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作文备考 文品与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作文备考:“文品与人品”

【原题再现】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材料解读】

材料中有两处用典,“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最早见于西汉扬雄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扬雄是司马相如之后最著名的辞赋家,散文也有很大成就,他的思想对后世创作影响深远,无数文人墨客都将“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为艺术创作和为人处世的准则。这也充实了现实主义流派的内涵,锻造

着历代文人的高洁品格,杜甫、陆游、龚自珍等一大批诗人都以自身行为作了诠释。

晚清诗人、政治家黄遵宪(1848~1905)主张“我手写我口”,可以看作是对“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的演绎,当然,“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是一种为人为文的要求和目标,在现实中因为个体的差异,并非人人都能做到,正如元好问所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元好问(1190~1257)是金末元初北方文坛盟主,也是杰出的文艺理论界,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提倡自然、真性情。

在上诗中,前两句引用的是扬雄语,但是提出光看文章并不能论断一个人的人格,后两句是举例论证,晋人潘岳(字安仁)写出具有高逸情操的《闲居赋》,哪知道他为了求官做,见到朝中重臣贾谧出门,竟然遥望路尘屈膝下跪。由此可见,有时候文并不如见人,一个人的人格怎样必定影响其作品的好坏。

这两个观点其实并非矛盾关系,而是从不同角度思考,最终都是倡导言行一致,保持高洁的品行和人格。这对当下也是一种强烈的关照,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具有积极的警示意义。

浙江新闻客户端曾经报道过不能让“雅好”变成“雅贿”和“雅腐”,一些艺术家、官员在某一领域确实造诣很高,但是人格低下、违纪违法,自身遭到唾弃不说,作品的艺术价值必然也受到影响。

如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秦玉海挂着“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的头衔,曾获中国摄影界最高奖金像奖,作品多次举办展览并被收藏,但他的摄影器材都是商人赞助的,价值高达数百万,最终因贪腐落马,世人对其及其作品的评价也就可想而知。这是一道二元思辨类的材料作文题,要求谈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二元”,即“作品的格调趣味”和“作者的人品”,我们可将其简化为“作品与人品”。

两段材料引出的观点就是每段末“这意味着”后面的话。如果认为这两个观点“完全相反”则是错误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并不排斥“背离”的情形;“可能是背离的”也并不排斥“一致”的情形。只有在去掉“应该”“可能”这两个词之后,观点才“完全相反”,但去掉“应该”“可能”之后,就跌进了绝对化的陷阱,成为谬论。所以读题,思维一定要精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中的“此”,显然是指两段材料段末“这意味着”后面的话。这就对文章的立意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考生可在“应该是一致的”和“可能是背离的”两种观点中任选一种观点进行写作,也可以综合两种观点辩证分析。“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可以说对文体也作了规定,最适合写成论述类文体。

无论选择那种观点,对人品、文品的概念及其关系必须清晰,理性思维强。将两者的关系说清楚是关键。找到合适论据是文章有没有力度的重要基础,做到这点可能比较难。

【写作指导】

作为一道材料作文,如何快速准确地审清题意?这是我们指导学生考场应试的首要问题。笔者一般要求学生学会材料作文审题“四步走”。

第一步,提炼“话题”。材料作文审题时,最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易断章取义。如本题,有些学生会只谈“人品”,甚至只谈性格的“褊急”(气量狭小,性情急躁)与“澄淡”(清淡高雅)等。应引导学生在审题时,提炼出“人品”与“文品”这两个关键词来。其中后者,可以说是采取“仿词”的方法来提炼的。抓住了这两个词来写,就保证了写作的大方向不错;

第二步,界定“话题”。考场作文都是“戴着镣铐跳舞”,材料作文更是。要准确把握题意,便要准确界定话题的内涵与外延。如“人品”,在本题里是什么意思?显然,在本题中它具有着特定的含义。我们从“褊急”“澄淡”“高雅”等词语上可以概括得出,它应该是指人的性格特征与情趣爱好,而不是寻常所谓的好坏善恶。再说“文品”,材料明确为“格调趣味”、“局促”、“悠远”,显然是从文章的审美风格而言的,与文章的档次高低关系不大;

第三步,注意“倾向”。现在的考场作文,常常有“题以载道”之特点,题目中往往蕴含着命题者的是非态度,限制了写作的方向。应该说今年的浙江卷在这方面还是较为开阔自由的,它只提供了“统一”与“相离”正反两种现象,这给写作者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要注意的是,这种选择其实既体现了写作者的态度,也体现了写作者思考的深度。

一般的考生会二选其一,这不但是容易人云亦云,而且本身就难以自圆其说,因为实际上“人品”是复杂的,“文品”也是多样的,这二者的关系不是可以简单判断的,所以应该辩证来看;

第四步,留心“要求”。一个完整的试题,除了“材料”还有“提示”和“注意”的相关要求,必须看清。本题虽在提出了“明确文体”这一看似宽泛的要求,但如果留心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这一写作提示,特别是“阐明”这个文体标示意味极强的词,其实我们可选的文体就很单一了——议论文。如果没有留心到此,文章写作就可能有问题。

【学生问题】

1.本材料要求围绕“文品”与“人品”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分析,而有些同学的作文抛开这一点不谈,大谈“人品成就作品”“文艺创作有有'魂'”等等,导致偏题、离题。

2.论证时,所举事例与论点不符的情况俯拾皆是,致使论证不具备说服力。

3.层次不清,结构混乱,胡诌八扯的现象,在部分文章中很常见。

4.部分同学的作文书写潦草,随意勾画,让人一看就不想给分。

【优秀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