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学术规范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4
A RT&D E S I G N
2005年拾壹月・总第151期
内容摘要: 目前,设计艺术学正以史无前例的
速度蓬勃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学术规范建设的
严肃课题。学术规范以学术研究为对象,以研
究者的共识为基础,形成共同遵守的"不成文
法",用来鞭挞违犯学术道德的行为、制止不良
学风的蔓延,从而使设计艺术学的学术研究健
康发展、学术水平得到提高。学术规范建设还
将对设计艺术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研
究生培养质量的改善产生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设计艺术学 学术规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设计艺术学发
展迅猛,但回顾从工艺美术学到设计艺术学的
学术发展史,并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相比较,
设计艺术学的学术研究相对处于弱势。原因之
一是工艺美术学的黄金时期甚短,充其量不过
十余年。这一期间刚完成了草创任务,“文革”
就开始了。原因之二是20世纪80年代第二个黄
金时期到来之时,我们过分关注实践,往往把
学术研究放在从属地位。原因之三是学术研究
缺乏规范,学术成果与失范行为几乎同步增
长,使学术研究处在无序的状态。20世纪90
年代中国社科界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如火如荼,
那时的设计艺术学界却鸦雀无声。而时至今
日,私下里关于“学术腐败”的议论已不绝于
耳,严格学术规范的呼声也日增一日。古人
说:“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今天,我们仍
可以通过共同努力,建立切实可行的学术规范
和良好的学术气氛,以发扬原有的优势,改变
种种令人发窘的、不规范的学术现象,使学科
建设健康发展。
究竟什么是学术规范? 为什么学科建设必
须强调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是一种学术界共同
遵守、有广泛约束力的规则,除了《著作权法》
等成文的法律外,多半是需要自觉遵守的不成
文法。学术规范可以防止不良学术行为和种种
弊端的发生,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学术研究的
正常秩序,保证学术水平的有效增长,使学科
得到持续发展。反言之,不重视学术规范的学
科必然会长期徘徊于低水平。从另一个方面
看,当一个学科的学术研究发展到一定水平的
时候,强化学术规范的要求也会油然而生。设
计艺术学正处在后一种状况。中国社科界在20
世纪90年代关于学术规范的大讨论,曾发表过
许多论文,对于健全和强化学术规范,多数意
见是肯定的。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社会科学学
术规范的若干要点,现结合设计艺术学的实际
对学术规范谈谈笔者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规范的主体和实质。所谓主体,就
是谁必须服从规范。从学术上说就是学者、作
者,有人称其为“知识人”,设计院校的多数教
师和研究生是学术研究的参与者,至少是论文
的作者,自然是学术规范的主体。直接接受规
范监督的则是作品(论文、著作的文本)。以上
两者是一体的。所以,规范的实质就是通过作
品对作者进行监督和评判。这种监督和评判除
了涉及《著作权法》时可进入司法程序外,多
为舆论监督。因此,学术规范的维护多靠自律,
这必须有良好的氛围为基础。严格地说,学术
规范主要针对学术研究及与此相关的人和事,
规范本身并不具有惩罚的职能,严重的违规行
为只能由司法部门或行政部门依法规处理。
其次是学术规范的内容。学术规范应含学
术制度、学术道德和学风三方面。学术制度包
括职称评审制度、课题申报制度、成果评奖制
度、审稿制度、学位论文答辩制度等,相应的
文件会对操作程序作出规定,但执行中如何理
解文件精神,是否严格掌握标准,有没有人情
成分的掺杂,有时难以衡量,就要靠新的制度
来约束。如有的省级学位办对学位论文实施匿
名评审制度和抽查制度,并实行一票否决制,
就是为了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职称评审要求
有足够数量的评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
“人情票”等。然而,人文社科的论文质量评价
往往没有量化标准,只能靠专家评估,人情成
分终究难免。《中国社会科学报》曾报道一位老
报人否决了朋友指导的博士论文,引起不小的
社会反响。由此可见严格把关的难度。另外,论
文看数量不看质量的现象也很普遍,因为文件
常常只规定论文的数量和刊物档次,并不关心
论文写得如何,久而久之,追求数量之风自然
兴起,这在研究生中较为多见。所以,与研究
生联合署名发表论文必须谨慎。
学术道德的核心是杜绝剽窃他人成果现象
的发生。剽窃是人见人恨的学术腐败,自古至
今都受到谴责。鲁迅在1929年向国内介绍比亚
兹莱的画,是为了揭露“本国时行艺术家的摘
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文化因素的表现问题。可
持续发展的理论相对于文化因素来讲就是要实
现文化价值的不断提升。只有从纵向的历史角
度以及横向的地域角度找到准确的坐标点,才
有可能在景观设计中创造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
论的文化因素。现代景观理论中所提倡的环境
设计对文脉的重视以及精神场所的建造归根结
底都是由设计中对文化因素的表现以及景观受
众的认知程度来决定的。
由于我国现代景观设计起步较晚,西方设
计的“入侵”以及“倒流”现象比较严重。许
多在西方发达国家行不通的方案可以在中国实
现,许多西方景观设计师及设计机构把他们认
同的环境文化因素强加给我们。随着经济水平
的不断提高,我们可以掌握和利用景观设计建
造中的先进科学技术,并可以运用这些科学技
术营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但我们更
要重视的是在新的环境建造的过程中如何运用
现代化的手法揉进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因素。
新的环境应该传承着我们自己的文脉,表现出
我们自己的场所精神。
纵然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产生一种新的文
化形式,但是这种文化形式不应该是对过去的
全盘否定。强调文化因素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简单地搬弄几个传统
符号或西方现代符号都是对文化性的肤浅认识。
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产
物,因此,对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也并非一蹴而
就,我们必须认识到并抓住文化的本质规律,
才有可能在设计中很好地运用它。
参考文献:
① 朱光潜:《谈美书简》,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1。/
②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③ 王向荣、林箐:《西
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2002。
沈建国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