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对蒙古统治的三大政策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时对蒙古统治的三大政策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蒙古作为一个曾经征服过大半个欧亚大陆的强悍民族,自成吉思汗至明代末期,游牧界限在战争中不断地变化,游牧民也处于大区域的流动中,不断地接受到新的信息,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相对开放,因此,此时蒙古人对世界各地区的技术和文化有着相当强的吸收能力。

而在满清时期,清朝统治者在厚养蒙古头领人物的同时,对蒙古防范甚严,作了种种限制规定。蒙古共被分为了200多个盟和旗,始终被束缚在各自的地域,不相统属,不能统一在一起,这样就不会对满清的统治构成威胁。满清一朝对蒙古,有所谓三大国策:“南不封王,北不断亲”,“分封以制其力”,“崇释以制其生”。

一方面笼络利用蒙古贵族,不断派遣宗室女子和亲,甚至包括皇帝亲生公主在内,以所谓满蒙联盟共同压制汉人,这就是“南不封王,北不断亲”;我们在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和硕公主的外嫁蒙古应该有着很深刻的印象吧。

康熙《大清会典》规定:“外藩蒙古不得越旗畋猎。越境游牧者:王罚马十匹;贝勒、贝子、公罚马七匹;台吉罚马五匹;庶罚牛一头。”。这就是“分封以制其力”

满清分内蒙古为四十九旗,外蒙古为八十六旗。在王朝的统治过程中,分割的越来越细。比如喀尔喀蒙古部落,原来

是三部三十七旗,在康熙朝增为五十五旗,雍正朝时分为四部七十四旗,乾隆时又增为八十二旗。又如青海和硕特蒙古,原是个统一的部落。雍正二年(1724),清廷以其首领罗卜藏丹津叛乱,将它编为二十一旗,并长期不设盟长,连同其它各部蒙古,共二十九旗,统归于西宁办事大臣辖领。乾隆三十六年(1771),土尔扈特部蒙古由欧洲伏尔加河下游回到伊犁后,清廷又将其部编为新旧二部,分归两地进行游牧。因为既不能越界游牧,又不可能南下侵掠抢劫,所以清时蒙古对天灾的抵御能力,竟为历朝草原民族最弱,一遇灾荒只能活活等死。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帝国控制南西伯利亚后,不但阻截了草原部族北上迁徙躲避天灾的可能,同时再也没有源源不断的游牧民南下进入蒙古草原,作为新鲜血液补充,造成了草原人口大幅度减少。

康熙以后,几乎每年都有大批内地民户流迁到关外东北、口外蒙古以及新疆等地。对于内地民户,清朝政府都用设置府州县厅的办法,与蒙古等盟旗制度,分别进行治理。象热河设承德府,察哈尔地区设张家口、独石口、多伦诺尔、丰镇等厅,在土默特归化城地区建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等厅,新疆有镇西府、迪化州,等等。清廷的此种做法,根本意图还是想要严格区别移居汉民和原住民族,隔绝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致互为影响。满清还规定蒙古人到内地只能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

虎口六处入关。入关时登记人数,出关时仍照原数放出,而且除以上六个关口外,不得从其他关口出入。汉商到蒙古地区经商,设有关卡,必须持有官方发给的证明,并限制时间和地点,对汉商还要征收各种税。严禁蒙,汉民族联姻。满族统治者明文规定“禁止民人出边”,“禁止蒙,汉通婚”。如果汉人娶蒙古妇女为妻,必须离异,不准取蒙古名字。(古代汉人是可以娶三妻四妾的,不像现在一夫一妻制。)并对汉人依法治罪,对主婚人和介绍人(蒙古人)各罚牲畜三九(马两匹,公母大小牛七只),甚至官旗的扎萨克,台吉(相当今天的县长,乡长)也要受到处罚。一度汉族女子如果进入蒙古地区,要处以死刑。同时,禁止蒙古人学习和接触汉文化。如道光年间规定:蒙古人只准以满州蒙古字义命名,不准取用汉人字义,而且还规定,蒙古王公台吉等不准请内地书吏教读,或充书吏,其公文量词也不得擅用汉文。而且还禁止内地人出关种地和经商,内地出关经商者必须持有理藩院发的票证,而且限定一年期限,不准滞留各部娶妻生产,不准取蒙古名字等等。满清通过这些严格的法律来隔离蒙古与内地汉族地区的交往,严格的游牧界限强化了草原民族的生态封闭性,而这一点恰恰与游牧社会的生产力要求不相符合,从而使蒙古人民无法获得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始终处于游牧的地位,三百年不能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满清更大力弘扬喇嘛黄教,对喇嘛给予种种优待,即“崇释以

制其生”;同时禁止蒙古人接触先进汉文化,包括蒙古王公在内,也不允许聘请汉人书吏学习汉语汉文,收藏汉文书籍,以此愚民政策来稳定自己统治。对反叛的蒙古部族,满清更毫不客气严厉镇压,而且大量派遣亲附清廷的蒙古部族与之对战,也变相起到了“减丁”效果。满清对蒙古可以称得上“部族灭绝”的行径,便是屠灭准噶尔部。经历康雍乾三代帝王数十年战争,攻灭准噶尔汗国这个大敌后,因为之前的带路党阿睦尔撒纳降而复叛,并得到准部各部族广泛响应;因此清廷对准噶尔蒙古,改变了之前类似内外蒙古那样分而治之的既定策略。除部分忠于清廷之准部王公的部族得以保留外,乾隆帝下令将其余各部的男丁尽数屠戮,女子和幼童分赐给有功官兵,“尽唤男丁而出,屠戮有声”,卫拉特草原“数千里内,遂无一人”。本来准噶尔各部就因那几年爆发天花,人口因疫疾减员惨重,再经此番大杀戮,数十万部众被处死,仅一小部分逃逸至邻近的哈萨克汗国,为哈萨克人同化。“准噶尔”也变成了一个今天仅代表准噶尔盆地的地理名词。满清乾隆帝下令屠灭准部的动机,当是数十年对准战争消耗钱粮无数,担忧其反复,想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之前清朝攻灭准噶尔汗国,收取天山南北两麓,客观说当然是一大历史功绩;但随后这次大杀戮,即使不以道德因素评判,仅以纯利害角度,也是弊远大于利的。乾隆帝想从此一劳永逸幻想,随即被黑水营之围狠狠打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