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操诗歌分析曹操的性格特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曹操诗歌分析曹操的性格特征

摘要:“言为心声”、“诗言志”,本文试从诗歌的角度分析曹操的性格特征。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诗歌风格独树一帜,气韵雄浑、慷慨悲凉构成了曹诗的整体风格。从曹诗来看,霸气、雄气、豪侠慷慨、乐观进取应是其主流个性,加之善思多谋、杀伐果绝、迟暮之感及悲凉之气,基本构成了曹操性格的全貌。

关键词:曹操;诗歌;性格特征

三国,不过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一个短暂存在,其历史跨度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论及在文学上的成就,则辉煌到任何一本文学史都不能不专辟章节予以论述。“曹魏文学”、“建安文学”、“建安风骨”的称谓就是对其文学地位的肯定。能在一个战争连绵不断社会动荡不已的时代独立拥有自己的一方阵地,并为以后的政治大一统和思想解放奠定基础,曹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被誉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建安时期,无论政治上的纵横捭阖,还是文学上的意气张扬,曹操都称得上是人中龙凤,个中翘楚。

曹操是中国历史人物中性格最丰富的“性格之王”。“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有关人”(易中天语)。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霸气、雄气、豪侠慷慨、乐观进取、善思多谋、杀伐果绝、英雄迟暮以及悲凉之气,使其个性之鲜明、生动、丰富,几无人能出其右。

受民间文学和《三国演义》等文学样式的影响,奸诈、自私、残忍、猜忌、虚伪、狡猾、狭隘几乎成了曹操的代名词,京剧艺术更是给曹操戴上了“白脸奸相”的脸谱,将之划入大奸大恶、十恶不赦的形象之列。数十年来,虽不断有学者、专家为曹操翻案,力图还原其历史本来面目,无奈应和者寡,更主要是其文学形象已根深蒂固,传统影响力势大,终不能得以清朗的面目示人。笔者

不忍一代英豪沉冤难昭,拟通过曹操的诗歌浅析其性格特征,还原曹操历史之真实。

曹操戎马一生,不仅是胸怀大志、手握重权的霸主,同时“登高必赋,乃造新诗,披之管乐,皆成文章”,还是一位影响深远的诗人。其诗几经散佚,今存二十余首,均为乐府。这些乐府歌辞虽活用汉乐府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了新的现实和内容。其诗或反映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或抒写个人的政治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或表现因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而产生的出世游思想。曹操的诗直抒胸臆、大气磅礴,情调苍凉悲壮,颇有帝王之风。作品风格十分鲜明,诗歌形象尤为生动。

一个人的性格总要从他的语言、行动、思想中反映出来。别林斯基说过:“艺术是现实的复制;从而,艺术的任务不是修改、不是美化生活,而是显示生活的实际存在的样子”。中国诗歌向来就有“诗言志”的传统。《乐记》:“诗,言其志也”。《毛诗序》也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里的“志”,应该是志向、情感,是最真实的思想流露。曹操作为一个有着宏远政治抱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诗歌自无需迎合时俗,虚与委蛇,更无需刻意雕饰,我们完全可以将之看作是其内心真实的独白和真情的袒露,率性的歌辞更能凸显诗人的个性。伟人毛泽东也曾说过:“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

一、沉重悲凉的写实诗歌,体现了诗人伤时悯世的人文关怀,更体现出诗人崇高的悲剧性个性。

曹操二十余首乐府诗,与时事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和《步出夏门行》等。其中

《薤露行》、《蒿里行》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因何进“犹豫不敢断”,以致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京城遭毁,民众西迁,哀鸿遍野。诗人以微子自

比,流露出敢于直言和耿直的个性;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起兵伐卓,却又各怀野心,相互倾轧。该诗高度概括了这一段历史过程,被誉为“汉末实录,真史诗也”。其“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字字含泪,句句带血,诗人对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同情和悲悯之情溢于言表,其鲜明的爱憎褒贬的情感由此可见。《苦寒行》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凄凉和险峻,日暮迷途,人困马乏。环境的险恶,正好反衬出曹操作为三军将领面对困境时的豪迈心情。透过诗中一些悲苦的画面,能清晰地触摸到诗人一颗决然、火热之心,曹操不惧艰险,积极豪迈的性格跃然纸上。《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写于建安十二年秋,时逢曹操率军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戎马倥偬中登山临海而作。该诗文笔遒劲,气韵雄浑,情随景生。诗人以丰富想像力,借大海壮阔之势,透露出叱咤风云的豪情壮志,充分展示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宏大的政治抱负。如此的豪情意蕴并非着意的通过文字精雕细刻就能做到,只有胸怀天下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大海的深邃。诗品注:“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

切”[3] 。反复吟咏,一个有着诗人般柔情,却志向高远,雄浑霸气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豪侠慷慨、思贤若渴的政治抒怀诗,体现了诗人雄霸天下、乐观进取的

宏图大略,也流露出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气。

建安十二年冬,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时逢河北平原“北风肃清,繁霜霏霏”,面对难得一见的“钱,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商贾”的农业复苏、经济繁荣的太平景象,诗人欣喜之余,禁不住发出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感慨~其诗与《蒿里行》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

肠”的诗句相比,一个心系民生疾苦、欲一统天下尽快结束战乱的有着宏伟抱负的政治家的形象呼之欲出。事实上,曹操在他统治的北方地区,唯才是举,打破世族豪门观念,抑制豪强,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写《龟虽寿》时曹操已年过半百,北统大业尚未竟功,自己却已霜染鬓发。此情此景,一般人或许会哀叹天不予我、时不我待,而豪侠慷慨的曹操却写下了最能表现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心志的千古名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的伤感是短暂的,雄浑豪放、老当益壮的“壮心”是恒久的。这样的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才是曹操真正想抒发的情感,这也才是真正的建安风骨精髓所在。建安十三年6月,曹操挥师南下,首站赤壁失利,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之后曹操多次对吴蜀用兵,都没有成功。在时光不断流逝的情况下,胶着的战况令诗人忧心如焚、焦虑难安。写于其间的《短歌行》开头几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人生的感悟中就难得地流露出来一丝淡淡的哀愁和英雄迟暮的悲凉之感。但曹操终究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失意是暂时的,乐观进取才符合他的个性。“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忧,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思慕贤才,像周公般重用贤才共成大业,这才是其诗要表达的重点。求贤若渴,重用贤才,早日完成统一天下是大业,既体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也表现出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这首诗中表达出的拯世息乱的强烈责任感和一统神州,再造盛世的宏伟志向,历来受到许多志向远大的杰出人士的喜爱。

三、神游太虚、充满遐想的游仙诗,流露了诗人年寿将尽,功业未成的伤感以及假想延年完成统一大业的的积极治世理想,体现出诗人浓郁的浪漫主义诗风。

以积极现实主义态度治世的曹操写下了数量颇多的游仙诗(七首),这似乎体现了诗人矛盾的性格,但更体现了曹操作为诗人的浪漫主义诗风。曹操的游仙诗,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