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与楚辞
楚辞简介
【楚辞】中国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韵文形式。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
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
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
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
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
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
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
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今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四库全书总目》说:「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而各为之注。
」但刘向编定的《楚辞》16卷原本已佚。
楚辞 涉及八月的诗句
楚辞涉及八月的诗句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楚辞简介
2.涉及八月的楚辞诗句
3.楚辞中八月的意义
4.结语
正文
【楚辞简介】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文学体裁,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主要用楚地方方言写成。
楚辞的形式多样,有诗、赋、颂、诔等,其中以诗歌最为常见。
楚辞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大胆的想象、奔放的抒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涉及八月的楚辞诗句】
在楚辞中,涉及八月的诗句有很多,如屈原的《离骚》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这里描绘了八月湖水涨满,与天空浑然一体的景象。
此外,《九歌·湘夫人》中也有“八月兮秋爽,南风时行”的诗句,表达了八月凉爽的秋意。
【楚辞中八月的意义】
在楚辞中,八月往往与秋天、丰收、战争等联系在一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八月是秋季的象征,代表着丰收和希望。
在古代农业社会,八月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人们以此为契机表达对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盼。
其次,八月还与战争有关。
在古代,战争往往在八月这个季节展开,因此,楚辞中的八月也反映了对战争的思考和感慨。
【结语】
楚辞作为古代文学的一种独特体裁,展现了古代楚国文人墨客的文学才华和情感世界。
在楚辞中,涉及八月的诗句丰富多彩,既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又反映了对战争的思考。
论先秦楚歌之滥觞与发展历程
论先秦楚歌之滥觞与发展历程作者:孟修祥内容摘要:先秦楚歌是包括楚地民歌在内而具有鲜明的荆楚地域文化色彩,流传于先秦诸侯各国的一种即兴而歌的杂言体式的诗歌体裁。
远古时代的《弹歌》为其滥觞;从大禹之妻的《候人歌》问世至春秋时代为其孕育期,其名为“南音”;春秋战国时代是楚歌的漫衍期。
楚歌伴随着楚国的不断发展壮大,各国人才的相互流动,楚文化的广泛传播而流布于四方;至战国末,楚歌蔚为大观,为其成熟期。
因有屈原、宋玉等大家创为“楚辞”,“楚辞”遂为楚歌集大成之作。
楚歌的歌者作者统一,保存于古代文献之中,以悲凉哀怨为其主体风格,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而影响后世。
关键词:先秦楚歌滥觞孕育期成熟期一“歌”起源于何时?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说法,“歌”起源于原始初民“孕而未化”的语言,“想象原始人最初因情感的激荡而发出如‘啊’‘哦’‘唉’或‘呜呼’‘噫嘻’一类的声音,便是音乐的萌芽,也是‘孕而未化’的语言。
声音可以拉得很长,在音调上也有相当的变化,所以是音乐的萌芽。
那不是一个字,然而代表一种复杂的涵义,所以是孕而未化的语言。
这样界乎音乐与语言之间的一声‘啊……’便是歌的起源。
⑴”我认为闻一多先生的说法符合历史实际情况,原始初民的语言“孕而未化”,故而“歌”有可能起源于劳动,如《淮南子·道术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者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亦可能产生于对自然的模仿,如《吕氏春秋·古乐篇》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
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
”亦可能产生于宗教祭祀,如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说:“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
”诸如劳动说,模仿自然说,宗教祭祀说等等,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但具体到先秦楚歌,无文字可考的“歌”我们无法去追寻;有文字可考者,其滥觞之作则是《弹歌》。
其歌词载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诗经楚辞中祝愿未来的诗句
诗经楚辞中祝愿未来的诗句
一朵花儿可以长出许多枝干,一段事业也可以绽放光芒。
人生需要一个不断努力、不断追求、坚持不殆的目标,才能看到曙光。
诗经楚辞中,有很多祝愿未来的诗句,它给青年人以启发,也给我们极大的信念。
以《大宛歌》为例,此诗歌的第五句是“有福之家,永昌绵延”,祝愿人们家中永远有福,幸福永远延续。
如果家中有一片祥和,让子孙后代延伸,使其子孙更有把握,再也不用担心劳而无功。
此外,《大颂》中也有“东风正和,南风若清”的诗句,此诗歌祝愿大地万物安稳顺畅,万家繁华,一片融和欢乐。
也希望景物可以移花接木,接着将新的美景展现,不断更美,更新,令人惊叹。
再比如《九畹》,末句是“九畹在江上,社稷常兴旺”,祝愿社稷常昌,九畹在江上和江水结合,形成一种绿色蓝天美景。
借物来形容,实现万事万物共存,生机勃勃,兴旺昌盛。
在诗经楚辞中,有许多句子传达出的是祝愿未来的想法。
此类祝福的文字让我们更加勇敢、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去拥抱新的变化,能让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试论《诗经》对《楚辞》的影响
试论《诗经》对《楚辞》的影响1.诗经和楚辞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
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
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
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
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鲁迅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
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
试论《诗经》和《楚辞》区别
主题集中,条理性较好,如在几个主要观点上增加一些自己找到的实例分析则更好。
试论《诗经》和《楚辞》区别冯月摘要: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分风格,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这两种所谓之一的源,前者为《诗经》,后者当推《楚辞》。
《诗经》和《楚辞》在修辞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诗经》以四言为主,篇幅较小,用词凝练,运用词头词尾,叠音词,语言朴素,不事雕琢,呈现出简洁精炼,和谐中正,平实自然的修辞特点。
《楚辞》以六言为主,篇幅较长,多状貌语和虚字,运用楚地方言,取材奇花异草,感情热烈却不乱章法,呈现出铺张渲染,恢宏奇丽,激奋沉郁的修辞特点。
此外,《诗经》和《楚辞》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们的产生和形成,创作作者,内容,表现手法,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社会能力等方面关键词:修辞形式风格功能诗经楚辞一、引言:从古到今,作为我国诗歌源头的两部巨著《诗经》和《楚辞》,已经被许多学者所潜心钻研,成果之多,著作之丰可谓惊人,然而这些汗牛充栋的著作多是专就《诗经》和《楚辞》进行研究的。
然而他们却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它们,将《诗经》和《楚辞》作比较的学术作品很少,而且他们往往把集中点放在证明“风”与“骚”的纵向传承上,其中虽然也有进行横向比较的地方,但却零碎二不成系统。
本文从作者、修辞、内容、表现手法、表现形式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对《诗经》《楚辞》进行比较。
二、《诗经》和《楚辞》的作者:1、《诗经》的作者纷繁复杂。
《诗经》是由大家集体创作的,它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风土人情,社会百态等,而创作者有达官贵族,也有平民百姓,正如洪湛侯指出“诗的作者有农奴,有役夫,有兵士,有官吏,有平民,有男人,有妇女,还有众多无名诗人的作品”【1】。
因而说《诗经》的写作脱离不了这些人的遭遇,这也决定了《诗经》“里巷歌谣”【2】的特性了。
2、《楚辞》是由屈原为代表的士人所作,“国风”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们在最后写定时,虽然可能有所润色,有的甚至还被窜改,但依然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3】,这些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虽经宫廷乐师的润色,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其平实自然的特色。
楚辞的名称和来源
楚辞地名称和来源“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地楚国人创作地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地一种新诗体.“楚辞”这一句词不知起于何时.《史记》在张汤地传中已经提到它,可能至晚也是汉初就有地.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地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地名称.汉代一般称“楚辞”为赋,这是不十分恰当地.“楚辞”和汉赋,体裁截然不同,前者是诗歌,后者是押韵地散文,它们地句法形式、结构组织、押韵规律都是两种不同地范畴.再从音乐地关系上看,虽然都是不歌而诵,但汉赋同音乐地距离比“楚辞”更远些.所以司马迁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可见辞与赋本来是有区别地.由于汉赋是直接受“楚辞”地影响发展起来地文体,在习惯上汉代人多以辞赋并称,把屈、宋之辞与牧乘、司马相如地赋等同起来.于是辞与赋地概念混淆了,从此以后,屈原地作品甚至全部楚辞都称之为赋了.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地文体,不应混为一谈.至于后人以《离骚》代表《楚辞》而称之为“骚”,如《文心雕龙》有《辨骚》篇,《文选》有“骚”类等.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实不符,都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区别开来.“楚辞”地产生有其复杂地因素,决不是偶然地.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地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地楚国地方文化.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都有自己地特点.与此同时,楚国又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吸收了中原文化,也发展了它固有地文化.这一南北合流地文化传统就是“楚辞”产生和发展地重要基础.远在周初,江汉汝水间地民歌如《诗经》中地《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产生在楚国境内.其他文献也保存了不少地楚国民歌,如《子文歌》、《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见《说苑》中《至公》、《正谏》、《善说》三篇.)等都是楚国较早地民间文学,有地歌词每隔一句地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后来便成为《楚辞》地主要形式.更重要地还是楚国民间地巫歌.楚国巫风盛行,民间祭祀之时,必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充满了原始地宗教气氛.《楚辞》中地《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地民间祭神地歌曲,祭坛上女巫装扮诸神,衣服鲜丽,佩饰庄严,配合音乐地节奏载歌载舞,很像戏剧场面.这就是那时巫风地具体表现.这种原始宗教地巫风对屈原地作品有直接影响.《离骚》地巫咸降神,《招魂》地巫阳下招,以及《楚辞》中凡诗人自我形象地塑造和高贵品德地象征,如高冠长佩,荷衣蕙纕,乃至丰富地神话故事地运用等,都是最好地说明.所以《吕氏春秋?侈乐篇》说:“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楚辞”就是这种带有巫音色彩地诗歌.还有楚国地地方音乐对“楚辞”也有一定地影响.春秋时,乐歌已有“南风”、“北风”之称.钟仪在晋鼓琴而“操南音”,被誉为“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师旷曰:“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见襄公十八年《左传》.钟仪事见成公九年《左传》).从此以后,楚歌、楚声和楚舞一直为楚人所喜爱,见于文献记载者不少.这是很自然地.战国时楚国地方音乐极为发达,其歌曲如《涉江》、《采菱》、《劳商》、《薤露》、《阳春》、《白雪》等,“楚辞”地作者都已提及,“楚辞”虽非乐章,未必可歌(《九歌》经屈原改写后,是否用原来乐调歌唱,不能知道.).但它地许多诗篇中都有“乱”辞,有地还有“倡”和“少歌”,这些都是乐曲地组成部分.《楚辞》中保存这些乐曲地形式,就说明它同音乐地关系非常接近.当然由于作者是楚人,他们所接受地音乐地影响也多半是属于楚国地方地.同时,与此有关而影响于“楚辞”地那就是楚国地方言.楚国地方言有特殊地意义,也有特殊地音调.《楚辞》中地方言极多,如“扈”、“汩”、“凭”、“羌“、“侘傺”、“婵媛”之类,参考古注及其他文献还可以理解.至于当时音调地读者早已失传.汉宣帝时,九江(今安徽寿县,楚最后国都)被公能诵读《楚辞》,至隋代,还有释道骞也善读《楚辞》,“能为楚声,音韵清切”(《汉书?王褒传》及《隋书?经籍志》).后来唐人还继承他地读法.可见懂得《楚辞》中楚声地人隋唐间还有.不过这对《楚辞》地影响是次要地,主要还是民间文学和地方音乐地关系.总之,楚国本有自己地文化传统,后来又接受北方文化地影响,二者融合为一,汇为文化地巨流,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地文学艺术地素材,为文学创作提供充分地有利条件.就在这个优越地文化基础上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地诗人,产生了《楚辞》这样光辉灿烂、千古不朽地诗篇.离骚简介【离骚】《离骚》是战国时楚人屈原地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地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地一首浪漫主义地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地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地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地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地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地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地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地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地比兴手法,将深刻地内容借助具体生动地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地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关于《离骚》地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地“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地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地.《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地政治现实和自己地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地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地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地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地自叙传..创作背景关于《离骚》地创作背景,争论地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地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地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事件地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由于可靠史料地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诗中有这样地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地态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像中地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总之,《史记·屈原列传》地说法是可信地.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地..主要内容《离骚》是一首伟大地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地光芒照耀诗坛.它有着丰富地内容,浪漫地想像,强烈地感情,自成一格地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地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地最重要地历史资料.课文节选地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地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地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地美好地德行.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地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地段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地极度苦闷、难以排解地心情,为下面情绪地抒发定下了基调.“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又申之以揽茝”,写自己受到地不公正地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地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地昏庸.对此,作者坚定地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竞周容以为度”,写群小对自己地诬陷以及周围风气地败坏.“众女”“时俗”两词,说明当时社会环境一团糟,人们地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面对如此污浊地、看不到希望地环境,作者爆发出痛苦而无奈地浩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忳”和“郁邑”都是忧愁烦闷地意思,两个词连用,表现了作者忧闷之深.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盖大夫遥想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这一句是整首诗中最长地诗句,作者似乎将胸中郁积已久地愁闷尽情倾吐出来,震动人心.然而,作者虽然为自己地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地节操,他声明:“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接下来,“鸷鸟之不群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地矛盾是不可调和地,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对自己之所以不见容于朝廷地原因有了清醒地认识后,“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并坚定地表白自己地信念——“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以前贤为榜样,同时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地重要来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说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离骚》里也称引了不少诗史或传说材料,可见作者对历史很熟悉,前世地明君贤臣就是引导他追求进步政治理想地活生生地例子.痛定思痛,作者对此前自己地行为产生了怀疑.他后悔当初没有认清形势,选准道路,那么现在赶紧抽身退出还来得及吧!当然,由进到退是要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和斗争地.“延伫”“步”“止息”等语,让我们看到一位犹疑、彷徨、苦苦思索地诗人形象.“兰皋”“椒丘”地意味,正如唐代吕延济说:“行止依兰椒,不忘芳香以自洁也.”终于,诗人有了一个明确地想法:“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这一句既含有让步,又带着倔强.只求洁身自好,这是碰壁之后地让步;“复修”“初服”,全然不顾自己获咎之由正是自己太“好修”了,这是不计功利得失地倔强.以下“制芰荷以为衣兮,……芳菲菲其弥章”从各方面写自己衣饰地高洁.作者不惮繁复地描述种种衣饰,意在表明他修身之严.读起来,这几句诗给人无限郑重地感觉.其中,“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和前面地“复路”是相应地.最后,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独好修以为常”.“独”字表现出作者认定自己地原则是正确地并甘愿为之付出地自觉态度,带有一点自豪地味道.“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坚信自己,至死不变.对于这一部分,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①屈原和楚怀王地矛盾.楚怀王贤愚不分,没有主见,轻易听信周围群小地挑拨.有关诗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②屈原和群臣(主要指楚国旧贵族)地矛盾.群臣妒忌贤才,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他们投机取巧,毫无原则.有关诗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竞周容以为度.”③屈原和楚王、群臣产生矛盾地根源.屈原地“美政”理想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是导致他在现实中碰壁地根本原因.“举贤授能”就是要任人惟才,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地垄断;“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地种种特权.这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地利益.屈原意识到楚国地危险处境,深知楚国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强起来,才能与强秦抗衡.他一心为国家地前途考虑,群臣却只顾自己眼前地利益,这就形成了尖锐地矛盾.楚怀王昏庸浅薄,经不起小人挑拨,不能采纳他地主张,疏远了他.④屈原地品格与精神.屈原洁身自好,决不与周围群小同流合污,并誓死坚持真理,捍卫理想.有关诗句:“民生各有所乐兮,……岂余心之可惩.”“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亦余心之所善兮,……固前圣之所厚.”二、问题探究.节选地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第一节写地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地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变通、退缩地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对这种心志地表白.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地进退来说地,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①押韵.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地.如“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里,“替”“茝”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里,“错”“度”是韵脚.②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地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地节奏感.③大量使用对偶句.可参见“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所举地对偶句.④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楚辞》含扬的句子大全
《楚辞》含扬的句子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楚辞》含扬的句子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楚辞》含扬的句子诗文内容,由本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楚辞》含“扬”的句子女孩名:每个名字均有出处与解释,取舍请便。
《诗经》和《楚辞》对比分析
《诗经》和《楚辞》对比分析在浩瀚广袤的中国文学璀璨星空中,闪烁着两颗明亮耀眼的星斗,它们分别是《诗经》和《楚辞》,可以说,这两部著作是国学的精髓。
虽然时光流逝已然数千年,但其伟大思想艺术光辉却丝毫不减,伴随着历史车轮的轰然前行,不断放射出更加亮眼的光芒。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共收集诗歌305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风俗、文艺等诸多方面,广泛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诗经》富有现实主义精神,首推《国风》中的两周民歌,其次是《小雅》、《大雅》中的文人讽喻诗。
它们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等。
《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反映现实的广阔性,是其思想特点之一。
《诗经》中的诗来自广大的地区和阶层,作者有奴隶、自由民、士兵、流亡者、乞丐、思妇、弃妇,也有从统治者内部分化出来的受打击、排斥的贵族。
他们从不同的地位、遭遇和生活感受,从各个不同社会侧面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示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的生活,时间跨度之长,背景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是后来许多诗集都难以比拟的。
《诗经》反映现实的深刻性,是其思想特点之二。
作者大多能站在被剥削者的立场,揭露统治者贪得无厌的本质和压迫人民的罪行,也反映了奴隶们的悲惨命运及奴隶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反抗过程。
《诗经》通过这些描写,真实地勾勒出周代怎样由全盛走向崩溃没落的历史。
《楚辞》是中国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韵文形式。
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
他们“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论述,正确指出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
当然,“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
古人对风吹的雅称 -回复
古人对风吹的雅称-回复古人对风吹的雅称有很多,可以说是多种多样。
它们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风力的理解。
以下将逐步回答这个问题,并探索古人对风吹的不同雅称。
首先,需要明确风吹的概念。
风吹是指空气运动,使其在地球表面上形成气流。
风是大气层中空气运动的结果,由于各种原因(例如温度、地形等)而产生强制或定向的运动。
风是自然界一种十分重要的气象现象,几乎无处不在。
古人对风吹的雅称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文化中。
在《诗经·国风》中,就有很多描述风的诗歌。
其中一些诗篇对风吹有非常雅致的称呼。
比如在《国风·秦风·蒹葭》中,有“南风之善者兮,蒹葭之恶者”,这里提到了南风,以及它的善妒之情。
在《国风·秦风·关雎》中,也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里描述了风的声音,以及它对鸟儿的影响。
除了《诗经》,《楚辞》也是古代文献中对风吹的雅称的重要来源。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有很多描写风的篇章。
举个例子,在《九歌·东皇太一》中,有“秋风洒扫云浮山,吹散翠华殿里寒”,这里描述了秋风的力量,以及它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在《离骚》中,也有“乘云气,降归光辉,射云霓之晶”,这里是在描述风的神秘和辉煌。
此外,古代人们还用一些隐喻和比喻来形容风的力量和特点。
在《韩非子·原道》中,有“秋风过也,无凋摇;舟楫阳也,无横流”,这里用秋风和舟船的比喻来说明风的稳定和不可抗性。
在《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有“下风褴褛,下泽褒奖”,这里用风下和泽流的形容词来形容两人的不同情况。
综上所述,古人对风吹的雅称可以说是多种多样。
它们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仰和对风力的理解。
通过古代文献和文化作品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风的赞美和崇拜之情。
无论是描述风的力量、声音还是对风进行隐喻和比喻,古人对风的雅称都展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100个出自诗经楚辞的男孩名字推荐
100个出自诗经楚辞的男孩名字推荐展开全文给男孩取名的时候父母一定多方查阅了,或许从字典里、典故里,其实有一个千百年来备受青睐的名字库——诗经楚辞,其中的字词很有韵味,可以进行多种搭配抉择。
这边从中组合了100个男孩名字供大家挑选使用,希望有帮助到各位。
100个男孩诗经楚辞的名字【诗经男孩名字50个】01、檀伐——“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男孩有所长。
02、子东——“我徂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如太阳般有活力。
03、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乘风破浪。
04、子佩——“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男子玉佩,品德高洁。
05、西雨——“朝隮于西,崇朝其雨。
”,清晨的雨,清新自然。
06、硕衣——“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外貌出众,形象好。
07、国维——“王国克生,维周之桢。
”,爱国、报国。
08、长庚——“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健康长寿。
09、景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品德崇高,光明磊落。
10、维怀——“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心胸宽广、为民谋福。
11、宁之——“有椒其馨,胡考之宁。
”,心态平和、生活安康、幸福。
12、嘉维——“其告维何·笾豆静嘉。
”,优秀、有热爱的东西。
13、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健康、富足。
14、文德——“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道德高尚、有文采。
15、中乾——“中谷有蓷,暵其乾矣。
”,中庸之道,淡然处世。
16、居之——“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有安身立命之处所,有归宿,不惧风雨。
17、念先——“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见贤思齐,向优秀的人学习。
18、永誉——“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谨慎勤勉、有本领、名声好,享誉中外。
19、言信——“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言授之絷,以絷其马。
”,言而有信、重承诺。
20、邦彦——“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杰出之人、为国争光。
楚辞和诗经的不同
楚辞和诗经的不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浩如烟海的诗歌宝库当中,有两颗巨星彪炳千古,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这就是《诗经》与《楚辞》。
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楚辞和诗经的不同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楚辞和诗经的不同《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
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们虽然都因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
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和差别,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
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前者为《诗经》,后者当推《楚辞》。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
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
《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
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
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
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
《诗经》和《楚辞》的异同比较《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
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楚辞中国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韵文形式。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
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1、风格/感情色彩不同:诗经——现实主义;楚辞——浪漫主义2、产生地域不同:诗经——产生于北方主要是黄河流域,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楚辞——主要在长江流域,限于南方楚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有关,属于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
3、诗经的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较短,风格朴素;楚辞篇章宏阔,汪洋恣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
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不同:诗经主要是重群体抑个体,楚辞比诗经更注重个体。
形式不同:诗经以四言为主,多用叠字、叠章,楚辞语句形式更为灵活表达方式不同:诗经多用赋比兴。
楚辞运用大量的想象和象征,对事物进行描写铺陈渲染,开汉代大赋得先河。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相同点:都是我国最早的诗歌集,都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都有赋比兴的手法运用不同点:诗经为现实主义作品,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大都是浪漫主义的。
诗经描写的内容更宽广,因为它是各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而楚辞只是楚国屈原,宋玉等几人的集子。
楚辞在艺术上很多借鉴了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不同:《诗经》---春秋时期,孔子编。
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楚辞》---西汉时期,刘向编。
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战国时期楚国文学总集。
收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下面我就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做一下总结:首先,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赋,是直陈其事。
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3.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
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其次,《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
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
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
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
诗经与楚辞的区别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
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
②孔子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8 岁。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体例分类《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③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南风的寓意有哪些
南风的寓意有哪些南风,作为一种特定的气象现象,拥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它在不同的文化和民俗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解读和象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南风的寓意,并解释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
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南风被赋予了积极的象征性。
南方代表着夏季的来临,南风的吹拂预示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
南风的柔和和温暖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新生。
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常常用南风来比喻温暖如意、事事如意。
在《离骚》一诗中,屈原写道:“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里的南风不仅是自然界的真实现象,也象征着积极向上的力量,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悦人的感觉。
此外,南风还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被用来象征爱情和浪漫。
在古代文学中,南风常常被用来形容情人之间的甜蜜和温情。
例如,在《红楼梦》中,南风的吹拂经常配合着黛玉和宝玉之间的浪漫情愫。
南风给人们带来了柔情和温暖,使人们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
南风也常常以轻盈、温柔的形象出现在现代流行文化和音乐中。
例如,在一首古典名曲《南风》中,南风被描绘成一种让人畅快的感觉,使人们陶醉于其中。
除了以上的象征意义,南风还可以代表自由和解放。
在历史上的一些革命和政治运动中,南风常常被用来象征着革命的力量和民众的呼声。
例如,在中国的民主运动中,南风被用来代表自由和民主的力量。
这种象征意义与南方的地理位置有关,南方的气候更加温暖,代表着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力量。
最后,在一些宗教和神话中,南风也有其独特的象征寓意。
在希腊神话中,南风被认为是由太阳神阿波罗所驱动的,象征着创造和生命的力量。
在许多原住民信仰中,南风也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与繁荣和富饶有关。
这种宗教和神话中的寓意进一步丰富了南风的象征意义。
综上所述,南风拥有丰富而多样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它可以代表温暖、希望和新生,也可以象征爱情、浪漫和自由。
南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显示出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赋予的文化意义。
南风的诗句及意思
南风的诗句及意思
南风,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常被赋予温暖、生机等美好寓意。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南风的诗句及其寓意。
1.《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
诗句意思:南风温暖宜人,可以解除百姓的烦恼。
2.《诗经·邶风·南风》
"南风凄凄,风雨凄凄。
"
诗句意思:南风虽然温暖,但也有凄凉的时候,寓意生活充满变幻。
3.《古诗十九首·其十五》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
诗句意思:南风懂得我的心思,将我的梦想吹送到遥远的西洲。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唐诗三百首·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虽然这首诗没有直接提到南风,但“白日依山尽”一句中的“日”字,寓意着南风带来的阳光和温暖。
5.《宋词三百首·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
这里的东风寓意春天的来临,与南风有相似之意。
诗句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美景,也体现了南风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总结:南风在古诗词中常常象征着温暖、美好、生机和希望。
诗人们通过对南风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现实主义精神是楚辞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现实主义精神是楚辞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
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
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
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
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
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
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
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楚风与楚辞
作者: 刘晓南
作者机构: 屈原研究所 副研究员
出版物刊名: 云梦学刊
页码: 10-13页
主题词: 楚风;十五国风;范文子;晋景公;屈子;先秦典籍;成公;惜往日;屈原作品;屈宋
摘要: 一、诗经不收楚风,并非楚地无风可采《诗经》十五国风不收楚风,引起了许多推测,其中就有楚地无风可采的假说。
此说能否成立?考诸先秦典籍,此说大有问题。
《左传·襄公十八年》载晋国乐师师旷自述“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以南风之歌对楚言,则南风即楚风。
《淮南子·览冥训》》载“昔者师旷歌《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
”《白雪》即楚曲。
又《成公九年》载晋景公命楚囚钟仪奏乐,钟仪“操南音”,受到晋大臣范文子的称赞,说他“乐操土风,不忘旧也。
”可见春秋前期,北方诸侯不但知道有楚风,而且还能欣赏楚风,甚至会唱楚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风与楚辞
一、关于“南风”
1、南风:
楚地音乐被称为巫音、楚声、南音、南风等。
我们选择使用“南风”这一术语指称楚地音乐,意在凸显其巫歌性质与原始色彩。
风,用以指称音乐,与古人对音乐起源的认识有关。
原始初民幻想出司风之神,并模仿风声创制乐歌用于巫术祭祀之中。
由于乐源于风,风即乐,乐即风。
于是,风逐渐成为乐调之通名。
南风,成为楚地音乐的代称,强调了这种音乐的地域特征,也突出了这种音乐的原始色彩。
2、南风的特点:
第一、流品丰富齐备。
刘向《新序•杂事》:客有歌于郢中者。
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陵》《采薇》,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而已;引商刻角,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
是其曲弥高者,其和弥寡。
第二、场面热烈狂放。
第三、情调悲凉激越。
楚地音乐兼有凄凉悲怨与激越悲壮之美。
在屈原《九歌》中,既有《少司命》、《湘君》、《湘夫人》等音调婉转缠绵的情歌,亦有《东皇太一》、《东君》、《国殇》等格调壮美雄浑的赞歌,《山鬼》这首奇特的歌诗更是兼有哀怨与激越的情调。
3、曾侯乙编钟:
1978年,在我国湖北省随州发掘的曾侯乙墓,出土了距今2400餘年前的乐器,计8种125件,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空前发现。
乐宫中最为显赫的属编鐘。
巨大的钟架,由铜木结构呈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
七根彩绘横梁,两端均有浮雕著盘龙和花瓣纹的青铜套加固,由六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圆柱承托。
钟架及钟钩,达246个构件,可以折装,设计精巧合理。
65件青铜钟分三层八组悬於架上:上层为三组钮钟,共19件;中层有短枚甬钟一组11件、无枚甬钟一组12件、长枚甬钟一组10件;下层有大型长枚甬钟两组共12
件、另有铸钟一件。
其最大者,通长153.4釐米,重203.6公斤;最小者,通长20.4釐米,重2.4公斤。
仅钟体总重量达2500公斤。
钟架、钟构、钟体上共有铭文3755字。
内容有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
钟体铭文大都错金。
铸钟的铭文,记敍楚国的惠王在执政五十六年(即西元前四三三年)时,为祭奠曾侯乙而铸制了钟鼎彝器,并送给曾国。
甬钟均有一面鉦间刻“曾侯乙乍(作)时(持)”,标记著钟的主人。
甬、钮钟的标音,均在钟体一面的正鼓部和侧鼓部,依姑洗均(C调)记写著各种所发乐音的阶名或音名。
甬钟另一面鉦间、鼓部还有成句成段的文字,论叙各钟的乐音所属律名、阶名、变化音名及其在不同均中、不同国间的称谓对应关係。
这套编钟件件保存完好。
闪亮著青铜光泽的钟体,均保留著优美迷人的原有音响。
仅少数大型甬钟的侧鼓音不甚明显之外,绝大多数钟均能在正鼓部和侧鼓部,分别击奏出呈三度音程,且与标音相符的两个乐音。
全套钟含有深沈浑厚的低音、鏗鏘圆润的中音、清脆明亮的高音,丰富的色彩可调配出相当的表现力。
其音域自C2至7,跨五个八度音程,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以至七声音阶乐同;中心音域内二十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多种乐曲。
湖北省歌舞团曾用此原件演奏,遥想当年楚地音乐的繁荣与辉煌。
二、楚地歌谣:
《候人歌》:候人兮猗。
《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说苑·善说》: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带玉剑,履缟舄,立於流水之上,大夫拥钟锤,县令执桴号令,呼谁能渡王者。
於是也,楚大夫庄辛过而说之,遂造托而拜谒起立曰:“臣愿把君之手,其可乎?”襄成君忿然作色而不言。
庄辛迁延盥手而称曰:“君独不闻夫鄂君子皙之泛舟於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极樠芘,张翠盖,而拥犀尾,班丽褂衽,会钟鼓之音毕,榜枻越人拥楫而歌,歌辞曰:‘滥兮抃草滥予昌(木玄)泽予昌州州〇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踰渗惿随河湖。
’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
’於是乃召越译,乃楚说之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於是鄂君子皙乃揄脩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
鄂君子皙,亲楚王母弟也。
官为令尹,爵为执圭,一榜枻越人犹得交欢尽意焉。
今君何以踰於鄂君子皙?臣何以
独不若榜枻之人?愿把君之手,其不可何也?”襄成君乃奉手而进之曰:“吾少之时,亦尝以色称於长者矣,未尝过僇如此之卒也。
自今以後,愿以壮少之礼谨受命。
”
三、楚辞与歌诗
楚辞创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九歌》、《招魂》、《大招》。
楚辞创作初起期,典型的巫音,歌乐舞混融的原始艺术形态。
第二阶段:《离骚》。
楚辞奠基之作,仍有巫音色彩与音乐痕迹,但已转向抒情诗的创作。
第三阶段:《九章》(除《橘颂》等早期作品)、《九辨》
楚辞创作成熟期,脱离歌诗意味,蜕变为真正的抒情诗。
林庚先生认为:“《楚辞》里的‘兮’字乃是一个纯粹句逗上的作用,它的目的只在让句子在自身的中央得一个较长的休息时间,它遇到需要表情字的时候,就再用其他的语吻字。
”“有了‘兮’字,就有了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
用法之一,完整语意结束处。
例:候人兮猗。
(《候人歌》)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橘颂》)
用法之二,单句中间处。
例:今夕何夕兮骞舟中流。
(《越人歌》)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鬼》)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招魂》)
用法之三,双句之间隔处。
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哀郢》)
从《九歌》到《离骚》再到《九章》,这一按时间排列的楚辞创作序列,既反映了艺术对宗教由依附到逐步脱离的关系,也同步反映了诗、乐、舞一体的艺术形态由融合到分化的完整过程。
《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澹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橘颂》
四、汉代楚歌举隅
《垓下歌》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本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文选》卷四五: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