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培养的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植物激素浓度和灭菌消毒时间对植物组织培养状况影响的探究一.植物祖师培养综述1.1概念植物的组织培养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
狭义组织培养是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也指在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
1.2 研究历史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如果给细胞提供和生物体内一样的条件,每个细胞都应该能够独立生活;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细胞全能性的理论是植物组培的理论基础。
1958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美国传向世界各地,美国植物学家斯蒂瓦特等人,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进行培养,终于得到了完整植株,并且这一植株能够开花结果,证实了哈伯兰特在五十多年前关于细胞全能的预言。
近几十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新兴无性繁殖技术。
1.3技术原理植物组织培养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又称离体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如根、茎、叶、茎尖、花、果实等)、组织(如形成层、表皮、皮层、髓部细胞、胚乳等)或细胞(如大孢子、小孢子、体细胞等)以及原生质体,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培养基及温度等人工条件下,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
1.4培养特点1.4.1培养条件可以人为控制组培采用的植物材料完全是在人为提供的培养基和小气候环境条件下进行生长,摆脱了大自然中四季、昼夜的变化以及灾害性气候的不利影响,且条件均一,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利,便于稳定地进行周年培养生产。
1.4.2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组培是由于人为控制培养条件,根据不同植物不同部位的不同要求而提供不同的培养条件,因此生长较快。
另外,植株也比较小,往往20-30天为一个周期。
植物组织培养管理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管理论文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项重要的现代技术,它为植物繁殖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由于植物组织培养需要精密的操作和复杂的培养环境,因此,对于植物组织培养的管理不仅是一项必要的工作,更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讨论植物组织培养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高质量的组织培养。
一、植物组织培养管理的重要性植物组织培养管理对于保证培养品质和提高培养产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下是植物组织培养管理的重要性:1. 保证培养质量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的成分和植物材料的来源、处理等诸多方面都会影响培养结果。
因此,对于培养环境的控制和维护非常重要。
包括消毒、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调节,这些都是对培养质量的保障。
2. 提高培养产量植物组织培养超过单个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生长和再生,目的是获得大量生产植株。
因此,对于培养条件的调控、管理以及后续的营养和生长阶段的管理,都至关重要。
3. 减少质量差异植物体细胞都是由相同的DNA贡献。
但在培养过程中,对于成分的变化和环境变化容易对植物细胞产生影响,这就导致培养品质差异的出现,包括营养、生长速度、形态等。
因此,对于培养条件、营养供应、组织均匀性等方面进行管理,减少培养品质差异非常必要。
二、植物组织培养管理的方式植物组织培养管理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1. 管理培养环境关于培养环境管理,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灯光条件都非常重要。
对于培养室、培养器具等设备一定要保持清洁,并且防止因人员操作不当造成外界细菌侵入。
2. 管理培养营养对于营养的供应,最好是根据培养需要,在营养物浓度和种类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一定的优化,以达到最佳外界环境与获得良好的成长和营养条件的肥料。
3. 管理培养过程关于培养过程管理,包括时间,以及培养物种类、数量、容器管理,以及后期的一些细节管理方面,保证培养物的生长平稳和高效率。
另外,定期更换营养液、检查培养物表面、观察生长情况等措施也是为了试验的成功实验,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植物组织培养 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摘要】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个理论,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
我分別从植物组织的培养方法、植物组织培养步骤、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来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离体培养、试管苗、培养基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个理论,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
植物的组织培养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
一、植物组织的培养方法1、非试管微组织快繁非试管微组织快繁技术是将外植体(一般要求带一叶一芽)放置在室内外普通沙子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利用植物腋芽自然倍增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
一般植物7~15天可以生长出根系。
此技术投资低,操作环节少。
2、试管组织培养试管组织培养是将外植体(即离体组织、器官或细胞)放置在试管等器皿中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试管苗。
二、植物组织培养步骤1、培养材料的采集要根据培养目的适当选取材料,选择原则:易于诱导、带菌少。
要选取植物组织内部无菌的材料。
这一方面要从健壮的植株上取材料,不要取有伤口的或有病虫的材料。
另一方面要在晴天,最好是中午或下午取材料,决不要在雨天、阴天或露水未干时取材料。
因为健壮的植株和晴天光合呼吸旺盛的组织,有自身消毒作用,这种组织一般是无菌的。
培养材料的消毒从外界或室内选取的植物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各种微生物。
这些污染源一旦带人培养基,便会造成培养基污染。
因此,植物材料必须经严格的表面灭菌处理,再经无菌操作手续接到培养基上。
(一)试剂:乙醇、吲哚乙酸( IAA)或 2 ,4 – D (生长素类似物)、氯化汞(升汞)或次氯酸钠、6- 苄基氨基腺嘌呤( 6-BA )MS 培养基、0.1 mol/L NaOH与 0.1 mol/L HCl(二)配制培养基( 1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MS 培养基(蔗糖含量为 10 g/L , 2,4 – D 含量为 2 mg/L ,琼脂 10 g/L )。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植物组织培养是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植物组织培养论文,希望对大家探讨植物组织培养时有所帮助。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参考阅读10篇之第一篇:浅谈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该文从褐化、玻璃化、生根困难、组培成本较高等方面分析了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植物无糖组培技术,以期提升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水平,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问题;对策;自细胞全能性理论于1902年被提出以来,人们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且研究成果在不断增加,对细胞全能性理论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
长期以来,对于植物组织培养主要是从外植体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同时也对完善培养基和提高增殖率方面加强了研究。
我国在研究植物组织培养的方面较早,最初在组培技术方面的利用是对欧洲赤松进行胚胎培养,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研究成果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近年来,我国开始利用小型化的培养材料和试管苗,为在小空间培育出大量植物幼苗提供了条件。
组织培养最显著的特点是快,以1个茎尖或少量的叶片为基数,可以在组织培养下增殖10000~100000株/年。
目前,相较于花卉、草本植物,移植存活率更低、生长周期更长的林木植物在组培研究中受到褐化、玻璃化、生根困难、组培成本较高等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相关研究解决这些难题。
1 林木植物组织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1.1 褐化褐化又被称为酚污染,出现这一情况不仅会影响培养组织的再分化,也会影响外植体脱分化,对林木植物的组织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褐化包括酶促褐化和非酶促褐化2个方面,通常酶促褐化是常见的病变。
在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组织细胞中,多酚类物质不会与多酚氧化酶接触,所以不存在褐化的问题。
菊花组织培养论文

菊花组织培养论文引言在植物组织培养领域,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菊花具有丰富的花色和形态的变异性,广泛用作观赏植物。
然而,菊花的繁殖方式繁琐且时间较长,限制了大规模繁衍菊花。
组织培养技术的引入为菊花的快速繁殖和改良提供了解决方案。
本论文旨在研究菊花的组织培养方法,以及组织培养对菊花生长和形态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菊花离体组织:从菊花茎、根和叶中分离获得。
•培养基:含有适当激素和营养元素的MS培养基。
2. 组织培养方法1.材料消毒:将菊花组织浸泡在含有0.1%次氯酸钠的消毒液中,连续搅拌10分钟。
2.组织分离:使用无菌工具将经消毒的菊花茎、根和叶切割成小块。
3.转接至培养基:将切割好的菊花组织转移到含有MS培养基的培养皿中。
4.培养条件:在光照强度为2500 lux、温度为25℃的无菌培养室中培养。
3. 观察和测量指标•菊花组织是否存活:观察培养基中组织的颜色和形态的变化。
•菊花组织生长指标:测量组织的增长速度和鲜重。
结果1. 组织存活情况经过观察,菊花茎和叶的存活率高,颜色鲜绿,软硬适中;而菊花根的存活率较低,颜色较暗,质地较硬。
根据这些观察结果,我们选择茎和叶作为菊花组织培养的优选材料。
2. 菊花组织生长情况菊花组织在MS培养基中呈现良好的生长趋势。
初始培养后的菊花茎和叶组织在第4周开始发芽,生长速度逐渐加快,到第8周达到最大鲜重。
然后,鲜重稳定,在第12周后稍有下降。
菊花根组织的生长速度较慢,到第8周才开始发芽,但鲜重相对稳定,在第12周后也有轻微下降。
讨论通过本研究,我们成功地建立了菊花的组织培养方法,为菊花的快速繁殖提供了解决方案。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菊花茎和叶组织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较好,适合用于大规模繁衍菊花。
而菊花根组织的生长速度较慢,不适合用于菊花的组织培养。
这些结果对于菊花的组织培养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组织培养工程设计方案论文

论文题目:组织培养工程设计方案研究与应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组织培养技术在生物科学、医学、农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针对组织培养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提供一种高效、可行的组织培养工程设计方案。
本文首先分析了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领域,然后提出了组织培养工程设计方案的关键技术,最后结合实际案例对组织培养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了应用研究。
一、引言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培养在人工营养基质上,以实现其生长、分化和再生的一种技术。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
目前,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在植物繁殖、医学器官移植、生物制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组织培养工程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高效性对培养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组织培养工程设计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组织培养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领域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微型繁殖、脱毒、基因转化等。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林业、园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动物组织培养技术动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包括细胞培养、胚胎培养等。
动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医学、生物学研究、生物制药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3. 微生物组织培养技术微生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应用于发酵工程、生物制药等领域。
通过微生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对微生物菌株的筛选、改良和大规模生产。
三、组织培养工程设计方案关键技术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添加剂培养基和添加剂是组织培养过程中重要的营养来源。
要根据不同物种和组织类型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添加剂,以保证组织培养的成功率。
2. 优化培养条件培养条件包括温度、光照、湿度等环境因素。
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可以提高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和培养质量。
3. 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细胞增殖与分化是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要研究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机制,以实现组织培养的目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第一篇论文植物组织培养班级:生物技术112组别:第六组姓名:蔡静波摘要:近些年来玉米组织培养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玉米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科研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意义及面临的一些问题,综述了玉米子房和幼胚系统的组织培养研究、玉米茎尖和根尖离体培养研究和玉米花粉和花药培养研究。
关键词:组织培养;原理;玉米1 植物组织培养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意义植物组织培养首先不仅可以生产大量的优良无性系,而且可以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其次,细胞融合可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障碍,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再次,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及其它多倍体、非整倍体;最后,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也成为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
1.2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再生作用。
1902 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G Haberlanclt 根据细胞学理论,大胆地提出了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到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和繁殖,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的观点。
织培养选用的基础培养基有MT 、MS 、SH 、White 、N6等,由于不同种类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有所不同,有的培养基要作一些改良,有的要选择专用培养基,但是一般采用较多的是MS 。
组织培养采用固体培养基的比较多,但固体培养基只有在植物的周围的营养物和激素被吸收,而大多数的物质还残留在培养基里,如果这些培养基还能被利用,对工厂化生产的减少成本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杜勤仁等在无外源激素条件下,研究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对黄瓜子叶培养器官分化的影响,结果用液体培养基直接诱导花芽率更高,分化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也更早。
这也说明了液体培养基对外植体的生长更有利,只是固体培养基在操作上更方便,被较广泛应用。
胚性愈伤组织比非胚性愈伤组织具有更强的生长能力、胚胎发生能力和相对较高的同工酶活性,而形成胚状体再分化出植株比形成愈伤组织再形成植株要更容易。
植物组培论文(Y)

兰花的组织培养xx生物科学 xxx 指导教师 xx学号 xxxxxxxxxx摘要:组织培养是先进的无性繁殖方法。
取用植物器官或组织的一小部分,脱离母体而加以培养,经过诱导和分化,使它再生成独立的新植株。
也称为外植体培养。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兰花植物快速繁殖早在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巴兰特(Haberlandt)预言:“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每个细胞都像胚胎细胞那样,可以经过体外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植株。
”在这个假说指引下,法国科学家戈第勒(Gautheret)和诺贝库特(Nobecourt)用小块的胡萝卜根,于1938年成功地在试管中用培养基培养出愈伤组织。
1939年,美国科学家怀特(White)用烟草茎段形成层进行组织培养和继代培养,也获得成功。
他们的工作为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美国斯库格(Skooog)等又从愈伤组织中分化出幼苗来,培养出了真正的试管植物。
从此之后,组织培养的技术,不断创新改进,在实验上和应用上都获得日新月异的进展。
兰花的茎尖组织培养,最早是法国人葛雷尔(Morel)在1960年获得成功的。
他利用茎尖培养的目的是想除去兰属植物上的病毒,他得到了无病毒的幼苗。
他发现兰属茎尖培养,可逐渐增大而形成类原球茎体,与兰花胚胎正常发育相似,经过分割,重复培养可以大量增殖。
按照理论计算,l个外植体在1年之内可产生400万株苗之多。
从此,组织培养技术被应用于兰花的繁殖,多年来形成了兰花的工厂化、商品化的生产。
目前,兰花的各个部位,各个器官,即根、茎、叶、芽、花序、幼胚等都可以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
组织培养要有必要的设备和比较高的技术措施。
首先要有培养室、无菌接种室及各种培养用具、用品等。
在培养时要先配制培养基,剥取外植体,然后消毒、接种、转移,最后试管苗移植等,都需要比较复杂和细致的技术。
现将组织培养的方法简介如下。
1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基是用各种不同成分和剂量的元素,加上各种维生素、激素等制成。
菊花组织培养实验论文

菊花组织培养实验论文菊花组织培养2015.3——2015.6摘要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和其他外界条件(温度、pH、光照、无菌等)的作用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这种培育新植株的方法,叫做植物的组织培养。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菊花,是本次实验的目的。
关键词:菊花植物组织培养1.引言1.1实验背景菊花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
长期以来菊花采用分株、扦插等无性繁殖方法进行繁殖。
但是传统的繁殖方法易受环境影响,繁殖周期长,随着市场需求的急剧增加,已经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
1.2实验目的用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菊花,为以后菊花的大规模培育提供技术支持。
2.实验2.1材料,仪器菊花花瓣、剪刀、镊子、试管,锥形瓶、烧杯、无菌工作台、高压灭菌锅2.2实验步骤2.2.1实验流程制备MS固体培养基→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移栽→栽培2.2.2培养基MS固体培养基:称琼脂1.4g,蔗糖6g,放入烧杯中加150ml蒸馏水后,加热溶解加贮备液Ⅰ10ml,Ⅱ1ml,Ⅲ1ml,Ⅳ1ml加激素6-BA,NAA后调pH5.8-6,定容至200mL分装至10支试管,封好灭菌分化培养基MS+ 2.0mg/L 6-BA+ 0.2mg/LNAA2.2.3消毒(1)平皿5个(其中一个加一张滤纸)(2)MS培养基(3)镊子,剪刀(4)无菌水150mL(瓶子装好封口)2.2.4接种花瓣自来水洗3-5次70%乙醇浸泡10-15秒,无菌水洗3-5次2%次氯酸钠(加1滴吐温80),无菌水洗3-5次将花瓣剪成小片(约0.5X0.5cm),用滤纸吸干将花瓣装在试管中培养插入时应注意茎段方向,形态学上端朝上,形态学下端朝下,不要倒插。
茎段、茎尖基部插入培养基利于吸收水分和养分。
2.2.5培养接种后的锥形瓶放在无菌箱中培养,培养期间应定期消毒。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论文

浅谈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目前,生物技术正在世界突飞猛进地发展,而且在医学、农业、食品工业、能源工业、环境保护各个领域显示出极大的生产潜力。
作为生物技术有力手段的组织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组织培养在农林作物的脱毒快繁、突变诱发、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当前人类正面临淡水资源短缺的困难,同时土地沙荒化、盐渍化也对人类造成威胁.我国是属于淡水资源缺乏的国家,除积极进行节用水,在农业上选育耐旱作物品种以及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之外,应用细胞工程技术快速繁殖固沙植物,筛选抗旱和抗盐的细胞突变体,以至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抗旱基因引入到禾谷类作物中,最终将会对干旱、半干旱及滩涂地区的开发利用产生极大影响.可喜的是,目前科学家们已做出积极努力,在渗透调节基因工程方面取得了有意义的进展。
总之,生物技术的应用将对我国农林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本节所讲的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希望能引起读者广泛的兴趣,以便为不久的将来应用生物技术在解决我国旱区的实际问题上,能有所启迪。
一、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细胞分化与器官建(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是每个植物的本细胞或性细胞都具有该植物的全套遗传基因,因此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每个细胞都可发育成一个与母体一样的植株。
这个概念虽然在本世纪初已经提出,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在实践上并没做到,经过几十年来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细胞的全能性不但在理论上完全被证实,而且为组织培养在实践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植物细胞要表现出全能性,须经过几个步骤:成熟细胞→分生细胞→胚状体→完整植株。
成熟细胞→愈伤组织→出根出芽→完整植株。
脱分化也就是已经分化定型的细胞,经过诱导成为重新恢复了分裂能力(也就是成为分生状态)细胞的过程。
不但植物体细胞可以表现全能性,花粉在培养条件下也可能进行脱分化,通过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发育成单倍体植株.植物细胞为什么表现出全能性呢?就要从动物与植物细胞的区别说起。
组培本科论文

关键词:尾巨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继代增殖
Study on Tissue Cultureand Rapid Propagation for Fast GrowingEucalyptusofEucalyptus urophy × Eucalyptus grandisDH32-29
Biological Sciences 06An jia-chan
三、愈伤组织培养 据报道,至少有30种桉树已经在离体愈伤组织培养中取得成功,然而植株再生成功的则只有12种 。欧阳权[12-13]等从雷林1号桉(E.1eiahou No1)种子及无菌苗产生的愈伤组织,诱导发生的胚性细胞团,产生胚状体,最终分化出许多完整植株 ,移栽成括率达90%以上;EcIuado等人培养白桉(E.alba)的下胚轴,先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再使之分化形成小植株。rshmisita则以柠檬桉的子叶和下胚轴作外植体,诱导产生了完整植株。
本实验用的川桉C2号(DH32-29)是尾巨桉无性系品种,是广西东门林场所选育的尾巨桉杂交组合,32号家系中一个无性系,是与DH32-26同一个杂交组合的另一个无性系。其稳定的高生长表现,被广泛接受。
作为一个主要的种植品系,目前种植区域遍及中南几省的桉树丰产林基地。最北种植到广东韶关和河源。
其无性系测试结果如下:
1.4研究现状和进展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有60种桉树组织培养获得成功。绝大部分都是国外首先取得成功,国内在雷林l号桉、巨尾桉等树种首先取得成功。桉树组培苗生产有较太规模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巴西、南非、中国等。国内组培苗主要生产点有,广东:桉树中心、广东省林科院、湛江市林科所、雷州林业局林科所;广西:广西自治区林科院、钦州地区林科所、东门林场;福建漳州林术组培中心;海南: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海南省林科所等。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月季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月季组织培养技术植物组织培养论文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课程,近年来国内各农林院校的农学、园艺、林学和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的生物和生物技术等本、专科专业都相继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课程。
实验教学是《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的中心和关键环节。
本文从五方面就河池学院近几年《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等现代生物技术得到普遍重视和应用,为月季的快繁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在月季的改良上显示了很大的应用潜力。
以月季为试材进行组培试验,综述了月季组织培养、快繁的研究技术及进展,并对月季组培的最优条件进行了总结。
本研究探索出的月季组培快速繁殖技术,在试管苗单芽诱导丛生苗、利用代用品培养降低组培成本、试管苗管外扦插生根、试管苗微型化长途运输等方面,较前人有所改进。
月季为蔷薇科蔷薇属木本植物, 其花姿优美,花型丰富,花色齐备, 树型易修剪,栽培难度小;其花型大,美丽,幽雅,高贵。
月季通常采用扦插、嫁接和压条繁殖,但是一些名贵品种扦插不易生根,主要靠芽接繁殖,而芽接速度慢,因而造成优良品种的月季苗供不应求。
一.月季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月季是世界栽培种类较多的多年生木本花卉之一。
别名长春花、月月红、斗雪红、瘦客等,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其花姿优美,花型丰富,花色齐备, 树型易修剪,栽培难度小。
其花型大,美丽,幽雅,高贵。
在鲜花应用中,月季花的地位和比重与日俱增,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切花之一[1]。
月季的花色可编制成完美的连续色谱。
月季是重要的花卉,世界的销售额多年来稳居各类花)卉的第一或第二。
月季的一大优点是分布极广,适应性良好,栽培容易。
月季是四季常青花卉,花期长,花色多,芳香馥郁,由于其特殊的情感内涵和商品价值[2],被广泛应用于园林、庭院装饰,并可制成月季盆景,作切花、花篮、花束等。
此外,月季花可提取香料,根、叶、花均可人药,具有活血消肿、消炎解毒等功效。
【精品】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论文

【精品】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论文植物组织培养是利用营养培养基和外植体的切割分离来产生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无菌培养技术。
它是为了培养繁殖出植物体系而设计的。
可以通过经典生殖生理学的方法,利用植物体系来繁殖植物。
也可以通过遗传工程的方法,将转基因植物的DNA转移到外源植物中,从而制备转基因植物。
在植物繁殖和遗传工程中,可以使用组织培养来进行研究和开发。
本文主要介绍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外植体选择和准备、营养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培养条件和接种方法等。
外植体选择和准备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第一步。
选择植物部位并切割出外植体是关键。
外植体应选取生长繁殖旺盛的芽、叶片、茎和根部等部位。
外植体得到后,要将其进行初步的消毒和处理,以保证培养的无菌性和生长正常。
营养培养基是培养外植体必不可少的基础。
营养培养基的配方和成分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植物的种类和培养条件等进行调整和改进。
常用的营养培养基有 MS培养基、B5培养基、N6培养基等。
除了必需的无机盐和有机物质外,营养培养基中还要加入一定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影响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及其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
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激素和生长抑制剂两大类。
激素类包括吲哚乙酸、赤霉素、脱落酸、生长素等,可促进组织分化、增殖和生长;生长抑制剂如乙烯、脱落酸等,可抑制细胞分裂和生长。
根据植物种类、外植体的特性和研究目的,可根据需要选择具有相应效果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培养条件是影响植物组织培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合适的温度、光照、湿度和通风等条件会对培养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通常在不同的阶段需要设置不同的培养条件,以适应不同的发育和生长状态。
接种方法是外植体在营养培养基上进行生长和发育的关键之一。
通常将外植体放置在培养基上,或通过切割等方法对外植体进行分离和培养。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差异性贴附法和悬浮培养法。
差异性贴附法可以促进组织的快速生长和分化,悬浮培养法可以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状态。
马铃薯组织培养论文

马铃薯组织培养论⽂⽣命科学技术学院植物组织培养与繁殖技术课程论⽂论⽂题⽬马铃薯的组织培养学⽣姓名学号专业⽣物科学授课教师成绩⼆〇⼀⼆年⽉⽇0 引⾔马铃薯茎尖组织脱毒培养,愈伤组织解除分化形成新个体时,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异染⾊质延迟复制⾏为较正常活体植株更严重,后代变异较⾃然群体变异⾼出500倍,若在培养过程添加辐射和化学诱变试剂变异率会更⾼。
因此,组织培养环境不只是现代⽣物技术辅助育种的⼀个重要条件,更是诱变育种的⼀个有效途径,对于以营养体繁殖的马铃薯作物效果更好。
本⽂介绍了马铃薯茎尖培养的意义和⽅法,综述了植物激素在马铃薯⽣长中的作⽤。
1马铃薯组织培养的意义1.1马铃薯的⽣态习性和种类马铃薯⽣长对⼟壤的适应性很强,但对⽓候要求凉、冷、燥,在湿热地区虽然也能⽣长,不过⼀代以后品种就会演化,需要经常从寒冷地区引进新的种。
种薯在⼟温5~8℃的条件下即可萌发⽣长,最适温度为15~20℃。
适于植株茎叶⽣长和开花的⽓温为16~22℃。
夜间最适于块茎形成的⽓温为10~13℃(⼟温16~18℃),⾼于20℃时则形成缓慢。
出⼟和幼苗期在⽓温降⾄-2℃即遭冻害。
开花和块茎形成期为全⽣育期中需⽔量最⼤的时期。
马铃薯在原产地就有⼏百个品种,在世界各地⼜不断地培养新品种,⽬前全世界有⼏千个品种,有含淀粉⽐例较⾼,适合作为主⾷的,也有适合作为蔬菜⾷⽤的。
⼈们根据不同的⽤途培养出很多新品种,花⾊有⽩⾊、红⾊、紫⾊等品种,地下块茎有圆形、卵形和椭圆形,其⽪⾊有红⾊、黄⾊、⽩⾊和紫⾊的不同品种。
⼀般⽤块茎上的“芽眼”切下播种,如果⽤种⼦种植,很快就会产⽣变异,因此⾮常容易出现新品种。
1.2马铃薯的市场效益分析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麦、⽔稻和⽟⽶的第四种主要农作物。
就单位⾯积出产的⼲物质⽽⾔,它⾼于⼩麦、⼤麦和⽟⽶,就单位⾯积出产的蛋⽩质⽽⾔,分别为⼩麦、⽔稻和⽟⽶的2.02、1.33和1.20倍。
⽬前我国马铃薯常年种植⾯积为467万公顷左右,鲜薯年总产量5500万吨,居世界第⼀位。
胡萝卜组织培养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摘要:在胡萝卜组培试验,用胡萝卜做外植体,在培养基上接种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由于接种时对外植体消毒不彻底,接种操作不规范,导致培养基全部污染,实验失败胡萝卜胡萝卜(Daucus carrot),又称甘荀,是伞形科胡萝卜属二年生草本植物。
以肉质根作蔬菜食用。
原产亚洲西南部,阿富汗为最早演化中心,栽培历史在2000年以上。
名为Daucus carota,通常为一年生,根可食。
常见品种中,根呈球状或锥状,橘黄色、白色、黄色或紫色。
原产阿富汗及邻近国家。
野胡萝卜已成为分布于欧洲、美国和其他温带国家的杂草。
地中海地区早在西元前就已栽培胡萝卜,在中国和西北欧不迟于14世纪,现栽培于整个温带地区。
组织培养发展简史Haberlandt(1902)首次提出细胞培养的概念,也是第一个用人工培养基对分离的植物细胞进行培养的人。
与rechinger不同,Haberlandt相信切块大小不会影响细胞增殖,但由于Haberlandt使用的培养液成分简单,培养的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又没采取消毒技术,所以实验失败,培养的细胞虽然存活了几个月但没能分裂。
Haberlandt 转而对损伤修复发生兴趣,提出激素作用的概念(leptohormone),与维管组织特别是韧皮部有关;另一类是创伤激素(woundhomone),与细胞损伤有关,为后来激素理论的建立和在组织培养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但自Haberlandt的实验之后直到1934年White培养番茄离体根尖的成功,其间的30多年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分析其原因,主要就是培养基的成分和实验所选取的材料不够合适。
20世纪60年代,在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另外两项成就就是划分小孢子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的成功。
Guha和Maheshwari(1966,1967),Rourgin和Nitsch(1967)先后利用烟草和胡萝卜的小孢子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并成功地实现了染色体的加倍,使这种同源二倍体植株在5个月内收获到种子。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红豆杉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论文——红豆杉的组织培养红豆杉植物组织培养摘要:红豆杉属于裸子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西藏和东北,是一类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树木,它产生的紫杉醇通过临床试验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抗癌药物。
自然状态下,紫杉醇的含量极低,仅占树皮干重的十万分之一,靠自然资源解决这一问题十分困难。
同时由于自然状态下红豆杉的生长速度极慢,过量的人工采伐,是野生资源收到了极大的破坏,在一些主要产地已面临灭顶之灾,保护其野生资源和扩大药源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矛盾。
用播种育苗和扦插繁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但仍然无法满足需求,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利用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的方法来解决资源和药源的矛盾,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红豆杉组织培养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等现代生物技术得到普遍重视和应用,为红豆杉的快繁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在红豆杉的改良上显示了很大的应用潜力。
以红豆杉为试材进行组培试验,综述了红豆杉组织培养、快繁的研究技术及进展,并对红豆杉组培的最优条件进行了总结。
一、红豆杉的现状以及价值:红豆杉是常绿乔木,小枝秋天变成黄绿色或淡红褐色叶条形,雌雄异株,种子扁圆形。
种子用来榨油,也可入药。
属浅根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高30米,干径达1米。
叶螺旋状互生,基部扭转为二列,条形略微弯曲,长1~2.5cm,宽2~2.5mm,叶缘微反曲,叶的端缘渐尖,叶背有2条宽黄绿色或灰绿色的气孔带,中脉上密生有细小凸点,叶缘绿带极窄,雌雄异株,雄球花常单生于叶腋,雌球花胚珠单生于花轴上部侧生短轴的顶端,基部有圆盘状的假种皮。
种子扁卵圆形,有2棱,种卵圆形,假种皮杯状,红色。
因为红豆杉的树皮有抗癌物质——紫杉醇,所以有许多人进入林中来剥树皮,使得红豆杉的数量急剧下降。
价值:红豆杉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提取物——次生代谢衍生物——紫杉醇。
“紫杉醇最早是从短叶红豆杉的种皮中分离出来的抗肿瘤活性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已渗透到与之相关的农业、林业、园艺、医药等领域的多个学科,同时与其他技术结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育种目前,生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农业、食品工业、能源、环保以及医药等各个领域都显示出极大的生产应用潜力。
作为其重要手段与途径的植物组织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多方面发挥其作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又称植物克隆,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即植物体任何一个细胞都携带着一套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这些信息可以表达并发育成一个与母体同样的植株。
[8]组织培养的简史:自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预言离体的植物细胞具有发育上的全能性,到1934年美国White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首次建立了活跃生长的无性繁殖系,再到1958年,美国植物学家斯图尔德等人,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进行培养,终于得到了完整植株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发展很快。
特别是70年代以后,植物组织培养已渗透到与之相关的农业、林业、园艺、医药等领域的多个学科,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研究手段,同时与其他技术结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种质保存、挽救珍稀植物、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创造新物种、生物制药、人工种子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一、在植物快速繁殖与脱毒方面的应用1.离体快速繁殖快速繁殖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应用最多。
也最有成效。
Morel提出的离体无性繁殖兰花方法,很快被兰花生产者所采用,迅速建立起“兰花工业”。
以后,国内外植物快繁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许多花卉、林木、果树、蔬菜都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大规模离体快繁,试管苗已在国际市场形成产业化,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离体快速繁殖可用于新育成、新引进、短期内急需大量生产的良种的快速繁殖,生产用苗量大、需进行无性系繁殖的品种的快速繁殖,繁殖系数低、不能用种子进行繁殖或经种子繁殖后常易丧失其优良特性的植物的快速繁殖,少量脱毒良种苗的快速繁殖和无病毒苗的大量繁殖,特殊育种材料和制种材料的快速繁殖,基因工程植株、自然和人工诱导有用突变体(芽变)、离体保存种质的快速繁殖,新发现的、稀有的、珍贵的或濒危的植物的快速繁殖.[5]2.脱毒培养果树、花卉、蔬菜等植物病毒病有500多种,由于病毒通过无性繁殖(扦插、分株等)传递,在母体内逐代积累,种性退化严重,表现为植物生长受到抑制,形态畸变,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严重时只好拔除病株,因而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可目前生产上对病毒病的防治尚无特效药物。
由于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生长点附近的病毒浓度低,甚至无病毒,因此可利用茎尖进行离体培养,获得无毒苗,再用无毒苗进行大量繁殖来脱除病毒,恢复品种特性,快速增殖,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4]目前,通过组织培养实现商业化的脱毒试管苗,在果树、蔬菜、花卉领域已十分普遍,如马铃薯、甘薯、大蒜、香蕉、柑橘、苹果、葡萄、百合、草莓、矮牵牛、康乃馨、月季、菊花、牡丹花、叶芋、山茶、甘蔗等已在中国广泛应用,经脱毒处理的作物产量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
[6]二、在种质资源的保存和交流方面的应用一直以来,种质资源大多是以种子的形式保存的,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种子的生活力下降,并会受到病虫害的侵扰;尤其是杂交种在有性繁殖中会产生性状分离,导致遗传的不稳定。
另外,还有些植物没有种子,只能在植物园内长期栽培保存,耗费大量的土地和劳力。
如果采用组培的方式,将种质资源的外植体放在无菌环境中进行离体培养,并置于低温(1-90C)或超低温(一1960C)条件下,由于培养物缓慢生长甚至无生长,则可以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
近年来,人们为了保持生态平衡、维护遗传多样性和持续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对濒危野生植物的保护加大了研究力度,已由室外的种子和田间保存转向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利用植物的少量器官、组织和细胞等,离体培养再生成完整植株,建立室内的“试管植物园”以保护这些濒危植物,再结合技术进行大量繁殖,为人类所用。
[4]三、在植物育种方面的应用1.胚胎培养在植物远缘杂交中,由于生理代谢等方面的原因,常使杂种胚早期败育,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种子,因而得不到杂种植物。
用胚培养技术可以将早期的杂种胚从母体上分离下来进行组织培养,使杂种胚顺利生长,从而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获得远缘杂种。
胚培养已在植物50多个科属中获得成功。
2.花药或花粉培养通过花药或花粉培养可以获得单倍体植株,对其进行染色体加倍后便可得到基因纯合的二倍体植株。
单倍体育种方法不仅可以快速获得纯系,而且还能缩短育种年限、提高选择效率。
花药培养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获得成功的物种数目不断增加,其中包括很多种重要的栽培物种。
[2]3.突变体培养自然界中有芽变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芽变可能消失。
发现芽变后,可以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对芽变进行分离和同定。
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可以将突变细胞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从而丰富植物的遗传变异,选育出新的品种和类型。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植物的体细胞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可以采用愈伤组织诱变、花粉培养诱变等方法来进行植物育种等。
这种方法已经筛选出了抗病、抗盐、高赖氨酸、高蛋白、矮秆高产的植物突变体,有的已经在生产上应用。
4.单倍体育种自1964年印度首次在诱导毛叶曼陀罗单倍体株成功以来,单倍体育种成为一条新的育种途径。
采用花药培养、小孢-7:培养或未传粉-7:房培养均可获得单倍体植株。
据不完全统计,至2002年5月,用单倍体作介导已育成的新品种和杂交种达34科88属256种。
其中小麦、玉米、杨树、橡胶、辣椒等28种植物的花粉植株在我国首先获得成功。
小孢子培养在花药培养基础上发展并具更大的潜力,已在油菜、大麦、玉米和小麦上获得成功。
5.植物基因工程植物组培是转基因技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转基因受体的提供,还是转化细胞的筛选和再生,都需要有组织培养技术作支撑。
利用基因技术可克服作物育种的盲目性,基因工程已成为改良植物抗病、抗虫、抗草、抗逆、品质等特性的新的重要手段。
现在,转基因抗虫棉花、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抗虫油菜等一批植物新品种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4]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在这几十年间,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主要有以下方面的问题:1、污染现象及对策。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如果环境、培养基或外植体灭菌不彻底、操作过程不规范等,微生物则会在培养基中滋生,并使培养物的生长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吴林森在对月季快繁出现的污染物分析,发现主要是由肠杆菌属、棒杆菌、地霉菌、曲霉属、毛霉属、根霉属等细菌和真菌引起感染。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降低污染率的关键,选择在植物生长旺盛期采用外植体并进行消毒,并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抗生素、杀菌剂。
研究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广谱性杀菌剂,实行开放式组织培养,简化了组织培养环节,并将污染率控制在10%以下,能有效的解决杂菌感染的问题。
[7]2、褐变现象及对策。
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切口产生的多酚类物质被氧化成褐色的醌类物质,这就是褐变现象。
目前已在许多植物组织培养中发现有褐变现象,尤以木本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严重。
褐变现象主要发生在外植体,外植体的部位不同,取材时期不同,褐变程度亦不同,如油棕用幼嫩器官或组织,胚等作外植体进行培养,褐变较轻,而用高度分化的叶片作外植体,接种后很容易褐变。
选择适当的外植体进行预处理之后,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在黑暗或弱光下进行培养,并在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碳可以防止细胞褐变的发生和发展;在外植体接种后1-2天既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上,使细胞在褐化之前及时转移可以大大减轻或避免褐化。
虽然对组织培养中出现的问题的发生、机理及控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尚未能找到普遍适用的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成为提高组织培养繁殖率和增加培养过程稳定性的主要障碍。
因此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仍需继续深入,以其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使控制措施从治标走向治本,从而使植物组织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望将来,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或实际应用上,植物组织各方面的创造和培育,突变体的选择和利用,原生质体杂交,基因转移,代谢物质生产以及建立真正的植物基因库或有价值的基因型的基因文库等研究将会更加广泛深入,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将对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培养的新技术展望:100多年以来,植物组织培养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组织培养技术不断完善,走出实验室,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作为一种实验手段,在生物科学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传统组培苗成长于小而密闭的容器中。
处于高湿、少气、弱光的环境条件下,容易产生组培苗污染、生长弱、差异大,驯化苗成活率低等问题,使植物组织培养的进一步应用受到了限制。
为了充分发挥这项高新技术在现代植物生产和农林业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在技术改进上作出了有意义的实践与探索。
[3] 参考文献:[1]潘瑞炽.《植物组织培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2]阎金玲,杨春梅.《花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西南农业学报, 2004, 17: 351-353.[3]刘涤,胡之壁. 《生物技术在传统药材生产中的应用前景》.生物工程学报, 1997, 17(2): 60-62.[4]许智宏. 《植物生物技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37-40.[5]孔秀英,周荣华,董玉琛. 《尾状山羊草与硬粒小麦、普通小麦的杂交及外源染色质检测》.植物学报,1999, 41(11): 1164-1168.[6]邓秀新,章文才. 《柑桔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研究》.自然科学进展, 1995, 5(1): 35-41.[7]吴林森. 《植物组织培养污染问题的研究及其控制措施》.江苏林业科技, 2005, 32(1): 130-134.[8]崔刚,单文修,秦旭. 《植物开放式组织培养研究初探》.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5(4):529-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