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6.2歌德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6.2歌德

歌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7—1832〕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生活在欧洲社会大动乱、大变革的年代,是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

他不断接受进步的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时代就接触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的唯物主义和泛神论思想,在赫尔德的影响下,培养起对德国民间文学、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创作的强烈爱好。

在美学观点和文艺思想上,歌德受狄德罗和莱辛的影响最深。

歌德并非是一个具有严格体系的美学家,但他的美学思想是很丰富的,有关文论观点散见于他的自传、格言、随笔、讲演以及大量著作之中,由爱克曼所辑录的?歌德谈话录?比拟集中地反映了歌德的一些根本美学观点。

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歌德关于这个问题的论点颇具辩证法因素,一方面他认为艺术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服从自然,模仿自然;另一方面他认为艺术要超越自然,高于自然,创造出“第二自然〞。

因为艺术家的模仿是有选择的模仿,而且是用热爱之心进行模仿的。

由此,他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些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效劳。

〞也就是说,艺术创造必须以现实生活为根底,艺术家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但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虚构和想象创造出高于自然的作品,成为自然的主宰。

关于艺术的风格和创作方法问题,歌德是第一个使用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概念来论述艺术的风格与创作方法问题的人。

他大力提倡古典的〔他所说的古典主义即现实主义〕“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那么〞,而批评“软弱的、感伤的、病态的〞浪漫主义。

他说“我把古典的叫做健康的,浪漫的叫做病态的……现代作品大半是浪漫的,并不因为它们是新的,而是因为它们是软弱的,病态的;古代作品是古典的,并不因为它们古老,而是因为它们有力,新鲜,快活和健全。

西方文论课件整理

西方文论课件整理

西方文论绪论一、什么是“西方”?有选择的地理概念,即欧洲、北美。

特定类型系统的文化概念,即发源于古希腊与古希伯来文明的欧洲文化。

“西方”的所指范围是近现代世界历史进程的遗留物;经济与政治的强权在思想文化上的优势地位的体现二、何谓“西方文论”?文论,亦称文艺理论,对文学艺术现象的性质、特征、效应及创作、欣赏、发展的规律加以探讨的学问。

“西方文论”:以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为历史线索,分析自古希腊至20世纪的各种主要学说,梳理其中的基本概念及其不同形态,总结西方文论的经验和规律,探寻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且更深入地把握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

三、西方文论与西方文化西方文论的开端扎根于西方文化的源头“两希文明”西方文化中信仰与求知的精神特质为西方文论提供思想文化氛围西方社会文化的近现代转型都推动了西方文论的相应变化西方文论可以作为透视西方文化及其形态的一个途径四、西方文论的分期古典文论:古希腊~17世纪近代文论:18世纪~19世纪后期现代文论: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当代文论(后现代文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一部分古希腊文论一、古希腊社会文化概论地域时间跨度:前3000~前30政治体制生活方式普通人智者二、柏拉图生平经历重点:苏格拉底之死作品:对话《大希庇阿斯》、《伊安》、《斐多》、《会饮》、《国家》、《法律》等对话体思想家柏拉图思想的入口:理想国柏拉图文论思想的入口:理想国里不需要文艺为何需要理想国?——苏格拉底之死——求知与哲学王的统治为何理想国里不要文艺?——文艺与感性的天然关系——古希腊宗教信仰——感性对人的品质的败坏,一如文艺对国家正义的破坏柏拉图的文艺观文艺与现实的关系现实世界的实质:理式世界的仿制品伪真文艺的实质:现实世界的摹仿物更伪伪用摹仿来说明文艺与世界的关系,是古希腊人思考与表述的习惯。

理式(Idea)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存在;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又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现实世界按照理式世界的样子被创造;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真善美的统一,可以创造一切,即创世主,柏拉图称为“事物原型”、“绝对真理”;凡人只有抛弃感觉、依赖理智与领悟,方能领略理式世界之一端。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六)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六)

布瓦洛的理性原则:理性是文学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文学的目的和归宿。

只有遵守理性,艺术才能完美。

文学创作中,人们不管是驾驭文词,还是表达情感,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和服从理性。

布瓦洛强调的理性,指人生来就有的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是普遍永恒的人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种能力具有普遍、绝对和永恒性,能够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差异。

因此,当布瓦洛在探讨文艺创作中的诸多矛盾(如情与理、雅与俗、简与繁、形式与内容、语言与思想)时,始终以理性为出发点,强调用理性来认识和衡量一切,理性原则贯穿于文艺创作全过程。

布瓦洛的自然原则:“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客观现实生活,而是指合乎常理常情的事物,是在合乎理性的人性眼中所呈现的自然。

这种自然因和理性统一在一起而失去其具体性、个别性,变成一般的自然或普遍的自然,即自然的原理和秩序。

布瓦洛的自然原则,是借自然表现情理,让自然服从理性,这种主张一旦与僵化静止的历史观念相结合,极易导致艺术的概念化和公式化。

法英之争:屈雷顿的《论诗剧》以四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用论辩的口吻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其中之一为法英之争。

关于法英之争,一方认为,英国戏剧应模仿和学习法国戏剧,法国剧作家信奉古典的“三一律”原则,重视对韵的运用,而这些都是无须证明的戏剧艺术的正确规则。

另一方认为,戏剧是对自然的生动模仿,法国戏剧虽然遵守规则、结构整齐,但却想象狭隘,缺少激情,情节贫乏单一,人物没有个性。

相比之下,英国戏剧则是想象雄伟,气势恢宏,情节变化有致,人物气质独特。

因此,英国戏剧高于法国戏剧,莎士比亚的戏剧成就可为佐证,他超越其他剧作家,“像参天松柏高出短小的灌木一样”。

古今之争:屈雷顿的《论诗剧》以四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用论辩的口吻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其中之一为古今之争。

关于古今之争,对立双方一方强调古典作家和作品的示范作用,认为现代剧作家在模仿和表现自然方面尚未达到古人的成就。

现代作家只能加倍努力,才能与他们匹敌。

西方文论课件 PPT

西方文论课件 PPT

第五章 新古典主义与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论
新古典主义: 17世纪产生于法国并盛行于整个欧洲的文艺思潮。 其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强调天赋理性,抑 制后天情欲,“我思故我在”)。 新古典主义文论推崇古希腊、罗马的文艺,其基本特 点是崇尚理性、模仿自然、推崇古典。 代表作是布瓦洛的《诗的艺术》、蒲柏的《论批评》 启蒙运动: 17世纪中叶以后,启蒙运动蓬勃发展。 其实质是思想解放运动。 最早在英国出现,代表人物是培根 法国启蒙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狄德罗 德国启蒙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温克尔曼、莱辛
2.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说
(1)灵感是文艺才能的来源 (2)灵感是一种迷狂状态 (3)灵感来源于“神启”或“前生 的回忆” “神启”:诗歌是神凭附人发的 诏令,诗人是代神说话 “前生的回忆”:灵魂是不死的, 是独立于物质的
3.“理想国”和文艺的功用
文艺功用观: (1)总要求是文艺要有益于城邦,合乎城 邦制定的规范 (2)核心内容是反对文艺的快感作用 评: (1)是奴隶主贵族的功利主义,把文艺变 成政治的附庸,是反动的。 (2)明确提出美感作用的对象是人的心灵, 发现了艺术特有的美感作用,是“真正伟 大的艺术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语)
“画家应该研究普遍的自然,就眼睛所看到的 东西多加思索,要运用组成每一事物的类型的那 些优美的部分。用这种方法,他的心就会像一面 镜子真实地反映面前的一切,就会变成好像是第 二自然。” 涉及两大问题:
艺术的理想化 艺术创造
3、艺术应以表现人和人的感情为中心 主张绘画不仅求形似,而且要求神似,表现 人的“心灵的意向” 4、认为画优于诗 “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 但画优于诗: (1)更直观,审美效果更直接 (2)更容易使人看到和谐比较 (3)更需要智慧

《德国古典时期文论》PPT课件

《德国古典时期文论》PPT课件
以学术为生,终身独身,生活刻板,终身
不离格尼斯堡。
精选PPT
11
精选PPT
12
二、康德的批判哲学简述
康德哲学分期:1760—1770年称“前批判期”, 建立在自然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哲学,主要倾向唯 物;1770年后称“批判期”,研究人性、人类情 感和能力。
“批判”的含义:清理、考察、辨析、划界。
精选PPT
18
作为沟通知解力与理性之间桥梁的 判断力
情感——既略带认识的性质,又略带意志“ 欲念”的性质,因而成为沟通认识与意志的桥 梁。
判断力——既略带知解力的性质,又略带理 性的性质,因而可充当连接知解力与理性之间 的桥梁。
精选PPT
19
三、《判断力批判》中的美学思想概述
(一)审美判断与美的特质(美的分析)
结论:人的意志行为应该服从先验的存在于每个人 心中的道德律令。
精选PPT
15
联结现象界与本体界、人的知性与 理性的是什么?——反思判断力
《判断力批判》
研究对象:情——人的反思判断力——人的理 想、愿望、意志必须在现象世界才能实现,两者 的结合点是人的反思判断力。
内容构成:1.审美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崇高 的分析);2.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精选PPT
1
1.“德国古典时期”
时间分界: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以 1790年康德《判断力批判》的出版为起点, 以1838年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出版为尾 声。
命名原因:此期在德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上
所有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艺术家、历史学家等知识分子都把古希腊文
化作为自己的理想范型来尊崇。
精选PPT
7
1)人道主义意识强烈; 2)以综合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的美 学和文论为目标; 3)有浪漫主义逐渐走向古典现实主义; 4)德国古典时期的文论,从康德到黑格尔形 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康德、歌德、 席勒、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 质主义、反结构主义等。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后现代主义文论强调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 性,认为文本与作者、读者、世界的关系 是相对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确定的。
德里达、福柯、德勒兹、加塔里等。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01
德里达
解构主义文论的创始人,认为语 言符号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确定 的,文本的意义也是多元的、不 确定的。他主张对文本进行“解 构”,即揭示文本中的矛盾和冲 突,打破原有的意义结构。
法国的布瓦洛、英国的德莱顿等。
思想
主张文学作品应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和社会责任, 推崇古希腊罗马作家的创作原则和艺术标准。
古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欧洲文学的规 范化和艺术化。
局限性
过于强调模仿和传统,束缚了文学的 创新和个性表达,忽视了文学的情感 和内在价值。
西方文论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西方文论经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 主义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详细描述
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其发展 过程中经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主 义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代表 人物,如古典主义的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 比亚、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以及现代主义的卡夫卡等。 这些理论观点和代表人物对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目录
• 西方文论概述 • 古典主义文论 • 浪漫主义文论 • 现实主义文论 • 现代主义文论 • 后现代主义文论
01 西方文论概述
西方文论的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西方文论是关于西方文学的理论研究,具有多元性、历史 性和批判性的特点。

外国文学课件德国文学

外国文学课件德国文学
最后一部剧本《威廉·退尔》(1804)取材于14世纪瑞 士人民反抗奥地利统治的历史和传说。剧本的舞台语言 激情洋溢,其反抗异族统治的呼声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歌德席勒合陵
歌德
Goethe ,1749—1832
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德国文学的主 要代表。在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 哲学、历史学、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科学 领域都有建树。
莱辛重要的美学著作是 《拉奥孔:论绘画和诗的 界限》(1766)。绘画 描绘“赋予包孕性的”、 “给想象以最大活动余 地的时刻”,诗描绘 “动作”,强调行动。
悲剧《爱米丽亚·迦洛 蒂》。
哲理剧《智者纳旦》
席勒 (Schiller ,1759-1805)
《强盗》(1781)充满批判热情和抗暴 精神,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青年对封建 专制的反抗。
世态人情我己看透,彼岸风光再也不指 望;只有傻子幻想云端有自己的同类,才 会向那边眨眼端详;让他站稳脚跟,环顾 一番!这世界对于能人干将不会沉默寡言。 他又何须逍遥于永恒?他们所认识的一切 都可以抓紧。他不妨这样顺着寿命漫步; 幽灵出现时照样行走不误,前进途中他会 遇见痛苦和幸福,他!任何瞬间他也不会 满足。
《浮士德》(3)
诗剧借鉴《圣经》、希腊神话、民间传说等,将时代精神 与文学传统结合起来,融幻想与写实于一炉。古典与浪漫 的结合。
以辩证、矛盾和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展示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艺术形式多样化,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诗体,叙事、抒情、 议论糅为一体,大量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
《阴谋与爱情》(1783宰相的儿子裴迪 南、平民女子露伊斯的爱情遭到宰相的 阴谋破坏,酿成悲剧。反映贵族与市民 的冲突,爱情与宫廷政治阴谋的矛盾。 恩格斯称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 的戏剧”。

西方文论PPT课件

西方文论PPT课件

2021
31
第四章 法国新古典主义文论
一、基本界定: 1.新古典主义:指十七世纪君主专制时期所倡导的对古典的
摹仿,它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中的一 种带有浓厚宫廷色彩、贵族倾向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 它把向古典学习推到极点,并使之系统化、法律化,而 且较多的是在政治、伦理上对古罗马精神的借用,赋予 其更多的现时代的官方意志。 2.新古典主义文论产生的文化语境及特征 (1)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制 (2)哲学基础:唯理主义 (3)文化历史传统
(1)基本思想:神学目的论——宇宙自然、人都由神创 造,神创造自然和艺术的目的是为满足人们的全部欲 望。因此,哲学研究的重点不是自然,而是人类本身 的灵魂。
(2)艺术和美:艺术摹仿自然(通过人的外在方面来表 现其精神性内涵/早期典型化理论的萌芽)
(3)美和善:相关,“美在功用”。
2021
13
第二节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2021
21
d.悲剧的布局:“情节的整一性”原则
“突转”:指要安排一些行动,使主人公突然由顺境急转 为逆境;
“发现”:指让行动揭示主人公由顺境转为逆境的潜在的 秘密的原因,这样才能使观众惊奇,从而形成怜悯与 恐惧的心理,达到悲剧的效果。
2021
22
e.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
悲剧人物必须善良,不善良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 之情;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 失”说.
2021
18
第三节 亚里斯多德《诗学》
1.文艺本质论 a.文艺是对人的行动的摹仿 b.诗比历史更真实 c.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 “人”:贵族 “诗”:史诗 “历史”:充满或然性的现实 “真实”:反映论
2021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L6.2歌德——其他文献引述_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L6.2歌德——其他文献引述_

一、鲍桑葵?美学史?歌德对艺术中优美的理解这一具体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希尔特坚信艺术最主要的原那么就是特征,甚至包括希腊艺术在内,痛苦和恐怖这一极端,希腊艺术中也是存在的,这一具体问题还牵扯到协调这一见解,它并不彻底地否决温克尔曼、莱辛的论点。

维护尼奥比群像时,歌德说:“在那些犹如精神支柱一样把整个作品串在一起的最一般的线条中,性格才会突现。

〞歌德经常将选择支柱或框架来充当特征的相似物的比喻挂在心上,在这一比喻中,也表达歌德具有一种将美与特征视为对立,使人无法认可的二元论。

然而,这并非是歌德唯一的见解。

这篇文章从性格和美的关系人手谈论,它探讨的一般问题包括艺术的优美具备的种种品质的完善综合。

“假定某位艺术家制作了一座青铜鹰像,它表达了鹰的属概念(希尔特狭义的特征说即是如此),假定现在他又试图将这只鹰放在宙斯的板上,协调吗?不,除了这些,艺术家为了使宙斯成为神而在他上头注人的某种东西也一定要具备。

‘特征主义者’(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就是指希尔特)截住话头说:我懂了,你说的就是宏伟风格的希腊艺术吧!然而,只有当它凸显特征时,才会引起我的重视。

〞关于歌德依照普遍的看法,我们原本希望希腊艺术在他那里应该是最高层次的艺术。

然而,紧随其后的一段值得关心重视的内容里,歌德的看法却出乎意料。

他认为“它满足了一个高度的要求,但它不是最高度的……我们对属概念漠然置之(这是对待希尔特“特征’的常见的态度。

这一现象说明,在歌德看来,这种特征和所谓的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具备的那种特征是迥然不同的),(宏伟风格的希腊艺术)理想将我们提升到自身的水平之上,然而我们是不满足的。

对于富有个性的事物,我们要求在不抛弃意蕴和崇高的条件下,重新完美的欣赏。

这个答案只有在完成后才能寻找得到。

美赋予科学的东西(仍然被他视为‘特征’具备的特色)具有生命和活力,缓和了意蕴和崇高。

所以,在转完一圈之后,美的艺术品又成为富有个性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西方古典文论PPT

西方古典文论PPT
大影响。 古罗马文艺理论是对古希腊文艺理论的继承
和发展。
第一节 贺拉斯《诗艺》
贺拉斯 《诗艺》
贺拉斯
贺拉斯(前65—前8)古罗马诗人、批评家。 生于意大利东南部的韦努西亚,父亲小有产
业,使他能在青年时代在雅典求学,获得良 好教育。 信奉亚里斯多德的中庸哲学。他的抒情诗, 以希腊抒情诗为典范,是对早期希腊抒情诗 的改造,使之更适应拉丁语,成为一种新格 律。 其美学思想见于《诗艺》。
创造出的体现“意”的艺术形象。 2.以现实事物为起点,伟大诗人赞叹的应该是尼罗河、莱茵河、
多瑙河,而不是涓涓细流。 3.又允许夸张,荷马“天马行空,引吭长嘶,一跃就跨到天涯
海角”。 4.《论崇高》中提出艺术想象问题,是朗加纳斯的理论贡献。
崇高、天才与社会环境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因而必须是天才的 创造。天才有天赋和后天训练因素,但更是 社会环境的产物。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
亚里斯多德(前384—前322) 文艺本质论 悲剧理论
亚里斯多德
西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者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 《诗学》(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篇最重要
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今至前世纪末一切美学 概念的根据)
文艺本质论
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 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 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
《诗艺》
古典主义原则 理性主义倾向 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 诗的社会作用
古典主义原则
所谓古典主义,是指古罗马文艺要向古希腊 文艺学习,以之为典范的文艺主张。贺拉斯 是古典主义的奠基者。
《诗艺》:学习写诗“应当日日夜夜把玩希 腊的范例”,古罗马的艺术家全面向古希腊 艺术家学习。
《诗艺》:又主张“敢于不落希腊人的窠 臼”,“不在模仿时候作茧自缚”。

西方文论课件

西方文论课件

第一章:绪论——西方文论的发展历史和特点西方文论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文学理论的历史就是人们的文学观念的演进史。

文学活动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即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文艺思潮的研究等。

批评和研究的展开不能离开特定的文学观。

即批评的标准。

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的不同的文学观念,就成为文论的历史。

我们这里要研究的是西方人文学观念的演进史。

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与七个不同历史时期。

一、先看两个阶段的情况两个大的阶段即传统西方文论和现代西方文论。

这个分界线基本上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约在1890—1915年之间)。

其依据是欧美文学家、文学理论家对现代主义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界线的划分(见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

西方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相比较,特点是非常鲜明的:传统文论早期的摹仿说、实用说(即古典主义,如古罗马贺拉斯、十八世纪英国批评家菲利普·悉尼、理查德·赫德、塞缪尔·约翰逊等),后来的表现说(即浪漫主义)、再现说(即现实主义),无论是强调作品表现的对象,还是重视表现的主体作者,都是旨在探讨文学究竟是什么,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即本质论文学观。

而现代西方文论,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俄国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把研究的对象转向作品本身,旨在研究文学文本,强调文学研究与社会(读者感受)和作家(作者意图)没有关系,即本体论文学观(也就是客观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对于文学研究影响的结果是,批评家和理论家在研究文学作品的同时,开始关注读者的接受问题,到六、七十年代随着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文学研究的重心彻底由文本转向读者接受,出现了接受论文学观。

这是从问题的实质上看两阶段文论的特点。

另外,从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发展态势上看,特点也格外突出。

传统文论的兴起和发展都比较缓慢,一种文论思潮和观点一般会成为一个时期的主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现代文论的发展态势是流派多,更迭快,各流派之间是既有对立和矛盾,又有借鉴和影响,一种文论思想成为主流的时间很短,一个文论家会同时成为两个或多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流派中也会容纳几个流派的文论家。

西方文论课件

西方文论课件


再次,对文艺作品社会效果的研究。特别重视文 艺与审美的关系,提出求美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 标志之一的观点,说:“动物只要求它所必需的 东西,反之,人则要求超过这个。”诗人为什么 要追求和创造美?他提出“快乐”说:“大的快 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这种说法是文艺审 美作用理论的萌芽。它还对“快乐”的内容作了 思考,指出作家“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 应该只追求高尚的快乐。”提出:“快乐和不适 构成了那‘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的标准。” 也就是说,对读者有利,就会使他快乐,不利就 会使他不适。还提出:“那最稀有的就给予我们 最大的快乐”的观点。

2. 文艺的社会功用论 a. 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 按柏拉图的构想,《理想国》应该由三个等级的 公民组成,最高的等级是哲学家,是治理国家的 人,其次是武士,是城邦的保卫者,再次是百工, 即从事农工商的自由民。奴隶跟牲畜是一样的, 国家成员不包括他们。把人的灵魂也分为三个部 分,即理智、意志和情欲,与前面所说三种人一 一对应。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第一节 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1. 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约前500)西方最早的哲学 家之一,主要贡献在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美学等 方面。其基本哲学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认为 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整个天体就体现着一种数的 和谐。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了艺术 和美学。他们从数量比例上着力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 “美是和谐统一”(对立统一)这一结论。这一学派把美 的比例关系加以扩大,提出两个宇宙的概念,即“小宇宙” 和“大宇宙”。他们把天体看作大宇宙,把人看成小宇宙, 认为人的身体跟宇宙天体一样,都由数的和谐原则统辖, 人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一旦人的内在和 谐与外在和谐相契合,就进入了艺术欣赏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背景:
一、经济方面:
恩格斯:“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感 到舒服。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农民、手工 业者和企业主遭到双重的苦难——政府的搜刮,商业的不景气。贵 族和王公都感到,尽管他们榨尽了臣民的膏血,他们的收入还是弥 补不了他们的日益庞大的支出。一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了全 国。没有教育,没有影响群众意识的工具,没有出版自由,没有社 会舆论,甚至连比较大宗的对外贸易也没有,除了卑鄙和自私就什 么也没有;一种卑鄙的、奴颜婢膝的、可怜的商人习气渗透了全体 人民。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 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 量都没有。”
想象力:
想象力是天才心理机能中最活跃的力量,它始终活动在 直观的感性表象之中。康德认为:“想象力(作为生产的 认识机能)是强有力地从真的自然所提供给它的素材里 创造一个像似另一自然来。”想象力通过象征、类比等手 法,把观念的东西具体化,或者把经验的东西完全具体 化,同时,想象力是形成审美观念的重要心理因素。
第五,天才的想象力和知性两种能力之间的自由的比例 和协调是天生的,是由主体的自然本性造成的。
最后,天才除了具有卓越的鉴赏能力之外,更具有通过 表象对审美观念的传达能力。“评定美的对象作为美的对 象要求着鉴赏力,对于美的艺术自身,产生美的艺术却 要求着天才”。
三、审美理念
审美理念是康德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
第一节 康德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和德 国古典美学创始人,以《纯粹理性批判》(1781)、 《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 建立了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康德的文艺思想从属于其 哲学美学体系,主要表现在《判断力批判》中。
一、艺术论
康德对审美判断力的批判分为两部分:分析论和辩证论。 前者是从四个逻辑范畴来对美和崇高进行分析,后者探 讨鉴赏中二律背反的表现和解决。在分析论和辩证论之 间的“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部分,康德集中探讨了艺术 问题,这些对艺术的理解为整个德国古典文论奠定了思 想基础。康德首先通过三个比较区分出了什么是艺术, 他称之为“艺术一般”。
三、政治方面:
“自由”表现为反抗封建专制、要求德国统一的呼声。
四、伦理方面:
“自由”表现为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对个性自由与和谐 的追求。
五、历史观方面: “自由”表现为历史发展的终极目的。 六、人生观方面: “自由”表现为人生在世的最高状态。 七、审美观方面:
“自由”表现为将感性和理性、现实与理想统一起来的 游戏。
“自然性”跟“人为性”是对立的。康德认为,美的艺术虽然 是人创造的,但是它看上去就好像是“不受一切人为造作 的强制所束缚,因而它好像只是一个自然的产物”。
就美的艺术而言,所有这些形式规律都不应该显现出任 何人为的痕迹。“所以美的艺术作品里的合目的性,尽管 它也是有意图的,却须像似无意图的,这就是说,美的 艺术须被看作是自然。”
快适的艺术的目的是快乐,“伴随着诸表象作为单纯的感 觉”,美的艺术的目的也是快乐,但是“这快乐伴随着诸 表象作为认识的样式”。快适的艺术是康德所轻视的一种 艺术,因为它单纯以享乐为目的,例如宴席间的一切高 谈阔论和欢愉消遣等。
美的艺术:
美的艺术是康德心目中真正的艺术。关于美的艺术,康 德在“艺术一般”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规定:“愉快的普 遍可传达性”和“自然性”。
知性:
知性在康德看来比想象力还要重要,正是由于知性能力, 作为想象力成果的审美观念才变得有意义,并具有内在 逻辑。知性不但运用想象力提供的材料以达到客观的知 识,而且主观地鼓动认识能力。康德认为,天才的想象 力和知性两种心理能力处在一种幸运的关系之中,“这关 系是没有科学能讲授也没有勤劳能学习的,以便对于一 给予的概念寻找得诸观念,另一方面对这些观念找到准 确的表达”。想象力虽然是自由的、积极的,但是应该适 合知性规律,“对于审美观念的丰富和独创性不是那样必 要的,而想象力在它的自由活动里适合着悟性的规律性 却是必要的。因前者的一切富饶在它的无规律的自由中 只能产生无意义的东西,而判断力与此相反,它是那机 能,把它们适应于悟性”。
“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皇权衰微,诸侯割据,经济落后,民不 聊生。
二、思想文化方面:
德国资产阶级也在以自己的特有方式进行着思想革命,为政治革命 做准备,这就诞生了德国古典哲学。作为“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德国古典哲学以一种思辨、晦涩的语言曲折传达了德国资产阶级的 历史要求,在继承了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的基础 上,德国古典哲学建立了以理性和主体性为前提、以“自由”为核心 的意识形态体系。
康德关于艺术的自然与人为、自由与法则的辩证关系的 思想,对德国古典哲学时《判断力批判》的时代正是欧洲浪漫主义开始 兴起的时代,与这种思潮相吻合,康德把艺术才能理解 为艺术家天生的心灵禀赋,具有这种才能的艺术家就是 天才。
康德:“由于这种才能作为艺术家天生的创造性能力本 身是属于自然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表达:天才就 是天生的内心素质,通过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
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1770年至1832年,德国经历了“狂飙突进运动”和“德 国古典文学”两个时期,歌德和席勒是这两个时期文学 潮流的卓越代表。这两个时期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歌德的《葛兹·冯·伯里欣根》(1773)成为德国第一部现 实主义历史剧,《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成为德国 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文学作品,其晚年完成的 《浮士德》是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体小说之一。席 勒的悲剧《强盗》(1781)、《阴谋与爱情》(1784) 和著名诗篇《欢乐颂》(1785),无不体现了渴望自由、 反抗专制、追求人类福祉的思想主题。其中《阴谋与爱 情》被恩格斯誉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自由是康德对艺术的核心规定,渗透了艺术活动的各个 环节。
机械的艺术
一 般 的 艺 术
快适的艺术
审美的艺术
美的艺术
机械的艺术:
如果艺术单纯地满足于实现对一可能对象的认识,这种 艺术就是机械的艺术。
审美的艺术:
如果艺术以快感作为自身直接的企图,这种艺术就是审 美的艺术。
快适的艺术:
第三,与手工艺相区别,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手工艺的 雇佣的劳动。
康德认为:“艺术也和手工艺区别着。前者唤作自由的, 后者也能唤作雇佣的艺术。前者人看作好像只是游戏, 这就是一种工作,它是对自身愉快的,能够合目的地成 功。后者作为劳动,即作为对于自己是困苦而不愉快的, 只是由于它的结果(例如工资)吸引着,因而能够是被 逼迫负担的。”康德在此初步揭示了私有制社会状况下人 的劳动所具有的异化性质。手工艺活动和艺术活动具有 很大的相似性,但前者是出于谋生的需要而被迫从事的 一种雇佣劳动,手工艺人在劳动中感到的不是快乐,而 是被剥削、被压榨的痛苦;后者本质上是自由的活动, 看上去就像无忧无虑的游戏,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都 能让人获得情感的愉悦、身心的舒畅和健康的满足感。
美的艺术是这样一种表象方式,它具有突出的“形式的合 目的性”,它不是通过感官的快适而是在反思判断中能够 普遍地激发起心理的自由的愉快状态,使审美愉悦具有 不依赖于概念而产生的广泛的社会性。
康德:“美的艺术是一种意境,它只对自身具有合目的性, 并且,虽然没有目的,仍然促进着心灵诸力的陶冶,以 达到社会性的传达作用。”
第二,与科学相区别,艺术是技能的活动,科学是知识 的活动。
康德将技能和知识、实践和理论对立起来。他认为,如 果我们知道怎样去做,而且如果熟悉我们所欲求的结果, 就可以做到的话,这样的活动不是艺术,“只有那种我们 即使最完备地知道但却还并不因此就立刻拥有去做的熟 巧的事,才在这种意义上属于艺术”。康德的这种区分和 对立,显示出其非常重视艺术活动的形式规律和艺术技 巧。在论述艺术家(天才)和科学家的不同之处时,康 德再次表现了类似的看法。
“观念”是指包含了丰富内容的不确定的理性概念,如果 它停留在概念的形式,没有直观表象与之契合,就形成 理性观念;如果它获得了现实的直观感性形象,这就是 审美观念,也可称为感性观念。从字面上看,感性、观 念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也就是感性的和理性的、具体 的和抽象的、有限的和无限的、特殊的和一般的、现实 的和理想的统一体。在康德看来,审美理念既是艺术鉴 赏的范本,又是艺术创造的目标。
康德不断强调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中愉快的普遍性,不 断强调审美愉快不依赖于概念但却具有必然性,事实上, 这种强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政治思想在审 美领域的含蓄表达。康德通过这种愉快的普遍传达性, 初步探索了审美活动的社会性问题,表现了康德美学的 进步性。
但是,康德将这种普遍性的愉快奠基在“共通感”之上, 又陷入了近代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的藩篱之中。
精神:
康德:“精神在审美的意义里就是那心意赋予对象以生 命的原理。而这原理所凭借来使心灵生动的,即它为此 目的所运用的素材,把心意诸力合目的地推入跃动之中, 这就是推入那样一种自由活动,这活动由自身持续着, 并加强着心意诸力。”
精神就是灌注生气于对象之中的能力,它使心理诸能力 处在自由的、积极的、昂扬的状态,使心理诸能力持续 地趋向于审美观念的生成,并赋予生机和魅力。
第一,与自然相区别,艺术是人的创造物。
“我们出于正当的理由只应当把通过自由而生产、也就是 把通过以理性为其行动的基础的某种任意性而进行的生 产,称之为艺术。”蜜蜂的蜂巢尽管很精巧,但它不是艺 术品,因为“蜜蜂的劳动不是筑基于真正的理性的思虑, 人们就会说,那是她的(本能的)天性的成品,作为艺 术只能意味着是一创造者的作品”。而一块在沼泽地里发 现的砍削的木头,虽然粗糙,却是一件艺术品,因为它 出自人的心灵,其形式服从于一个目的。
第三,天才对自身的创作过程无法描述出来或者做出科 学的说明,艺术形象如何在天才内心产生出来,这是一 个不受控制的过程,不能随意地或者按照规划设想出来, 也无法传达给他人。天才的创作过程和结果,是天才的 一种无意识地、自然地流露,这就是天才的自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