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诊概述

合集下载

中医诊病的关键:腹诊

中医诊病的关键:腹诊

中医诊病的关键:腹诊腹诊的临床症状腹诊是确定虚实、寒热、表里和病位的关键。

腹部有压痛者,属实,喜按者,属虚。

痞满而无压痛者,属气滞。

剑突下小范围内有压痛者,为痰实。

整个胃脘有压痛者,属胃中实滞不化;按胃脘而咳喘加剧者,属脾胃寒痰凝结。

左胁下有压痛者,属肝寒;右胁下有压痛者,多实热或痰实。

脐一旁疼痛而按之疼痛不剧者,为肝郁络瘀或肝郁寒滞。

脐部疼痛,按之不剧烈者,属脾肾虚寒;脐部疼痛,时轻时重,或窜痛者,属蛔虫。

小腹胀而不痛者,属下焦气滞,或在膀胱,或在大肠,或属肝肾;胀而有压痛者,多属气滞血瘀,或寒凝气结。

少腹一侧或两侧疼痛者属肝,其中压痛者,多属气血瘀滞,或寒凝血滞;无压痛者属气滞。

整个腹部均剧烈疼痛拒按多属痈、结胸、脏结,若疼痛不剧烈而按之较硬者,属水或瘀血凝结。

此外,痛彻心胸者,属心脾;痛彻胁下者,属肝胆;痛彻腰部者,属肾。

腹部为脾、胃、肝、肾等所居之所,是气血升降的枢纽所在,气不升降,非病则死,故危重疾病必须诊腹。

若不诊腹则不知虚实,不知表里,治之必然无效。

所以危重疾病必须按腹。

腹诊注意事项1、发病和特殊反应物的部位即胁下、脐旁、少腹两侧属肝;剑突下属肺、胃、心;胃脘属心、脾、胃;全腹属脾;小腹(关元穴附近)属肾、膀胱、冲任;脐中属脾肾。

即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按之痛移者属气,喜温热者属寒,痛而胀者属气滞,痛而不胀者属瘀血、虚寒,痛而柔软者属虚,痛而腹肌紧张者属实,痛而起包块者属寒凝气结,痛而冷者属寒,痛而热者属热或瘀血。

3、包块坚硬不移者属瘀血,柔软不移者属痰湿,时隐时现者属寒凝气滞4、胀满胃脘满闷而外形不大者为痞,属寒热夹杂,外形胀大属气滞,有压痛者属实,按之如坚盘一块者属寒痰。

全腹胀满属脾胃气滞。

小腹自感胀满而外形不胀大者属瘀血。

小腹胀大属下焦寒凝气滞。

少腹一侧拘急微胀属肝气郁结。

小腹满而小便不利属膀胱气滞。

胁下、脐一侧胀满均属肝气郁结。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属实;腹满时减时剧属寒湿或虚寒。

中医圣手——民间按肚特色疗法腹诊

中医圣手——民间按肚特色疗法腹诊

中医圣手——民间按肚特色疗法腹诊民间按肚特色疗法腹诊,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手探寻腹部病灶所在,最终的目的是得到治疗。

一、腹诊是如何诊断疾患的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故气血俱要,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气对人生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人体脏腑活动、血液循环,津液输布,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动力。

常说,“人活一口气”,即人的生存,一分一秒都离不开气,离了气,人的生命就会终结,但“气能益人,也能害人”。

虽然人离不开气,但窝气成灾。

故治病先治气,气行病自无。

一切慢性疾患,都可以在腹部找到相应的阻滞点。

也就是说,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蛛丝马迹。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好处:当我们的慢性病牵延不愈,但又不知病因何在、如何治疗的时候,那时您就去寻找这个腹部的阻滞点(也许是一个硬块,也许是一个痛点,也许是一个“水槽”,也许是一个“气团”)只要把它推开揉散,您会发现您的慢性病也随之消失了。

如果您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慢性病,但推腹时却在某个部位有阻滞点,那您一定要赶紧将它推散揉开,因为那必是个将来的隐患。

脾胃是后天之本,肠脑与颅脑同根。

衰老首先出现的是脾胃不和,导致营养吸收下降,肠道内环境失调,庞大的内分泌系统紊乱。

通过手的感知获取对腹内脏器病变的感应,能够迅速调整脏腑经气,帮助人体实现代谢平衡。

有人一推就会打嗝放屁,那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效果最好。

有人则会腹中咕咕水声,这是在推动腹中沉积多日的浊水,这种湿浊如果不及早排出,循经上头则头痛眩晕,滞塞毛孔则皮炎湿疹,遇肝火则化痰,逢脾虚则腹泄,遗患无穷。

“胃不和则寝不安”,是说肚子不舒服,就别想睡踏实觉。

有人长期睡眠不好,或眠浅易醒,或辗转难眠,或噩梦不断。

只能靠安定来麻醉神经,真是痛苦不堪。

建议您赶紧推推肚子,您会很容易找到阻滞点,然后细心将它推散揉开。

那么从此以后,您就可以告别漫漫长夜忧愁枕,一觉睡过日三竿了。

推腹时,发现有的人肚子鼓鼓的,按下去不痛,但是象个皮球,这怎么办呢?,必须先放气,放气的方法很多,“萝卜能通气”“吃豆爱放屁”,这类民间疗法都很好用。

(完整word版)腹诊(综合)

(完整word版)腹诊(综合)

腹诊第一节腹诊的理论依据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

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于腹。

其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膈、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

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极密的部分。

因手足三阴经及任脉皆循于腹,故腹部为阴脉之海,主候阴气的盛衰。

腹部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腹部募穴通过内气与背俞相通应,在诊断时,二者必须互参,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是也.此外,腹部经穴密布,其中还有神阙、气海等要穴,为视察内脏,尤为候脾胃冲任的要地。

因此,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灵枢·胀论》曰:“胸腹脏腑之廓也”。

第二节腹部部位分布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

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

剑突下方称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

脐周为大腹,下腹部系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见图9—1)。

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腹润腹之功。

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不同脏腑(见图9—2)。

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王琦:中医腹诊

王琦:中医腹诊

王琦:中医腹诊腹诊是通过诊察患者胸腹部的病变证象,以判断内在脏腑、经脉、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诊断方法。

通过腹诊不仅可借以诊断特异性疾病,辨别证候,审察病机之所属,判断病位之所在,病性之寒热虚实,病因之气滞、血瘀、水饮,而且还可指导立法论治,选方遣药,并可据此以观测疗效,判断其预后转归。

兹仅举以下特点,以示其临床运用。

一、据腹证,活用经方腹诊所得的胸腹部自觉症状或他觉征象,诸如胀、痛、满、悸、痞、硬、急、结等,皆可谓之腹证。

病有主证,方有主治,方证相对即是仲景学说之一大特点。

考《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近三百方,皆条列其相应主治证候,而其中腹证往往具有特殊的辨证意义。

如伤寒误下,“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因此,分析证候之主次,把握作为主证的腹证,有是证,用是方,常可取得满意效果。

《伤寒论》中柴胡剂主治之证,多有胸胁苦满之类的腹证。

据此,以胸胁苦满作为使用柴胡剂的标准之一。

我们在临床上根据这一原则,把握枢机不利、胆气不和的病机,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多种病证,不论外感内伤,总以胸胁苦满为眼目。

同理,病少腹急结,或硬满疼痛,或有包块固定不移者,多是胞宫、膀胱等腑及其经脉之瘀血,可选用活血化瘀之剂,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等,随其证情轻重缓急,及伴见证不同,而分别取舍。

再如心下痞,或微硬微痛,病变性质为寒热错杂者,宜用辛开苦降之法,可选用半夏、生姜、甘草诸泻心汤。

若心下逆满,痞胀动悸,或小便不利,或脐下悸者,乃水饮为患,当于利水中求法,选方固多,而用苓桂者十之八九。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旨在说明腹证作为主证时,与治法之间当有规律可循。

据腹证,立法选方时,固须考虑腹证的表现部位及其内应脏腑,更须注意腹证的不同特征。

因为同一部位不同特征的腹证,其性质不同,治疗有别。

例如病在胃者,常于心下部见其腹证,若心下痞闷,按之抵抗不明显者,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若心下痞,按之有抵抗,或不痛,或微痛者,可选用小陷胸汤或半夏泻心汤;若心下痞闷,按之有力,疼痛较明显者,可选用大柴胡汤;若心下满闷,时有动悸,按之或有震水音者,可用茯苓甘草汤,或苓桂术甘汤。

腹候诊察方法及诊断标准

腹候诊察方法及诊断标准

腹候诊察方法及诊断标准腹诊是一种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触摸、观察和询问等方式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征。

以下是腹诊的诊察方法和诊断标准:1. 准备工作:患者仰卧于诊察台上,放松四肢(下肢伸直,必要时屈膝),宽解衣服。

医师立于侧面,以右手四指或拇指,掌心向下,贴近患者腹壁,轻轻按抚,自胸而腹,自左至右。

2. 触诊:先让患者仰卧于诊察台上,放松四肢(下肢伸直,必要时屈膝),宽解衣服。

医师立于侧面,以右手四指或拇指,掌心向下,贴近患者腹壁进行触诊,触诊前医师的手要温热,避免冷手突然触及腹部惹起腹肌挛缩甚至腹肌反应性抵抗而变硬影响诊断。

3. 望诊:观察患者的腹部外形、呼吸、胀满疼痛等情况。

4.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

5. 听诊:用听诊器听取患者腹部的声音,如肠鸣音等。

6. 闻诊:嗅患者腹部的气味,如是否有异常气味等。

诊断标准因病种和病情轻重而异,一般而言,腹诊可以诊断出以下几种疾病:1. 脏躁:多见于女性,常表现为形体肥胖、性情抑郁、频发全身痉挛、四肢抽搐而精神神志正常。

腹部左侧动悸亢进、腹部直肌拘挛紧张等。

2. 腹水:多见于肝硬化腹水患者,表现为腹部胀大、下肢水肿、食欲减退等。

3. 腹痛:多表现为腹部疼痛、胀满不适、恶心呕吐、大便异常等症状。

4. 便秘: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粪质较硬或呈球状、排便不尽感等。

5. 泄泻: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呈水样便、排便不尽感等。

6. 胃痛:多表现为胃脘部疼痛、胀满不适、嗳气、恶心呕吐等。

7. 胁痛:多表现为胁肋部疼痛、胀满不适、胸闷等。

8. 鼓胀:多表现为腹部胀大、四肢水肿、食欲减退等。

9. 积聚:多表现为腹部胀满不适、疼痛拒按、食欲减退等。

10. 黄疸:多表现为身黄、目黄、小便黄等。

需要注意的是,腹诊只是一种辅助诊断方法,不能替代其他临床检查方法。

同时,腹诊的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论。

腹诊

腹诊
闭合形:脐眼与脐孔密闭,形成一个闭合性腔隙,多见于中老 年妇女。原因是皮下脂肪松弛,提示卵巢功能减弱。
三角形脐:
向上三角(▲):为气滞、气逆的反应,临床上为肺、胃之 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郁滞之象。提示胃、胆囊、 胰腺有病;或腹内有较大的肿瘤,因瘤体的位置牵拉引起脐位 上移。而且便秘者多。
中点(脐中):诊小肠, 拒按者,多数在脐 旁位有结节、痛点和腹 冷症状。 一些有过敏性肠炎患 者,饮食不注意时,大 便时硬、时溏。
小肠
硬溏的程度与腹部 结节的大小有关。
体位: 客人排空二便后仰卧 床上,自然呼吸,肌肉 放松,下肢伸直,两手 置于股部外侧 一般治疗师于客人之 右床侧。 顺序: 从上到下,由表及里、由一般到重点。综合运用望、 闻、问、切四法,以求腹诊全面可靠。 内容: 腹部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
腹诊推拿疗法注意事项
必以腹诊为先,手法以 “轻、柔、稳”“慢、柔、 贴”进行,随时观察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服感。 对年老体弱、小儿,禁用重法。 按摩前要修整指甲、热水洗手,将指环等有碍操作 的物品,预先摘掉。 按摩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以十二次为一疗程。 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要立即按摩,另饭后二小时 左右为宜。 按摩时,防风防凉。
毛细血管
为什么可以治病
人之脏腑分上、中、下焦。 若下焦不通,则中焦积; 中焦积则上焦满。积满则病。
治病应该像治水, 疏其下则利其上, 中下二焦通则三焦畅, 三焦通畅疾病自无, 三焦不通而百病丛集。
腹诊推拿适应症
脏腑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揉脏腑, 气血经络皆动,动则生变,变异为常,异则病,常则 健,健则脏调腑通,诸病全消,疾病自无。 腹诊对人体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泌尿 系统的病变效果显著,尤其对脾胃虚弱、肥胖、高血 脂、脂肪肝、糖尿病、前列腺增生、肥大、妇科疾患 以及内分泌紊乱导致的失眠等疗效尤为突出。

腹诊疗法

腹诊疗法

脐的色泽
色白:提示机能低下。肺气虚、心阳不足、血虚,常与脐凹陷、 少腹凉并存;相应脏器的机能低下。 色赤:提示热毒内蕴。心火旺,或心火下移小肠,热积腹中, 毒溢于脐,可见口渴、便秘、心烦等症状;相应脏器的急性炎症。 色黑:预示病症凶险。为暴病将卒的恶兆和久病生机将绝之征, 常与呼吸急促、神识昏迷等危象并存。脐周出现对称性黑色素沉 着,并有角质增生应注意消化系统肿瘤,尤其是胃癌。 色黄:提示湿热之邪内蕴或过食肥甘所致。有高血脂、高血黏 度、高血压等症状。 色青:内有寒积、水饮或风寒内伏。相应的脏腑功能欠佳,或 见痛证。 色紫:内有淤积之色,腹内或盆腔内肿瘤,常伴有脐部瘀斑。
脐孔的深浅取决于皮下脂肪的多少,皮下脂肪越厚,则脐 孔越深,这说明其营养状态好;皮下脂肪越薄,脐孔越浅,营养 较少。 脐孔过深提示营养过剩,则应考虑脂肪肝、高血糖、高血 脂、高血压、高血黏度、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
脐孔的形状
圆形:为男性最佳脐形。脐大而深,丰满有神,脐根坚定为体 壮长寿。提示血压正常,肾功能强,精力充沛。
腹诊推拿疗法注意事项
必以腹诊为先,手法以 “轻、柔、稳”“慢、柔、 贴”进行,随时观察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服感。 对年老体弱、小儿,禁用重法。 按摩前要修整指甲、热水洗手,将指环等有碍操作 的物品,预先摘掉。 按摩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以十二次为一疗程。 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要立即按摩,另饭后二小时 左右为宜。 按摩时,防风防凉。
腹部推拿疗法
——集诊断与调治之大成的腹诊法
养生机理
中医学认为, “背为阳,腹为 阴。” “五脏六腑之宫 城,阴阳气血之发 源。”

上脘、中脘、下脘三穴打通,联通胃经、脾经、肾 经、胆经、肝经和任脉等经脉, 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却 病延年

中医腹诊介绍

中医腹诊介绍

中医腹诊介绍腹诊是中医传统诊法之一,是“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

本文腹诊的概念、腹诊的源流、腹诊内容、腹诊的应用以及腹诊的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使腹诊得到更广泛地应用,以促进其发展。

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

然而,自宋代以来,中医腹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少之又少,几近于失传的状态,虽近几十年有崛起之势,然而与日本汉方医的“察病必须候腹”相比,仍是相形见绌。

笔者通过对腹诊的源流、基本内容和方法、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求对中医腹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推进中医腹诊的传承与发展。

1腹诊的基本概念关于腹诊基本概念,有2种主要观点,一种是指胸腹部的按诊,属于中医切诊的范畴,即狭义的腹诊;另一种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即广义的腹诊。

日本汉方界学者更倾向于后者,他们不仅切按胸腹部,还注意观察胸腹部的形态、闻胸腹部的声音及气味等。

更有学者认为腹诊是以上2种观点的综合,即四诊合参并以按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方法。

亦有人认为腹诊应是对腹部症状、体征及证候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医者通过望诊和问诊获得患者腹部出现的各种症状的信息,再通过闻诊和切诊得到相关的体征信息,最后再与病因病机相结合,得出相关的证候的这一过程,称为腹诊。

2腹诊的源流中医腹诊源远流长,腹诊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灵枢·水胀》云:“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难经》对于《黄帝内经》中“腹诊”的内容进行传承和发展,如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汉代《伤寒杂病论》其全书有关腹诊条文达141条之多,把腹诊进行分部,把胸腹部大致分为胸、肋、心下、腹、脐、少腹等六个区域;将症状和体征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列出少腹满、少腹满按之痛、少腹满如敦状等较为客观的描述;将腹诊作为一种诊断方法,同时作为一种鉴别诊断的方法,提高辨病辨证的准确率;并且将腹诊与理法方药相结合以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中医腹诊简介

中医腹诊简介

中医腹诊简介腹诊,即腹部的切诊,是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一种诊察疾病的方法,起源于《内经》、《难经》,发展于《伤寒论》,然因为历史原因(医者需用手掌接触患者腹部肌肤)而在传承上出现了断层,而汉方医学家通过对经典中记载的腹部征候记述的领会,经过临床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腹诊的理论与实践方法。

腹诊是中医学宝库的重要遗产,在临床上具有切实地操作性和实用性,关于腹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日渐丰富,学者应当究索原委,研核是非,方能取其精华,弘广其用,现结合病案探讨如下。

1.腹诊的主要内容腹诊是通过判断腹部的紧张度,查知血、水的状况,以判断虚实的一种诊察疾病的方法。

参考近现代研究文献,将腹诊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1)腹壁出汗情况:如微微汗出,提示在表的气、血衰弱;如汗液发粘,提示里热。

2)皮肤温度:肤温低常见于阴证,肤温高常见于阳证。

3)腹力:分为5个等级,明显充实者为5/5,中等程度者为3/5,明显软弱者为1/5,介于中间的分别为2/5、4/5。

一般无抵抗压痛,多为虚证;有抵抗压痛,多为实证或虚实夹杂证。

4)胸胁苦满:即左右肋弓附近有重压感、压迫感和肋弓下肌紧张和压痛,是决定少阳病胸胁苦满型的重要症候,在实证表现显著,虚证表现轻微。

5)脐部悸动(腹主动脉搏动):提示气逆、水滞病态密切相关的症候。

6)胃部振水音:提示心下部水滞病态相关症候。

7)小腹不仁:即腹部脐以下至耻骨联合的领域的不充实感,常常伴有表面知觉不敏感,提示肾之机能的虚衰。

8)正中芯:小腹正中可触及的竖状(纵向)条索状物抵抗,提示肾之机能的虚衰;脐上方出现提示脾之机能的虚衰。

9)脐旁部、回盲部、乙状结肠部、腹股沟部抵抗和压痛:若可触及肌肉的硬结,按压时常有放射性的疼痛,提示瘀血病态。

此外,尚有五脏六腑、脐部、动气等触诊方法以及特殊腹诊提示的方证,不再赘述。

2.理论依据《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伤寒论》腹诊

《伤寒论》腹诊

《伤寒论》腹诊腹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腹部的望、闻、切等方法,取得一系列的客观征象,亦称腹证或腹候(以下均称腹候)。

每个腹候具有特定的中医辨证意义,从而为诊断提供了依据,并指导治疗。

腹诊的内容在《内经》、《难经》中就有许多记载,至《伤寒杂病论》,腹诊内容大为丰富,且与辨证论治密切结合,在中医腹诊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节腹诊的基本原理胸腹部是人体重要脏器的居所,如《灵枢·胀论》说:“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夫胸腹,脏腑之郭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五脏六腑在发生疾病的过程中,必然导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而反映到体表,故《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从仲景诊腹描述的腹候看,包括腹腔、盆腔脏器,有肝、脾、胰、胃、胆、大肠、小肠、肾、输尿管、膀胱、子宫及附件等脏腑的症状和体征,而且从临床诊察可知不少心肺疾患在腹部也有症状和体征出现,因此诊腹部可了解五脏六腑的病变。

仲景腹诊中多次提到的腹满、腹胀等腹候,除了可以是患者的自觉症状外,客观体征上是指腹部的膨胀及皮肉(腹壁)的鼓张,即张力。

有腹满、腹胀的病人,腹部按压时可感到抵抗增强。

腹部的阻抗是由整个腹壁的紧张度、腹腔充实感、内脏的阻抗所显示的内脏-体壁反射合在一起构成的。

而腹壁的紧张度直接反映了腹壁皮内层、腹肌层的阻抗,同时亦受内脏的阻抗和腹腔充实感的影响,因此能显示生理病理的情况。

腹诊时虽在腹壁体表按压,但可以从腹壁的张力来了解腹部的生理、病理表现,而腹壁的张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身的紧张度,因此可通过腹诊来了解全身的生理病理状况。

第二节仲景腹诊的主要诊察项目和部位仲景腹诊的范围主要是胸胁及全腹。

在这些区域内所作的腹诊诊察项目甚多,每一个腹诊诊察项目,即腹候,均有其特定的诊察部位,并反映诊察的结果,即腹部的症状和体征。

现就主要腹候作一介绍。

一、腹胀满:腹,仲景讲的腹部的范围指“从心下到少腹”(《伤寒论》137条),这一区域即指从剑突下、左右两肋弓缘以下,直至耻骨联合、左右腹股沟以上的区域,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全腹范围。

中医常见的腹诊及其意义

中医常见的腹诊及其意义

中医常见的腹诊及其意义正常之腹诊,腹部外形虽因男、女、老、幼、肥、瘦有种种之不一,总以皮肤滋润光泽,“有色有气”,皮肉相附,胸部平正对称,虚里(心尖搏动处)动气隐约可见,腹部中央任脉按循时为一直道小凹之感觉,两侧肌肉饱满有力,三脘平舒,大小腹相称,小膜略隆于大腹,腰腹紧束,若扎一带约束有力,脐眼凹人,推之牢固有力,腹部按抚柔而有力,全腹平实匀静,无硬满积聚等凝滞者为正常腹诊。

男人腹较硬实,女人腹较柔软。

少壮腹部“上虚下实”(心下柔软小腹坚实)为正常,老年“上实下虚”为正常。

少年如老年属病态,老年如少年为元气强固。

1、皮肤皮肉相附柔韧有力为正气充足,皮肉相离软缓无力为正气不足,皮肤光薄如纸为元气大伤,高年衰老多显示预后不佳。

肌肤甲错为瘀血证或病久正虚,肤皮肿皮薄色泽按之没指,甯而不起为水肿,皮厚色苍腹满属气胀,腹皮黄为黄疸,红点隐隐为疹,如洒朱泼墨(虹、紫色)为斑。

皮肤磊磊高起作痒为暗痿(荨麻疹),色白如水细小如麻为白瘩,腹部青筋突起为鼓胀重证,腹胀而脐突为中气衰数重证,脐小而浅推之虚浮移动不而为中气元气不足。

水肿自上肿至下为外感,其邪在外易治;自下肿至上为内伤,其邪在内难治。

肿先起于腹后散于四肢是中气尚能驱邪于外易治,先起于四肢后人于腹部,病邪盘踞中气日衰难治。

温热病诊肌肤可知温热邪气之鸱盛与轻微,热邪盛则灼手,热邪轻则手温。

察肌肤的潮润与干燥,从而可了解病之有汗与无汗。

风热郁于肺而内闭营分,从血络外出为疹,抚之而碍手。

在外科方面,常用抚按疮疡患处以辨脓之成否。

手按之柔软波动而有热感者为脓已成,坚硬而无热感者为脓未成,从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触诊肌肤的方法可导源于《灵枢》诊尺肤,诊尺肤就是诊察肘关节内侧(尺泽穴)至寸口皮肤的缓急、滑涩以及寒温等以判断疾病的方法,与《素问》所说“循尺滑涩寒温之意”相吻合。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

伤寒派腹诊

伤寒派腹诊

伤寒派腹诊一、腹诊的概念以及源流简介腹诊就是指腹部的切诊,它是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部分。

腹诊提供给我们诊疗的信息只是四诊之一,但在独特的时候能发挥独特的判断作用。

它是通过观察腹壁的紧张度、机械防御反应判断虚实而进行病情的决定以及选用方剂的决定。

今天介绍的腹诊来源于日本汉方医学里的古方派。

腹诊的源流有《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所谓内难派和伤寒派,以及后世的折衷派。

汉方医学家通过对经典中腹部症候的领会及临床实践在江户时代形成腹诊的理论,实践直至今日。

如今汉方医学的临床医师们,把腹诊当作最常用的诊疗方法,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脉诊,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手段。

大塚敬节把腹诊大致分为难经派腹诊、伤寒派腹诊和折衷派腹诊。

目前汉方医学的古方派所采用的腹诊方法是以伤寒派腹诊为主流。

关于腹诊的理论依据,《内经》、《难经》中有丰富的描述,今天就不做介绍。

其中,关于尺的概念解释,汉方医学古方派认为尺实际上是腹部。

比如,《素问?方盛衰论》中“按脉动静,循尺滑濇”,是说按循腹部的滑与濇来取得诊疗信息;《灵枢?论疾诊尺篇》中“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尺”也是指腹部。

对于伤寒派腹诊来说,我们所得到的信息非常多。

原著中对腹诊的描述有非常恰当、饱满的形象感,和很强的临床实用旨归价值。

比如,对于心下部位,有如心下痞、心下濡、按之心下满痛等;对于胸胁部位,如胸胁苦满,胸下结硬,胁下硬满等;对于少腹以及脐下部位的描述更加丰富,如腹满,少腹拘急,脐下悸等。

其中有一部分描述属于患者的自觉。

比如说,患者说吃了饭,不往下走停在心口,一种胀满的感觉,就是心下痞满,但是做腹诊并没有发现心下有痞硬、结节等,这属于患者的自觉症状。

更多的是医者诊查的他觉。

比如说刚才那个患者,给他进行腹诊检查,可以发现剑突下胃脘部,连到中脘,甚至到下脘,有痞满感、抵抗感、压痛、痉挛、结节甚至可以摸到有形之物,形如网球、皮球、覆盖的碗或盆甚至水坝等,这是心下痞的他觉症状。

《伤寒论》中之腹诊

《伤寒论》中之腹诊

《伤寒论》中之腹诊一.腹诊的范围界定腹诊是运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观察胸腹部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而尤以切诊为其重点。

就其诊察范围而言,腹诊并不局限于腹部,而同时包括胸部,即凡身体躯干部之前侧,皆属腹诊诊察之范畴。

故有关腹诊的症象,常统称为胸腹症象。

据《伤寒论》所述,其腹诊所涉部位,主要包括胸、胸下、心下、胸胁、胁下、腹、脐、少腹等。

胸胁部位,包括前胸与两侧胁部,其位对应于胸廓肋骨所包之处,内含心肺肝胆,又为三焦分部。

心下部位,剑突下之中上腹部,即鸠尾至中脘部位,横膈、脾胃、肝胆、肠道,是其四维也。

更确切地讲,其体表定位当为: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锁骨中线与肋弓缘交叉点而形成的一等边三角形区域。

其有言“胸下”者,实亦心下之部也。

大腹部位,相当于两肋下缘连线至两髂上缘连线之间所属分部,以脐为其中心,为脾胃之居处。

少腹部位,仲景所论是概言小腹部位,即两髂上缘连线以下至盆腔前缘以上部位,膀胱、小肠、胞宫等寄寓其中,肾肝冲任诸脉循行其地。

以上是概论其分部也,若细析之,则有脐周、胁下、胁里等具体部位,是由整体而及局部、由局部而推整体者,医者应予灵活看待,不宜拘泥其辞。

二.腹证的主要表现腹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症状与体征两类,大要包括胀满、疼痛、濡硬、动悸、肿块等。

属自觉症状者,问询乃知;属他觉体征者,望切乃得。

是故胸腹症象之诊察,仍不离四诊手段。

胸胁症象,每见胸满、胸中窒、胸中痛、胸胁苦满、胁下痞硬、胸胁下满、胁下痛等。

其病机多与气血失和相关,常为邪实之外象。

而心动悸者,则多属正虚之外象。

在胸胁症象中,胸胁苦满一症,是其典型。

研究者认为,此“满”者,非胀满之义,乃闷也。

所谓胸胁苦满,即苦于胸胁烦闷,是患者的主观症状。

医者若切按其位,则但增烦闷之苦,并无特殊形象可得。

而日本汉医界有认为胸胁苦满是他觉体征者,即医者手指自肋缘下向胸腔方向推压,而病者自觉胸胁烦闷而痛。

亦有研究者认为,胸胁苦满应是自觉症状和他觉体征之结合,若只有自觉症状而无他觉体征者,为假性胸胁苦满;若二者兼而有之者,属真性胸胁苦满。

中医诊断之----腹诊

中医诊断之----腹诊

中医诊断之----腹诊01中医人不能不知的腹证10纲腹证十纲即痞、满、硬、结、紧、软、动、音、痛、不仁十个胸腹部主要症状。

十纲是辨腹证论治的依据之要,是构成腹诊——腹证——论治的肯綮。

腹证的表现尽管是复杂的,变化是微妙的,但基本内容可用十纲归纳,纲举目张。

腹证的辨证亦要参合中医四诊和基本理论,临证要灵活圆机,辨证论治,勿墨守成规,拘泥不变。

痞(附:濡)痞证是指病邪乘虚滞于胸腹之中,自感阻塞不通不舒之状。

《玉篇·疒部》曰:“痞,腹内结病”。

痞证按之外表绵软而微紧,中按濡弱,空而无物,里底微硬;或自觉郁闷不可奈,无反射,无压痛,恰如按绷紧的棉布或皮革,或如抚薄板,微硬而有弹性。

其证多虚,但虚中微实,如心下痞,按之硬者,为实。

心下痞,按之濡者,为虚。

附:濡属痞证的范畴。

濡通软,即心下虽痞,但按之柔软,如毛笔沾湿,轻按有缓软如絮之状,中按底力微硬,有抵抗力;重按痞结渐散,或做有水音放散之状,故痞证为正虚邪实之气痞耳。

痞、濡证往往是难以严格区分的,必以底力的强弱分辨。

临床应用时常在痞或濡之上冠以部位名称,说明腹证的特征,如心下痞或心下濡。

另外,有似积聚证发作时,其痛彻背难忍,但按之却濡,是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腹证;虽按之濡,而里结实,有坚硬之物,应进服半夏泻心汤。

因此,濡是言肌表濡,但里也可结实,也可濡软无物,故濡是兼证,若单独出现即无临床意义。

满(附:膨、胀)满证是病邪横于内,自感局部胀满或闷满之状,望之或微高起,膨胀或平坦,按之如充满气体之球,外绷紧而内有反弹性抗力。

以抗力的范围定病位(局限性,普遍性即全腹),以抗力的大小和有无压痛,分轻重及虚实。

满证的辨证一般规律是患者自满而望之不胀大者多为虚,自满而膨胀者多为实;按之外有弹力而内若无物属轻型;绷紧微有抵抗力属重型;凡按腹部有充实感觉和弹力、压痛,腹壁肥厚而有便秘,为实满;腹部虽膨满,但按之软弱,无压痛,弹力性不足,或唯气体充盈,为虚满。

满证是在满的所在部位加上兼证来命名,如常见证胸满、胸胁苦满,心下满、腹胀满、少腹满等。

中医腹诊介绍

中医腹诊介绍

腹诊介绍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中医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中医切诊中的腹诊介绍,供中医爱好者们学习讨论。

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检查手段对疾病作出诊断,简称四诊。

其中切诊是切按触摸身体一定部位,脉诊是触按经脉搏动,脉诊包括在切诊之内。

切诊除包括脉诊外其它常被采用的为胸背触诊和腹部触诊,尤其是腹诊更为重要一些。

下面就这方面的内容,做一简要的介绍。

腹诊的起源相当久远,《素问·脉要精微论》载有:“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首先以脉所见,进而征之腹诊,少腹有形突起,诊为心疝。

《素问·腹中论》有:“帝日: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否?岐伯日:病名日伏梁。

帝日:伏梁因何而得之?岐伯日: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记伏梁的发病特征及原因,不能用切挤方法治之。

《灵枢·水胀篇》有:“水与腹胀,何以别之?承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腹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鼞鼞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昚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论述腹水与腹胀之鉴别,腹诊描写绘声绘色。

同篇又记有:“肠覃……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中医常见腹诊简介

中医常见腹诊简介

中医常见腹诊简介腹诊在伤寒杂病论中广泛存在,是中医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属于中医四诊之切诊范畴。

一、腹诊协助判断体质黄煌教授在临床上非常重视体质的判定,腹诊是判断体质的一个重要方法,以下列举几种常见体质的腹诊特点。

◎大黄体质腹证:腹部饱满,大腹便便,腹部皮肤厚而油润,紧绷有弹性,按之腹部充实,有底力。

大黄体质属实性体质,易表现为里实热证,是适合长期服用大黄剂的体质类型。

附:防风通圣散体质防风通圣散体质属于大黄体质的一个类型,其显著特点是以脐部为中心的腹部充实高鼓。

◎黄芪体质腹证:腹部大而松软,脂肪层厚,腹肌软弱无力,按之无抵抗感及痛胀感。

黄芪体质为骨弱肌肤盛者,属于虚体,容易出现肺脾气虚,表气不固证,是适用长期服用黄芪剂的体质类型。

◎柴胡体质腹证:腹部大小中等,或偏瘦或偏胖均可见。

腹部皮肤较干燥,腹肌偏紧,尤其是上腹部肌肉容易紧张。

腹部多怕冷。

胸胁苦满是柴胡体质者最明显的腹证。

所谓胸胁苦满,一方面是病人的自觉症状,另一方面又可以是一个客观体征。

当医者按压病人胸胁及胸胁下时,医者感觉肌肉紧张,有抵抗感,同时病人也感觉到胀闷或疼痛。

同时柴胡带的不适也是胸胁苦满证的延伸。

柴胡带处于身体之两侧,包括头额,肩颈,胸胁,腰胯,少腹,腹股沟。

柴胡体质属于气郁型体质,容易出现少阳枢机不利,肝胆胃的气滞和气逆证,是适合长期服用柴胡剂的一种体质类型。

附1:大柴胡汤体质大柴胡汤体质是柴胡体质和大黄体质的复合体,其特点是上腹部充实和肌张力大,胸廓宽厚,以上半身大为明显的体型特点。

附2:四逆散体质四逆散体质是柴胡体质的一种,腹部偏瘦,当用常规手法按压胸胁苦满征不明显时,黄煌教授发现用冲击性腹诊法却见明显的胸胁苦满征,患者胸胁下腹肌紧张收缩,压痛明显。

◎桂枝体质腹证:腹部扁平甚则凹陷,腹部皮肤薄而细腻,多湿润,脂肪层薄,腹肌薄弱按之无底力,但却偏紧,甚至腹直肌拘急,触之有抵抗感。

该体质容易出现心动悸,脐周悸,故而可在虚里,心下及脐周扪及搏动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诊概述——腹诊的传承作者:山田光胤译者:夏豪天摘要:在日本汉方中,作为诊察法之一的腹诊手法沿用至今。

腹诊是四诊,即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部分。

其是为了证的判断而取得情报的强有力手段之一。

此外,腹诊,在东亚诸国、诸地区所传承的传统医学中,是日本独有的诊察法。

现代施行的腹诊法,是以古方伤寒论医学体系为主,并受折衷派医学影响而成。

并且,腹诊的学习,不仅要在形式上有所认识,由于手技、手法的原因,相应的修炼、习熟是必要的。

本文对从古至今长年积累的腹诊知识进行解说。

绪言:日本汉方之腹诊,是为了证的诊断的诊察法的一部分,其在东亚诸地区所传承的传统医学中,是唯一日本独自开创的手法。

虽然其创生时期、创始者等至今并未清楚,但其在江户时期(1590~1867年左右),随着古方派的兴起而发展是毫无疑问的,其在明治时期,由于汉方的衰退一度中断,后在大正时期,有汤本求真复兴汉方而随之复活,并在昭和时期由其门人大塚敬节继承并记录。

由此,现代汉方腹诊的基本框架才形成。

何为腹诊:腹诊,是汉方诊察法——四诊的一部分。

四诊,有以视觉为基础的望诊,以听觉为基础的闻诊,通过询问主诉、自觉症状的问诊,以及直接接触患者的诊察法切诊。

其中切诊,由切脉(即脉诊)于腹诊组成。

由此可以看出,腹诊是四诊的一部分,是作为证的判断极有力的情报来源的重要诊察法。

现代腹诊的历史前述可知,腹诊的创生时期、创始人种种说法颇多而难以定论。

只可以推断其肇始于战国末期的织丰期(译者注:即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时期,约1534年至1598年)剧大塚敬节考证,腹诊,分为难经系、伤寒论系、折衷派系三个流派,创生期的腹诊以难经系为主。

难经系腹诊,通过肾间动气,即腹主动脉搏动与全腹壁五脏相对应分区的情况来对证进行判定,并为针灸提供依据。

伤寒论系腹诊,是伴随着以伤寒论为圭臬的古方派而兴起,以探求伤寒论记载的药方的腹证的一中腹诊。

此派腹诊,从形成腹壁的肌肉层的全面表现来判断寒热虚实,触知腹壁各处出现的各种腹壁反射,从而探求相关联的药方。

腹壁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反射相,被称作腹证,并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发展为特定的药方,对应一定的腹证。

伤寒论腹诊的传承(表1)前已述及,现在流行的腹诊,是以伤寒论系腹诊为主的。

伤寒论医学,即古方派(译者注:此处伤寒论医学专指日本古方派医学,是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主,在日本独自发展起来的学派,与国内伤寒论学派不同。

),其创始人后藤艮山(1659~1733),有以其名冠之的腹诊书《艮山腹诊图说》传世,但其手抄本并无相关传承的记载。

吉益东洞(1702~1773),是艮山的后辈,以其名冠之的腹诊书有数本,如《东洞先生腹诊候》《东洞先生腹诊口诀》等,均为手抄本。

六角重任,东洞的门人,其师承所著之书《古方便览》(1782),有刻本流传,书中附有腹诊图解。

鹤泰荣,并非东洞的嫡传笛子,乃私淑其医说,其弟子有稻叶文礼。

稻叶文礼,对腹诊有深入的研究,其所著腹诊书《腹证奇览·四篇》(1800),有刻本流传甚广。

文礼的弟子和久田叔虎,对其师著增补修订,著有《腹诊奇览翼8册》(1809~1853),流传更广。

明治之后,日本汉方所依据的腹诊均主要以《腹证奇览》《腹诊奇览翼》为基础。

明治时期,在即将消逝的汉方医学中,勉为保持者,乃医师和田启十郎,其所著的《医界之铁椎》,读之振奋人心。

后汤本求真承其学,研究汉方古方,终将其复活,其著有《皇汉医学》,振聋发聩,后由其门人大塚敬节传其衣钵。

大塚敬节,于昭和16年(1941年),共著《汉方诊疗实际》,其记述腹诊,并将数种腹证图解附之,此实为现代文汉方解说及腹诊之嚆矢。

其后,昭和44年(1969年),增补修订《汉方诊疗医典》,再次加入腹诊图解的解说。

现在汉方的腹诊,均以此书为基础。

(作者注:《汉方诊疗实际》,由古方派大塚敬节、后世方派矢数道明、折衷派木村长久、药学家清水藤太郎共著,为三流派合流之嚆矢也。

《汉方诊疗医典》由于木村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死之故,未列于共著者中)传世的腹诊书(表2)关于腹诊解说的腹诊书,多数被遗失了。

从大塚敬节在日本东洋医学会杂志上刊载的论文“腹诊书的分类”疑问,可以看出当时腹诊书的大概。

(12卷1号)此论文中,大塚所阅览的腹诊书,难经系共33本,伤寒论系共36本,折衷派系共4本,合集由73本书目有记载。

这些书现在很多都难以见到了,有幸的是,东方出版社1986年刊发的《日本汉方腹诊丛书正续篇》,各六卷,收载难经系11本,伤寒论系25本,折衷派系11本,合计47本书,使得这些书在今天仍能与读者相见。

此套丛书的主体,来源于东洋堂医院·松本一男氏所公开的其长年收集的古医书。

在此向其表示深刻的谢意。

腹诊的实用技术腹诊的实用技术,是以腹证奇览及奇览翼为基础,由汤本求真复活,再经大塚敬节先生传承的一门技术。

首先,当述腹诊的要谛。

1、为了不使患者感到痛苦,不要施力太过,轻手按压触知腹证即可。

2、对患者来说,要施以使其觉得安定或安心的按压。

3、为了做到以上两点,医师自己要不断训练。

但根据场合的需要,也可以在必要的部位行一瞬间的强力按压。

以上几点,是笔者自己幼时患重病时,接受大塚敬节先生诊察时的体会,根据记忆复述出来。

实用技术第1阶段(图1)1、患者仰卧位,手足伸展。

2、医师位于患者左侧,以右手触诊。

如医师为左利手,也可以反方向站立。

在古医书实用技术第2阶段1、手掌诊,即腹证奇览翼中的覆手压按法。

以手掌全面(虽说如此,其实主要是Ⅱ~Ⅴ指并齐时的掌面),由肋弓上向下轻轻擦过后,边向腹壁轻轻按压,并从上至下移动。

第一遍按压右侧腹壁,第二遍左侧腹壁,第三遍正中腹壁。

通过覆手压按法,以了解全腹壁的肌肉层的薄厚、紧张力、弹力及温度的高低,从而判断寒热虚实。

2、三指诊,即腹证奇览翼中三指深按法(图2),Ⅱ~Ⅳ三指并拢,用尖端第一关节附近掌面,在腹壁各部位稍狭小范围内按压,以探出腹证。

3、指头诊。

此方法为大塚敬节所创,以拇指头探查胸胁苦满,食指头探查脐痛点。

这是对狭小部位腹诊的应用。

虚实的判别(图3)虚实,是证构成的重要要素,其判断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汉方医疗的成败。

1、肥胖和消瘦。

肥胖型实证居多,但腹肌软弱,即水肥型者,倒是虚证居多。

消瘦者,虚证居多,例外的是筋骨质者,多实证。

2、上腹角。

左右肋弓所作之角度,较广者实(约90度以上),较窄者虚(约60度以下)。

中间者虚实夹杂者多(约90度)。

以上主要是对上上腹角而言。

3、腹壁肌层的肌力、弹力。

其强者多实,弱者多虚,并无数值上的标准,多以直观感觉为主。

4、腹壁的厚薄,其厚者多实,薄者多虚。

代表性的几种腹证腹证是包含了内脏病变相关联的腹壁反射,腹壁各部位表现的各种现象,其提示应用使用何种药方(汉方处方)。

换言之,各种药方,各自对应存在的特异性腹证。

虽然没有对应腹证的药方也存在,但在古方范畴内是极少的。

此外,腹证大多在实证中表现明显,而在虚证中则不明显,这是有必要深入探究的。

1、胸胁苦满(图4)季肋下的腹壁上的一种抵抗及压痛感。

大塚敬节认为“胸胁苦满,胸胁部患者自我感觉充实感,他觉症状如图示,医师于季肋下用拇指向胸腔内按压,若患者胸胁苦满,则指头可觉抵抗感,患者则由于呼吸困难而诉痛苦感。

其抵抗以痛苦的强弱由胸胁苦满的程度而定。

”(汉方诊疗医典,图5)胸胁苦满的传承(1)胸胁苦满的症候名,在伤寒论·小柴胡汤条文中(宋本96条,康平本94条)中有记载。

古方派创始人后藤艮山,其《艮山腹诊图说》小柴胡汤条中,如图6有“胸下苦满,小柴胡汤主之,脐周凝滞者,寒疝也,附子粳米汤主之”的论述。

由此可见,艮山认为胸胁苦满是自觉症状,并没有认识到其是有他觉症状伴随的腹证。

胸胁苦满,作为他觉症状的腹证,已有前述,乃吉益东洞先生肇起。

《东洞先生腹诊传》及其同类书籍《东洞先生家腹诊论》中有述“小柴胡汤之腹,大抵先有胸胁苦满云云,两侧肋骨外缘处以手触之有物,按其胸言痛。

”关于胸胁苦满的腹证,从现在看来,可以认为吉益东洞是始祖。

东洞的门人,六角重任的《古方便览》,继承了东洞的学说并加以图解(图8)(2)稻叶文礼的《腹证奇览》,继承东洞的学说,并有相关腹证图解(图9)。

大塚敬节的《汉方诊疗医典》承袭前说并举腹证图,已论述如前。

胸胁苦满意义与对应在腹诊的运用中,胸胁苦满这一腹证的出现频率很高。

因此,运用相应方剂的机会也相当多。

胸胁苦满是汉方临床上重要的腹证。

胸胁苦满,是应用配伍柴胡的方剂——柴胡剂的腹证,因此,对应病症的虚实,有相当多的方剂可以使用。

此外,易于分辨的显著腹证固然有,难以分辨的细微腹证也不少,因此在检查上,一定程度的熟练是必要的。

胸胁苦满的某些病变胸胁苦满,是运用柴胡剂的腹证。

此时,到底是何种病变,也应知晓。

临床上,胸胁苦满存在是,多会有以下器质性或功能性的病变。

①横膈膜附近脏器组织病变A.胸膈内(横膈膜以上)~心、肺、气管、胸膜等的病变。

B.腹腔内(横膈膜以下)~肝、胆、胃、十二指肠、大小肠、腹膜等的病变。

②中枢神经相关的病变,主要是自主神经系统。

急性病时出现的时间感冒等急性病中,发病5、6日后,出现胸胁苦满。

此病程,被称作少阳病,被认为是半表半里证。

急性病中,随着患者的治愈,胸胁苦满也会消失。

此外,胸胁苦满出现在阳证的场合,阴证时不会出现。

慢性病中,胸胁苦满没有特定的出现时间,但一般随着病情的好转,胸胁苦满的强度也会减弱。

笔者平时右侧季肋下某处常有一种压痛伴随抵抗感,这便是胸胁苦满。

这多半是因为笔者少年时期罹患腹膜炎,治愈后留下的痕迹吧,其压痛和抵抗的部位,大概就是钙化的腹膜的位置。

胸胁苦满出现频率的左右差别胸胁苦满在两侧的季肋都会出现,两侧同时出现时,往往很少表现为同样的强度。

右侧显著而左侧不明显的情况较多,仅右侧出现的情况最多,仅左侧出现的情况很少。

关于此现象,与临床的关联仍不明了。

胸胁苦满强弱与药方的关系(表3)腹证·胸胁苦满的表现,据大塚论述是由强弱之分的。

在临床上,与患者的虚实有联系。

但是,在方剂配伍柴胡的剂量上,不一定有关系。

胸胁苦满的强弱与药方的关系如表所示,并附有该方证常见疾病及方剂配伍柴胡的用量,以示参考。

大柴胡汤,是柴胡剂中实证第一方,胸胁苦满的腹证最显著。

本方证常见于胆石症、肝炎等场合,方剂一日量中柴胡剂量为6g。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仅此于大柴胡汤的实证,腹证略显著。

本方证常见于肝炎、神经症(躯体化反应失调症)、癫痫等场合,柴胡剂量为5g。

小柴胡汤是柴胡剂的代表方,对应虚实夹杂证,腹证略显著。

但是,在少儿时期,此腹证多难以见到。

本方证常见于肝炎、支气管炎、感冒等场合,柴胡剂量为7g。

柴胡桂枝汤,是仅次于小柴胡汤的虚实夹杂证,腹证须稍稍辨别才能发现,且多伴有慢性病的其他腹证(腹皮拘急等)。

也在少儿时期不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