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鬼神观及其影响
《论语》中孔子的鬼神观及其现代解读
《论语》中孔⼦的⿁神观及其现代解读本科毕业论⽂(设计)《论语》中孔⼦的⿁神观及其现代解读学⽣姓名:陈⼩燕学号: 071602222 系部:财经传媒系专业:汉语⾔⽂学(经济秘书)指导教师:⾟⾹兰讲师提交⽇期: 2011年03⽉20⽇毕业论⽂基本要求1.毕业论⽂的撰写应结合专业学习,选取具有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论题。
2.论⽂篇幅⼀般为8000字以上,最多不超过15000字。
3.论⽂应观点明确,中⼼突出,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逻辑清楚,⽂字流畅,结构严谨。
4.论⽂字体规范按《⼴东⾦融学院本科⽣毕业论⽂写作规范》和“论⽂样板”执⾏。
5.论⽂应书写⼯整,标点正确,⽤微机打印后,装订成册。
本科毕业论⽂(设计)诚信声明本⼈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设计),是本⼈在指导⽼师的指导下,独⽴进⾏研究⼯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中已经注明引⽤的内容外,本论⽂不含任何其他个⼈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和集体均已在⽂中以明确⽅式标明。
本⼈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承担。
学⽣签名:时间:年⽉⽇关于论⽂(设计)使⽤授权的说明本⼈完全了解⼴东⾦融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学位论⽂的规定,即:1.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的印刷本和电⼦版本;2.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的印刷本和电⼦版,并提供⽬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在校园⽹上提供服务;3.学校可以采⽤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段保存论⽂;本⼈同意上述规定。
学⽣签名:时间:年⽉⽇摘要以孔⼦为代表创⽴的儒家⽂化构成了中国传统⽂化的基础,儒家⽂化不仅影响着中国⽂化⼏千年以来的进程,也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中国⼈的思想和⾏为。
孔⼦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化的范畴,本⽂通过对孔⼦思想的研究,进⼀步明确其⽂化性质,还原孔⼦思想的本意,肃清⼀些断章取义的错误思想。
此外,结合现代的具体情况,解读孔⼦思想中的⿁神观,探究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孔子自然观的影响因素探析
附近供动物玩耍 的露 天空地。公 园还开辟了多条体验之路 以 及 山崖漫游 区和森林 历史漫游 区 , 这样为游 客提供 了游历 国 家公园各个景点 的最佳途 径。在游 客服务 中 , t附近 的植物 和 l 地质 区 , 有公 园 内所发 现的全部 岩石和动 物标本 。这里有 许 多户外 活动 , 包括让旅 游者观看 濒危动 物。青年 森林 中 , t可 l
、
《 论语》 中闪现的自然观
1天 人 观 .
显了孔 子对 待鬼神 的态 度 ,敬” “ 但不 亲近 , 告诫 樊迟应 该 他
把重心放在人 事上 , 这样才是 有智慧的 。同样 , 季路 问怎样侍 奉鬼 , 孔子说 :没有能够 侍奉好人 , “ 哪能 去侍奉鬼 ?” 路再 季
问孔 子怎么 看待死 , 子说 :不 懂得 生 , 孔 “ 哪懂 得死 ” 《 语 ・ (论
一
对 于鬼神 , 孔子是不谈 论并且避 免别人将精 力用 于这种
虚无 东西上 的。樊迟 问之 , 日 :务 民之义 , 子 “ 敬鬼 神而远 之 ,
可谓 知矣 ”《 (论语 ・ 雍也篇 》 , )即是说 “ 致力 于对人 民有 益 的
事情 , 重鬼神 而不 亲近它 , 敬 这可 以叫做聪 明了” 。这句话 凸
科 普 之 页
巴 _, ,
- 。. .
/
孔 自然观 的影 响 因素探 析 子
●魏
. .
丹 / 江 师范 大 学地 理 与环 境 科 学 学 院 ( 2 0 浙 3 1 4) 0
度 ; 天之未 丧斯 文也 , 人其如 予何 ” 《 “ 匡 ( 论语 ・ 罕》 , 子 子 )孔 将 天与命 结合起 来 , 同时承认 “ 是 一种 特殊 力量 的存在 ; 天” “ 何言哉 ?四 时行焉 , 物生 焉 , 天 百 天何 言哉 ” 《 语 ・ (论 阳货 篇》 , )天是 不说 话 的 , 万物 照样运动 。 种近似 于“ 但 这 宁可信 其有 , 不可 信其 无 ” 态度 的形 成 , 一方 面是 孔 子受 当时小农
从孔子的“鬼神观”看人文精神
【 关键词 】 孔子 ; 鬼神观 ; 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传 统文化 向来贯 穿着 以人为本 的人 文精神。 所 众 周知 , 漫长的中世纪是西方神权笼罩 一切 的时代 , 而在中国 , 尊 神尚 力的神本主 义只是 在殷商时代 比较 发达。从殷 周之际 , 人 们就对 “ ” 自然和社 会中的认识 有了根本的变化 , 人 在 特别是春 秋战 国时期百家争 鸣, ” 从 天道远 , 人道迩 ” 的近 民思 想到“ 民为 贵 , 为轻 ” 君 的重 民思 想, 无不洋溢着 朴素的唯物主 义精 神和理 性的人文色彩。作 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 社会的正统 文化 , 儒家 文化始终倡 导一种远 离虚妄 、 经世 务实 的主流精神 , 奠定 了 中 国传统文化 的人文基础 , 这一点可 以从儒 家代表人物 孔子的鬼
诸? 子路对日: 有之。 日 :祷尔于上 下神祗 。”子日 :丘之 ” “ 诔 ‘ 。 “ 祷久矣。” 对于学生的提议 , 子并没有 急于 否定 , 孔 只是淡淡 地 问道 :有诸? 在得 到肯定的回答 以后 , “ ” 孔子才意 味深长地告 诉 学生 :丘 之祷 久矣 ” 言下之意 是既 然“ 之” 那 为何 我 “ 之 “ , 有 , 祷 久矣” 却不见鬼神之功? , 可见 , 鬼神 究竟之有无 , 人们还 有欠思 考。孔子不动声色地表明 了自己对鬼神是 否存 在的怀疑精 神。
福建 福 州 300 ) 501
要 】孔子 对鬼神 的怀疑精神是 宝贵而理性 的 , (论语・ < 述而) ,同时也不忘 引导人们从虚 无的精 神领域转到 )
现实的人生。 说 苑・ < 辨物) 中记载 , 子贡问 :死人有知无知也? “ ” 孔子 日:吾欲 言死者 有知也 , “ 恐孝 子顺孙 妨生以送死 也 : 欲言 无知 , 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 赐欲 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 , 死后 自 知之 , 犹未晚也。 孝子贤孙们 忙于 “ 死” 竟有“ ” 送 , 妨生” 之误 , 可 见孔 子以“ 人事 ” 为重的务实态度。因此在( 雍也> 孔 子提出 中, 了对 “ ” 智 的见解 , 务 民之义 , 即“ 敬鬼神而远之 ”知道应该 知道 , 且 能够知道 的事 , 做应 该做 的事 , 要做 能够让 人民享受到 实惠 的有 益之事 , 又要尊敬鬼神并离它们远远的 , 才是真正 的智者 。 为什 么要远 离 , 那就是不要因为鬼神之事而“ 妨生” 可以说 , 。 孔 子不愧是 中国传统 文化中倡 导“ 重人 生, 重经世” 的人文精神 的 先驱。 鬼神不可信 ,更不可将 人生消磨在虚 无的神鬼之事上 , 那 么对鬼神的祭祀似乎就于 “ 人事 ” 相互 矛盾 , 该如何 解决这个 应 问题 呢? 子的办 法是重新赋 予祭祀的内涵。 孔 在孔子看来 , 人们 对鬼神的祭祀应该是基于对祖先德行 的崇尚, 从而通 过一系列 祭祀活动来 表达后 人的敬仰与 虔诚 ,并 以此来规范 自己的行 为, 完善 自身的德行 , 学做像祖先一样 的圣贤之人 。这样 , 原本 是宗教信仰 的鬼神 崇拜 被引导到 对先贤圣者 的崇敬 , 虽疏食 “ 莱羹 , 瓜祭 , 必齐如 也” < ( 乡党 ) , )鬼神的祭祀 被赋予 了深厚 的 人文意义。 因此 , 孔子说 :祭如在 , 神如神在” “ “ 祭 ,吾不与祭 , 如 不祭 ”< 佾) ,非其 鬼而祭之 , 也”< (八 )“ 谄 ( 为政 ) , )反对是 鬼就 祭祀, 而应该祭 祀 自己该 祭祀 的鬼 , 祭祀不该 祭祀的鬼就 是在 谄媚 。在这里祭祀不再是形式上的规范 , 更重要 的是祭祀 的内 在意义 以及对祖 先 的尊 崇 , 在这里鬼 神本体 已退 居次要 , 为 成 个精 神内核 的外在形式 , 人们通过这种形式来寻求精神 的支 柱, 从而 塑造 自身的品行、 确立人生的意义和追求。事 实上 , 这 也是孔 子实现其政治主张和道德理想的手段 , 为执政者 更要 作 在百姓 需要 引导的时候 , 以身作则 , 引起百姓 的共呜 , 才会赢 得 爱 戴与 忠诚 , 谓 “ 所 慎终追远 , 民德 归厚 矣” 。如 果“ 失诸刑 与 德 ”就 会导致 灾祸 , , 因此 为政者最首 要的就是 “ 刑与德 ” 这 正 , 样 才会 “ 神感之” 为国家和百姓带来福祉。 鬼 , 孔 子对传 统鬼神观的内涵及象征意义作 了新的诠释 , 鬼 赋 神 以浓厚的人 文意义 , 而达到教化 百姓 , 现仁 政德治 的王 从 实 道秩序 。可以说 ,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 家文化冷却 了殷人对鬼 神 的强烈崇拜 , 以理性 的人 文精神打破 了神权至上 的笼罩 , 为传 统文化创造 出辉煌的中古文化奠定 了坚实 的人文基础。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鬼神观念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鬼神观念摘要:《论语》中所述的孔子哲学思想中,涉及鬼神观念的内容并不多,因此后人对孔子如何看待鬼神上一直存有争议。
本文从《论语》中提到的有关鬼神的内容入手,结合周代礼仪制度、孔子的政治、哲学、教育思想,论证孔子对鬼神是否存在的中立态度。
关键词:《论语》;孔子;鬼神观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及极其灿烂的一个时期,百家流派争相出现。
作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儒学,其创始人孔子的鬼神观念一直为后人所不解。
有的人根据“子不语:怪、力、乱、神”推断孔子是不相信有鬼神的,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孔子的政治理想、行为观念来看,孔子对于鬼神保持存疑、中立的态度。
一、孔子崇尚的“周礼”“周礼”即西周的礼乐制度,西周礼制是第一次归纳、整理自上古以来政治制度,并形成独立、完整的典章体系。
礼乐制度与“宗法制”相辅相成,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
对于不合礼制之处,孔子给予无情的批判。
在政治上,孔子提倡以“仁”治国,以礼教化万民。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礼仪制度的更改并无异议,但后世更改一定要有度,以“周礼”为基准,其基本性质不能改变。
对于周礼中的“鬼神”,有人认为,“礼仪制度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这一说法以商代“政教一体”为依据,国主即是大巫,巫通过占卜预测吉凶以便控制百姓,用“礼仪能过讨好鬼神”来拉拢人心二、孔子眼中的“鬼神”1.《论语·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这里的“神”指神灵,孔子的意思是,不论祭祀祖先还是祭祀神灵,都要诚心诚意,倘若(必要之人)不亲自参加祭祀,还不如不搞形式主义。
这主要体现了孔子主张祭祀要“心诚”。
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一〉疑天命 所谓疑天命,就是对天命存疑。周人 尊礼尚文。据甲骨文记载,尊天事鬼是殷 代的主导思想,殷代甲骨上所刻的内容主 要是殷商玉朝统治者有关祭祀、征伐、五 事、天时、年成、持猎等方面的占卡记录,也 就是说这些大事都要扣问上帝。《礼记· 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先鬼而 后礼,先罚而后赏。”据《史记·殷本纪 》载= 纣王的大臣祖伊劝谏纣王说 z “天既记我殷 命,假人元龟,无敢知吉,非先玉不相我后 人,维玉淫虐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安食, 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不欲丧,
日‘天蜀不降戚,大命胡不至少? 今主其奈何?”纣回 z “我生不有命在天
乎!”意思是“上天已经断绝了我们殷国的 寿运了。不管是能知天吉凶的人预测,还 是用大龟占卡,都没有一点好征兆。我想 并非是先王不帮助我们后人,而是大王您 荒淫暴虐,以致自绝于天,所以上天才抛弃 我们,使我们不得安食,而您既不揣度了解 天意,又不遵循常法。如今我国的民众没 有不希望殷国早早灭亡的,他们说 z ‘上天 为什么还不显示你的威灵?灭纣的命令为 什么还不到来?’大玉您如今想怎么办呢?” 纣说=“我生下来做国君,不就是奉受天 命吗?”
黎千驹 z 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尚书·泰誓上》周武王日 z “今商王受,弗 敬上天,降灾下民……皇天震怒,命我文 考,肃将天戚,大勋未集……天佑下民,作 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 惟钧。予小子凤夜氓惧,受命文考,类于上 帝,直于家土,以尔有众,底天之罚。天矜 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尔尚粥予一 人,永清四海,时哉弗可失!”意思是现在商 王纣不尊敬上天,降祸灾给下民……皇天 动了怒,命令我的父亲文王严肃进行上天 的惩罚,可惜大功没有完成……上天帮助 下民,为人民建立君主和师长,因为他们能 够辅助上帝,爱护和安定天下……商纣的 罪恶,象穿物的串于已经穿满了,上天命令 我讨伐他 p 我如果不顺从上天,我的罪恶就 会跟商纣相等。我小子早夜敬慎忧惧。在 文王庙接受了伐商的命令,我又祭告上帝, 祭祀大社,于是率领你们众位,进行上天的 惩罚。上天怜闵人民,人民的愿望,上天一 定会依从的。你们辅助我吧!要使四海之 内永远清明。时机啊,不可失去呀!”
孔子的鬼神观
孔子的鬼神观孔子的鬼神观是什么呢?关于“鬼神”一词,若分开使用,则“鬼”为“人所归”,亦即“人死为鬼”;“神”则泛指神明,如孔子所云:“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
”(国语·鲁语)可见山川有灵,守山川者可称为神,推而至于有“百神”之说。
在《论语》中,“鬼”与“鬼神”并未严格区分,用以泛指包括祖先在内的的神明界。
首先要肯定的是:孔子从未怀疑鬼神的存在。
孔子对大禹没有任何批评,而第一项理由就是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泰伯)。
在此,显然可见的是:鬼神是指祖先,并且孔子若是怀疑鬼神的存在,则这句话毫无意义可言。
其次,孔子批评某些人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其鬼而祭之,非谄也”。
在此并未怀疑鬼神的存在。
至于“敬鬼神而远之”(雍也)一语,则是回答“樊迟问知”的,既然对鬼神要“敬”,又怎么会质疑其存在呢?至于他回答子路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语,更未涉及对鬼神的怀疑了。
至于“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一语,则是强调孔子不谈论这四项题材。
他不谈论的,并不代表“不存在”的,而是代表不合常态或者不易作合理说明的。
关于孔子的鬼神观,在《论语》之外倒是有些材料可以参考。
《礼记·祭义》的一段记载最为完整。
其文如下:“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谓。
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者也,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蓄也。
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
百众以畏,万民以服。
’”由这段文字看来,人死为鬼,身躯归于野土,没有什么作用可言;但是,人还有某种“气”,在死后仍可显示某种作用,或者说,仍可使活人感应其“昭明”(光景),“焄蒿”(气味)与“凄怆”(伤感)。
这三种感应究竟是死者的神或气所产生的,还是活者的'心灵能力所引发的,则并未说明。
不过,重要的是,“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依此可以推行教化,让百姓“畏服”,遵守某些行为规范,藉以安定人间秩序。
孔子鬼神观念二重性矛盾的宗教心理分析
孔子鬼神观念二重性矛盾的宗教心理分析作者:张文君来源:《西部学刊》2014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从宗教心理的发生学角度入手结合哲学逻辑思维探析孔子鬼神观念二重性的形成。
孔子心中的鬼神观念,乃是灵魂不朽信念的写照,是先民祖先崇拜的延续;“鬼神”对于孔子来讲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作为先验的不可知事物存在,另一方面是孝亲观念推行的必然结果。
由此而来孔子的态度也有二重性,一是“敬而远之”,一是“敬之而不渎”。
关键词:论语;孔子;鬼神B222.2《论语》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历史文献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历史上对此书的注解更是数不胜数,对孔子的宗教思想的分析也是各有不同。
目前学界对孔子的宗教观念的论述都倾向于哲学意义上的论证,有的人由“敬鬼神而远之”[1]95注解孔子的唯物观,有的人据“祭如在,祭神如神在”[1]64论证孔子的唯心观。
破解孔子鬼神观念的二重性,对于理解孔子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原典《论语》为依据,结合名家注疏,重点分析孔子鬼神观念的认知特征。
一、“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原因分析《论语·述而》中孔子主要论述德、信、君子等一些儒家基本理念,但在其中,孔子在无弟子询问的情况下说了一句“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一句历来被各方大家拿来重点地分析孔子的宗教观。
朱熹在批注此句时强调孔子的认识论标准:“子不语怪,力,乱,神。
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
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
”谢氏曰:“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
”[1]95显然,朱子将词句的重点放在了孔子的认知标准上,至于夫子不论鬼神的真正原因他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但是,不可避免地我们必然面临一个实质的问题即“子不语”的由来。
从常识推断,既然此句存在,那么就表示孔子承认“怪力乱神”的现实存在或者至少是概念的认知。
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论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明,作元后 ,元后作 民父母 。 (尚书 ・ ” 《 泰誓上》 “ ) 天佑 下 民 ,作之 君 ,作之 师 ,惟 其 克相上 帝 ,宠 绥 四方 。 ” (尚书 ・ 誓J》 “ 《 泰 二 ) 天子”所要做 的就是 “ 民父母 ” 作 、
“ 相 上帝 ” 克 ,因 为 “ 矜 于 民 , 民之 所 欲 ,天 必 从 之 ” 天 (尚 书 ・ 誓 》 。 “ 子 ” 当顺 从 “ ” 《 泰 匕) 天 天 ,以 “ ” 的 意 天 志 为意 志 。 “ ”是 爱 护 民众 的 , “ 子 ”亦要 爱 护 民众 。 天 天
21年 8 00 月
安 康 学 院学 报
J u n o k n ie s or ̄ f An a gUn v r
Aug2 0 .01 V0. 122 No 4
第2 2卷第 4期
论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蔡 瑞 雪
(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 西安 7 0 6 ) 10 2
、
孔子对 “ 天” 的理解
孔 子对 “ ”的 理解 与 其 所处 时代 的思 想 背 景 有 着 密 天
“ ”以民众 的意志作 为赏罚的根据 ,人 民要求 的事 “ 天 天”
切的联系。三代以来 , “ ”的涵义是在不断变化的 ,尽 天 管这种变化很微妙。夏代文献不足 ,但从 《 墨子 ・ 兼爱下》 所引的 《 尚书》 古佚文 《 禹誓》 来看 ,夏代 已经产生了至 上神 的观念… 。殷代惯用 “ 、 “ 帝” 上帝 ”来指称至上神 。 殷人观念中的至上神 “ 帝”是能呼风唤雨 ,掌管人间一 切
敬 地 祈祷 贞 问 ,通 过 大 量 的 祭 祀 来 取 悦 。而 周 人 的 “ ” 天 是有 道 德原则 的 : “ 皇天 无 亲 ,惟 德 是 辅 。 (尚 书 ・ 仲 ” 《 蔡
孔子宗教伦理思想中的鬼神、天命及道德-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孔子宗教伦理思想中的鬼神、天命及道德-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丘(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在传统中国有着巨大影响,有至圣先师、文宣之称。
在以仁为核心的孔子思想体系中,其宗教伦理思想是颇有特色的: 孔子一方面肯定了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化宗教为道德以教化百姓。
一肯定鬼神的存在鬼神是否存在? 这是研究孔子宗教伦理思想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先秦原始崇拜时期,彻底的无神论是非常罕见的,上至国君下至民众,对鬼神、先祖的祭拜都非常重视,孔子也不例外。
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6( 《论语学而》)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 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13( 《论语为政》)子之所慎: 齐,战,疾[1]69。
( 《论语述而》)孔子的学生曾子说: 谨慎地以礼对待父母的,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了。
如果孔子是彻底无神论的话,他的学生很难强调慎终追远,可以说,孔子对先祖的祭祀是非常重视的,所谓孝道就是生、死皆事之以礼。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 不要违背礼节。
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便告诉他说: 孟孙向我问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道: 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 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 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因此,孔子所小心慎重的事有三样: 斋戒,战争,疾病。
这里的齐同斋,古代于祭祀之前一定先要做一番身心的整洁工作,这便叫做斋或者斋戒。
孔子甚至齐,必有明衣,布。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1]101( 《论语乡党》) 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对当时流行的祭祀之礼的极端重视,并且希望通过对先祖、鬼神、上天的祭祀来教化民众,使民风醇厚。
如果以上还不能证明孔子肯定鬼神的存在的话,那么下面两段话则明显表示孔子对鬼神存在的肯定了:子曰: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孔子对鬼神持什么态度
孔子对“鬼神”持什么态度?《论语》感悟(一四四)文/王营原文: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
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
《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
’”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7.21 孔子从不谈论怪异、暴力、叛乱、鬼神。
7.35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
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
《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
’”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感悟:这两章阐明了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
孔子平时很少谈论四个方面的话题,即怪异、暴力、叛乱、鬼神。
怪异之事,或者是道听途说而来,或者是以讹传讹,没有事实依据,谈论这样的事毫无意义;暴力和叛乱,有违仁义道德的标准,孔子对此深恶痛绝,不值得谈论;至于鬼神,孔子虽然信其有,但是他没有亲见,根本也没有人见过,他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故而也很少谈论。
孔子的“四不语”,说明他作为一名教师,尊重客观事实,治学态度严谨。
有人以此章为证据,说孔子是一个“无神论”者,这样的结论似乎值得推敲。
孔子不谈论鬼神,并非不相信鬼神,第35章记载的这件事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孔子患了重病,子路为他向鬼神祈祷,孔子对此举并不反对,而且说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这说明他还是相信鬼神的,但祈祷后病情并未见好转,表明他对鬼神抱有怀疑的态度。
对于持有怀疑的态度的事情不谈论,进一步证明了孔子治学态度的严谨。
据李泽厚先生的研究表明,中国远古神话远不如西方丰富多彩,至少与孔子和后世儒家学者有意删改,不谈、不录和予以理性化解释有关。
孔子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做一名合格教师仍有启发意义。
教师对于自己不知道、不了解的事情,不可妄下结论,尤其是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必须保证准确无误。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广泛地占有材料,尊重事实,尊重真理,不可凭自己的主观臆断,信口开河,向学讲授一些是是而非的内容。
同时,要以自己对待教学工作的严谨态度影响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精神和科学素养。
孔子的鬼神观及其对待宗教迷信的态度
收稿日期:2013-11-14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研究项目 安徽家训文献整理与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㊂ 作者简介:1.付峰(1977-),男,安徽淮北人,安徽省矿业机电装备公司政工师,研究方向:政治思想㊂2.傅坤(1976-),女,安徽淮北人,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㊁安徽淮北煤电职业技师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㊁思想政治教育㊂第13卷 第1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 l .13N o .12014年2月J O U R N A LO F HU A I B E IP R O F E S S I O N A L A N DT E C HN I C A LC O L L E G EF e b .2014孔子的鬼神观及其对待宗教迷信的态度付 峰,傅 坤(1.安徽省矿业机电装备公司,安徽淮北 235000;2.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摘要:‘论语“中孔子关于鬼神的言论非常矛盾,这导致学界对孔子宗教思想的看法很不一致㊂全面而辩证地研究孔子的鬼神观,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孔子的宗教迷信思想,进而为研究儒家思想在当时及对后世的影响提供新的思路㊂关键词:孔子;鬼神观;宗教观;中庸中图分类号:B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4)01-0043-02 一㊁孔子宗教观产生的背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在宗教迷信占统治地位的商周时期,朴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也逐渐向前发展㊂在百家争鸣中,出现了种种社会政治问题的主张㊂ 各阶级各阶层都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家和代言人,来表达本阶级本阶层的政治主张的愿望㊂ [1]145其中有不少人是专门从事政治和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他们想利用宗教迷信作为推行自己主张的手段,同时也出现了种种维护宗教迷信的神学㊂在 诸子百家 中,有些御用名士,实际上是扮演了神学家的角色,为了维护当时的统治制度,他们把社会制度的种种规定都说成 本于天 本于鬼神之所欲 ㊂他们从鬼神迷信中引申出礼乐制度,使礼乐制度具有神圣不可改变的性质,以利其推行㊂‘礼记㊃礼运“里有一段以孔子名义出现的话,孔子曰: 夫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㊂ 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效)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昏(婚)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㊂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㊂ 这里把礼和天地鬼神的宗教仪式联系起来,具体地说,想通过祭祀上帝鬼神的宗教活动来达到明确君臣㊁父子㊁兄弟㊁上下㊁夫妇等伦常的目的㊂当时非常强调祭祀在贯彻社会制度中的作用, 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㊂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也㊂ 这种主张认为,通过祭祀天地祖庙山川的宗教迷信活动可以修仁义,正法则,复周礼㊂他们认为统治者应重视祭祀,把祭祀看做是 治人之道 , 治国之本 ㊂‘礼记㊃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 故曰,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㊂ 在‘礼运“里,他们还极力主张事鬼神上帝 皆从其朔 ,即要按古礼进行祭祀,这实际上是想恢复古代政教合一的制度㊂商周的宗教迷信是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㊂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并发展了商奴隶主贵族的宗教思想,使祭天祀祖㊁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更加系统化㊁理论化㊂[2]6周王朝的宗教制度对于好古的孔子而言,是最完美的,即所谓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㊃八佾“)㊂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礼制随着奴隶制渐趋解体而日趋崩坏,这也同时成为社会变革的标志㊂克己复礼 虽是孔子的既定目标,但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现实,他的思想也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从而导致其宗教观的矛盾㊂二㊁矛盾的鬼神观‘论语“一书五次谈鬼㊁十七次讲神㊂综合起来分析,孔子的鬼神观是矛盾的,表现在其对鬼神是否存在的疑问以及主张人事优先于鬼神的思想㊂例如, 子不语怪㊁力㊁乱㊁神 (‘论语㊃述而“) 季路问事鬼神㊂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㊂ 曰: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㊃先进“)但是孔子从实用的观点来考察宗教迷信时,则认为宗教迷信对推广和贯彻其仁孝道德观和复周礼的主张,大有可利用之处,所以给宗教迷信增添加了许多东西,特别是在祭礼的复古和重丧方面㊂关于祭礼活动,孔子继承并发展了上古对鬼神的崇拜敬仰态度㊂ 对死去祖先的灵魂(祖灵㊁鬼魂)的崇拜乃是一切宗教的出发点,祖先崇拜乃是一切宗教的基础㊂ [3]494祭思敬㊂ (‘论语㊃子张“)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㊂ (‘论语㊃八佾“)孔子教诲人们对于鬼神要有敬畏心态㊂ 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如礼不足而敬有余也㊂ (‘礼记㊃檀弓“)因此,要 敬鬼神而远之 ㊂(‘论语㊃雍也“)显然,孔子强调祭祀者内心的诚意比祭祀的祭品更为重要,注重祭祀者恭谨心,恭谨心可以促进敦厚民风的形成,也是中国早期的神察内心宗教思想的反应㊂ 子所重民,食㊁丧㊁祭㊂(‘论语㊃尧曰“) 子之所慎,斋㊁战㊁疾㊂ (‘论语㊃述而“)孔子平常所慎重对待而不敢忽视的是祭祀前的准备(斋)㊁战争和疾病,他在政治上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人民的养生㊃34㊃(食)㊁送死(丧)和祭祀㊂从某种角度上分析孔子对鬼神的祭祀及祭祀前后的实践行为,可以体会到生产力不发达情况下的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㊂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当时,孔子赞成在鬼神的祭奠上使用明器作为随葬品㊂ 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㊂备物而不可用也㊂哀哉,死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㊂其曰明器,神明之也㊂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㊂孔子谓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㊂ (‘礼记㊃檀弓下“)为减少对财富的浪费,孔子主张随葬品要用不能实用的明器㊂[4]201但同时在祭祀礼节中,绝不会因为物质条件而废弃礼,因此有 尔爱其羊,吾爱其礼 的论断㊂孔子对鬼神的暧昧态度与折中做法,是受到了春秋时期物质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冲击下产生的㊂孔子对鬼神的宗教观对其后儒家的影响是产生了不同的流派,一派是注重祭祀宗教仪式㊁注重形式礼的发展,另一流派注重祭祀者内心的恭敬㊁注重礼的精神的传承㊂三㊁宗教观矛盾的原因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山祖师,提出了忠信仁义孝悌和复周礼的观点与主张,但是在利用宗教迷信来贯彻这些主张方面,并没有多少作为㊂因为孔子的宗教观存在着互相矛盾的方面:一方面认为宗教迷信在推行自己的主张上有可利用的地方;另一方面又认为鬼神是否存在,是值得怀疑的;因此在其言论中没有积极宣传有神论和鬼神迷信事例㊂‘左传“里尚有这样的说法, 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㊂ 这话不仅显示鬼神有亲疏贵贱的区别,而且还显示出,鬼神只是属于高级的,只是属于当权的贵族的㊂换言之,即被认为只有贵族死了才能为鬼为神,因此鬼神不会接受异族贱类的人的祭奠㊂因此子曰: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㊂ (‘论语㊃为政“)这样说来,由于只有贵族死了才能为鬼为神,所以孔子只是叫贵族后裔能够 慎终追远 ,促使被奴役者趋向厚道就是;至于被奴役者方面,他们只是 持手而食 的㊂由于待遇坏,不可能为鬼为神;又由于他们是被奴役者,自也 不得立宗庙 ;即使给予他们以鬼神的恫吓,也是徒劳㊂因此,孔子也就认定:只有对有鬼神的贵族者们加强他们的后裔的 慎终追远 的行动,注重对祭祀等礼的精神的弘扬㊂[5]106如此说来,孔子对鬼神问题,好像是很淡漠似的㊂然而值得怀疑的是:他为什么又重视对鬼神的祭祀呢?原因在于当时社会基础已经动摇,只是谈鬼神,已无法维系一般人的信任,倒不如从对鬼神的实际行为上着手,如服丧三年㊁祭葬以礼,等等㊂这样,一则可以从 慎终追远 中督促奴隶们趋向厚道而不怀叛意;二则,可以把宗族中的纵的关系就此可以维系住㊂孔子不谈鬼神,比谈的尤有过之无不及㊂孔子生于鲁,鲁是保存周礼较多的地方㊂孔子看到列国礼崩乐坏的情况,以恢复文武周公之道为己任,极力批判违反古礼的事,并要求社会按周礼行事,在宗教祭礼方面,孔子也是这样要求的㊂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 女弗能救与? (‘论语㊃八佾“)孔子认为季氏非国君而旅祭泰山,是悖于古礼的僭越行为㊂再如,孔子表彰夏禹重视祭祀的作为,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㊂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㊂ (‘论语㊃泰伯“)这是教人在祭祀上要像夏禹那样,宁愿节俭自己的饮食,也要拿出丰盛的供物祭祀鬼神,自己平时的衣服可以穿得差些,也要添置一套华美的祭服㊂孔子重祭是和其重孝的道德观联系在一起的, 孟懿子问孝㊂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㊂ (‘论语㊃为政“)在丧事方面,孔子坚持要服三年之丧,反对宰我提出的期年之丧㊂孔子说: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㊂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㊂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㊂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也㊂ (‘论语㊃阳货“)孔子如此重视丧葬礼,还有其认识上的原因和目的㊂孔子认为在尔虞我诈的人情世故中,只有在亲人的丧事中,才会表现出人的真情㊁本性,因此可以通过丧事来陶冶人性㊂ 曾子曰,我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㊂ (‘论语㊃子张“)所谓 自致 是指人性的自然表现㊂孔子维护宗教迷信的言行是为了维护处于动荡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㊂春秋以后,大小宗族间长期的兼并战争,破坏着原来的经济基础,宗族血缘观念也淡薄了㊂孔子认为祭祀活动㊁丧葬礼等宗教迷信在维护原来的经济基础㊁安定社会和加强血缘宗族观念方面可以起一定的作用,并且可以和他所提倡的孝悌仁义和复礼主张结合起来㊂四㊁结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㊂ (‘论语㊃雍也“)北宋的程颐对之加以解释说: 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㊂中者,天下之正道㊂庸者,天下之正理㊂ (‘遗书“卷七)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㊂孔子不是激进的有神论者,他在宗教观上也表现为 中庸 ㊂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宗教观并不占重要地位,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是半信半疑的,但他认为事神祭鬼是古代传下来的礼乐制度的构成部分,是实现其复礼的主张所不可少的东西,因此采取维护的态度㊂由于孔子的宗教观中对于鬼神抱有信与疑的矛盾,因此,孔子的门徒在复杂的社会条件下,有的发展其 信 的一端,成为极端的宗教迷信的鼓吹者;有的则发展其 疑 的一端,成为宗教迷信的反对者㊂前者表现在‘礼记“中的宗教思想和对古代祭祀制度的整理,以及孟子的天命迷信和后来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学说;后者是以荀子为代表的无神论和反对迷信鬼神的思想㊂参考文献:[1]徐高祉.中国古代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陈来.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5]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责任编辑:张彩云㊃44㊃付峰,傅坤/孔子的鬼神观及其对待宗教迷信的态度。
聊聊道教那些事(7):儒家对鬼神的态度
聊聊道教那些事(7):儒家对⿁神的态度在先秦的诸⼦百家中,儒家最缺乏个性。
儒家主要以承传周王朝官⽅的思想学术与意识形态为⼰任,从不标榜⾃⼰开创了什么,对标新⽴异甚是忌讳。
周朝官⽅对⿁神的态度,基本等于儒家对⿁神的态度。
孔⼦对⿁神持怀疑主义态度,既不否认⿁神的存在,主张敬⿁神,重祭祀;但同时⼜不肯定⿁神的存在,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孔⼦不否认⿁神存在,主要基于实⽤主义的考虑,⼤致有三个⽅⾯的原因。
⼀个原因,可以借⿁神⾏教化,可以让⼈民有所敬畏,从⽽移风易俗,醇厚民风。
所谓⿁神之德盛,“合⿁与神,教之⾄也”。
第⼆个原因是,六合之外⾮⼈的思维所能理解,孔⼦本着谨慎的原则,宁信其有,不信其⽆。
第三,孔⼦认为⿁神为⼈情所需,否认⿁神有逆于⼈情;他虽⾃⼰不向⿁神祈福,但不公开反对别⼈向⿁神祈福。
彻底否定⿁神世界的存在,对⼈类⽽⾔是⼀件残酷的事情,⼈类需要梦、需要希望,⿁神世界的存在,对永远摆脱不掉死亡恐惧的⼈类⽽⾔,就是最后的梦与希望。
有⼀回孔⼦病了,⼦路请求为他祈祷。
孔⼦故意逗他,说:“有什么道理吗?”⼦路说,《诔》⽂上讲:“向天神地祇祷告,反思⾃⼰的过错,就能得到神灵的保佑。
”孔⼦看着⼦路认真的神情,跟他开玩笑说:“如果这样的话,那我很久以前就开始祈祷了。
”孔⼦不肯定⿁神的存在,很少谈论⿁神之事,也有三个⽅⾯的考量。
其⼀,担⼼导致迷信盛⾏,让⼈丧失理性与常识。
神棍们狂热起来,连⾃⼰都感到害怕,他们不认⼈,不讲理,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都敢理直⽓壮去⼲。
其⼆,⿁神之事缥缈难以确定,孔⼦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只能模棱两可⽽谨慎⾔说。
凡是⾔之凿凿给你描述⿁神世界的⼈,如果不是想借⿁神之事救世的宗教家,不是⽂学家与艺术家,那么多半就是骗⼦,或者傻⼦。
其三,不愿诱⼈热⼼于荒诞的⿁神之事,⽽忽略了现世的⼈事;他认为只有尽⼈事,才能尽⿁神之事。
有⼀次,⼦路问孔⼦如何侍奉⿁神,孔⼦答:“未能事⼈,焉能事⿁?”⼦路⼜问死后的事,孔⼦回答:“未知⽣,焉知死?”孔⼦对⿁神的暧昧态度,曾引起过⼦贡的疑惑,他要知道确切的答案,有⼀回他问孔⼦:“⼈死后到底会成为有⼈格的⿁呢?还是会彻底物化,根本就没有⿁?”孔⼦的回答很调⽪,他说:“吾欲⾔死之有知,将恐孝⼦顺孙妨⽣以送死;吾欲⾔死之⽆知,将恐不孝之⼦弃其亲⽽不葬。
圣人思道的光芒——论孔子天命鬼神观的进步意义的开题报告
圣人思道的光芒——论孔子天命鬼神观的进步意义的开题
报告
本文将探讨孔子天命鬼神观的进步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背景介绍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伦理学家,对于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
的思想体系中,鬼神观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这一观念与他的天命思想相辅相成,
构成了孔子独特的思想体系。
二、天命鬼神观的内涵
天命观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定的,而事物的发展也是符合天道的。
而鬼神观则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各种神灵,这些神灵能够对人类的生活和命运产
生影响。
而孔子将这两种观念结合起来,认为天命和鬼神共同作用,就构成了人类的
生命和命运。
三、孔子天命鬼神观的进步意义
1. 强调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虽然天命和鬼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孔子强调人类自
主选择和行动的重要性,强调人类的道德行为是需要自主选择的,这样可以推动人类
文明的发展。
2. 超越当时的神权思想:与当时其他的鬼神观念不同的是,孔子天命鬼神观的中心是
人类,而不是神权,这种思想对思想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 推动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孔子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需要遵循天道和神灵
的意愿,在人类社会内部也会有各种不同的力量,一些力量会阻碍社会和文明的发展,而一些力量则会促进它们的发展。
四、结论
孔子天命鬼神观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思想,它强调了人类自主性和责任感,超越
了当时的神权思想,推动了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对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
影响。
试析孔子的宗教观——以“天命”与“鬼神”为例
试析孔子的宗教观——以“天命”与“鬼神”为例摘要: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中国远古暨三代的发展过程中,曾占据重要位置。
然而到西周末期出现了礼崩乐坏,孔子顺应时代之变化,对以往的“宗教观”思想做了新的阐释,把人们从那种鬼神弥漫的世界中解放出来,构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世界,对“宗教观”初步完成了由外向内的转化。
关键词:三代;宗教观;孔子一、周朝的宗教背景周朝宗教信仰虽大体继夏殷而来,但周人对此有一种转化。
原因在于周人在“革掉”殷人的命(政权)后,并没有趾高气扬,沾沾自喜,而是有一种“忧患意识”。
《易·系辞上》的“《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便体现周人的这种忧患意识。
徐复观先生认为此种忧患意识与原始宗教动机的恐怖意识有所不同,忧患意识的形成乃是从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
忧患意识正是人类精神上开始有了人的自觉表现。
而这种自觉是殷商原始宗教所不能有的。
然而在周朝发展到春秋时,“郁郁乎文哉”的周朝制度渐失其效,出现了“周文疲惫”的现象。
随着周天子权力与地位日益衰落,宗教活动中心的人格神的天命,其权威性正走向坠落之路。
随着“天”地位的动摇,出现了“天道”与“人道”相分开的思维倾向,冲破了天命神学的思维模式,出现了人事与天命的分离。
随国季梁也在祭祀神祝之词中说:“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
”(《左传·隐公六年》)将人视为“神”的主宰,以为神降福于“圣王”的重要条件。
由此得出,西周末,人格神的天命既逐渐垮掉,于是过去信托在神身上的天命,自然变成命运之命,这意味着人格神的天正一天天趋向于淡薄。
也可以说宗教性的天,在人文精神激荡之下,演变成道德法则性的天。
二、孔子对三代宗教观的继承与改造周人创造的一套伦理体系虽遇到了极大困难,但也不可能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总会以其他形式发生影响。
处在春秋时代以礼为中心的人文精神的孔子,并非将宗教完全取消,而系将宗教也加以人文化,使其成为人文化的宗教。
孔子鬼神
孔子鬼神观念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周朝的统治已经走向分崩瓦解,而这个时期,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
这个时期的周代的礼乐制度崩溃,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
由于统治者的统治比较衰弱,因此这个时候的文化比较繁荣,人们的思想受到的约束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
于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局面。
各种思想流派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各种思想都得到了一定的传播。
思想斗争非常激烈,这些思想极大的扩展了人们的认识,使得人们对这个世界有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认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便是在这段时期产生的。
那么我们所认识的孔子相不相信鬼神呢?也许人们会产生疑问,宣扬仁政的孔子怎么会信鬼神?为此现代研究者在孔子是否认为有鬼神存在这一基本前提上,就发生了分歧。
多数研究者认为,孔子并不相信有鬼神存在,而他所提倡的祭祀只是为了神道设教而已;也有研究者认为,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是怀疑的,并对此抱有存而不论的态度;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孔子是相信有鬼神存在的,不但如此,其对鬼神的态度还是虔诚地信仰。
那么,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就通过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来简单的探究一下:《论语·乡党》中说孔子“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而且他还赞扬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论语-泰伯》。
这些都说明孔子对祭鬼神之事非常重视。
虽然重视并不能确凿地证明孔子相信有“鬼神”。
但至少相信有比相信没有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根据孔子坦荡的品格,我们可以想象,若孔子复生他也许会套用他曾说过的一句话来回答那些说他“执无鬼而学祭礼”的人:“无鬼而使为有鬼,吾谁欺。
欺天乎?”《论语雍也》: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这就是孔子的一种对鬼神的态度。
“敬而远之”就是说对鬼神报敬而远之的态度,并且孔子认为这是明智的。
“务民之义”可以看出孔子思想的转变,是由关注鬼神逐渐转变为关注人间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八佾》)
(二)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
(三)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
(四)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为政》)
(五)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雍也》)
(六)子曰: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禹吾无间然矣。
《泰伯》
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
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
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
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
先生说:“不是你当祭的鬼而祭他,这是你存心谄媚。
”
樊迟问什么是智。
孔子说:务必使百姓趋向于义,敬奉鬼神而远离他们,也就可说是智了。
”又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有仁德的人艰苦努力在前,获取在后,做到这些,也可说是仁了。
”
孔子说:“禹这个人,我找不到非议他的地方。
自己饮食菲薄,而对鬼神享祀丰洁;自己衣服蓝褛,而祭服华美;自己住房低湿,而尽力为民沟洫水道。
禹这个人呀,我找不到非议他的地方啊!
在《论语》中, 鬼神指的是祖先的亡灵。
鬼神的世界就是人间世界的延续。
孔子正是在重视人事的基础上重视鬼神, 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尊敬鬼神却又要远离它是为什么呢? 因为鬼神是无法真正接近的, 此其一; 其二, 过于专注于对鬼神的痴迷会使人脱离现实生活而走入玄想与迷信, 这是孔子所反对的。
但与鬼神保持距离的前提却不是对它的漠视而是尊敬, 因为“敬鬼神”就是敬祖先, 就是孝, 而且只有保持距离的尊敬才能真正成其为尊敬。
祭鬼神在孔子看来是非常庄重严肃的事情, 他指出“非其鬼而祭之, 谄也”
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是谄媚。
祭祀别人的祖先就可以被看成是谄媚, 正从侧面说明祭祀祖先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它是容不得任何马虎和怠慢的, 所以孔子说“祭神如神在”
孔子对鬼神的虔敬就主要体现在祭祀这一礼仪形式上。
考察祭祀活动的过程可以发现, 当家族成员面对亡灵的牌位行鞠躬叩首礼时, 牌位只是一个符号的能指形式, 其具体的所指是家族的祖先。
在祭祀人的心中真正占有地位, 能够引起人的情感寄托的并非鬼神而是当初活着的那个人。
于是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深意的现象, 孔子虽然不直接讨论鬼神是否存在, 却在祭祀礼仪中特别强调“神在”。
因为只有在承认
“神在”的前提下, 祭祀礼仪才能名实相副。
对于鬼神是否存在的问题, 孔子不是从思辨入手先讨论出鬼神的存在再来指导实践活动, 而是通过实践活动中人们心中确实有鬼神这一事实出发, 侧面补足鬼神的存在。
因为在孔子看来, 鬼神是否是客观实体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在人的精神领域里是否占有地位。
人信则鬼神在, 人不信则鬼神虽在犹如不在。
因此说, 孔子重视鬼神是因为他重视礼的内在实质, 而重视礼的实质是因为他希望当时混乱的世态人心重新获得一种秩序。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
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
《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
'”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为他祈祷,孔子对此举并不加以反对,而且说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
对于这段文字怎么理解?有人认为,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祷,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迷信天地神灵的人;也有人说,他已经向鬼神祈祷很久了,但病情却未见好转,表明他对鬼神抱有怀疑态度,说孔子认为自己平素言行并无过错,所以祈祷对他无所谓。
这两种观点,请读者自己去仔细品评。
一是要人不要依赖鬼神去求福避祸;另一方
面,就是说,不要去论证或批驳鬼神的不存在,
对鬼神有无的问题,应采取/尊礼尚施0的实用
主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