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简答题7

古代汉语简答题(九)及答案
古代汉语简答题(九)
1.汉字形体演变,经过了哪六个阶段?其中,哪些是古文字,哪些是今文字?
2.什么叫隶变?请简述隶变的利弊。
3.什么叫偏旁?什么叫形旁?分别举例说明。
4.许慎在《说文》中创立了多少个部首?《说文》中的部首,是以义定部的什么原则部首?辽代僧人行均在《龙龛手镜》中对部首作了改革,改为以形定部的什么原则部首,把部首定为多少个?明代梅膺祚的哪部著作,对传统部首作了改革,定为多少个部首?
5.利用楷书形旁推求下面字的本义范畴。
示例:醒:答案:醒形旁为“酉”,“醒”的本义与酒或酒坛有关。
(1)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举例说明什么是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
7.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是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还是繁简字?
(1)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孟子?陈仲子》)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大同》)
(3)姜氏欲之,焉辟(避)害?(《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4)姜氏何厌(餍)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5)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他)邑唯命。(《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6)大隧之外,其乐(乐)也氵曳氵曳。(《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7)今者王(拱)人五千正(征)土方。(甲骨文《征土方》)
(8)禽(擒)?壬申允兽(狩),禽只(获)六。(甲骨文《允狩》)
(9)子子孙孙,万年无强(疆)。(金文《虢季子白盘》)
(10)武王征商,隹(唯)甲子(朝)。(金文《利簋》)
(11)闻(昏)夙又(有)商。(金文《利簋》)
(12)易(赐)又(右)事(史

)利金。(金文《利簋》)
(13)用乍
(作)旜公宝彝。(金文《利簋》)
(14)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金文《虢季子白盘》)
(15)易穷(穷)则变。(《周易?包牺氏之王天下》)
(16)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至)!(《尚书?西伯戡黎》)
(17)韩厥俛(俯),定其右。(《左传?鞌之战》)
8.把下列句中的简体字找出来,并还原为繁体字。
(1)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左传?季梁谏追楚师》)
(3)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殽之战》)
(4)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晋灵公不君》)
(5)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左传?鞌之战》)
(6)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周易?包牺氏之王天下》)
(7)格人元龟,罔敢知吉。(《尚书?西伯戡黎》)
9.阅读古注文选《孟子?鱼我所欲也》,把其中有关本节所讲的古书用字找出来,并分别说明各是哪一种用字。
10.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古汉语新词增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1.分析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并说明其现在的意义。
(1)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2)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国语?王孙圉论楚宝》)
(3)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
(4)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5)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
(6)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7)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8)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国语?句践栖会稽》)
12.阅读古注文选《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把其中消亡了的词抄录下来。
13.指出下列词语中的联绵词,并从语音方面予以分类:
(1)窈窕(2)饥馑(3)狼狈(4)望洋(5)扶摇
(6)仓廪(7)踌躇(8)葡萄(9)倜傥(10)蒲服
14.分析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或词组,指出哪是词组,哪是复音词,并说明其在句中的意义。
(1)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2)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前出师表》)
(5)都城遇百雉,国


之害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6)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
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7)今公常从数骑,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史记?袁盎鼌错列传》)
15.阅读古注《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把其中的合成复音词抄录下来,并予以分类。
16.什么是词的本义?怎样考察词的本义?
17.词的新义和原义相比,词义演变有哪些规律?
18.辨析同义词有哪些方法?
19.我国传统训诂学在词义训释方面有哪些方法?
20.什么是实词活用?实词活用主要有哪些类型?
21.什么是名词作状语?什么是动词作状语?
22.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特殊动宾关系?
23.古代汉语副词有哪些类别?
24.古代汉语中的常用介词有哪些?
25.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有哪些?
26.古代汉语中有哪些常见的助词?
27.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28.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29.什么是合叙句?
30.古代汉语中有哪些较为特殊的语序?
古代汉语简答题(九)答案
1.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2.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隶变使汉字从复杂变为相对简易,从书写不便变为比较方便,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这是其利。
其弊是:隶变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由于它彻底改变了汉字的象形面貌,搞乱了某些字的形体,就使得“六书”在很多情况下无从说起,从而增加了汉字由形知音知义的难度。
3.对于合体字来说,可以拆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有意义的部分。这些各自独立有意义的部分叫做偏旁。如合体字“禧”字,为形声字,可以把它拆分为“示”和“喜”两部分,而“示”和“喜”是两个独立的字,各自都有意义,“示”和“喜”就是“禧”字的偏旁。
形声字中,表示意义的部分叫做形旁。如形声字“江”,是由“水”和“工”两个偏旁构成的。“水”字表示“江”字的意义,“工”字表示“江”字的声音,“水”字就是“江”字的形旁。
4.540 文字学 检字法 2 字汇 4
5.(1)福:形旁为“示”。“福”的本义与祭祀有关。
(2)妹:形旁为“女”。“妹”的本义与女人有关。
(3)梅:形旁为“木”。“梅”的本义与树木有关。
(4)璧:形旁为“玉”。“璧”的本义与玉石有关。
(5)资:形旁为“贝”。“资”的本义与钱财有关。
(6)请:形旁为“言”。“请”的本义与说话有关。
(7)造:形旁为“辵(chuò)”。“造”的本义与行走有关。
(8)注


形旁为“水”。“注”的本义与水有关。
(9)推:形旁为“手”。“推”的本义与手或手的动作有关。
(10)然:形旁
为“火”。“然”的本义与“火”有关。
(11)墓:形旁为“土”。“墓”的本义与土有关。
(12)强(qiánɡ):形旁为“弓”。“强”的本义与弓有关。
(13)慎:形旁为“心”。“慎”的本义与心理有关。
6.不同历史时期用来记录同一个词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古字和今字合称“古今字”。如“说”和“悦”,在表示“喜悦”的意义方面,“说”字先出现,是古字;“悦”字后出现,是今字。“说”和“悦”就是一对古今字。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叫做异体字。如“岳”和“岳”、“蹚”和“趟”,就是两组异体字。在古代书面语言中,有本字而不用,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或古音通假。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如《左传?季梁谏追楚师》:“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把“修饰”的“修”写成了表示干肉意义的“修”,“修”字就是“修”字的通假字。某个汉字简化后,未简化的字叫做繁体字,简化的字叫做简体字。繁体字和其简体字合称“繁简字”。如“体”字简化后写作“体”,“体”是繁体字,“体”是简体字。 “体”和“体”就是一组繁简字。
7.(1)(鹅):异体字
(2)矜(鳏):通假字
(3)辟(避):古今字
(4)厌(餍):通假字
(5)佗(他):异体字
(6)乐(乐):繁简字
(7)(拱)、正(征):古今字
(8)禽(擒)、兽(狩)、只(获):古今字
(9)强(疆):古今字
(10)隹(唯):古今字(朝):通假字
(11)闻(昏)、又(有):通假字
(12)易(赐):通假字又(右):古今字事(史):通假字
(13)乍(作):古今字
(14)(讯)、(以):古今字
(15)亯(享):异体字(眉):通假字
(16)(以):古今字(登):异体字又(佑):古今字
(17)罔(网):古今字佃(畋):通假字
(18)穷(穷):繁简字
(19)挚(至):通假字
(20)俛(俯):异体字
8.(1)启:启(2)惧:惧(3)从:从(4)台:台
(5)礼:礼(6)兽:兽(7)龟:龟
9.(1)“舍鱼”、“舍义”之“舍”:“舍”的古字。
(2)“不辟”、“辟患”之“辟”:“避”的古字。
(3)“蹴尔而与之”之“与”:“予”的假借字。
(4)“所识穷乏者得我”之“得”

:“
德”的假借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之“乡”:“向”的假借字。
10.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古汉语新词增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抽象名词、概
括性的词,尤其是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词大大增加。
(二)虚词基本都产生了,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文言虚词体系。
11.(1)谤:句中义:议论(指责)。现在义:诽谤(诬蔑)。
(2)币帛:句中义:礼物。现在义:货币和丝织物。
(3)文章:句中义:政策法令。现在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4)亲:句中义:父母。现在义: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双方。
(5)牢:句中义:养牲畜的圈。现在义:监狱。
(6)去:句中义:离开。现在义:到某处所去。
(7)宫:句中义:房屋(住宅)。现在义:人民文化或娱乐活动用的房屋名称。
(8)爪牙:句中义:武臣。现在义:走狗(帮凶)。
12.寡人对曰直怫然天子布衣冠跣(xiǎn)
殿士休祲(jìn)缟素谕
13.下面的词为联绵词:
(1)窈窕(4)望洋(5)扶摇(7)踌躇
(8)葡萄(9)倜傥(tìtǎnɡ)(10)蒲服
从语音方面予以分类:
(一)双声联绵词:(7)踌躇(9)倜傥(10)蒲服
(二)叠韵联绵词:(1)窈窕(4)望洋
(三)非双声叠韵联绵词:(5)扶摇(8)葡萄
14.(1)国家:复音词。句中义:国。
(2)驰骋:复音词。句中义:奔驰。
(3)规矩:词组。句中义:圆规和(画直角或方形的)曲尺。
(4)异同:复音词。句中义:异(不同)。
(5)都城:词组。句中义:大都之鄙之城。
(6)妻子:词组。句中义:妻子和儿女。
(7)缓急:复音词。句中义:急(急难)。
15.形貌城北徐公齐国美丽齐地宫妇
左右朝廷寡人门庭战胜
分类:(一)联合式:形貌美丽左右门庭
(二)偏正式:城北徐公齐国齐地宫妇朝廷寡人
(三)动补式:战胜
16.词的本义,是指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但是,由于文字产生前某词的原始意义已无从知道,所以,通常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所反映的并有史料证明的意义。
考察词的本义,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分析字形。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完全表意,可以直接从字形分析中得出本义。形声字的意符表示字的意义范畴,通过意符可以考察它的本义。
(二)找出文献材料来证明。只有被证明了的词义,其字形分析才是可靠的。例如:行,甲骨文像“十”字路口之形。本义是道路。《诗经?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又例如:顾,从“页

(xié)
”,其本义范畴与人头有关。《庄子?秋水》:“庄子持竿不顾。”“顾”的本义是回头看。
17.词的新义和原义相比,词义演变有四条规律:
(一)词义扩大。
(二)词义缩小。
(三)词义转移。

(四)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
18.辨析同义词有三种方法:互换法、对举法和察源法。
19.我国传统训诂学在词义训释方面的主要方法是形训、声训和义训。
20.在古代汉语里,每个实词一般属于一个固定的词类。某个词经常用作甲类词,但有时也能用作乙类词。这种由甲类临时灵活运用为乙类的词,叫做实词活用。如:《史记?屈原列传》:“(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其中的“短”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实词活用的主要类型有: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象声词用如动词,动词用如名词,形容词用如名词。
21.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面,对动词起修饰限制作用,叫做名词作状语。动词或动词词组用在动词谓语前面,对动词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状态、时间等,叫做动词作状语。
22.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动宾关系有如下几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对动用法、因动用法。
23.根据意义和用法,古代汉语副词可以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情态副词、己称副词、指代性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等类。
24.古代汉语中的常用介词有:于(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
25.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有:而、以、则、且、虽、虽然、然、然而、然则、与等。
26.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助词有:之、者、也、矣、乎、与(欤)、邪(耶)、哉、夫、耳、焉、盖、以等。
27.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三种表示方法:
(一)用虚词“者”、“也”相呼应表示。
(二)用副词表示。
(三)用判断词“是”表示。
28.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可以分为七种类型:
(一)“于”字句。
(二)“为”字句。
(三)“见”字句。
(四)“被”字句。
(五)“受”字句。
(六)能愿动词句。
(七)形容词句。
29.把并列关系中对应部分的词、词组或句子合并起来,放在同一位置上来叙述或描写的句子形式,就是合叙句。如李商隐《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就是“青女耐冷,霜里斗婵娟;素娥耐冷,月中斗婵娟”两个句子的合叙形式。
30.古代汉语中,较为特殊的语序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双宾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