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优秀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
写景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22年日本留学归来后,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

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宣传抗日。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代表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间,郁达夫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了许多游记散文。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

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再加上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
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题目释义】
故都即北平,题目为何不直接叫“北平的秋”呢?
【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请找出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味”具体指什么,
即文章的“文眼”,用原文回答。

2.请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秋景来体现故都秋味?并尝试给每幅秋景图取一个
诗意的名字,限四个字。

(如第三段描写的是秋天的小院,可拟题目:秋晨庭院)
【文本探究】
1.鉴赏第一幅图——秋晨庭院图
(1)读第三段,找出这幅图景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展现故都秋什么样的特点,又寄予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景物:特点:秋味:
(2)示例赏析:
“碧绿的天色”,“青天”,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朵,作者执一枝画笔,蘸取冷色调颜料,轻轻勾勒出故都秋的清淡。

在这秋晨的光影中,清闲无事,
泡一杯浓茶,坐在破落的庭院里,细数着叶缝间漏下来一缕缕阳光。

院子里静得出奇,连驯鸽的飞声都能听得清楚。

这里以动衬静,用驯鸽的飞声来衬托出小院环境的静谧。

疏疏落落的秋草被秋风一吹,好似又染了一层枯黄。

凉风吹过,心底不免又觉得有些孤寂和落寞的清冷。

即使眼前的景都是破败的,都是萧条的,但秋的衰败和死亡在作者眼里都是美的,他欣赏并沉醉在这悲凉美中。

故都的一切都是美的,都是让作者魂牵梦绕的,他深切地爱着这故都,深切地爱着这故都的秋。

2.鉴赏第二幅图——
读第4段,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又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味的?作者在这些景物描写中,又融入了什么样的情感?仿照秋晨庭院图的赏析示例,尝试着写一段鉴赏本幅图景的文字。

景物:特点:秋味:
赏析:
3.鉴赏第三幅图——
读第5段,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又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味的?作者在这些景物描写中,又融入了什么样的情感?仿照秋晨庭院图的赏析示例,尝试着写一段鉴赏本幅图景的文字。

景物:特点:秋味:
赏析:
4.鉴赏第四幅图——
读第6——10段,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又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味的?作者在这些景物描写中,又融入了什么样的情感?仿照秋晨庭院图的赏析示例,尝试着写一段鉴赏本幅图景的文字。

景物:特点:秋味:
赏析:
5.鉴赏第五幅图——
读第11段,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又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味的?作者在这些景物描写中,又融入了什么样的情感?仿照秋晨庭院图的赏析示例,尝试着写一段鉴赏本幅图景的文字。

景物:特点:秋味:
赏析:
【课后作业】
把课文中描写的秋景仿写成一首小令或者现代诗。

(提示:可仿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