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研究性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仁”
——《论语》的研究型学习报告
据说,在《论语》中,“仁”字一共出现了一百零九次,可见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的重要程度。虽然“仁”字的每一次出现都没有一个相似的说法,是我们难以从中概括出“仁”的全面的概念,但每一次的不同说法无
疑都在向我们透露“仁”的某一种特性,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立体的“仁”的意义。这里我就从几个方面的几
个例子来阐述我对“仁”的理解。
正面解释“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一则最为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仁”。为什么“仁”就是爱人呢?墨子在后来给出解答。“圣人以治天下
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
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
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仁”作为一种
政治主张,是用来解决天下的祸乱,而祸乱之本在于不相爱,所以“仁”就要求我们爱人。仁者爱人,看似简
单,其实却大有深意:爱要如何表现?当然是用乐来调和;人有哪些人?当然是用礼来划分。而礼崩乐坏的春
秋时期,孔子推崇的礼乐之道正在走向覆灭,此时想要爱人何其不易!想要做到仁,更是难上加难!但是“爱
人”这两个字,不论我们是否能从儒家的方式来理解,它都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中,化作仁慈,善
良和同情。中华民族是温和的民族,我想这和“仁”的关系就在此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一则同样是为人熟知。孔子在这一则中不仅提出克己复礼来达到仁的境界,更提出四项基本的做法。克
己复礼往往被认为带有“禁欲主义”色彩,主张通过克制自身的私欲来使行为符合礼教。这样看来,追求“仁”
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然而我认为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应该是一个自然的幸福的过程。“从心所欲,
不逾矩”是孔子对自己七十岁时的评价。如果一个人能够既“从心所欲”,又“不逾矩”,那他就能享受到一定
限制条件内的最大自由。同样,如果一个人能心中向仁,能够自觉地遵守那四项做法,那么他并不感到拘束,
而会为不违仁而感到自在。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这一则相比于“爱人”的对外,更像是对自身的要求。先难而后获,近似于我们常说的“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俗话,当然也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雅句。对于这句话,我的
理解是有付出才有收获,面对自己的努力的回报,仁者是相当快乐的。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仁者当然是光明磊落的。扯得更远些,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只有经历过“难”的人,才能在“获”的时候,
理解那些仍处于“难”的阶段的兄弟,从而才能更好的爱人。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这一则孔子提出“近仁”的说法。刚毅,应该是指坚持真理,不为他人所动。木讷,通常有反应迟钝的意
思,但也包含诚实的意思。一个人刚正不阿,坚持不懈,但容易显得死板拘泥。“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
推移。”孔子也说“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不要愚忠。所以刚毅到了木讷的地步,不能算仁,只能算“近
仁”。这句话同时也体现了中庸之道,即极致不是最好,只有适当才是好。不过,“近仁”也说明这种做法也
有可取之处。刚毅的精神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这里我不禁想到一个广告:一个年轻人在奋力地攀登一座由废弃
电器堆积起来的山,一路上不断有人劝他放弃,而他只是大声吼着:“我听不见”,终于登上顶峰。的确,这
样“不听老人言”的人,我们曾用“钻牛角尖”,“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掉泪”来形容他,但他最终
还是用那带傻气的刚毅战胜了那句“你不行”!
举例说明“仁”: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这两则在上课时已经讨论过了,总结一下。孔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待管仲的小的不仁不义,不追究,
不以偏概全。而管仲的大仁大义,着重体现在“民至于今受其赐”。这说明,在孔子看来,“仁”应该首先表
现在爱人方面。孔子也同意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虽然君子要求文质彬彬,但如果一个人不守礼,可做到了“薄
施于民而能济众”,就不能否认他是仁者。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从这一则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能力与“仁”没有直接关系。能力与智更有关系,子曰:“智者乐水,仁
者乐山。”说明智与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智是一种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的能力,通过才能和灵活,使自己立于
不败;而仁是一种让众生都生活得更好的能力,通过大爱和真心,使大同存于和谐。所以,子路可以“治千乘
之国之赋”,王熙凤说不定也可以,可是其中中饱私囊、贪污受贿、权钱交易者数不胜数,哪里有仁?冉求可
以“为国家之宰”,和珅不也是康乾盛世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仁在哪里?公西赤可以“与宾客言”,蔺相如
比他还有名呢,虽然是夺回和氏璧,可是“拔石城”、“杀二万人”的血债要算在谁头上?这样当然是不仁。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
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一则,宰我成了“仁”的反面典型。孔子把不守三年之丧的礼节定义为不孝,又进一步上升为不仁,不
免有些小题大做。不谈他怎么偷换概念,至少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把“孝”当作“仁”的基础。孔子在别处还
说过如果父亲偷东西,做儿子的要替他隐瞒。这种是非不分的观念我不敢苟同。孝是很重要,但形式主义要不
得,宰我说的也不无道理,只要心意在就好。看来,孔子的“仁”仍有其局限性。
“仁”与其他: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