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会提问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会提问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会提问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会提问

本站原创2007-1-3

有一次,我们中国一个校长参观团到美国进行友好访问,当问到对中国学生的评价时,美国校长们都说:“中国学生回答问题很好,但就是很少提出问题。”虽然短短一句话,但不由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当前社会变更日益加快的年代,学会学习比掌握专门知识更为重要,学会学习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学会提问。所以,我们要从时代发展需要的大处着眼,从课堂教学小处着手,从基础抓起,把小学生学会提问作为首要问题来抓。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提问。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如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了小猴子坐椭圆形车轮的小车和坐方形车轮的小车颠簸起伏的画面,乐得学生前仰后合,学生自然会想提问:为什么圆形车轮的小车不颠簸;坐椭圆形车轮的小车和坐方形车轮的小车却如此颠簸?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得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对未来的期盼,吸引他们去提问、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其次是教师要勤于积累资料和素材,巧于设计问题情境,恰当运用图片、乐器、电脑课件、音像资料等,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疑问,使学生想提问。

二、优化师生关系,让学生敢提问。

我们的传统教学,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以及知识的内在规律和逻辑等,这就有了师道尊严、书本经典的思维定势。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呈现出一种“服从”态势。学生处在一种高度紧张和一片沉寂的气氛中学习,长此下去,学生没了疑问,也不需要提问,创新的意识从何萌芽呢?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我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常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以激励学生发现创造。“你有什么疑问吗?”“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哪个更合适?”等等,我始终处在从旁指点的地位,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则处在主体实践的地位。我

还经常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质疑,“你的问题提的好”,“你的看法很独特”等评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努力在课堂中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平时我还时刻注意鼓励学生向老师、向经典挑战,认真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独特的想法,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敢于提问提供一片温磬的土壤。

三、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会提问。

从心理角度说,好奇和好问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小学生求知欲的表现,我们要善于利用小学生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小学生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有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因课前教室布置学生每个人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并分别把量出各角的度数标上。)我得意自信地说:“我不用量你们手中的每一个三角形的角,只要你告诉我其中每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度数,老师定能准确无误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不信就开始吧!”结果学生一个个报出,我一个个答对,可神奇了。这时,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便产生这样的问题:究竟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有什么规律?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规律。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爱恩斯坦说的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就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学会提问。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方法

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方法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从古到今都强调培养学生“学问”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特别是实施新课程以来,这个能力的培养愈来愈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学生只有具备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独具个性的学习者,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结合自身的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问题意识 在乡镇初中学校,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学习好的学生越是问题多,学习不怎么样的学生,他总说没有问题。正因为没有问题的学习是没有思维的活动,是被动学习,长此以往,学困生越学越“困”,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原因是问题意识的淡漠。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遇到难题而产生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并由此激发积极思维,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一种心理品质。如何唤醒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呢?“生活是创作之源,素材是思维之泉”。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功夫,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多渠道搜集相关的信息,整合教学内容,改变文本呈现方式。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关心、想知道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学习问题不断追问的习惯。 例如,学习镶嵌时,展示生活中美丽的地砖图片,然后提问:图片中有哪些图形?为什么这些图形能铺满整个地面,又不留空隙又不重叠?学生自然积极思考问题,有效地组织了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小组合作、互动交流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反思)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反思) 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课文内容和思想的重要方法,也是增强学生体验加深感悟的重要的训练方式。通过朗读训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必须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主动性。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办法:1、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有感情的朗读是理解课文最重要的方式,也是背诵课文的基础,要达到背诵就必须反复诵读。2、抓好范读,以自己精彩的朗读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和兴趣。3、朗读过程中,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原则,学生每有一点进步,就及时鼓励,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加分激励法,抓住学生在有感情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之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继续好好书的愿望。4、适时开展朗读小比赛活动。 二、引导正确朗读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丢字、加字、读破句子、前后不连贯,停顿不恰当等情况经常发生。那么,如何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呢?在教学中,我严格要求,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做到“四不两要”:不丢字,不加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一要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读准字音正确区分平翘舌,不读错音;二要注意恰当的停顿重音,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训练过程中我循序渐进从一点一滴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只有这样才能读正确读流利;才能读出感情,真正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其次,教给朗读技巧,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语气词的音变等。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反复引导学生注意“啊”的音变,并体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音变,使学生在朗读时更加顺畅。 三、朗读方式灵活恰当 在朗读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学生差异,所以朗读的组织形式要灵活恰当。 第一,想方设法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尽可能地给全班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可采用个人自由读、同座轮流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读、齐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促进学生全体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与展示的机会。 第二,朗读要求要有层次,步步提高。初读课文时,要求做到读音正确,不读错字不加字,不丢字,一字一句读准确,再读时要求读流利,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就有了保证。 第三、抓好范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通过精彩的范读,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注意抓好三种形式的范读。 一种是讲前范读。对于情境性的文章以及较难读的课文,我一般放在课前进行全篇的范读。第二种是讲中范读,在讲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时进行范读。通过范读指导,达到了深入理解体会句子含义的目的。第三种是讲后范读。通过讲后范读,对全篇课文进行再欣赏品味,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感受能力,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四、抓好配合,赢得家长的支持 有感情地朗读训练,单靠在学校里的几节课的指导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抓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在家里做好初读课文活动。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指导孩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做好签字工作。这样在课堂上有感情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俗话说:书

浅谈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问题意识很淡漠,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是少之甚少。有的学生做惯了“听众”,没有问题意识;有的学生虽有问题意识,但在师道尊严的课堂上却又不敢问。结合课堂实际反思我们的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实在是太重要了。只有具有问题意识,敢于提问,敢于否定,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生命活力的一代新人。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敢问”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内心深处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把问题意识比作是种子,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中间是高高在上的,绝对的权威。这样的师生关系产生过不少的负面影响,学生害怕教师,对教师是绝对的服从,这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或对立,更不要说是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些要求、建议或问题;二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并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想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学生只有对学习探究发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探究的内驱力,才会去思考去发现。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这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在小学阶段,无论哪一部份内容,我们所教学的往往都是最基础的知识,要寻找知识的来源,确实有提不完的问题。只怕学生不会提问题,不怕学生没有问题提。所以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强调了知识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以富有创造意识的积极性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其实质就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自行解决问题这一互动、自主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革除陈旧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以激发学生想问的兴趣,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帮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问”转化为“我要问”。 如:第七册“年月日”中的“闰年”教学,结论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对于这个结论,在教学时并不是单纯的灌输,而是把学生推上“舞台”当“演员”,让学生在“观察——提问——再观察——再提问”的程序中主动地获取新知。上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一个月的天数。目的是掌握本课第一层次的知识,即大月和小月。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会说出“大月31天,小月30天”,于是我对学生进行大力鼓励。然后投影出平年的“年历表”(1999年)让学生观察、验证。为了搞清大、小月,我有意识地避开特殊的月份(二月),引导学生从观察十二月份的天数开始,依次观察十一月、十月份直至三月份的天数,学生显得很得意。这时,我让学生往下猜二月份的天数?有些学生猜30天,理由是一般大小月是相间的,因为三月大,所以二月小;还有的学生猜二月份有31天。对于这些猜测,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年历表中的二月份,结果既不是30天,也不是31天。此时学生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二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这年历表会不会是印错了?”我还是保留学生的意见。然后又提供更多的年历表让学生继续观察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必须从培养小学生“提问”能力开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要求我们必须更新理念,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显得尤其关键和迫切。 一、当前小学生“提问”的现状: (1)无疑可问。在我们传统教育思想里,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相当一部分教师仅是依照课本讲解无可争议、勿庸置疑的知识;亦存在部分教师仍奉行“满堂灌”的教法,使学生在40分钟内均处于被动的认知状态,缺乏主观能动性;而在课外有几乎永远都完成不了的作业,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想问题,这样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问呢? (2)不敢问。有些学生存在胆怯或自卑心理,碰到问题不敢问,怕丢面子,认为向教师或同学问问题,会给别人留下不好印象。 (3)不会问。就提问的内容而论,可分为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相应思维能力而“无从下口”,不知怎样问。或者有些同学总是问一些没有思考性的问题,如拿到题目一看,

不会做,就张嘴问:“这个题,怎么做?”而不是找出解题中遇到的困难来发问。 (4)不想问。部分学生特别是成绩优异的学生的问题较为新异、尖锐,若是经常得不到教师的明确答案,甚至是鼓励,也是容易挫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的;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二、分析小学生“问题”意识欠缺的原因: 1受各种传统观念和教学条件的影响,学生不能充分提问, 目前许多教师仍满足于教学的释疑解惑这一传统功能,习惯于传授现成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发展过程;过多地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却无视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把自己的思维粗暴地强加于学生,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来训练学生,使学生只能消极、被动、机械的学习。缺少在学习中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惊奇、自豪以及创造的快乐等各种情感体验,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日益减少。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尽管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但是他们往往把问题作为自己的专利,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依照自己设计的问题一个个地解决,并且过多地追求课堂教学秩序的有条不紊。这样虽然比纯粹的“注入式”有改进,但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仍无法得到发展。 教师对“教学任务”这一问题的理解存在误差:把教学任务看作主要是知识教学而非是能力教育。认为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会占用很多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也较少去对学生进行“提问”能力的培养。当然,教学条件,如我们现在的大班额,遇到一些特开放的问题,我们也确实也没有时间和精力能让学生充分提问。 2、受学生传统观念、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懒于提问。 学生由于在传统教育中,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的学习,满足于课本的现成结论,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做“学问”,而不是做“学答”。大多数学生都已形成定性思维,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事,作为学生只管一个“答”字。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提问能力的自我发展。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摘) 问题意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因素、思维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好奇心、独立性、勇气等因素。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核心问题被摆到重要位置。众所周知,自主创新源于问题,爱因斯坦曾强调,对问题的发现可能要比解答问题更为重要。然而,各类学校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现象仍然没有较大改观。这里,我们试图对“问题意识是什么、与哪些因素相关及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探讨。 何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不仅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础,而且在思维和认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问题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质疑的思维品质,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反映了个体思维具有质疑特色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第二是认知的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学生个体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困惑、探索的状态。第三是元认知控制、调整与评估认知活动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个体的反思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中国历代教育家都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既高度评价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又重视学、思结合。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和倡导个体的怀疑精神。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进一步对问题意识在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而又辩证的阐述。在国外,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非常强调设置问题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从而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探究—发现”式学习方法。布鲁纳在批判继承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发现学习”模式和理论,他主张让学生个体主动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总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究发现问题的欲望,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心智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哪些因素与问题意识相关 问题意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因素、思维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好奇心、独立性、勇气等因素。 知识因素为问题意识提供了可能性,问题意识是一种能力,要使个体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信息为问题意识提供背景材料,背景材料越丰富,就越有提出问题的可能性。知识因素的丰富与提高促使知识范围增大,随着个体认知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也提高了个体认知结构不平衡状态的频率,客观上为形成问题意识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造了条件。因此,积累知识、建构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避免提出的问题在较低水平上重复,从而有所创新。 思维因素为知识转化为问题意识创造了必然条件,问题意识建立于严谨的思维基础之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三种类型。依据吉尔福特的界定,聚合思维等同于传统智力,它和知识对问题意识形成的影响一样;而发散思维不仅是创造力的基础,

语文(心得)之启思激疑,教学生学会提问

语文论文之启思激疑,教学生学会提问 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修订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实践表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经过独立的探究过程而获取的知识,能在记忆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还能使学生养成在日后的实践中更完美地应用这些知识的习惯。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最大的时空,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徐也会提问,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乐于探究的精神。 启思激疑是一种新型的有效课堂机制,它是在教师引导点拨下,学生从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特点方面去思考,去激活疑问,激发推想,预测,边读边思,由思促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儿童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训练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的去引导“思”。发现“疑”,鼓励和调动学生“思”的积极性和“疑”的主动性。可引导学生从课题`中心句,中心词,过度句入手,启发思维,激发疑问。 如教学《第一个发明麻醉药的人》一课中,我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抓中点词语提问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提问。学生会提问是会思考的表现,学会了提问,也就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三个重点句,再引导学生围绕句中重点词语提问。 第一句:“然而有一件事却使他深感不安。”重点词语是“深感不安”。引导学生思考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能力反思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能力反思 贾海英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 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 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 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 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 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 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 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 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 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 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 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 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 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 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 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马戏团的叔叔阿 姨们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们看了这 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有的说:“啊!这么精彩的马戏, 多好看呀!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 不简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 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 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 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 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绽开的花朵,有的象美丽的鹿角。海参……大龙虾……”学生一 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 好得多。 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从“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措施”“课题研究的结果和成效”、“课题研究后的思考”这几个方面对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对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开展课题研究后师生在教学行为上的变化做了较为具体的论述。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但受旧教材及应试教育的的影响,我们往往会忽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是让学生一味的生搬硬套某种“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单一的、简单的问题很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在现实情景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解题能力不强,正确率低下,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解决,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就更谈不上了。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中的解决问题”不仅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目的,又是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数学教研组本学期提出“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题。努力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形成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的情景状态。 (二)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 (三)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解决问题的实质是数学地思考,数学地思维。 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灵魂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我校数学教师对解决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明确解决问题的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构建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通过解决日常生活情境问题,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数学地思维。 4.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些怎样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数学课题组 自2012年10月本课题被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韩章海校长的带领下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012年12月20日举行开题仪式,2013年11月8日举行课题中期交流活动,进修学校詹祖权老师到场指导。课题实施以来,学校投入资金3000余元,用于教师外出学习、听课以及开展县校级教研活动等。现将课题实施1年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实施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精选材料,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有效教学》、《新课程下的创新备课》、《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专著。此外,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平时要主动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2、以活动促提高 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促进教师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有力措施。 首先,积极参加县、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其次,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科研”。 课题研究课体现着我们课题研究组的思想和研究活动的进展,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在上好研究课上下功夫。每学期我们都安排了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全体成员以年级组为单位,对教材先进行梳理,进行个人备课,再在教研组内进行讨论修改,然后立足课堂进行实践,集体评议时,执教老师要按照课题思想,说明为什么这样上,一名老师作中心评课,其他老师再集体评议,使每次研讨课都能让课题组的所有教师得到收获和提高。 第三,“请进来、走出去”活动。 每学期我校都要选派一定数量的老师到省、市、县学习、取经,尤其是优先安排课题组的老师参加,这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组老师的一种激励吧。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我们分别与溪尾、光明中心小学进行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同时每学期我校总会安排至少一次的讲座。每一次聆听专家的讲座,都会让老师们了解到许多先进的理念,都会让老师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 第四,课题组沙龙活动。

如何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概要:通过一个学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学生已初步学会从题目判断文章的类型并进行提问,而在提出问题后,学生学习课文的目标也更为明确,学习效率也更高了。 小学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指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教师利用合理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实践,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学会学习的一种习惯。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接触篇幅较长的课文,学生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或老师问学生答的课堂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学期来,笔者主要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提问。 题眼常常起到统领全文或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文章,从题目看便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教学一篇文章时,笔者常常从课题入手,引導学生把自己想知道的内容转化成问题。首先是从题目入手,让孩子初步学会从题目判断文章的类型,即写人、写事、写景、状物,然后分类别引导学生提问。 对于写人的文章,笔者主要引导孩子学会问:文章讲谁、做什么事、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等等。如《小摄影师》,上课时,先让学生读课题,然后问学生:“这篇文章写谁?”接着又问:“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有的说想知道小摄影师是谁,有的说我想知道文章写小摄影师什么事,有的说想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时候事……接着笔者问学生:“把你最想知道的事情转化成问题,你会怎么问?”就这样,引导学生把自己想知道的内容转化成问题,并告诉他们,把想知道的内容转化成问题,就是一个会提问题的学生了。 对于写事的文章,笔者主要让学生懂得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提问。如,教《孔子拜师》时,学生读了题目后,笔者问学生:“从题目看,你知道文章是写人还是写事?”学生都能判断是写事的文章,之后,马上有学生提出“孔子拜谁为师?”“孔子什么时候拜师?”“孔子是谁?”“孔子问什么要拜师?”等等的问题。笔者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简单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而对于写景的文章,笔者则教学生抓题眼进行提问。如,学习《金色的草地》时,笔者告诉学生这个题目,题眼就是“金色”,大家可以围绕这个词语来提问题,

怎样让学生学会提问题

浅谈怎样让学生会提问题 摘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说“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人们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更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讲述了如何通过尊重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尊重学生、创设和谐教学环境、,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一题多问,一题多解。 美籍华人李振道教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做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亦认为: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疑才能更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产生质疑的欲望。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常见的是教师提问,学生答,学生被教师设计好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很少有机会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久而久之,儿童好问的天性便慢慢的泯灭了,好多学生被训练成了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数学课堂中如何张扬学生个性,激发他们大胆质疑呢? 一、尊重好问天性,激励学生爱提问题。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这是人的天性。只是这种天性有的被激发出来了,有的却被泯灭了。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是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欲望,尊重他们好问的天性,使他们爱提问题。我班有一个孩子叫由德超,去年从蓝村三小转过来的学生。这个孩子与众不同,十分好问。他不分场合、时间,想问就问。开始我真有点反感,但时间久了,我越来越喜欢他、佩服他了。觉得他是一个思维敏捷、聪明好问、很有想法的孩子。渐渐地我从他身上悟出爱提问题对一个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性。从此,我不仅能耐心、积极的回答学生的问题,还向学生们介绍科学家小时候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由德超的带领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培养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 阶段研究工作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附小课题组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是我校总课题“开放式 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下的一子课题,是课题组全体老师对学生实施问卷调 查分析和认真研究讨论后,结合我校实际,从课堂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中提 炼出来的课题。课题小、操作性强、切合我校实际。下面就把该课题从2003 年5 月总课题开题以来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工作概述 1、立背景课题,抓小课题。 学校总课题组自2002 年9 月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开放式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修改完善和开题论证工作。随着研 究的逐步深入,课题组老师发现学校总课题太大,难以把握、难于操作、难 于出成果。2003年7月,课题组集体研讨会经过大家激烈的碰撞后决定:将总课题定为背景课题,抓小课题,抓突破口,深入课堂搞研究,课题组合力研究本校实际问题——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方向一定,利用暑假休息时间,大家分头查找资料,重新研究并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2003 年9 月一开学,课题组就召开多次会议修改完善子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并逐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落实。 2、发挥校园网优势,对实验班学生实施网上问卷调查。背靠成都理工大学,我校兴建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网,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926338959.html,. 2003年9 月,课题组老师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势,由计算机朱磊老师负责在校园网上制作了“小学生问题意识调查”的问卷。实验班学生利用计算机课时间由计算机朱磊老师和该班实验老师引导,学生自主进入校园网进行网上答题。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撰写问卷调查报告,然后再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本班学生实际确定个人研究主方向,并写出“个人科研计划(2003年9月——2004年7月)”。这项工作已于10 月初结束,课题组实验教师都已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会提问题》教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会提问题》教 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教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具、学具】投影课件 课前谈话: 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通过和大家的交流,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可爱,各个都是好样的。现在坐在这里的同学更是优秀的,你们认为老师说的对吗? 从这响亮的回答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满满的自信,让我们带着这份满满的自信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正所谓一回生,二回熟,咱们再次见面,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吗?(表扬:你很勇敢,第一个举起手来) 2、同学们,你们问了老师这么多的问题,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老师也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可以吗?你们会提问题吗?会的同学请举手。 (老师很喜欢你们的自信,全都高高举起了手。) 3、(出示一瓶水)请大家看这里,看到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你很会观察,能提出这么好的问题。)(你很会思考,能想出这么好的问题)4、总结:很遗憾,刚才只有几个同学提出了问题,大部分同学都没提出问题来。可是我记得有位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

个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才能激发人类的探索欲望,才会有今天辉煌的科学成就。” 二、问题与思考 1、那,爱学习的你们想不想学会提问题呀?怎样才能学会提问题?学会提问题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究这问题。板书学会提问题 2、同学们,根据老师平时对同学们的细心观察,并且认真分析之后,发现了很同学之所以不会提问题主要因为有这三个障碍: (出示课件) 2、聪明好学的你们想不想成功跨越这三个障碍,真正学会提问题呢? (老师很高兴,认识了你们这一群勤学好问的孩子们) 三、实践与活动 (一)观察发现法 1、其实要想学会提问题也很简单,因为生活处处皆学问,许多司空见惯的事情背后就藏有很多的秘密,不信?请看这里。看的时候请想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刚才同学们看的都很认真,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3、老师很佩服你们认真学习的态度,这么简短的一个画面,你们就能发现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是怎么发现这么多的问题的呢? 小结:哦,原来仔细看,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这么多的问题呀?看来观察发现法是提出问题的一种好方法。板书一、观察发现法 (二)猜想法 1、学会提问题还有哪些方法呢?让我们继续探究。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提问十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提问十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提问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育过程中比记忆更重要的是质疑现代教育提倡的是鼓励孩子敢于怀疑敢于问为什么?敢于寻找为什么的怎样让学生学会提问?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又从问题解决中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师生互动交流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题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质疑和提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提问互相答问的习惯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较好的将创新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学生学会提问”正是探究学生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试图给学生一把打开各式各样大门的钥

匙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钻研和探究从而使他们积极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和提高。 看课题提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起着提示点明中心的作用能抓住要点和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前提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如《葡萄沟》一文读懂了课题学生会问:“葡萄沟在什么地方?”“葡萄沟是怎样的地方?”“葡萄沟有些什么?”“为什么叫葡萄沟?……”这样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种“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通过自己的思考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从而了解到葡萄沟在新疆吐鲁番那里盛产水果。景色美丽老乡热情好客葡萄干有名是个好地方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读书有目的而且提高了学生自己作文审题能力及构思的能力。 边读课文边提问 阅读是由主题操作进行的一种行为主要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有疑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积极思维读中生疑踊跃生疑让学生自己阅读体验感悟课文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是有价值的。 1 、提自己读懂的问题 课堂上可让学生静心阅读文章然后设计一些问题去考考学生引导学

培养小学生的反思能力-模板

培养小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靠教师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从而“消化知识”。教师不能只以“学会知识”作为学习目的,只关注学生眼前成绩;而应以“学会学习”为目的,既关注学生的眼前成绩又关注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反思性学习以追习反思的成就感为动力。学习中学生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改进学习方式,这实质是向更合理的学习实践努力。我们研究反思性学习方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通常假定,反思在本质上是学生学习与学校教育的好的和合理的方面,而学生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学生。”“当学生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证观念与行动, 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欣赏时,就要激励学生反思性体验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就是以“学会学习”为目的。它要生通过反思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解释,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通过反思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作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反思性”、“体验性”学习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在学习中,教师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没有自我纠偏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纠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水平。培养学生反思学习习惯化,必须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根据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竞争意识浓,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验: 图文结合,激趣唤起 要想培养学生的反思智慧,明确反思的内容是实践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反思的内容直接影响到反思的质量。但我们实施的对象是低年级儿童,如果用成人化的语言表述,用成人化的方式呈现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达不到反思的目的。例如,最初我让学生反思自己课上采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什么时,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学习方式”,经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仍不能完全理解:再如,我请学生反思“信息来源的渠道”,而什么是信息、什么是渠道,孩子理解起来也十分困难。 怎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选择低年级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

《学会提问》读书心得.docx

《学会提问》读书心得 读了《学会提问》,作者告诉我们要多学会思考和提问,然后就这问题找到答案和解决的方法,在此分享读书心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学会提问》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学会提问》读书心得篇1 第一章提出正确问题的益处 海绵式和淘金式:备选的思维风格p4 p4 海绵式思维缺陷 它不能提供一种方法来确定哪些信息和观点值得相信,哪些应该反对。如果一个读者时钟依赖海绵式思维,那么他始终相信其最后接收的信息。不管对个人还是社会,成为别人思想的木偶都是一件可怕的事。这意味着你的决定是一个偶然的联想,而不是慎重判断的结果。(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而是你自己能够决定自己可以去做什么,知道自己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受到别人观点的影响,按照自己的情绪行事,而没有听清楚自己内心的决定。)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的获得;而淘金式思维强调与知识积极的互动。 p11思维与情感 我们所做的每个决定都有自己的个人印记经历、训练和文化的习惯。 情感卷入不应该成为你接受或者拒绝一个观点的主要基础。 p13 微弱的和强烈的批判性思维 强的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将批判性问题应用到所有的观点中,包括我们自己的观点。通过强迫自己批判自己已有的信念,我们就能避免自我欺骗和对别人的盲从。 只坚持己见的人其实知道的很少。他的推理很可能很好,也没有任何人能够驳倒他。但如果他也不能驳倒对立方的推理,那就说明他没有坚持任何观点的基础。 弱的批判性思维是用批判性思维维护你自己已有的观念;强的批判性思维

是用相同的技能来评估所有的观点和信念,特别是评估自己的观点和信念。 第二章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论题是会话或讨论中所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 p20 论题的种类 描述性论题就是针对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描述是否正确的提问。 说明性论题就是那些针对我们应该怎样做及对与错、好与坏提出的问题。 p22 寻找论题 结论就是演讲者或者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第三章理由是什么 p32在确定理由之前,你不能对一个结论的价值做出判断。 要确定理由,就必须以开放和宽容的态度来看待那些与自己看法不同的观点。如果我们仅仅是评价作者的结论,而不分析作者的推理,我们就会倾向于固守自己已有的观点,并迅速接受那些与自己的看法相同的结论。如果要检验我们自己的观点,对于与我们持不同观点的人所提出的理由,必须一直保持开放的态度。 p33 理由+结论=论证 只有论证和推理才存在逻辑关系,才可能存在逻辑上的缺陷。 第四章哪些词句有歧义 p48 在你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作者明示或者暗示的)之前,你无法对一个观点做 出反应。 p53 做广告的人通过策划来制造歧义,以此说服你相信他们的产品更好。在每一个广告中,登广告的人都努力使你用最有吸引力的含义来理解有歧义的词语。 p60 歧义词句与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有些含义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情绪包袱。任何试图运用语言来引导我们情绪的人都可以利用这些可能的情感。政治性的语言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并有歧义。 第五章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弱项。容易被引导、被绑架和利用。不自信、不思考、不自由。)

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大兴中心小学王聪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所以它要求课程的设计能够有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的问题解决,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问题解决的切身体验和能力。本文通过对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教学要素进行整合,提高促进学生素质。(一)提供现实的、有价值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是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切入口。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总要有一个对原有知识的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状态”。同时,“问题空间”不是作为现成的东西随着问题而直接提借给问题解决者的,而是通过问题解决者的问题提出主动地建构的。因此只有当学生领悟到提问的价值时,才能自觉主动地从问题中求取智慧获得发展,这对教师既是一种促进,又是一种挑战,一方面,通过分析某个学生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教师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把握他的思维特点,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发问,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变能力,课堂调控艺术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时分的认识》这一节课,第一位教师直接拿出一个钟面,并在小黑板上出示了如下的问题:钟面上有几个数字?有几根针?有几大格?几小格?一大格和一小格的关系怎么样?另一位教师则为每四个同学准备了一个钟面,请他们自由观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跟组内同学说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