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声音》1.生活中的声音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人为和自然(包括动物和环境):人为:笑声、跑步声、拍手声、广播声、汽笛声、发动机声……动物:虫鸣声、鸟叫声、兽吼声、翅膀煽动声、动物奔跑声……自然环境:风声、雨声、水流声、雷鸣声、滚石声、落叶声……2.声音的特征:时高时低、时而沉闷、时而清脆,有强有弱、看不见也摸不着、可以被听到、存在一定的规律……3.拉伸、按压、揉搓或弯曲物体时,物体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拍打、敲击、拨动物体时,由于物体发生了振动,所以产生了声音。

4.向周围发出声波的振动系统称为声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5.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6.观察鼓面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细沙或者小豆来感受鼓面的振动;观察音叉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水面来感受音叉的振动。

7.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高,数字表示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如音叉上标有“C512”,“C”表示音高,“512”表示音叉每秒钟可以振动512次)。

8.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它们把声音传播到其它地方。

9.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且传播声音的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10.声音无法在真空环境中传播。

比如:①将放有闹钟的玻璃罩内的空气抽掉,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弱;②月球的表面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表面,宇航员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11.人的耳朵可以听到声音。

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从外到内,依次有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觉神经等结构。

12.耳朵的结构:耳郭:收集空气中传来的声波;外耳道:将收集的声波传入内耳;鼓膜:声波会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成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耳蜗:把声波信号转化成神经信号;听觉神经:将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3单元知识点汇总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3单元知识点汇总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第三单元知识点1. 蚂蚁一、填空:1.像蚂蚁、蜜蜂、主虫这样的动物属于(昆虫)。

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3个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2.说出蚂蚁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长着什么,就是在(描述)。

3.(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主司嗅觉和触觉作用,有的还有听觉作用,可以帮助昆虫进行通讯联络、寻觅异性、寻找食物和选择产卵场所等活动。

二、简答:1、常见的昆虫有哪些?答:蚂蚁、蝴蝶、螳虫、蜜蜂、蜻蜓、苍蝇、蚊子、蟋蟀、螳螂、螳螂、蝉、马蜂、牛蛇、步行虫、石蛾、小蜂、姬蜂、茧蜂、寄蝇等2.蚂蚁的类型及分工是什么?答:所有的蚂蚁都过着社会性群体生活。

一般在一个群体里有四种不同的蚁型:蚁后一—群体的领导者,负责繁殖后代。

兵蚁一一负责战斗、抵御外敌。

雄蚁一—负责与蚁后交配。

工蚁——负责寻找食物与建筑蚁穴等。

3.昆虫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答: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3个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4.“昆虫都是有害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看法。

答:有些昆虫对人类是有益的,如蜜蜂能酿蜜,蚕能够吐丝,蜂和蝶可以传播花粉;有些昆虫对人类有害,如虫、蜴中和天生是农林害中,蚊、绳和虱不但吸人血,还能传播疾病等。

5、我们把小动物带到课堂上应注意什么?答:我们应该注意不要伤害和惊吓到他们,观察完后,立即把他们送回大自然中去。

2. 鱼1、像鲫鱼、草鱼这样的动物属于鱼类。

2、鱼类的共同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有鳍,用鳃呼吸。

3、鱼用鳃呼吸的实验,见课本绿色水从嘴吸入,从鳃流出,证明鱼用鳃呼吸。

3. 鸟1.鸟喙有哪几种?他们的作用是什么?①鹦鹉、猫头鹰有弯钩状、边缘锋利的喙,能撕扯、切断猎物身上的肉。

②鹤类、鹭类大多长着尖锐的长喙,能迅速地把鱼夹住。

③啄木鸟有着凿子一样坚硬的喙,能啄碎树干,取食蛀虫。

2.鸟的羽毛有哪几种?他们的作用是什么?鸟的羽毛分为正羽、绒羽和纤羽3种。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研究必备欢迎下载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一、天气一、填空题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从北吹向南),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0、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1、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阴天).二、判断题1、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

(错)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对)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错)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12个等级。

(错)5、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对)6、同一工夫,任何中央的温度是一样的。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人教鄂教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人教鄂教版

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人教鄂教版第一单元:生活和科学1.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方法和知识体系。

2.科学的四种基本技能包括观察、比较、分类和实验。

3.观察是运用感官来获取信息的过程。

4.比较是将事物的特点进行对比,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

5.分类是将事物按照某种特点进行归类。

6.实验是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

7.科学家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人员,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和解释规律。

第二单元:天文地理1.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蓝色的球体。

8,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的交替,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9.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阴影的变化来判断时间。

10地球上有五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欧洲。

11地球上有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12我们生活的中国位于亚洲大陆。

13地球表面有许多地理现象,如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

第三单元:生物世界1.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

14动物可以分为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等。

15动物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特点,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

16植物可以分为水生植物、陆地植物和空气植物等。

17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制造食物和释放氧气。

18植物对人类和地球的重要性,可以提供食物、氧气和美丽的环境等。

第四单元:物质与能量1.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2.物质可以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行转换。

3.物体的重量是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

4.物体的形状是由物体的性质和外力共同决定的。

5.能量是使物体发生变化或产生工作的原因。

6.能量可以分为机械能、光能、声能、电能和热能等。

7.能量可以转换和传递,例如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第五单元:科学实验1.科学实验是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

2.科学实验要进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实验计划、收集实验材料和准备实验器材等。

3,科学实验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制定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等。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声音1。

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声音的上下叫音调。

2。

牛的叫声低,鸟的叫声高,大鼓比小提琴声音低。

3。

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5。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一声带6。

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7。

用不同力度敲打音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弱,大力一点敲击发出的声音强。

8。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振动幅度大,音量大,声音强;振动幅度小,音量小,声音弱。

9。

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

10。

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上下。

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

11。

越短、越小、越少、越细的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越长、越大、越多、越粗的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12。

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在拨动钢尺时,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11。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可以在固体、液体体和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2。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13。

听诊器是1816年法国医师林耐克创造的。

10。

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成“级〞,其单位为“分贝北可以用分贝仪测量音量的大小。

11。

噪声的危害: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

12。

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中复习要点整理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中复习要点整理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中复习要点整理
第一章: 万物之源—水
- 水的特性:流动性、透明性、占据的形状
- 水的多种来源:自然界中的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制造的水源如水库、水井等
- 水的作用:养殖、种植、生活用水等
- 水的循环:蒸发、凝结、降水、蓄水等
第二章: 空气和天气
- 空气的存在:无形、透明、无味的气体
- 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 大气的压力:空气的重量所造成的压力
- 天气的变化: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
- 天气对人和物的影响:注意保暖、防止中暑等
第三章: 物体的重量
- 物体的重量:重量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时所显示的现象- 重量的测量:使用天平等仪器来测量物体的重量
- 物体的轻重:有轻的物体和重的物体之分
- 物体的浮沉:浮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物体的浮沉现象
第四章: 弹力和形状
- 弹性物体:能够改变形状并恢复原状的物体
- 弹力的作用:弹性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弹力
- 形状的变化:根据外力的不同,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
- 形状的恢复:弹性物体形状发生变化后,会通过弹力恢复原状
第五章: 风力和推力
- 风力的表现:风使物体摇摆、风筝飞翔等
- 风的产生:太阳辐射地球引起的温度差异导致空气运动形成风
- 风向和风速:根据风向标和风速仪来观测风的方向和强度
- 推力的作用:物体受到推力会产生加速度,改变运动状态
以上为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中复习要点整理。

请同学们复习时重点关注这些内容,加强对科学知识的掌握。

祝你们期中考试顺利!。

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声音声音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有高、低、强、弱之分。

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叫做声带。

声带变紧时,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是固体>液体>气体。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人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声音。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用不同力度敲打音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弱,大力一点敲击发出的声音强。

23、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它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声音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2、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5、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6、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一声带。

(P5)7、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8、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9、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0、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11、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4、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15、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6、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7、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18、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19、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科学科学科学 2动:耳涡: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20、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太阳与我们
- 太阳是地球的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 太阳光照下,地球白天亮,夜晚暗
- 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与地理方位有关
- 太阳的光照能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养分和氧气给人类和其他生物
- 太阳的热能可以使水变成水蒸气,形成云和雨
第二单元:水
- 水是地球上最普遍的物质之一,有无色、无味、无臭等特征- 水可以在三种不同的形态(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转化
- 人类和其他生物需要水来生存
- 水有很多用途,如饮用、洗涤、种植等
- 人们应当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浪费
第三单元:空气
- 空气是地球上的一种气体
- 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 空气中有氧气,人类和其他生物需要氧气呼吸
- 空气中还有其他气体和微粒,有利于维持地球的温度和天气- 空气污染会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我们应当注重保护环境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科学常识
- 科学是一种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
- 科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
- 人类的很多日常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科学知识
- 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 我们应当积极研究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以上是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整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鄂教版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重点考点

人教版鄂教版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重点考点

人教版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重点考点必背第一单元多样的动物第一节鸟和哺乳动物1.鸟的特征:鸟有羽和翼,多数善于飞行;它们的身体呈纺锤形,可以降低飞行时的阻力;有角质的喙,足上有鳞片。

2.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

3.哺乳动物的特征:哺乳动物的身体表面都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它们都用乳汁喂养后代;用肺呼吸.4.鱼的特征:鱼终生生活在水中,鱼类的身体可分为头、躯于和尾三个部分;大部分有鳞用鰓呼吸,用身体的摆动和鳍的协作进行运动。

第二节动物的分类1.昆虫的特征:昆虫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和一对复眼,胸部有三对足。

2.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一般没有鳞和甲。

它们的幼体用鰓呼吸,适于水中生活;成体主要用肺呼吸,适于陆上生活。

3.爬行动物的特征: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表面一般有鳞或甲,用肺呼吸。

4.动物的分类主要依据身体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胚胎发育特点等。

根据身体内是否有脊椎骨所组成的脊椎,科学家将动物分成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动物的分类如图所示:第三节我国的珍稀动物1.我国的珍稀动物及主要分布区域:2.人类的哪些活动会影响动物的生存:(1)砍伐森林导致野生动物失去营巢环境。

(2)人类为了获取资源而疯狂猎盗。

(3)人类修建的建筑物挤占动物的栖息地。

3.野生动物生存受威胁的等级划分:濒危:指动物的野生群体数量已降到濒临灭绝的程度。

而且危险依然存在。

易危:指野生动物群体数量明显下降,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稀有:指动物自定名以来,记录的数量就有限。

第四节动物的繁殖1.鸡蛋包括胚盘、蛋黄和蛋白。

2.很多动物都是由受精卵发育成幼体的。

昆虫、鱼、鸟和两栖动物的受精卵都是在母体外孵化的,这种繁殖方式叫卵生。

哺乳动物受精卵是在母体内发育成幼体从母体中生出,这种繁殖方式叫胎生。

第五节用种子繁殖1.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它们的颜色、大小、形状等一般不相同。

2.菜豆种子和蚕豆种子的都是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其中胚由胚芽、胚根、子叶组成。

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

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

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要点第一单元天气1、天气日历:1、记录天气情况。

(温度、云、风向和风速、降水情况等)2、一周的天气变化趋势。

2、温度计的使用:1、测量室外温度。

2、注意:在记录气温时,我们应该同时记录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云量和雨量的观察要实事求是;风的观测要注意风向和风速的观测。

3、风的测量:1、借助风向标等物品测量。

2、注意:在观测风向时我们不仅要知道风吹来的方向,还要知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方向;观测风速时,可以用一秒内风经过的长度来表示风速的快慢。

4、云的观测:1、认识常见的云,并能够根据云的特点将云分为三种类别:晴天、多云和阴天。

2、注意:在观察云量的时候,我们只要观察天空中被云遮住的部分有多少就可以了。

第二单元溶解1、溶解现象:1、物质在水中以分子状态均匀分布。

2、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2、物质的变化:1、通过加入物质,观察水的变化。

2、注意: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控制好变量和不变量,严谨地得出正确结论。

3、分离食盐与水:1、通过加热、蒸发食盐水,观察食盐从水中分离的过程。

2、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水蒸气烫伤。

第三单元宇宙1、天文知识:1、太阳系中包括八大行星,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2、注意:在表述行星的顺序时,我们可以借助口诀“水金地火木土天海”来记忆。

2、太阳系模型:1、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距离和八大行星的公转周期,制作太阳系的模型。

3、月相变化:1、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形成的。

2、注意:在观察月相时,要按照观察顺序,记录下月相、时间和位置等要素;在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时,要考虑到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的位置关系。

第四单元电路1、简单电路:1、连接简单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

2、注意:在连接电路时,要注意电源的正负极不要接反,小灯泡的金属点要与电池的正极相连,灯泡的连接点要与电池的负极相连。

科学四年级上册(新教材)知识点整理

科学四年级上册(新教材)知识点整理

新版小学科学四上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声音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P5)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报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

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人教版新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重点知识点

人教版新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重点知识点

第一单元天气1-1.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1-2.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1-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1-2.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天中清晨温度最低,中午的温度最高;1-3.使用温度计前,先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把温度计的液泡放在手上约一分钟,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直到液柱不再变化后,再正确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1-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1-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1-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1-4.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气象学家根据一天 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1-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1-6.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1-6.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1-6.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1-6.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1-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第二单元溶解2-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2-1.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2-1.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2-2.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2-2.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2-2.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定、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2-3.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2-3.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2-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2-4.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2-4.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2-5.切碎、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2-5.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2-6.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2-6.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2-7.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2-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2-7.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2-7.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2-7.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问题解答1、我们怎样来理解溶解,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答: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分离出来;2、把食用油倒入水中充分振荡后,再静置一会,我们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再倒入洗涤剂,振荡后会怎样呢答:会出现油在上,水在下的分层现象;倒入洗涤剂振荡后,油水分层消失,油可以溶解在洗涤剂中;3、先摇晃一下汽水瓶,再打开汽水瓶盖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有气体从瓶中溢出;因为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的方法溶解的;打开瓶后,条件变了,气体溢出了;4、水果糖溶解的快与慢与什么有关怎样使水果糖块溶解得快答:与糖块的大小、水的温度和是否搅拌有关,把糖块研碎放到热水里搅拌,溶解的快;5、盐是否能任意多的溶于水我们怎样做才能溶解更多的盐答:不能;用更大的杯,放更多的水才能溶解更多的盐;6、如果杯中的水全部蒸发了,原先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会怎样呢当杯中的水完全蒸发后,原来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会变成固体,留在杯底;第三单元声音3-1.声音无处不在,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3-1.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下,所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3-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 ,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频率,即音叉每秒振动的次数;因为音叉的叉股十分脆硬,使用中要用橡胶锤敲打,不能使用其他硬棒,同时要避免重击和跌落3-1.用同样的力量分别敲击大音叉和小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3-1.选取一个音叉,用不同的力量,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轻轻击打,音叉发出的声音弱;重一点击打,音叉发出的声音强3-1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要产生噪音影响他人哦.3-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3-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3-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 ,这说明音叉振动了;3-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单位是:分贝dB;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单位是:赫兹Hz;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3-3.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3.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3-3.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3-3.拨弹橡皮筋时, 皮筋越紧,振动越快,声音越高;皮筋越松,振动越慢,声音越低;3-3.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3-3.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因为钉子越短振动越快3-4.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 ,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3-4同一把尺子会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尺子的振动快慢与伸出桌面的长度有关;声音高低又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低;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弱,用力拨动时声音强;这说明: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钢尺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3-5.声音能向上、下、左、右、前、后传播,也就是说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四面八方的;3-5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时,会引起水的振动,这说明振动可以传播 ;3-5.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3-5.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3-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即介质;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做声音传播的介质;它们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固体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3-5当别人咀嚼脆饼时,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咀嚼时听到的声音大,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靠空气传播,后者的声音靠固体传播,固体传播声音较强;3-5.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3-5.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 ,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 ,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3-5为什么古代士兵枕着箭筒睡觉呢利用大地能传播声音的特点,士兵能听到由大地传来的马蹄声的轻重变化,能判断出马的多少和远近;3-6.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耳垂、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耳蜗、听觉神经;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3-6.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3-6.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3-7耳廓具有收集声波,增强听力,保护耳朵内部结构的作用;3-7.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3-7.噪音对人的伤害:声音过高过强 ,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3-7.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3-7 鼓膜破了,不会听到声音,但如果大脑听觉神经等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听不到声音;资料:声带越紧,声音越高;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的女子声音低;3-7、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会使听觉器官产生疲劳或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3-7、一旦听力严重下降,通常需要配戴助听器,这种小的电子扩音器能帮助人们使声音放大;第三单元声音3-1.声音无处不在,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3-1.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下,所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3-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 ,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频率,即音叉每秒振动的次数;因为音叉的叉股十分脆硬,使用中要用橡胶锤敲打,不能使用其他硬棒,同时要避免重击和跌落3-1.用同样的力量分别敲击大音叉和小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3-1.选取一个音叉,用不同的力量,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轻轻击打,音叉发出的声音弱;重一点击打,音叉发出的声音强3-1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要产生噪音影响他人哦.3-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3-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3-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 ,这说明音叉振动了;3-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单位是:分贝dB;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单位是:赫兹Hz;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3-3.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3.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3-3.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3-3.拨弹橡皮筋时, 皮筋越紧,振动越快,声音越高;皮筋越松,振动越慢,声音越低;3-3.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3-3.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因为钉子越短振动越快3-4.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 ,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3-4同一把尺子会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尺子的振动快慢与伸出桌面的长度有关;声音高低又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低;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弱,用力拨动时声音强;这说明: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钢尺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3-5.声音能向上、下、左、右、前、后传播,也就是说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四面八方的;3-5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时,会引起水的振动,这说明振动可以传播 ;3-5.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3-5.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3-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即介质;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做声音传播的介质;它们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固体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3-5当别人咀嚼脆饼时,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咀嚼时听到的声音大,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靠空气传播,后者的声音靠固体传播,固体传播声音较强;3-5.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3-5.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 ,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 ,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3-5为什么古代士兵枕着箭筒睡觉呢利用大地能传播声音的特点,士兵能听到由大地传来的马蹄声的轻重变化,能判断出马的多少和远近;3-6.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耳垂、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耳蜗、听觉神经;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3-6.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3-6.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3-7耳廓具有收集声波,增强听力,保护耳朵内部结构的作用;3-7.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3-7.噪音对人的伤害:声音过高过强 ,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3-7.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3-7 鼓膜破了,不会听到声音,但如果大脑听觉神经等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听不到声音;资料:声带越紧,声音越高;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的女子声音低;3-7、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会使听觉器官产生疲劳或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3-7、一旦听力严重下降,通常需要配戴助听器,这种小的电子扩音器能帮助人们使声音放大;。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食品保质期的研究1.食品保质期是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2.食品的保质期通常与食品的制作原料和加工方法、配料、防腐剂的使用、消毒方式、包装的材料等多种因素有关.3.相同包装的不同食品的保质期不同。

4.原料相同包装不同的食品保质期也不同。

第一单元知识点1.我们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一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2.一定时间里.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这个物体运动了。

3.像100米赛跑这样,运动轨迹是直线的运动叫直线运动:像跳远这样,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4.相同距离的比赛中,用时最少的是冠军。

5.常用的速度单位有米/秒、千米/小时。

“来/秒”读作"米每秒" ,表示每秒物体移动了多少米。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

6.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速度=路程÷时间。

7.科学家把所有运动的事物(包括人)都称为运动的“物体"。

8.常见的运动形式有前进、后退、转弯、旋转、滚动、摆动、振动、绕圈等。

9.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有时也会给人体带来巨大的伤害。

比如飞出的箭能伤人.运动的汽车能造成交通事故。

10.运动的物体撞击静止的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或者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使本来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第二单元知识点1.钢针能刻动硬度较低,铜针刻不动、钢针能刻动表示硬度中等,钢针刻不动表示硬度较高。

2.我们周围的天然石头通常都是岩石,花岗岩、砂岩、大理岩是常见的岩石。

3.花岗岩花纹美丽,经常用作建筑材料。

花岗岩颗粒大且不均匀,杂色,很硬。

4.有的砂岩容易切制,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有的砂岩比较坚硬,可用来做磨削工具。

5.花岗岩主要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

大理岩主要含有方解石、白云石等。

6.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

矿物的种类有很多,例如长石、石英、云母、方解石和白云石,以及做铅笔芯用的石墨、做粉笔用的石膏等,都是矿物。

整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整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整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1、与一年前相比,我们身体的身高和体重等都有所增加,但我们的指纹、血型、DNA都不会发生改变,另外头部相貌变化不明显。

2、预测并不是随意想象,科学合理的预测对我们的科学研究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3、在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时,需要选定另外一个物体作参照物。

如果选定的参照物不同,那么对同一个物体的位置描述结果有可能不相同。

“在”字后面的事物就是参照物。

如:升旗台在校门的对面,“在”字后面是“校门”,那么“校门”就是参照物。

4、要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弄清楚方向是很重要的。

面向东方(早晨太阳升起的地方)站立时,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5、根据滑轮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分为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三类。

定滑轮的支架是固定不动的。

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工作更加便利。

动滑轮连同支架是可以移动的,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组综合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它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6、物体影子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造成太阳位置变化形成的。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物体影子指向西方,影长较长,此时温度低;傍晚太阳在西方落下,物体影子指向东方,影长较长,此时温度低;正午,物体的影子指向正北方,此时影长最短,温度为一天中最高。

上午影子由长变短,温度由低升高,下午影子由短变长,温度由高降低。

7、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所有的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个它适应的环境中,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虽然不同的动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8、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蚂蚁是用触角进行交流的。

它们力气很大,是名副其实的大力士,喜欢吃甜食,不会游泳。

9、蝗虫、蝴蝶、蜻蜓、蟋蟀、蚊子、苍蝇都和蚂蚁的特点相似,它们都属于昆虫。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一、天气一、填空题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从北吹向南),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 )个等级。

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0、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1、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阴天).二、判断题1、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

(错)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对)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错)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12个等级。

(错)5、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对)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错)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天气我们关心天气,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天气可以用气温、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等来描述。

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

风向是指风来自哪个方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速是指风的速度,可以用风速仪来测量。

云量和降水量是描述天空状况的指标,可以用云量和雨量器来测量。

天气预报中包括天气状况、气温、风向、风速、云量和降水量等信息。

第二单元:水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水有淡水、咸水、冰等。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可以流动、可以溶解许多物质。

水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是人类对水的需求量很大,很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水的三态是指固态、液态和气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水的浮力是指水对物体的向上的力,与物体的密度和排开的水量有关。

水的压力是指水对物体表面的向下的力,与水的深度和物体的表面积有关。

水的流动性和粘性是水的两个重要特性。

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水的浮力可以用来托起物体,例如船只和气球。

水的压力可以用来推动物体,例如水车和液压系统。

水的流动性和粘性可以用来传递能量和物质,例如河流和水泵。

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例如用淘米水浇花、洗车时使用循环水等。

第三单元: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和四肢组成。

躯干包括胸部和腹部,腹部包括胃、肝、脾、肠等器官。

四肢包括上肢和下肢,每个肢体的末端是手或脚。

我们的身体有许多不同的器官和系统,例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它们协同工作,使我们的身体能够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

我们的身体需要各种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

这些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我们应该合理膳食,摄入适量的营养物质,保持身体健康。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光,光发了了了马伊琍效益。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精编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精编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一、天气一、填空题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从北吹向南),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 )个等级。

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0、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1、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阴天).二、判断题1、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

(错)2、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对)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错)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12个等级。

(错)5、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对)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错)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共有六个单元,分别是:1. 单元一:观察水和风- 水的颜色:水的颜色是透明的,无色的。

- 水的形态:水的形态有液态、固态和气态。

- 风的特点:风是空气的运动,有方向和速度。

2. 单元二:观察生活中的变化- 变化是事物的特性:事物会发生颜色、形状、大小、状态等方面的变化。

- 热能和物体的变化:加热可以使物体融化、沸腾、燃烧、蒸发等。

- 光能和物体的变化:光能可以使物体发光、闪光。

3. 单元三:物体和材料- 物体的特征:物体有形状、颜色、大小、重量等特征。

- 物体的分类:物体可以按形状、用途、材料等进行分类。

- 材料的分类:材料可以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合成材料等。

4. 单元四:植物的生长- 植物的种子发芽:种子经过适当的温度、湿度和适宜的光照条件,可以发芽生长。

- 植物的生长条件: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养分和适宜的温度。

- 植物的种类和用途:植物可以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和空气中生长的植物等。

5. 单元五:动物的生存环境- 动物的栖息地:动物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生存的栖息地。

- 动物的食物链:动物之间存在着食物链,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食物来源。

- 动物的习性和保护:动物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需要人们的保护。

6. 单元六:体温的维持- 动物的体温:动物可以维持恒定的体温,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

- 人类的体温调节:人类可以通过出汗、穿衣、进食等方式调节体温。

- 保护身体健康:定时休息、适度运动、合理饮食等都是保护身体健康的方法。

以上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的知识点概述,具体的内容还需要参考教材中的详细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一、天气一、填空题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 2— 3 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从北吹向南),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从西南吹向东北)。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6、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7、(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 13 )个等级。

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 24 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10〜25毫米是(中雨),50〜100毫米是(暴雨),小于(10 毫米)是小雨。

10、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层云)、(积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11、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阴天) .二、判断题1 、从东南方吹向西北方的是西北风。

(错)2 、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对)3、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错)4、气象学家常把风速分成 12 个等级。

(错)5、天气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对)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错)7、利用对天气日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对)8、当天空被云覆盖四分之一左右的时候,这时的天气为多云。

(错)9、在雨量器的容器中,水面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对)10 、今天下了中雨,我知道降水量在 25--50 毫米之间。

(错)11 、晴天的时候,天空中是没有云的。

(错)12、温度、风向、降水量、云量都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对)13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北就是北风。

(对)二、溶解一、填空题1、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的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

3、胶水放入水中,开始(下沉),经过充分搅拌,会(溶解),因此,胶水(溶解在水中)。

4、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上浮),说明食用油(不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溶解),这说明(食用油溶解在洗洁精中)。

5、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6、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搅拌)、(切碎)、(加热水)有关。

7、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8、水能溶解(固体)、(液体),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

9、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呼吸的。

10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量)的,如 100 毫升水大约能溶解( 36 )克食盐。

11、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如(海水晒盐)。

12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13 、浓盐水的底部有未溶解的食盐,可以用(加水)的方法让它溶解。

二、判断题1、可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没有限度的。

(错)2、溶解的速度只与物质本身有关,与其他条件无关。

(错)3、酒精能在水中溶解,但水不能在酒精中溶解。

(错)4、空气不能在水中溶解。

(错)5、我们通常利用酒精灯的内焰给物体加热。

(错)6、两块肥皂同时放入装水的杯子中,放在热水中的溶解的快。

(对)7、我们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分离出来。

(错)8、在“搅拌是否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实验中,两个杯子中水可以不一样多。

(错)9、在“比较水温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中,我们可以在其中的一个杯子中搅拌。

(错)10、把盐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也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对)11、所有液体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错)12、酒精灯温度最高的是焰心部分。

(错)13、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

(错)14、石棉网的作用是让物体加热的更快。

(错)15、肥皂粉、鸡精、面粉、白酒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错)16、一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中,但可以溶解在其他液体中。

(对)17 、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大有小的。

(对)18 、为了过滤更多的液体,漏斗里的液体可以超过滤纸的边缘。

(错)三、声音一、填空题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测试音高)。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4、(耳朵)是人们身上的一个非常灵敏、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它的单位是(分贝)。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它的单位是(赫兹)。

6、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7、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8、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同物体中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9、(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月球上,因为没有(空气),所以两个人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

10、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是耳朵中的(鼓膜)。

11 、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高),拉得松,声音(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强),轻轻拨,声音(弱)。

12、用相同的力敲打盛水的玻璃杯子的杯口,水越满,听到的声音越(低)。

13 、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 4 厘米和 8 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低);把钢尺伸出桌面 8 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弱),用力拨动时声音(强)。

二、判断题 1.耳朵可以长时间使用,所以也可以长时间使用耳塞听音乐(错)2.噪声只会影响我们的听力,与身体健康没有多大关系。

(错)3、当尺子伸出桌面的距离越短,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对)4、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靠空气传播的,但是固体、液体也是能传播声音的。

(对)5、物体一般都能传播声音,它们传播声音的本领有所不同。

(对)6、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并不看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不振动。

(错)7、嘈杂刺耳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对)8 、被敲打后的音叉放在水里水花飞溅,是因为音叉在振动。

(对)9、物体发出声音的大小是可以控制的。

(对)10 、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高。

(错)11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

(对)12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系。

(对)四、我们的身体一、填空题对)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四 个部分。

2、我们的身体了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它(支撑)我们的身体,保护 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

3、骨骼与( 关节 )、(肌肉)协调工作,我们才能运动。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 )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 时排出(二氧化碳)。

5、人体需要的氧气由( 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 心脏 )通过 血管输送全身各处,同时收集( 二氧化碳 )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6、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等。

7、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8、食物的养分主要是在人体的( 小肠 )里吸收的。

9、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器官 ),我们的牙齿可分为( 门齿)、(犬 齿)、(臼齿)三类或者是(切牙)、(尖牙)、(磨牙)。

10 、人的一切活动需要身体( 各个器官 )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如身 体的肢体活动由( 骨骼 )、( 关节 )、( 肌肉 )共同完成, 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氧气 ),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 血液 ), 需要的能量来自( 消化系统 )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 ( 骨骼 )粗壮,( 肌肉 )发达, (关节 )灵活。

12 、心脏的心肌收缩时,血液(流出)心脏;心肌舒张时,血液(流进)心脏. 二、判断题1、身体工作时,需要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对 ) 2、骨骼能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输送营养。

( 错 ) 3、我们呼出来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

( 错 ) 4、锻炼身体可以增大肺活量,增强心肌。

( 对 ) 5、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回到心脏。

( 对 )6、食物进入人体后,先后经过口腔、食管、胃、大肠、小肠。

( 错 )7、口腔对食物的初步消化, 是由牙齿 、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

( 对) 8、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氧气,所以呼吸次数会增加。

( 对 ) 9、运动时,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的氧气。

( 对 )10 、食物中的养分是在胃中被吸收的。

(错 ) 12、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13 、在呼吸器官中,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 错 )14 、消化食物时,不需要消耗氧气。

( 错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一、填一填( 25 点)1. 气象学家通常起风速记为()个等级,风速仪是()的仪器。

2.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色的,还称它为()云。

3. 水能溶解很多(),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等气体。

4.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和()三个部分,点燃时一定要用燃着的(),决不能用燃着的()对火,熄火时要用()盖灭,不能用()灭火焰。

5. 一个物体在()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

6. 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它是从()传播到()的。

7. 心脏在()跳动的间隙都有短暂的休息,人体需要的氧气由()吸入后进入血液。

8. 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和大肠。

二、选一选,将正确的答案字母填在括号内。

( 20 点)1. 心脏实际上在()钟就完成了跳动,剩下的()是休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