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分组和次数分布
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随机变量: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间不能预料到什么值的变量。
2.总体:又称母全体、全域,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
3.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称为个体。
4.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总体的一个样本。
5.次数: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为频数。
6.频率: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被总的事件数目除,亦即某一数据出现的次数被这一组数据总个数去除。
7.概率:某一事物或某一情在某一总体中出现的比率。
8.观测值:一旦确定了某个值。
就称这个值为某一变量的观测值。
9.参数:又称为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统计量:样本的那些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特征值。
第二章统计图表1.统计表:是由纵横交叉的线条绘制,并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要求整理、归类、排列、填写在内的一种表格形式。
一般由表号、名称、标目、数字、表注组成。
2.统计图:一般采用直角坐标系,通常横轴表示事物的组别或自变量x,称为分类轴。
纵轴表示事物出现的次数或因变量,称为数值轴。
一般由图号及图题、图目、图尺、图形、图例、图组成。
3.简单次数分布表:依据每一个分数值在一列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或总计数资料编制成的统计表,适合数据个数和分布范围比较小的时候用。
4.分组次数分布表:数据量很大时,应该把所有的数据先划分在若干区间,然后将数据按其数值大小划归到相应区域的组别内,分别统计各个组别中包括的数据个数,再用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适合数据个数和分布范围比较大的时候用。
5.分组次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1)求全距(2)定组距和组数(3)列出分组组距(4)登记次数(5)计算次数6.分组次数分布的意义:(1)优点:A.可将杂乱无章数据排列成序,以发现各数据的出现次数及分布状况。
B.可显示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和差异情况等。
(2)缺点:原始数据不见了,从而依据这样的统计表算出的平均值会与用原始数据算出的值有出入,出现误差,即归组效应。
3第三章统计整理
(4)时效性审核 应尽可能使用最新的统计数据
(5)确认是否必要做进一步的加工整理
统计学
河南科技大学
第三章 统计整理
(二)差错的更正与处理
通过上述审核,如发现有缺报、缺份和缺项等情况, 应及时催报、补报;如有不正确之处,则应分别不同 情况作如下处理:
10. 爱尔兰 拥有大学学位人群所总人口占比例:37% 年增速 (2000-2010年): 7.3% (最高)
9. 澳大利亚 拥有大学学位人群所占总人口比例:38% 8. 芬兰 拥有大学学位人群所占总人口比例:38% 7. 英国 拥有大学学位人群所占总人口比例:38% 6. 韩国 拥有大学学位人群所占总人口比例:40%
统计学
第三章 统计整理
河南科技大学 历次人口普查中,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
大专及以上 高中
初中
小学
1982 1990 2000 2010
615 1422 3611 8930
Hale Waihona Puke 6779 8039 11146 14032
17892 23344 33961 38788
35237 37057 35701 26779
统计学
河南科技大学
三、统计整理的程序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统计资料的审核
资料的分组和汇总
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
统计资料的积累、保管和公布
统计学
河南科技大学 数据审核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
收集 数据
真实 数据
虚假 数据
科学地计 算与分析
假数真算
统计学 第3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统计分组的标志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统计分组的标志:分组标志就是将总体分为各个性质不同的标准或根据。
根
据分组标志的特征不同,总体可按属性标志分组,也可按数量标志分组。
1.按属性标志分组
以属性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并在属性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划分各组界限,将总体 分为若干组。属性标志划分,概念明确,容易确定分组组数,如性别。
2.按数量标志分组
以数量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并在数量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划分各组界限,将总体 分为若干组。如工资。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五)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在统计分组时,根据统计研究目的不同,分组标志的选择可以是一个标志,也可以是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这样就有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之分:
1.简单分组 对总体只按一个标志分组称为简单分组。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数量次数分布的编制方法
在组距次数分布中,各组组距相同的次数分布称为等距次数分 布(表3-8)。各组组距不同的次数分布称为异距次数分布。
等距次数分布一般在现象性质差异变动比较均衡的条件下使用。
优点:
• 易于掌握次数分布的特性。
• 各组次数可以直接比较。
组数= 全距/组距
组距=全距/组数
100.00
提问:这是单 项次数分布还 是组距次数分 布?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数量次数分布的编制方法
例:对某工厂某月50名工人装配零件(件)情况进行调查, 得到下列初级资料:
106 81 98 111 91 107 86 105 93 106 82 108 114 122 109 104 125 103 113 102 106 84 128 104 91 112 85 96 115 89 97 105 92 111 107 97 105 124 106 86 96 110 112 103 108 110 109 125 101 119
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名词解释统计学名词解释第⼀章绪论1.随机变量: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间不能预料到什么值的变量。
2.总体:⼜称母全体、全域,指具有某种特征的⼀类事物的全体。
3.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称为个体。
4.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个体,称为总体的⼀个样本。
5.次数:指某⼀事件在某⼀类别中出现的数⽬,⼜称为频数。
6.频率:⼜称相对次数,即某⼀事件发⽣的次数被总的事件数⽬除,亦即某⼀数据出现的次数被这⼀组数据总个数去除。
7.概率:某⼀事物或某⼀情在某⼀总体中出现的⽐率。
8.观测值:⼀旦确定了某个值。
就称这个值为某⼀变量的观测值。
9.参数:⼜称为总体参数,是描述⼀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统计量:样本的那些特征值叫做统计量,⼜称特征值。
第⼆章统计图表1.统计表:是由纵横交叉的线条绘制,并将数据按照⼀定的要求整理、归类、排列、填写在内的⼀种表格形式。
⼀般由表号、名称、标⽬、数字、表注组成。
2.统计图:⼀般采⽤直⾓坐标系,通常横轴表⽰事物的组别或⾃变量x,称为分类轴。
纵轴表⽰事物出现的次数或因变量,称为数值轴。
⼀般由图号及图题、图⽬、图尺、图形、图例、图组成。
3.简单次数分布表:依据每⼀个分数值在⼀列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或总计数资料编制成的统计表,适合数据个数和分布范围⽐较⼩的时候⽤。
4.分组次数分布表:数据量很⼤时,应该把所有的数据先划分在若⼲区间,然后将数据按其数值⼤⼩划归到相应区域的组别内,分别统计各个组别中包括的数据个数,再⽤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适合数据个数和分布范围⽐较⼤的时候⽤。
5.分组次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1)求全距(2)定组距和组数(3)列出分组组距(4)登记次数(5)计算次数6.分组次数分布的意义:(1)优点:A.可将杂乱⽆章数据排列成序,以发现各数据的出现次数及分布状况。
B.可显⽰⼀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和差异情况等。
(2)缺点:原始数据不见了,从⽽依据这样的统计表算出的平均值会与⽤原始数据算出的值有出⼊,出现误差,即归组效应。
第三节 次数分布
2220.00 2140.00 1980.00 1880.00 2380.00 1740.00
2360.00 1960.00 2060.00 2120.00 1700.00 2120.00 2020.00 2100.00 1920.00 2100.00 2140.00 2420.00 2100.00 1900.00 2120.00 2560.00 2220.00 2020.00
3.折叠法--就是将所有调查表中需要汇 总的项目和数值折在边上,一张接一张地 叠在一起进行汇总计算的方法。
4.卡片法--就是将每个总体单位需要汇 总的项目和数值摘录到事先准备好的卡片 上,然后根据卡片进行分组和汇总计算的 方法。
(二)机械汇总法
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汇总的步骤:
1. 明确所要编制的程序的目的,即确定程序 要完成些什么功能。 2. 进行技术准备工作,就是要掌握准备采 用的电子计算机语言。 3.进行可行性分析。
变量数列(见表3-4) 。
品质分布数列实例
变量分布数列实例
次数分布曲线
图3—1 某地区商业企业销售收入次数分布曲线图
四、变量数列的编制
(一)将原始资料按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二)确定组数(k)和组距(i) (三)确定组限和组限的表示方法
(二)确定组数(k)和组距(i)
k=1+3.322logn [公式3—1]
(2)确定组数和组距
在Excel内
(3)编制变量数列
五、累计频数(频率)数列
1、向上累计频数(频率)数列——列出
各组的上限,依次从变量值低的组向变量 值高的组累计频数(频率)到本组止的各 组频数所组成的数列。 2、向下累计频数(频率)数列——列出 各组的下限,依次从变量值高的组向变量 值低的组累计频数(频率)到本组止的各 组频数所组成的数列。
统计学第3章统计整理
14
7.0 21 10.5 193 96.5
4 90 —100 31 15.5 52 26.0 179 89.5 5 100—110 65 32.5 117 58.5 148 74.0
6 110—120 52 26.0 169 84.5 83 41.5
7 120—130 8 130—140
23 11.5 192 96.0 31 15.5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1.概念
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分组以后, 用以反映总体各单位分配情况的统计 数列,称分配数列,又可称次数分配, 或次数分布。
它由两部分组成: 总体所分的各个组和各组所拥有的 单位数(次数或频数)。
例
月工资分组(元) 工人数(人) 占总数比重(%)
1000 以下
210
39.6
1000-1500
组距式 分组
以变量值变动的一个区间作为一组,区间的 距离称为组距。适用于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 变量的变量值较多的情况。
第三章 统计整理
在进行组距分组时,会涉及到一 些问题,包括:等距分组和不等距分 组、组限、组中值。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等距 分组
不等距 分组
各组组距均相等。如: 10—20 20—30 30—40
组中值 = (上限值+下限值)÷2
开口组组中值的计算: 缺下限:组中值=本组上限— 相邻组组距/2
缺上限:组中值=本组下限+ 相邻组组距/2
例
产值(万元)
第一组组中值:
50以下 50 — 60 60 — 70 70以上
50-(10÷2)= 45 最后一组组中值: 70+(10÷2)= 75
第二节 分配数列
较合适是? (c)
统计学(第三章)
四、统计分组方法 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选择分组标志和 划分各组界限。划分各组界限,就是要在 分组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划定各相邻组之 间的性质界限和数量界限。 (一)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方法 选择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标志作为分 组标志,界限比较明确,类型比较稳定。 如,企业按所有制分组、人口按性别分组 等。
(二)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方法 数量标志有离散型和连续型之分,其分 组的方法和形式也不同。 1、按离散型变量标志分组其形式有2个 (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 2、按连续型变量标志分组其形式只有一 个(组距式分组)。
某班级学生按性别分组 学生按性别分组 男 女 合 计 人数(人) 60 40 100
2、按数量标志分组。按数量标志分组 就是选择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作 为分组标志,并在数量标志的变异范围内 划定各组界限,将总体划分为性质不同的 若干组成部分。 3、根据分组选择标志的多少不同,统 计分组又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简单分组。简单分组是指对统计总体 仅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
二、统计整理的步骤 1.设计统计整理方案 2.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 3.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组和汇总 4.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 综上所述,设计整理方案、对原始资 料进行审核是整理的前提,统计分组是统 计整理的基础,统计汇总是统计整理的中 心环节,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是统计 整理的结果。
1.2、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意义 统计分组既是统计认识问题的一种基 本方法,又是统计整理工作的具体内容之 一,因此它在整个统计工作过程中具有十 分重要的作用。
4、次数分配的类型
对称分布
右偏分布
左偏分布
正J型分布
反J型分布
几种常见的频数分布
U型分布
1、钟形分布 钟形分布的特征是“中间多,两边少”,这类 分布是以平均值为中心的,越接近中心,分配的次 数越多,离中心越远,分配的次数越少,其曲线就 像一口古钟。
统计学 第二章 数据频数的分布
第二章 数据频数的分布第一节 数据的预处理与统计分组一、数据的预处理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数据审核——针对可修补的数据1.准确性审核审核的对象:登记性误差(非抽样误差),这是审核的重点 。
审核方法:逻辑检查和计算检查 。
2.全面性审核:是否有遗漏,应调查的内容是否齐全。
3.及时性审核:是否按规定的时间获取数据资料。
(二)数据筛选——针对不可修补的数据 (三)数据排序 二、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意义1.含义:使组与组之间具有差异性(对客观现象总体而言是“分”),而同一组内保持相对的同质性(对构成总体的每个个体而言是“合”) 2.作用:①划分现象类型②研究现象的内部结构③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二)统计分组的原则1.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差异性原则;2.“穷举”性原则;3.“互斥”性原则。
(三)统计分组的方法1.定性数据分组和定量数据分组A 定性数据分组:根据分析研究目的科学合理的列出所分的类别B 定量数据分组:(1)单变量值分组——适用于离散型变量、变量较少(2)组距分组——适用于连续型变量,但往往以离散型变量值的形式出现①确定组数:N K lg 32.31+= N :总体容量或总体数据个数 K :先取整再+1 ②确定组距(一个组的上限和下限之差)等距分组(多为自然现象):Nxx K R d lg 32.31min max +-==R :全距 异距分组(多为社会现象) ③确定组限组中值:每组上、下限之间的中点位置的变量值闭口组:组中值=(上限+下限)÷2开口组:首组开口组组中值=首组上限-邻组组距/2末组开口组组中值=末组下限+邻组组距/2 ④统计频数:“不重不漏”的总原则,“上限不在内”的处理方法2.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第二节 一、频数分布1.含义: 把数据分成的各个组以及相应的频数依一定的次序全部列出来,就形成了频数分布,又称为次数分布。
2.两个基本构成要素:(1)对现象总体的分组(2)各组所出现的元素数或数据数,即频数3.百分比形式——频率(1)含义:频数以相对数的形式,即各组频数占频数之和比重的形式出现,这种频数被称为频率 (2)作用:映了各组频数的大小对总体所起作用的相对强度 (3)性质:①任何频率都介于0和1之间 ②各组频率之和等于1。
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
统计学原理一、绪论1、统计学:是一门处理数据的方法和技术的学科;也是一门研究“数据”的科学;任务是如何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推断或预测;直到为采取决策提供依据..研究对对象的特点:总体性、数量性、客观性、数据的随机性、范围的广泛性..2、基本概念:①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统计总体:统计所需要研究的客观事物的全体;称为统计总体;简称总体;通常所说的总体;都是以客观存在的实体为单位组成的总体;在推断统计中;又常把所有观察值的集合定义为总体..统计总体的形成具备三个条件:客观性、同质性、差异性统计总体按总体单位是否有限分为两种: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总体单位:组成总体的每一个事物;成为总体单位;简称个体..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研究任务的改变而改变..②标志和指标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标志按表现形式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标志的具体表现是在标志名称后面所表明的属性或数值..数量标志的数值表现称标志值..指标是统计指标的简称;两种理解:一种认为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这种理解适用于统计理论和统计设计;另一种认为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这种理解适用于实际统计工作..指标和标志的关系:区别:ⅰ指标说明总体特征;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ⅱ标志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和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指标必须是能用数值表示的..联系: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直接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指标与数量标志间存在转化关系..③变异与变量变异:可变标志的属性或数值表现在总体各单位间存在的差异;统计上称为变异..在一个总体中;不管是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当某个标志在每个总体单位上具体表现都相同;称此标志为不变标志..当某标志在每个单位的具体表现不同时;称为可变标志;又称变异标志..变量:变异标志又称为变量;即泛指一切可变标志;既包括可变数量标志;也包括可变品质标志..变量对具体表现成为变量值..变量分为:分类变量说明事物类别的一个名称、顺序变量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一个名称和数值变量说明事物数量特征的一个名称;根据取值不同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④统计指标体系: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构成的整体⑤从形成分;数据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静态数据:也称截面数据;是由若干相关现象在某一时点上所处的状态组成的;描述了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它反映一定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下诸相关现象之间存在的内在数值联系..是在相同时点上收集的数据..动态数据:也称时间序列数据;是由某一现象或若干现象在不同时刻上的状态所形成的数据;描述了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反映的是现象及现象间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是在不同时点上收集的数据..3、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大量观察、统计描述统计研究的基础和统计推断可以用于总体数量特征的估计;也可以用于总体某些假设的检验..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重复性原则、随机化原则、区组化原则..二、统计工作过程及基本方法1、统计设计: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统计研究对象的概念和调查范围;明确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以及对应的分组方法;并以分析方法指导实际的统计活动;其基本任务是制定出各种统计工作方案..意义:统计是需要高度集中统一的工作;统计工作把认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反映和研究;从认识的顺序来讲;统计工作不是从搜集资料开始的;而是从对客观现象的定性认识开始的;从统计实践的经验看;加强和重视统计设计工作对完成整个统计工作;保证统计工作的质量是必须的..1统计设计的种类:通常研究对象内容的设计称为横向设计;统计工作过程的设计可称为纵向设计..按研究对象范围;统计设计分为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按工作阶段;统计设计分为全过程设计和单阶段设计..按时期不同;统计设计分为长期设计和短期设计..2统计设计的内容: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统计分类和分组的设计;统计调查方式和方法的设计;统计工作组织与协调的设计;统计力量的组织和安排..2、统计调查: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基础环节;是认识事物的起点;统计资料的整理、计算汇总与分析研究都必须在调查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1统计调查的种类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按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按调查组织方式不同;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专门调查包括: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2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对全局有决定性作用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只适用于调查任务要求掌握调查总体的基本情况;调查标志比较单一;调查标志表现在数量上集中于少数单位;而这些少数单位的标志值之和在总体中有占绝对优势的情况..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调查作用是补充全面调查的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3统计调查的方案内容:确定调查目的、明确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确定调查项目、选择调查方式方法、规定调查地点、时间及调查的具体实施..调查对象: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有某些性质上行通的许多个别事物所组成的总体..调查单位:调查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各个具体事物;它是调查重要调查登记的项目的承担者..也就是总体单位;填报单位是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确定调查项目要注意:调查项目的含义必须明确;不能含糊不清..设计调查项目时;既要考虑调查任务的需要;又要考虑是否能够取得答案..调查项目应尽可能做到项目间相互关联..调查方式有: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制度等..具体收集统计资料的调查方式有:访问法、观察法、报告法等..调查地点:确定登记资料的地点..调查标准时间:调查资料所属时间..调查期限:从调查工作开始到结束的时间..3、统计整理内容:对调产来的资料进行审核;按照统计目的要求进行分组或分类;对各单位的指标进行汇总和必要的加工计算;将汇总整理的结果编织成统计表;做好统计工作的系统累积工作..1统计分组基本原则:必须保证在某一标志上组内各单位的同质性和组与组之间的差异性..作用:划分总体现象的类型;揭示事物内部结构;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分组标志选择的原则: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分组标志;选择反映事物本质区别的标志;根据经济发展变化及历史条件选择分组标志..统计分组的方法:按标志的特征分组;可分为: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按标志的多少分组;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统计分组体系有两种表现形式:平行分组体系和复合分组体系..2次数分布: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称为次数分布..分布在各组的总体单位数又叫次数;又称频数..次数与总次数之比叫比率;又叫频率..次数分布有两部分组成:各组名称和各组次数或频率..①次数分布的种类: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分布数列分为两种:品质分布数列简称品质数列;按品质标志分组、变量分布数列简称变量数列;按数量标志分组..变量数列分为单项数列和组距数列两种..②影响组距数列的要素:组距:在组距数列中是用变量值变动的一定范围代表一个组;每个组的最大值为组的上限;最小值为组的下限;每个组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距离成为组距..组数:在一个组距数列中共有多少个组成为组数..分组数目一般不低于5组;不高于15组组数与组距成反比..次数密度指单位组距的分布次数;=各组次数/组距组距=最大值-最小值/组数或组距=全距/1+3.322×lgN;N表示总次数..组限:即组距的两个端点成为组限..注意遵循“上组组限不在其内”的原则组中值:指组距数列每组下限与上限之间中点位置的数值..组中值=上限+下限/2组距数列根据组距是否相等分为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③次数分布数列的编织步骤:ⅰ将原始资料按大小顺序排列;确定总体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及全距;ⅱ确定编织数列的类型;若离散变量;且变量值变动幅度不大;可编制单项式数列;ⅲ若连续变量;应编制连续的组距数列;ⅳ确定组数和组距;计算各组次数;编制分布数列表..3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①列表法将各组频数或频率进行累计;表示各组的累计次数或累计频率..累计的方法分为向上累计和向下累计;向上累计是将各组次数或频率从变量值小的组向变量值达的组进行累计;向下累计是将各组次数或频率从变量值大的组向变量值小的组进行累计..向上累计可以说明各组上限以下分布的总次数;或占总体的比重;向下累计说明各组下限以上分布的总次数;或占总体的比重..②图示法直方图:横轴表示各组组限;纵轴表示次数和比率;对于不等组距式变量数量;通常按次数密度频数密度绘制直方图以表示分布..折线图:在直方图基础上;将每个长方形的顶端中点用折线连接而成;或用组中值与频数求坐标点连接而成..两端应与横轴连线..曲线图:向上累计曲线是从最小值的下限开始;连接各组上限与该组累计频数所形成的坐标点;构成折线图;再将其用光滑曲线连接而成..向下累计曲线从最大组的上限开始;连接各组下限与该组累计频数所形成的坐标点;构成折线图..4统计表的种类:按用途不同分类:调查表、整理表、分析表按总体分组不同分类:简单表、复合分组表按统计资料的时间和空间分类:空间数列表、时间数列表、时空结合表统计表设计总的要求是:简练、明确、实用、美观、便于比较..4、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综合指标按其反应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四种不同形式..1总量指标:反映客观现象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也表现为某现象总体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数量增减变化的绝对数..①总量指标按说明总体特征的内容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反映总体单位数多少的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反映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综合的总量指标..②按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具有可加性;时期越长;指标数值越大和时点指标不具有可加性;大小与时点间隔大小无关..2相对指标:是质量指标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而得到的;其具体数值表现为相对数;一般表现为无名数、通常用系数、倍数、百分数、千分数表示;也可用有名数表示;通常用分子、分母的双重单位计量..相对指标按其作用不同分为六种:①结构相对指标:表明总体总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常称为比重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总体某部分/总体全部数值②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不同部分数值对比的结果;表明总体内不同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部分数值/总体中基准部分数值③强度相对指标:两个性质不同又有一定联系的指标对比的结果;表明事物现象的强度、密度、普遍程度等..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体的指标数值/另一有联系的总体指标数值表现形式的特点: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复名数的形式..;有时也用百分数表示..有些强度相对指标可以分子分母互换;形成正指标和逆指标;一般正指标越大越好;逆指标越小越好..④动态相对指标:某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对比的结果;反映事物现象的发展变化程度..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100%⑤比较相对指标:事物现象某项指标在不同空间或不同场合、不同条件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表明事物发展的不均衡程度或不同条件下的差异程度..比较相对指标:某条件下的某类指标数值/另一条件下同类指标数值⑥计划相对指标:一定时期内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与计划任务数值对比的结果;一般用百分数形式表示..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指标数值/计划任务数值对于提高率形式: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实际提高率/1+计划提高率对于降低率形式: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实际提高率/1-计划提高率5、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1平均指标:用来描述静态数列分布集中趋势的综合指标..主要有位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和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是同质总体中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特点:通过平均将总体各单位变量值之间的差异抽象化;能反映出总体的综合特征;平均指标能测定次数分布数列汇总各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也是质量指标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数值大小不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平均指标只能就同质总体计算..①算术平均数:总体各单位变量值之和除以总体单位的个数所得的结果..ⅰ简单算术平均数:ⅱ加权算术平均数:若为组距数列;可用足中指代表各组标志值计算..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在计算平均数的过程中起权衡轻重的作用;称为权数..也可以用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即频率或称比重来表示..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在于作为权数的各组次数占总次数比重即频率大小..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各单位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之和等于零..各单位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之和为最小②调和平均数:变量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也称倒数平均数..简单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的变形关系:在社会经济领域中;调和平均数经常作为算术平均数的变形使用;在已知分配数列各组变量值及变量值之和各组标志总量的条件下;计算变量值的平均数可采用调和平均数方法..③几何平均数:是n个比例乘积的n次方根..常用来计算平均比率或平均速度..简单几何平均数:加权几何平均数:④中位数:将总体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标志值..;在总体标志值差异很大的情况下;中位数具有较强代表性..一般用Me表示..未分组资料的中位数:用n+1/2确定..单项式分组资料的中位数:先根据位置公式确定位次;根据位次确定所在组;该组的标志值就是中位数..组距式分组资料中位数:L表示中位数所在组下限;U表示中位数所在组上限;表示所在组的次数;表示所在组以前各组的累计次数;表示中位数所在组以后各组的累计次数;表示各组次数之和;d表示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中位数特点:影响中位数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数列总次数的大小;而不是变量大小..⑤众数: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一般用Mo表示..ⅰ单项式变量数列的众数为次数最多的变量值..ⅱ组距数列的众数;先根据数列中各组次数确定众数所在组;计算:下限公式:上限公式:式中; 表示众数; 表示众数所在组的下限; 表示所在组的上限; 表示众数所在组的次数与前一组次数之差;表示所在组的次数与后一组次数之差;表示所在组的组距..ⅲ根据比重最大的变量值为众数特点:众数不受极端值影响;在组距数列中;各组分布的次数受组距大小影响;所以根据组距数列确定众数时;要保证各组组距必须相等;在一个次数中分布有多个众数称为多重众数;两个众数称为双重众数..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间的关系:如果数列对称分布;众数、中位数、算术平均数相等;如果数列左偏分布;如果数列右偏分布;2标志变异指标:测定分布数列中总体单位标志值之间变动范围和离散程度的指标;常用的指标由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和标志变异系数离散系数等..①全距;又称极差..在组距数列条件下;可用数列中最高一组的上限减去最低一组的下限求得..②平均差: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一般用表示..平均差越大;说明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分布越分散;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差;反之相反..简单平均法:加权平均法:③标准差与方差:标准差又称均方差;表示变量值对算术平均数的平均距离..简单平均法:标准差:方差:加权平均法:标准差:方差:④标志变异系数:也称标志变动系数或离散系数;指用标志变异指标与其相应的平均指标对比;用来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之间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一般用V表示..它消除了平均水平和计量单位的影响;使不同事物可以直接比较..全距系数:平均差系数:标准差系数:离散系数与平均数的代表性优劣成反方向关系..离散系数大;说明变量值的差异程度大;平均数的代表性差;离散系数小;说明变量值的差异程度小;平均数的代表性强..三、时间数列1、时间数列:一种统计数列;反映将某一现象的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所形成的数列..又称动态数列..时间数列的作用:了解与预测1时间数列的种类按其构成要素中统计指标值得表现形式;分为绝对数时间数列原始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派生数列;各项数值不能直接相加和平均数时间数列派生数列三种..绝对数时间数列依据指标值得时间特点;分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时期数列的主要特点:可加性;时期中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所属的时期长短有关;采用连续登记方式取得..时点数列的特点:不可加性;指标数值大小与间隔时期长短没有直接联系;通过一次性调查登记取得..2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①时间的可比性原则②统计口径或总体范围的一致性③经济内容的一致性④计算方法和计算单位的一致性..2、时间数列的分析指标1水平指标①发展水平:指客观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或时点上发展多达到的规模、水平;也是时间数列中对应于每一具体时间的指标数值;也就是说;在绝对数时间数列中;发展水平就是绝对数;在相对数时间数列中;发展水平就是相对数或平均数..②平均发展水平:把时间数列种不同时期或时点的发展水平数值加以评价而得到的平均数;又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可以概括性地描述现象在一段时期内达到的一般水平..③一般平均数反映的是静态上的一般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反映的是动态上一定时期内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㈠绝对数时间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由时期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由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ⅰ连续时点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ⅱ间断时点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a.登记时间间隔相等时:b.登记时间间隔不等时:㈡相对数和平均数时间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公式:其中; ——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分子指标时间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分母指标时间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④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ⅰ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根据基期的不同确定方法;增长量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a.逐期增长量:b.累计增长量:c.年距增长量=报告期某月季发展水平-上年同月季的发展水平ⅱ平均增长量根据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的数量关系;平均增长量可表示为:2速度指标①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的比值..分为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a.定基发展速度: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对于某一基础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总的发展速度..b.环比发展速度:说明所研究现象相邻两个时期逐期发展变化的程度..两者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㈠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㈡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c.年距发展速度=本期发展水平/上年同期发展水平②增长速度增长速度=报告期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a. 定基增长速度:b.环比增长速度:c. 年距增长速度=年距增长量/上年同期发展水平=年距发展速度-1计算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时;注意: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不能像定基发展速度那样互相推算;定基增长速度不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两个相邻的定基增长速度的比率也不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增长速度..③增长1%的绝对值=逐期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100=④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方法:a.几何平均法水平法原理:一定时期内现象发展的总速度等于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公式:b.高次方程法累计法原理:各期发展水平等于序列初始水平于相应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公式:计算与应用平均速度指标注意:平均速度指标计算方法的选择要考虑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性质特征两个方面..高次方程法只适用于时期序列;几何平均法既适用于时期序列;也适用于时点序列..对于着重考察各期总和的指标;采用高次方程法计算;对于考察最末期水平的指标;采用几何平均法..几何平均法的应用要与具体的环比速度分析相结合..对平局速度指标的分析要充分利用原始时间序列的信息..3、时间数列的分析与预测在进行时间数列分解时;一般将时间数列的构成因素按性质和作用分为四类:即长期趋势T、季节变动S、循环波动C、不规则变动I..按4种因素对时间数列的影响方式不同;时间数列分解为多种模型;如乘法模型、加法模型、混合模型等等..最常用的就是乘法模型和加法模型..。
心理统计学重点知识
心理统计学一.描述统计(一)统计图表 1、统计图次数分布图——①直方图:用以矩阵的面积表示连续性随即变量次数分布的图形。
②次数多边形图:一种表示连续性随机变量次数分布的线形图,属于次数分布图。
③累加次数分布图:分为累加直方图和累加曲线图;其中累加曲线的形状大约有三种:一种是曲线的上枝长于下枝(正偏态),另一种是下枝长于上枝(负偏态),第三种是上枝,下枝长度相当(正态分布)。
其他统计图:条形图:用于离散型数据资料; 圆形图:用于间断性资料;线形图:更多用于连续性资料,凡预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描述某种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趋势,或一种现象随另一种现象变化的情况,用这种方法比较好。
散点图: 2、统计表①简单次数分布表 ②分组次数分布表③相对次数分布表: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表示。
④累加次数分布表⑤双列次数分布表: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来表示其次数分布。
(二)集中量数 1、算术平均数M1nii XX N==∑优点:反应灵敏;计算严密;计算简单;简明易解;适合于进一步用代数方法演算;较少受抽样变动的影响;缺点: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若出现模糊不清的数据时,无法计算平均数; 计算和运用平均数的原则: 同质性原则;平均数与个体数值相结合的原则; 平均数与标准差、方差相结合原则; 性质:①在一组数据中每个变量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等于零②在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都加上一个常数C ,所得的平均数为原来的平均数加常数C ③在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都乘以一个常数C ,所得的平均数为原来的平均数乘以常数C 2、中数:Md 按顺序排列在一起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即这组数据中,一般数据比它大,一般数据比它小。
注意计算方法;3、众数:Mo 是指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值;三者的关系:正偏态分布中,M>Md>Mo 负偏态分布中,M<Md<MoMo=3Md-2M (自己推导一下)(三)差异量数差异量数就是对一组数据的变异性,即离中趋势特点进行度量和描述的统计量,也称为离散量数。
7-2-统计学-分配数列和次数分布
组距式变量数列实例
表3-5
月工资(元) 500 元以下 500-600 600-700 700-800 800-900 900-1000 1000 元以上 合 计
某车间工人按月工资分组
工人数(人) 16 28 34 56 38 18 10 200 比重(%) 8.00 14.00 17.00 28.00 19.00 9.00 5.00 100.00
公式:
次数密度=各组次数 / 各组组距
( 9)
开口组:缺上限或缺下限的组 闭口组:上下限齐全的组
(10)组中值及计算** ①闭口组
临近组组限重合时:组中值=(上限+下限)/ 2 临近组组限间断时:组中值=(下限+下组下限)/2
②开口组
缺上限时: 组中值=下限+邻组组距/ 2 缺下限时: 组中值=上限 -邻组组距/ 2
组数和组距的关系
定性关系:全距一定的情况下,组数和组距呈 反方向变动。 定量关系: 组数=全距/组距=R/d 组距=R/(1+3.322lgN) 式二为确定组距的经验公式,其中N代表组数。
(5)频数(次数)与频率(比重) (6)品质数列与变量数列 (7)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 (8)次数密度:单位组距内分布的总体单位数。
数据排序并计算全距
确定变量数列的形式(单项式或组距式) 确定组数和组距
确定组限
计算各组次数和频率 绘制表格
注意事项
(1)组距最好为5或10的倍数。 (2)最小组的下限略低于最小变量值,最大组的 上限略高于最大变量值。
(3)离散型变量分组,相邻组的组限可以间断, 也可以重叠;连续型变量分组,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 叠。 (4)组限重叠时,临界点的总体单位按“上限不 在内”的原则归组。
单项式变量数列实例
统计学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汇总技术:
有传统手工汇总和现代电子计算机汇总两种技术。
(1)手工汇总。常用的汇总方式有四种: • 划记法。划“正”字符号计数,多用于对总体单位数或次数的简单汇总。
• 过录法。将原始资料分类过录到事先设计的汇总简表中,可用于对内容项 目较多的资料的汇总。
• 折叠法。将每张调查表中需要汇总的同类项目及数据折压一个印记,一张 一张的重叠在一起,再进行汇总。这种方法一次只能选择一个项目及其数 据进行汇总,故适用于数据较少的资料。
• 卡片法。将需要汇总的项目数据分类登记在卡片上,再汇总计算。这种方 法适用于总体单位数多、且多采用复合分组形式的事物,特别是设备、器 材类的实物资产的汇总。
(2)电子计算机汇总。其数据处理程序如下: • 第一步,编程。使用计算机语言编写出一套完整的数据处理程序。
• 第二步,数据录入。计算机自动按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并将数据处理结果 存储在磁盘、磁带等磁介质中。
树茎
数叶
数据 个数
10 7 8 8
3
11 0 2 2 3 4 5 7 7 7 8 8 8 9
13
向上累 计个数
3
16
12 0 0 1 2 2 2 2 3 3 3 3 4 4 4 5 5 6 6 7 7 7 8 8 9
24
40
13 0 1 3 3 4 4 5 7 9 9
10
50
14 0 0 1 3
16284
22.3
第三产业
20228
27.7
合计
73025
100.0
3、变量数列的编制
成绩 (分)
某班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布表
学生人数 频率 (人) (%)
向上累计
人
第三章统计整理第四节次数分布的特征
第四节 次数分布的特征上节阐述了统计分组的意义和方法,以及分配数列的编制。
分配数列是反映总体中各总体单位在各组的分配状况。
总体单位在各组的分配,又称为次数分布。
本节将进一步阐述次数分布的特征。
由于社会现象性质不同,各种统计总体都有不同的次数分布,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分布特征。
研究各种类型的次数分布特征,对于准确认识不同社会经济性质的变量在形成总体数量表现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一、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 (一)表示法即用统计表来表示次数分布,并可列成累计次数。
例如,某班学生统计学考分的次数分布如表3-8所示。
表3-8中:70~80分组的人数11人,比率为27.5%,表示考分在70~80分组的人数为11人,占全班学生人数的27.5%。
向上累计数次数和比率,是将人数和比率由变量值低的组向变量值高的组累计,各累计数的意义为各组上限以下的累计次数或累计比率。
向下累计数次数和比率,是将各组次数和比率由变量值高的组向变量值低的组累计。
各累计数的意义是,各组下限以上的累计次数和累计比率。
表3-8 某班学生统计学考分次数分布 考 分次 数向上累计向下累计人数 (人) 比 率 (%) 人 数 (人) 比 率 (%) 人 数 (人) 比 率 (%)50~60 60~70 70~80 80~90 90~100 2 7 11 12 8 5.0 17.5 27.5 30.0 20.0 2 9 20 32 40 5.0 22.5 50.0 80.0 100.0 40 38 31 20 8 100.0 95.0 77.5 50.0 20.0合 计40100.0------(二)图示即用统计图形来表示次数分布的方法。
常用的有直方图、折线图和曲线图三种。
1.直方图即用直方形的宽度和高度来表示次数分布的图形。
如将上表资料绘制直方图如图3-1。
绘制直方图时,横轴表示各组组距,纵轴表示次数(一般标在左方)和比率(一般标在右方),没有比率的直方图只保留左方次数。
统计学之资料整理
广东顺德恩格尔系数跌破30% 成为全球最富裕地 区之一。(新华网 2004年08月02日)
分组标志的选择与分组形式
1、正确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
(1)根据研究问题的目的来选择分组标志;
(2)要选择最能反映被研究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 作为分组标志;
返回
第2节 统计分组
什么是统计分组? 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按照某种
标志,将总体区分为若干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统计分组的两层涵义; 统计分组的基本原则; 资料整理的重要环节。
分组 P57
25% 33%
分组前
分组后
42%
作用: 1.划分现象类型
例:按所有制性质划分,分为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公 有经济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和集体经济;非公有经济包 括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 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等。
第1节 资料整理概述 主要任务
资料审核、分组、 汇总、制表、制图等。
分组
频数分布 统计表
统计图
• 1.统计资料整理
它是指将大量的个体单位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性 的分类、汇总,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可以有效地展 示,为下一阶段的统计分析作准备的过程。
• 2.资料整理的内容
(1)统计资料审核; 完整性审核、正确性审核
统计表 →
总标题
构成
横行标题:统计研究的对象。也称主词。 纵栏标题:说明主词的指标名。也称宾词。
数字资料
分类
主词 宾词
简单表(表3-8) 简单分组表(表3-7) 复合分组表(表3-9)
平行形式
复合(交叉)形式(表3-10)
统计学基础(第三章)
7.0 40.0 66.0 87.3 100.0 —
300 279 180 102 38 —
100.0 93.0 60.0 34.0 12.7 —
statistics
统计学——第三章数据整理与显示 数值数据(定距数据)的分组
单项分组:每一个组中只有一个变量值,适用于离散型变量 的数据、并且数据的范围不太大情况下的分组。 组距分组:每个分组是一个数值区间。它适用于连续型变量 或变动范围较大的离散型变量的数据分组。
statistics
统计学——第三章数据整理与显示
具体步骤:
(1)打开Excel工作表中“工具”下拉菜单中的“数据分析”选项。
(2)在“数据分析”对话框中选择“直方图”命令,并点击“确定”按钮。 (3)在该对话框中“输入区域”一栏填入数据区域B2:B41;在“接收区域” 一栏填入代码区域C2:C5;在“输出区域”一栏填入结果输出的区域;其他 选项根据需要选择。点击“确定”按钮,得结果。 (4)对输出结果进行还原并适当改造,即可得频数分布。
统计学——第三章数据整理与显示
第四节 统 计 图
statistics
统计学——第三章数据整理与显示
统计图的结构
标题 一般包括图表标题、数值轴(X,Y)标题 坐标轴和网格线 坐标轴和网格线构造了绘图区的骨架, 借助坐标轴和网格线,可以更容易读懂统计图。 图表区和绘图区 统计表的所有内容都在图表区内,包括 绘图区。统计图绘制在绘图区内。 图例 用来标明图表中的数据系列。
答:调查整理的结果为
甲城市 回答类别 非常不满意 不满意 一般 满意 非常满意 合计 户数/户 24 108 93 45 30 300 百分比/% 8 36 31 15 10 100 向上累积 24 132 225 270 300 — 8.0 44.0 75.0 90.0 100.0 — 向下累积 百分比/% 100 92 56 25 10 — 300 276 168 75 30 — 户数/户 百分比/% 户数/户
统计学总结
第四章
1.总量指标:是反映客观现象在一定时空下的总体规模,总体水平的统计指标。
意义:1)是认识客观现象的起点;2)是实行经济管理的基本依据;3)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种类:1)按反应内容不同—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2)按反应的时间状况---时期指标(可加性,依据连续不断的经常性统计资料,指标值的大小与时期长度有直接的关系),时点指标(不可加,间断性统计,指标值与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季节变动同期平均法:1、计算若干年内同月平均数2、计算总的月平均数3、用同期平均数除以总平均数,得季节比率4季节比率之和应等于12、4,若需调整:调整系数=12(4)/各月季节比率之和。
六、
-----指数:广义:说明现象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数。如动态相对数。狭义:指不能直接相加和对比的复杂现象综合变动的相对数。如:零售物价指数。
-----综合指数编制原则: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基期质量指标作为同质量因素。
4.平均指标:在一定条件下,同一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所达到的一般水平,或是将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准值差异抽象化的一般水平。
平均指标的应用原则:1)总体的同质性式计算和应用品均指标的基本前提;2)分析是要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3)用分配数列和典型资料补充说明平均数;4)平均数要与变异指标结合运用。
15.重点调查:是指在调查对象中,只选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组织方式:可以组织专项调查,也可以布置统计报表由重调查目的和任务,在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借以认识现象总体发展变化的规律。方法:开调查会、个别询问、查阅资料等。
---标志变异指标:用来测定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之间差异程度的统计指标,它综合反映了标志值的离中趋势。
统计学
方差分析
(二)应用方塞分析条件 二 应用方塞分析条件
方差分析是通过对误差的分析来判断多个正态总体均值是否相等的一种方法,它与前面所 方差分析是通过对误差的分析来判断多个正态总体均值是否相等的一种方法 它与前面所 讲述的比较两组平均值的T检验法一样 有基本的假定条件: 检验法一样,有基本的假定条件 讲述的比较两组平均值的 检验法一样 有基本的假定条件 (1)设检验的因孖有 种水平 1,x2,…xr,是r个相互独立的正态总体 分别服从于 设检验的因孖有r种水平 个相互独立的正态总体,分别服从于 设检验的因孖有 种水平,x 是 个相互独立的正态总体 分 个总体的均值, 为方差. 布,i=1,2,…,R.ui,第i个总体的均值 第 个总体的均值 为方差. (2)Xi j(i=1,2…,r;j=1,2…,n)是分别从总体 i中抽得的简单随机样本 是分别从总体x 是分别从总体 中抽得的简单随机样本. 这就是说,应用方差分析时要求符合下面两个条件 应用方差分析时要求符合下面两个条件: 这就是说 应用方差分析时要求符合下面两个条件 各个水平的测量观察数据,要能够被年作是从服从正态分布的总体中随机抽得的样本 要能够被年作是从服从正态分布的总体中随机抽得的样本. ①各个水平的测量观察数据 要能够被年作是从服从正态分布的总体中随机抽得的样本 各组测量观察数据,是从具有相同方差的相互独立的总体中抽得的 是从具有相同方差的相互独立的总体中抽得的. ②各组测量观察数据 是从具有相同方差的相互独立的总体中抽得的 通常,对第一个条件的要求并不苛刻 而第三个条件则要求必须满足. 对第一个条件的要求并不苛刻,而第三个条件则要求必须满足 通常 对第一个条件的要求并不苛刻 而第三个条件则要求必须满足
(1)统计方法处理的数据必须是受到偶然性的影响而产生差异的 数据. (2)在方法上数学常常是用演绎的方法,即在作结论时,是从一些 假设命题,已知的事实出发,按一定的逻辑推理去得到有关 的结论
统计学第四章分组和次数分布
● 掌握统计分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掌握分配数列的特性和编制方法
重点、难点
1、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 2、统计分组的原则 3、 分组标志选择及界限的确定(统计分组的
关键)(单选、判断) 4、统计分组的方法(单选、判断) 5、变量数列的编制(计算)(难点)
第一节 统计分组(统计整理的关键)
比率(%) 5 17.5 27.5 30 20 100
二、组距式变量数列(分布表)的编制
2、 注意区分的几组概念 闭口组和开口组 等距变量数列和异距变量数列(书99页表4-8) 同限分组和异限分组(书99页表4-8)
二、组距式变量数列(分布表)的编制
3、 确定组距和组数
全距(R)=最大值-最小值
复合分组体系(p94) 3.按分组标志的性质,可分为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
志分组。
三、统计分组的原则
1、保证组内单位的同质性,组间单位的差异性 2、必须复合完备性原则,即所谓“穷举性”。 3、必须遵循“互斥性”原则
四、分组标志选择及界限的确定
统计整理的关键是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的关键是正确选择 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1、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应遵循的原则 (1)应根据研究的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2)选择最能体现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3)结合现象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选择分 组标志 (补充)
二、组距式变量数列(分布表)的编制
4、 确定组限 确定组限应遵循的原则:分组后,标志值在各组的变动 能反映总体单位的规律性。确定组限应注意特殊的界限点 必须作为组限。 离散型变量的组限:由于变量值之间有 明显的界限,上下限可用明显的数值表 示,组限明确、清楚。 连续型变量的组限:由于变量值之间 可作无限分割,有小数存在,上下限不能用两个确定的数 值表示,前组的上限和本组的下限应同为一个数值。 连续性变量,确定组限应遵循“上组限不在内”原则。 离散变量,对于同限分组也遵循“上组限不在内”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分组标志选择及界限的确定
2、划分各组界限 (1)含义:在分组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划分各相邻组 间的性质界限和数量界限(据客观事物本身从量变到 质变的内在规律性确定各组间的的数量界限) (2)原则:保证组内单位的同质性,组间单位的差异 性 3、确定各组的指标(p97)
统计分组是把现象总体划分为不同 类型或性质不同的组,而统计指标 是为了揭示现象的数量特征。
(3)按其分组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单项式变量数列和 组距式变量数列。 (p100,表4-9和表4-10)
三、累计次数(频数)分布(书100—101)
(1)向上累计 (上限以下) (2)向下累计(下限以上)
第三节 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
一、单项式变量数列(分布表)的编制
变量值列在左方,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列在右方。如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 二、统计分组的种类 三、统计分组的原则 四、分组标志选择及界限的确定 (统计分组的关键) 五、统计分组的方法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
● 统计分组(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就 是 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和总体的内在特征,将 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划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 一种统计方法。
二、组距式变量数列(分布表)的编制
4、 确定组限 确定组限应遵循的原则:分组后,标志值在各组的变动 能反映总体单位的规律性。确定组限应注意特殊的界限点 必须作为组限。 离散型变量的组限:由于变量值之间有 明显的界限,上下限可用明显的数值表 示,组限明确、清楚。 连续型变量的组限:由于变量值之间 可作无限分割,有小数存在,上下限不能用两个确定的数 值表示,前组的上限和本组的下限应同为一个数值。 连续性变量,确定组限应遵循“上组限不在内”原则。 离散变量,对于同限分组也遵循“上组限不在内”原则
拥有发电机组(套) 发电厂属(个) 比率(%)
1 2 3 4 5 合计
35
28
48
38.4
26
20.8
12
9.6
4
3.2
125
100
生成频数分布表(例题分析)
【例】某电脑 公司120天的 销售额数据 (单位:万元) 。 生成一张频数 分布表观察 销售额分布 的特征
生成频数分布表
(例题分析)
• 某电脑公司销售额的频数分布
(对总体而言是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个体而言是合) ● 统计分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划分事物的类型 2.反映现象总体的内部结构 3.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二、统计分组的种类(p90—94)
1.按分组的作用或目的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 分组和分析分组。 (补充)
2.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及其排列形式,可分为简单分组、 复合分组和分组体系 平行分组体系(p93) 复合分组体系(p94)
五、 统计分组的方法
1、品质标志分组 组数的确定取决于事物的特
点和统计研究的任务 2、数量标志分组(补充)
单项式分组(变动范围不大 的离散变量)
组距式分组(连续性变量和 变动范围较大的离散变量)
数量标志分组,不是简单的确 定各组间的数量差异,而是通过 分组体现数量变化来确定现象的 不同性质和类型。
二、组距式变量数列(分布表)的编制
1、组距式变量数列(分布表)的编制步骤(p105) ① 原始资料按数值大小依次排序 ② 计算全距 ③ 确定组距、组数、组限和组中值(可不求) ④ 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次数分布表
考分 60以下 60--70 70--80 80--90 90--100 合计
人数(人) 2 7 11 12 8 40
xn x1 组距(d)= 1 3.322 lg N
R n
组距(d)=上限-下限(同限分组) 组距(d)=本组上限-前组上限(连续异限(间断)) 组数(n)=R/d
确定组距与组数应遵循的原则:尽可能反映总体 单位的分布情况及总体单位的集中趋势,体现组内 资料的同质性和组间资料的差异性,即主要据资料的 性质确定组距与组数
第二节 次数分布
一、分配数列的定义 二、分配数列的种类 三、累计频数分布
一、分配数列的定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sequence of number)。数列中的每一 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1、定义: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 进行归类整理并按一定顺序排列,计算出各组的单位 数,形成了一个反映总体中各单位在各组中的分布情 况的数列,这个数列称为分配数列或次数分布 (frequency distribution)。(以此为准,书上过 于简单)
●分配数列由两要素组成,一是总体中按某标志分的组, 二是各组相应的分配次数或频率或标志值。 次数(频数) 比率(频率)
二、分配数列的种类
(1)分配数列按分组标志特征的不同,分为品质分配数 列(品质数列)和变量分配数列(变量数列)。
(2)按连续与否,变量数列分为间断分布数列(以整数 形式出现的数列,对应单项式变量数列)和连续分布数列 (p100,表4-9和表4-10 )
比率(%) 5 17.5 27.5 30 20 100
二、组距式变量数列(分布表)的编制
2、 注意区分的几组概念 闭口组和开口组 等距变量数列和异距变量数列(书99页表4-8) 同限分组和异限分组(书99页表4-8)
二、组距式变量数列(分布表)的编制
3、 确定组距和组数
全距(R)=最大值-最小值
学习目标
● 掌握统计分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掌握分配数列的特性和编制方法
重点、难点
1、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 2、统计分组的原则 3、 分组标志选择及界限的确定(统计分组的
关键)(单选、判断) 4、统计分组的方法(单选、判断) 5、变量数列的编制(计算)(难点)
第一节 统计分组(统计整理的关键)
3.按分组标志的性质,可分为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 志分组。
三、统计分组的原则
1、保证组内单位的同质性,组间单位的差异性 2、必须复合完备性原则,即所谓“穷举性”。 3、必须遵循“互斥性”原则
四、分组标志选择及界限的确定
统计整理的关键是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的关键是正确选择 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1、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应遵循的原则 (1)应根据研究的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2)选择最能体现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3)结合现象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选择分 组标志 (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