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题库-财政学-论述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述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理论解释的主要内容
答:A、政府活动扩张论:瓦格纳的财政支出增长理论,政府职能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函数关系
B、经济发展阶段论:马斯格雷夫的财政支出增长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
C、梯度渐进增长论:它也称内外因素论。
英国经济学家皮库克与威斯曼提出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公共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D、官僚行为增长论: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官僚是指负责执行通过政治制度作出的集体选择的代理人集团,或更明确地说是指负责政府提供服务的部门。
机构规模越大,官僚们的权力越大,导致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2、论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经济意义及其对财政职能的影响〔P74-75〕
答:按经济性质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前者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开支,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后者指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在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再分配活动。
(一)分类的经济分析意义:
(1)购买性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
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后是否购买,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脱离了政府的控制。
因此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体现财政活动对政府较强的效益约束;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原则可以遵循,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难以换算。
因此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在相当大和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同微观经济主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谈判情况而定,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3)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对于向政府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它们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及其销售收入同生产成本的对比关系,所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
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发生。
因而,对于可以得到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微观经济主体来说,它们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和生产能力,而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显然,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二)对财政职能的影响:(财政职能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
)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执行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强;反之,转移性支出比重大些,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3、试述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答:(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仍属初建,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建立健全应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应遵循以下思路:
(1)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且人口众多,地区间、城乡间的差距较大,国家、社会、个人的承受能力比较低。
保障水平过高,将脱离实际难以实施,最终加重政府的负担。
(2)起点宜低不宜高。
社会保障支出的特点是呈刚性增长趋势,起点一旦确立只会升不会降。
(3)实行“两个挂钩”,重视资金的营运。
从长远看,养老金的变动要同工资增长和价格指数挂钩,即所谓指数化。
同时采取可靠的形式运营积累下来的基金,保障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建立防止保障基金贬值的屏障。
(4)加快制定和出台社会保障法,实现规范化和法制化。
(5)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和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加强社会保障收支的管理。
(二)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对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但还存在不足和缺陷。
改革方向:筹资模式——从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换
(1)目前我国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的筹资,模式上属于现收现付。
我国养老的个人账户实际上是“空帐”运行,既不能发挥记账功能,也不能发挥积累资金的作用。
养老金转轨的主要矛盾是现有职工的双重负担问题,即为了积累储备基金,在职职工既要为已经退休的或即将退休的老职工缴费,有要为自己今后的退休生活缴费。
(2)实现居民长期储蓄的积累、保值和增值:有必要培育和发展长期融资市场,促使居民长期储蓄向投资转化。
(3)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体制:开征社会保险税。
(4)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方向:发展农村的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并“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社会保障制度”。
4、如何理解税收支出概念,并论述税收支出的作用〔P174-175〕
答:(一)定义: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是政府的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二)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可分为两类:{简13}
(1)照顾性税收支出: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目的是维持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发展基本平衡。
如:国有企业由于受到扭曲的价格等因素的干扰,造成政策性亏损,或纳税人由于自然灾害造成暂时性的财务困难。
政府除了用预算的手段直接给予财政补贴外,还可以财务税收支出的方法减少或者免除这部分纳税人的纳税义务。
这种支出带有明显的政策补贴的性质,目的在于扶植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或微利及外贸企业。
(2)刺激性税收支出: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
是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方面,体现了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刺激性税收支出有可分为两类:①针对特定纳税人的税收支出:享受税收支出的特定纳税人不论其经营业务的性质如何,都可以依法得到优惠照顾。
如:对伤残人创办的集体企业以及所有的合资、合作经营
企业,在开办初期给予减免税收的照顾;②针对特定课税对象的税收支出:从行业产品的性质来考虑,不论经营者是什么性质的纳税人,都可以享受优惠待遇,如:我国对农、牧、渔业等用盐可减征盐税等。
5、论述商品课税的特点和功能〔P260〕
答:商品课税是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类,具有下述四方面的特点:(1)课征普遍:商品课税以商品交换并形成销售收入为前提。
在现代社会中,商品是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对象,对商品课税自然是最具普遍性的税类(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税额大小直接依存于商品和劳务价格的高低及流转额的多少,而与成本和费用水平无关
(3)实行比例税率: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适用比例税率是他的重要特征
(4)计征简便:商品课税以流转税额为计税依据,与商品成本和盈利水平无关,又是实行比例税率,所以计税、征税都十分简便。
功能:商品课税的优点是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
但同时,由于商品课税与商品价格相联系,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间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
6、试述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
答:(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
(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这种标准是强调政府应投资于资本密集型项目
(3)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的项目
7、分析价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P203-205〕{简15}
答: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
所以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的变化必然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
(一)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财政收入同比例地增长,则表现为财政收入的“虚增”,几种不同情况:(1)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财政收入实际增长加名义增长,例:84、85年。
(2)价格上升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收入名义上正增长,而实际上负增长,例:87~89年。
(3)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升率大体一致,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实际上不增不减,例:1986年。
(二)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简15}
(1)引发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原因:在GDP只有因物价上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是通过价格在分配机制实现的,此时财政收入增量分为两部分:①GDP再分配所得;②价格再分配所得,即“通货膨胀税”。
(2)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如果是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增长而提高,随着名义收入下降而降低档次,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得份
额将有所增减;如果实行的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这就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如果实行的是定额税,税收收入的增长总要低于物价上涨率,所以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长,而实际必然是下降的。
(三)产品的比价关系也会影响财政收入,缘于两个原因:
(1)产品比价变动会引起货币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等经济主体间的转移,形成GDP的再分配,使财源分布结构发生变化;
(2)各经济主体适用的税收比率不同,当产品比价发生变化时,相关企业、部门和个人上缴的税利有增有减,其综合结果就是对财政收入的最终影响。
(四)市场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而上下浮动,主要是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发生再分配,随着价格的上下浮动也会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
(1)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而销价不动。
财政要对粮食部门和商业部门给予补贴,表现为财政收入的减少;如果同时提高销价,财政对居民给予补贴,表现为财政支出的增加。
(2)生产资料提价,财政不可能增加收入,因为从生产资料提价所增加的税收,几乎要被使用生产资料的加工部门因成本上升而利润下降所减少的收入全部抵消。
(3)能源、交通价格的提高,许多因缺乏自我消化能力的企业,也需要财政给予补贴,而减少财政收入(或增加财政支出)。
8、试论所得课税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答:所得税就是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
(一)特征和优点:
(1)税负相对公平:纯收入、净所得为计征依据,合乎量能课税的原则。
所得税有起征点、免征额和扣除项目,照顾低收入者,不影响基本生活。
(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所得课税是以纳税人的总收入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应税所得额为课征对象,征税环节单一。
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额不够成商品价格的追加,且不易转嫁。
(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对跨国所得征税是任何主权国应有的权益,需要利用所得税,来参与纳税人跨国所得的分配,维护本国利益。
(4)课税的弹性:所得来源于经济资源的利用和剩余产品的增加,税源可靠,并且灵活调整。
(二)所得课税的缺陷:
(1)所得税的开征及其财源受企业利润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制约;
(2)累进课税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纳税人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3)计征管理也比较复杂,需要较高的税务管理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广泛推行往往遇到困难。
(4)有观点认为同商品课税相比所得税的经济调节功能显弱,不易有效地体现政府的经济政策。
(三)我国所得课税的特点:
(1)一向以商品课税为主,所得课税还刚刚起步;
(2)西方发达国家的所得课税是以个人所得税为主,而我国仍以企业所得税为主,但个人所得税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受到重视。
所得税是国家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的杠杆,其后两
种功能在当今社会倍受重视,并成为各国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主要传导工具,是一种有效的再分配手段。
它通过累进课征可以缩小社会贫富和企业之间实际收入水平的差距;通过减税免税对特殊困难的纳税人给以种种照顾,从而缓解了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
所得税也是政府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
我国所得课税的功能仍然相对较弱,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深化,所得课税的功能将逐步得到运用和发挥
9、试论国债的功能〔P317-318〕
答:国债的政策功能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当今各国家的普遍做法。
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其实质是将不属于国家支配的民间资金在一定时间内让读给国家使用,是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转移。
与通过提高税收和向央行借款相比,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副作用要小些。
但是对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不能绝对化,不能把国债视为弥补财政赤字的灵丹妙药。
因为:(1)财政赤字过大,形成债台高筑,还本付息的压力又会引至赤字的进一步扩大,互为因果,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
(2)社会的闲置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的必要资金,从而降低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
(二)筹集建设资金:国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国债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要与国债的弥补财政赤字功能区别开来。
这可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财政类型、国债发行方式、目的和用途上以及从国债收入的性质等方面区分。
(三)调节经济:国债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体现在生产建设,社会消费以及弥补财政赤字方面。
如果国债筹集的资金用于生产建设,将扩大社会积累,改变既定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如果这部分财力用于消费,则使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倾向于消费;如果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就是政府平衡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的过程。
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手段,而且是金融政策手段,国债券是可以流通债券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短期国债券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从而调节货币需求与供给的重要手段。
10、分析国债的负担与限度,如何控制国债的规模?〔P311-312〕
答:(一)国债的负担:(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认购人(债权人)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他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力;
(2)政府(债务人)负担:政府借债是有偿的,到期要还本付息,尽管政府借债时获得了经济效益,但偿债却体现为一种支出,借债的过程也就是国债负担的形成过程。
所以,政府借债要考虑偿还能力,只能量力而行;
(3)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所以会给纳税人造成负担。
(马克思说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
(4)代际负担:国债不仅形成当前的社会负担,还会形成代际负担。
正常的债务转移同时可以为后代创造更多财富或奠定创造财富的基础,如果国债用于消费或者使用效率低下,留给后代的只有净债务,完全是一种愧对子孙的短期行为。
(二)国债的限度: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国债规模的
指标分为两种:
衡量国债绝对规模的指标有:(1)历年累计债务的总规模;(2)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3)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衡量债务相对规模的指标有:(1)债务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2)债务依存度:即当年发行的债务额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三)国债规模的制约因素:由于国债会形成一种社会负担,必须有一定的限度。
对国债总规模的控制是防止债务危机的重要环节,而控制当年发行额和到期偿还额,特别是严格控制未偿还的国债余额,是控制国债规模失控的主要手段。
包括三方面:
(1)通过对认购人负担能力的制约来控制国债规模,因为认购主体负担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
(2)通过对政府偿债能力的制约来控制国债发行规模;
(3)通过对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等方面的制约来控制国债负担能力和限度。
11、试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理论依据〔P353-357〕{简26}
答:分级分税预算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预算体制,在西方财政学中称之为财政联邦主义“fiscal federalism”,是有关多级财政体制的概念,也就是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
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其理论依据为:
(一)社会公共需要或者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市场经济国家分级预算体制的一般标准):在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下,由各级预算主体分级执行财政职能,为提供公共物品提供财力,从而满足公共需要,表现为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工程。
区分公共需要的层次性是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之一,其基本标准是受益原则。
按受益范围区分公共需要的层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从支出角度分析,按受益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2)是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收入来源的层次性。
从中央到地方收支运行看,只有收支对称才能维持财政收支的平衡。
所以收入划分受支出划分的制约,也就是受公共需要受益范围的制约。
但是,由于各地方支出需要和收入能力是不对称的,需要靠中央转移支付来调节这种不对称,所以划分收入需要遵循另外的标准。
(二)集权与分权关系(政治体制的层次性):
各国的政治体制和本国国情决定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也是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之一。
预算体制本就是政治和经济结合的最明显的体现。
如果说公共需要的层次性是经济标准,那么集权与分权关系则是政治标准。
历史上,世界各国集权与分权关系变化的共同性,即始终以集权为轴心,分权是围绕集权进行调整。
但是,分权也有其客观必然性。
集权与分权关系在预算管理体制上体现为中央与地方间收支划分的比例,几乎所有国家,中央收入均占主导地位,这是共同的。
但通过转移支付后的中央收入或支出的比重则有较大的差别。
(三)分级预算体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简26}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即多极预算体制。
各级地方预算经常收入由本级税收、收入和中央补助组成,以上收入不能满足需要时,可以发债或向银行借款。
(2)在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即在收入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居主导地位,保证中央调控权和力度;在税收划分上,或按税种划分,或按税率划分,或实行分成制或共享制。
(4)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调节(或纵向转移)和横向调节(或横向转移)两种形式。
纵向调节典型做法是补助金制,中央从各地征税,同时对每个地方给予补助。
横向调节是同级预算主体之间的转移支付,实行区域之间的互助调节。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12、试述如何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答:(一)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因而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是财政政策对及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性任务。
(二)为改革服务:改革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动力,我国当前仍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而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财政职能随之转变。
(三)产业结构升级:自1996年我国国民经济调整实现“软着陆”,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
实行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升级的结构性调整,刺激有效需求并增加有效供给,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
(四)在1997年我国已经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
(1)增加了基础设施投入;
(2)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及时、足额发放;
(3)大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4)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5)大力支持抗洪救灾。
13、试论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税制改革〔P364-367〕{简27}
答:分级分税预算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预算体制,在西方财政学中称之为财政联邦主义“fiscal federalism”,是有关多级财政体制的概念,也就是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
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1994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使中国财政改革和发展走上了规范化轨道,促进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有待完善的问题:
(一)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1)总体上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对实行分级预算体制来说,需要将原则具体化。
(2)关于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规范的分级预算体制要求以法律形式具体化,力求分工明确,依法办事。
(3)各级预算主体支出职责的划分,一般而言,应遵循事权与财权相一致原则,但在具体事项上则不一定完全一致。
(二)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
(1)分税制与税制是密切相关的,税制调整了,分税及其相应的收入划分,也必须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