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小学对比之“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小学对比之“课程”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依据教育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是学校最大的自主权,在此,我选择了从“课程”这一角度来分析我眼中中美小学的差异,以下我将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实施”、“课程的教学形式”这四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从课程的设置方面来说,中国小学的学科设置以分科教学为主,主要设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课程。
在课程设置的比重上,我国非常侧重于三门主课的教学,尤其是语文的课时在设置中占有很大比例,重视主课的教学方式能让小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而美国小学阶段的课程主要采用综合化的组织形式,各科具有一体化的特点,一门课程包含有多种学科的内容,同时,各门课程间又进一步相互配合,相互渗透。
其课程设置包括有核心课程与非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包括英语、阅读或语言教育、数学、科学、外语(美国的第一外语是西班牙语)、艺术、历史、地理等,其在重视基础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更强调了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性。
从课程的内容方面来说,中国的教材内容一般以理论性的知识为主,其编写以各种《大纲》为准绳,重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
而美国小学的课程内容则是以实践性的知识为主,相对更贴近生活。
就以“社会课”为例,中国小学社会课的课程内容是以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天文地理等理性知识为主,学生通常都是通过老师的讲授以及课本的学习来掌握这些内容。
而美国社会课程的内容则更多地贴近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各种时事报道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并通过学生讨论、研究来学会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问题的方法。
从课程的实施方面来说,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我国虽然已经非常明确三级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许多学校却往往由于应试的需要而急功近利地侧重必修课程,甚至放弃了选修课和校本课程的建设。
不仅如此,虽然已有许多明文规定强调了副课的重要性,但由于资金设备、师资力量的有限,一些副课的教学也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
以“科学课”为例,在中国,科学课程的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国家教育部编写的新《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确定了科学学科的定位,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可见,中国对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在不断上升,但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由于教育资金的有限导致实验设备的缺乏,使科学课在大多数小学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不仅是教学设备的不完善,科学课的课程实施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师资力量,在见习的交流中,我也了解到许多学校执教的科学课教师都并不是学自然科学的专职教师,而是由一些理科教师兼职去承担科学课的教学任务。
而在美国的小学,他们也非常重视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科学课被列为是学校的必修课之一。
在小学阶段一到六年级都设有科学课,内容一般包括物理科学(包括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科学三个方面的自然常识。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由于美国小学实行“包班制”,所以并没有专门的科学老师,但教师对于科学课的知识储备仍是很全面的。
美国的教师一般都会采用实践型的教育方式,老师们经常带着学生做各种实验,有时候会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让他们自己体验,然后在课下写出由实践而得出的感受。
从课程的教学形式方面来说,以“写作课”为例,美国小学作文教学是一种
“开放式”的作文教学,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自由选题,自由写作,在写作中自行反思和总结,最后形成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作文。
而中国的写作课则是以一种“指导式”的教学形式为主,教师通常都会先给定题目,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加以指导并给出作文模板、范文示例,由此导致了学生的习作大多千篇一律,很少有创新之作。
通过了这四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小学非常注重基础知识、传统文化的教育,学校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同性、严密性、逻辑性,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严格的训练、诱导、培养下得以提高。
当然也正是因为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反而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美国的初等教育是以“宽松”、“自由”为前提,努力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园外的生活,这种模式易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克服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等学习方式的弊端,重在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个人爱好,如此的教育理念确实有独到之处,但这也导致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导致了两国的教育方式有所区别,也难以判断孰优孰劣。
孩子是这个世界的未来,初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看来,中国的确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开放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手段,但也不能一味地模仿、照搬,而是要适应我国国情地、灵活地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此来完善我们的初等教育。
参考文献:
[1] 季银泉.当前美国、日本、俄罗斯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0(4):14-17.
[2] 顾明远.课程改革的世纪回顾与瞻望[J].教育研究,2001,(7)
[3] 李稚勇.小学社会课程概论[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 郭先星.我看到的美国小学[J].
/view.php?tid=27934&cid=334
[5] Mahoney, J.J. Standards in English: A Course of Study in Oral and Written Composi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s [M].Biblio Life, 2009: 5, 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