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的一次新飞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的一次新飞跃

——浅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理论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及其立场和方法问题

王克念

(新疆奎屯833022)

[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科学的充满时代精神的理念做指导。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具体落实目标所在,科学发展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统领作用,尤其要准确把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是全方位的、是丰富的。要解决长期积累的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重要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核心是要解决好发展的目的、思路、途径和手段。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立场和方法的转变。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立场和方法”;必须提高干部素质和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和谐作为基本价值准则。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立场和方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过去没有讲过的“新话”。它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的又一次新的飞跃。

一、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提出,源于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它涉及我国党和政府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从本质上讲,它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阐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时,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难免受到各种哲学思想的影响,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不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就是形成错误的世界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确立,在正确性上无容置疑。但科学的发展观的提出,必然具有一定的特殊价值和特殊精神,这一点需要深入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认识这个规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全面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加深了对“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认识,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必须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在于,它把“发展”立论和定位于“建设”,重视“建设”,重在“建设”,把搞好“建设”看成是重中之重。这里“建设”二字不仅是指经济建设,它更强调的是制度体制创新和建设。这一立论和定位,将带来人们对发展问题认识的升华。在对科学发展观探索中,人们曾用“抓革命,促生产”、“抓改革,促发展”、“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等理念指导发展,想一揽子解决“要不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发展得好

坏”等诸多问题。实践证明以上理念都有局限性,都未触及到发展的本质内涵。发展的本质内涵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的发展是在一定体制和制度保障下的发展,制度和体制保障重在破旧立新,“破旧”是手段,“立新”是根本。因此,只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关注体制建设和体制保障,我们才算找到了科学发展观的“中枢”、“立足点”和“起始点”。关于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新精神。总体上讲,科学发展观涉及到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所有基本问题,它倡导创新发展观念、倡导开拓发展思路、倡导努力破解发展难题等。它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是全方位的、是丰富的。要解决长期积累的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重要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核心是要解决好发展的目的、思路、途径和手段。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要立足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要立足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要立足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要立足于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要立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要立足于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由此而来,科学发展观使“求真务实”的理念升华,倡导“尊重发展、尊重科学”。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但求真务实在实践中往往陷入“就事论事”的误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长期的宏伟建设工程,局面复杂,不可避免地“就事论事”的理念常常会占“上风”,成为发展的支配思想。而新的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发展的科学性上,再一次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要求是对“就事论事”谋发展理念的否定,取而代之的新理念将是“尊重发展、尊重科学”。

二、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立场和方法的转变。

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科学发展观作为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然会对社会行为主体的各个层面产生冲击和影响。它要求社会行为主体都要积极的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它要求全国上下在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领会新观点新精神,其中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人们在发展的立场和方法上要有一个新的转变。

所谓立场,通常是指阶级立场。在当今,“立场”概念进一步泛化了。现实中讲到“立场”时,一方面它要求行为人要站在国家利益、民族大业、长远观点、全局观点、整体利益、可持续发展立场上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一方面它还反对部分社会行为人,站在个人利益、集团利益、局部利益、地方利益、短期行为、狭窄的政绩观的立场上,讲利益、讲发展、讲政绩。两种不同的立场源于不同的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际生活中,有一部分同志认为,在科学发展观上只存在不同观点之争、不存在立场问题,很显然这样的看法是十分错误的。所谓观点,它就是从哪个角度看问题,用什么思想、什么原理作指导去观察事物。我们说一定的观点源于行为主体所处的立场,立场不一样,评价与反映客观事物的结果就会是大相径庭。所谓方法它的本质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基础上的、总结了各门具体科学的积极成果。审视方法的价值,要运用和依靠方法论。发展的方法在本源上从属于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就是重在立场和方法的转变。

提出“关于发展立场和方法的转变”,往往会引起一部分同志的“抱怨”。笔者在下面经常听到:他们说在立场上已经树立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观念上已经确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行为上赞成并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决定,积极地工作,致力于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难道还要转变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吗?抱怨可以理解,但是从面对未来、面对现代化建设、面对世界发展趋势、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和发展环境时,审时度势,“发展立场和方法”的转变则是必须为之的事,而不是可为可不为的事。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