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三农”问题
第一节“三农”问题的现状
一、新中国三次农村建设的回顾
第一次,从上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由于实行了土地改革,农民得到土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后来,这一阶段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走向滑落,经历了刘少奇主导的分田试验的挣扎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走向底端。
第二次,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安徽小岗村18位英雄开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掌握了土地的自主经营权,加之科技贡献度的大幅提升,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生活实现了飞跃,全国也基本实现了温饱。
到1984年底,全国569万个生产队,99%以上实行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连续几年农业特别是粮食增产幅度很大,1984年达8000亿斤,人均800斤,接近世界人均水平。国务院向世界粮农组织宣布,我国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第三次,从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开始,现在正处在延续过程中。
200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1982-1986年和2004-2012年,先后两轮出台过十四个中央“一号文件”,不断推进农村改革。第一轮的五个“一号文件”,我国农村构筑起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为核心、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第二轮九个“一号文件”:
2004-2012中央一号文件关键词:惠农强农、促进就业、提高社保水平、推进城乡改革、推动资源配置
2004-2012中央一号文件关键词:
2004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2005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予少取放活)
2006 全面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7 突出发展现代农业
2008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2009 农业发展与促进农民增收
2010 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2011 加快农业水利设施的改革发展
2012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胡锦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1996年正式提出“三农”的概念
2000年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2001年三农问题提法写入文件
2003年正式写入工作报告
二、何谓“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村问题是城乡结构问题;农民问题是人权问题;农业问题是产业政策问题。
农民问题是核心;农村问题是保障;农业问题是基础;“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问题是核心;农民的收入又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三、“三农”问题的表现
(一)、农业问题表现
表现产业结构落后、效率低下、发展缓慢;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1、经济问题:农副产品滞销(南北方同时上市致饱和,油价上涨运费增加,产品过剩供求信息不畅)
2、环境问题:
(1)人地关系紧张:土地沙化、盐碱化、开发
(2)污染:水和空气污染;基因污染。
3、技术问题:
(1)生产没形成规模化
(2)生产的技术投入少(经费短缺严重,队伍不稳)
(二)、农村问题表现
组织机构臃肿、税费负担沉重、市场体系滞后、人口大量过剩。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基础建设不足等。
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留守问题(“四大问题困扰留守儿童”:日常生活质量下降,家务负担加重;学业隐忧增多;性格孤僻、自闭、自卑者多,有的甚至违法犯罪;安全隐忧增加,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二)医疗卫生问题;
(三)教育问题;
* 经济制约(农民家庭收入、教育费用承受能力、额外负担)
家庭支持系统(家长教育程度、人力资源投入、预期投资、家庭子女数量)制约机制分析师源性教育障碍(教师来源、教师工资、教师稳定度)
学校情况(办学经费、债务情况)
诱致因素(农村社会文化、打工)
(四)社会保障
(五)土地抛荒;
(六)计划生育问题;
(七)基础设施
(三)、农民问题表现
收入水平低、增长困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一)、收入问题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
2.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大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世界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1:2.5的国家只有4个,而我国却为1 :
3.13。
3.增长速度变慢: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8%。这是199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第一次超过城镇。
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再次超过城镇:农民人均收入6977元,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1810元,增长8.4%。
(二)、权利问题
1、生存权:土地的权利、其他生产资料的权利、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同工不同酬、同伤不同赔、同命不同价)(07年4月,河南农民张青云务工致残获赔11万开“同伤同赔”
先河)
2、发展权: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
卫生: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第188位,列倒数第四。中国卫生部有关资料表明,农村人50.32%的人口只占有20%的医疗资源。
3、农民寻找致富门路难问题
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多、素质低、缺资金、少技术、信息不灵等因素的制约,使当今许多农民致富无门。
“农民工”问题: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25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已有三分之一的农民成为农民工,从事非农产。农民工在第二产业占到70%,在第三产业中占60%。农民上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是农民工支撑了中国的“世界加工厂”。但,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却普遍地遭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在城市社会分层体系中,农民工处在最低层,被一些城里人看做是“盲流”。
第二节“三农”问题的成因
一、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力水平低下
(一)、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谷物生产量大,而牛奶、牛羊肉等产量少、质量差;原料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营销网络不健全;农民合作组织规模和层次很不理想等。
(二)、劳动生产力水平低下: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8亿,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占49.3%,高中文化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9.1%。
而在国外: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德国67%的农民是大学毕业生;日本59%以上的农民是大学生。
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1958年1月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没有城市公安部门的批准,农民不得将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这标志着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藉制度形成。
这种二元结构,一方面,使得国家通过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和“挖农补工”政策,牺牲农业支援工业、牺牲农村支持城市、牺牲农民扶助市民。
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政策(如《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等)限制农村人口在城市的活动,限制了农民流动的自由,这使农民成了国家的二等公民。典型案例:孙志刚案孙志刚案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孙志刚,27岁,从武汉科技学院艺术系毕业,任职于广州达奇服装公司。2003年3月17日晚10时,出门去上网的孙志刚因没有暂住证,被警方查出。在收容期间,警察指使8名被收治人员对其轮番殴打致死。
三、自治状况及乡镇机构
自80年代人民公社解体以来,中国乡村实行了乡级基层政府加村级自治和民主选举的治理模式。乡村民主自治的目的是在农村的最基层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后来,乡镇政府有自己独立利益和相应税收权利,成了和农民对立的利益主体,乡镇机构越来越膨大。我国拥有4.8万个乡镇、80万个行政村,县及县以下行政干部(不含教师)1316.2万人,平均每68个农民供养一个县及县以下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