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板:高二《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08,广东高考)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A.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B.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C.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7.2009年央视春晚被誉为难得的“文化大餐”。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由人所创造并为人类所特有,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B.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C.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授课教师
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个人补充部分
课题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时间
第一周
上课时间
第一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8.2008年4月23日是第13个“世界读书日”,我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人们之所以积极参与读书等文化活动,是因为
A.参与文化活动是接受知识文化教育的唯一途径 B.文化由人所创造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生的
3、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课堂练习
1.在校内校外,我们要参加各种课余文化活动;回到家,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文化活动;打开电脑,一个神奇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说明
A.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B.我们的生活就是文化生活
C.文化生活高于一切 D.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2.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
重点
文化的涵义
难点
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4.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这说明
①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文化 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③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④没有文化人们已无法生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以下属于文化的是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峨眉山自然风景、旭日东升 ③自然科学、技术、语言、文字 ④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万里长城、泰山石敢当、泰山碑刻 ⑤选举人大代表 ⑥经济体制改革A.①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6.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3.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这wk.baidu.com差别反映出
A.文化现象无时不有 B.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
C.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文化 D.我们的饮食生活就是文化
9.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山东省兴起的农民“种文化”活动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农民通过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一活动不断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可见文化素养的形成途径有
①天生具有、与生俱来 ②体验社会生活 ③参加文化实践活动 ④接受知识文化教育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08,广东高考)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A.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B.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C.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7.2009年央视春晚被誉为难得的“文化大餐”。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由人所创造并为人类所特有,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B.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C.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授课教师
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个人补充部分
课题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时间
第一周
上课时间
第一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8.2008年4月23日是第13个“世界读书日”,我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人们之所以积极参与读书等文化活动,是因为
A.参与文化活动是接受知识文化教育的唯一途径 B.文化由人所创造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生的
3、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课堂练习
1.在校内校外,我们要参加各种课余文化活动;回到家,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文化活动;打开电脑,一个神奇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说明
A.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B.我们的生活就是文化生活
C.文化生活高于一切 D.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2.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
重点
文化的涵义
难点
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4.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这说明
①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文化 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③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④没有文化人们已无法生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以下属于文化的是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峨眉山自然风景、旭日东升 ③自然科学、技术、语言、文字 ④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万里长城、泰山石敢当、泰山碑刻 ⑤选举人大代表 ⑥经济体制改革A.①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6.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3.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这wk.baidu.com差别反映出
A.文化现象无时不有 B.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
C.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文化 D.我们的饮食生活就是文化
9.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山东省兴起的农民“种文化”活动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农民通过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一活动不断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可见文化素养的形成途径有
①天生具有、与生俱来 ②体验社会生活 ③参加文化实践活动 ④接受知识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