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病变的影像诊断-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 血行感染多见, 死亡率较高
平片 左膈上升,肺 不张、胸膜炎脾内液 平面等为特异征相。
LOREM IPSUM DOLOR
• 增强扫描:可明 确区别脓肿与正 常界限
T1 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 周围有稍高信号的脓肿壁,
脓肿可单房也可多房
• CT平扫呈限局 性低密度影,密 度不均,边缘欠 规则。脓腔内可 见气-液平面
病灶,对定性有一定帮助
• T1病灶内不均匀 GD-DTPA增强扫描强 低信号,信号低 化方式与血管瘤相似。 于正常脾组 织, 但边界多不清 边界部分清楚
脾转移瘤 (metastatic tumor of spleen)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 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 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 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 具有造血 • 破血
• 滤血
• 免疫等多种功能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 脾的 X 线解剖:位于左 肋区深部,胃与膈之间, 长轴与第 10肋平行,凸 面为膈面,凹面为脏面。 • 脾的正常影像:平片: 位于左上腹,相当于 9—11 后 肋 部 位 , 其 长 轴与第 10后肋一致。边 缘完整、新月形,密度 均匀。
• 平片:脾大,有 时可见星芒状钙 化。
血管造影;属富血
增强显示不规则、
供肿瘤。
不均匀的增强效果。
MRI
• T2 不均匀高信 号且境界清,内 可见更高信号、 等信号、低信号
含脂肪、钙化为主者和囊
性表现为主者无强化 周边 或中间少许纤维分隔可轻 度强化

T1 低或低等混合信 号,由于病变内含脂 肪(对定性帮助较大) 或出血,T1内可出现 高信号,需做脂肪抑 制序列以区别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和免疫器官。

相比于肝脏,日常工作中,脾脏的病变相对少见得多。

接下来,我们一一总结一下,脾脏常见及少见的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以备工作中不时之需。

1、脾囊肿脾囊肿相对少见,可以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也可以按病因分为寄生虫性与非寄生虫性脾囊肿。

影像诊断较为容易,CT低密度,MR上T1WI低、T2WI高信号,信号接近水。

少数合并出血、感染或囊内蛋白含量高时密度和信号可较复杂。

脾脏内类圆形液体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

诊断与其他部位的囊肿类似,不难。

脾包虫囊肿,囊内见子囊。

囊肿内密度或信号可由于囊内容物的不同而不同。

包虫囊肿与单纯囊肿表现可类似,但脾包虫不同点在于:包虫多见于流行病区,囊壁可有弧形钙化,未钙化的囊壁可有增强,囊内有时可见子囊,多合并肝包虫。

脾囊肿诊断多不困难,偶尔需要与脾淋巴管瘤、囊性转移瘤鉴别,脾淋巴管瘤多有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囊性转移瘤有原发病史,囊壁通常较厚,不规则,边界不清,增强后囊壁有强化。

小结:脾囊肿CT多为低密度,合并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较多时密度可较高并不均匀;囊壁偶见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MR上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时信号可不均匀,弥散不受限。

2、脾血管瘤脾脏血管瘤为脾脏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以毛细血管瘤多见。

CT多为边缘较清楚的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影,病灶较大时可见中心更低密度瘢痕,病灶内可见点状或星芒状的钙化,亦可见边缘线样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向中心填充,较小病灶也可以出现动脉期即完全填充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强化程度逐渐减退,但仍呈相对高密度,延迟扫描呈等或稍高密度;MR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合并出血、血栓、纤维化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时信号不均匀,DWI稍高信号,ADC高信号,如有中央瘢痕则呈T1WI低、T2WI等或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类似。

脾脏影像诊断学[可修改版ppt]

脾脏影像诊断学[可修改版ppt]

临床表现
通常无症状,但较大的血管瘤可以 伴有脾增大压迫周围脏器产生相应的症 状。大约有25%的病人由于脾破裂主现 急腹症,突然腹痛、血压下降、休克。 也有病人由于脾亢进产生贫血、乏力、 心悸等表现。
病理
脾血管瘤与其他部位血管瘤相近, 常呈海绵状,与正常脾分界不清。镜下 见血管内皮细跑成增生,病灶大小不一, 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偶见钙化。大的 血管瘤中央可见纤维瘢痕,呈不归规则 形态。
1)呈新月形或半月形病变,位于脾缘。 2)相邻脾实质受压变平或呈内凹状。 3)新鲜血的CT值高于脾脏或相等,逐渐
降低并低于脾脏。 4)对比增强,脾实质增强血肿不增强。
脾内血肿
视检查时间,呈圆形或椭圆形略高 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对比增强扫 描,脾实质强化,血肿不强化。如果脾 包膜破裂,则形成腹腔积血征象。
三、脾脏疾病
(一)脾肿瘤 (二)脾梗死 (三)脾破裂
(一)脾肿瘤
1、脾囊肿 splenic cyst 2、脾血管瘤 spienic hemangioma 3、淋巴管瘤 spbcnic lgmphangima 4、脾淋巴瘤 malignant lgmphma of the
spleen
5、脾血管肉瘤 splcmic angio灶内 组织水分增加,T1和T2弛豫时间延长, 故T1WI表现为低信号,而T2WI表现为 高信号。
No Image
肝 硬 化脾
梗 脾塞 大
(三)脾破裂
脾破裂多为暴力或刀枪直接损伤 所致,左侧下胸部或左上腹部外伤可发 生脾破裂。
临床表现
为左上腹或全腹疼痛,体征有血液 外溢后腹膜刺激征象。血色素下降迅速 等。
脾脏影像诊断学
脾脏
一、检查方法 二、解剖与正常表现 三、脾脏疾病

脾脏影像诊断学

脾脏影像诊断学

2021/3/29 星期一
19
3、淋巴管瘤 spbcnic lgmphangima
是淋巴系统先天性疾病,在发育异 常的基础上,由于阻塞的淋巴管不断扩 张而形成。单发结节位于脾被膜下,多 发结节分布全脾。
2021/3/29 星期一
24
影像表现
1、CT:平扫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灶、边 清、密度均匀,CT值15-33Hu,不增 强无法与其它囊肿鉴别。
2021/3/29 星期一
4
2021/3/29 星期一
5
2021/3/29 星期一
6
2021/3/29 星期一
7
2021/3/29 星期一
8
三、脾脏疾病
(一)脾肿瘤 (二)脾梗死 (三)脾破裂
2021/3/29 星期一
9
(一)脾肿瘤
1、脾囊肿 splenic cyst 2、脾血管瘤 spienic hemangioma 3、淋巴管瘤 spbcnic lgmphangima 4、脾淋巴瘤 malignant lgmphma of the
spleen
5、脾血管肉瘤 splcmic angiosarconra
2021/3/29 星期一
10
1、脾囊肿 splenic cyst
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大类, 后者又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真性囊肿 囊壁内含有上皮细胞层,假性囊肿囊壁 不含上皮细胞层,假性囊肿大多与外伤、 感染、栓塞有关。男女发病比例为2:1, 40岁以下。多无临床症状。
2021/3/29 星期一
16
病理
脾血管瘤与其他部位血管瘤相近, 常呈海绵状,与正常脾分界不清。镜下 见血管内皮细跑成增生,病灶大小不一, 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偶见钙化。大的 血管瘤中央可见纤维瘢痕,呈不归规则 形态。

脾脏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脾脏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非肿瘤性 病变
肿瘤性病 变
先天变异 外伤
炎症性病变 血管性病变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副脾
先天性变异
常见,发生率约1/10 通常小于4cm,常位于脾门或前下方 强化方式与脾组织一致
游走脾 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位置
女 51岁 发现胰腺肿物2月余
多脾综合征
先天性变异
一种十分少见的先天性多系统畸形组成的综合征
脾脏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脾脏的正常解剖结构
正常脾脏长10-12cm, 宽6-8cm,厚3-4cm,重 110-300g。脾分为脏面 和膈面,膈面与膈相依, 脏面与胃、肾、结肠、 胰尾相比邻。脏面的中 央为脾门,是脾脏的重 要解剖标志性结构。脾 动脉、脾静脉、淋巴管 和神经出入脾门,组成 脾蒂。
脾脏常见 病变
淋巴瘤 脾肉瘤 转移瘤
恶性肿瘤
淋巴瘤
脾脏常见的恶性肿瘤,分为脾脏原发淋巴瘤与继发 淋巴瘤
病理上分为 弥漫的细小结节型、多发肿块型、单发 巨大肿块型
脾脏增大,CT上见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边界不清 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信号均匀,
未治疗前很少发生囊变、坏死 增强呈轻度强化
男 77岁 发热咳嗽3天
脾梗死
多发生于脾前缘近脾门方向 CT平扫呈三角形或楔形低密度区,尖端指向脾
门 增强梗死灶不强化而脾脏强化,对比更好 若整个脾梗死,则在增强扫描时,整个脾不强化,
只有脾包膜有强化
男 47岁 发现胃癌2月余
囊肿 血管瘤 淋巴管瘤 错构瘤
良性肿瘤/囊肿
脾囊肿
74

岁 发 现 脾 大 月 余
1
男 31岁 左中上腹疼痛6天
脾肉瘤
起源于脾窦内皮细胞,占脾脏原发恶性肿瘤第二位 临床表现为脾脏增大伴左上腹痛,贫血、肝肿大及

2018年脾脏病变影像 ppt课件-文档资料

2018年脾脏病变影像 ppt课件-文档资料

CT表现:
脾门区类圆形结节,密度均匀。 平扫密度与脾脏一致。 增强后与脾脏同样程度强化。 有时可见供血血管。
二、脾囊肿
1.寄生虫囊肿:包虫囊肿 2.非寄生虫囊肿: (1) 真性囊肿 (2) 假 性 囊 肿 : 外 伤 、 感 染 、 梗塞、胰腺炎。
CT表现:
真、假性囊肿CT表现相似。
水样密度,边界光滑,囊壁可有钙 化,病灶不强化。
CT表现:
1、脾脏弥漫性肿大,无特异性。 2、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 大于1cm,单发或多发。 3、轻度强化但低于正常脾脏的强化 程度。 4、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二)转移瘤
较原发性肿瘤多见,血行转移常见。 原发灶:肺癌、胃癌、结肠癌等
CT表现:
无特征性。 1 . 多个大小不等或不规则形低密度 区。不均匀强化。 2. 巨大肿块,中央可有坏死。 3. 脾大。 4. 注意和淋巴瘤鉴别.
可以单发或多发。可呈多房改变。
假性脾囊肿
脾囊肿
三、脾梗塞
常继发于心脏病血栓脱落、多发 性动脉炎、胰腺炎、真性红片状低密度 区,边界清楚,尖端指向脾门,
基底位于脾外缘。
单发或多发。不强化。
四、脾脏肿瘤
(-)恶性淋巴瘤
分为何杰金氏和非何杰金氏淋巴 瘤。继发常见,原发少见。 病理分四型:均匀弥漫型、粟粒 结节型、多肿块型和巨块型。 左上腹痛和脾肿大为主要临床症 状。
(三)白血病
脾脏增大或低密度肿块. CT表现: 类似淋巴瘤.
(四)血管肉瘤
又称恶性血管内皮瘤。好发于青 壮年男性。生长速度快,愈后差。 CT表现:多发或单发低密度肿 块,可含有囊变、坏死区。不均匀 强化。
(五)血管瘤
先天性疾病。原发或全身性血 管瘤的部分病变。单发或多发。

脾脏疾病的影像诊断

脾脏疾病的影像诊断

12 脾淋巴瘤
• 脾淋巴瘤(恶 性),根据影像 表现可分为均匀 弥漫型、粟粒结 节型、多发结节 型、巨块型。
12 脾淋巴瘤
• 脾淋巴瘤(恶性) 影像表现多表现 为弥漫结节或巨 大肿块,增强扫 描多为轻度强化, 缺乏血供的表现。
12 脾淋巴瘤
• 脾脏非何杰金淋 巴瘤MRI扫描:脾 脏增大,内见多 发结节状略高信 号病灶,增强扫 描呈不均匀强化。
2 脾血管瘤
• 脾脏多发血管瘤逐渐填充式强化。
2 脾血管瘤
• 脾脏多发血管瘤逐渐填充式强化。
2 脾血管瘤
• 较大的脾血管 瘤容易合并囊 变,中心区域 看见更高信号 或更低密度的 区域。
2 脾血管瘤
• 较大的脾血管 瘤也容易合并 出血、血栓、 纤维化及含铁 血黄素沉着。
3 脾淋巴管瘤
• 脾淋巴管瘤分为囊 性淋巴管瘤、毛细 淋巴管瘤和海绵淋 巴管瘤,囊性淋巴 管 瘤 CT 表 现 为 单 发/多发囊性低密 度灶,常有分叶内 多见分隔。
5 脾错构瘤
• 脾错构瘤平扫及各期 强化信号与正常脾脏 接近。
5 脾错构瘤
• 脾错构瘤CT增 强扫描病灶强化。
5 脾错构瘤
• 脾错构瘤MR扫描 T2W1低信号,增强扫 描病灶呈渐进性强化。
6 脾硬化性血管瘤结节性转化
• 脾硬化性血管瘤 结节性转化 (SANT)是罕 见的脾脏良性血 管性占位,影像 与血管瘤很相似。 典型影像可见 “轮辐征”。
脾脏疾病的影像诊断
概述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具有多种功能,相对于肝脏,脾脏 病变相对较少,脾脏病变包括肿瘤 性、非肿瘤性病变和创伤。
脾脏的功能
1 免疫 2 造血 3 储血 4 滤血/毁血
1 脾囊肿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讲解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讲解
指腹部受到外在力量的撞击而产生的闭合 性损伤,是常见的腹部严重创伤,多由高 处坠落、交通意外等引起
被膜下破裂 中央破裂 完全性破裂
症状:剧烈患部疼痛,严重者多以失血性 休克、腹部膨隆为首发症状
平片和透视
较肝挫裂伤更为常见,出血首先聚积在脾的周围使 其肿大
X线透视或照片会见到脾影增大,密度增加,脾周 缘模糊 邻近的脏器因脾的肿大受推压移位 左隔上 升尤其是外侧的上升 胃膈间距的增宽及胃气泡下 内移 脾曲结肠受推压下移 相应的肋腹壁的软组织 挫伤肿胀 相应的肋骨骨折,是脾破裂的合并 症 如若合并有左侧气胸或胸积液又或左下肺 病变时,则会影 响对脾挫伤的判断
额外脾(副脾accessory spleen)
常位于脾门处,单发占88%,双副脾占9%,两个 以上占3% 症状 多无症状,查体时或无意中发现 胃肠造影 副脾位于胃壁或为周围者,可产生类似 于胃粘膜下肿瘤征相 血管造影 可见脾动脉分支进入副脾,实质期副脾 呈边缘光滑密度增高影,与主脾染色一致 CT 脾门处小结节影,类圆形,光滑。直径不超 过2,5cm.其CT值与主脾相同
CT
有一个或多个副脾:为结节状或球状的组 织,密度或增强特性与正常脾脏相同 脾脏异位,可位于右侧腹部 多同时有多脏器的异位症,如右位心、异 位的肝、胃肠、胆囊胆道等,即内脏异位 症 个别病例有可能同时发生胆囊先天缺如、 心脏与大血管发育不全、畸形等
副脾
脾外伤(trauma of spleen)
人体最大的周围的淋巴器官 具有造血 破血 滤血 免疫等多种功能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脾的X线解剖:位于左 肋区深部,胃与膈之 间,长轴与第10肋平 行,凸面为膈面,凹 面为脏面。
脾的正常影像:平片: 位于左上腹,相当于 9—11后肋部位,其长 轴与第10后肋一致。 边缘完整、新月形, 密度均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较原发性肿瘤多见,血行转移常见。 原发灶:肺癌、胃癌、结肠癌等
43
CT表现:
无特征性。 1.多个大小不等或不规则形低密度
区。不均匀强化。 2. 巨大肿块,中央可有坏死。 3. 脾大。 4. 注意和淋巴瘤鉴别.
44
脾脏肿瘤 九、白血病
29
CT表现:
1、脾脏弥漫性肿大,无特异性。 2、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 大
于1cm,单发或多发。 3、轻度强化但低于正常脾脏的强化 程
度。 4、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30
脾脏肿瘤 (二)、脾淋巴管瘤
是一种良性的淋巴畸形,又称淋巴水瘤。 形成原因可能是局部的淋巴引流受阻,淋 巴液在局部积聚造成的。
20
CT表现:
脾内楔形或扇形低密度区。 增强后,无强化,但可有包膜强化。 不典型梗死可呈多发的、边缘不清的
小片或大片状低密度区。
2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5
四、脾脓肿
是一种少见的脾脏的非特异性炎症。 常有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史,有高热、
寒战、恶心、呕吐、左上腹痛等。
26
脾肿脓
CT:单发脓肿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 区,脓肿内可见气液面及分层现象。
无特殊症状。 病理上分为三型,毛细淋巴管型、海绵状
及囊性淋巴管型,各分型常混合存在。
36
脾淋巴管瘤
CT平扫为圆形或类圆形薄壁囊状低密度区, 可单发或多发。
增强后,部分间隔可有强化。
37
38
脾淋巴管瘤
其信号强度取决于囊内液体蛋白含量的多 少。
T1WI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 信号。
2
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 腹部。脾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 脾的质地较脆且血运丰富,因此一旦受到 强大外力打击,很容易破裂,脾破裂会导 致严重的大出血,是能够致死的腹部急症 之一。
3
脾脏由脾动脉供血。脾动脉是腹腔动脉最大的 分支,在接近脾门处分出胃网膜 。脾脏左动 脉和数支胃短动脉。脾动脉在进入脾门前多先 分为上、下两支,或上、中、下三支,再分为 二级分支或三级分支进入脾门。根据脾动脉分 支情况,可将脾脏划分为2~3个叶和上极段、 下极段两个段。相邻脾段之间动静脉的吻合甚 少,形成一个近乎无血管区的平面。脾动脉分 支进入脾实质后为节段动脉、进而分为小梁动 脉,最后形成终末动脉,故脾实质由内到外可 划分为脾门区、中间区和周围区。
4
5
脾脏密度低于肝脏。 增强后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门静 脉期均匀强化。
6
脾脏疾病 一. 副脾
占正常人10%-30%。
最常发生于脾门,其次位于胰尾部附 近。大小约1-5cm。
多系偶然发现,无临床意义。其意义 在于不要将副脾误诊为其它肿块。
CT表现:
脾门区类圆形结节,密度均匀。 平扫密度与脾脏一致。
增强后与脾脏同样程度强化。 增强同时有时可见供血血管。
8
脾脏疾病
二、脾囊肿
是最常见的脾脏良性病变,可单发或多发。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脾囊肿可分为表皮 样囊肿(有上皮被覆的囊肿)和包虫性囊肿;继发性 囊肿由外伤所致,即假性囊肿。
1.寄生囊肿:包虫囊肿 2.非寄生虫囊肿: (1) 真性囊肿:先天性,内衬分泌性上皮细胞。 (2)假性囊肿:外伤、感染、 梗塞、胰腺炎。
脓肿壁形成后,T1WIT2WI均可见周围环形低信 号。
增强后,早期无强化,延迟扫描,脓肿壁及分隔 有轻度到中度异常对比增强。
28
脾脏肿瘤 (-)恶性淋巴瘤
分为何杰金氏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继发常见,原发少见。
病理分四型:均匀弥漫型、粟粒结 节型、多肿块型和巨块型。
左上腹痛和脾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
40
脾错构瘤
CT:脾往往增大,脾内密度不均匀,以低 密度为主,边缘模糊,轮廓不规则。
增强后,有强化,常可见脂肪密度和水样 密度结构。
41
脾错构瘤
T1WI呈等或低信号。 T2WI为中等高信号,边界清楚。 增强后,动脉期和门脉期轻至中度弥漫性
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均匀强化。
42
脾脏肿瘤 八、转移瘤
平扫脓肿壁为等密度,增强后,壁呈环形 强化。
多发脾脓肿表现为多数小的圆形或卵圆形 低密度区,中心有高密度区,称靶征,脓 肿无完整的壁,增强后不强化。
27
脾脓肿
早期,脾脏轻度增大,MRI信号改变不明显或呈 轻度长T1稍长T2信号。
当液化坏死形成后,T1WI表现为形态规则或不规 则的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等信号或稍低信号。
脾 脏 疾 病 CT 诊 断
1
正常解剖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样器官, 其实质由红髓和白髓构成,具有造血 和血液过滤功能,也是淋巴细胞迁移 和接受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产 生免疫效应分子的重要场所。脾脏外 缘圆隆光滑,内缘呈分叶状,不同层 面形态不同。大小变异较大,长12cm, 宽7cm,厚3~4cm。
现部分或全部高信号,T2WI可出现混杂高 信号; 表皮样囊肿可有分隔,囊壁偶有钙化; 寄生虫性囊肿罕见,囊壁多有明显钙化。
19
脾脏疾病
三、脾梗塞
脾动脉或其分支阻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 坏死。常继发于心脏病血栓脱落、多发性动脉炎、 胰腺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等。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可有上腹不适、腹痛、 发热等 大多发生在脾的前缘,近脾切迹处。多数呈楔形, 尖端指向脾门,底部位于被膜。 分为贫血性梗塞和出血性梗塞。
典型表现为囊样病灶的中央有纤维间隔形 成,常以多房形式出现。
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主体不强化,分 隔可强化。
39
七、脾错构瘤
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是其正常成分的 数量、比例失衡或结构异常。
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出现左上腹不适, 部分患者有脾功能亢进症状。
常为孤立性病灶,主要为红髓构成,窦腔 内含血量较周围脾组织中的血窦多,结缔 组织小梁减少或缺如。
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可出现左上腹不适。
CT表现:
真、假性囊肿CT表现相似。 单发或多发圆形、卵圆形水样低密 度区,边缘光滑锐利,囊内密度均匀, CT值0-15Hu。 增强后,囊壁及囊内容均不强化。 囊壁可有钙化。
12
15
假性脾囊肿
脾囊肿
脾囊肿
T1WI稍低或低信号; T2WI高信号,边界清楚; 增强后,无强化; 囊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或出血,T1WI可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