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初探

摘要:新课改教材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做结构性的尝试,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同。在历史课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培养与中华文化传统和民族复兴相适应的时代新人新事,全方位地加强对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培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环境中,

培养兴趣,完善人格,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素养综合能力

0引言

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历史,归根结底就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现象的总结和归纳。而历史知识既是总结过去所发生的种种现象的记录,又是把握现在和创造未来的向导或参谋。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不了解过去的历史,就不可能很好地把握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就不可能正确地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也就不能和谐地融入现代社会。可以说,历史知识和历史观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要成为一名在学习、工作、家庭中都能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社会一分子,不可以没有历史素养。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以历史悠久著称于世,我们党在领导革命队伍推翻封建制度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再到与国际接轨实施市场经济的今天,每一个重要

举措都十分重视借鉴国内外历史的经验;许多优秀人物在指导立身做人方面,也常常学习运用古人的成功经验。可以说,中国历史是丰

富的宝库,前人的经历、经验是宝贵的教科书。

1科学的历史教学方法

1.1高中历史教师要对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掌控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在一标多本的背景下,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以多形式和多角度的史料呈现课程标准对史实的

要求,诠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史学内涵,造成了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在史料的选用、理论的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明确教学内容和把握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有效取舍,对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深度和难度进行合理的掌控。如不同版本的必修三教科书中,关于近现代科技文化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选材差异尤为明显,对历史教师在领会课标的基础上,将教科书知识进行合理取舍的能力与意识方面的素养是个考验,笔者在主持省颁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要求的这部分内容的编写过程中,对科技文化的成果等史实与相关历史人物的取舍等方面,体验得尤为深刻。

1.2改革教学模式,拓展教学空间

历史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教科书,历史教学也应讲求灵活生动,而不该“教死书、死教书”;学习历史同样不能“学死书、死学书”。因此,教师应当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和引导,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的精神和能力。例如在教学“文化大革命”时,笔者改变传统讲法,在学生充分预习基础之上,精心设计了系列探究题:“文化大革命”

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是什么?它的导火线、标志、纲领及领导机构是什么?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有哪些?一月革命、二月抗争体现了什么?知青上山下乡和革命干部下放形成了什么样的后果?通过链条式的问题牵引,引导学生的思维逐层深入,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大革命”不是偶然发生的事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场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对我国后来很长一段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对我党、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教训也是无比深刻的。在此基础上,笔者还注重对其中思维难点的适当点拨,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持续发展。

1.3联系实际,感悟历史,使学科素养得以升华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历史学科学习的最高素养是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而新课程改革的重大进步就是强调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是认知的人格目标,即学生的有效发展是历史教学根本的宗旨。因此,对历史的感悟应是学生在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内心达到“知、行、意”的完美结合。

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在介绍完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相关知识后,我设置了时空转换环节: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学说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学生众说纷纭,大致分为正反两方,并各自积极寻找证据,如正方提出,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法家的法治思

想--依法治国(师指出春秋时期的法治与今天有所不同,今天的依法治国是强调法律的权威性,而法家鼓吹的法治实质是人治,这与其阶级属性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艰苦朴素……所以我们要大力发扬这些学说。反方则提出,这些思想都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已经和现实脱轨,如儒家--恢复周礼,强调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法家--强调君主集权,夸大法律作用,轻罪重罚;道家--过于消极,忽视主观能动性作用等。在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又问:这两方是不是完全对立的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思想学说呢?又准备怎样付诸行动呢?学生在讨论后逐步提出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积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注重社会责任,响应国家的低碳号召,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积极维护国家利益,坚决与社会不良习气作斗争,等等。

这样,通过正反双方的辩论强化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使本课的内容得以升华,而这一过程也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从而使学科素养得以升华。

2结束语

素质教育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新的历史时期,世界范围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对历史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该立足于时代发展的前沿,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教学设计的主导,优化教学过程,

把素质教育与行为规范有机地融为一体,主要目标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汤敏.完善历史学科评价体系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教

育革新,2006,6

[2]夏辉辉.历史教学中的想象与虚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6

[3]胡秀菊:培养学科素养,提升教学质量--谈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科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0,1

[4]卢新建.“历史阅读”特色选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