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种群生态学课件
合集下载
种群生态学PPT.
▲1、种群动态调查的基本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
掌握资料
实验研究
验证假说
数学模型
模拟研究
▲2、种群密度—种群动态描述的基本工具
▲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是描述种群动 态的基本工具。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
++
+
▲种群密度的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
存在阿利氏规律(Allee‘s law) 具有特殊的种群密度统计方法 有不同的取样设计方案 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有内、外因两类
▲阿利氏规律(Allee‘s law)
★指种群密度过疏或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 不利的。 ★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的最适密度。
▲在某些种群增长中,种群小时,存活率最高。
▲在某些种群增长中,种群密度中等大小时,存活率 最高。此种情况,过疏或过密都不利!
▲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
▲对于某些动物来说,要获得其大面积的种群密度却 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形成了不同的种群密 度统计方法。
第八个,客户购车的洽谈内容是否被记录在案;
▲植物调查中简单的样方划定方法示例
▲②标志重捕法
▲设某种群有 N个个体, 其中 X个个体第一次被捕 获并被标记,放回原处。 经过一段时间后,估计标 记个体与原来未标记的个体混匀, 再捕捉 Y 个个体, 其中有 Z个个体带有标记。
则种群的数量可用 下式进行估算:
❖ 沙生植物根系生长速度极为迅速,比地上部分快 的多,且极为发达。
❖ 沙漠玫瑰的发达根系与储水结构
❖ 沙漠旱生植物茎叶特化
❖ 墨西哥沙漠中 百合科的马尾 棕榈树的基部 形成很大的储 水结构。
种群生态学PPT精品文档
种群的分布格局
的个体可能呈随机、均匀和聚集分布等格局;在大尺度上,种群的个体则是聚积分布的。 均匀分布:S2/m=0(S2样方个体数的方差,m为样方个体的平均数 )—原因: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随机分布:S2/m=1--原因: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聚集分布:S2/m>1--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种子植物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群。
§2 种群特征
种群的主要特征 种群的群体特征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种群主要特征
数量特征 种群参数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体现。 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遗传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种群动态是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涉及: 有多少(种群数量或密度)? 哪里多,哪里少(种群分布)? 怎样变动(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 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调节)?
§3 种群的分布与多度
种群分布界限 种群分布格局 生物体大小与种群密度关系 稀有与灭绝 种群多度的估计
种群分布界限
自然环境限制物种的地理分布 气候 温度 降水 盐度 天然屏障
气候对三种袋鼠和一种虎甲分布的影响
A: Macrpus giganteus; B: M. fuliginosus; C:M. rufus; D: Cicindela longilabris
A
c
D
B
标准样地示意图生物体大小与种群密度关系体形与种群密度的关系--1
草食动物的种群平均密度随体型增加而降低
体形与种群密度的关系--2
的个体可能呈随机、均匀和聚集分布等格局;在大尺度上,种群的个体则是聚积分布的。 均匀分布:S2/m=0(S2样方个体数的方差,m为样方个体的平均数 )—原因: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随机分布:S2/m=1--原因: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聚集分布:S2/m>1--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种子植物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群。
§2 种群特征
种群的主要特征 种群的群体特征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种群主要特征
数量特征 种群参数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体现。 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遗传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种群动态是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涉及: 有多少(种群数量或密度)? 哪里多,哪里少(种群分布)? 怎样变动(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 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调节)?
§3 种群的分布与多度
种群分布界限 种群分布格局 生物体大小与种群密度关系 稀有与灭绝 种群多度的估计
种群分布界限
自然环境限制物种的地理分布 气候 温度 降水 盐度 天然屏障
气候对三种袋鼠和一种虎甲分布的影响
A: Macrpus giganteus; B: M. fuliginosus; C:M. rufus; D: Cicindela longilabris
A
c
D
B
标准样地示意图生物体大小与种群密度关系体形与种群密度的关系--1
草食动物的种群平均密度随体型增加而降低
体形与种群密度的关系--2
生态学2种群生态学PPT课件
物种(Species):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具有相同的形态、生理特征和分布区的生物 类群。不同物种之间生殖上是隔离的。(中国百科大辞典) ➢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 不同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地理隔离,长期隔离有可能发展为不
同亚种,甚至产生新的物种。
1.3 种群的构成
实验种群:种群也可指实验室内饲养或培养的一群生物,这时 称为实验种群。
1.2 种群与种(物种)之间的理解
种群(Population):
➢ 概念双重性(抽象/具体)生长在不同地段内的同种集合体,可 以理解为一个种群,也可以理解为彼此独立的种群。
➢ 种群个体之间了、可进行互配生殖。各个体间是相互依赖彼 此制约的统一体。同一种群内的成员共同栖于同一生态环境 并分享同一的资源。如同一水库中的鲢鱼就是一个种群。
种群的类型:自然种群、实验种群、单种种群和混种种群
2 种群的基本特征
自然种群具有三个特征 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即占据一定空间 数量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大小(个体数量或种群密 度),并随时间变动。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规律及其 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是现代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基础;形成了2 个发展方向: ➢ 种群生态学+种群遗传学= 种群生物学
c.每年生殖次数:d.生殖年龄的长短. 次级种群参数
➢年龄、时期结构 ➢性比 ➢种群增长率
名词解释
➢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 的最大出生数量,又称生理出生率(physiological natality)。 ➢实际出生率(realized natality):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 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量,又称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 它受生殖季节、一年生殖次数、一次产仔数量、妊娠期长短和孵 化期长短、以及环境条件、营养状况和种群密度等因素影响。 ➢最小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最适条件下,所有个体都 因衰老而死,这种死亡率称生理死亡率,又称生理死亡率 (physiological mortality) ➢实际死亡率(realized mortality):一定条件下,种群实际的死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具有相同的形态、生理特征和分布区的生物 类群。不同物种之间生殖上是隔离的。(中国百科大辞典) ➢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 不同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地理隔离,长期隔离有可能发展为不
同亚种,甚至产生新的物种。
1.3 种群的构成
实验种群:种群也可指实验室内饲养或培养的一群生物,这时 称为实验种群。
1.2 种群与种(物种)之间的理解
种群(Population):
➢ 概念双重性(抽象/具体)生长在不同地段内的同种集合体,可 以理解为一个种群,也可以理解为彼此独立的种群。
➢ 种群个体之间了、可进行互配生殖。各个体间是相互依赖彼 此制约的统一体。同一种群内的成员共同栖于同一生态环境 并分享同一的资源。如同一水库中的鲢鱼就是一个种群。
种群的类型:自然种群、实验种群、单种种群和混种种群
2 种群的基本特征
自然种群具有三个特征 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即占据一定空间 数量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大小(个体数量或种群密 度),并随时间变动。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规律及其 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是现代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基础;形成了2 个发展方向: ➢ 种群生态学+种群遗传学= 种群生物学
c.每年生殖次数:d.生殖年龄的长短. 次级种群参数
➢年龄、时期结构 ➢性比 ➢种群增长率
名词解释
➢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 的最大出生数量,又称生理出生率(physiological natality)。 ➢实际出生率(realized natality):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 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量,又称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 它受生殖季节、一年生殖次数、一次产仔数量、妊娠期长短和孵 化期长短、以及环境条件、营养状况和种群密度等因素影响。 ➢最小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最适条件下,所有个体都 因衰老而死,这种死亡率称生理死亡率,又称生理死亡率 (physiological mortality) ➢实际死亡率(realized mortality):一定条件下,种群实际的死
第02章 种群生态学(3)课件
称为-3/2自疏法则。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 In plants, a phenomenon known as self-thinning attests to the importance of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 The rye grass Lolium perenne, exemplifies this phenomenon.(Fig. 9.10)
r对策和K对策种群的区别
属于r对策的生物通常是短命的,寿命一般不足一 年,它们的生殖率很高,可以产生大量后代,但 后代存活率低,发育快。r对策种群的发展常常要 靠机会,也就是说它们善于利用小的和暂时的生 境,而这些生境往往是不稳定的和不可预测的。
属于K对策的种群通常是长寿的,种群数量稳定, 竞争能力强;生物个体大但生殖力弱,只能产生 很少的种子、卵或幼仔;亲代对子代提供很好的 照顾和保护。K对策种群的死亡率主要是由与种群 密度相关的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不可预测的环 境条件变化引起的。
3. 群体选择:同种的种群表现为不连续的 小群,自然选择可以在小群间发生。
4. 性选择:在个体间竞争配偶中,由于优 势雄性能获得交配机会,从而使这些特征在后代 中不断强化发展。
六、渐变群
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的连 续变化(如温度、海拔、湿度、 光照、污染程度等),导致基 因频率或表现型的渐变,形成 一变异梯度,称为渐变群。
3. 分裂选择:当选择对两侧的“极端”个体有 利时,“中间”个体被淘汰,使种群分成两部分。
上述三种选择是个体选择,可能还 有四个生物学单位的选择:
1. 配子选择:自然选择作用于配子,从而 影响基因频率。
2. 亲属选择:个体行为有利于提高其亲属 的适合度,亲属个体具有某些相同的基因,自然 选择表现为亲属选择。(多与利他行为有关)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 In plants, a phenomenon known as self-thinning attests to the importance of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 The rye grass Lolium perenne, exemplifies this phenomenon.(Fig. 9.10)
r对策和K对策种群的区别
属于r对策的生物通常是短命的,寿命一般不足一 年,它们的生殖率很高,可以产生大量后代,但 后代存活率低,发育快。r对策种群的发展常常要 靠机会,也就是说它们善于利用小的和暂时的生 境,而这些生境往往是不稳定的和不可预测的。
属于K对策的种群通常是长寿的,种群数量稳定, 竞争能力强;生物个体大但生殖力弱,只能产生 很少的种子、卵或幼仔;亲代对子代提供很好的 照顾和保护。K对策种群的死亡率主要是由与种群 密度相关的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不可预测的环 境条件变化引起的。
3. 群体选择:同种的种群表现为不连续的 小群,自然选择可以在小群间发生。
4. 性选择:在个体间竞争配偶中,由于优 势雄性能获得交配机会,从而使这些特征在后代 中不断强化发展。
六、渐变群
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的连 续变化(如温度、海拔、湿度、 光照、污染程度等),导致基 因频率或表现型的渐变,形成 一变异梯度,称为渐变群。
3. 分裂选择:当选择对两侧的“极端”个体有 利时,“中间”个体被淘汰,使种群分成两部分。
上述三种选择是个体选择,可能还 有四个生物学单位的选择:
1. 配子选择:自然选择作用于配子,从而 影响基因频率。
2. 亲属选择:个体行为有利于提高其亲属 的适合度,亲属个体具有某些相同的基因,自然 选择表现为亲属选择。(多与利他行为有关)
种群生态学PPT课件
2)时期结构
许多生物经历离散的发育期,如昆虫幼体 的龄期,每个时期个体的数量,即为时 期结构。
时期结构可以对种群进行有效的描述。
3)性比
种群中雌雄个体所占 的比例,♀:♂。如 果性比不适当,就会 减少个体交配的能 力,种群数量减少。 如人类。
1.2.2.2 生命表、存活曲线 和种群增长率
1)生命表: 是研究种群动态的一种统计方法,
公式:dN/dt=rN(1-N/K)
K:环境最大容纳量; 1-N/K:环境阻力
Nt=K/(1+ea-rt) (a=r/K)
曲线是“S”型。
举例
猫与老鼠的关系,猫吃老鼠,老鼠的 数量下降,对老鼠来说,环境资源 增加,增长率增加,数量也增加。
有些学者将此模型称为种群增长的普 遍规律。
1.2.4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每年损失574亿元。
1986年,英国爆发“疯牛病”,欧盟各 国为防止该病入境至少耗去30亿欧元。 美国康奈尔大学公布的数据表明,美国目 前每年要为“生物入侵”损失1370亿美元。 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称, 这两个国家每年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 失分别为1300亿美元和800亿美元。
1.3 种群调节
常见的有三种: 动态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 根据一个特定年龄组的生存或死亡
数据而编制的。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期生命表):
根据一个特定时间范围,对种群作 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而编制。
综合生命表:
利用各种方法得到年龄比率、出生 率、死亡率等数据,而后根据研 究目的编制而成。
2)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概念: Deevey(1947)提出。 以相对年龄(即以平均寿命的百 分比表示的年龄,x)为横坐标, 以存活数nx的对数为纵坐标而画 成的曲线。
种群生态学pptPPT课件
• 如果N→K,(1-N/K) →0,这表示几乎全部空 间已被利用,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不能实现。
第17页/共123页
3 生命表
• 生命表是最直接地描述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是研究种群动态的有力工 具。描述种群数量变化。
第18页/共123页
1、一般生命表的编制
• 生命表是由许多行和列构成的表格,通常是第一列表示年龄、年龄组或发育阶段, 从低龄到高龄自上而下排列,其他各列为记录种群死亡或存活情况的观察数据或 统计数据,并用一定的符号代表。
• 钟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年个体与中老年个体 数量大致相等。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 等,种群数量稳定,为稳定型种群。
• 壶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体所占的比例较小, 而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 生率,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下降型种群。--
导致什么问题?
-----作用:预测未来种群动态
第13页/共123页
• 其生物学含义是“剩余空间”,即种群可利用但尚未利用的空间。可理解为种 群中的每一个个体均利用1/K的空间,若种群中有N个个体,就利用了N/K的空 间,而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空间则只有(1-N/K)。
第44页/共123页
修正项(1-N/K)分析:
• 如果N→0,(1-N/K) →1,这表示几乎全部空 间尚未被利用,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能力能充 分地实现,接近于指数式增长。
第24页/共123页
存活曲线的3种基本类型
第25页/共123页
• 存活曲线可以归纳为3种基本类型:
1)A型(凸型)表示种群在接近生理寿命之前,只有 个别死亡。如人类和一些大型哺乳动物。
2)B型 对角线表示个体各时期的死亡率是对等的。 如鸟类和啮齿类。
种群生态学优秀课件
R0=1-B(N-Neq) N:种群实际观察密度; Neq:种群平衡密度 N-Neq=Z: 对平衡密度旳偏离; B:直线斜率
所以: Nt+1 = R0Nt=(1-BZ)Nt
一、种群旳几何级数增长(世代离散性生长模型)
讨论: 种群数量Nt+1决定于R0、Nt;而R0往往是不
恒定旳.除上述讨论旳与种群密度有关外,在自 然界还与天敌气候等有关,构成函数R0=f(x),然 后裔入方程Nt+1 = R0Nt, 构成一种复杂旳预测 模型.
二、 种群旳基本特征
b: k值法 (可不受虫口密度变化而变化) k=m2/(s2-m)
1/k =0,随机分布; 1/k >0,集群分布; 1/k <0,均匀分布. C:聚块指标 m*/m
m*:平均拥挤度。 m*/m=[(∑xi2/ ∑xi)-1]/m
二、 种群旳基本特征
C:聚块指标 m*/m m*:平均拥挤度。
第二节 种群旳增长 或称种群旳生长速率和生长型
目旳和内容:认识种群数量上旳动态,用数学 模型加以描述,进而分析其数量变动规律,预测 将来数量动态趋势.
按时间函数旳连续或不连续,可分两类.
一、种群旳几何级数增长(世代离散性生长模型)
适应: 一年一种世代,一种世代只生殖一次
R0=Nt+1/Nt Nt: 种群在t时刻旳数量; Nt+1: 种群在t+1时刻旳数量; R0: 每个世代旳净生殖率(繁殖速率)
dN/dt=N(r-cN) N →K, dN/dt=0, r-cN=0 ,
c=r/k dN/dt=rN(1-N/k)=rN(k-N)/k (k-N)/k:逻辑斯谛系数
N>k,种群下降; N=k,种群不增不减;N<k种群上升 求其积分:Nt=k/[1+(k/N0-1)e-rt]
所以: Nt+1 = R0Nt=(1-BZ)Nt
一、种群旳几何级数增长(世代离散性生长模型)
讨论: 种群数量Nt+1决定于R0、Nt;而R0往往是不
恒定旳.除上述讨论旳与种群密度有关外,在自 然界还与天敌气候等有关,构成函数R0=f(x),然 后裔入方程Nt+1 = R0Nt, 构成一种复杂旳预测 模型.
二、 种群旳基本特征
b: k值法 (可不受虫口密度变化而变化) k=m2/(s2-m)
1/k =0,随机分布; 1/k >0,集群分布; 1/k <0,均匀分布. C:聚块指标 m*/m
m*:平均拥挤度。 m*/m=[(∑xi2/ ∑xi)-1]/m
二、 种群旳基本特征
C:聚块指标 m*/m m*:平均拥挤度。
第二节 种群旳增长 或称种群旳生长速率和生长型
目旳和内容:认识种群数量上旳动态,用数学 模型加以描述,进而分析其数量变动规律,预测 将来数量动态趋势.
按时间函数旳连续或不连续,可分两类.
一、种群旳几何级数增长(世代离散性生长模型)
适应: 一年一种世代,一种世代只生殖一次
R0=Nt+1/Nt Nt: 种群在t时刻旳数量; Nt+1: 种群在t+1时刻旳数量; R0: 每个世代旳净生殖率(繁殖速率)
dN/dt=N(r-cN) N →K, dN/dt=0, r-cN=0 ,
c=r/k dN/dt=rN(1-N/k)=rN(k-N)/k (k-N)/k:逻辑斯谛系数
N>k,种群下降; N=k,种群不增不减;N<k种群上升 求其积分:Nt=k/[1+(k/N0-1)e-rt]
3.种群生态学 PPT课件
生态出生率: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下 实际繁殖的个体数量
影响动物出生率的主要因素
性成熟的速度 每次产仔数量 每年生殖次数
植物的性成熟速度、结实 率、每次产种量、每年生 殖次数等差异很大
例:“二度梅”;箭竹 云南大理农民杨春海研究
开发出的‘二度梅’性状 稳定,一年开两季花
箭竹(Fargesia spathacea Franch. )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存活数 250 178 107 76 36 17 9 6 4 2 0
种群增长率 r 和内禀增长率rm
增长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比例。 种群实际增长率r又称为自然增长率
内禀增长率(innate rate of increase): 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 同种或其他个体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 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 光照和食物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 瞬时增长率
生态死亡率:一定条件下的实际死亡率。个 体可能死于饥饿、疾病、竞争、被捕食、被 寄生、恶劣气候、意外事故等等
出生率和死亡率 常用1000个个体中的出生
数或死亡数来表示;也可以按特定年龄来统 计出生率或死亡率。
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
年龄结构: 种群内各个年龄级个体数目与种 群总个体数的比例关系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及种群与其栖息地 环境中诸多因子的相互作用。种群动态是 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定量地研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 入迁出率
了解影响种群波动的因素及种群存在、 发生规律
了解种群波动所围绕的平均密度及种群 衰落、灭绝的原因
影响动物出生率的主要因素
性成熟的速度 每次产仔数量 每年生殖次数
植物的性成熟速度、结实 率、每次产种量、每年生 殖次数等差异很大
例:“二度梅”;箭竹 云南大理农民杨春海研究
开发出的‘二度梅’性状 稳定,一年开两季花
箭竹(Fargesia spathacea Franch. )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存活数 250 178 107 76 36 17 9 6 4 2 0
种群增长率 r 和内禀增长率rm
增长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比例。 种群实际增长率r又称为自然增长率
内禀增长率(innate rate of increase): 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 同种或其他个体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 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 光照和食物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 瞬时增长率
生态死亡率:一定条件下的实际死亡率。个 体可能死于饥饿、疾病、竞争、被捕食、被 寄生、恶劣气候、意外事故等等
出生率和死亡率 常用1000个个体中的出生
数或死亡数来表示;也可以按特定年龄来统 计出生率或死亡率。
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
年龄结构: 种群内各个年龄级个体数目与种 群总个体数的比例关系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及种群与其栖息地 环境中诸多因子的相互作用。种群动态是 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定量地研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 入迁出率
了解影响种群波动的因素及种群存在、 发生规律
了解种群波动所围绕的平均密度及种群 衰落、灭绝的原因
生态学课件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2、研究任务 • 研究生活史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及其与特定 生境的关系。 • 比较不同生活史类群的生物学意义及其生 态学解释,而不是研究其绝对现象。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 • • • 3、研究内容 3.1 个体大小(size) 3.2 生长与发育 3.3 繁殖 3.4 扩散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其中, • 式中∑为总和,x为样方中某种个体数,f为含x个体样方 的出现频率,N为样本总数。
四、种群调节
• 生态学家提出许多不同的假说来解释种群的动态 机制,概括为: • 1、气候学派 • 2、生物学派 • 3、食物因素 • 4、自动调节学说
气候学派
•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 • 其观点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强调种 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 • 以色列学者博登海默认为昆虫的早期死亡率有 85~90%是由于天气条件不良而引起的
三、种群空间格局
• • • • 种群的内分布型分三类: ①均匀型(uniform) ②随机型(random) ③成群型(clumped)
三、种群空间格局
• • • • • 种群内分布型检验 检验指标是方差/平均数比率,即S2/m。 若 S2/m=0, 属均匀分布; 若 S2/m=1, 属随机分布; 若 S2/m>1(显著),属成群分布。
• • • • • • • • 4、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增长 季节消长 不规则波动 周期性波动 种群暴发 种群衰落 种群平衡
三、种群空间格局
•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 • 种群空间格局——是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 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也称为内 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种群生态学》课件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利用种群生态学原理,研究农业生态环境 中的生物种群变化,提出农业生态环境保 护的策略和方法。
THANKS
感观看
《种群生态学》ppt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种群生态学概述 • 种群数量与动态 • 种间关系与群落结构 • 环境因素对种群的影响 • 种群生态学的应用与实践
01
CATALOGUE
种群生态学概述
种群的定义与特征
总结词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具有遗 传连续性和进化上的独立性。
详细描述
种群是指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 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具有种内 关系和种间关系,是生物群落的基本 组成单位。
种群调节与控制
种群调节
种群调节是指种群数量变化的调节机制。种 群调节机制包括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两种 类型,密度制约机制是指种群数量变化受自 身密度的制约,而非密度制约机制则是指受 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种群控制
种群控制是指采取措施调节种群数量,以维 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种群控制的 方法包括生物控制、化学控制和物理控制等 。了解种群调节和控制机制有助于制定科学
种群增长与繁殖
种群增长
种群增长是指种群数量的增加过程。种群增 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了解种群增长规律有 助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资源管理和 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繁殖策略
繁殖策略是指生物在繁殖过程中所采取的行 为和生理特征。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 策略,如单次繁殖、多次繁殖、延迟繁殖等 。了解繁殖策略有助于理解生物的生殖和生 存策略,为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提供指导。
合理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措施。
03
CATALOGUE
利用种群生态学原理,研究农业生态环境 中的生物种群变化,提出农业生态环境保 护的策略和方法。
THANKS
感观看
《种群生态学》ppt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种群生态学概述 • 种群数量与动态 • 种间关系与群落结构 • 环境因素对种群的影响 • 种群生态学的应用与实践
01
CATALOGUE
种群生态学概述
种群的定义与特征
总结词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具有遗 传连续性和进化上的独立性。
详细描述
种群是指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 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具有种内 关系和种间关系,是生物群落的基本 组成单位。
种群调节与控制
种群调节
种群调节是指种群数量变化的调节机制。种 群调节机制包括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两种 类型,密度制约机制是指种群数量变化受自 身密度的制约,而非密度制约机制则是指受 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种群控制
种群控制是指采取措施调节种群数量,以维 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种群控制的 方法包括生物控制、化学控制和物理控制等 。了解种群调节和控制机制有助于制定科学
种群增长与繁殖
种群增长
种群增长是指种群数量的增加过程。种群增 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了解种群增长规律有 助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资源管理和 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繁殖策略
繁殖策略是指生物在繁殖过程中所采取的行 为和生理特征。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 策略,如单次繁殖、多次繁殖、延迟繁殖等 。了解繁殖策略有助于理解生物的生殖和生 存策略,为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提供指导。
合理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措施。
03
CATALOGUE
《种群生态》PPT课件
35
精选课件ppt
自动调节学说
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气候学派 生物学派
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自动调节学说
焦点——动物种群内部
行为调节 内分泌调节 遗传调节
36
精选课件ppt
行为调节 — 温-爱德华(WYUNE-EDWARDS) 学说
种内个体间通过行为相容与否调节其种群动态结构的一种方式 领域性: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
rm
ln R0 T
世代的净增殖率
世代长度
17
精选课件ppt
2 种群增长型
(1)指数增长——无限环境或近似无限环境
J型增长
1 世代分离 (一年生植物和一代性昆虫)
Nt tN0
=1 种群不增不减
< 1 种群呈下降趋势
>1 种群呈增长趋势 18
2 种群增长型
(1)指数增长
J型增长
2 Malthus方程(世代重叠,即一年繁殖数代或一年繁殖一代,而 寿命在一年以上的种群)
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保卫领域方式:鸣叫、气体 标志、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 社群等级:动物种群种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 象。通过社群行为,可以限制生境中的动物数量
37
精选课件ppt
内分泌调节—克里斯琴(CHRISTIAN)学 说
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加强了对中 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影响了脑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使促生殖 激素分泌减少(使生长和生殖发生障碍)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 加(机体的抵抗力可能下降),这种生理反馈机制使种群增长受 到停止或抑制,社群压力降低
引起均匀分布主要原因:是由于 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冠)和 土壤中营养物(根际)
精选课件ppt
自动调节学说
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气候学派 生物学派
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自动调节学说
焦点——动物种群内部
行为调节 内分泌调节 遗传调节
36
精选课件ppt
行为调节 — 温-爱德华(WYUNE-EDWARDS) 学说
种内个体间通过行为相容与否调节其种群动态结构的一种方式 领域性: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
rm
ln R0 T
世代的净增殖率
世代长度
17
精选课件ppt
2 种群增长型
(1)指数增长——无限环境或近似无限环境
J型增长
1 世代分离 (一年生植物和一代性昆虫)
Nt tN0
=1 种群不增不减
< 1 种群呈下降趋势
>1 种群呈增长趋势 18
2 种群增长型
(1)指数增长
J型增长
2 Malthus方程(世代重叠,即一年繁殖数代或一年繁殖一代,而 寿命在一年以上的种群)
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保卫领域方式:鸣叫、气体 标志、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 社群等级:动物种群种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 象。通过社群行为,可以限制生境中的动物数量
37
精选课件ppt
内分泌调节—克里斯琴(CHRISTIAN)学 说
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加强了对中 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影响了脑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使促生殖 激素分泌减少(使生长和生殖发生障碍)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 加(机体的抵抗力可能下降),这种生理反馈机制使种群增长受 到停止或抑制,社群压力降低
引起均匀分布主要原因:是由于 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冠)和 土壤中营养物(根际)
种群生态学二课件
种群结构
年龄锥体的三种基本类型
a下降型种群: 幼年组个体数少,老年组个体数多,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种群数量趋向减少。 b稳定型种群: 种群出生率大约与死亡率相当,种群稳。 c增长型种群: 幼年组个体数多,老年组个体数少,种群的死亡率小于出生率,种群迅速增长。
繁殖后期
繁殖期
繁殖前期
a
b
c
肯尼来、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人口年龄结构
取样
取样(sampling)是生态学定量研究中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因为在种群或在群落水平上,要逐个计量和观察所有的生物体,几乎是不可能的。通常只能采取统计学的取样。 取样是生态学观察最经济最科学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根据总体(population)的某些部分即样本来估计总体。 因此,取样方法必须正确,务必使总体中预先确定的样本具有真实的代表性,否则导致错误判断。
思考题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 种群的基本概念 §2 种群特征 §3 种群的分布与多度 §4 种群动态 §5 种群增长模型 §6 种群调节
§3 种群的分布与多度
种群分布界限 种群分布格局 生物体大小与种群密度关系 稀有与灭绝 种群多度的估计
种群的分布格局
个体可能呈随机、均匀和聚集分布等格局;在大尺度上,种群的个体则是聚积分布的。
标记重捕技术
标记重捕技术(Mark-recapture techniques):是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动物个体标记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的时期(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种群总数。 在一些不易直接观测的环境(如森林、草原、水域)中的那些活动敏捷的动物,唯有标记重捕才有可能估计其种群数量。 标记重捕技术不收种群空间分布型的影响 标记重捕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野外动物的迁移扩散、估计动物寿命等。 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几率相等,因此该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一系列的标记处理,从捕捉、标记到释放,都不能对标记个体的寿命、行为造成影响。
年龄锥体的三种基本类型
a下降型种群: 幼年组个体数少,老年组个体数多,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种群数量趋向减少。 b稳定型种群: 种群出生率大约与死亡率相当,种群稳。 c增长型种群: 幼年组个体数多,老年组个体数少,种群的死亡率小于出生率,种群迅速增长。
繁殖后期
繁殖期
繁殖前期
a
b
c
肯尼来、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人口年龄结构
取样
取样(sampling)是生态学定量研究中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因为在种群或在群落水平上,要逐个计量和观察所有的生物体,几乎是不可能的。通常只能采取统计学的取样。 取样是生态学观察最经济最科学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根据总体(population)的某些部分即样本来估计总体。 因此,取样方法必须正确,务必使总体中预先确定的样本具有真实的代表性,否则导致错误判断。
思考题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 种群的基本概念 §2 种群特征 §3 种群的分布与多度 §4 种群动态 §5 种群增长模型 §6 种群调节
§3 种群的分布与多度
种群分布界限 种群分布格局 生物体大小与种群密度关系 稀有与灭绝 种群多度的估计
种群的分布格局
个体可能呈随机、均匀和聚集分布等格局;在大尺度上,种群的个体则是聚积分布的。
标记重捕技术
标记重捕技术(Mark-recapture techniques):是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动物个体标记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的时期(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种群总数。 在一些不易直接观测的环境(如森林、草原、水域)中的那些活动敏捷的动物,唯有标记重捕才有可能估计其种群数量。 标记重捕技术不收种群空间分布型的影响 标记重捕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野外动物的迁移扩散、估计动物寿命等。 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几率相等,因此该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一系列的标记处理,从捕捉、标记到释放,都不能对标记个体的寿命、行为造成影响。
种群生态学优质获奖课件
①样措施
调查环节:
a.首先,将要调查旳地段划分为若干个样 方;
b.然后,在调查地段中随机地抽取一定数 量旳样方;
c.随即,计数各样方中旳全部个体数;
d.最终经过统计学措施,利用全部样方旳 平均数,估计种群总数。
②标志重捕法(林可指数法)
原理:在调查地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 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一定时间后再 进行重捕。
• 人口基本上是增长 型旳;
• 0~5和5~10两个年 龄组旳横柱比较狭, 阐明1972~1982年 旳计划生育有成效;
• 10~15和15~23年龄 组横柱相当宽,阐 明1962~1972年计 划生育旳放松;
• 35~40和45~50年龄 组旳降低是 1937~1947年战争 期间出生人口降低 旳成果。
1) 为何物种数量有多有少及数量变化旳规律
2) 为何种内种间存在着复杂旳生态关系
3) 为何生物种会在地球上不断发展和进化等问题
• 一样,种群生态学研究旳实践意义也是深远旳,它 直接与农业、渔业和林业生产、森林管理、病虫害 防治、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等关系到人类本身生存 旳问题有关联。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旳关键问题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特征 第二节 种群动态 第三节 种群旳遗传进化与生存对策 第四节 种内关系 第五节 种间关系
第一节 种群旳特征
一、种群旳基本特征
(一)种群旳基本概念
1.种群(population)
定义: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旳集合。
从定义中可看出,种群占有一定旳领域,且由同 种个体构成,但它不是个体简朴相加而随机构成旳 个体群,而是个体经过种内关系有机构成旳一种统 一体。
实际死亡率也称为生态死亡率,是指种群在特定 环境条件下所体现出旳死亡率,种群中个体旳寿 命为生态寿命,即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旳平均 寿命。
《种群生态学模型》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争模型
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
描述了两个物种相互竞争的动态,通过模拟物种相 对竞争能力和资源分配对种群动态的影响。
Gause竞争模型
基于竞争排除原理,探讨竞争双方在资源有限情况 下的竞争结果,以及稳定共存的可能性。
捕食模型
Rosenzweig-MacArthur捕食模型
刻画了两个物种之间的捕食关系及其对种群动态和 稳定性的影响,揭示了食物链和营养网络的重要性。
SIRS模型
考虑了康复者再次易感染的情况,可以更准确地描绘一些疾病的传播特征和防控策略。
应用案例分析
• 城市鸟类数量变化模型 • 森林树种优势模型 • 海洋漏油对生态系统影响模型
总结
1 种群生态学模型的应用前景
种群生态学模型在环境管理、保护和预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 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
种群增长模型
1
Malthus模型
描述了种群在没有资源限制时呈指数增
Logistic模型
2
长的模型,揭示了生物种群快速增长的 潜力和隐患。
考虑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种群增长趋
向于饱和的模型,更符合现实生态系统
中的生物种群动态。
3
Allee效应模型
探讨种群在极低密度下可能面临的生存 困境,以及密度依赖性和协同行为对种 群增长的影响。
Holling种类I-IV捕食模型
根据捕食者的行为和猎食策略,形成不同类型的捕 食模型,帮助我们理解捕食过程中的动态和反馈效 应。
疾病传播模型
SEIR模型
描述了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过程,分为易感者、潜伏期、感染者和康复者四个阶段,有助于 预测疾病传播的趋势。
SISE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种群数量统计
• 首先要确定研究种群的边界,再进行统计。 • 估计方法:
– 总数量调查法: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 – 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
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 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
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 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 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
研究种群的结构、形成、发展和运动变化过程规律的科学
20世纪60年代提出,对两独立分支学科进行整合
研究意义:种群既反映了其个体特征,也反应了它所构成的群 落的特征;而种群的研究既有利于个体研究的深化,又是群落 和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
3.2 种群动态
3.2.1 种群的密度与分布 3.2.2 种群统计学 3.2.3 种群增长模型 3.2.4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3.2.5 种群的调节
一定的分支”
4
• 种群(population)是在特定的时期内占有特定空间,具 有潜在杂交能力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该定义表示种群 具有时、空特征,占有一定的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 关系组成的一个统一体或系统(具有数量特征),同时, 又具有遗传特征
• popul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populus,原意为人群,在昆虫 学中译为虫口,分类学译为居群,生态学家普遍译为种群
随机分布
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 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 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在环境资源 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 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才产生 随机分布
当一批植物(种子繁殖)首次入侵裸地 上,常形成随机分布,但要求裸 地的环境较为均一
23
均匀分布
• 进化生物学中,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生态学中,种群是 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5
?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pecies and population
• 一个物种指的是不存在生殖隔离(即能够交配并且产生 可育后代)的全部生物。这些生物 可以是不同地域的 , 之间可以没有任何联系。如两个不连通的湖泊中的鲤鱼 可以称作是一个物种。
种群内的各个体在空间的分布呈等 距离的分布格局。如人工林
原因: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 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冠 )和土壤中营养物(根际) – 沙漠中植物为竞争水分 – 优势种呈均匀分布而使其伴 生植物也呈均匀分布 – 地形或土壤物理形状的均匀 分布使植物呈均匀分布
24
成群分布
成群分布:种群内个体在空间 分布极不均匀,呈块状或呈 簇、成群分布
内分布型的检验:方差/平均数比法 样方大小对格局的影响
19
样方中个体平均数与方差的计算方法
m=∑fx/N S2= [∑fx 2+(∑ fx)2/N]/(N-1)
x--为样中的个体数 f--为出现的频率 N--为样方总数
20
种群的分布格局
• 个体可能呈随机、均匀和聚集分布等格局;在大 尺度上,种群的个体则是聚积分布的。
• 种群指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这些 个体不能仅仅是机械地聚集在一起,个体之间应该 存在 联系(如互相交配,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关系)。 例如一 座山上有三群狼,属于同一物种;但这三群狼各自独立 生活,各有自己的领地,有各自的首领,那就是三个种 群
6
种群的例子
7
种群可以由单体生物或构件生物组成
– 一般高等植物、海绵、水螅和珊瑚是构件生物;大多 数动物属于单体生物
8
种群生态学
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 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之 间的相互作用
9
种群生物学
种群生态学
研究种群内各成员之间、及其与其他种群成 员之间、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和非 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遗传学(研究种群的遗传过程)
N (样地个体总数):M (标志数)=
n(重捕个体数) : m (重捕样本中标记的个体数)
M×n N=
m
缺陷:①捕获过的动物较难 或更易捕获;②标记动物不 均匀分布;③标记方法不当, 标记动物死亡率高。
种群的空间结构
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状态或 布局 – 类型:随机的、均匀的、成群的 – 原因:资源、繁殖体、行为
– 单体生物 (unitary organism):个体由一个受精卵直接 发育而成,各个个体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哺乳 类、鸟类、两栖类和昆虫都是单体生物
– 构件生物 (modular organism):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整 套构体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态、发育不 可预测,如一株树有许多树枝
❖ 均匀分布:S2/m=0(S2样方个体数的方差,m为样方个 体的平均数 )—原因: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 随机分布:S2/m=1--原因: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 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 成群分布:S2/m>1--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种子植物 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群。
21
种群的内分布型 22
14
样方法
草 原16
17
– Animal statistical methods - mark-recapture
(针对动物不断移动位置,难以直接统计) 在调查样地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定时期 后进行重新捕获。假定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 个体的比例相等,来估计养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1
主要内容
3.1 种群的概念 3.2 种群动态 3.3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3.4 种内与种间关系
2
3.1 种群的概念
3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种(species)是由种群 所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 它单元生殖上隔离着), 它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
境地位,生在物宗分谱类线阶上代元表
11
3.2.1 种群的密度与分布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种群的数量统计(动态) 种群的空间结构(静态)
12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 大小:个体数量或生物量、能量 – 密度:单位面积或体积、生境中的个体数量或
生物量、能量。大体可分为绝对密度和相对密 度两种。绝对密度指实有个体数,而相对密度 只能获得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 构件生物的密度统计:个体数和构件数
种群数量统计
• 首先要确定研究种群的边界,再进行统计。 • 估计方法:
– 总数量调查法: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 – 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
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 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
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 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 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
研究种群的结构、形成、发展和运动变化过程规律的科学
20世纪60年代提出,对两独立分支学科进行整合
研究意义:种群既反映了其个体特征,也反应了它所构成的群 落的特征;而种群的研究既有利于个体研究的深化,又是群落 和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
3.2 种群动态
3.2.1 种群的密度与分布 3.2.2 种群统计学 3.2.3 种群增长模型 3.2.4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3.2.5 种群的调节
一定的分支”
4
• 种群(population)是在特定的时期内占有特定空间,具 有潜在杂交能力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该定义表示种群 具有时、空特征,占有一定的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 关系组成的一个统一体或系统(具有数量特征),同时, 又具有遗传特征
• popul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populus,原意为人群,在昆虫 学中译为虫口,分类学译为居群,生态学家普遍译为种群
随机分布
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 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 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在环境资源 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 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才产生 随机分布
当一批植物(种子繁殖)首次入侵裸地 上,常形成随机分布,但要求裸 地的环境较为均一
23
均匀分布
• 进化生物学中,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生态学中,种群是 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5
?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pecies and population
• 一个物种指的是不存在生殖隔离(即能够交配并且产生 可育后代)的全部生物。这些生物 可以是不同地域的 , 之间可以没有任何联系。如两个不连通的湖泊中的鲤鱼 可以称作是一个物种。
种群内的各个体在空间的分布呈等 距离的分布格局。如人工林
原因: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 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冠 )和土壤中营养物(根际) – 沙漠中植物为竞争水分 – 优势种呈均匀分布而使其伴 生植物也呈均匀分布 – 地形或土壤物理形状的均匀 分布使植物呈均匀分布
24
成群分布
成群分布:种群内个体在空间 分布极不均匀,呈块状或呈 簇、成群分布
内分布型的检验:方差/平均数比法 样方大小对格局的影响
19
样方中个体平均数与方差的计算方法
m=∑fx/N S2= [∑fx 2+(∑ fx)2/N]/(N-1)
x--为样中的个体数 f--为出现的频率 N--为样方总数
20
种群的分布格局
• 个体可能呈随机、均匀和聚集分布等格局;在大 尺度上,种群的个体则是聚积分布的。
• 种群指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这些 个体不能仅仅是机械地聚集在一起,个体之间应该 存在 联系(如互相交配,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关系)。 例如一 座山上有三群狼,属于同一物种;但这三群狼各自独立 生活,各有自己的领地,有各自的首领,那就是三个种 群
6
种群的例子
7
种群可以由单体生物或构件生物组成
– 一般高等植物、海绵、水螅和珊瑚是构件生物;大多 数动物属于单体生物
8
种群生态学
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 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之 间的相互作用
9
种群生物学
种群生态学
研究种群内各成员之间、及其与其他种群成 员之间、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和非 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遗传学(研究种群的遗传过程)
N (样地个体总数):M (标志数)=
n(重捕个体数) : m (重捕样本中标记的个体数)
M×n N=
m
缺陷:①捕获过的动物较难 或更易捕获;②标记动物不 均匀分布;③标记方法不当, 标记动物死亡率高。
种群的空间结构
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状态或 布局 – 类型:随机的、均匀的、成群的 – 原因:资源、繁殖体、行为
– 单体生物 (unitary organism):个体由一个受精卵直接 发育而成,各个个体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哺乳 类、鸟类、两栖类和昆虫都是单体生物
– 构件生物 (modular organism):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整 套构体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态、发育不 可预测,如一株树有许多树枝
❖ 均匀分布:S2/m=0(S2样方个体数的方差,m为样方个 体的平均数 )—原因: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 随机分布:S2/m=1--原因: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 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 成群分布:S2/m>1--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种子植物 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群。
21
种群的内分布型 22
14
样方法
草 原16
17
– Animal statistical methods - mark-recapture
(针对动物不断移动位置,难以直接统计) 在调查样地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定时期 后进行重新捕获。假定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 个体的比例相等,来估计养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1
主要内容
3.1 种群的概念 3.2 种群动态 3.3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3.4 种内与种间关系
2
3.1 种群的概念
3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种(species)是由种群 所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 它单元生殖上隔离着), 它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
境地位,生在物宗分谱类线阶上代元表
11
3.2.1 种群的密度与分布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种群的数量统计(动态) 种群的空间结构(静态)
12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 大小:个体数量或生物量、能量 – 密度:单位面积或体积、生境中的个体数量或
生物量、能量。大体可分为绝对密度和相对密 度两种。绝对密度指实有个体数,而相对密度 只能获得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 构件生物的密度统计:个体数和构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