颜色融入设计中,在现代建筑中创造出温暖而舒适的空间。

隈研吾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隈研吾在设计中注重人性化。

他强调建筑要与人们的生活和环境相融合,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他相信木材能够传递温暖和安全感,所以常常将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具有人情味的空间。

他在设计中注重细节,通过精心选择和处理木材,使空间更加舒适和亲切。

其次,隈研吾的建筑设计强调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让人们与自然亲近。

他通过运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共鸣。

他充分利用木材的天然特性,将其纹理和颜色融入设计中,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

他的建筑常常具有开放和流动的特点,使室内与室外之间无缝连接,打破了传统建筑的界限。

此外,隈研吾的设计注重可持续发展。

他认为木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能够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他的建筑设计常常运用可持续的木材再利用技术,延长木材的使用寿命。

他还尝试将木材与其他材料结合,创造出更加环保和节能的建筑。

他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应该对环境负责,通过使用木材等可持续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总的来说,隈研吾的建筑设计理念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强调人性化、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他通过精心选择和处理木材,创造出温暖而舒适的空间,使人们感受到与自然的亲近。

他的设计注重细节,追求与环境相融合,打造出具有人情味的建筑。

同时,他也关注环境保护,通过使用可再生资源和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隈研吾的设计理念为现代建筑注入了新的思考和理念,对于木材的应用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北京近现代建筑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北京近现代建筑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北京近现代建筑一、概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建筑。

在北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中,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对北京近现代建筑在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其特点、演变过程以及对中国建筑历史的影响。

1. 介绍北京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近现代建筑作为北京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从清末民初的西式建筑到民国时期的新式建筑,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筑风格,北京近现代建筑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在清朝末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建筑风格逐渐传入北京。

最初的西式建筑多为租界地标性建筑,如英国使馆、美国领事馆等。

这些建筑采用了西方的古典主义、哥特式、文艺复兴等多种建筑风格,与传统的中国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式建筑在北京城内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成为了当时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新式建筑开始在北京兴起,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以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为特点,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建筑师们开始尝试将中西建筑风格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式建筑。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礼堂等。

此外民国时期的北京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如四合院、胡同等,它们不仅是北京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近现代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政府大力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大量的新式建筑如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相继建成。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特色。

同时这一时期的北京近现代建筑也受到了苏联建筑风格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北京式建筑风格。

如今北京的近现代建筑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一张名片,无论是庄严的国家机关大楼,还是充满活力的商业区,都展示了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山本耀司的设计理念

山本耀司的设计理念

山本耀司的设计理念山本耀司是现代日本建筑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作品风格而闻名。

他曾经是东京大学的建筑研究生,后来在建筑师兼设计公司UGS的帮助下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山本耀司的设计风格极简主义,致力于简化建筑形式,以此展示建筑中最基本元素的美。

在这篇文章中,将介绍山本耀司的设计理念和影响。

一、设计理念1. 极简主义山本耀司一贯主张简约的设计风格。

他认为最好的设计不是最繁琐复杂的设计,而是简单的表现出实用性和美感。

在他的作品中,他会削弱建筑物的外部形式和装饰,让人们更加关注建筑物的核心功能和实用性。

2. 异材料运用山本耀司喜欢运用不同的材料来丰富设计。

他的作品中常常会使用混凝土、木材、金属、玻璃等多种材料,这些材料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效果。

他强调材料的自然感和味道,通过实现材料的新用途和形式,体现了建筑的独特美感。

3. 环保与可持续性山本耀司对环保和可持续性问题有着很高的意识,他的设计理念中注重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他的建筑设计中常常会使用节能材料和技术,以及使用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最小化损耗。

4. 充满活力的空间山本耀司的设计风格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他也相信空间的重要性。

对他来说,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是相互交流和互动的,最好的建筑是能让人们享受到充满活力的空间。

二、作品特点1. 大众化的建筑结构山本耀司的设计作品中常常采用基本建筑结构,例如钢筋混凝土、梁、柱等基础元素,这些元素之间构成了具有公共意义和社会效益的建筑物。

对他来说,建筑就是研究基本结构和使用材料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赋予了建筑物更多的内在和外在意义。

2. 空间感受和消失感山本耀司以“消失”为设计理念,他的作品常常让人们产生错觉,好似建筑物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周围环境。

他认为建筑物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与周围环境有着深刻的联系,建筑物应该为周围环境服务,让人们感受到它们的共存、互动和融合。

走出现代主义建筑的困惑—探讨日本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对中国建筑界的启示

走出现代主义建筑的困惑—探讨日本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对中国建筑界的启示
院 、三 合院 、乡土建筑 ) 与 自然 的亲 密联 系 ,保 持 了房 屋 和 自然之 间的~体性 的这一显 著特 征 ,在今 天过度 密集 城 市和郊区人 口的压力 下 ,已不 可能再 受到 良好 的保 护 。而
并试图以 自己对 当地 独特生 活方 式和 地方 文化 的感受 结合 国际式的通用 法则 ” 进行创造 ,寻找 到一条 具有本 土特
色 的现代主 义的路 子。然而 ,他们发 现 现代 主义 的国际式
语汇在 表现感 觉 、习俗 、美学 意识 、本 土 的文化 和社 会传 统方面是无能 为 力的 。在另 一方 面 ,如果 将 传统形式 与 现
代建筑形式进 行所 谓的 生 硬的组 合 拼贴 ,其 结果也 同 样 是令人沮丧的 。
维普资讯
- √ 囊0簿 豫 耘 譬来自走 出现 代 主义 建 筑 的 困 惑
探 讨 日本 现 代 建 筑 - i &计 理 念 对 中 国 建 筑 界 的 启 示
王 卉 ( 西南交通大学建 筑 系,四川成都 60 3 ) 10 1
【 中国分类号 】T 8 一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93 (02 0 — 06 0 0 7 88 20 ) 2 03 — l
从8 0年代到 9 0年代 初 期 ,人 们 曾致力 于将 这种 开放 的语汇与中 国本 土 的美学 和传 统形式 联 系起来 。然 而,使 用混凝土和钢这样 的现代 材料 以及 相应 的技 术去复制 中 国
传统建筑材料 ( 材 )做成 的形式 ,就切断 了材料 和形 式 木 之间基本的不 可忽视 的联 系。 由于这一 原 因 ,建筑 上 的这
首先是屋顶和 开间 的等级规 定 ;其 次是 斗拱 的朵 敫和 出跳

后理论时代实用主义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 (1)

后理论时代实用主义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 (1)

后理论时代实用主义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2002年,库哈斯在《大跃进》一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中国建筑师:“中国建筑师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最强大的建筑师,他们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费用建造最多的建筑。

中国建筑师的数量是美国的1/10,用1/5的时间建成美国5倍的建筑量,然而设计费用却只有美国的1/10,算起来中国建筑师的工作效率是美国的2500倍。

”然而,9年后的2011年,原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的右手,CCTV的负责建筑师奥雷・舍人这样对西方媒体描述中国建筑师:“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她正在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创意的产地。

这将是未来的事实,不再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国设计’。

”今天,历经过去30年的“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的建筑师开始显露头角,“量变终于引起了质变”。

从张永和和马清运分别担任美国两所著名高校的系主任和院长,马岩松作品在国际媒体的闪亮登场,直到最近的王澍摘得建筑界的“诺贝尔”——普利兹克奖,中国建筑师也可以在西方文明主宰的国际化舞台上发声了。

中国建筑师有意无意地发现了可以登上国际舞台的时机,这也促成了为响应国家文化建设策略的此次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

在国际公认的创意之都伦敦举办展览,策展团队开始是忐忑不安的,“只要不丢人就好”。

如何能让西方在了解我们已经声明远扬的明星建筑师的基础上,认识更多的、更有代表性的,工作在建设一线的国内知名建筑师,展现一个更多彩、更真实的中国当代建筑的现状,成为我们这次策展的一个主题思想。

展览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开展当天,能容纳250人的报告厅挤得满满的,连晚到的扎哈・哈迪德都只能站在后排。

有人不禁乐道:能让扎哈站着听讲座的恐怕也只有中国建筑师了!听了这样的评述,心中油然升起的“快慰”却总觉得是打了折扣的。

活动期间和英国建筑师交流的时候,我越发感觉这次展览的成功离不开“集体”的力量:在纵向上,通过《建筑学报》过去30年封面的集成,体现了中国当代建筑压缩了时间跨度的历史;在横向上,有产能巨大的大型设计院的主持建筑师和多个成熟民营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创始人,既有可圈可点的个案,也有整体多样化的效果。

日本当代建筑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当代建筑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当代建筑对中国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当代建筑中一些范例的分析研究,从日本当代建筑对传统建筑内涵的继承、传统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方式和对待建筑的严谨态度三方面对其成功之处加以分析,试图寻找经验以帮助中国建筑加以借鉴。

关键词:日本当代建筑传统继承中国建筑设计启示众所周知,中、日两国的传统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在建筑的形式、结构还是材料等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近代以来两国的建筑发展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建筑也呈现出不同的气象。

1对传统建筑内涵的继承通过对日本现代建筑中一些优秀实例的研究,发现这些建筑最打动人心的部分是她让人领略到的强烈的日本韵味。

而这种韵味又不是仅仅是来源于传统形式使人产生的共鸣,更重要的却是她们体现出的内涵与精神带给人的奇妙的心灵感受。

1.1对传统空间精神特质的把握与延续禅宗自传入日本之日起,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消化和吸收,在各个领域对日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①。

1.1.1“奥”空间理论“奥”空间概念是由桢文彦在“日本的城市空间的奥”一文中提出的。

他认为“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丰富的空间形态,其特点是通过一层层的“膜”,形成多层次的境界,从而少中见多,可以使较浅的空间取得深邃的感觉,这种深层的中心空间表示的就是“奥”的概念”②。

这种从有限到无限的空间扩展感产生的精神诱导,可以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这可以在桢文彦设计的代宫山集合住宅街区中深刻的体会到。

“代宫山集合住宅街区的群体建筑分为A、B、C、D、E、F、G六栋和丹麦驻日本大使馆,整体规划原则是“线型道路+雁行形建筑+点形广场”。

” ③。

1.1.2“灰”空间“灰”空间现在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和运用,日本建筑师对它更有自己的理解。

“日本江户时代的审美观有一种由物质性的、肉欲的世界向非物质的、精神的世界转换的倾向。

③”从江户时代晚期起,利休灰也作为一种流行的色调而深受大受欢迎,他表现的是一种简朴而又清纯的美学思想,表达了多种对立因素相互中和从而达到的共存与连续的状态。

融合 发展 创新——浅谈海外建筑师对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作用

融合 发展 创新——浅谈海外建筑师对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作用
1n
都机场等等 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也 上目T 目建筑
姜g 而第三种意见是十 有


n i 4 ¥ cl = : l
20∞
n )

1 …
03 2O
维普资讯
很 多 从 国 外 留 学 目 来 的 外 目 设 计 理念 与教

‘ F… 【v I
眦 h… l I
}n
l…
斥外来文化 是要吸收其长处 根据最目实 情
i[c iao t  ̄ s l E o hn ni t c n J l … ad5 y
h tra … s i io cl
辨 证 地 加 以 利 用 中 目 要 的 是 对 拦 文 化 目建筑 计行 的争论 目内舆论 业内专业人士 等各方面有所促进 末日 特别足能够对目家发
r l 【 …
sg lei 壮 太 起 到 推 动 作 的 东 日 。 d n
I ,ze
认为中目 的 建筑 设计自于多年来缺 与外界的奎 月有全 位 多 方
dc } 0 n m wih 0… ' t c
te v 1g h Ⅲ m …

v t

行业 和市场i然孕育 着E 的商 大 机 但也 存在 许多
体制 对 他们 的 响洋 他们 能够成为一 影 远 代 筑 太 不 稳 定 目毒 和 风 险 一 日 越 来 越 多 的世 界 砸 帅 然 取 7别人的长处 刻理 懈 人台 和设计机 来到 中目 屣 自 的才华 耐对中西 女化有 海外建 筑师 孔 】 于 的
维普资讯
融合 发展 创新— —浅谈 建 对中 建 海外 筑师 国 筑设计 发展的 用 作

杰出的建筑师阅读理解(3篇)

杰出的建筑师阅读理解(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杰出的建筑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的生平、作品及其在建筑艺术领域的影响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建筑艺术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以及杰出建筑师在推动建筑艺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文化的传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建筑师,他们以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审美观,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筑作品。

本文将探讨杰出建筑师的特点、代表作品及其对建筑艺术的影响。

二、杰出建筑师的特点1. 独特的审美观:杰出的建筑师具备独特的审美观,能够敏锐地捕捉时代精神,将其融入建筑创作中。

他们善于从传统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汲取营养,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2. 创新的设计理念:杰出的建筑师敢于挑战传统,勇于创新。

他们在建筑设计中不断探索新的空间布局、结构形式和材料运用,为建筑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3.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杰出的建筑师关注社会需求,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

他们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人文关怀等因素,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4. 深厚的文化底蕴:杰出的建筑师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包括建筑、艺术、历史、哲学等领域。

这使得他们在建筑设计中能够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展现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杰出建筑师的代表作品及其影响1.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代表作品:巴黎公寓(Apartment in Paris)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被誉为现代建筑之父。

他的巴黎公寓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采用简化的几何形状,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该作品对后世建筑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2. 路易斯·康(Louis Kahn)代表作品:费城美术馆(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路易斯·康是美国著名建筑师,他的设计风格独特,注重空间感和光影效果。

现代建筑风格之新陈代谢主义

现代建筑风格之新陈代谢主义
卡塔尔国家图书馆 QatarNationalLibrary建设中卡塔 尔-多哈为迎接2006年亚洲运动会树 立城市形象。卡塔尔国家图书馆是 集国家图书馆、现代美术馆、自然 历史博物馆于一体的复合文化设施。 为使该设施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 的可以代表多哈形象的建筑,卡塔 尔王族选择了矶崎新的未建成方 案———空中城市。经过对功能结 构的反复推敲,四十年前的梦想终 于变成了现实。这里,垂直交通由 三根圆柱体承担,两翼是图书馆, 地面建筑的南面是美术馆,北面是 科学自然史博物馆。
菊竹清训
• 代谢主义的观点为将生物体的生长 , 繁殖 新陈代谢派试图超越现代主义建筑静止的功能 , 的生命过程 , 化学变化即为代谢将此概 主义的“机器”观,强调应借助于生物学或通 念衍伸一切事物经由新旧的斗争 , 最终必 过模拟生物的生长、变化来解释建筑,与西方 被新事物所取代 , 所以极力的强调以最新 自古以来参照人体、并以人体比例为基准把握 科技来解决问题 ! 而二次大战后代谢主义 建筑不同,他们独创性地将建筑与生物机能的 成为日本建筑自省运动 , 日本代谢派建筑 变换联系到了一起,这恐怕与东方传统的木构 师们试图以禅的观念克服人性与科技之间的 建筑体系,尤其是日本伊势神社式年迁宫的造 矛盾 , 使现代建筑在观念上仍可兼顾人性 替制度有着某种亲缘关系。 与科技文明 !
1928年出生于日本九州久留米metabolism主义者海洋城市项目之后继续提出浮动系统作为对于高密度的都市的解决之道菊竹清训的浮动城市可称上代谢主义中最具诗意的幻想他的建筑设计活耀在过去50商业和市政厅大厦对学校博物馆体育设化学变化即为代谢将此概念衍伸一切事物经由新旧的斗争最终必被新事物所取代所以极力的强调以最新科技来解决问题而二次大战后代谢主义成为日本建筑自省运动日本代谢派建筑师们试图以禅的观念克服人性与科技之间的矛盾使现代建筑在观念上仍可兼顾人性与科技文明新陈代谢派试图超越现代主义建筑静止的功能主义的机器观强调应借助于生物学或通过模拟生物的生长变化来解释建筑与西方自古以来参照人体并以人体比例为基准把握建筑不同他们独创性地将建筑与生物机能的变换联系到了一起这恐怕与东方传统的木构建筑体系尤其是日本伊势神社式年迁宫的造替制度有着某种亲缘关系

日本设计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设计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设计之路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在日本当代的设计中,他们善于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理念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发扬本土文化。

虽有说法说他们的民族文化由华夏文明发展而来,然而从设计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对于东方文化的延续和表现比中国的设计师们更为彻底和深刻。

看日本当代的建筑,领悟其内在文化及精神的表达,对中国设计师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学传统,禅境,自然建筑观,启示中国日本由于其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所致,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出口工业产品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因而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

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而变得十分强大。

日本也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最好的学生,并能够把别人的经验和自己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体系。

总的来说,日本的美学传统,禅境文化特征,自然建筑观,构成了日本设计的精神支柱。

美学传统“传统”在建筑设计中既包括看得到的部分,如木架构、大屋顶等,也包括意境上、精神上的部分,如对功能、空间、行为模式等的理解。

日本建筑师重视对传统的体现绝非只停留在可见的形式上,而是通过传统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而间接反映到建筑设计中。

他们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究,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形成了具有“日本制造”印章的独特作品。

日本的建筑师从早期的前川国男,丹下键三到80年代后期的矶崎新、安藤忠雄和槙文彦,逐渐成为世界建筑界的耀眼人物。

1.木结构的诠释我国早在6000多年前木构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到了3500年前,榫卯连接梁柱的框架结构体系问世,至唐代达到成熟期。

近代之后,钢、玻璃、水泥等新材料盛行,对传统木建筑带来极大的冲击,以致其发展停滞不前。

日本也有着悠久的木结构传统,在经历二战后因为防灾而禁用木构建筑的时期之后慢慢开始复兴。

进入21世纪,日本建筑界推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造出一大批优秀的木结构建筑,不仅包括小型的校舍会所,还包括桥梁和大型体育馆等。

重读安藤忠雄解读其对中国建筑的两点启示

重读安藤忠雄解读其对中国建筑的两点启示

马 翠 M aZe gu n ci
摘 要 : 过 对 安 藤 忠雄 建 筑 作 品和 设 计 理 念 的 重 新 解 读 , 通
了解 到 安 藤 建 筑 设 计 中 尤 为 可 贵 的 设 计理 念 ,这 种 理 念 是 在
今 后 的 设 计 生活 中应 该 重 视 和 遵从 的 。
重 读 安藤 忠 雄 解 读 其对 中 国建 筑 的 启 示 两点
R e ic v rng Tw o I sg t r m do Ta a ’ n e sa d n fCh n s ds o e i n i h sfo An d oz SU d rt n i g o i e e Ar h t c ur s c ie t e
的 建 筑 思 潮 的 出 现 , 的 设 计 方 法 的 涌 现 , 藤 忠 雄 的 名 字 已 新 安
不 再 像 上 个 世 纪 那 样 的 响 亮 , 是 , 过 认 真 的学 习 分 析 安 藤 但 通
确和精 美得到 了实现 , 整个建 筑才是成功 的建 筑 , 丽的永恒 美
的 建 筑 。而 这 一点 , 是 在 现 在 工 期 快 施 工 急 的 中国 建 筑 市 场 正 应该注意而慎行 的。
安藤 事 务 所 的 工程 图也 是 及 其 审 慎和 准 确 的制 作 的 , 至 甚 可 以 说 是 近乎 完 美 。 要 看 过 G 杂 志 为安 藤 建 筑 事 务 所 出版 只 A 的 两 期施 工 详 图 专 集 的 人 , 一 定会 为 那些 图 纸 的精 美 精 致 和 就 精确 所倾 倒 。 9 5年 1 阪 神 大 地 震 时 , 藤 事 务 所 在 这 一 地 19 月 安 区设计的 3 0多 幢 建 筑 作 品 无 一破 坏 ,包 括 水 御 堂 和 六 甲集 合 住 宅 。这 些 说 明 了 安藤 在 设 计 上 结 构 的 合 理 性 , 外 节 点 的 精 此 确 设 计 , 得 建 筑 尤 为精 美 , 得 住 推 敲 和 近 景 的 观 看 。 使 经 以 上 所 提 到 的安 藤 忠 雄 的 两 点 设 计 要 素 ,在 我 看 来 是 不 分 时 代 的 , 分 国度 的 , 永 恒 的 一 个 优 秀 的 建 筑 作 品应 该 具 不 是

物尽其用——坂茂的建筑理念

物尽其用——坂茂的建筑理念

建筑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Art217物尽其用——坂茂的建筑理念李姿(河北科技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摘要:在现代主义快时代的建筑环境下,尤其是现今人类正在面临的各类自然灾难,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每个生命在危难中的生存方法和缓解手段。

坂茂将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作为首要,他在设计建筑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这个建筑在当地社会中的作用。

他将目光投到廉价的,可持续的、可循环利用的、绿色的材料上,利用现代技术改造、创新建筑材料。

关键词:坂茂;灾难;可持续;建筑材料一、树木的生生不息在1896年的环境保护被提出之前,坂茂就开始测试纸材料,设想将来可以作为建筑材料运用。

纸可循环利用,可以根据需要做成不同厚度的纸。

虽然它最初是由树木而来,但是如果这世界上只需要砍伐一次树木,这些树木一直循环用下去,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将树木生命延续的另一种方式。

坂茂的现代设计将目光着眼于未来,其理念与实践都是基于对理想中完美的未来进行的准备工作。

纸建筑和木建筑一样有一个最明显的弊端就是不能放水和防火,而纸作为一种工业材料,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坂茂的不断探索,对纸进行工业化防水防火处理已经不是触不可及的事情。

坂茂主张为少数服务,这少数不是社会高阶层的富人、政府、开发商,相反,而是为那些没有钱,没有地位,受到自然灾害或者战争伤害的人们服务,包括最贫穷的大众。

坂茂认为,作为建筑师,他建造了美丽的建筑,同时也应该更注重设计师这一行业的职业道德,应该更加注重建筑师的社会责任,这种大众性就意味着建筑师需要用到的材料是容易得到的、可持续、环保、廉价、绿色。

二、坂茂的人道主义坂茂是一名环境保护者,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他建造建筑的目标是把建筑拆除,所以他的建筑一直在建造和拆除中度过。

善意的初衷不仅体现在他富有革新意义的设计理念和对材料的研究中,同时还体现在他的全部作品中。

坂茂认为作为建筑师应考虑如何在倒塌后帮助人们重建有效有使用的临时建筑,满足灾民的急需。

论安藤哲学对现代建筑设计启发

论安藤哲学对现代建筑设计启发

论安藤哲学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摘要:在现代主义建筑的浪潮中,安藤忠雄并没有随波逐流,每一个作品都倾注了他的个性品质,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通过现代建筑的外形表现传达了一种内在美,一种哲学,很好地将传统美学融入其中并一直的延续着。

这种建筑哲学对于今天的建筑设计应该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启发。

关键词:安藤哲学传统美学延续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安藤作品中的禅宗哲学“直观”与“内省”安藤忠雄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建筑师。

集智慧和艺术天赋于一身,他所建的房屋无论大小,都非常实用,有着一种禅意;他有超强的洞察力,摆脱了当今最盛行的运动学派及其建筑风格的影响,使他的建筑设计作品的传统美与实用性相统一。

阅读安藤的建筑作品,扑面而来的是超脱浮华的深沉气质,从不足百平米的区区斗室到宏伟的都市构想,安藤的每个作品都带给我们一种东方式的平静和沉思。

安藤忠雄展现给我们的是建筑在自然中丰富的表现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东方式的思维方式“禅”的眼光去阅读安藤的作品,去理解安藤的自然观,这不仅仅是因为禅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而安藤正是这一文化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更重要的是禅对于自然的理解和态度,对于世界本源的哲学思考而早已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它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相融合,并最终形成安藤独特的东方式的建筑“哲学”。

禅宗哲学包括“直观”世界和“内省”自身这两种认识活动的基础。

在安藤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种禅宗意味的空间,一种封闭的,几何的空间。

安藤试图创造封闭的与世隔绝的封闭空间,让住在建筑里面的人感觉不到世俗的喧嚣和工业化城市的干扰,他并不是注重建筑外在的形式变化,而是追求内在的人与自然情感的沟通。

他想尽一切办法将自然引入到建筑中并与之融合。

那些被他划分出来的封闭的私人空间其实是为个人留出了情感的方寸之地。

他把这种空间定义为“情感的空间”。

所谓“直观”世界就是抛弃任何概念的借助,直接进入事物本身,从它的内部来观察它。

安藤忠雄对建筑空间设计的影响

安藤忠雄对建筑空间设计的影响

安藤忠雄对建筑空间设计的影响安藤忠雄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名字在建筑界世界闻名。

他的作品通常与极简主义和先锋派建筑相联系,同时也融合了日本传统建筑和文化。

安藤忠雄对建筑空间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从他的设计中可以看出他的建筑风格、建筑哲学和建筑创新等方面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对建筑界产生了诸多影响。

一、建筑风格安藤忠雄的建筑风格,通常被人们称为“安藤式建筑”。

他的建筑作品以极简主义为主,最突出的特点是“轻薄透明”,以及以不规则形状为特点。

对于他来说,一个建筑物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建筑,它应该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他的建筑风格中融合了建筑学和艺术之美。

这种建筑风格不仅得到了建筑师和艺术家们的认可和追捧,同时也被视为新一代建筑的标志,他的建筑风格影响了诸多的建筑师和设计师。

二、建筑哲学安藤忠雄认为建筑应该从人们的角度出发,他的哲学思想是“人道主义”,将人们的需求放在设计的核心。

他认为建筑的本质是“空间、光、时间和材料”,而这些要素可以用来打造出最完美的空间。

安藤追求的不仅是建筑的美,更重要的是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因此在他的建筑作品中,不仅注重了空间的创造,还注重建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如在建筑中添加了休闲空间、公共空间等等,让人们在更自然、更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和创造。

三、建筑创新在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中,总可以发现一种创新的精神。

他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方法。

比如他在自己的设计中使用了一种名为“超白”的玻璃,使建筑物整体更加轻盈、透明。

他还尝试了众多的建筑形式,如不规则形状和自然曲线形式。

这种创新的思想启示了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开拓了建筑设计的思路,不断地创造美丽的建筑作品,推动整个建筑界的发展。

四、建筑教育安藤忠雄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建筑作品,他还通过讲授建筑课程,分享自己的建筑经验和思考。

他对建筑教育有着很深的理解和热情,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理念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和思考,进一步推动建筑设计的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建筑师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启示作者:朱嘉蓥指导老师:王润生单位:青岛理工大学专业:建筑学
摘要:通过对日本当代典型建筑师的代表之一,妹岛和世的建筑设计手法和相关作品的浅析,来发现和探索日本建筑师在建筑理论问题上的独特观点以及对于现代中国建筑设计思维和理论上的启发。

关键词: 妹岛和世、设计理念、空间关系、启示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妹岛和世生平简介
1.1个人经历及职业背景
自1990年代以来的日本建筑发展是围绕几个中心人物来进行的,而妹岛和世就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妹岛和世其“透明轻薄”的建筑语言使建筑在环境中若隐若现,具有很强的“穿透、流动”性。

她在1981年从日本女子大学硕士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日本名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事务所工作,14年后,与西泽立卫成立了sanaa 建筑设计事务所。

2004年,两人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

2010年,与西泽立卫一起荣获象征建筑学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

1.2妹岛和世主要建筑设计理念
妹岛和世认为现代的建筑设计是要紧密地与所在的时代社会相结合,建筑也应该体现出时代精神。

作为五十年代出生的建筑师,
妹岛和世被评论界称为是“从小通过电视和录像等媒体培养出来的一代建筑师,对于建筑空间特性有着其独特的看法”。

她认为建筑一向要与环境发生关系,这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她没有简单的仅仅以某种建筑形式来反映时代,而是以一个建筑师的责任感来重新思考新时代的建筑问题,如住宅的私密性和公共建筑的个人空间等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建筑语占如透明性、均质化、轻盈性等表达对时代的态度。

妹岛和世的简约风格延续了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符合技术美学的范畴。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形式上反对任何外加的装饰,减少、否定、净化来摈弃琐碎,去繁从简,以获得建筑最本质元素的再生,获得简洁明快的空间,用简单的形体、有限的色彩表达现代简洁的审美趣味。

二是认为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这包括建造逻辑、空间的逻辑等。

2 妹岛和世建筑作品实例分析
妹岛进入1990年代后的第一个重要作品就是熊本县“再春宫制药女子宿舍”。

这个建筑在1991年设计完成,成为后来妹岛设计策略的最早见证。

“再春宫制药女子宿舍”是“熊本”的第一个民间项目,这是为新入会社的社员度过第一年而设计的80人宿舍。

每个宿舍单元是5m x 4.5m的预制混凝土结构,将两条宿舍栋放在与基地平行的方向。

两排宿舍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活动场所,使80
人的生活显示出了整体感,更类似于一个80人的家庭。

中间活动场所是一个大的空间,采光和通风十分的好,与一个个的宿舍单元
形成了对比。

这个建筑因为大量使用了半透明玻璃,在白天看来是模模糊糊的建筑内部,到了夜晚就会因为内部的灯光将建筑的室内完全的表现出来。

这个建筑中玻璃的应用几乎成为了今后几年内妹岛的主要关注方向,在玻璃的透明与不透明、半透明之间寻找建筑的新的表现方式。

美国俄亥俄州的托莱多艺术馆玻璃亭是妹岛和世透明性的新代表。

这座建筑位于高大的乔木树林中,主要用于玻璃艺术品的展览和制作,建筑的大部分展示空间隔墙及外培都是由近乎完全透明的玻璃所组成,并由圆角的玻璃墙田合出小的庭院,作为展示空间之间的缓冲,同时将光线引入室内。

由于使用玻璃作为主要材料,其反射及透明性,使得整座建筑在白天看起来似乎消隐在树林中:而到了夜晚,室内的灯光又将建筑照的通亮,在外面即可清楚地看到建筑内人的活动。

在妹岛和世建筑简洁的外表下,各种高技术的构造节点支撑了对外在形式的表达。

在妹岛和世看来,空间不应该限定人的活动,而应该将“建筑作为一个公园”。

公园的意思就是不同类型的人同时处在同一个连续空间内,人们可以在公园内自由散步,空间的使用意义由使用者决定。

在公园中,单个的人可以加入其他的人群中,与其他人讨论,交流;也可以单独一个人,在建筑中参观。

阿尔梅勒城市剧院中,是第一个在公共空问中运用这种方法的。

对同一目的地,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路线和流线系统,既可以直接选择最短的线路直接到达目的地,也可以选择其他的路径,在参观建筑的过
程中逐渐接近目的地。

自由流线的处理,使得人们在建筑中逗留的时问大大增加,自由的空间所形成的空间气氛不同于传统空间,它更具有凝聚力,改善了人们在空间中的交流、集聚的机会,同时它改变了一般建筑内走廊的比例大小,将走廊面积大大增加。

3对妹岛和世建筑创作的探讨
妹岛和世的建筑以飘逸、轻质、透明而著称,通过材料的透明、形体的图底关系、立面比例等实现“透明”。

从早期的栈桥系列到现在的第二卢浮宫,她对“透明性”的追求没有变,逐渐完成了从字面透明到现象透明的过程。

这个特点是妹岛和世在对建筑问题从新思考后得出的建筑策略基本出发点,也就是她的建筑形式语言架构的基础。

这包括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和手法的继承与超越,也包括对她自己对新的时代所出现的特定问题的解决态度。

但是妹岛和世对透明性的追求只是手段,其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源于对功能关系与空间关系的处理,而其“穿透、流动”的建筑风格和对建筑技术的应用也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目前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大多讲究宏观,强调人文内涵、视觉象征和文化表征,很少有能将建筑空间关系作为设计出发点。

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正逐渐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例如王澍的作品,宁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等,除带有很强的地域文化色彩的个人特色外,同时也注意到建筑空间上的流动性,这正是未来中国建筑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4 日本建筑师对中国建筑设计理念的启示
对比中日建筑师的设计理念:
设计切入点调查
从以上图表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
在设计切入点方面,中国建筑作品太多的把设计切入点放在了形式上的关联性和构图上(占47. 6%),而对环境景观作为切入点则较少(占9. 5%)。

对功能关系的处理和空间关系的处理(各占23 .8%和19. l%);日本建筑设计的切入点对环境景观和功能等都相当重视(各占2l .7%和26.1%),而对建筑的精髓——空间则贯穿到大多建筑中占总作品的(47.8%),日本建筑设计切入点极少放在外在形式上,仅占(4 .3%) 。

中日当代建筑设计中所体现的设计切入点存在以下差异:
(1)对处理空间关系的能力和理解程度不同的差异。

“空间是设计的灵魂”,日本建筑作品室外空间强调开放性,建筑内部空间相对紧凑、冷静,由此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

而中国建筑对空间的处理比较不经意,建筑尺度与人的尺度不相适应;
(2)把对环境景观的重视作为设计切入点的关注度的巨大差异。

中国建筑设计把周边环境景观的考虑作为切入点的极少,大量作品自成一体,与环境和场地缺少联系,设计应更多去理解环境中的建筑的含义。

(3)在功能关系作为切入点方面,中日显示出了相似性,表明了两国建筑设计对于功能性的重视。

但两国设计创作形成过程截然不同:
中国建筑师在项目核心设计目标的理解上更多的是讲究宏观,强调人文内涵、视觉象征和文化表征。

在具体的设计切入点上对建筑本身的内涵实质关心较少,更多的是注重形式上合构图上的所谓美感;同比日本建筑师则比较感性,注重直觉,关注周边环境的心理感知,常常把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一些细微感受作为主题,也不太喜欢对自己的作品作文化上的解释。

日本建筑设计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理解尊重,还有对设计作品的使用者的人文关怀,处处细致入微,感同身受。

而且在设计过程中,日本建筑师关注点较多的集中在空间的变化、自然光线气流对建筑的影响和材料的地域性应用方面,日本建筑对先进建筑技术应用方面也在作品中有所体现,在日本设计师眼中先进建筑技术的应用是其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些值得中国建筑师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武云霞. 日本建筑之道[ m ] . 哈尔滨: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997: 76.
【2】王来福, 谢亚茗, 王春增. 建筑空间的表情意义[ j] .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 26( 4) : 28 31.
【3】史玲,日本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吴耀东,中日现代建筑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一一比较与差异,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5】王静,日本现代空间与材料表现,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6】刘钢,浅谈建筑的民族化,中外建筑,2002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