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办报模式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板报模式的理解
中国近代报业史中,报业的最初发展是由国外商人开办,因而是以最大理论为母的的办报模式。
在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后涌现了一系列优秀的报人和报纸。
综合来看这些报纸无非可以分为四种:即文人办报、商人办报、报人办报以及政治家办报。
下面就分别介绍下我个人对这几种模式的理解。
文人办报的模式出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国内外的变化。
晚清时期的中国积贫积弱,列强的凌辱侵略使当时的一些杰出开明知识分子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
他们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苦于没有适合的环境场所,但是报纸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我们所提到的文人论证就是指一群知识分子议论政事,站在公众的立场上评论朝政,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
比较有名的论证阵地就是王韬的《循环日报》。
这份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的报纸创刊之初就确立了言论在报纸中的地位,是近代中国第一份政论报纸。
当然我们还必须了解下文人办报所需要的条件。
一方面利用民间报纸的空间去发表政论,再加上经济上的相对独立以及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这三个条件对文人办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文人办报在后期发展中又出现了新记《大公报》。
这是由开明人士黄敛之创办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创刊号上发表的《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提出了“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方针”。
这在当时其实已经跟现代的新闻专
业理论十分接近了,这也是其后来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原因之一。
新记《大公报》开创了报刊自由主义的先河,是中国近代史上文人办报的一大成就。
关于商人办报,顾名思义商人办报的目标就是追求最大的商人利益。
商人办报的典范之一便是英国人美查1872年创办的《申报》。
申报的创办背景就是美查看到当时的《上海新报》取得的巨大商业利益。
美查的经营策略我们也可以看出其绝对的商业化。
比如一改由外国人主持的策略全用国人主持,在版式上保持中国特色同时与中国本地文化接轨;采用低价策略大打价格战;为了吸引眼球又采用娱乐化策略,重视社会新闻,在报纸上登广告;重视刊载文艺作品;重视言论及发行;重视塑造自身形象从事公益事业及自我宣传。
这些策略足以看出这份报纸在创立之初即把商业利益摆在首位,所以归纳为商人办报模式下的商业报纸。
同一时期的商业报纸还有《新闻报》,我们从两份报纸之间频繁的竞争及竞争手段也可以看出这两份报纸都把商业利益当成办报的唯一目标。
在这几种报业模式中,我觉得报人办报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模式,却又是发展最受限制,发展最难的一种。
我们从史量才的《申报》发展历程中就可以看出这点。
史量才1912年接手《申报》,开始的二十年间时评不温不火,远离时事,《申报》的影响力日渐低下,于是在1932年的改
革后,时评笔锋犀利,既应乎“时”又敢于“评”,采用一些现金的文学青年主编工作,《申报》逐渐成为进步文化的阵地。
我们知道,史量才既不是党派人士,也不是绝对的商业办报人,他竭尽全力挽救民族危亡,从一个文人的立场角度去办报。
史量才以不畏权势的铮铮铁骨、新闻救国的爱国情怀、史家办报的责任意识、勇于改革的新闻理念创造了不朽的业迹。
然而,文人办报在当时的明国政治环境中要立足确实是相当困难的,史量才的各种办报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执政者又影响,他们对史量才的报纸耿耿于怀,1934年11月史量才遇刺,同时也宣告史量才所谓的“独立精神”办报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中国近代报史上还有一种办报模式即政治家办报。
比如维新派开办的《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央日报》、《扫荡报》,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等。
下面就以共产党党报系统来分析政治家办报。
中共党报系统的特点即党统一领导,以中央党团报为核心,地方党团报配合。
这点不难看出党报对思想和组织上的高度统一。
《向导》《新青年》和《热血日报》是当时主要报刊,这些报纸成为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刊物,又如青年团的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国民党重要宣传部主持出版的《政治周报》等等。
这些报纸所代表的都是一定团体组织的思想。
政治家办报最终服务的对象始终都是
政治本事,不论什么时候都不可能改变。
商人办报、文人办报、报人办报、以及政治家办报的模式特点不同,存在很大区别。
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决定了办报的目的和方法都是不相同的。
中国近代报业史上出现的诸多模式也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等等各方面发展的一个映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