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障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运动障碍
运动障碍,主要指自主运动的能力发生障碍,动作不连贯、不能完成,或完全不能随意运动。

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外伤等。

表现如运动过多、运动过少、痉挛、震颤、瘫痪以及舞蹈样动作等。

二运动障碍包含哪些类型?
①痛性运动障碍。

见于癔症。

②间歇性运动障碍。

一般见于血管性病变,肢体血液循环障碍。

运动中肌肉不能得到相应的血液供应,因而发生运动障碍,休息或暂停运动后又可改善,运动障碍呈间歇性。

③职业性运动障碍。

属于职业性神经官能症。

由于心理因素,患者一从事其职业所要求的运动时,就会出现肌肉痉挛或无力,以致不能运动或运动障碍,停止该种运动或作其他动作时则无运动障碍。

④面-口运动障碍。

这是一种专门累及面部及口部肌肉的迟发性运动障碍,多由药物引起。

⑤迟发性运动障碍。

面颊、口及颈部肌肉不自主的、典型的重复运动,主要因长期服用神经松弛剂、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常见于老年人。

停药后可能长时间仍不缓解。

⑥胆囊运动障碍。

指胆囊的充盈和排空运动的障碍。

⑦锥体外系统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

患者肌张力增高,全身肌肉僵硬,故运动笨拙,精细运动困难,行走缓慢,步态慌张,表情呆板。

常见于帕金森氏病或综合征、肝豆状核变性等。

三运动障碍有哪些表现?
1、运动迟缓表现随意动作减少,包括始动困难和运动迟缓,并因肌张力增高,姿势反射障碍而表现一系列特征性运动症状,如起床、翻身、步行、方向变换等运动迟缓;面部表情肌活动减少,常常双眼凝视,瞬目减少,呈现“面具脸”手指作精细动作如扣钮、系鞋带等困难;书写时字越写越小,呈现“写字过小征”。

2、姿势步态异常站立时呈屈曲体姿,步态障碍甚为突出。

疾病早期表现走路时下肢拖曳,随病情进展呈小步态,步伐逐渐变小变慢,启动困难,行走时上肢的前后摆动减少或完全消失;转弯时,平衡障碍特别明显,此时因躯干僵硬,乃采取连续小步使躯干和头部一起转弯。

晚期患者自坐位、卧位起立困难,迈步后即以极小的步伐向前冲去,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步或转弯,称慌张步态,此与姿势平衡障碍导致的重心不稳有关,在下坡时更为突出。

3、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多由一侧上肢远端(手指)开始,逐渐扩展到同佣下肢及对侧肢体,下颌、口唇、舌及头部通常最后受累。

典型表现是静止性震颤,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问呈“搓丸样”动作,节律为4—6Hz,安静或休息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时加剧,人睡后消失。

强烈的意志努力可暂时抑制震颤,但持续时间很短,过后反有加重趋势。

令患者一侧肢体运动如握拳和松拳,可引起另一侧肢体出现震颤,该试验有助于发现早期轻微震颤。

少数患者,尤其是70岁以上发病者可不出现震颤。

部分患者可合并姿势性震颤。

4、肌强直肌强直与锥体束受损时的肌张力增高不同,后者视部位不同只累及部分肌群(屈肌或伸肌),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在开始时较明显,随后迅速减弱,呈所谓折刀现象,称“折刀样强直”,常伴有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前者表现为屈肌和伸肌同时受累,被动运动关节时始终保持增高的阻力,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故称“铅管样强直”;部分患者因伴有震颤,检查时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同转动齿轮感,称为“齿轮样强直,是由于肌强直与静止性震颤叠加所致。

一些临床试验有助于发现轻微的肌强直,这些试验是:①如令患者运动对侧肢体,可使被检测肢体肌强直更明显;②当患者处于仰卧位,快速将其头下的枕头撤离时,头部常不迅速落下,而是缓慢落下,患者把双肘置于桌上,使前臂与桌面成垂直位置,并让其两臂及腕部肌肉尽量放松,正常人此时腕关节与前臂约成90度屈曲,而在本病患者则腕关节或多或少仍保持伸直位置,俨若铁路上竖立的路标,称为“路标现象”。

四肢、躯干、颈部肌强直可使患者出现特殊的屈曲体姿,表现为头部前倾,躯干俯屈,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臂内收,下肢之髋及膝关节均略为弯曲。

老年患者肌强直可引起关节疼痛,是由于肌张力增高使关节的血供受阻所致。

5、其他症状反复轻敲眉弓上缘可诱发眨眼不止。

口、咽、腭肌运动障碍,讲话缓慢,语音低沉单调,流涎,严重时可有吞咽困难。

自主神经症状较普遍,如皮脂腺分泌亢进所致之脂颜,汗腺分泌亢进之多汗,消化道蠕动障碍引起的顽固性便秘,交感神经机能障碍所致的直立性低血压等。

本病不侵犯直肠及括约肌。

部分患者疾病晚期可出现认知功能减退、抑郁和视幻觉等,但常不严重
四运动障碍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有哪些?
1.生活照顾根据病人自理能力缺陷的程度,向病人提供生活照顾和帮助,如洗漱、进食、如厕、穿脱衣服、坐轮椅等;保持床单整洁、干燥;对突出易受压的部位,用气圈或气垫保护,并给予按摩,预防压疮;指导病人保持口腔清洁,早晚间用温水全身擦洗,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指导病人学会使用便器,保持大小便通畅和会阴部清洁。

2.安全指导运动障碍的病人要防止跌倒,确保安全。

床铺要有保护性床栏;走廊、厕所要装扶手;地面要保持平整干燥,防湿防滑,去除门槛;呼叫器和经常使用的物品应置于床头病人身手可及处;病人最好穿防滑软橡胶底鞋,穿棉布、宽松衣服;防止烫伤;行走不稳者选用三角手杖等合适的辅助工具,并有人陪伴,防止受伤。

3.体位变换协助、指导病人经常更换体位,偏瘫、截瘫病人一般每2~3小时翻身1次。

保持瘫痪肢体于功能位,准备数个大小不同的软枕以支持不同的体位。

仰卧位时,上肢伸展,肩部及髋关节垫小枕,手伸展或呈敬礼位。

仰卧位为过渡性体位,尽量少用,因受颈牵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增强。

患侧卧位时,肩关节前伸展并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手掌向上放在最高处,患腿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

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向前伸放于枕头上,患侧下肢屈曲垫小枕,健侧下肢伸直,背部垫小枕。

4.功能锻炼观察病人瘫痪肢体的肌力恢复情况,向病人及家属说明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与病人及家属共同讨论并制订功能锻炼计划,尽早对瘫痪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坚持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促进功能良好恢复。

(1)早期康复训练只要不妨碍治疗,康复训练开展得越早,功能康复的可能性就越大,预后也就越好。

一般认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只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后48小时即可进行;多数脑出血康复可在病后10~14天开始;其他疾病所致运动障碍的康复
应尽早进行。

(2)康复训练目的促进肌肉收缩、保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防止长期卧床的合并症,最大限度地复原病人的活动能力,尽快做到生活自理,恢复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3)康复训练原则被动与主动相结合,床上与床下相结合,肢体功能与其他功能锻炼相结合,实效性与安全性相结合,合理适度,循序渐进,活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

(4)康复训练方法①床上训练:主要采取仰卧位进行各关节和肌肉的活动(伸手、抬腿、大小关节伸屈、转动、拉物等)及床上翻身,然后开始练习缓慢抬头,有力后可作仰卧起坐动作,利用健肢主动运动,协助患肢进行功能锻炼。

②使用轮椅训练:坐稳后,可作双下肢垂在床边取坐位,然后再下地坐轮椅。

通过训练,教会不能行走或借助助行器行走的病人使用轮椅。

③手的精细动作训练:当病人能坐稳后,即可练习屈伸、抓握、捻动、使用勺筷、翻书报、扣纽扣、系鞋带等训练。

④行走训练:能稳坐30~60分钟后,开始训练站立。

待病人坐稳、站稳后,训练下蹲及迈步练习,借助于助行器进行行走训练。

5.心理疏导关心、尊重病人,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避免任何伤害病人自尊的言行。

正确对待康复训练过程中病人所出现的畏难情绪、悲观情绪、急于求成心理等现象,鼓励病人克服困难。

帮助病人摆脱对照顾者的依赖心理,增强自我照顾能力与自信心,获得自尊、自强的心态。

6.病情观察观察病人运动障碍的动态变化;评估病人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的程度;观察有无皮肤受损、发热等并发症的发生。

五运动障碍的治疗原则
首先要鉴别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瘫痪。

对功能性瘫痪需暗示治疗,并配合针刺疗法,物理治疗等。

对器质性瘫痪在明确诊断后进行病因治疗。

当有呼吸肌瘫痪出现呼吸困难时需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并予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咽部肌肉瘫痪出现吞咽困难时下鼻管鼻饲以维持营养。

瘫痪的恢复期应进行针灸、理疗、神经细胞活化剂、维生素B族药等综合治疗。

以及康复治疗。

对不自主运动在进行病因治疗的同时可配合镇静药和肌肉松弛药。

对癫痫患者采用适当的抗癫痫药以控制发作
六什么是迟发性运动障碍?
迟发性运动障碍又称迟发性多动症持续性运动障碍,由抗精神病药物诱发,为一种持久的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引起的最严重和棘手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相当高。

最常见者为由吩噻嗪类及丁酰苯类药物所引起。

口服普通抗精神病药发生率为20%~40%,使用长效抗精神病药发生率约50%。

常见的有(1)口-舌-颊三联症:(2)肢体不自主的重复运动或抽动:(3)躯干肌运动不协调:(4)其它:可累及身体任一肌群。

迟发性运动障碍多为不可逆性损害,而且治疗较为困难,预防它的发生十分重要;为此,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传统抗精神病药。

七运动障碍疾病的特点
通常与基底节或多巴胺神经递质传导功能紊乱有关;临床上导致运动调节功能障碍,而非运动能力本身;故肌力、感觉和小脑一般不受影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运
动过多所致的异常不自主运动和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所致的运动贫乏两大类;所有不自主运动受病人精神状态影响,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八运动障碍疾病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运动功能的调控是由锥体系统、基底核和小脑密切配合才能得以完成的,这三者并非是各不相关的独立系统,而在功能上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运动障碍疾病(即锥体外系疾病),主要源于基底核功能紊乱。

九运动障碍疾病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
基底核具有复杂的纤维联系主要构成三个重要的神经环路:①皮质-皮质环路:大脑皮质-尾壳核-内侧苍白球-丘脑-大脑皮质;②黑质-纹状体环路:黑质与尾状核壳核间往返联系纤维;③纹状体-苍白球环路:尾状核壳核-外侧苍白球-丘脑底核-内侧苍白球。

在皮质-皮质环路中有直接通路(纹状体-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和间接通路(纹状体-外侧苍白球-丘脑底核-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环路是基底核实现运动调节功能的解剖学基础这两条通路的活动平衡对实现正常运动功能至关重要。

黑质-纹状体DA通路变性导致基底核输出过多丘脑-皮质反馈活动受到过度抑制使皮质运动功能易化作用受到削弱,产生少动性疾病如帕金森病。

纹状体神经元变性导致基底核输出减少丘脑-皮质反馈对皮质运动功能易化作用过强,产生多动性疾病如亨廷顿病因此基底核递质生化异常和环路活动紊乱是产生各种运动障碍症状的主要病理基础。

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无论药物或外科治疗原理都基于对递质异常和环路活动紊乱的纠正。

十迟发型运动障碍怎样治疗?
迟发型运动障碍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尤其女性,伴脑器质性病变者居多,症状重,恢复慢。

各种抗精神病药均可引起,氟奋乃静、三氟拉嗪和氟哌啶醇等含氟元素抗精神病药常见,大多发生在服用抗精神病药1~2年以上,最短3~6个月可出现,最长者13年。

而且脑病变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易发生,发病年龄早,发生率高。

应该要吃一些容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高蛋白质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肥肉。

绝对不应该用抗精神病药来治疗神经症或忧郁症,更不应该把抗精神病药当作安眠药来治疗失眠。

因为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生与药物剂量的大小没有关系,即使小量也会产生。

由于治疗困难,所以重在预防。

应尽可能缓慢加药,尽量避免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抗精神病药;避免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的联合应用;尽量少用或不用抗帕金森症的药物;停用或更换抗精神病药时,应逐渐减量,而不要骤然停药;年老体弱或伴有脑器质性病变者,应给予最低剂量;非必要时不用或少用抗胆碱能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一旦出现症状应将抗精神病药减量或换用其它药,必要时停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