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分析

合集下载

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人类居住环境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居住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过去,人们更倾向于居住在传统的乡村或城市社区中,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高楼大厦中生活。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未来居住环境的趋势也将朝着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未来居住环境将更加注重垂直化发展。

在许多城市,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的新标志。

高楼大厦的兴起不仅能够节约土地资源,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居住空间。

与此同时,高楼大厦通常配备了设施齐全的公共空间,如健身房、游泳池和休闲区等,为居民提供了更为便利的生活条件。

除了垂直化发展,未来居住环境还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未来的房屋设计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例如,太阳能和风能将成为普遍采用的能源源泉,减少对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

同时,房屋建筑还将采用更多的可回收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未来居住环境的趋势还将向着智能化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到各种智能化设备将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

未来的房屋将配备智能家居系统,可以远程控制温度、照明和家电等,实现更加智能、便捷的生活体验。

同时,智能监控系统和智能锁等设备也将提高居民的安全性。

然而,未来居住环境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城市扩张带来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规模不断膨胀,人口过剩和资源短缺成为了突出的问题。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合理规划和布局,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其次是社会经济差距的加剧。

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一些低收入群体面临无法负担房屋的问题,造成了社会不公。

未来居住环境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以实现人人享有良好居住环境的目标。

综上所述,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未来的居住环境将更加注重垂直化、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

居住区空间规划现状、特点、发展趋势

居住区空间规划现状、特点、发展趋势

1.目前房地产发展影响下的居住区空间规划现状及特点居住区作为城市的一大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城市中的归宿,其规划设计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十分重要重视的对象之一。

随着人们追求方向的转变,居住区规划设计也开始从单一的满足人们室内居住生活的室内空间设计转向为对室内外空间环境的综合塑造。

在这十年来,居住区空间规划成了各大地产在居住区规划建设中主要的研究对象。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已有多个地产,以其在居住区空间规划设计的独特理论和品牌屹立不倒,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如万科地产、杭州绿城地产、广州星河湾地产、龙湖地产、恒大地产等。

我国房地产影响下的居住区空间规划现状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建筑布局划分的空间现代住区中,以建筑布局划分的空间是居住区中空间规划的基本形式,主要分为行列式、周边式、混合式、点群式、和自由式五种基本形式。

行列式——是指单元住宅成联排式,按一定的朝向和合理间距成行布置的形式。

这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常用的空间布局形式,形成线性或者规则式几何空间,并可以通过单元的错落变化来丰富空间形态。

周边式——是指建筑沿道路周边或以建筑群围合成庭院的布置形式,常形成小区游园空间或者是组团空间,成规则式、自由式等多种形式。

混合式——是指采用以上两种基本形式的结合或变形的组合形式,集合几种空间的优点,达到空间层次的丰富变化。

点群式——是指点式建筑自成组团或围绕建筑组团中心的形式,这种布局比较自由,形成的空间形态也比较自然。

自由式——是指布局受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影响,灵活布置的形式,空间尺度会根据地形的变化而不同,形成完全融于自然之中的空间形态。

1.2新规划理念划分的空间1.“高密度住区”理念里的空间近年来我国建设事业发展迅猛,各种类型建筑如春笋般生长,并向着城市的边缘扩张,城市土地资源匮乏。

而居住区规划建设也是市场的需求,为解决这种矛盾,一些地产商提出了“高密度住区”的理念。

根据“高密度住区”的概念,可以适当提高建筑的密度,采取群房与塔楼连接处大面积屋顶作架空花园,增加居住区的绿化率和景观空间,在有限的住区规模内提供了社区内部更多的休闲活动空间(如图1-1——温岭滨海万通花园鸟瞰图)。

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在人类历史上,居住环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最初的洞穴居住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居住环境的演变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居住环境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目前,全球人口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中,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加。

城市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良好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城市也面临着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住房短缺等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现状。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无疑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许多城市已经采取了高楼大厦的建设来解决住房短缺的问题。

然而,高楼大厦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基础设施压力、能源消耗增加等。

此外,城市化还带来了更多的交通拥堵问题。

人们为了工作和学习,通常需要长时间在拥挤的街道上奔波。

交通堵塞不仅导致时间的浪费,还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尤其是在高峰时段,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然而,尽管当前存在的问题,我相信未来的居住环境将趋于改善。

我认为未来人类居住环境的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绿色建筑将成为未来居住环境的主流。

随着节能减排理念的不断普及,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首选。

未来的建筑将更加注重能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

例如,太阳能板、雨水收集系统等将成为常见的建筑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加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

其次,智能科技将在居住环境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家居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居民可以通过手机或其他智能设备实现对家里电器、灯光等的智能控制,提高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此外,智能技术还可应用于城市交通管理,实现智慧城市交通的目标,减少交通拥堵。

从居住空间分布看沈阳的社会空间分异

从居住空间分布看沈阳的社会空间分异

从居住空间分布看沈阳的社会空间分异摘要: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主要以居住空间的形式体现,本文对沈阳的居住空间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得到沈阳的社会空间结构特征。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布社会空间结构沈阳市中图分类号: p42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主要以居住空间的形式体现。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作为居住物质环境对社会经济分化的响应,一方面它是城市阶层分化导致的空间分隔的结果,另一方面,这种社会空间隔离又强化了社会阶层的分割。

因此,良好的居住组织将有利于缓解社会空间分异,有助于实现社会平等及社会公平;减少居住隔离,增加阶层融合,促进社会稳定。

沈阳市居住空间分布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居住功能”始终是城市最基本的职能。

居住空间也是城市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是城市地域空间内某种功能建筑的空间组合,还是人们居住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系统。

城市住房与居民的社会地位及家庭经济收入紧密相关,即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化可以客观的反映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下面根据2011年11月沈阳市房地产展示交易会的相关数据,对沈阳的当年在售楼盘分布状况进行分析。

1)按楼盘价格分布分析首先,笔者以住宅每平米销售价格为标准,对沈阳市区内不同地段分布的在售楼盘加以划分。

将这些所有在售楼盘中,已定价格的楼盘划分为五个不同的价格梯度,分别为5000元/㎡以下的低价楼盘、5000——7000元/㎡的中低价楼盘、7000——8000元/㎡的中等价格楼盘、8000——10000元/㎡的中高价楼盘和10000元/㎡以上的高价楼盘。

然后,将这些不同售价的楼盘位置标志于沈阳市平面图上。

根据分析图显示,不同价格梯度的楼盘在城市的空间分布中出现一定程度的离散,同时各价格梯度楼盘分布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

以市府广场为坐标原点划分象限,同时以沈阳的环路为参照,将不同价格梯度的楼盘分布进行拆解分析,可知:5000元/㎡以下的低价楼盘多数分布于三环以外,分布方向以市区东北和西南方向为主,集中于第二象限和第五象限,在第一、第三和第四象限偶有零星散布,在第六、第七、第八象限则无分布;5000——7000元/㎡的中低价楼盘主要分布于二环与三环之间,在方向上集中于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七象限,但在其他方向上也都有所分布;7000——8000元/㎡的中等价格楼盘在城区西部集中于一、二环之间,在各象限呈现较为均质的分布,在城区东部则是集中在第一象限和第七象限,在第七象限不同于其他方向,而是集中在二、三环之间,位于浑河以南;对于8000——10000元/㎡的中高价楼盘,相较于其他价位的楼盘分布表现出更为集中的布局态势,分布大致都在二环以内,在第四、五、六、七象限的分布明显多于其他四个象限,但在第六、第七象限的分布集中在二、三环之间;10000元/㎡以上的高价楼盘分布出现分化,一部分楼盘集中于二环以内靠近城市中心,一部分则集中于风景环境优雅的棋盘山风景区和浑河沿岸。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据统计,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5%以上,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会增至70%。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空间的演变方式也是多样的。

城市空间演变的趋势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也在不断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将逐步趋向以下几个方向:1.城市扩张趋势。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需要不断扩张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劳动、教育、娱乐等多方面需求。

同时,城市经济也需要不断扩张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因此,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演变的主要趋势之一。

2.城市密度趋势。

随着城市扩张,城市密度也在不断增加。

城市的密度高意味着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好的城市运行效率。

但高密度也可能带来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3.城市生态化趋势。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采取措施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

城市空间演变的特征城市空间演变过程中,不同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式也可能不太一样。

但总体上,城市空间演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内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越来越明显。

比如住宅区和商业区、工业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明显,不同区域之间的空气质量和环境状态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2. 垂直化。

城市空间的垂直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地下空间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

垂直化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城市景观不和谐的问题。

3. 城市边缘化。

城市空间的边缘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会出现城市边缘化的问题。

这些区域通常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经济薄弱,与城市中心区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还会对周边地区和全国乃至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空间演变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不同的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居住空间调研分析报告

居住空间调研分析报告

居住空间调研分析报告根据对居住空间的调研分析,以下是对调查结果的总结和分析,本报告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不同人群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和偏好。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200名参与者参与调研,涵盖了不同年龄、职业和居住地区的人群。

二、空间需求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参与者对居住空间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宽敞舒适:约75%的参与者认为舒适的居住空间是他们最重要的需求之一,他们希望有足够的空间供他们活动和放置家居物品。

2. 私密性:超过80%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对隐私有很高的要求,他们希望在居住空间内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私密性。

3. 实用性:约60%的参与者认为居住空间应具备合理的布局和功能性,能够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4. 美观性:大约70%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对居住环境的美观度有很高的要求,他们希望居住空间能够给人带来愉悦感。

三、空间偏好调查还对参与者对不同类型居住空间的偏好进行了分析,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结果:1. 住宅类型:约50%的参与者更喜欢独栋别墅,认为这种类型的住宅能够提供更大的空间和私密性。

其次是公寓和联排别墅。

2. 布局:大约60%的参与者偏好开放式的居住空间设计,认为这种设计能够增加空间的流动性和舒适度。

3. 色彩和装饰:约40%的参与者喜欢明亮、清新的色彩,他们认为这种色彩能够给人带来好心情。

另外,大约30%的参与者喜欢简约、现代的装饰风格,他们认为这种风格能够营造出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

四、改善空间体验的建议根据参与者的反馈和调查结果,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改善居住空间的体验:1. 增加存储空间:提供更多的储物空间,以便居民能够更好地管理和组织他们的物品。

2. 强化隔音效果:采用有效的隔音材料和设计,以确保居住者的隐私和安静。

3. 注重细节和质量: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细节,确保居住空间的质量和舒适度。

4. 提供自然采光:设计合适的窗户和采光系统,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浅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

浅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

Modern Management 现代管理, 2021, 11(4), 418-423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mmhttps:///10.12677/mm.2021.114054浅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许越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浙江杭州收稿日期:2021年3月29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28日摘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由来已久。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住空间分异状况日益加剧,不同收入社会地位的人开始不断分离、各自聚集,原来混居的人们开始分别属于不同地段的住宅区域内。

造成居住空间分异的因素是多重的。

文章从该现象的形成因素、表现形式、影响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总结,以期为正确应对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提供思路。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异,社会阶层,城市规划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Residential SpaceYue XuSchool of Tourism and Urban Rural Planning,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Received: Mar. 29th, 2021; accepted: Apr. 21st, 2021; published: Apr. 28th, 2021AbstractThe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 residential space has a long histor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differentiation of living spac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People with different income and social status begin to separate and gather separately. The original mixed people begin to belong to different residential areas. The factors that caus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 are multi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factors, manifestation and influence of this phenomenon, and makes a summary on this basis, in许越order to provide ideas for correctly dealing with the phenomenon of residential space differentia-tion.KeywordsResidential Space Differentiation, Social Class, Urban Planning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背景分析居住空间是城市物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大中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因比较分析

中外大中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因比较分析

乍 者简介 . ( 7 一) 女, 陈燕 1 4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 9 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南京农业大学2 0 级土地资 04 嗄管理专业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房地产经济学和城 市经济学
中外大 中城市居住空 间分异的动 因比 较分 析
A Co p r tv An l ss f h Ag n o C n s a d o eg m a a ie a y i o t e e t f hie e n F r in Ura e ie ta p ta b n R sd n ilS a il fe e ta in Dif rn ito s
贫穷的家庭生活在高密度的社会环 境 .富有的家庭则情况相反l。 8 ] 2 2 城市土地资源稀缺性角度 .
西方城市社 会学住 宅阶级理论 认为,人人都向往较好的居住条件 , 但城市土地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 各个社会群体通过不同的社会背景 争取到不同地段的住 宅.从而居住 在城市的不 同区域 ,在竞争 中形成 特定 的人口分布形式。 大致说来 , 较 富裕者会住在环境清净宽敞 、设施 现代的郊区 ,贫困者因交通费用和
异产生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区 j ;
也有学者认为居住分异是指不同的
大 I 中城市居住空 间分异 .国内外学
皆从 多学科多角度进行过研究 ,本
社会阶层 由于经济收入 、社会地位
的差异以及 家庭结构 、择居观念的 不 同而产生的居住水平和居住区位
文 l从城市居住空 间分异的动 因角度
文章编号:09 60 f0 8 1 - 0 2 0 10 — 00 0 }2 0 6 — 2 中图分类号 T 9 4 1 文献标识码 : U 8 2 A 基金项 目: 本课题为南京社会科学院2 0 年成长性 08 果题 课题名称 《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住区和谐研 究 》课 题 编号 为S Z 2 0 0 。 K X08 1 0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问题愈发突显。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城市资源的国家,城市化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问题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国际研究的角度,综述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研究现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指在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居住条件、面积、价格、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们关注。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包括人口流动、土地利用等自然因素,历史文化背景、政策和市场运作等社会因素。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研究案例。

1.美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美国是最早开始研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家之一。

早在20 世纪60 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城市居住空间不均的问题。

研究者认为,美国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一是土地规划和布局,二是住房市场。

在土地规划和布局方面,城市规划人员通常会将住宅区域规划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而非中心城区。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住房建设成本,并保留中心城区的商业、文化设施和办公空间。

这就导致了城市的住房区域和商业区域之间的社会分异。

在住房市场方面,美国的研究者认为,住房市场的结构与住房价格的分配方式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住房市场通常会按照收入和财富差异来进行分配,这就导致了城市富裕区和贫困区之间的分化。

2.英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英国学者也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者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包括不同收入家庭之间的差异、社会地位和职业等因素。

英国的研究还发现,城市规划也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城市规划通常会将住房区域规划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从而导致住房区域和商业/工业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

此外,英国的住房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也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研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问题。

空间分布不均的总趋势

空间分布不均的总趋势

空间分布不均的总趋势空间分布不均是指不同地区或地点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即在空间上存在不均衡现象。

这种不均衡现象在各个领域都存在,包括人口分布、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等方面。

空间分布不均的总趋势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空间分布不均在人口分布方面表现明显。

一般来说,人口密度在城市地区较高,而在农村地区较低。

这是由于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更具有吸引力,包括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完善的基础设施等等。

因此,大量的人口会聚集在城市地区,导致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

其次,空间分布不均在经济发展方面也是普遍存在的。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较高,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低。

这是由于发达地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优势,包括技术、资金、市场等等。

同时,发达地区还具有更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发展。

相反,欠发达地区受制于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此外,资源分配不均也是导致空间分布不均的因素之一。

地球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

由于资源的存在差异,导致了资源的利用和分配不平衡。

一般来说,资源丰富的地区在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方面具有优势,这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和人口的集聚。

而资源贫乏的地区则往往落后于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

最后,政策的差异也会导致空间分布的不均。

不同地区的政策、规划和投资措施差异很大,这直接影响到地区的发展。

政府会对一些重点地区进行特殊政策支持,这会进一步加剧地区之间的差异。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会大力发展某个产业,引导资金和人才集聚,而其他地区则可能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因此产业发展受限,导致经济和人口的分布不均。

综上所述,空间分布不均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地区在人口分布、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种不均衡现象主要由人口、经济和资源等因素的差异所导致。

而这种不均衡往往会影响到地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需要通过政策和规划等措施来缩小不均衡。

居住郊区化和居住空间分异调查报告

居住郊区化和居住空间分异调查报告

居住郊区化和居住空间分异调查报告题目:居住郊区化和居住空间分异调查调查人:学院:建筑学院班级:城市规划091一、摘要本小组以青岛市四方区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与居住郊区化和居住空间分异的有关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青岛市城市郊区化和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根据国外的郊区化发展理论,研究我国大城市郊区所处的具体阶段和进程以及人口的移动特征,对于合理确定郊区不同地域空间的住宅开发时机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否则,过早建设,会造成积压和空置;建设得过晚,又会导致郊区地价上涨速度过快,诱发房地产投资的增加。

二、关键词郊区化住宅居住空间分异演变态势三、正文1、城市化进程中的郊区化现象向心与离心,这一对方向相反、交织反馈的作用力,被看作是推动城市不断发展最基本的动力学解释。

Peter·Hall提出的城市演变模型,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大都市增长的一般规律,并为大城市郊区化研究提供了阶段鉴定理论。

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发生了一次又一次郊区化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人口的外迁,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改善进出城市的交通设施,加速在地价相对便宜的郊区投资开发,使不断富裕起来的、拥有私人交通工具的富人首先逃离环境不断恶化的市中心。

此后,又发生了第二次浪潮是工业的外迁;第三次浪潮是零售业的外迁;近年来办公也在一些主要城市的郊区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形成了城市郊区化的第四次浪潮。

事实上,郊区化只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即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离心低密度扩张的转变。

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与国外有较大差异。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土地使用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大都市的发展也逐渐具有了国外城市发展的特点。

根据有关数据分析,我国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大连、武汉、西安等大城市已经先后出现了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工业外迁,进入绝对分散阶段,而且郊区化的速度有加快的趋势。

2、调查区历史及现状分析公交, 32小汽车,12出租车,0步行, 7其他, 12010203040公交小汽车出租车步行其他上下班交通方式四方区成立于1951年,系沿用原四方村之名。

城市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城市环境问题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和破坏,对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成为了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首先,城市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

通常情况下,城市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和工业区等密集区域。

这些区域通常具有高密度的人口和大量的工业活动,导致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固体的排放,进而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

同时,城市中心地区由于交通拥堵等问题,也会出现空气质量较差的情况。

其次,城市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与城市规模和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通常情况下,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这是因为大城市通常具有更多的人口和更发达的经济活动,导致了更多的环境负荷。

同时,大城市也面临更多的城市用地压力和资源利用压力,进一步加剧了环境问题的发展。

第三,影响城市环境问题空间分布的因素涉及城市规划、产业结构、人口密度等多个方面。

城市规划是影响城市环境问题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之一。

良好的城市规划可以合理疏导人流、优化交通网络和减少污染源。

另外,产业结构也是影响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城市过于依赖于重工业和高能耗行业,将导致更多的废气、废水和废固体的排放。

相反,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负荷。

此外,人口密度也会对城市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

人口密度高的地区通常会造成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负荷过重。

另外,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监管也对城市环境问题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应该加强城市环境管理,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提高环境污染处罚力度等。

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支持环保企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在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市民的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

国内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城市规划对策

国内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城市规划对策

国内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城市规划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城市的居住分异现象越发突出。

本文作者从城市规划的基本功能出发,提出了国内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城市规划对策。

关键词:居住分异基本功能城市规划对策1背景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住房商品化的不断深化、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逐渐改变、生活习惯变迁和工作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中国城市的社会分异现象越发突出。

2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产生机制2.1市场机制是主导力量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住房也逐渐由以前的分配制转向商品化,在住房商品化的背景下居民有了自主择居的机会。

在各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开发商争相抢占城市中的优良地段,如城市中心、副中心、地铁站和滨水地区等,这些地区往往成为资本集聚的首选地区,并在此建造各种设施齐全品质高端的商品住房,而城市中环境较差的地区,难以吸引资本,逐渐衰败。

城市居民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相应档次的住房,由此就成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主要形成机制。

2.2城市政策没能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尽管居住空间分异是市场机制主导下的产物,但与包括城市规划在内的各种公共政策未能加以有效引导不无关系。

如在产业布局政策方面,许多城市在近郊建设大型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区,从而导致大量以简单劳动为主的低收入制造业工人在郊区集聚。

又如在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多是实行以政府和开发商为主导的强权开发政策,在项目操作运行过程中基本上是家长式管理,很少考虑被拆迁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且现行动拆迁补偿政策明显不利于低收入者,旧城中原有的低收入群体,由于支付能力有限,仅靠动拆迁补偿难以返回原拆迁地域。

而改造过的旧城区,大都变成价格昂贵的高档住宅和高档写字楼,迅速成为“富人区”,客观上对不同收入阶层又进行了一次分选,促使分异程度的不断加深。

[白友涛、陈赟畅著:《城市更新社会成本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2.3 社会等级、种族成分以及家庭类型进一步激化了居住分异西方社会学者对北美城市生态因子的实例分析表明:社会等级、种族成分以及家庭类型是形成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居住空间分异及其效应评价

居住空间分异及其效应评价

06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不足与局限性
01
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方法和手 段尚不成熟,缺乏系统性和综 合性。
02
居住空间分异的机制和影响因 素尚不明确,缺乏深入探讨。
03
居住空间分异的效应评价存在 困难,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未来研究方向与趋势
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提高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 方法和水平。
结合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和人口变化趋势,研究居住空间 的演变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
加强居住空间分异的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其机制和 影响因素。
加强居住空间分异的效应评价研究,为政策制定和城市 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理解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律和机制 ,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规
划和政策。
通过评价居住空间分异的效应, 可以更好地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
和目标。
研究范围与方法
研究范围
以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布和分异情况。
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文献综述、GIS空间分析、问卷调查、专家 访谈等。
居住空间分异特征。
农村居住空间的分异
土地利用与农业生产
农村居住空间分异与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方式有关。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的地区,农村居住 空间相对集中,而农业粗放经营的地区,农村居住空间则较为分散。
交通与基础设施
农村居住空间的分异还受到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影响。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农 村居住空间相对集中,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农村居住空间则较为分散。
居住空间分异及 其效应评价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居住空间分异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 居住空间分异的类型与特征 • 居住空间分异的效应评价 • 居住空间分异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国学 者 在 这 一 领 域 的 研 究 无论 在 理 论 还 是 实 证 研
讨 了未来研 究的可能重点 与方 向,以期 有助于我
国城 市 居住 空 间 分异 的研 究获 得 新 的 突破 。
究上均存在一定 差距 .成 果在我 国城市治理 、政 策研 究与规 划制定 等方 面发挥 的作 用也十 分有 限。本文 目的在 于系统地梳理与分析我国已有的
s tm ai a l u m a i e epr gr s nd fe ds yse tc ly s m rz st o e sa n h i
o s e t l p a i e e t 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 s a c e i w— fr i n a mi d f r n a o e h r v e ed i s l f ii e r
ABS TRACT: ve n 5 u ls e h n s Byr iwig 1 5p bih dC ie e e
pa r n t e i nta pa i ldif r nta i n f pe s o he r sde i ls ta f e e i to o
Ch n s i e o 1 8 0 7 t i p p r i i e i e ec t s r m 9 6t 2 0 ,h s a e v d s i f o d h r g e s s e e r h si o t r ep a e . t t e p o r s f e e r s a c e t h e h s s I o t h n
i g t et e re ,a p o c s oc e , c i v m e s n o i s p r a he ,f us s a h e e nt, h h a d v l pm e e l h er e c sa hr e n de e o nt vesoft es es a he tt e l r p a e . e i x m ies ep obe si er s ac es h s s Th n e a n r lm t e e r h t h t nh a d e e tpos i e sud ie ton i i g he n pr s n sbl t y dr c i sa m n att b tene ksi t er s rc s ot c n e ea he . l h

天津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状分析

天津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状分析

天津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状分析摘要:住房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城市空间发挥巨大影响,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日益显现。

本文以天津的三个社区为实案例,分析说明由于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心理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住宅区的社会群体空间分异。

关键词:天津;社会空间分异;社区与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基金(52LJ16)联合资助城市的发展必然引起了社会极化和社会空间分异。

在大城市中,以不同收入水平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分层现象非常明显,贫富差距已成为影响社会不稳定的最大因素之一。

由于居民的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及文化背景差异产生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区,其实质是社会分层在居住空间地域上的反映。

1 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状况住房具有商品性和福利性特征,根据居民的不同支付能力和实际需要,对住房消费产生各个档次的需求。

住房需求层次与居民收入层次有很强的关联度,收入的阶层化特点也决定了住房供给的层次性。

较低收入阶层的居民受物质条件较大程度的刚性制约,消费方式为生存型消费;在住房消费上着重于满足“基本需求”,首先考虑住房的价格,其次是面积,住房消费能力低;在居住区位选择时,选择权利差。

中等阶层收入居民在经济承受范围内适度表达品味,其消费方式属于约束型消费;在住房消费上首先看重住房的“地段位置”,其次是“周边环境”、“地域交通”等;在居住区位选择时,只能选择适合于自己购买能力的区位。

较高收入阶层居民因其强大的经济支付能力,拥有较多的可支配住房资源。

他们首先看重住房的“地段位置”,其次是“周边环境”、“配套设施”,并进一步关注房屋的升值潜力,其住房结构也越趋向于大空间与复杂结构。

2 天津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天津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基本符合同心圆原理。

围绕中央商业区(CBD)的内城区主要居住着中高收入阶层,还有部分低收入、贫困的本地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他们的住房主要是中心城区未改造过的旧房简屋。

从中心商业区到梅江形成了一个扇形区域,聚集着高收入人群。

城市发展与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发展与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发展与社会空间分异当谈及城市发展时,我们常常会想到高楼大厦、繁忙的交通和经济繁荣。

然而,在城市的光鲜亮丽背后,我们也不能忽视城市中存在的社会空间分异问题。

城市发展导致了社会空间的不平等分配,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首先,城市发展带来了聚集效应,即资源的集中分配。

各种机会和资源(工作机会、教育资源等)更容易集中在城市核心地区,如商业区和CBD(中央商务区),这导致了社会空间的分化。

富裕人群和企业更倾向于在城市中心地带购买高价房产和办公楼,而中低收入阶层则被迫居住在城市边缘或贫民窟地区。

此外,城市发展也在社会空间中造成了文化和族裔的差异。

不同的社会群体更容易在城市中聚集在一起,形成由特定族裔或文化主导的社区。

这些社区内部存在着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与其他社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文化和族裔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的整体凝聚力和社会和谐。

在城市中,教育资源的分布也是社会空间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顶尖学府和富教育资源的学校往往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区,而那些位于城市边缘或贫民窟地区的学校则面临着教学条件的不足。

这导致了城市中不同社区之间的教育质量和学生成绩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城市发展也对社会空间产生了一定的环境影响。

建设工业区和商业区常常面临产业污染和环境破坏,这使得这些地区不适宜居住。

然而,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中低收入人群往往只能选择居住在这些受污染的地区。

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环境问题的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更受影响。

要解决城市发展与社会空间分异的问题,首先需要改变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政策。

政府应该鼓励多样化的社会群体在城市各个地区之间均衡分布。

增加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以减少社会空间分化。

此外,应加强环境保护和控制工业污染,以改善低收入人群居住的环境质量。

其次,社会各界需要加强对社会空间分化问题的关注和关心。

通过组织各种社群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不同社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谈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其规划调节思路

谈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其规划调节思路
第 38 卷 第 33 期 2012年11 月
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 38 No. 33
Nov. 2012 ·11·
文章编号: 1009-6825( 2012) 33-0011-03
谈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其规划调节思路
侯丽鸿
( 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城市社会空间也发生着深刻 而复杂的变化。经 济 转 型 中,在 城 市 经 济 转 变 与 规 划 发 展、土 地 制度改革与房地 产 开 发 多 元 化、住 房 制 度 改 革 与 住 房 商 品 化、收 入分配改革与社会贫富分化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同群体 居住空间分异现象逐步产生并加剧,甚至出现了城市的“富人区” 和“贫民区”。居住空间形态合理与否,不仅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 活质量,更加影响着整个城市形态功能和效率的实现。尤其在经 济社会转型期,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分化涉及到空间公平正义的 问题,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城市规划工作应认真贯彻党和国 家有关住房保障 的 惠 民 政 策,在 规 划 过 程 中,多 考 虑 城 市 发 展 的 长远利益和公众利益,担负好应有的社会责任。
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
在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由来已久。特别是改革开放
市场的逐步确立,城市住房用地变为有偿使用,土地竞标、拍卖逐 渐成为土地的主要分配形式。与此同时,政府也在逐步重视土地 的经济规律,强 调 通 过 级 差 地 租 和 用 地 收 入 来“经 营 城 市 ”的 理 念。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不同收入群体经济实力为基础 的居住空间分异状况逐步加剧,并随之出现了不同档次的居住区 划和类别:

居住空间调研分析报告

居住空间调研分析报告

居住空间调研分析报告居住空间调研分析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当前居住空间的状况和人们对居住空间的需求,为房地产开发商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二、调研方法和样本选择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样本在全国范围内随机选取,共计收集了500份有效问卷。

三、调研结果分析1. 居住空间类型: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居民主要的居住空间类型为普通住宅,占比达到70%。

其次是公寓,占比20%,别墅和其他类型住房占比较少。

2. 居住空间面积:绝大部分居民的居住空间面积在100-150平米之间,占比达到60%。

其次是80-100平米的占比为30%,小于80平米和大于150平米的居住空间占比较少。

3. 居住空间布局:调研结果显示,最受欢迎的居住空间布局是开放式厨房和客厅,占比达到80%。

次之是独立式厨房和客厅,占比为15%。

其他居住空间布局的占比较少。

4. 居住空间设施:调研结果显示,居民对于居住空间设施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宽带网络覆盖率(70%);地暖设施(60%);智能家居系统(50%);安全设施(30%)。

5. 居住空间环境:调研结果显示,居民对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交通便利性(80%);生活配套设施(70%);绿化环境(60%);社区安全(50%)。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应该以普通住宅和公寓为主要开发对象,并结合居民对居住空间面积和布局的需求进行设计;2. 居住空间设施方面,开发商应重视宽带网络、地暖设施和智能家居系统的配置,以满足居民的需求;3. 对于政府来说,应加大对交通、配套设施和绿化环境的投入,提升居住空间的整体环境;4. 同时,政府也应加强社区的安全管理,提供更安全的居住环境。

五、调研的局限性和展望本次调研样本的选择相对较少,可能对结果的代表性有一定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分析[摘要]当前中国各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状况开始出现并日益加剧,不同收入和社会地住的人开始不断分离、各自聚集,原来混居的人们开始分别属于不同地段的住宅区域内。

这一现状与住房的货币化改革密切相关。

文章从政府的政策变化、土地区位的优劣、城市居民的阶层分化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异;收入分异;社会分层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生活方式、消费类型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出现种种分化,在城市地域空间上最直接的体现是居住区的地域分异Ⅲ。

空间居住分异,从人文生态学角度解释,是由于居民的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及文化背景差异产生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区,其实质是社会分层在居住空间地域上的反映。

也有学者认为居住分异是指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及家庭结构、择居观念的不同而产生的居住水平和居住区位的差异,在空间形态上形成面积不同、景观相异、相互隔离且具有连续性发展趋势的同质化居住区体系,形成城市景观中的空间“马赛克”现象。

另有学者认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指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特性的居民聚居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

本文拟对空间居住分异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初步分析,以有助于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的制订。

一、我国城市居住分异的基本现状我国城市中的居住分异由来已久。

封建社会时期受礼制思想和阶级对立的影响,就有分区而居的传统。

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等级森严,这一特征在住宅制度上必然反映出来:等级分明,不能僭越。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镇社会,人们的住房获得及居住空间模式带有强烈的国家再分配和“单位社区”的特点,基本上是同一行业、同一单位的人居住在一起,周围的邻居也往往都是单位的同事。

住房供给被纳入到国家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的计划经济体系,因此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居住分异。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城市中的居住分异依然是十分明显的,只不过是按照不同的“单位”地域被重新诠释了。

1988年后国家进行了住房体制改革,一个基本的方向是住房建设投资改变为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的体制。

1998年,国务院对住房制度进一步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住房货币分配最终过渡到商品房制度。

随之,住宅建设在全国各大城市展开。

随着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的拉大,在居住空间上逐渐形成了以环境较好的高档商品住宅区为代表的高收入区,以安居工程和经济适用房小区为主的中低收入居住区,以及以旧城衰败的单位制住宅和政府新建廉租房为代表的低收入区。

中国城市在居住空间上的新型分异正在迅速形成并扩大,分异状况日益明显,单体均质而整体异质的社会空间正日渐成为中国城市的典型特征。

二、我国目前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在相当程度上受政府政策的制约,再加上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制度性因素直接影响着房产价格和居民的购买力,加剧了中国城市中的居住分异状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政策的变化是目前居住空间分异的前提。

政策的变化是社会转型和社区变迁的重要前提。

首先,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打破了单一的按劳分配的分配体制,个人的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等作为共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居民的收入多样化,必然造成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收入的差异,它们构成了居住空间分异的现实经济关系基础。

其次,从我国的房改政策看,单位制和福利分房制度的瓦解促使新型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

单位制的瓦解消除了居民在住房问题上对单位的依赖。

1998年国务院发布文件,指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住房供应制度,明确住房供应体系应由三个部分构成,即为高收入群体提供商品房,实行市场价;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经济适用房,实行政府指导价;为最低收入群体提供廉租住房,由政府给予补助,并在企事业单位设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

这种针对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供应体系本身体现了一种社会政策的分异。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城镇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使得居住的分异趋向极端。

在福利分房制度瓦解后,人们不再以职位高低、工龄长短、家庭负担等条件为标准来分配住房,而是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能力和条件,自主选择自己所归属的社区居住,形成居住空间的分异。

2.土地区位的优劣使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成为可能。

在经济繁荣、居住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人们在以交通、教育、卫生等社会环境和空气、景观等自然环境为择居依据的同时,更主要的考虑因素还是价格。

住宅价格主要是由住宅建筑物价格和宅基地价格构成的。

土地区位由于受到交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住宅价格也就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级差地租原理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正如伯吉斯的同心圆地域假说理论将城市划分的五个同心圆区域,这几个区域的地价各不相同。

由于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较为齐备、社会服务较为完善,人文环境吸引力最大,因而也是土地价格最高的区域。

距离城市中心越近,城市基础设施的密度越大,土地价格单位面积的地租成本随之增长,房价就较为昂贵。

目前,在我国许多城市已初步形成了所谓的商业中心区、金融区、工业园区等,每个区域的住宅价格不同,适应于不同经济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需求。

由于住宅价格与消费者的经济收入水平相挂钩,使得不同阶层分居在不同区位成为了可能。

随着住宅市场化的深入,开发商在开发上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和收入,人们在住房选择上也更多地考虑未来邻居的身份、地位和收入等。

3.城市居民的阶层分化直接导致了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

所谓社会阶层,是指在同一社会中,由于经济地位不同而分成的不同阶级中的若干层次,主要是通过个人的职位来界定的,也被称为社会经济等级。

一般来说,在社会转型期中,影响个人社会地位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间有较高的相关性,经济收入成为分层中轴后,因其他因素与经济收入高度相关,故经济收入大体上可代表其所属阶层。

社会经济尤其是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社会的收入差距和社会阶层的分化,从根本上引发了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的产生。

因为经济收入直接决定了一个阶层对城市社会空间资源的可进人性和竞争能力,城市中的中下层和下层(即低收入者)只能选择离工作地较远的经济适用房,而在社会阶层中处于较高位置的人则居住在高级别墅区或高档住宅区内。

以上海为例,将上海城市区域按照其开发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发展可分成五种不同类型的核心区域:北京三环外新住宅的开发趋向大体是,高档住宅和高收入人群大都汇聚于经济、教育及环境较好的朝阳区和海淀区,这两区的房价都很高;而经济适用房等低价普通住宅则集中在五环附近或开发较慢的南城。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形成居住空间分异的条件。

因为“人类是最有领域感的动物,即善于利用空间来控制人与人之间的交易,会维护领域的所有权以保证拥有其资源。

对空间的控制产生心理结果,例如担忧感、满足感、光荣感、屈从感等”。

城市中不同阶层的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使阶层间出现认同性的整合危机,阶层间产生分离的意愿。

因此,不同的异质性阶层皆趋向于选择同质性的阶层而居,这是形成新的居住空间分异的心理因素。

三、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及对策思考当前我国城市正在逐渐形成不同阶层居住在城市不同区位的分异状况,使得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社会距离拉大。

这一方面使得富人和穷人之间形成各自交往的社会网络,造成社会分层的极化和断裂;另一方面这种区隔的出现使得贫困阶层逐渐远离主流社会和主流群体,容易出现贫困固化和社会阶层的对立,容易激发社会矛盾。

如北京、上海、深圳、苏州、合肥等地出现的贫富阶层居住分异和隔离现象,一方面加剧了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融合,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日益凸显的城市居住分异现状会引发一系列的城市病,容易引发人们的仇富心理,不利于社会的治安和稳定。

居住在经济适用房和安居工程房的人会敌视居住在高档住宅区的人,高档住宅区的人也会冷淡和漠视居住在经济适用房和安居房里的人。

由于城市发展对合理的城市规划的紧迫需要,使得对于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早期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诸如居住拥挤、环境恶化、社会治安恶化等社会问题,中国城市在快速迈向现代化,应吸取相应的经验和教训,在居住空间分异的加剧方面需要科学合理的调节。

其中政府的合理干预和扶持是形成合理的居住空间分异的保障。

政府应加强管理机构的居住市场调控功能研究,积极利用各种政策调控市场“看不见的手”,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调配城市居住空间资源的公平分配,把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当代城市共同居住生活的简介:在城市社会中,同质性与异质性是一对连体的双生子,是相互对立而又彼此支持的两个方面。

就城市共同居住生活的层面来看,这二者的互动作用亦从未曾消失过,尤其是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与加剧的当代城市。

协调处理共同居住生活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即混合性)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倡导公正与民主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Abstract: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are twinborn in city society. They oppose and bolster each other. Furthermore, reciprocity between them is never absent in communal dwelling condition, especially in cities nowadays, in which social mobility has become faster and greater. Coordination in dealing these two has profound meaning in 关键字:同质性居住混合性居住地缘性相关站中站:城市规划1 当代城市社会的异质性与同质性1.1异质与多样城市作为庞大、永久性、密集的人类聚落,是多种文化模式、观念、社会分工、职业以及不同生活习惯的容器,近一百年来,开放性与流动性的增大更强化了其重要的特征:异质性。

不同于乡村社会,城市生活行为中虽然仍会出现主流的大众趋同的社会生活形态,但它所受到的主流的控制要弱得多,对于传统的神圣性、民俗的确定性,它都提出了更大的质疑。

从某种角度上说,在城市中个人的自由程度较之以往大有提高,选择性与机动性也较大。

城市社区在潜在互动者增加的同时,互动的强度亦相应减弱,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居民不象小城镇中的居民那样在某些社会环境里能时常碰面与互动,他们更多地是在专门化角色的条件下认识与交往,但其所担当的角色也要多得多,因此,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更为形式化、表面化与暂时化,交往行为却发生得频繁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