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印度古典美学思想
古代美学思想的影响与应用

古代美学思想的影响与应用在古代,美学思想是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美学思想强调审美观念和美感体验,注重表现人性、自然和道德美,具有普遍性和深远影响。
一、古希腊美学思想古希腊是欧洲美学的重要发源地,其美学思想影响至今。
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美学理论是古希腊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品。
他认为,美是一种比较和评判的过程,需要判断对象的形式、比例和协调性。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提倡形而上学思想,指认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状态,并强调美学体验的深度和内涵。
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注重心灵和精神层面的美感体验。
他提倡“理念美学”,认为物质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投射,唯有理念才是最高的美。
此外,他还强调艺术的启迪和精神的提升,认为艺术家应该表达精神层面的价值和意义。
二、古中国美学思想古中国美学思想以儒家、道家和佛家为代表,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
其中,儒家强调道德和伦理美,注重人的精神修养和道德观念。
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里的“大人”指的是天生的伟大人物,而“圣人之言”则指尊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
另一方面,道家注重自然美和自由心灵的追求。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追求道的本质和意义,超越主观和客观的限制,自由自在地感受和体验自然的美。
道教所推崇的“无为而治”和“顺其自然”也彰显了道家美学思想的深刻内涵。
此外,佛家强调心灵美和慈悲美。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去除烦恼,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佛家美学中,艺术是一种唤起人们自性的手段,能帮助人们获得内心的和谐和美感体验。
三、古印度美学思想古印度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中。
印度教强调神圣和精神的美,注重宗教和哲学的融合。
印度教的标志性代表作是《薄伽梵歌》,其中诸多描绘世界的美好描写都蕴含了对宇宙和神明的崇敬,体现了印度教美学思想的核心。
耆那教推崇非暴力美学,认为爱、同情和慈悲是超越物质世界的美。
此外,佛家思想在古印度美学思想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印度古典梵剧的美学特点

印度古典梵剧的美学特点首先,印度古典梵剧表演注重表演者的表情、动作和姿势。
演员在梵剧中通过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细致的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他们对肢体语言的运用十分精妙,能够用细微的表演技巧来传递角色的内心情感。
此外,印度古典梵剧的表演还注重姿势的美感,演员通过各种姿势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状态和情绪。
其次,印度古典梵剧以音乐为核心。
传统的梵剧音乐有独特的旋律体系和节奏形式。
音乐中使用多种乐器,如手鼓、弦乐等,以及特殊的发声技巧,如震音和调音等。
梵剧音乐的旋律优美、典雅,节奏复杂、明快,能够准确表达出不同情绪和情感。
音乐与表演紧密结合,通过音乐的节奏和声音变化来强调和衬托演员的表演。
此外,印度古典梵剧以舞蹈为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在梵剧中被视为一种表达情感和角色心境的高效手段。
舞蹈动作流畅、优雅,舞者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运动来表达角色的情绪和动态。
舞蹈的形式多样,既有具体的动作序列,也有抽象的舞蹈形式。
舞蹈与表演、音乐密切结合,共同构建了梵剧的整体艺术效果。
此外,印度古典梵剧还强调情节的讲述和启示。
梵剧中的情节通常源于古代印度神话和传统故事,以阐述人生哲学和道德准则为主题。
梵剧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明,角色之间的关系复杂而错综,通过情节的起伏和冲突展示人性的复杂性。
同时,梵剧在讲述情节的同时,也通过角色的遭遇和经历给予观众启示,引发深思和反思。
总的来说,印度古典梵剧以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展现了其独特的美学特点。
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优美的音乐旋律、动人的舞蹈形式、丰满的情节讲述和启示,印度古典梵剧能够给观众带来视听的享受,同时也传递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思。
印度画论《梵天尺度论》的美学思想

世也 ” 。@ 在古希腊 ,艺术 的最 高神 是阿波 罗 ,各种艺术 都 是 由神发 明,由神传授 。 荷 马在 史诗 奥德 赛》一开篇便呼
① [ 印】 婆摩 诃 : 诗庄 严论 》 ,黄 宝生译 ,载 曹顺庆 主编 :《 东方文
收 稿 日期 :2 o 1 4 一O 8 —2 6
作者简介 : 蔡枫 ( 1 9 7 9 一) ,女 ,广东汕头人 ,深圳大 学印度研 究中心讲 师 ,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 研究方 向为印度 艺术和 印度艺术理论 。
绘 画度量经
画法 论》等 ,译名不
自愿化为 了狮子 的 , 其皎洁胜 过月光的 , 能除信神者的苦难 的 ,爪 甲保佑你 们吧 ! ”圆 在 这里 ,他歌 颂的是富 有战斗力 的毗湿奴大神 ,希望获得写作 的力量 。同样 的 , 梵天尺度
而足 。 书 中以匾转 轮王为例 , 叙述了一整套严谨的人体பைடு நூலகம்
先河 。此后 ,国王辛勤作画 ,虚心拜谒 专管建筑工艺美术 的
一
天 启神 授 :绘 画 的起 源 观
天神—— 工巧天 ,向他 请教 人物 画像 的 “ 身形、短与长、尺 度、比例与理论” 。工巧天将 所知绘画之理全部授给 国王 , 鼓励 国王绘 画要 “ 多绘神佛慈善像” , 并“ 当照此规供 画像” 。 艺术 源于 天启 神授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观 , 并 非印度
所特有 ,无论 是在 西方还是在东 方都 曾存在 过 。在中国 ,关 于绘画的起源 ( < 周易 ・ 系辞 上传 记载道 :“ 河 出图 ,洛 出 书, 圣人则之” , “ 皆以图书之 由来 ……特假道于河洛 以处于
艺术 的起源 问题是艺术 学的基本问题 ,历来见仁见智 ,
有模仿说 、游戏说 、劳动说、巫术说等 。印度 民族 自古宗教 弥漫 , 一切艺术 和艺术理论皆染有宗教色彩 。 几乎在所有 印 度艺术家 和艺 术理 论家的心 目中 , 艺术都是天启神授 的; 几 乎所有 的艺 术理论家 都会在 自己的著作 中 向神表 示崇敬和
古代印度美学思想浅析

古代印度美学思想浅析
鲍月
【期刊名称】《创意与设计》
【年(卷),期】2018(0)5
【摘要】古代印度的美学是在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外族的入侵使印度的文明不断融入新的元素,美学思想也是繁复而悠久,印度艺术在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蓬勃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原始思维的观念、吠陀时期的典集以及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来对古代印度美学以及美学于印度艺术之间的联系进行浅析.原始思维同印度美学、艺术之间互相渗透;吠陀时期的经典使印度美学趋向成熟;两大史诗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诗歌、绘画、舞蹈、雕刻等产生的深远了影响,这些都决定了印度美学的独特品格.
【总页数】11页(P26-36)
【作者】鲍月
【作者单位】巴黎Ipag高等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印度古代政教关系模式浅析 [J], 欧东明
2.普遍和谐:古代中国人美的追求——先秦“中和”美学思想浅析 [J], 王小恒
3.浅析中国古代美学与西方古代美学思想差异 [J], 陈芳萍
4.试论我国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古代音乐美学"和"、"同"观浅析 [J], 蔡
江宁
5.浅析印度文化与古代马来亚 [J], 柯玉萍;刘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印度教美学的象征和形式语言

印度教美学的象征和形式语言印度教美学是印度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象征和形式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印度教信仰和文化的深厚内涵。
象征是印度教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教有很多象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神像。
在印度教中,神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被视为一切的源头和根本。
因此,神像被视为与神本身具有同等重要性。
它们被认为是神的在世化身,人们通过神像可以与神进行联系和沟通。
在印度教美学中,神像的制作以及其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每一个神像都有其特定的形象和造型,这些都与神的特定的属性、功能和作用密切相关。
比如,印度教的象头神象征智慧和知识,神像通常具有大大扁平的头和长长的耳朵,象征对知识的渴望和倾听的态度。
因此,在印度教中,神像不仅具有装饰性的作用,更是对神的一种表达和传承。
除了神像,印度教还有许多其他的象征,比如印度教中非常著名的印度教梵文。
印度教梵文是唯一在印度教文化中被认为是“神圣”的语言。
在印度教中,梵文既是一种语言,又是一种象征。
梵文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语言,被广泛地应用于印度教的宗教仪式和文化活动中。
同时,梵文中的每一个字母和音节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比如,梵文字母“OM”被视为万物的源头,代表了印度教的宇宙观。
因此,印度教梵文在印度教美学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象征。
除了象征之外,形式语言也是印度教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教美学中的形式语言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通过符号、色彩、线条以及其他艺术元素来表达特定的观点、情感和信息。
例如,印度教美术中的一种形式语言——“雷拉门德拉”(涂抹彩色粉末的仪式),是一种印度教特有的崇拜形式。
在雷拉门德拉仪式中,不同的颜色象征着不同的神,比如红色象征着勇气和战斗力,绿色象征着生命和诞生等。
另外,印度教礼仪的形式语言也十分复杂,比如印度教教徒在祈祷之前,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礼仪,比如洗手、穿上特定的服装、点蜡烛等,以表示对神的敬仰和尊重。
这些礼仪的形式语言以及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增加了印度教美学的多样性和深度。
印度美学的发展史

印度美学的发展史印度美学历史发展在最古的吠陀文献中只有零星的关于美和艺术的论述。
公元前6世纪左右,佛教、耆那教以及其他各派哲学有很大发展,但美学思想没有系统化。
这以后,对语言、诗律、祭仪、乐舞开始有所研究,史诗也开始创作并流传。
公元前3世纪印度形成统一帝国,同古希腊的文化有了交流,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和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在公元前后一段时期中,出现了各种“经”和“论”,《舞论》是其中第一部系统的艺术理论著作。
《舞论》以“舞”为名,实际是戏曲学。
它以“舞”为戏的核心和总名,包括情节、语言、诗律、乐歌、舞姿、舞台、演出等各方面,是综合性艺术。
此书不仅是实践用的手册,而且有艺术理论,提出了以后印度美学传统中最基本的范畴“情”和“味”。
它以“味”为中心,“情”为基础,认为戏曲表演要将统一情调的“味”传达给观众。
同时它主张戏剧应模仿世间一切,应对不同的人起不同的作用。
由于文学的发展,诗的理论也系统化了。
所谓诗,实际是指文学。
现存的最早的诗论著作,除年代不明的《火神往世书》中的一部分外,应推大约7世纪的《诗庄严》和《诗镜》。
这类书统称为“庄严”,即“修饰”,着重于修辞和文体、风格,也有理论。
《诗镜》认为诗是词和义的结合,即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书中还分析了诗的“德”和“病”。
到8~9世纪时,出现了《韵光》,提出诗以有“暗示义”为高的“韵”的理论。
这以后虽然有许多派文学理论,但是“味”和“韵”的解说一直是重要问题。
关于绘画的传统理论是流行到现代的绘画“六支”。
这是四句歌诀,记载在《欲经》的13世纪注中,歌诀中讲到画的六个要素:“形别与诸量,情与美相应,似与笔墨分,是谓艺六支。
”对于“六支”的解释历来有种种说法,其中的“情”和《舞论》中的“情”是同一个词。
“美”是一个术语,不是一般的词。
“似”的涵义后来有发展,现代更有新说,认为不仅指形似。
此外,有些造神象的文献要求,心中先有完整的形象然后再动手,也反映了审美的特点。
印度音乐的理论和实践着重“调”;舞蹈和雕塑着重“姿”。
印度美学中的“庄严和“韵味

印度美学中的“庄严和“韵味西方、印度和中国的古典文学理论体系是世界三大主要古典文学理论体系。
西方古典文学理论以古希腊为源头,以欧洲为中心。
印度雅利安语族属于印欧语系,公元前2000世纪的《梨俱吠陀》是印欧语系中最古老的诗歌总集。
在最古的吠陀文献中只有零星的关于美和艺术的论述。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佛教、耆那教以及其他各派哲学有很大开展,但美学思想还没有完全系统化。
这以后,对语言、诗律、祭仪、乐舞开始有所研究,史诗也开始创作并流传。
公元前三世纪的时候,印度形成了统一的帝国,同古希腊的文化也有了交流,这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和哲学的进一步开展。
在公元前后一段时期中,梵语学者对梵语文学的性质和特征进行探讨的最早成果被吸收在梵语戏剧学著作《舞论》中,这是第一部系统的艺术理论著作。
《舞论》以“舞”为名,实际是戏曲学。
它以“舞”为戏的核心和总名,包括情节、语言、诗律、乐歌、舞姿、舞台、演出等各方面,是综合性艺术。
在第17章就论述了诗相、庄严、诗德和诗病。
其中的庄严、诗德和诗病成为后来梵语诗学的通用概念。
早期的梵语诗学的开展,一方面依靠梵语戏剧学,另一方面也借助梵语语言学。
早期梵语诗学直接继承这个命题,认为诗是“音和义的结合”,而诗的语言和普通语言的区别在于诗的“音和义”是经过装饰的。
韵散结合以诗体形式来论文学、论诗是印度古代的文化传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
印度梵语古典诗学从一诞生开始,就具有体系化的结构特点和理论框架。
这种体系,是建立在古典哲学和修辞学的根底上的,因而使印度的传统诗学,也称之为“庄严论”。
即是广义的修辞学。
它的根本内容,主要是研究诗〔即文学〕的艺术技巧性;其根本形式,是章节编排的有序性和结构的严谨性。
以梵语戏剧学为例,就总体而言,从檀丁的《诗境》到十四世纪宇主的《文镜》,整个梵语诗学建立了以“庄严”、“曲语”、“味论”、“韵味”为核心的梵语诗学体系。
从单方面来说,《诗镜》注重于诗是词和义的结合,即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印度古典美学思想

印度古典美学思想
• 印度美学思想体系是以追求表现“超验存在”的象征 和意象为目的的美学体系,它力图描述不能描述的东 西,力图表现不能表现的东西,这神秘的终极存在就 是无限,就是宇宙的本体、实在或叫做“终极真理” 的“梵。” • 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经历了从注重表现审美情感到追求 形式美,再到讲究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进而发展为强 调艺术美特征的过程。其核心理论是“情味”理论和 “韵论”。
• 三、浓厚的理想主义 和唯美主义倾向。 • 佛教雕刻:佛陀
宁静淡泊、圆融自如的神态
符合比例的匀称而优美的身姿
头顶 突出特点:禁欲与纵欲的并存共在 • 美是精神性与感官性的对立统一
充满美学意蕴的《沙恭达罗》:
一、结构美 线索的单一性 二、净化的人物美 主人公沙恭达罗是古代印度 人民理想的妇女形象,她是 自然之女,是美的化身。 • 三、千锤百炼的语言美 • 沙恭达罗的语言质朴自然,豆 扇陀的语言华丽浮藻 • • • •
印度古典主义美学特征:
• 一、追求表现“梵我如一” 的美学理想。 • 以天然为美,以自然而然 的状态为美! • 诗剧《优哩婆湿》 • 《沙恭达罗》
• 二、诗歌表现情味之美,艺 术造型的形式呈现宁静和谐 之美。 • 史诗《罗摩衍那》和《摩珂 婆罗多》极力表现人生中的 绝情、离愁、愤怒、平静等 情味。 • 壁画《持莲花菩萨》
印度古典梵剧的美学特点

印度古典梵剧的美学特点
1.经典的创作和表演方式:印度古典梵剧以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为基础,比如《拉玛传》和《玛哈巴拉塔》。
这些古老的故事被演绎成戏剧形式,
通过舞蹈、音乐、演技和台词的组合来表达。
演员们以高度规范化和传统
的方式表演,扮演着经典角色,通过细腻的表情、姿势和动作来展现人物
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2.独特的舞蹈形式:印度古典梵剧的又一重要特点是其独特的舞蹈形式。
这些舞蹈形式包括印度古典舞的各种风格,如卡塔克舞、奥迪西舞和
巴拉坎纳蒂亚姆舞等。
舞蹈在剧中经常用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演员们通过舞蹈的流畅动作、优雅姿态和精确的肢体语言来展示剧中的情
节和背景。
3.多元的音乐体系:印度古典梵剧中音乐的多元性也是其美学的重要
特点之一、梵剧使用一种独特的音乐体系,称为拉加。
拉加有着严格的音
乐理论和规范,包括七个主要音阶和许多次要音阶。
这种音符系统为梵剧
提供了丰富而多样化的声音背景,使得音乐能够与剧情相互融合,增强了
剧中人物和情节的表达效果。
4.色彩斑斓的戏服和舞台布景:印度古典梵剧对于戏服和舞台布景的
设计有着极高的要求。
戏服通常采用丰富的颜色,并饰以金属、宝石和亮
片等装饰品,以突出角色的身份、地位和情感。
舞台布景则经常使用大胆
的图案和丰富的色彩,以创造戏剧般的氛围和场景。
总的来说,印度古典梵剧是一种复杂而精致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舞蹈、音乐、戏剧和哲学等多种元素,以呈现独特而多元的美学体验。
通过
梵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印度文化的丰富性和古老的艺术传统。
印度的古代哲学和思想

印度的古代哲学和思想古老而深邃的印度哲学和思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思想传统之一,它对印度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印度古代哲学和思想的主要特点,并探讨其对当代世界的意义。
一、梵·卡尔塔哲学梵·卡尔塔哲学是印度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吠陀》为基础,探讨了宇宙、人类和神的本质。
该哲学将宇宙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梵(Brahman)构成。
梵·卡尔塔哲学强调人类通过苦行、冥想和觉悟来超越尘世,与梵合一。
在梵·卡尔塔哲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学派,如后期发展起来的教义唯一派、中观派和瑜伽学派等。
这些派别各有侧重,但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实现解脱,即摆脱轮回与痛苦,达到永恒和平。
二、尼亚亚书生尼亚亚书生是古代印度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学派,其核心思想是唯理论。
该学派认为认知是通过感官和推理得出的,只有真理和合理的观点才能被认可。
尼亚亚书生关注知识的获取和实践,此外还涉及了心理学、伦理学、逻辑学等领域。
通过观察和理解身心现象,尼亚亚书生提出了对人类幸福和道德行为的思考。
他们主张通过实践和培养良好习惯,个体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尼亚亚书生的学说对印度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对后来的佛教哲学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三、于加德吠陀的种姓制度在印度古代,种姓制度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它涉及人们的身份、职业、权利和义务。
种姓制度源于《吠陀》的观念,认为人们被分为四个主要种姓:婆罗门(Brahmin)、刹帝利(Kshatriya)、婆Vaiya,并德拉(Shudra)。
每个种姓有自己的职责和禁忌。
种姓制度在宗教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限制了人们的地位和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
尽管在现代印度,种姓制度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和挑战,但它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印度社会的结构和思维方式。
四、世俗智慧和精神性印度古代哲学和思想不仅仅关注世俗生活和实践,也寻求超越世俗,追求内在的和谐和精神性。
印度古典音乐美学认知初探

印度古典音乐美学认知初探作者:孙波来源:《当代音乐》2019年第01期[摘要]文章主要阐述印度古典音乐的美学认知。
作者通过学习和实践体会印度古典音乐,对其音乐中的语境美、即兴美和装饰美三个层面做了深度探讨分析。
最后结语指出,印度古典音乐积淀了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深刻体现了印度宗教哲学和音乐人文思想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古典音乐;拉格;语境美;即兴美;装饰美[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1-0017-02近些日子以来,笔者重又多次翻开印度歌曲笔记本,再次哼唱起了那几年前学过的一些曲调。
当那蜿蜒迂回的音调飘起,感觉又回到了学习的时光。
学生时代的我深感有幸在中国北京的印度使馆文化中心曾跟随印度的巴赫扬德利老师学习印度古典音乐,并多次参加了相关的演出活动,对印度古典音乐有了一些亲身参与演唱的机会。
同时,又深感多年的世界民族音乐学习,由此获得了一些有关印度古典音乐从理论到艺术实践方面的基本认识。
本文以下即是对印度古典音乐美学认知的一些初步探讨。
一、印度古典音乐具有神我合一的音乐语境美长期以来,宗教思想对印度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极深的影响。
从而铸就了印度古典音乐神我合一的语境美底蕴。
印度作为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国家,可谓人人信教,其中大部分的人都信仰印度教,少部分人则信仰佛教、伊斯兰教、锡克教、耆那教和其他的宗教。
而印度教作为最主要的宗教,它的哲学思想、礼仪习俗等已和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印度教是一个三大主神和无数小神相统一的宗教,三大主神是创造之神梵天、保护之神遍入天毗湿奴和毁灭之神大自在天湿婆。
无数小神与三大主神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印度教派的教义敬重神灵,崇拜自然,崇尚因果轮回,注重人的种姓等级制度,延续着重男轻女的思想。
多少年来,人们在精神上主要依附于这种宗教哲学,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总是与心目中神的思想为先导,对神的想象和顶礼膜拜超乎人生的一切。
就印度的古典音乐载体而言,其深刻反映了印度的宗教哲学思想,体现了神我合一的音乐语境美。
印度古典梵剧的美学特点(一)

印度古典梵剧的美学特点(一)
印度古典梵剧的美学特点
综述
•古典梵剧是印度最古老、最具影响力的舞剧形式之一。
•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表演艺术等元素,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印度古典梵剧在舞蹈形式、剧情内容和音乐特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
舞蹈形式
•使用手势姿势(Mudra):舞者通过指尖和手掌的不同组合,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身体动作与步伐(Nritta):舞者展示优雅的身体动作和独特的舞步。
•表演姿势抒情(Bhava):舞者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向观众传递情感和意义。
剧情内容
•神话传说:梵剧常以来自印度神话的故事情节作为创作素材。
•神圣与世俗:剧情中融合了神圣与世俗的元素,揭示出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
•集体与个体:梵剧既关注整体叙事,也注重个体角色的刻画与表现。
音乐特色
•印度古典音乐:梵剧的伴奏音乐采用传统的印度古典音乐形式,如拉格(Raag)和塔拉(Taal)等。
•音乐乐器:伴奏乐器包括笛子、鼓、琴等,与舞蹈和唱腔相互呼应。
•连续性和变化:音乐旋律流畅连贯,但也有丰富的变化和转折。
艺术风格
•色彩鲜艳:舞台布景、服装和妆容都采用鲜艳的色彩,营造热烈、活泼的氛围。
•丰富的细节:细致的手绘面具、精美的服饰、精确的舞步和肢体语言等,展现印度艺术的细腻和精湛。
•神秘与宗教:古典梵剧融入了印度宗教的元素,表达出神秘、宏大的氛围和情感。
以上是印度古典梵剧的美学特点,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舞蹈、剧情和音乐的结合,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听体验。
印度古典梵剧的美学特点

印度古典梵剧的美学特点1.音乐美学特点:印度古典梵剧以音乐为核心,吟唱、声乐和背景音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使用的是古印度音乐体系,包括丰富的旋律模式(拉格)和音乐体裁(莱拉)等。
梵剧音乐中的旋律优美、复杂多变,表达情感丰富而深入。
它运用了丰富的音符、音节和音程,为剧情和舞蹈提供有力的支持。
2.舞蹈美学特点:梵剧中的舞蹈以印度古典舞为基础,采用了独特的手势、身体动作和表情来传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舞蹈动作优雅、流畅,通过舞者的姿势和脚步声来表达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舞蹈在梵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灵性的实践,可以帮助观众与上帝进行交流。
3.剧情美学特点:梵剧剧情主要根据印度教传统和史诗故事进行创作,如《摩诃婆罗多》、《拉玛雅纳》等。
剧情通常描写英雄和女神的战斗、冒险以及他们的爱情故事等。
剧中的角色经常化身为神圣的人物,他们在舞台上展示了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价值观。
剧情中还包括了对生命意义和人类存在的思考,展示了人类对精神成长和自我超越的追求。
4.服装美学特点:梵剧中的角色穿着华丽的传统服装,服饰的颜色鲜艳、多样,并且装饰着细致的刺绣和宝石。
服装的设计和颜色选择旨在突出角色的身份,如王族角色通常穿着带有皇家象征的装饰,女主角则穿着华丽的纱丽等。
服装的细节和设计体现了印度古老的艺术和手工艺的传统。
5.神圣性美学特点:总之,印度古典梵剧的美学特点表现在音乐、舞蹈、剧情和服装等多个方面。
它以音乐为核心,以舞蹈为表达手法,通过剧情和服装来凸显角色的身份和神圣性。
除此之外,梵剧还具有宗教性的特点,旨在唤起观众内在的宗教情感和思考。
通过这些美学特点的融合,印度古典梵剧形成了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艺术形式,代表着印度文化的精髓。
印度古典主义美学思想

代艺术家所尊崇和效仿 。l 世纪以来 。 8 一些西方探 险 祗 中的任何一位的崇拜加强 了这一趋势。此外 。 崇拜 家 、 教士 和 学者在 印 度 的崇 山峻 岭 和 森林 中不 断 发 仪式也正朝着有利 于个人虔 诚而不是献祭 的方 向不 传 现印度古代的艺术遗存 和各种文稿 , 并对此进行 了持 断变化。因此 , 印度 教增添 了新 的活力 , 能够慢慢 地 久而艰苦的破译和研究 。 他们把这些典籍翻译为他们 把异端宗教排挤掉 。……古 典典范正是从这些 文化
~
印度的文学与艺术经过史诗时代 的发展 , 迎来 了
完美 的时 期 。
世纪 , 印度 出现了以佛教 、 耆那教为代表的沙门思潮 , 古典主义(l s i 是西方美学 和艺术用语 , c sc m) a is 在 这 一 强劲 的思 潮延 续 至 4世 纪笈 多 王 朝 时期 , 来 逐 后 艺术 中指 以古代 希腊 和罗马艺术为基础 的历 史传统 渐式微。这一思潮在宗教 哲学上 同正统 的婆 罗门教 或美学原则。古典 主义 一词在说 明历史 的传 统意义 抗衡 , 在千年之中成为显学。但是 婆罗门教在广大的 时。 是指古代希腊 、 罗马艺术的风格特征 或受 古代艺 农 村 一直 拥有 坚 实 的群 众 基 础 。 且 为 了 自己的 生存 并 术影响的后期相类似的艺术 ; 古典主义用以说 明美学 和发展 电不断地修 正 、 调整 自己的学说 , 在理 论上 也 观点时 。 通常指在古代艺术作 品中所突显出来 的一些 不断 地创新 。到 了公 元 3~ 4世 纪 , 印 度教 已从 吠 陀 “ 美学特点 。 如和谐 、 优雅 、 明晰 、 质朴 、 严谨 、 具有普遍 时期 的信仰演 变成为一个人道 的 、 富有经验 的宗教。 性和理想主义 以及 由此而确立 的某些形式美 的原则。 最基本的变化也许具有两个特征 , 它们部分地是 由异 由于古典主义艺术在创作上 的突出成就 以及悠远 的 端对早期 印度教的挑 战所 引起 的。其一是朝 着一神 影响, 因而它 的美 学 原 则 就具 有 典 范 性 的 意 义 。 为历 教发展的趋势 , 不断增长的对毗湿奴和湿婆这两大神
印度古代的文化与艺术

印度古代的文化与艺术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古代文化和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这些传统在印度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在今天的印度社会中仍然深受珍视和弘扬。
以下是印度古代文化与艺术的一些重要方面:1. 宗教与哲学:印度自古以来就以其多元而丰富的宗教和哲学传统而闻名。
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是古代印度的主要宗教,它们对印度古代艺术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宗教与哲学系统的故事、教诲和价值观被广泛融入到印度的艺术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2. 文学与史诗:印度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学传统,包括古代梵文文学、泰米尔文学、卡纳达文学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史诗之一是《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这个故事以英雄事迹、神话传说和哲学思考为主题,反映了印度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3. 音乐与舞蹈:印度音乐和舞蹈是印度文化的骄傲。
印度古典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体系和复杂的韵律而闻名于世。
印度舞蹈分为几个地区性的风格,如卡塔克舞、巴拉坎纳舞和莫哈尼亚特姆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传递着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并以其精湛的舞步和华丽的服装展示了印度古代艺术的独特之美。
4. 建筑与雕塑:印度古代的建筑与雕塑作品是世界艺术中的瑰宝。
印度的寺庙、宫殿和城市遗迹展示了古代印度建筑的壮丽和精致。
在这些建筑中,你可以看到复杂的雕刻、彩绘以及精美的神像。
一些著名的例子包括泰姬陵和吉尔加特巴德宫殿等,它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5. 绘画与手工艺:印度古代绘画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细腻的绘画技巧而著称。
莲花、神话传说和宗教场景是古代印度绘画的常见主题。
印度的手工艺制品也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工艺技巧而闻名。
丝绸纺织品、珠宝、金属工艺品以及木雕和瓷器等手工艺品在古代的印度经济和艺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印度古代的文化与艺术是多元而富有创意的,为世界文化遗产贡献了许多宝贵的作品。
这些艺术形式代表了印度人民的智慧、信仰和美学追求,延续至今并继续影响着印度的现代社会。
印度古典舞蹈的美学

印度古典舞蹈是印度文化的瑰宝之一,代表了印度传统艺术和美学的顶峰。
它在印度的历史悠久,通过演绎宗教信仰和故事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印度古典舞蹈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其优雅、精致和艺术性使其成为一种令人着迷的形式艺术。
印度古典舞蹈的美学体现在它的动作、姿态和表情上。
舞者通过优雅的手势、优美的姿势和精湛的技巧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其动作在表现力上非常丰富,可以描绘出各种人物、神话和传说的情节。
通过精准的身体控制和舞步的灵巧转变,舞者能够表达出故事所需要的各种操控。
舞者的表情也是极其重要的,他们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睛的动作传达情感和思想。
印度古典舞蹈非常注重细节和准确性,舞者必须掌握各种技术和动作的精确性和精确时间,以实现舞蹈的完美表演。
另一个体现印度古典舞蹈美学的重要方面是其音乐和韵律。
舞者和音乐家之间的密切合作对于成功的表演至关重要。
舞者必须根据音乐的速度、强度和情感来调整他们的动作和表情。
音乐和舞蹈之间的密切联系使舞者能够将情感和意义融入到他们的表演中,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舞蹈的美学。
印度古典舞蹈还体现了印度文化的哲学和信仰。
它几乎总是以故事和传说为基础,这些故事通常与印度教、佛教或其他宗教有关。
通过舞蹈来演绎这些故事,舞者不仅向观众传达了情感和意义,还传递了文化和宗教的价值观。
印度古典舞蹈被视为一种崇高的形式,被用于向观众传授道德、伦理和信仰。
印度古典舞蹈的美学也体现在其舞台设计和服装上。
舞台设计通常非常精心,细致入微地展现了特定时代和场景的气氛和环境。
服装也是精心设计的,舞者通常穿着华丽的传统服装,配以摇曳生姿的珠宝和头饰,以增强舞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
总之,印度古典舞蹈以其丰富的动作、音乐和舞台表演,以及对印度文化和信仰的表达方式,展现出独特而魅力的美学。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舞蹈传递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它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和最精湛的舞蹈之一。
印度文化中的舞蹈艺术与传统美学

印度文化中的舞蹈艺术与传统美学印度是文化多元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舞蹈艺术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印度舞蹈艺术融合了印度教、印度传统、印度宗教以及其他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既传承着印度的历史与传统,又展现了印度的现代魅力。
作为社交舞蹈、娱乐舞蹈和仪式舞蹈的一部分,印度舞蹈的形式主要分为古典、民间和现代三种类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典舞蹈形式,例如卡塔克、印度古典舞蹈、巴拉坎南以及摇头舞。
印度传统舞蹈在表现艺术形式上非常独特,注重动作、表情和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的艺术效果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强调动作的优雅、变换和协调。
在表现情感时,舞者要用眼神和面部表情来表达;在身体上则通过手势、肢体动作和姿势来表达情感,通过简单的手势和姿势来表达复杂的情感。
印度传统舞蹈强调舞者与乐器之间的和谐和互动,通常在一个特殊的舞台上进行演出。
这个舞台被称为“mandapa”,通常是印度古代寺庙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一个特殊的装置舞台。
此外,在传统的印度舞演出中,服饰和化妆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它们反映了印度古代文化特点的传统脸谱和服饰设计。
印度舞蹈的古典舞既注重技术和形态的完美,又要表达复杂的情感和精神内涵。
在古典舞蹈中有一些标准的动作元素,例如慢动作、快动作、弯腰、跳跃、转身和紧迫的手势。
这些动作元素模拟了印度的传统绘画、雕塑和书法,通过简单直观的视觉技巧,得到了艺术的表现。
在民间舞中,舞蹈更加活泼、圆润,有很多地方特色,代表了印度各地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和民间传统。
民间舞的动作更加随意、自由和自然,基于姿势和叙事的语言表达,舞蹈有着很高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现代舞蹈则结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带有更多的实验感。
具有现代感觉的动作元素,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元素,使舞蹈能够折射出印度文化与艺术的当代变化。
总之,印度舞蹈超越了文化和国界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且不断发展着,形成了各种新形式。
印度古典梵剧的美学特点

印度古典梵剧的美学特点首先,印度古典梵剧的角色表演是其重要的美学特点之一、剧中的演员通过精湛的动作和表情来体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它们常常是夸张和抽象的。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姿势、动作和表情,这些都是经过严格的学习和训练后才能达到的。
演员们通常使用手势、眼神和身体语言来表达角色的内心和意图,这种表演方式称为“摩卡里”(Mudra),它是梵剧表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享受。
其次,印度古典梵剧的音乐舞蹈也是其独特的美学特点之一、梵剧音乐是由多种乐器组成的,包括鼓、琴、吹管等。
它们合奏时会营造出一种神秘而肃穆的氛围,使观众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中。
舞蹈是梵剧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精妙的身体语言和优美的舞姿来展现故事情节和角色情感。
舞蹈动作通常是柔和流畅的,带有优雅和高贵的风格,将观众带入一个艺术的世界。
同时,印度古典梵剧中的服饰化妆也是其美学特点之一、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和装饰品,这些服饰色彩艳丽,细致复杂。
演员们的化妆也十分独特,他们通常会涂抹厚重的面具和颜料,以突出角色的形象和特点。
这些服饰和化妆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的,旨在突出故事和角色的特点,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剧中的情节。
最后,印度古典梵剧的舞台设计也是其美学特点之一、舞台通常是一个具有多层楼台和彩色装饰的平台,它们通过背景画和道具呈现出不同场景和环境,如森林、宫殿和山川等。
舞台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虚幻而神秘的空间,以便为观众呈现一个真实而又充满魔力的世界。
总之,印度古典梵剧以其独特的美学特点而享誉世界,它通过角色表演、音乐舞蹈、服饰化妆和舞台设计等方面展现了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底蕴。
这些美学特点让梵剧成为了一种令人着迷、精彩绝伦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独特的表演和艺术元素,给观众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美学与艺术享受。
对印度美学思想 与艺术的深度解说——读《印度古典美学》

作者: 刘程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出版物刊名: 编辑之友
页码: 85-85页
主题词: 印度宗教;美学思想;古典美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解说;艺术;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
摘要:邱紫华教授的力作《印度古典美学》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的印度美学专著.该书系教育部“九五”规划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印度美学研究”的最终成果。
在学界多注重于研究印度宗教、哲学、政治、经济、历史的当下,该书在印度研究领域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天地,具有极强的原创性。
印度美学是东方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中国美学一起呈现了东方美学最鲜明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云使》中的印度古典美学
2010级对外汉语李娟 2010512328
自古屈指数诗人,迦梨陀娑属小指,迄今仍无媲美者,无名指儿名符实。
——梵语诗歌公元320 年建立、公元6 世纪衰落的芨多王朝,是古印度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时代的一个大帝国,也是古印度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从公元前1000 多年时形成的《吠陀》开始的古印度文化,在芨多王朝,已发展到光辉的顶点,优秀作家辈出。
迦梨陀娑就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代表作主要有《沙恭达罗》《优哩婆湿》《摩罗维迦和火友王》《鸠摩罗出世》《罗怙世系》《云使》《时令之王》,其中《云使》被称为印度第一部抒情长诗和古典诗歌的典范。
印度文化的古典时期包括了整个笈多王朝时期,在古典主义时期,印度审美范畴体系已基本形成。
印度思想认为,艺术家的才能是神授予的,其创作是受神的启示,表达的是神的真理。
印度是一个不喜欢记住过去的民族,他们认为整个世界都是处于梵的睡梦中,梵一惊醒重新入梦,世界便回到原点重新开始,因此他们不会专门去记载历史。
关于迦梨陀娑的生平事迹,没有确凿的历史资料,留下来的只是一些传说。
“迦梨陀娑”梵语的意思是“迦梨女神的奴隶”,相传迦梨陀娑是婆罗门的儿子,幼年失去父母,由一个牧人抚养成人。
后来与一个公主成婚,公主对他的出身家庭深以为耻,他便向迦梨女神祈祷,求赐智慧,由于女神的庇佑,他终于成为大诗人、大学者。
虽然不足为凭,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家的地位是崇高的,印度美学家都认为天才是与生俱来的艺术创造才能,而天才是诗人最本质的特征,这种才能的获得有两种,一种是神授或神启,还有一种是前世功德的果报,迦梨陀娑的传说无疑是第一种。
《云使》分为“前云”和“后云”两部分。
诗中描写一个小夜叉(看守宝库的小神仙)因为疏忽被主人毗沙门天贬谪到偏远的罗摩山上,要与爱妻分离一年。
雨季来临时,夜叉思念远在喜马拉雅山间的妻子,想托一片雨云给她带去自己的消息。
他铺陈鲜花款待雨云,用优雅的言辞向他细细讲述北行的路线,沿途的风光和家中妻子憔悴的情景,委婉地敦促雨云尽快登程。
自然美是印度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梵所创世界之美的显现形态之一。
《云使》中诗人借夜叉之口,循着雨云北行的路线向读者展示一路的景观,比如热瓦河宾陀山之景:“你会看到播撒欢乐的热瓦河,在宾陀山积石嶙峋的崇岭中,仿佛涂抹在象身的斑斓纹线”,再来欣赏十垒寨的美景:“喷吐新蕾的迦丹迦抹黄园篱,捡食婆梨的群鸟在社树营栖,黝黑的阎浮提果,已然熟透,光彩流溢”如此之天籁之美可以美化人的身与心。
迦梨陀娑认为美的经验不会单独出现在主体或客体中,而只能出现在两者的合一中,在《云使》中夜叉是这么描绘他妻子的美貌的:“瘦俏,黝黑,皓齿尖尖;唇如熟透的频婆一般;细腰深脐,扑闪着驯鹿眼;因丰臀而行路迟缓;因乳重而身躯微弯;她是造物创生少女时的第一个样板”用自然万物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娇容,用自然事物来表现生命的活力,自然事物之美在于显现梵的生命感和创造力,显现万物之间的和谐以及自身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帕德玛·苏蒂指出:“在迦梨陀娑的时代,任何诗人都具有用自然表现自己的巨大冲动。
在诗人的大脑与自然之间,存在某种不可分离的关系。
自然被理解成为表现了神的品性,这种神的创造无处不在,是完整的”,自然的婀娜多姿是神性的显现。
印度思维对于自然一直持“万物同情关”,“有情众生”是佛教和《奥义书》称呼自然万物的共同语汇。
在《云使》中雨云被当做一个信使给夜叉的妻子带去平安的讯息。
印度思想认为,人与万物同等,都是“有生界”的一种,其共同性的基础都是生命的存在。
在《云使》里雨云被夜叉呼为“兄弟”,万物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人物相同、想通,因此夜叉可以和雨云沟通。
在印度思想看来人与动植物之间可以沟通、互渗、互变,因为都是由五大元素和细微元素组成,只是表面形态不一样而已。
万物有情正是一切生命体的自然本性,是达摩这一宇宙精神本质的显现。
万物有灵有情,情可动人,形可愉人,这是印度自然美感产生的基本要素。
《云使》中的雨云以孔雀、山峰、河水为友,以闪电为妻,动植物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情感。
印度幅员辽阔,由赤道附近延伸到亚洲寒冷的腹地,人们对季节变化的感受比较灵敏,印度自古以来就分为六个季节:夏季、雨季、秋季、霜季、寒季、春季。
全年雨水充沛,但每逢旱季可能滴水不下,在旱季时人们一般躲在家里或森林里避暑,人容易懒散,而雨则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云伴随雨季而来,雨季是回家的季节,云来会让人渴望欢聚,正如诗中所说:“看见浮云,欢会的人也会心酸,更何况是远别的行客,渴望与爱人拥颈缱绻”,云和雨密不可分,因
此在罗鸿先生的译本中雨又被藻饰为“载雨”“施雨”“布雨”等,表达“运载雨水”“布施雨露”等意思,雨云身上附着着别样的情愫,令远离他乡的夜叉更加思念远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妻子。
雨能够给世间万物带来生命与活力,云是雨的布施者:“当你展足巽风行走的路径,行人的妻子会举目望你,因宽慰而畅怀,她们盘起了发缕;你束装时,谁会冷落被离别羁困的妻子?除去和我一样无由自主的,再没有别人”,离别时,丝丝秀发披散在双颊,看到云来,想到即将回转的爱人,别妇们倍感宽慰,为了举目望云,她们盘起了散乱的发缕。
湿婆因为吞下毒药,他的颈变成了青黑色,恰好与雨云的颜色一样,所以湿婆的部众怀着敬畏注视着云,云因此被看做是一个神圣的存在。
在雨季时,人们无法从事户外活动,大多数时间只能呆坐默想或静心注视气象万千的自然景物的变化,使人在百无聊赖中产生对天地万物、自然景观产生种种玄想。
《云使》想象绮丽丰富,将万物化身为人,用优美的诗句来表现印度人民的生活,诗句中运用大量典故来表达作者的离愁别绪,比如夜叉向雨云介绍妙音河之美景:“遣去了映着热佤蒂俊眼的醇酒,眷顾亲情而离开战地的持犁者,为她而饮,有福的!礼敬了妙音河的流水,你的心中会纯净,黝黑的只是身色”,热佤蒂是持犁者(波罗罗摩)的妻子,持犁者曾经引用妙音河的河水,他因与般度族和俱庐族均有亲谊,所以不忍介入他们的战斗。
在此夜叉介绍妙音河美景的同时借助持犁者委婉地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思念并希望“有情”的雨云能够洞悉,快快启程。
在诗歌的语言中“韵”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美的感受,欢增在《韵光》中明确提出:“诗的灵魂是韵”。
“韵论”是在对语言学和音韵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学思想。
“韵”一词原是音韵学中的概念,是指钟声、铃发出的清晰而悠远的声音,词义可理解为声音、回声、余音、曲调等。
印度思想认为,语言及声音的本体是斯波塔,也就是宇宙之声,一切声音皆从此而来,犹如以石击水,泛出层层扩大的波纹。
所以,万物之声是形,斯波塔之声是本;常声的存在就意味着斯波塔的存在,常暗指宇宙之声。
《云使》用统一的韵律:缓转格组成,每节诗由四行组成,每行十七个音节。
前四个是长音节,表示思念;接着五个是短音节,表示焦急;最后是三组切分音节(一短二长),表示既思念又焦急,前途未卜,忧心忡忡。
韵论美学家认为,诗的灵魂或最大魅力就在于这种不同于表示性和转折性的暗示性,暗示性是诗歌的本质,也就是说韵是指具有暗含和象征意味的诗句或词。
《云使》在这种“缓转格”的格律下,通过“焦急”与“思念”很恰当
完好的表达了夜叉的离愁相思之苦。
在诗中夜叉不断地催促雨云快快赶路:“密友!我能相见,虽然你肯为我的爱人疾行,在曲生花香弥漫的峰峦,却会耽延;当眼眶洁白的孔雀含泪,高声引吭迎迓尊贵的你;请勉励,快登程!”“照耀太久了,闪电妻子倦了,去驯歌安眠的屋顶,度过暗夜;当太阳升起,你就继续剩下的行程,对密友的允诺别延迟”诗中通过曲语以及直白的话表达了夜叉焦急的情绪,用孔雀—雨云—闪电之间密切的关系,暗写夜叉对妻子的思念,以敦促雨云速速行动。
《云使》是印度古典时期抒情诗的典范之作,使美在有限的生命形式中绽放无限的光彩。
诗中雨云行程所展示的印度的秀美风光,以及诗中甜美微苦的爱情都使《云使》显现出高雅、谐美的独特魅力,使得《云使》在世界文学之林得以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