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教学中古诗词的运用
古诗文在教学实践的运用(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我国诗词歌赋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古诗文的地位日益凸显,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也愈发广泛。
本文将探讨古诗文的魅力,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一、古诗文的魅力1. 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古诗文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寥寥数语,却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 情感真挚,触动心灵古诗文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在国破家亡之际,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3. 思想深邃,启迪智慧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断进步。
二、古诗文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1. 课堂教学(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利用古诗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静夜思》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讲述李白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背景。
(2)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
如在教学《春望》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3)比较鉴赏:将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
如将杜甫的《春望》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两位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
2. 课外活动(1)诗词朗诵比赛: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和审美情趣。
(2)诗词创作:鼓励学生模仿古诗词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3)诗词知识竞赛:举办诗词知识竞赛,丰富学生的诗词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古诗文的传承与发展1. 教育部门应重视古诗文的传承,将其纳入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古诗文素养。
2. 教师应深入研究古诗文,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古诗词教学与历史知识融合的讲座
古诗词教学与历史知识融合的讲座讲座主题:古诗词教学与历史知识的融合一、引言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
在古诗词教学中,将历史知识与诗词意境相融合,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次讲座将探讨如何将古诗词教学与历史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古诗词中的历史知识1. 历史背景:许多古诗词的创作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了解这些背景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2. 历史人物: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观念也是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
3. 历史事件: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古诗词中常有反映,这些事件对于理解诗词的主题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
三、融合历史知识的古诗词教学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置身于古诗词所描述的历史场景中,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提升学习兴趣。
2. 故事讲述:将古诗词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化,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涵。
3. 比较分析:选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诗词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体会不同历史背景下作者的情感变化和艺术特色。
4.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对古诗词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
5.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再现古诗词中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四、教学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古诗词篇目,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深入剖析。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古诗词与历史的融合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语古诗词与历史知识相辅相成,将二者有机融合是古诗词教学的必然趋势。
通过本次讲座的学习,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掌握融合历史知识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具备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优秀人才。
合理恰当运用古诗词,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合理恰当运用古诗词,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古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描绘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也比较紧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古诗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历史新课中导入古诗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
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
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首先,要对学生抱有爱心。
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在此前提下教育学生,学生才乐意接受,教育方能获得成功。
其次,要尊重学生。
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这种尊重就在于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
没有尊重,教育就难以深入人心、取得应有的质量效果。
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内容,大多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与事,教材的语言相对比较乏味、枯燥,所涉及历史事件的性质、影响、意义等内容比较模糊,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我国古诗词中,有许多是取材于历史,形象生动,且意境优美。
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会积累一定的诗词知识,有一定的理解、鉴赏能力。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相关的古诗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沉闷的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在新课中导入相关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七年级历史教材上册中的“三国鼎立”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可将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一部分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中,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诗无达诂文无定法——古诗词教学例谈
诗无达诂文无定法——古诗词教学例谈
古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其形式特点和艺术表现都具
有较高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对于学习古诗词的学生来说,除了掌握
基本的语言知识和修辞手法之外,还需要从独特的角度加深对古诗
词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如何有效进行古诗词教学,成为了教师和
学生们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首先,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古诗词是古代
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都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
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介绍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诗词。
其次,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兴趣。
古诗词不同
于普通的阅读材料,其意境和语言表现方式都与现代语言有所不同。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兴趣,不
能过于追求翻译和解释诗词的具体含义,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表达。
再次,教师应当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古诗词的艺术表现
多样,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呈现学生,例如语音讲解、演唱、
音乐欣赏等多种形式,以便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古诗词的艺术
魅力。
最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创新和自由发挥。
古诗词的创作是个
人思想和文化背景的结合体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创作思路和表现
方式。
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在古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表达。
论诗歌在初中历史课上的运用策略
论诗歌在初中历史课上的运用策略随着历史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诗歌在历史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诗歌以其形式独特、语言生动、内容丰富、情感传达等特点成为了历史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运用古诗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古代诗人往往写下了历史中丰富多彩、生动细腻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
通过背诵古代诗歌,学生可以了解到汉武帝、武则天等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也可以领略到历史中的忠诚、英雄、爱国等价值观念。
同时,透过古代诗歌,学生还能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历史事件的戏剧性和情感性,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了解。
诗歌中的优美语言和雅致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更愿意去探索和了解历史。
二、选取史诗或长篇叙事诗,展现历史概览。
一些史诗或长篇叙事诗,如《山海经》、《左传》、《史记》等,是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辉煌的历史见证。
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史诗或长篇叙事诗,可以了解到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变迁,领略到历史上的风云变幻、兴衰荣辱,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底蕴和魅力。
通过讲解这些史诗或长篇叙事诗,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更加丰富、具体和立体的历史图景,带领学生深入探究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资源。
三、透过历史诗歌,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深刻性和人文性。
历史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作品,它也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人类文化的一种途径。
从《赤壁赋》到《将进酒》,从《滕王阁序》到《渡汉江》,每一首历史诗歌都反映了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人生观念、道德伦理等。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或反映当时历史背景的历史诗歌,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历史上的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帮助学生真正体悟到历史的深刻性和人文性,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四、通过历史诗歌引导学生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
历史不仅是一种现实的再现,还是一个文化的展示。
在历史诗歌的引导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历史文化、历史思维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古诗词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古怪,内容抽象,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了难度。
为了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制定有效策略。
本文将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四个方面谈论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古诗词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历史背景等,使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刻的了解。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比如《登鹳雀楼》、《夜泊牛渚怀古》等,通过分析和解读古诗词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风土人情等,让学生深刻了解古诗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古诗词是中国古代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感悟与表达,其含义深刻,情感丰富。
教师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可以通过音乐、朗诵、戏剧等形式,将古诗词生动地呈现出来,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等多维度的感受。
通过音乐欣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中的音韵之美;通过朗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中的节奏之美;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中的情感之美。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特点的古诗词进行讲解和欣赏,比如《静夜思》、《春夜喜雨》等,让学生深入感受古诗词的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认同感。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义,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去感知、去体验、去欣赏古诗词中蕴含的审美价值。
谈古诗词在六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巧妙应用
谈古诗词在六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巧妙应用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数不清的人物,道不尽的沧桑,而“诗言志,歌咏言”,古诗词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折射出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现实生活。
一个个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诗词作者用他们的笔触和情怀,记录下了深沉磅礴的家国情怀,为我们今天的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素材。
作为一个从事历史教学两年而语文教龄近30年的老教师来讲,自然深知古代的诗词歌赋在历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用自己多年的文化素养,对古诗词在六年级历史教學中的巧妙应用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要知天下事,需读古人书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六年级孩子们来说,历史是一门全新的学科,知识陌生而又年代久远,所以用孩子们熟悉的古诗词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成为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比如,我在进行六(上)历史第三课《远古的传说》教学时,出示了孙中山先生的《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一诗“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慷慨激昂的诗句一下子把学生们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同时从诗句中,学生们又了解了传说中黄帝的功绩,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长江滚滚向东流,历史车轮鉴帝侯课堂教学中引用恰当的古诗词,有助于加强学生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现在的六年级学生大都是12、13岁的少年,大多既不关心过往,又不热衷于研究未来,对于离他们年代久远的历史知识,难于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老师的我们责无旁贷要帮助他们顺利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中,引导他们对过去的人和事做出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分析。
这个时候,古诗词的引入便发挥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六(下)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指导学生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是非评价时,我给学生出示了两首诗,一首是胡增的《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古诗词与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整合
古诗词与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整合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何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有效整合古诗词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文化素养,是每位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首先,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有关古代文化的古诗词,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和解读,了解史实情境和人文背景。
例如,在讲述唐朝盛世的时候,可以选用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甫的《登高》等诗歌进行解读,让学生体会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发达。
其次,教师可以从地理和文化角度出发,与学生一起欣赏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古诗词,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了解与历史相关的地理和文化信息。
例如,在教授南北朝历史时,可以选用梁代和宋代的江南诗歌,让学生感受到南方文化的魅力,了解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古诗词朗读比赛、古诗词背诵、古诗词配画等形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
在历史考察中,也可以适当加入与古诗词相关的题目,考察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古诗词与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文化素养,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审美能力,让他们真正明白历史文化背后的内涵和意义。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_古诗教学六个步骤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_古诗教学六个步骤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文字知识的本身,效果不够理想。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古诗词教学方法一、结合语言理解和言语习得,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所谓“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1、古诗词内容理解:结合课后注释理解;结合图片或音、视频形象感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去体会;以今识古;知识类化;诗文对照等方法,均可指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语言。
2、古诗词言语形式习得:教师应逐步渗透相关古诗词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引领学生逐步了解古诗词这一文体的特点和魅力,并循序渐进地尝试运用古诗词语言,甚至是创作诗词。
如《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词中,“ 水调歌头”为词牌名,词的内容共95个字,是一首“长调”。
同时,这首词分为上、下阕,词前有序,按其语言风格当属“豪放派”典范。
词的上阙赏月奇想,下阙则望月怀人,将苏轼“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特点展现地淋漓尽致。
赵志祥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画鸡》一诗,赵老师就设计了这样的几个小问题:1这首诗一共几句?(4句)每句有几个字? (7个字)2在古诗中,一个字叫“一言”,那么,每句话有五个字的诗就叫(五言),有七个字就叫(七言)。
3一共有四句,每句有五个字的诗就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那么,一共有四句,每句有七个字的就叫(七言绝句或七绝)。
二、体味诗词意象,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古诗词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形简意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最意味深长的情感。
也正是基于此,古诗词教学不能做理解意思,体会情感”这样简单的处理,我们应该让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灵气。
关于古诗词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关于古诗词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前言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而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进行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掌握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教师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分享几点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做法,以期对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教学内容1.组织精选古诗词传统古诗词体量庞大,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因此,教师可以从教材或其他资料中,选取一些经典的名篇让学生欣赏。
这些古诗词不仅要代表了古代文化精华,而且要与今日生活相贴合。
让学生通过欣赏这些高水平的文化产物,能够懂得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2.加强文学历史和文化教育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其中不仅蕴含着高度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古代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教师可以通过阐述古代文人的家乡故事、社会风俗、文化背景以及时代背景等,让学生了解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教学方法1.注重阅读和理解阅读和理解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对诗词的阅读和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如发音、语态、音律等进行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品的韵律和节奏。
2.倡导多种阅读体验阅读古诗词并不局限于课堂中的传统精读,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阅读,如朗诵、背诵、课外阅读等,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裁和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考核评价1.注重素质评价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强调学生的知识层面的积累,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思维、审美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评价方法应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创新评价方式,注重素质评价,持续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是单一的成绩评价。
2.多样化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地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笔试,可以采用口语表达、朗诵、创作等方式,考查不同方面的能力。
小议古诗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小议古诗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古诗讲究韵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古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关键词:古诗中学历史教学应用诗歌是中国文化瑰宝。
诗歌音调和谐押韵,朗朗上口,适合朗诵和背诵,不仅读起来给人以快感,而且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
诗歌形象鲜明,富有意镜,语言精练,一字一句都有显著的色彩。
词语组织配合又非常严密,短小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不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使孩子于不知不觉中发散思维,开阔胸襟,形成开朗乐观、豁达开阔的好性格。
中国历朝历代流传下来很多名篇佳作,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现实生活,这为我们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提供了真实丰富的宝贵资料。
在教育方面,古往今来诗歌影响了很多代人,许多人从小就受诗歌的熏陶,得以健康成长。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诗词歌赋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古诗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历史具有一去不复返的过去性特征,而历史背景、性质、意义等,抽象的历史语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教材所反映的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是通过对记录历史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等抽象思维的形式,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诗歌所反映的同一历史则是通过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构成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在真实的图画里面显示社会中某一阶级底状况”。
它可以使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容易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其感兴趣,就能把它学好。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古诗”,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历史。
例如在讲述“张骞通西域”时,会讲解西域的概念。
如果单独讲解西域的概念,学生就会感觉索然无味,不感兴趣。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诗词的融合运用分析
·188·在历史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一些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比如诗词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最重要的是,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合理的运用古诗词可以加强学生对一些历史知识的记忆,还能提升学习历史的效果,由此可见,探讨诗词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诗词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联系诗词和高中历史教学可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主要表现为:(1)诗词和中国历史记述的语言形式上同宗同源,都有言简意赅的古文,所以将诗词内容嵌入历史教学中,自然而相得益彰;(2)诗词是历史信息的载体之一,例如高中语文必修四中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望海潮·东南形胜》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反映了北宋江南经济发展成为国家经济重心的重要史实。
更直观地展示了高中历史必修里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相关内容。
所以把诗词嵌入历史教学中可以起到引入、解释历史知识的作用;(3)诗词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例如唐诗、宋词驰名中外,俨然已经成为了唐、宋两个朝代的典型符号,从唐诗宋词的发展过程中便可一窥两朝历史;(4)诗词发展史也是历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讲我国的文学成就时,唐诗宋词自然就成为了历史教学内容。
2.诗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2.1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运用古诗词分析与记忆历史知识点在以往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学思维的影响,直接将课程知识灌输于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事件,这不利于学生领会历史事件的发展背景,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为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理念,教师可以从古诗词教学角度,以古诗来带领学生分析与记忆历史知识点,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和认知。
其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引入的古诗词内容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跟随着情境一步步理解诗词中渗透的历史背景,从而利用古诗词来展现历史人物、社会现实。
历史课教学如何巧用古诗来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课教学如何巧用古诗来提高教学效果作者:陈吉海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09年第01期【摘要】以诗证史,以史解诗,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
引诗入课,有利于历史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丰富历史课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历史知识视野,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目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古诗学生一、引古诗入历史课教学的必要性其一,有利于历史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在中国两千五百多年的诗歌发展史中,无数文人骚客用具体、生动、典型的语言文字,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古代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的无比珍贵的史诗。
古代诗词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们以生动精炼的语言、具体感人的形象、引人深思的议论,融诗史于一体,义理深邃,寓意深远。
以诗证史,以史解诗,引诗入课,能丰富历史课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历史知识视野,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其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特别是古代史,由于它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实,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和体验,只能凭借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字、遗物、遗址等来进行思考和认识。
因此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兴趣不大。
试想,如果一堂课充斥的只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果的讲解和灌输,一个个要点、一幅幅知识骨架图,讲的是空洞的干瘪枯燥的语言,学生就觉得索然寡味,其学习兴趣和能力就难以培养起来。
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将搜集到的那些引人入胜的古诗,恰当穿插,通过巧妙的设疑、精心的引导和精彩的讲述,使历史教育学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之自觉地刻苦钻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其三,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以诗入史涵养家国情怀———近代史教学中诗歌运用探索
探索篇•方法展示在时间长河的不断流淌中,历史一直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了人类活动的进程,还是对曾经历史年代的反映。
而家国情怀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民族精神的必备教育。
将家国情怀教育落实到历史教育中,不仅能够丰富历史教材,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优美的诗篇是研究历史的宝贵材料。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可以帮助学生从文学角度认识和了解历史的演变,感悟历史场景的壮阔,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载满辛酸、写满血泪的历史,多少英雄豪杰、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探索救国道路,他们所走过的道路我们不会忘记,他们的精神是激励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用诗歌再现这段历史,在思想教育层面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实践中,笔者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形式将诗歌引入教学之中:一、以诗咏人根据新课程要求,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活动不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而只能是实现课程目标、落实课程内容的手段。
历史人物的思想和经历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学生往往能从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生平经历中感受人物的心潮思绪,汲取能量,而与历史人物相关的诗歌往往能直接反映历史人物的内心起伏。
近代史讲林则徐时直接引用他创作的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现其爱国的热情和禁烟的决心,讲到林则徐被流放时用“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突出英雄报国无门的伤感,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激起学生的共鸣;邓世昌是近代中国人心目中的一座丰碑,其殉国之壮烈,精神之崇高足当光绪帝的“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赞誉,课堂上讲述完黄海海战后引用该诗时学生无不为之动容;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是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在此之前,朝廷中曾有海防、塞防之争,眼看新疆形势岌岌可危,此时吟古诗“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不仅引出了历史人物,还不露声色地体现了左宗棠挺身而出“一身担天下”的勇气,其丰功伟绩真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孙中山为中国革命奋斗终生始终未曾停歇,其奋斗意志是“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的最好写照,他的功绩一位近代诗人概括得很好:“他用一生的坎坷追求共和的完美,他以天下为公的胸怀来开创民族振兴的未来。
千古诗醇香醉人——谈古诗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功用
学 理 现 代 霪 术・ 论 等
千古诗醇香醉人
一 一
谈 古诗在历 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功用
王宗 超
( 江 省 永 囊 县 界 坑 中学 浙
浙江
永毫
32 7) 1 51
摘要 :中国古诗 ,涵蕴着丰厚 的 内容,渗透着深 刻的哲理,其 张显着 中国古代优秀 的传统文化底 蕴;把诗歌 应用在 历史与社会教 学中,不仅体现 出综合学科美育之 功能 ,而且还可 以诗证 史,体现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人文性,对 于增强学 习历史知识的学 习兴趣 , 培育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理 清知识 的系统性都有重要 的作 用。 关键 诃:古诗 历史与社 会 教 学 功用 ‘
、
最 强 烈 的 情 感 , 是 用 极 具 风 格 的 逻 辑 结 构 组 织 排 列 简 单 、 明 总 鲜 如 八 导学 生了解 诗 ,理 解诗 ,利用 诗 歌对 学 生进行 美育 的 渗透 ,不失 为 的事 实 ,吸 引学 生 的 注 意 力 ,引 发 学 生 浓 厚 的 求 知 欲 。 : 年 对 学生进 行美 育 的一个 很好 的渠 道 。诗 的形式 美 、韵律 美 ,一直深 级 下册 引 述 大 臣钱 宰 写 诗 一 例 , 四鼓 冬 冬 起 着 衣 , 门朝 见 尚 “ 午
一
。
诗 , 概 括 简 洁 ,特 别 是 古 诗 中 国 古 代 文 化 精 粹 的 表 现 之 养 教 育 能使 学 生 感 到 具 有 较 强 的 说 服 力 , 要做 到 言 之 有 据 , 而 必 古诗 能 生 动 、 明地 展 示 基 本 史 实 , 乎 诗 ” 先 哲 早 在 两 千 年 前 就 意 识 到 须 从 史 料 出发 。 动 泣 莫 。 握 到 历 史 的真 实 , 固学 生 对 基 础 知 识 的掌 握 。 八 年 级 上 册 第 巩 如 室 ,稻 米 流 脂 粟 米 白 ,公 私仓 廪 俱 丰 实 ” 就 展 现 了唐 玄 时 期社 , 会 经 济 繁 荣 , 食 产 量 的 增 加 , 示 玄 宗统 治 时 期任 用 贤 人 , 粮 揭 励 精 国 治 , 用先 进 农 耕 技 术 所 产 生 的 效 果 另如 唐 朝 杜 甫 那 有着 采 史诗 之 称 的诗 歌 , 更是 例 证 安史 之 乱 前 后 那 段 特 殊 时期 的史 实 的 最 好 注 解 , 的诗 具 有 丰 富 的社 会 内 容 , 他 强烈 的 时代 色 彩 和 鲜 明 的政 治 倾 向 , 真实 深刻 地 反 映 了那 个 历 史 时 代政 治 时事 和 广 阔的 社 会 生 活 画 面 , 用 诗 去 写 史 , 们 可 以用 他 的 诗 来 证 史 , 的 他 我 他
文史结合教古诗——以于谦的《石灰吟》为例
文史结合教古诗
— ——以于谦的《石灰吟》为例
牛铁柱
: 摘 要 古诗词教学, 如能恰当引入历史史实, 文史结合, 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本文以教学于谦的 《石灰吟》 为
例, 通过解析背景、 归纳历史事件, 探讨了文史结合教学古诗文的方法。
: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文史结合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经常会遇见一首诗就是诗人一生 写照的情形,例如“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苏轼;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路漫漫其修 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还有“粉骨碎身全不怕,要 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怎么才能做到把诗人的历史事件与具 体作品中体现的精神品质、价值信念相结合,“文史不分家” 地进行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呢?笔者尝试用文史结合的方法教 了于谦的《石灰吟》。
一、 解析背景
写作背景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了解了诗 人创作的生活际遇,就能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有感而发、不吐不 快的思想情感和诗人独特的性格特点,也就能更准确、全面地 把握诗中蕴含的价值基调和文化色彩,学生对诗人也才能有立 体、多元的解读。这有助于打开学生思路,提高学生辩证地看 待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文学作品的能力。
如果说背景的解析只是给学生树立了于谦少年有志、意气 风发的形象的话,那么历史事件的归纳就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多 角度、全方位的于谦形象。“要留清白在人间”,字字铿锵, 把一个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伟 大精神形象树立在学生心里,这才是足以震撼心灵、指引前行 的真正的榜样力量。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适时引出“勇气” 二字,与前一部分的“信念”相映,之后让学生想象具体场面 的细节,例如:站在北京城头的于谦,面对敌军千军万马围 城,他怎么想?被绳索捆缚,押赴刑场的于谦,深深看了一眼 熟悉的故土和他深爱的百姓,他又怎么想?其间贯穿诗句中具 体词句的提炼和总结,如: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若等闲、全 不怕等,使学生对于谦形象的把握做到了快速、准确、全面、 深刻。
古诗词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古诗词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在七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古诗词可以为教学增添丰富的色彩和深度。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通过将古诗词融入历史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提高历史素养。
一、古诗词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1、增强历史的生动性历史往往给人以遥远和抽象的感觉,而古诗词则能够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历史的画面。
例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词,生动地展现了战争时期战士们的紧张与豪情,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代战争的氛围。
2、反映社会背景许多古诗词都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地揭示了唐朝安史之乱后的社会贫富悬殊和人民的苦难,有助于学生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
3、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诗词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价值观,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古诗词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1、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引用一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古诗词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唐朝的繁荣时,可以引用“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让学生对唐朝的鼎盛时期产生好奇和向往。
2、讲解历史事件在讲述历史事件时,通过古诗词来补充细节和情感。
例如,在讲述楚汉相争时,可以引用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项羽在失败时的悲壮和无奈。
3、分析历史人物古诗词也是分析历史人物性格和品质的重要依据。
例如,通过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展现出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总结历史规律在课程结束时,引用古诗词来总结历史规律,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议古诗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激 发 学 生 学 习兴 趣
历 史具有一 去不复返的过去 性特征 。 而 历史背景 、 性质、 意义等 . 抽 象 的 历史 语 言 难 以 激发 学 生 的兴 趣 。历 史 教 材所 反 映 的某 一 时 期 的 政 治 、 经济文化等社会生 活 , 是 通 过 对 记 录 历 史 的资 料 进 行 分 析 、 综合 、 判 断 等抽 象 思 维 的 形 式 , 总 结 出规 律 性 的东 西 , 以 概 念 的形 式 表现 出来 的 。 诗 歌所 反 映 的 同 一 历 史 则 是 通 过对 丰 富 多 彩 的社 会 生 活 的 具 体 、 形 象 的描 绘 , 构 成 具 体、 生 动 的 生 活 图景 . “ 在 真实 的 图 画 里 面显 示 社 会 中 某 一 阶级 底状况 ” 。 它 可 以 使人 产 生 如 临其 境 的感 觉 , 使 其 能 够 积 极地 参 与 到 历 史 教 学 活 动 中来 , 从 而 更 容 易 发 挥学 生 在 教 学 中 的 主体 作 用 。兴 趣 是 学 习最 好 的老 师 。 学生 对 其 感 兴 趣 , 就 能 把 它 学 好。 在 历 史 课堂 教 学 中 . 恰 当 地 引入 “ 古诗 ” , 作 为 教 材 的 有益 补 充 , 能 够 加 深学 生 对 教 材 内容 的理 解 , 增 强 学 生 对历 史 的兴 趣 , 巩 固所 学 的知 识 。 让 学 生 主动 地 学 习历 史 。 例 如 在讲 述 “ 张骞 通 西域” 时。 会 讲 解 西域 的概 念 。如 果 单 独 讲 解西 域 的概 念 . 学 生 就会感觉索然无味, 不感 兴 趣 。 教学时 。 教师 在 黑 板 上 写 下唐 代 诗 人 王 之涣 的《 凉州词》 , “ 黄河远上 白云间 , 一 片孤 城 万 仞 山 。 羌 笛何须怨 杨柳 , 春风 不度 玉 门 关 。 ” 唐 代诗人 王维的《 渭 城 曲》 , “ 渭城朝雨渑轻尘 , 客 舍青 青 柳 色 新 。 劝君 更 尽 一 杯 酒 , 西 出 阳关 无 故 人 。 ” 学 生 对古 诗 感 兴 趣 , 让 学 生 齐声 朗读 , 教师 着 重强调“ 玉 门关 ” 和“ 阳关 ” 。 这 时 再 讲解 西域 的概 念 : 阳关 、 玉门 关 以西 , 葱 岭 以东 的 地 方 。 学 生 很快 就记 住 了 。 这样 , 通 过开 掘 和 展 示 古 诗 歌 的 内容 和 形 式 美 , 认知与审美并进 . 既 调 动 和 激 发 了学 生 的 学 习 兴趣 和 热情 , 又 培 养 了学 生 的审 美 情趣 。 二、 培 养 学 生 分 析 比较 能 力 中学 历 史 教 学 要 求 学 生 学 习用 唯物 史 观 分 析 评 价 历 史 人 物 的能 力 。培 养 学 生 正 确 评 价 有 关 历 史 事 件 或 人 物 是 高 中历 史 教 学 的基 本 要 求 之 一 ,恰 当运 用 古 诗 词 就 能 在 这 方 面 很 好 地 发 挥 作 用 。一 些 诗 人 截 取 历 史 上 一 时 一事 . 一人一物 . 作 诗 咏史 , 以 诗 歌 表 达 自己 的历 史 观 点 和 看 法 。 这 些 作 品有 的寓 意 精深 , 有 的 偏 颇 甚 至 错误 。 如果 能够 引导 学 生 对 之 进 行 正 确 的 辨析 , 则 既 能 加 深 学 生对 历史 的 理 解 , 又 能 帮 助 学 生 树 立 唯 物 和义务 , 激 发 学 习 的上 进 心 , 树 立 正 确 的人 生 观 。 古语道 “ 读 史 使 人 明智 ” , 大 量 的 史 实 告 诉 了 我 们 这 个 道 理。 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伟人 , 正 是 因为 能 够 通 过 了解 大 量 的 史 实, 并 以史为鉴 , 沿 着 前人 总 结 的 经 验 和 教 训 不 武
古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诗人杜 甫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使学生领会诗人 的那种 , 喜 悦的心 情,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唐朝正处 于多 事之秋 , 政
局 混乱 , 民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人 而杜甫是一位爱国诗人 , 对
对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问题 :汴水 》 千里长 河一 《 日“ 旦开 , 亡隋波浪九天来 ” 就显得比较简单 、 片面。而皮日休的评 价则 比较客观 、 公正 :尽道隋亡为此河 , “ 至今千里赖 通波。” 如 此将诗句在 课堂上引用 , 既可补充 课本知识的单 薄 , 又可锻炼
珠 。作 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不但形象地反映 了历史 , 真 实 地记 录了古人的社会生活状况 , 而且很多诗句对仗工整 , 富
含哲理 , 有着很高的史学、 文学 、 美学和思想价值。若能在历史
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大力挖掘 , 以利用 , 加 将对学生大有稗益。
~
、
开拓学生思维 , 多角度 了解历史
古诗词在 历史教学 中的作用
( 北省 石家 庄市行 唐 上方 职 中 河
文史不分 家 , 在教学实践中强 调文史紧密结合 , 不仅有利 于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 同时也有利于加 深学生对历史 的感性
认识 , 加深记忆与理解。古诗词是历史文化 中的一颗璀璨 的明
刘力 乾 )
五、 增强学生的 民族 自豪感 , 激发爱国主义的思想
学生 , 激发其积极J 求知欲 , l 生、 从而使其对 学习变得更 主动 。
五 、 造 良好 的 讨 论 氛 围 创
“ 常态 ” 跃迁到 “ 激发态 ”由此进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 , 为 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加强业务 学 习, 全方位进行培训 , { 掌握探究学习的 些教学策略和 技巧 , 结合 多种多样的教 学方法 , 使学 生掌握更多的历 史知识 , 激发 学生热爱祖国 、 报效祖国 、 为祖国泰献的爱国之情 , 培养学 生的
初中古诗与历史结合教案
初中古诗与历史结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古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能够分析古诗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3. 能够理解古诗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4. 能够运用古诗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古诗与历史之间的联系;
2. 掌握分析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和把握古诗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 运用古诗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四、教学内容:
1. 选取一首古诗,例如《观沧海》;
2. 分析古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探讨古诗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古诗的背景和历史;
2. 学习:学生阅读《观沧海》,并分析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讨论:学生就古诗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展开讨论,参与到历史中去体验;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古诗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从古诗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
六、教学评估: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能够对古诗与历史之间的联系有所认识,并能够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七、课后作业:
1. 选择一首古诗,分析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撰写一篇文章,介绍古诗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与历史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古诗中的历史信息,对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历史教学中古诗词的运用
在古代,诗歌有着特殊的地位。
春秋时期,诸侯贵族在会盟、聘问等外交活动及祭祀宴飨等国事活动中都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更把“诗教”作为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
例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中的《颂》就通过歌颂周氏祖先的功德,在客观上生动地记载了周部族的历史。
而其中的《风》更是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描绘了一幅先秦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
到了魏晋时代,诗歌则被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人们把目光都对准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这些史实说明,古代的诗歌词曲反映甚至记载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描绘出历史的面貌。
到了唐宋以来,作诗咏史更是蔚然成风。
所以古诗词对历史教学有着巨大的价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古诗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工整富有乐感的格律,是中国古代诗歌形式上的重要特征。
而说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有乐感又是青少年所钟爱的。
优美的语句,情景交融的意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会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便不启而发,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
从而更容易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比如在讲述先秦文学时,引用一首短小易懂的《硕鼠》诗,它诙
谐的语言,流畅的格律,引人入胜,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课下再趁热打铁,组织一次《诗经》朗诵会。
这样,通过开掘和展示古诗歌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开展融合美和寓教于乐的活动,使美与科学一体,美与人文同在,认知与审美并进,既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能够启发学生对历史的联想,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学生学习
历史上一些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们或亲历目睹世乱变故,身受世变之苦;或身处盛世,享受盛世太平。
对盛世的繁荣兴盛,他们兴奋地记载,如杜甫的《忆昔》诗;基于对人民的同情之心和对乱世的痛恨之情,他们更是以诗言志,如杜甫描绘安史之乱后社会惨象的《无家别》,描写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蔡文姬的《悲愤诗》、白居易的痛恨唐玄宗荒淫的《长恨歌》。
这些诗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画出了一幅幅直观形象的历史画面。
如果在历史课堂恰当地、不失时机引用的话,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历史重现,使学生“走进”历史,去触摸历史人物,感知历史现象,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学习。
再有,一些诗人截取历史上一时一事,一人一物,作诗咏史,以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和看法。
这些作品有的寓意精深,有的偏颇甚至错误。
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对之进行正确的辨析,既能加深学
生对历史的理解,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
例如,对于昭君出塞,杜甫有诗感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欧阳修更是哀叹“红颜胜人多薄命”。
他们在对昭君命运的悲苦寄以极大同情的同时,却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耻辱。
而翦伯赞却赞扬说:“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在此,如能点拨学生比较、分析,就很容易认识到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认清古人错误的民族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唯物史观。
三、有利于发掘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文科综合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要求历史教育要树立“大文科”的教育观,要将历史与政、文、地等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
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歌词曲能够适应这一要求,能够发挥作用。
首先,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词歌曲本身就体现了历史与语文“文史不分家”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其次,在历史教学中对古代诗歌恰当适时地引用和巧妙地设问,是适
应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比如杜甫《咏怀古迹》一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名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可设问“‘一去紫台连朔漠’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来考察历
史知识;设问“‘群山万壑’是指什么?”来考察地理知识;还可设问“昭君出塞”反映了西汉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由此出发再提问当今的民族政策如何?这样,既考察了历史知识,又考查了政治知识。
除此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古诗歌包含有政、史、地等科相关知识和能力,如果仔细推敲,巧妙科学地设问,就能起到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把古代诗歌词曲巧妙适时的引入历史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科综合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精心挑选难度适宜、同历史知识关系紧密的诗歌,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否则,不仅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甚至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