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节日与饮食民俗文化共114页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1、维吾尔族:男子多穿长袍,称袷袢;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称朵帕;节日:肉孜节、古尔邦节、那吾鲁孜节2、壮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惯;节日:中元节、牛魂节、三月歌、吃立3、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节日: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4、黎族:妇女耳环多且重,熟称儋耳,男子以红或黑布缠头,称吊襜节日:三月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5、苗族:自由对歌,恋爱节日:芦笙节、苗节、春节、四月八、吃新年、龙船节、清明节等6、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以糌粑为主食,献哈达节日: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沐浴节、萨葛达瓦节等7、彝族:男子头顶留一小块头发,称天菩萨节日:火把8、白族:信仰佛教,以白色为贵节日: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鱼谭会等9、纳西族:披羊披肩节日:三朵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10、傣族:孔雀舞节日: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11、撒拉族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12、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13、毛南族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14、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

还有插种节、新米节15、畲族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16、保安族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17、羌族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

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少数民族春节习俗PPT

少数民族春节习俗PPT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 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 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 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 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 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 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 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 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 "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 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 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 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 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 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 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鄂伦春族
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 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 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 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 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 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X搏斗” 舞等。
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 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 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 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 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 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 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 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 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 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 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 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 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1、维吾尔族:男子多穿长袍,称袷袢;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称朵帕;节日:肉孜节、古尔邦节、那吾鲁孜节2、壮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惯;节日:中元节、牛魂节、三月歌、吃立3、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节日: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4、黎族:妇女耳环多且重,熟称儋耳,男子以红或黑布缠头,称吊襜节日:三月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5、苗族:自由对歌,恋爱节日:芦笙节、苗节、春节、四月八、吃新年、龙船节、清明节等6、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以糌粑为主食,献哈达节日: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沐浴节、萨葛达瓦节等7、彝族:男子头顶留一小块头发,称天菩萨节日:火把8、白族:信仰佛教,以白色为贵节日: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鱼谭会等9、纳西族:披羊披肩节日:三朵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10、傣族:孔雀舞节日: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11、撒拉族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12、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13、毛南族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14、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15、畲族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16、保安族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17、羌族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20、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22、回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24、京族:分布广西,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脑纵歌,跳孔雀舞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28、黎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31、满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35、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角楼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38、怒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40、羌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42、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 43、水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会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48、佤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52、瑶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盘王节、长鼓舞53、彝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55、藏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舞,布达拉宫56、壮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6个民族饮食风俗画卷,波澜壮阔,史上最全!国人必看~

56个民族饮食风俗画卷,波澜壮阔,史上最全!国人必看~

56个民族饮食风俗画卷,波澜壮阔,史上最全!国人必看~ 蒙古族·烤全羊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回族·面点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

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苗族·酸鱼汤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

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傣族·猪肉干巴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

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傈(li)僳(su)族·漆油炖鸭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

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

典型食品:有漆油炖鸭、清水煮小猪、猪蹄珍珠粥等。

藏族·酥油茶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和风俗 PPT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和风俗 PPT

据说,藏历每年七月上旬,西藏高原上空会出现弃山星。凡被该星照过的水,具有抗病健体 的功效。为增强体质,就在这一时间内,纷纷下河沐浴。天长日久,就形成了独特民俗—— 洗澡节。
洗澡节,藏语叫嘎玛堆巴节。在西藏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洗澡节”的来历,还有不 少动人的传说。一说特别久往常,西藏地区流行一场大瘟疫,人畜死亡特别多。人们祈祷 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保佑,菩萨明白后,派七名仙女从瑶池中取出七瓶琼浆玉液,倒入青藏 高原的江河湖泊中。这天晚上,千家万户都做了同一个梦,眼见一个体态羸弱的少女,跳进 一条清澈的河水中沐浴,待浴后上岸,就变成一位体态健美的姑娘了。因此翌日,男女老少 纷纷来到拉萨河里沐浴,结果神奇的事发生了,不仅疾患顿愈,而且身体更加健壮。一说,从 前有个医术高明的医生,勤恳为藏族人民治病,他死后成仙,为接着给人们治病,每年初秋,弃 山星出现时,就将百草化成仙水,洒在河里,人们此时洗澡,就可不能得病。还有一说,有位善 良的姑娘,为搭救藏胞被恶魔关在山上,每年弃山星出现时,她才能来到河边沐浴,人们为了 感谢她,每当这时都来陪她洗。
请在课后收集两个少数民族的节日与风俗习惯, 并与您的同桌进行交流。
感谢您的聆听!
星期天,佳佳跟随妈妈一起到菜场买菜。妈妈买好菜后,佳佳要妈妈带他去吃 牛肉包子。谁知到了店门口,妈妈止步了,佳佳问:“为什么到了店门口我们不 进去?”妈妈没有回答他,只是拉着他离开了那家店,走一段路后才对佳佳说 明原因。 妈妈说:“您不是说过,您们学校发的学生行为规范上规定,学生要尊重别人的 宗教信仰与民族习惯不?这是一家回族人开的清真点心店,他们不吃猪肉,也 不准把猪肉带进他们的商店,现在我们菜篮里有猪肉,如何能进这家店呢?” 佳佳明白了情况,便对妈妈说:“您先进店去买点心,我把菜篮子送回家后再来 吃。” 妈妈说:“好,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伙儿庭,每个人都应尊重别的民 族的信仰与习惯。”

民族特色节日及民族饮食

民族特色节日及民族饮食

图片·Picture 简介·Instroduction
开斋节

古尔邦节
在回历每年9月,从 见新月到下月见新月 终的一个月里,凡男 子在12岁以上,女子9 岁以上,都要把斋。 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 ,不得进食,直到回 历十月一日开始为开 斋,届时要欢庆3天, 家家宰牛、羊等招待 亲友庆贺,并要做油 香、馓子、油等多达 二、三十种节日食品 。
京族
简介·Instroduction 图片·Picture
糯米糖粥
东乡族
简介·Instroduction 图片·Picture
锅塌:东乡人的主要食品。青
稞面发酵后,做成块状,贴在锅 上蒸或烙熟,这种食品东乡族称 它为“锅塌”。
罗婆弱:一般混煮一些青稞、小麦、
豆子或大豆,多喜用羊头及羊蹄杂碎一 齐煮用。羊蹄杂碎,燎掉毛,反复冲洗 干净,再放上花椒,青盐,和粮食混煮 在一起,讲究要煮熟煮烂,是可口的美 味食品。
Special Festivals of nations
简介·Instroduction 图片·Picture
culture of customs
简介·Instroduction 图片·Picture
转 彩 流描 光形 纳绘 美影 景画 缤 纷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 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 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 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 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 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 太阳的节日。
PPT制作编辑:吴丽丹
PPT图片采集:黄汉丽
PPT资料查找:邹慧莲
论文资料查找:黄芳丽
论文资料整合:董艳芳 论文总编辑: 孙昌吉
仫佬 族
简介·Instroduction

中国56个民族 各自的节日民俗语言文字以及饮食

中国56个民族 各自的节日民俗语言文字以及饮食

中国56个民族各自的节日、民俗、语言文字以及饮食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

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

打鬃节�D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禁忌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习俗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quot赛拜努quot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quot他赛拜努quot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

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

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

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宗教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

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节庆传统节日有quot白节quot、祭敖包、那达慕等。

白节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quot白月quot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服饰特点、居民和饮食习惯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服饰特点、居民和饮食习惯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服饰特点、居民和饮食习惯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服饰特点、居民和饮食习惯一、蒙古族1、节日: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服饰特点: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

夏装多布类。

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

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3、居民和饮食习惯: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自称"蒙古"。

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

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

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二、维吾尔族1、节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节日主要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2、服饰特点: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

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

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3、居民和饮食习惯: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

汉族少数民族节日风俗介绍PPT

汉族少数民族节日风俗介绍PPT

传统节日在少数民族中传播
春节、中秋等汉族传统节日在少数民族中广泛传播,成为共同庆祝的重要时刻。
少数民族在庆祝汉族传统节日时,会融入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和习俗,形成独特的庆 祝方式。
通过传统节日的传播,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加深,增进了相互了解 和民族团结。
少数民族特色节日在汉族中流行
泼水节、火把节等少数民族特 色节日逐渐在汉族中流行,成 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族少数民族节日风俗介绍
目录
• 汉族与少数民族概述 • 汉族主要节日及风俗 • 少数民族特色节日及风俗 • 汉族与少数民族节日交融现象 • 节日风俗传承与保护策略 • 总结:珍视并传承丰富多样的节日风俗
01 汉族与少数民族概述
汉族文化特点
历史悠久
汉族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
分。
礼仪之邦
汉族注重礼仪,各种节庆、婚 丧嫁娶等场合都有一套完整的 礼仪规范。
语言文字
汉语是汉族的共同语言,汉字 是汉族的文字,具有独特的书 写系统和文化内涵。
宗教信仰
汉族的宗教信仰多元,包括道教 、佛教、儒教等,这些信仰在汉
族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
多元的民族群体
丰富的语言文字
的舞台。
02
主要活动与习俗
大会期间,会举办赛马、摔跤、射箭等比赛项目,这些活动都充满了浓
郁的蒙古族风情。此外,还有歌舞表演、马术表演等精彩纷呈的文艺演
出。
03
节日食品与特色
在那达慕大会上,蒙古族的传统美食如烤全羊、手抓肉、奶酪等也会一
一亮相,让游客在欣赏精彩比赛的同时,也能品尝到地道的蒙古族美食。
傣族泼水节庆祝活动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一)1、族:男子多穿长袍,称袷袢;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称朵帕;节日:肉孜节、古尔邦节、那吾鲁孜节2、壮族:崇拜祖先,多神,有嚼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惯;节日:中元节、牛魂节、三月歌、吃立3、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节日: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4、黎族:妇女耳环多且重,熟称儋耳,男子以红或黑布缠头,称吊襜节日:三月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5、苗族:自由对歌,恋爱节日:芦笙节、苗节、春节、四月八、吃新年、龙船节、清明节等6、藏族:藏传,以糌粑为主食,献哈达节日: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沐浴节、萨葛达瓦节等7、彝族:男子头顶留一小块头发,称天菩萨节日:火把8、白族:,以白色为贵节日: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鱼谭会等9、纳西族:披羊披肩节日:三朵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10、傣族:孔雀舞节日: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11、撒拉族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12、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13、毛南族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14、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

还有插种节、新米节15、畲族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16、保安族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17、羌族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

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一、传统节日◇1.泼水节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 一般为3-4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2.三月街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3.火把节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4.踩花山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5.目脑纵歌节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典礼开始,鼓乐齐鸣,景颇族和其他民族同胞互赠鸡蛋、米酒等礼物,向来宾敬献用芭蕉叶包的紫糯包,接着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头戴美丽的孔雀羽帽领舞,各族同胞也跟着一起翩翩起舞,人们兴高彩烈,喜气洋洋,队伍中不时发出“哦啦”“哦啦”的欢呼声;舞场上“巴扎”劲吹,锣鼓喧天,雄浑而壮阔的舞步声震群山;6.播种节佤族的传统节日,节日一般在佤历“气艾月”农历二月举行;届时,村村寨寨都将房屋修整一新,剽牛一头,将牛肉分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然后人们身着盛装,带上农具和食物到田间地头,长者唱撒谷调,男子打坑,女了点播;7.赛马会五月端午的赛马会是中甸藏族人民纪念格萨尔大王的盛会,是藏历新年,是高原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每逢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争相前往舞凤山赛马场观看赛马,100多匹赛马将表演精彩纷呈的马术、马技;晚上各民族一起在大街上点燃篝火,跳舞狂欢;二、风俗习惯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历史传统、民族感情和共同心理素质又各具特色,同时,受社会经济发展、所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制约,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1.对歌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恋爱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布依族的“浪哨”“赶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寻觅情侣,选择配偶;对歌内容根据当地流行的词曲,视环境和对象临时编出对歌内容,歌声抑扬顿挫,对答妙趣横生;2.哭婚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一般在婚礼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对家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3.抢亲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既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大喊大叫;4.丢包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5.阿夏婚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阿夏”系摩梭语,为“朋友”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阿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其中走访婚最为奇特,走访婚是夜里男到女家望门访宿,次日黎明回到自己家中,不同吃不同劳动,无家庭经济联系,所生子女属女方,男女双方都可与其他人有同样的关系,这种婚姻是一种母系社会制的残余;6.剽牛庆丰收独龙族庆丰收的祭祀节日;每年秋季选择一天作为庆丰收日,剽牛仪式在村寨广场举行,由家族长主持,将牛拴在广场的木柱上,由一位青年妇女把一串珠琏挂到牛角上,经过短暂的仪式后,由一位姑娘将麻织物披到牛背上,最后由一位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将锋利的竹矛剽入牛心脏,众人欢跃而上,开膛割肉;随后人们欢呼跳跃,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共庆佳节;7.踩月亮是苗族青年交友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弹唱,嬉笑娱乐,通过“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8.树叶信在景颇、傈僳族中流行过的“实物信”,利用树叶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每种树叶都代表不同的含义;如男子用两片嫩叶加上蜂蜜等物,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女方有意则回赠草烟、芦子等,如表示拒绝则把两片树叶翻成背靠背送还给男方;住地相距较远的亲人如收到一条二指宽的剥皮牛肉就知道家中有人亡故等等;。

少数名族的传统节日ppt

少数名族的传统节日ppt
苗族踩花山
每年正月初三的花山节是苗族人的传统节日,人们会穿 着盛装参加跳鼓舞、芦笙、斗牛、赛马等比赛
瑶族盘王节
每年农历十月十六的盘王节是瑶族人祭祀祖先盘王的节 日,人们会跳长鼓舞、竹筒舞等舞蹈来表达对祖先的崇 敬之情
傣族泼水节
每年四月中旬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人 们会相互泼水以祈求幸福和洗涤一年的晦气
中国的少数民族和他们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少数民族
中国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 布依族、朝鲜族、土家族等。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包括蒙古族的那达慕节、回族的开斋节、藏族的藏 历新年、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苗族的苗年节和姊妹节、彝族的火 把节等。
少数名族的传统节日ppt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概述 • 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 节日的习俗与文化 • 保护与发展 • 结论
01
概述
定义和背景
定义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指由少数民族创造、传承和庆祝的节日 ,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
背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 ,占全国总人口的约92%,其余为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 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 族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本身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庆祝节日的过程中,人们可 以亲身感受到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进一步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和特色。
社会交往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各民族之间提供了交流和互动的机会,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 友谊。同时,节日还是少数民族内部进行自我认同和团结的重要场合,有利于增强民族凝 聚力和向心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