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相关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相关阅读

苏东坡:将苟且活成快乐

人生因何不快乐,只因未学苏东坡!

其实,苏东坡也很不快乐,但他生性豁达大度,不拘小节,在生活的苟且里,他不放弃,不抱怨,更不消沉,他把痛苦熬煎成人生,超度成潇洒。所以,他将苟且活成了快乐。

苏东坡,名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既然为“仙”,那他那份风尘间的豁达就是俗人所难攀比的!

但,从苏轼到苏东坡,他的人生犹如过山车,起伏无定。一眨眼千山万水,一眨眼千差万别。所以,他的前半生就是苏轼,而后半生,则活脱脱地成为了洒脱旷达的苏东坡。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苏轼诞生于四川眉山,为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所咏唱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很用功。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门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于苏轼与苏辙兄弟。

宋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之地一路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此时,主考官乃文坛领袖欧阳修,副主考官为诗坛宿将梅尧臣。这期参加的考生有苏轼、苏辙、程颢、程颐、曾巩、张载、曾布、吕

惠卿、章惇、王韶等人。此届科考,人才济济,后来名家辈出,因此被世人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此次考试,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以见解独到、文采斐然而深得欧阳修赞赏,欲评为第一,但欧误以为此文为弟子曾巩所作,恐为人诟病,便让其屈居第二。当解封细看时,却是苏轼。欧阳修忙让苏轼把以往的文章也拿来过目,但见文如锦绣,见解超群,椽笔峥嵘,欧阳修不禁赞曰:“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由兹,“出人头地”一词就此诞生!

嘉祐六年(1061年),朝廷举行制科考试,此乃皇帝为直接选拔特优人才所置。制科考试设置五等。一等二等,要求太高,即是虚设。第三等实际就是最高等级。北宋建国百余年来,也仅有一人考过第三等。结果,苏轼考得第三等,苏辙考得第四等。宋仁宗不禁喜曰:“大宋何幸,得此奇才?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如此,苏轼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大宋朝野。在欧阳修的推崇下,苏轼名声大噪。每有新作,文动京师。其才气逐渐名播天下。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宰相王安石变法。欧阳修等人因与之政见不合,相继离京。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议论新法利弊,王安石震怒,让御史谢景弹劾苏轼过失,苏轼自请离京,被授以杭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任密州(山东诸城)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4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3月,任徐州

知州;元丰二年3月,调任湖州知州。苏轼在地方任职,革新除弊,兴修水利,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然而,苏轼的人生多舛即将到来,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往湖州知州。上任伊始,他即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未免感情用事,即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带点个人小情绪,于是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此话为新党所攻讦,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讥讽新政,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新党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又挑出所谓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迭起。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湖州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苏轼自料必死,曾意图自尽,几经挣扎,终未成举。

乌台诗案期间,苏轼心灰意冷,恐难保余生,遂写下绝命诗诀别弟弟苏辙: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欲置苏轼死地而后快,救援者活动也在朝野同步进行。救援者中,不但有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诸多元老纷纷上书,就连一些新党中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当时,王安石退休金陵,亦上书道:“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诸多努力下,这场诗案即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下狱凡一百零三日,险象环生,终有惊无恙。幸有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方躲过一劫。

苏轼死里逃生,带着新党泼出的满身污水和从高处跌落的理想,与一大家子二十余口来到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邑地官员监视。这一职务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乌台诗案后也已变得心灰意冷。他赴任后,心情郁结,曾多次到城外的赤壁山游览散心,逸兴吟哦之际,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后人称之为“东坡赤壁”。公务之余,他还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以种田帮补生计,并建起了东坡雪堂。“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来拜访的朋友更是络绎不绝,有道士杨世昌、同乡巢谷、诗僧参寥、画家米芾、琴师崔闲、开酒坊的潘丙、卖草药的郭遘……从此,黄州成为苏轼生命的终点,又成了苏东坡生命的起点。

苏东坡就这样在黄州过起神仙般的小日子: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东坡回归田园,在劳动之余,心情也变得愉悦开朗起来。一日,苏东坡与数友相约出游,不料天降骤雨,众人纷纷疾步避雨,惟其一人独自雨中拄杖而行,怡然自得。

过后,苏东坡填词《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流传千古的《定风波》就此而来。由“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可知,苏轼已潇洒涅槃成了苏东坡。在这里,至今还流传着一道以苏东坡命名的菜,谓之“东坡肉”,最终成为了鄂东地区筵席饮宴中的一道名吃。

苏轼终于蝶变成了苏东坡,他在地方任上成绩颇佳,并写下了大量的名作。

在江州(今江西九江),苏东坡留下了《初入庐山》等近三十篇诗章和数篇游记。其中尤以《题西林壁》最为耐人寻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