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外基质

细胞外基质
细胞外基质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是由成纤维细胞、间质细胞、上皮细胞等体内各种组织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分布和聚集在细胞表面和细

胞间质的大分子物质所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故称细胞外基质(间质),是细胞和组织赖以生存、活动和调节的外环境。

主要作用:一方面为细胞和组织提供支持、联结、固定、保水、缓冲等物理性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又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信息传递和汇集的中介。它可通过各种信号传递系统,调节细胞生长、增殖、迁移、分化、粘附、代谢、损伤修复、组织重构等各种生理功能。被称为是人体细胞和组织内稳态的主要调节者(The Central Regulator of Cell and Tissue Homeostasis)。

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十分复杂,除了各型胶原以外,还有各种粘连蛋白(FN)、层连蛋白(LN)、氨基聚糖(GAG)、蛋白聚糖(PG)、弹性蛋白(Elastin)、内动素(Cytotatin)、血栓结合素(Thrombospondin)、整合素(Integrin)、玻连蛋白(Vitronetin VN)、连结蛋白(Connexins)、钙粘素(Cadherins)、选择素(Selectin)、粘附素(细胞粘合素)、细胞粘合素(Cytotatin)等几十个类别。每一种类别又有几种至十几种亚型。

细胞不同产生和分泌的细胞外基质成分亦不同;组织不同所含的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和比例亦不同;即使同一种细胞,同一种组织,在不同的生理、病理和反应条件下,细胞外基质的成分、结构和构型亦不同;结构和构型不同,细胞外基质的功能和作用亦不同。随着基因和蛋白质组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新的细胞外基质分子还在不断诞生,其类型、构型、构像还有更多发现,其功能亦在不断的扩展,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细胞外基质的网络家族和体系。

细胞外基质虽然来源、成分、分型和功能不同,各司其责,但在结构和功能上,它们又排列有序、疏密相间、相互联结、彼此协同,在细胞间质、组织间隙和器官内,形成各种复杂的相对固定的形式和分层网状结构,形成许多不同的功能结构区域,如在血管,可以形成内膜表面的粘附保护层、内膜下层、基底膜层、内弹力层、外弹力层、血管中层和外层系膜结缔组织等等。每一个结构区域都具

有其复杂的成分、结构和各自的功能,形成多重通道、支架、隔栅、巢穴或屏障,保护和调节着血管的完整的功能。

细胞外基质来源于器官和组织内的不同细胞。细胞不同,产生和分泌的基质成分亦不同,如在心脏,肌肉细胞可以产生胶原IV、VI、层连蛋白和蛋白聚糖等;内皮细胞可以产生胶原I、III、IV、LN和FN;成纤维细胞可以产生胶原I、III、FN、Periostin(骨膜蛋白)等。组织和器官内的其它细胞,如炎症免疫细胞亦可产生和分泌多种细胞外基质、细胞和生长因子及其相关的蛋白酶等。但是,在这些细胞当中,成纤维细胞仍然是细胞外基质最主要的来源,尤其是在损伤修复和组织重塑的反应中。

细胞外基质是相对稳定的,无论是可溶性或不溶解的大分子物质,在正常生理条件下都有着相对固定的分布和存在形式。但是,其代谢却十分活跃,不断生成,又不断降解,时时刻刻都在“吐故纳新”和“新陈代谢”。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s)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已了解体内约有30多种MMP和20多种TIMP。MMPs可以降解多种胶原和细胞外基质分子;而TIMPs可以与各种MMP结合,抑制MMP的作用,以维持细胞外基质的动态平衡。这样在细胞外和组织间隙形成了一个以细胞外基质为中心的ECM-MMP和TIMP

的复杂的、动态的、可调的合成、代谢和功能的支架和网络。这个网络体系还可以与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心血管活性物质相结合,聚集和整合多种细胞信息传递的途径,它不仅可以调节细胞和器官的功能活动,也可以调节各种细胞外基质的生成和分泌,调节MMP和TIMP的表达和作用。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ECM 网络调节体系和细胞、组织和器官活动和赖以生存的“微环境”,以保证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的实施,应对各种生理和病理刺激的反应。它们是细胞和组织生活和居住的“小区”和“物业管理者”,是细胞内外环境的中介、桥梁和调控场所。

细胞外基质作为细胞和组织内稳态的调节者,它不仅可作为干细胞、前体细胞、体细胞的niches(小生态环境)参与各种组织、胚胎、器官的形成、发育、修复和再生,而且它又可作为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生物活性调节因子的整合和信息传递者,在细胞分裂、生长、存活、极性、形态、增殖、分化、迁移、

自噬、运动和可塑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参与肿瘤、炎症、免疫、神经、老化、遗传、呼吸、泌尿、消化等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尤其在肿瘤的浸润、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心血管系统,它与心血管的发育、血管形成、血管再塑、细胞粘附和血栓形成、内膜下迁移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肌细胞的收缩舒张、缺氧/再灌损伤、炎症免疫、脂质沉着与斑块形成、血管硬化与心肌纤维化等心血管生理和病理过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功能不全、瓣膜病、先心病、糖尿病等各种心血管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心血管病时,依心血管病发病的过程,细胞外基质呈现时程性的变化:在发病初期,多表现为ECM网络调节的异常,如生长因子、活性物质、MMP/TIMP

的表达变化;进而产生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改变、合成和降解平衡失调,ECM组分比例的变化;继而产生ECM组成、构型、构像的变化,从而影响ECM的支撑、巢穴、屏障、信息汇聚和传递功能,再引起细胞表型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最后产生病理形态和组织器官的损伤,而引起各种严重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这种时空性的改变是相互交叉、相互诱导、互为因果、前后互通和循环往复的。不同心血管疾病,即使同一种心血管疾病,不同原因,不同危险因子、不同类型、不同病程,细胞外基质的改变亦是不同的。但是,都有细胞外基质网络调节的变化,都有细胞外基质性质、数量、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它们是心血管病发生和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病生理基础,亦是诊断和防治心血管病的重要的生物标记物和靶分子,亦是研发心血管新药物的重要靶点和目标。

近20年来,细胞外基质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和惊人的成就(Science 326:1216,2009; Pharmacol Rev 61:198–223, 2009),但是,鉴于细胞外基质众多的成员,多重的生理功能,复杂的网络调节体系和广泛而重要的病生理意义,细胞外基质的研究还是一个“青少年”。还需要不断深入,不断丰富。无论是分子与结构,合成与代谢,聚合与离散,可溶性与不可溶性,分泌和机制,降解与再利用,信息的整合与传递,组成与相互作用,功能和调节,病生理和临床意义,检测技术和生物工程,防治方法和新药开发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新的成员、新的结构、新的功能将不断涌现,细胞外基质的网络调节体系将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4细胞连接与细胞外基质

第四章细胞连接与细胞外基质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紧密连接存在于 A.结缔组织 B.血液细胞间 C.肌肉细胞间 D.上皮细胞间 E.神经细胞间 2.能够封闭细胞间隙的连接是 A.桥粒 B.半桥粒 C.紧密连接 D.缝隙连接 E.都不是 3.小肠柱状上皮细胞在肠腔面细胞间隙顶端形成闭锁小带,长度约A.10-100nm B.10-200nm C.50-100nm D.50-200nm E.50-400nm 4.有肌动蛋白纤维参与的连接类型是 A.带状桥粒 B.半桥粒 C.点状桥粒 D.紧密连接 E.缝隙连接 5.缝隙连接两细胞间的间隙是

A.1nm B.2nm C.5nm D.10nm E.20nm 6.带状桥粒连接两细胞间的间隙约是 A.5nm B.10nm C.20nm D.30nm E.50nm 7.点状桥粒连接两细胞间的间隙约是 A.5-10nm B.10-20nm C.20-25nm D.25-30nm E.30-50nm 8.缝隙连接的连接小体的中心孔径为 A.0.1nm B.0.5nm C.1nm D.1.5nm E.2nm 9.构成缝隙连接的连接小体的连接蛋白分子每个分子跨膜A.1次 B.2次 C.4次 D.6次 E.7次

10.在紧密连接中起作用的是 A.钙粘蛋白 B.ZO-1多肽 C.整合蛋白 D.连接蛋白 E.都不是 11.在创伤组织修复时,细胞分泌大量 A.蛋白聚糖 B.透明质酸 C.胶原 D.层粘连蛋白 E.纤连蛋白 12.动物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是 A.弹性蛋白 B.层粘连蛋白 C.胶原 D.纤连蛋白 E.结蛋白 13.细胞外基质中非糖基化的蛋白是 A.弹性蛋白 B.胶原 C.层粘连蛋白 D.纤连蛋白 E.都不是 14.肾小球基膜成为血浆和尿液的过滤器。A.层粘连蛋白 B.胶原 C.纤连蛋白 D.弹性蛋白

第四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第四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综合习题] 一、名词解释 (一)重点名词 1.黏着斑 2.黏着带 3.兼性分子 4.锚定连接 5.锚蛋白 6.人工膜 7.双分子片层模型 8.生物膜 9.钙黏素 10.细胞黏着 11.细胞外被 12.细胞皮层 13.细胞连接 14.细胞膜 15.细胞膜抗原 16.C.ell surfaC.e 细胞表面 17.通讯连接 18.连接子 19.细胞质膜 20.desmosome 桥粒 21.细胞外基质 22.外在膜蛋白 23.fluid mosaic.model 流动镶嵌模型 24.光脱色恢复技术 25.间隙连接 26.ghost 血影 27.血型糖蛋白 28.糖蛋白 29.hemidesmosome 半桥粒 30.内在膜蛋白· 31.1ipid 脂质 32.1iposome 脂质体 33.膜骨架 34.膜脂质 35.膜蛋白 36.成斑现象、成帽现象 37.plasmodesma 胞间连丝 38.紧密连接 39.单位膜模型 (二)相关名词 1.基(底)膜 2.细胞黏附分子 3.胆固醇 4.胆碱 5.胶原 6.去垢剂

7.弹性蛋白 8.伸展蛋白 9.纤黏连蛋白 10.糖萼 11.糖胺聚糖 12.血红蛋白 13.透明质酸 二、是非判断 1.生物膜是指细胞膜,也称质膜。 2.所有生物膜中的蛋白质和脂的相对含量都相同。 3.相对不溶于水的亲脂性小分子能自由穿过细胞质膜。 4.质膜对带有电荷的分子都是高度不通透的。 5.胆固醇在动物细胞膜中含量相当高,但不存在于植物细胞膜和原核生物细胞膜中。 6.动物细胞质膜中胆固醇的含量相当高,植物细胞质膜中胆固醇的含量极少,原核细胞质膜中不含胆固醇。 7.若改变血的离子强度,则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条带消失,说明这两种蛋白质不是内在膜蛋白。 8.细菌质膜上的孔蛋白跨膜方式是通过B折叠。 9.糖蛋白和糖脂上的糖基既可位于质膜的内表面,也可位于质膜的外表面。 10.膜脂和膜蛋白都具有流动性,能够翻转运动。 11.用细胞松弛素B处理细胞,可大大增加膜的流动性。 12.可用荧光免疫标记技术来证明膜的流动性。 13.上皮细胞、肌肉细胞和血细胞都存在细胞连接。 14.桥粒、半桥粒和带状桥粒有中间纤维的参与。 15.上皮细胞间桥粒连接处的中间纤维是角蛋白纤维。 16.半桥粒是上皮细胞与基底膜的连接方式。 17.桥粒与半桥粒的形态结构不同,但功能相同。 18.间隙连接和紧密连接都是脊椎动物的通讯连接方式。 19.间隙连接将一个细胞的细胞骨架与相邻细胞的骨架连接起来或与胞外基质相连。 20.连接子蛋白位于细胞内的是其C端,而其N端位于细胞外。 21.小肠平滑肌收缩依赖间隙连接。 22.纤连蛋白促进血液凝固。 23.弹性蛋白与胶原极为相似,其氨基酸组成中都含有Gly—x-y重复序列。24.细胞间隙连接的连接单位叫连接子,由6个亚基组成,中间有孔道,可以进行物质的自由交换。 25.选择素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蛋白介导的细胞黏着都是钙依赖性的。26.整联蛋白的细胞内结构域同胞质骨架的中间纤维相连。 27.整联蛋白是一种跨膜蛋白,细胞外结构域可与纤连蛋白的RGD序列结合。28.细胞外基质主要用于维持组织结构,对细胞功能的影响不大。 29.胶原在内质网中是可溶的,在细胞外基质中是不可溶的。 30.透明质酸和蛋白聚糖在细胞迁移和转化中起主要作用。 31.透明质酸使组织具有抗张能力,而胶原纤维使组织具有抗压能力。32.透明质酸是一种重要的氨基聚糖,是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 33.由于蛋白聚糖坚硬的刚性结构,它可以承受大的压力。 34.蛋白聚糖是细胞外激素储存库。 35.层黏连蛋白受体是由。A.B和R三条链构成。 36.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层黏连蛋白是一个对称的十字形结构。

第四章细胞环境与互作 细胞生物学(王金发版)章节总结

第四章细胞环境与互作 细胞相互间以及细胞与细胞环境的相互作用调节着细胞的迁移、生长以及组织的三维结构。 4.1细胞表面 细胞通过表面发生细胞识别、细胞黏着、细胞连接、细胞通讯。包括细胞被与细胞壁。 4.2细胞外基质(环境) 细胞外基质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其它组织特化细胞合成分泌。 4.2.1细胞外基质的组成 细胞外基质主要由三大类物质组成:蛋白聚糖、结构蛋白(胶原纤维等)、黏着蛋白。 4.2.1.1蛋白聚糖 (1)分子结构 糖胺聚糖:重复二糖单位构成的无分支长链多糖。如硫酸角质素等,二糖都带有负电荷。 蛋白聚糖:大多数糖胺聚糖都与核心蛋白的丝氨酸残基共价结合形成糖和蛋白质的复合物。糖占绝大部分。 透明质酸:可以单独存在,也可参与蛋白聚糖的形成,还可以同蛋白聚糖结合,透明质酸作为主干,连接很多蛋白聚糖,形成透明质酸-蛋白聚糖复合物。(2)功能 ①细胞外基质的填充物。直接与胶原纤维连接形成动物细胞外的网络结构。 ②由于蛋白聚糖具有丰富的负电荷,因此能够结合阳离子、水分,形成多孔的水合胶,使细胞表面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同时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因此,细胞外基质中蛋白聚糖所携带的多糖基团就决定了细胞外基质的物理性质。 ③蛋白聚糖对细胞黏着、细胞迁移、细胞分化都起到一个支架作用。 4.2.1.2胶原和弹性蛋白 4.2.1.2.1胶原 (1)分子结构 基本结构单位是原胶原,一级结构具有(Gly-X-Y)n重复单位(X,Y常为脯氨酸和羟脯氨酸),原胶原是由三条α肽链螺旋组成。进一步装配为胶原(见下)。不同类型胶原由不同的胶原蛋白氨基酸组成。 (2)胶原合成与装配 粗面内质网的核糖体上合成含有信号肽的原α链,即前原胶原,内质网内分子内交联,形成前胶原,进入高尔基体,加工修饰,如羟基化,糖基化等,分泌到细胞外,被蛋白水解酶水解掉两个尾端,形成胶原,再通过分子间交联形成胶原原纤维,最后再形成胶原纤维。

细胞外基质及相关遗传病概述

细胞外基质及相关遗传病概述 何林1 王峡2雷宇华1* (1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石家庄050017;2石家庄市第二中学050000) 摘要细胞外基质主要包括胶原、弹性蛋白、非胶原糖蛋白、氨基聚糖与蛋白聚糖四大类型,在各种 组织细胞中广泛分布。细胞外基质对细胞结构的维持以及细胞的分化、迁徙和增殖等有重要的调节作 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外基质的异常密切相关,本文对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和功能以及与细胞 外基质相关的遗传病进行概述。 关键词细胞外基质遗传病 除细胞外,构成机体组织与器官的成分中还有一些非细胞性的成分,即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c, ECM)。细胞外基质广泛分布于构成组织的细胞之间,正是通过细胞外基质细胞才得以行使多种功能,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组织与器官。在医学上细胞外基质与细胞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结构与功能异常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对细胞外基质的研究备受重视,已成为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细胞外基质及其异常引起的遗传性疾病进行概述。 1 细胞外基质的组成与功能 细胞外基质是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空间的由蛋白质和多糖纤维构成的胶体结构体系。构成细胞外基质的大分子种类繁多,根据化学组成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即胶原蛋白、弹性蛋白、非胶原糖蛋白、氨基聚糖与蛋白聚糖。 胶原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纤维蛋白,其分子是由三条α螺旋肽链构成的三螺旋结构,是细胞外基质的框架结构。不同组织中的胶原蛋白种类互不相同:如皮肤组织中的胶原蛋白以Ⅰ型胶原蛋白为主,主要参与皮肤的损伤后修复;软骨组织则以Ⅱ型胶原蛋白分布为主。弹性蛋白是由750~83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具有高度疏水性的非糖基化纤维蛋白。它作为细胞外基质中的重要组分,以两种短肽相互交联构成了疏松极富弹性的网状结构。弹性蛋白纤维和胶原蛋白纤维相互交织,赋予组织一定弹性和高度韧性。氨基聚糖又称黏多糖,是指由重复的氨基己糖和糖醛酸二糖为单位排列聚合形成的直链多糖,可赋予组织良好的润滑作用和抗压能力。蛋白聚糖是由氨基聚糖和核心蛋白(透明质酸除外)共价结合形成的巨分子糖蛋白。因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和存在形式的差异而发挥不同的生物学功能。非胶原糖蛋白主要有层黏连蛋白和纤连蛋白两大类。纤连蛋白包括血浆纤连蛋白和细胞纤连蛋白两种类型,是一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链形成的二聚体或多聚体,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黏着,促进细胞的迁移与分化等。层黏连蛋白是由一条重链(α链)和两条轻链(β链和γ链)组成,并通过二硫键交联结合成非对称的十字形异构三聚体,其具有保持细胞间粘附以及细胞极性的作用。 细胞外基质不仅对组织细胞赋予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而且还与细胞的增殖、分化、识别、黏着和迁移等基本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2 与细胞外基质相关的遗传病 2.1 赫勒氏综合征赫勒氏综合征(Hurler syndrome)黏多糖贮存症IH型,是由Hurler于1919年首先报道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会出现角膜的湿润混浊,生长发育迟缓,肝脾肿大,常伴有严重的关节障碍和智力障碍等症状,患者的皮肤粗厚,尤其是上肢、胸部及指趾皮肤呈结节样增厚。患者还容易发生气道阻塞等呼吸道问题,在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儿童患者会因呼吸道疾病而在十岁前就死亡。研究显示,该病的发病机制是机体缺乏α-L-艾杜糖醛酸酶(IDUA酶)导致氨基聚糖中的硫酸皮肤素和硫酸肝素降解受阻,并在体内堆积[1]。研究还发现,编码IDUA酶的基因定位于4p16.3,全长19kb,共包含14个外显子和13个内含子,正是该区域基因的突变导致了该病的发生。目前针对赫勒氏综合征的治疗包括骨髓移植(尽可能减少粘多糖的进一步堆积)、酶替代疗法(采用外源补充IDUA)和基因疗法(包括正确基因替代疗法和原位修复IDUA基因疗法)。这几种

细胞生物学第十三至十七章作业答案

第十三章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1 什么是细胞周期?简述细胞周期各时相及其主要事件。 答:细胞周期: 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开始生长到下次有丝分裂终止所经历的全过程。 细胞周期各时相的生化事件: ①G1期:DNA合成启动相关,开始合成细胞生长所需要的多种蛋白质、RNA、碳水化合物、脂等,但不合成DNA; ②S期: 开始合成DNA和组蛋白;在真核细胞中新和成的DNA立即与组蛋白结合,组成核小体串珠结构; ③G2期:主要大量合成ATP、RNA和蛋白质,包括微管蛋白和成熟促进因子等; ④M期: 为细胞分裂期,一般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4个时期。 2 细胞通过什么机制将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有何生物学意义? 答:细胞将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的机制可以归纳为牵拉假说和外推假说。 ①牵拉假说:染色体向赤道面方向运动,是由于动粒微管牵拉的结果。动力微管越长,拉力越大,当来自两级的动粒微管拉力相等时,即着丝粒微管形成的张力处于动态平衡时,染色体即被稳定在赤道面上; ②外推假说:染色体向赤道方向移动,是由于星体的排斥力将染色体外推的结果。染色体距离中心体越近,星体对染色体的外推力越强,当来自两极的推力达到平衡时,推力驱动染色体移到并稳定在赤道板上。 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后,Mad2和Bub1消失,才能启动细胞分裂后期,并为染色体成功分开并且平均分配向两极移动做准备。 3 细胞周期有哪些主要检验点?各起何作用? 答:细胞周期有以下主要检验点: ①G1/S期检验点:检验DNA是否损伤、能否启动DNA的复制,作用是仿制DNA损伤或是突变的细胞进入S期; ②S期检验点:检验DNA复制是否完毕,DNA复制完毕才能进入G2期; ③G2/M期检验点:DNA是否损伤、能否开始分裂、细胞是否长到合适大小、环境是否利于细胞分裂,作用是使得细胞有充足的时间将损伤的DNA得以修复; ④中-后期检验点:纺锤体组装的检验,作用是抑制着丝点没有正确连接到纺锤体上的染色体,确保纺锤体正确组装。 4、细胞周期时间是如何测定的? 答:测定细胞周期的方法很多,有同位素标记法、细胞计数法等,其中标记有丝分裂百分率法是常用的一种测定方法。 标记有丝分裂百分率法的原理是对测定细胞进行脉冲标记、定时取材、利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显示标记细胞,通过统计标记有丝分裂百分数的办法来测定细胞周期。 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是BrdU渗入测定细胞周期的方法。BrdU(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加入培养基后,可做为细胞DNA复制的原料,经过两个细胞周期后,细胞中两条单链均含BrdU 的DNA将占l/2,反映在染色体上应表现为一条单体浅染。如经历了三个周期,则染色体中约一半为两条单体均浅染,另一半为一深一浅。细胞如果仅经历了一个周期,则两条单体均深染。计算分裂相中各期比例,可算出细胞周期的值。 5、细胞周期同步化有哪些方法? 比较其优缺点? 答:①自然同步化:自然界存在的细胞周期同步化过程。 ②人工同步化包括人工选择同步化和人工诱导同步化两种方法,比较如下:

细胞生物学 第四章

第四章一.名词解释: 1. 细胞膜 (cell membrane)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的生物膜,又称质膜,厚度6-10nm,是细胞间或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分界,维持着细胞内外环境的差别。电镜下,细胞膜呈三层结构,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骨架,每个磷脂分子都可以自由地作横向运动,其结果使膜具有流动性、弹性。磷脂双分子层的内外两侧是膜蛋白,有时镶嵌在骨架中,也能作横向运动。 2. 流动镶嵌模型(fluidmosailmodel)认为球形膜蛋白分子以各种镶嵌形式与磷脂双分子层 相结合,有的镶在内外表面,有的则部分或全部嵌入 膜中,有的贯穿膜的全层,这些大多为功能蛋白。这 一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较好地体现细 胞的功能特点,被广泛接受。 3. 脂质体(liposome)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自我装配成稳定的脂双层 膜的球形结构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球形脂质小囊。 4. 整合蛋白(integralprotein)又称内在蛋白,跨膜蛋白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细胞膜中 或内外两侧。以非极性氨基酸与脂双分子层的非极性 疏水区相互作用而结合在质膜上。整合蛋白几乎都是 完全穿过脂双层的蛋白,亲水部分暴露在膜的一侧或 两侧表面;疏水区同脂双分子层的疏水尾部相互作用; 整合蛋白所含疏水氨基酸的成分较高。跨膜蛋白可分 为单次跨膜,多次跨膜,多亚基跨膜等。 5. 膜转运蛋白 (membrane transportprotein)细胞膜中具有转运功能的跨膜蛋白,可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6. 外周蛋白(peripheralprotein)又称附着蛋白,完全外露在脂双分子层的内外两侧, 主要是通过非共价健附着在脂的极性头部,或整合蛋 白亲水区的一侧,间接与膜结合。

细胞外基质与心血管病

细胞外基质与心血管病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由成纤维细胞、间质细胞、上皮细胞等体内各种组织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大分子物质。主要分为胶元、非胶元糖蛋白、蛋白聚糖和弹性蛋白等四大类,主要分布和聚集在细胞表面和细胞间质,多成复杂网络结构,故称细胞外基质(间质)。它们是细胞和组织赖以生存、活动和调节的外环境:一方面为细胞和组织提供支持、联结、固定、保水、缓冲等物理性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又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信息传递和汇集的中介。它可通过各种信号传递系统,调节细胞生长、增殖、迁移、分化、粘附、代谢、损伤修复、组织重构等各种生理功能。被称为是人体细胞和组织内稳态的主要调节者(The Central Regulator of Cell and Tissue Homeostasis)。 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十分复杂,除了各型胶元以外,还有各种粘连蛋白(FN)、层连蛋白(LN)、氨基聚糖(GAG)、蛋白聚糖(PG)、弹性蛋白(Elastin)、内动素(Cytotatin)、血栓结合素(Thrombospondin)、整合素(Integrin)、玻连蛋白(Vitronetin VN)、连结蛋白(Connexins)、钙粘素(Cadherins)、选择素(Selectin)、粘附素(细胞粘合素)、细胞粘合素(Cytotatin)等几十个类别。每一种类别又有几种至十几种亚型。细胞不同产生和分泌的基质成分亦不同;组织不同所含的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和比例亦不同;即使同一种细胞,同一种组织,在不同的生理、病理和反应条件下,细胞外基质的成分、结构和构型亦不同;结构和构型不同,细胞外基质的功能和作用亦不同;同一类型的细胞外基质,它还可分解成不同的降解片段,也有不同的生理功能。随着基因和蛋白质组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新的细胞外基质分子还在不断诞生,其类型、构型、构像还有更多发现,其功能亦在不断的扩展,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细胞外基质的网络家族和体系。 细胞外基质虽然来源、成分、分型和功能不同,各司其责,但在结构和功能上,它们又排列有序、疏密相间、相互联结、彼此协同,在细胞间质、组织间隙和器官内,形成各种复杂的相对固定的形式和分层网状结构,形成许多不同的功能结构区域,如在血管,可以形成内膜表面的粘附保护层、内膜下层、基底膜层、内弹力层、外弹力层、血管中层和外层系膜结缔组织等等。每一个结构区域都具有其复杂的成分、结构和各自的功能,形成多重通道、支架、隔栅、巢穴或屏障,保护和调节着血管的完整的功能。细胞外基质来源于器官和组织内的不同细胞。细胞不同,产生和分泌的基质亦不同,如在心脏,肌肉细胞可以产生胶元IV、

细胞学作业第十七章--细胞的社会联系

一、细胞通过哪些方式产生社会联系?细胞社会联系有何生物学意 义? 细胞黏着、细胞连接、细胞通讯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构成复杂的细胞社会。细胞社会联系在胚胎发育、组织构建等过程中尤为重要。细胞的社会联系体现在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胞外环境甚至机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在胚胎发育中,胚胎细胞通过细胞社会的联系彼此交流信息,以决定细胞的行为和命运,包括结构和功能分化、位置以及生死抉择等。细胞社会联系是组织建成、维持及修复的最主要保障。神经细胞、免疫细胞以及内分泌细胞通过社会性联系,共同参与并维持机体的稳态平衡。 二、细胞连接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功能? 动物细胞有三种类型的连接∶紧密连接,粘着连接,间隙连接,每一种连接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封闭(紧密连接)、粘着(斑形成连接)和通讯(间隙连接)。这三种类型的细胞连接中,粘着连接最为复杂,并且易同细胞粘着相混淆。根据粘着连接在连接中所涉及的细胞外基质和细胞骨架的关系又分为四种类型:桥粒、半桥粒、粘着带和粘着斑。 三、细胞黏着分子与胞外基质成分有哪些,分别有什么功能? 细胞黏着分子可大致分为五类:钙粘素、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合素及透明质酸粘素。钙粘素,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合素,透明质酸粘素 钙粘素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介导细胞连接,在成年脊椎动物,E-钙粘素是保持上皮细胞相互粘合的主要CAM,是粘合带的主要构成成分。桥粒中的钙粘素就是desmoglein及desmocollin。 2.参与细胞分化,钙粘素对于胚胎细胞的早期分化及成体组织(尤其是上皮及神经组织)的构筑有重要作用。在发育过程中通过调控钙粘素表达的种类与数量可决定胚胎细胞间

第十七章 生物氧化-习题

第十七章生物氧化 一、选择题 ⒈关于生物氧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的化学本质相同; B、厌氧生物不具有生物氧化功能; C、生物氧化不一定同 磷酸化偶联;D、在细胞外也能进行生物氧化;E、生物氧化最本质的特征是有电子的得失 ⒉关于电子传递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NADPH中的氢也可以进入呼吸链氧化; B、1分子铁硫中心(2Fe-2S)每次传递2个电子; C、NADH 脱氢酶是一种黄素蛋白;D、各种细胞色素的吸收光谱均不同;E、在某些情况下电子传递不一顶与磷酸化偶联 ⒊关于氧化磷酸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电子传递复合物II不与磷酸化偶联; B、动力势是H+回到膜内的动力; C、解偶联剂不能阻抑电 子传递;D、F1-ATP酶有合成及水解ATP双功能;E、氧化是放能过程,磷酸化是吸能过程 ⒋关于线粒体穿梭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内膜上有两种NADH脱氢酶分别以FMN和FAD为辅基; B、每对氢经过磷酸甘油酸或苹果酸 穿梭系统进入呼吸炼均能产生3个ATP;C、苹果酸进入线粒体内必须有膜上交换体协助;D、ATP 或ADP穿越线粒体内膜需由腺苷酸转位酶催化;E、Pi离子可与OH-交换进入线粒体 ⒌ F1F0-ATPase的活性中心位于() A、α亚基; B、β亚基; C、γ亚基; D、δ亚基; E、ε亚基; ⒍下列哪一种物质最不可能通过线粒体内膜?() A、Pi; B、苹果酸; C、柠檬酸; D、丙酮酸; E、NADH ⒎可作为线粒体内膜标志酶的是() A、苹果酸脱氢酶; B、柠檬酸合成酶; C、琥珀酸脱氢酶; D、单胺氧化酶; E、顺乌头酸酶 ⒏将离体的线粒体放在无氧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内膜上的呼吸链的成分将会完全以还原 形式存在,这时如果忽然通入氧气,试问最先被氧化的将是内膜上的哪一种复合体?() A、复合体I; B、复合体Ⅱ; C、复合体Ⅲ; D、复合体Ⅳ; E、复合体Ⅴ ⒐如果质子不经过F1F0-ATP合成酶回到线粒体基质,则会发生() A、氧化; B、还原; C、解偶联; D、紧密偶联; E、主动运输 ⒑在离体的完整的线粒体中,在有可氧化的底物的存在下,加入哪一种物质可提高电子传递和氧气摄入量?() A、NADH; B、更多的TCA循环的酶; C、ADP; D、FADH2; E、氰化物 ⒒下列化合物中,除了哪一种以外都含有高能磷酸键?() A、NAD+; B、ADP; C、NADPH; D、FMN; 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⒓下列反应中,哪一步伴随着底物水平的磷酸化反应() A、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 B、甘油-1,3-二磷酸→甘油-3-二磷酸; C、柠檬酸→α酮戊二酸; D、琥珀酸→延胡索酸; E、苹果酸→草酰乙酸 ⒔乙酰CoA彻底氧化过程中的P/O值是() A、2.0; B、2.5; C、3.0; D、3.5; E、4.0; ⒕肌肉组织中肌肉收缩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以哪种形式贮存?() 1

BD BioCoatTM细胞外基质

BD BioCoat TM细胞外基质 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对细胞行为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促进细胞的增殖与分化。BD的不同细胞外基质成分为细胞提供模拟体内的细胞环境,可用于细胞的形态、生化功能、迁移或侵袭及基因表达等研究。 BD Matrigel TM基底膜基质 促进多种细胞的分化 形成基底膜三维胶质结构 提高人肿瘤细胞在裸鼠上的生长速度 建立评估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模型 BD Matrigel是从富含胞外基质蛋白的EHS小鼠肿瘤中提取出基底膜基质,其主要成分有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巢蛋白、硫酸肝素糖蛋白,还包含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在室温条件下,Matrigel聚合形成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三维基质,模拟体内细胞基底膜的结构、组成、物理特性和功能,有利于体外细胞的培养和分化,可用于对细胞形态、生化功能、迁移、侵染和基因表达等的研究。 BD Matrigel基底膜基质形成的三维培养基质,可促进上皮细胞、肝细胞、Sertoli细胞、黑色素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甲状腺细胞及毛囊细胞等的贴壁与分化。同时,Matrigel还能影响乳腺上皮细胞的蛋白表达,支持外周神经的新生和牛输卵管上皮细胞的分化。 不同配方的BD Matrigel可以满足不同的实验要求。低生长因子(GFR)的Matrigel基底膜基质适用于对基质成分要求严格的实验,如细胞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的研究等。不含酚红的Matrigel适用于荧光检测或显色反应等分析。高浓度的Matrigel适用于研究血管生成、肿瘤细胞迁移和体内肿瘤模型的建立等。 产品描述数量特点货号报价 5ml标准型356234 1880 BD Matrigel TM基质基底膜 BD Matrigel TM Basement Membrane matrix 10ml354234 3320 5×10ml356235 14940 10ml高浓度(HC)354248 5200 10ml标准型356237 3360 BD Matrigel TM基底膜基质,无酚红 BD Matrigel TM Matrix Phenol Red-free 10ml高浓度(HC)354262 6000 5ml标准型356230 2560 BD Matrigel TM基底膜基质,低生长因子 Growth factor reduced(GFR)Matrigel matrix 10ml标准型354230 4608 10ml高浓度(HC)354263 6320 BD Matrigel TM基底膜基质,GFR,无酚红10ml标准型356231 3600 来源:EHS小鼠肿瘤

第四章刘凌云 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

第四章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 第一节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第二节细胞连接 第三节细胞外被与细胞外基质 第一节细胞质膜与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细胞膜只是真核细胞生物膜的一部分,真核细胞的生物膜(biomembrane)包括细胞的内膜系统(细胞器膜和核膜)和细胞膜(cell membrane)。 ?The cell membrane is the thin nearly invisible structure that surrounds the cytoplasm of the cell. ?it is a continuous membrane that completely surrounds the cell. ?It also connects the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and the nuclear membrane. In the image below we have colored the membrane to highlight its composition. The yellow represents the phospholipids. The purple represents the membrane proteins 一、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1、结构模型 1)三明治质膜结构模型: E.Gorter和F.Grendel(1925), 提出“protein-lipid-protein”三夹板或三明治质膜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影响20年之久。 2)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J.D.Robertson(1959年),提出单位膜模型,大胆的推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类-蛋白质单位膜构成,在电镜下观察,细胞膜显示出暗---亮----暗三条带,两侧的暗带的厚度约2nm, 推测是蛋白质,中间的亮带厚度约3.5nm,推测是脂双层分子。整个膜的厚度约是7.5nm。 3)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S.J.Singer和G.Nicolson(1972),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这种模型认为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蛋白质以不同的方式,镶嵌,覆盖或横跨双分子层。流动镶嵌模型强调了,a 膜的流动性,b 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4)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K.Simons et al(1997),提出了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Functional rafts in Cell membranes. Nature 387:569-572。 2、生物膜结构 目前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可以归纳如下: 1)磷脂双分子层是组成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成分,尚未发现膜结构中起组织作用的蛋白; 2)蛋白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或结合在其表面, 膜蛋白是赋予生物膜功能的主要决定者; 3)生物膜可以看成是蛋白质在双层脂分子的二维溶液。 2、Cell Membrane Structure Here we see a cross section of the cell membrane you should notice two different structures: The phospholipids are the round yellow structures with the blue tails, the proteins are the lumpy structures that are scattered around among the phospholipids. 二、生物膜的组成成分 (一)、膜脂成分: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三种类型。 ?1、磷脂:1)膜脂的基本成分(50%以上) ?2)分为二类: a 甘油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肌醇) ? b 鞘磷脂 ?3) 主要特征:①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两个非极性的尾(脂肪酸链) ?(心磷脂除外); ?②脂肪酸碳链为偶数,多数碳链由16,18或20个组成;

细胞外基质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是由成纤维细胞、间质细胞、上皮细胞等体内各种组织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分布和聚集在细胞表面和细 胞间质的大分子物质所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故称细胞外基质(间质),是细胞和组织赖以生存、活动和调节的外环境。 主要作用:一方面为细胞和组织提供支持、联结、固定、保水、缓冲等物理性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又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信息传递和汇集的中介。它可通过各种信号传递系统,调节细胞生长、增殖、迁移、分化、粘附、代谢、损伤修复、组织重构等各种生理功能。被称为是人体细胞和组织内稳态的主要调节者(The Central Regulator of Cell and Tissue Homeostasis)。 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十分复杂,除了各型胶原以外,还有各种粘连蛋白(FN)、层连蛋白(LN)、氨基聚糖(GAG)、蛋白聚糖(PG)、弹性蛋白(Elastin)、内动素(Cytotatin)、血栓结合素(Thrombospondin)、整合素(Integrin)、玻连蛋白(Vitronetin VN)、连结蛋白(Connexins)、钙粘素(Cadherins)、选择素(Selectin)、粘附素(细胞粘合素)、细胞粘合素(Cytotatin)等几十个类别。每一种类别又有几种至十几种亚型。 细胞不同产生和分泌的细胞外基质成分亦不同;组织不同所含的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和比例亦不同;即使同一种细胞,同一种组织,在不同的生理、病理和反应条件下,细胞外基质的成分、结构和构型亦不同;结构和构型不同,细胞外基质的功能和作用亦不同。随着基因和蛋白质组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新的细胞外基质分子还在不断诞生,其类型、构型、构像还有更多发现,其功能亦在不断的扩展,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细胞外基质的网络家族和体系。 细胞外基质虽然来源、成分、分型和功能不同,各司其责,但在结构和功能上,它们又排列有序、疏密相间、相互联结、彼此协同,在细胞间质、组织间隙和器官内,形成各种复杂的相对固定的形式和分层网状结构,形成许多不同的功能结构区域,如在血管,可以形成内膜表面的粘附保护层、内膜下层、基底膜层、内弹力层、外弹力层、血管中层和外层系膜结缔组织等等。每一个结构区域都具

细胞间质和细胞外基质的联系与区别

细胞间质和细胞外基质的联系与区别 细胞间质是由细胞产生的不具有细胞形态和结构的物质,它包括纤维、基质和流体物质(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等)。细胞间质对细胞起着支持、保护、连结和营养作用,参与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也就是说细胞间质是细胞的生活环境。 细胞外基质不只具有连接、支持、保水、抗压及保护等物理学作用,而且对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发挥全方位的生物学作用。 1.影响细胞的存活、生长与死亡 正常真核细胞,除成熟血细胞外,大多须粘附于特定的细胞外基质上才能抑制凋亡而存活,称为定着依赖性。例如,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一旦脱离了细胞外基质则会发生程序性死亡。此现象称为凋亡。 不同的细胞外基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不同。例如,成纤维细胞在纤粘连蛋白基质上增殖加快,在层粘连蛋白基质上增殖减慢;而上皮细胞对纤粘连蛋白及层粘连蛋白的增殖反应则相反。肿瘤细胞的增殖丧失了定着依赖性,可在半悬浮状态增殖。 2.决定细胞的形状 体外实验证明,各种细胞脱离了细胞外基质呈单个游离状态时多呈球形。同一种细胞在不同的细胞外基质上粘附时可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形状。上皮细胞粘附于基膜上才能显现出其极性。细胞外基质决定细胞的形状这一作用是通过其受体影响细胞骨架的组装而实现的。不同细胞具有不同的细胞外基质,介导的细胞骨架组装的状况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形状。3.控制细胞的分化 细胞通过与特定的细胞外基质成分作用而发生分化。例如,成肌细胞在纤粘连蛋白上增殖并保持未分化的表型;而在层粘连蛋白上则停止增殖,进行分化,融合为肌管。 4.参与细胞的迁移 细胞外基质可以控制细胞迁移的速度与方向,并为细胞迁移提供“脚手架”。例如,纤粘连蛋白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及角膜上皮细胞的迁移;层粘连蛋白可促进多种肿瘤细胞的迁移。细胞的趋化性与趋触性迁移皆依赖于细胞外基质。这在胚胎发育及创伤愈合中具有重要意义。细胞的迁移依赖于细胞的粘附与细胞骨架的组装。细胞粘附于一定的细胞外基质时诱导粘着斑的形成,粘着斑是联系细胞外基质与细胞骨架“铆钉”。 由于细胞外基质对细胞的形状、结构、功能、存活、增殖、分化、迁移等一切生命现象具有全面的影响,因而无论在胚胎发育的形态发生、器官形成过程中,或在维持成体结构与功能完善(包括免疫应答及创伤修复等)的一切生理活动中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两者一个是生存环境,一个则是对生命活动有更深的影响。

第四章 细胞环境与互作

第四章细胞环境与互作 教学目的 1、了解细胞表面的概念、结构特点、与质膜的关系等。 2、了解构成细胞外基质的三大类成份的组成、相互间以及与细胞质膜的关系。 3、掌握各种粘着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4、掌握细胞连接的几种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内容 本章从以下4个方面讨论了细胞的外部环境和相互作用: 1.细胞表面 2.细胞外基质 3.细胞识别与粘着 4.细胞连接 计划学时及安排 本章计划4学时:1~2节2学时,3~4节2学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多细胞的生命有机体中的细胞组成不同的组织,在这些组织中,细胞相互间以及细胞与细胞外环境维持着良好的关系。细胞相互间以及细胞与细胞环境的相互作用调节着细胞的迁移、生长、以及组织的三维结构。本章主要集中讨论细胞的表面结构、细胞外基质、细胞识别、细胞粘着和细胞连接等, 重点讨论的是细胞外基质、细胞粘着、细胞连接。 1. 细胞通过表面发生的作用包括细胞识别、细胞粘着、细胞连接、细胞通讯等。了解细胞表面的概念、结构特点、与质膜的关系等。 2. 细胞外基质是动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由三大类成份构成的。蛋白聚糖:它们能够形成水性的胶状物;结构蛋白:如胶原和弹性蛋白,它们赋予细胞外基质一定的强度和韧性;粘着蛋白, 如纤粘连蛋白和层粘联蛋白,它们促使细胞同基质结合。学习细胞外基质,重点是学习构成细胞外基质的三大类成份的组成、相互间以及与细胞质膜的关系。 3. 细胞识别是指细胞对同种或异种细胞、同源或异源细胞、以及对自己和异己物质分子的认识和鉴别。细胞粘着则是指相邻细胞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以某种方式粘合在一起,组成组织或与其他组织分开,这种粘合的方式比较松散。另外从事件发生的次序来说,细胞识别在先,细胞粘着在后,识别是粘着的基础。重点要掌握各种粘着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第四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第四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填空题 1.生物膜上的磷脂主要包括。 2.膜蛋白可以分为和。 3.生物膜的基本特征是。 4.内在蛋白与膜结合的主要方式、离子键作用和共价键结合。 5.真核细胞的鞭毛由蛋白组成,而细菌鞭毛主要由蛋白组成。 6.细胞连接可分为、、。 7.锚定连接的主要方式有和。 8.锚定连接中桥粒连接的是骨架系统中的,而粘着带连接的是。 9.组成氨基聚糖的重复二糖单位是。 10.细胞外基质的基本成分主要有、、和、和等。 11.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和等。 12.植物细胞之间通过相互连接,完成细胞间的通讯联络。 13.通讯连接的主要方式有、、。 14.细胞表面形成的特化结构有、、、、等。 15.统成为生物膜,他们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又称为质膜。 16.流动镶嵌模型强调生物膜的主要基本特征是。 17.膜脂主要的3种类型是、、。 18.根据膜蛋白分离的难易及其与脂分子的结合方式分 为、两种。 1.瞄定连接中,桥粒与半桥粒与细胞骨架系统中的连接,而粘着带 与粘着斑与连接。 2.通信连接的主要方式、、。 3.在蛋白质的肽序列中有三种信号:。 4.紧密连接除了其连接作用外,还具有另外两个功 能: 。 5.连接子的功能除了有机械连接作用外,还有、。 6.蛋白聚糖由的主干和的侧链所组成。 7.原胶原的一级结构中具有的短肽重复序列。 8.纤连蛋白有与和连接的位点,其作用是介导细胞外基质骨 架与膜受体相连。

9.前原胶原是在上合成的,靠N端的信号肽进行转运。 10.在细胞外基质中,透明质酸具有的能力,而胶原纤维使组织具有的 能力。 11.构成胶原亚单位的是,有三条а肽链所组成。 12.在细胞外基质中,透明质酸既能参与蛋白聚糖的形成,又能游离存在。在 软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中,透明质酸与糖胺聚糖和核心蛋白组成软骨组织的蛋白聚糖复合物,称为。在这种复合物中,透明质酸作为一个长轴,将连接在一起,形成更大的更复杂的蛋白聚糖,使细胞外基质具有更大的抗压性。透明质酸是一种重要的,是增值细胞和迁移细胞的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一旦细胞外基质细胞停止移动,透明质酸就会从中消失,此时细胞间开始接触。 选择题 1.由微管组成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是 a 鞭毛 b 微绒毛 c 伪足 1.由微丝组成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是 a 鞭毛 b 纤毛 c 伪足 1.植物的胞间连丝属于哪一种细胞连接方式 a 封闭连接 b 锚定连接 c通讯连接 d都不是 1.细胞粘附分子 A.都是跨膜糖蛋白 B.多为单次跨膜蛋白 C.都依赖钙离子 D.胞外区为肽链的N端部分,带有糖链,负责与配体的识别 E.胞质区为肽链的C端部分,与质膜下的骨架成分直接相连 2.紧密连接存在于 A.神经细胞间 B.肌肉细胞间 C.上皮细胞间 3.跨膜蛋白属于 A.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 B.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C.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 protein)

细胞生物学 章节提要 第四章 细胞环境与互作

细胞环境与互作 多细胞生命有机体中的细胞组成不同的组织,在这些组织中,通过细胞相互间的作用及细胞与细胞外环境的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生长、迁移以及组织的三维结构。 细胞表面(cell surface)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功能的多功能体系。在结构上包括细胞被(cell coat)和细胞膜()。它是细胞膜功能的扩增:①保护细胞,使得细胞表面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②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③参与细胞识别、信息的接收和传导;④参与细胞运动;⑤维护细胞形态,并且与免疫、癌变等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细胞被包括细胞质莫中的整合蛋白、某些膜脂以及从质膜申向膜外侧的短的糖链。糖被通常含有糖蛋白和蛋白聚糖。主要功能是保护作用与参与细胞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植物和细菌中,也可以起到固定细胞形状的作用。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是指大多数组织细胞中,细胞向细胞外分泌一大群分子,这些分子在细胞间交织连接成的网状结构。主要包括:蛋白聚糖(proteoglycan, PG)、结构蛋白(structure protein)、粘着蛋白(adhesive protein)。动物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是胶原(collagen)。细胞外基质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形态核活性、帮助特定细胞完成特定功能。 蛋白聚糖的主要成分是糖胺聚糖。具有保护、增加体液和滑液的黏度和润滑性。透明质酸既能参加蛋白聚糖的形成,也可以游离存在,它是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的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单个的蛋白聚糖或透明质酸-蛋白聚糖复合物直接与胶原纤维连接形成动物细胞外的纤维网络结构,不同类型的胶原和不同类型的蛋白聚糖连接形成不同的纤维网络,对于提高细胞外基质的连贯性起关键作用。 胶原(collagen)是细胞外最重要的水不溶性纤维蛋白,是构成细胞外基质的骨架,在细胞外基质中形成半晶体的纤维,给细胞提供抗张力和弹性,并在细胞的迁移和发育中起作用,由膜结合核糖体上起始合成。基本机构单位是原胶原(tropocollagen)具有(Gly-X-Y)n重复单位。胶原共同点:三条肽链;各类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完全不同(在其他蛋白质中重来没有发现过)。 弹性纤维(elastin fiber)的主要成分是弹性蛋白(elastin)。主要存在于韧带和脉管壁。弹性蛋白富含甘氨酸和脯氨酸。 细胞外的第三累成分是起着将细胞外基质和细胞联系的桥梁作用的黏着蛋白(adhesive protein)。包括纤连蛋白(fibronectin, FN)和层粘连蛋白(laminin, LN)。纤连蛋白

10细胞连接与细胞外基质答案

第六章细胞连接与细胞外基质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细胞连接:多细胞生物题的细胞已经丧失了某些独立性,而作为一个紧密连接的整体进行生命活动,为达到各细胞的统一和促进细胞间所必需的联系,相邻细胞密切接触的区域特化形成一定的连接结构。 2、tight junction:紧密连接位于上皮细胞顶部侧壁,是由一系列跨膜蛋白和外周蛋白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蛋白体系,多呈带状分布,具有维持细胞极性和通透性屏障作用。 3、锚定连接:是由一个细胞的骨架系统成分与相邻细胞的骨架成分或细胞外基质相连接而成的结构。根据起参与连接的细胞骨架成分,将锚定连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肌动蛋白丝相连的,包括黏合带、黏合斑及隔状连接。另一类是与中间丝相连的,包括桥粒和半桥粒。 4、桥粒:是细胞内中间丝的锚定位点,它在细胞间形成钮扣式结构,将相邻细胞铆接在一起。桥粒连接处相邻细胞膜间的间隙约30nm,质膜的胞质侧有一致密斑,其成分为细胞内附着蛋白。桥粒斑上有中间纤维相连。通过桥粒,相邻细胞内的中间纤维连成了一个广泛的细胞骨架网络。 5、gap junction: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为连接子。每个连接子是由6个连接蛋白环绕而成,中央形成直径约为1.5nm的亲水性低电阻通道。相邻细胞膜上的连接子对接便形成胞间连接,间隙连接常呈斑块状,一个间隙连接斑块内可含有几个甚至成千上万对连接子。 6、extracellular matrix:细胞外基质是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空间的分泌蛋白和多糖类物质构成的精密有序的网络结构。细胞通过细胞外基质行使多种功能,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使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膜之间紧密联系,构成了各种组织与器官,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二、选择题 【A1型题】 1、C 2、B 3、E 4、B 5、C 6、B 7、E 8、E 9、B10、B 11、A 12、C 13、C14、D 15、B 16、A 17、B 18、B 【A2型题】 1、A 2、E 3、E 4、C 5、C 【B型题】 1、B 2、A 3、D 4、C 5、E 6、A 7、E 8、E 9、A10、A11、C12、C13、B14、D15、D 【C型题】 1、C 2、D 3、A 4、B 【X型题】 1、ADE 2、ABCE 3、ACD 4、ABCDE 三、填空题 1、封闭连接锚定连接通讯连接 2、中间纤维肌动蛋白 3、间隙连接胞间连丝化学突触 4、桥粒半桥粒黏着带黏着斑 5、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层黏连蛋白和纤黏连蛋白 6、氨基己糖糖醛酸 7、细胞骨架细胞骨架细胞外基质 8、连接子6个连接蛋白环绕 9、氨基聚糖核心蛋白 四、判断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