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信息网络分析与建模
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犯罪行为
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犯罪行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分析已成为现代犯罪调查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
通过综合分析大量数据,包括社交媒体活动、交易记录、电话通话、电子邮件等,警方可以揭示犯罪者的活动模式、行踪和行为习惯,从而追踪他们犯罪的动机和手段。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发现犯罪行为,并介绍一些相关的案例和技术。
1. 数据收集与整合大数据分析的第一步是数据收集与整合。
收集数据的来源可以包括社交媒体平台、交易记录、电话通话、电子邮件、GPS追踪等多种途径。
警方可以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来收集这些数据,例如网络爬虫、计算机程序等。
这些数据来自不同的源头,格式也不尽相同,需要整合成可供分析的数据集。
警方可以使用数据整合软件来完成这个过程,例如Alteryx、Talend等。
2.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在收集并整合数据后,接下来的步骤是数据清洗与预处理。
数据清洗是指从数据集中删除不必要的数据,并纠正其中可能的错误和噪声。
预处理是指将数据转换为可供分析的形式。
例如,对于文本数据,预处理通常包括分词、去除停用词、转换为数字向量等过程,以便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文本分类和情感分析等。
3. 数据分析与建模通过数据清洗和预处理后,数据变成一个可供分析的数据集。
此时,警方可以使用各种数据分析和建模技术,例如聚类、分类、关联规则挖掘、预测模型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警方发现犯罪者的模式和行为,例如犯罪者在什么时间和地点活动,使用何种伪装手段等。
4. 案例分析以下是几个应用大数据分析的案例。
(1)美国芝加哥市警察局使用Predictive Policing来预测哪些地区可能发生犯罪。
他们使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来预测什么时间和地点会发生犯罪,并根据预测的结果优先派遣警力到这些地区。
这种方法显著减少了犯罪率。
(2)英国警方使用社交媒体监测工具来调查儿童性侵案。
他们建立了一个名为CEOP的社交媒体监测系统,监测疑似儿童性侵的行为,例如网络聊天、视频通话等。
大数据分析师如何进行犯罪数据分析和预防
大数据分析师如何进行犯罪数据分析和预防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犯罪活动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对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然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分析师的作用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介绍如何有效进行犯罪数据分析和预防,以帮助大数据分析师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一、数据收集与整理犯罪数据分析的第一步是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
大数据分析师需要广泛收集各种与犯罪有关的数据,包括犯罪记录、警方通报、人口普查数据等。
这些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和大规模的特点使得大数据分析师在数据整理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数据分析师可以利用数据清洗工具对数据进行初步预处理,剔除重复、缺失或异常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挖掘与分析是犯罪数据分析的核心环节。
大数据分析师需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算法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关联。
首先,大数据分析师可以应用聚类分析算法对犯罪数据进行分组,识别出不同类型的犯罪活动。
其次,大数据分析师可以运用关联规则挖掘算法,找出不同犯罪现象之间的关联性,为之后的预测和预防提供依据。
此外,大数据分析师还可以借助时间序列分析,观察犯罪活动的变化趋势,为预测未来犯罪行为提供参考。
三、模型建立与预测基于挖掘到的规律和关联,大数据分析师可以建立预测模型,为犯罪预防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历史犯罪数据的分析和建模,可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行为和犯罪热点区域,从而帮助警方加大巡逻力度和加强监控措施。
此外,大数据分析师还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分析技术,深入挖掘犯罪组织间的关系和活动规律,为打击犯罪网络提供有力支持。
四、实时监测与预警在犯罪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大数据分析师需要关注实时数据,及时发现和响应潜在的犯罪风险。
通过建立预警模型和警觉系统,大数据分析师可以在犯罪活动出现前就发现异常迹象,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从而有效提升犯罪预防和打击的效果。
同时,大数据分析师还可以借助智能监控技术,对关键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实现犯罪数据分析的实时化和精准化。
网络犯罪溯源分析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网络犯罪溯源分析的关键技术有哪些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犯罪日益猖獗,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
为了有效地打击网络犯罪,溯源分析成为了关键环节。
网络犯罪溯源分析旨在追踪犯罪行为的源头,找出犯罪者的身份、动机和作案手段,从而为法律制裁提供有力的证据。
那么,网络犯罪溯源分析到底有哪些关键技术呢?一、数据采集与监控技术数据采集是网络犯罪溯源分析的基础。
通过在网络关键节点部署监测设备,如网络流量监测器、入侵检测系统等,可以实时获取网络中的数据流量和活动信息。
这些设备能够捕捉数据包、记录访问日志、检测异常行为等,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
此外,还可以利用蜜罐技术来诱捕网络犯罪分子。
蜜罐是一种故意设置的虚假目标系统,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有价值的网络资源,但实际上是被监控和记录的。
当犯罪分子攻击蜜罐时,系统可以收集到他们的攻击手法、使用的工具以及来源等重要信息。
二、数字取证技术数字取证是在网络犯罪现场收集和分析数字证据的过程。
这包括对计算机硬盘、移动设备、网络存储等介质中的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
首先,要进行数据恢复。
即使数据被删除或格式化,通过专业的工具和技术,仍有可能恢复出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对文件系统、注册表、缓存等进行深入分析,查找与犯罪相关的痕迹,如登录记录、文件创建和修改时间、网络连接记录等。
另外,时间戳分析也是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比不同文件和操作的时间戳,可以推断出犯罪活动的时间顺序和流程。
三、网络流量分析技术网络流量包含了大量关于网络活动的信息。
通过对流量的分析,可以了解数据的流向、通信模式、数据包的特征等。
流量分析可以采用深度包检测(DPI)技术,深入检查数据包的内容,识别应用层协议和数据。
还可以利用流量建模和行为分析,建立正常网络流量的模型,一旦出现偏离正常模式的流量,就可能预示着网络犯罪活动。
同时,对加密流量的分析也是一个挑战。
虽然加密使得内容难以直接读取,但通过分析流量的特征,如流量大小、连接频率、数据包长度分布等,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异常线索。
治安预测实施的基本步骤
治安预测实施的基本步骤简介治安预测是指通过分析犯罪数据和社会情况来预测犯罪的可能性和发生概率。
它可以帮助警方和决策者制定有效的安全策略和资源分配计划,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的治安。
本文将介绍治安预测实施的基本步骤。
步骤一:数据收集治安预测的第一步是收集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历史犯罪案件的发生地点、时间、类型等信息,也可以包括社会经济数据、人口流动情况、城市规划等信息。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从警方和相关机构获取已有的数据,也可以通过民调、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新的数据。
步骤二:数据清洗与整理一旦数据被收集,就需要对其进行清洗和整理。
这是因为原始数据往往存在一些缺失值、错误值或不一致的情况,需要进行处理。
清洗和整理数据包括去除重复值、处理缺失值、修正错误值、标准化数据格式等操作,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步骤三:数据分析与建模在数据清洗和整理完成后,下一步是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
数据分析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算法等方式进行,以便揭示数据中隐藏的模式和规律。
建模可以使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空间分析等技术,建立预测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预测犯罪的可能发生地点、时间和类型。
步骤四:模型评估与优化完成模型建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评估和优化。
评估可以通过计算模型的准确率、召回率、F1值等指标来进行,以确定模型的预测效果。
优化可以通过调整模型参数、引入新的特征变量等方式进行,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步骤五:预测结果的可视化与解释治安预测的结果通常以可视化方式呈现,以便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
常用的可视化方法包括热力图、散点图、柱状图等。
此外,预测结果还需要解释,向决策者和公众提供其背后的原因和依据。
步骤六:制定安全策略和资源分配计划基于治安预测的结果和解释,决策者可以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和资源分配计划。
这包括加强警力部署、增加巡逻频次、优化城市规划、改善社会经济条件等措施,以减少犯罪的发生和影响。
结论治安预测实施的基本步骤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清洗与整理、数据分析与建模、模型评估与优化、预测结果的可视化与解释,以及制定安全策略和资源分配计划。
网络安全威胁建模建立和分析网络威胁模型
网络安全威胁建模建立和分析网络威胁模型网络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人们对网络依赖程度的不断提升,网络威胁也日益增多。
为了更好地了解网络威胁的本质和特征,建立和分析网络威胁模型变得愈发迫切和重要。
本文将探讨网络安全威胁建模的相关概念、方法和实践,并对网络威胁模型进行分析和评估。
一、网络安全威胁建模的概念网络安全威胁建模是指通过对网络系统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描述和刻画,分析其面临的威胁类型、攻击方式、攻击途径和攻击目标,以及通过建立相关模型来预测、评估和防范网络威胁的方法和手段。
网络安全威胁建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网络安全专家和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网络威胁的本质,以便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和防范策略。
二、网络威胁模型的建立1. 威胁分类在建立网络威胁模型之前,我们需要对威胁进行分类。
根据威胁的性质和来源,可以将网络威胁分为两大类:内部威胁和外部威胁。
内部威胁主要指那些源于组织内部员工、系统管理员或其他授权用户的威胁。
外部威胁则是指来自于外部黑客、网络犯罪分子或其他未授权用户的威胁。
2. 威胁建模步骤网络威胁建模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收集信息:了解网络系统的基本架构、组成部分和各种设备的功能及其关联关系。
(2)确定威胁因素:根据信息收集的结果,确定可能影响网络系统安全的各种因素,如攻击者、漏洞、病毒等。
(3)建立威胁矩阵:将威胁因素进行分类,并构建一个威胁矩阵,以清晰地展示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可能的威胁组合。
(4)分析威胁概率和影响:通过对威胁因素的分析,评估每种威胁的概率和可能对系统安全造成的影响。
(5)制定防御措施:基于威胁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防御措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网络威胁。
三、网络威胁模型的分析与评估1. 威胁评估指标在对网络威胁模型进行分析和评估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重要指标:(1)潜在损失:根据威胁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评估可能导致的潜在损失,包括财务损失、信息泄露和声誉损害等。
数学建模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有哪些
数学建模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有哪些在当今的刑事侦查领域,数学建模正逐渐成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数学建模通过将复杂的犯罪现象转化为数学语言和模型,能够帮助侦查人员更准确地分析犯罪行为、预测犯罪趋势,以及锁定犯罪嫌疑人。
首先,数学建模在犯罪模式分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犯罪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通过对大量案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可以建立数学模型来揭示这些模式。
例如,对于盗窃案件,可以分析犯罪发生的时间、地点、目标物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建立统计模型,能够发现盗窃案件在不同时间段和区域的发生频率,以及特定类型物品被盗的概率分布。
这有助于警方合理调配警力,在犯罪高发区域和时间段加强巡逻和监控,从而提高预防和打击犯罪的效率。
其次,数学建模在犯罪地理画像中也有广泛应用。
犯罪地理画像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学算法,对犯罪地点进行分析和预测。
通过对一系列犯罪地点的坐标数据进行处理,可以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可能活动区域和藏身之处。
这种方法基于犯罪行为的空间特征,假设犯罪嫌疑人在选择作案地点时存在一定的偏好和规律。
例如,如果一系列抢劫案件都发生在距离某个交通枢纽一定范围内的区域,那么数学模型可以推断出犯罪嫌疑人可能居住或经常活动的区域,为警方的搜索和排查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数学建模还能够帮助分析犯罪网络。
在有组织犯罪和团伙犯罪的侦查中,了解犯罪成员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通过对通信记录、资金流向、人员交往等数据的分析,可以建立数学模型来描绘犯罪网络的结构和关系。
利用图论和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可以确定核心成员、边缘成员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强度。
这有助于警方打破犯罪网络,将犯罪团伙一网打尽。
另外,数学建模在犯罪预测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历史犯罪数据的分析和建模,可以预测未来犯罪的可能发生地点、时间和类型。
例如,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可以预测某一地区在特定季节或节假日期间的犯罪趋势。
这使得警方能够提前做好准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犯罪的发生率。
社交网络分析与建模
社交网络分析与建模社交网络是指由互动关系连接起来的一组人,这些互动关系包括朋友关系、战略合作关系、信息交换关系等。
如今,在数字时代,社交网络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其已经成为了人们进行社交、获取信息和建立关系的重要平台。
社交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称SNA)和建模,主要是通过构建和分析社交关系网络,挖掘人际关系背后的规律和特征。
SNA和建模不仅用于社交网络研究,还被广泛应用于市场研究、犯罪分析、健康管理等领域。
SNA和建模的方法学社交网络以节点和连接关系为主要构成元素。
节点表示人、组织或其他有意义的实体,连接关系,则表示节点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关系。
SNA和建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1. 数据收集和预处理:SNA和建模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社交网络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人际连接关系、节点属性、网络拓扑结构等。
数据预处理过程包括数据清洗、数据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等。
2. 构建网络模型:在整理好的社交网络数据基础上,可以通过Python、R、Gephi等工具,构建出节点和连接关系的网络模型。
对于大型网络,可以使用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进行处理。
3. 分析节点特征:SNA和建模的关键是分析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并挖掘每个节点的特征,包括节点的中心性(Centrality)、度量中心性(Degree)、紧密度(Closeness)、媒介中心性(Betweenness)等。
对于每个节点,可以统计其度、入度和出度,以了解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和关系强度。
4. 分析网络拓扑结构:对于大规模的社交网络,通常采用拓扑结构的分析方法,例如,社区检测(Community Detection)、强连通分量(Strongly Connected Components)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可视化工具Gephi等进行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呈现。
SNA和建模的应用场景1. 社交网络营销:SNA和建模可以用于确定核心消费者、关键意见领袖、影响力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等。
基层民警工作中的犯罪情报收集与分析
基层民警工作中的犯罪情报收集与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犯罪活动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基层民警的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为了打击犯罪行为,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基层民警需要做好犯罪情报的收集与分析工作。
本文将从犯罪情报的概念、收集方法和分析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犯罪情报的概念犯罪情报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收集、获取和加工犯罪信息的过程和结果。
它包括犯罪类型、作案手法、犯罪嫌疑人的个人信息等。
犯罪情报对于预防和侦破犯罪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基层民警提供实时可靠的信息支持。
二、犯罪情报的收集方法(一)主动收集基层民警可以主动进入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地,通过与群众接触和调查了解,获取犯罪线索和情报信息。
此外,民警还可以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宣传教育等工作,通过与居民的交流和互动,获取与犯罪相关的信息。
(二) passively 收集基层民警可以通过监控摄像头、广播电台、报纸、社交媒体等公共信息渠道, passively 收集犯罪情报。
这些渠道可以提供大量的犯罪信息,帮助民警了解犯罪趋势和犯罪嫌疑人的行踪。
(三)信息交流与协作基层民警需要与其他部门、单位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与协作机制。
可以通过与刑侦部门、社区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建立沟通渠道,分享情报信息,互相提供支持和协助,提高犯罪情报的收集效果。
三、犯罪情报的分析手段(一)关联分析关联分析是指通过对犯罪情报进行比对和分析,发现其中的逻辑关系和联系。
基层民警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将不同来源的犯罪情报进行整合和分析,帮助发现案件之间的关联,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打击措施。
(二)模式识别基层民警可以通过对历史案件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一些犯罪活动的模式和规律。
在收集到新的犯罪信息时,民警可以将其与已有的模式进行比对,判断其是否符合已有模式,从而推测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法等信息。
(三)预测分析基层民警可以通过运用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大量犯罪情报进行分析和建模,从而预测犯罪风险和趋势。
刑侦建模方案
刑侦建模方案一、引言刑侦建模是一种利用数学建模和计算机算法的方法,对犯罪案件进行分析和预测的技术。
本文将提出一种刑侦建模方案,帮助警方更好地进行犯罪案件的调查和破案工作。
二、数据收集对于一个刑侦建模方案,数据收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我们需要搜集大量的犯罪案件相关的数据,包括案件类型、时间地点、嫌疑人信息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警方数据库、社交媒体、监控视频等渠道进行搜集。
同时,为了建立一个更加准确的模型,我们还可以结合其他数据源,如天气数据、人口普查数据等。
三、数据预处理在进行刑侦建模之前,我们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数据清洗、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等步骤。
数据清洗是为了去除不完整、不准确或重复的数据,确保数据的质量。
特征提取则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供建模使用的特征向量,可以通过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提取。
特征选择是为了选择对预测结果有影响的特征,减少模型复杂度、提高模型性能。
四、模型构建与训练在刑侦建模中,常用的模型包括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等。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的模型进行构建和训练。
在训练模型之前,我们需要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用于模型的训练和评估。
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交叉验证等方法进行参数调优,提高模型的性能和稳定性。
五、模型评估和预测在模型构建完成后,我们需要对模型进行评估。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准确率、召回率、F1值等。
同时,我们可以使用混淆矩阵、ROC曲线等工具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分析。
在评估通过后,我们可以使用模型进行未知案件的预测,帮助警方进行犯罪预防和打击工作。
六、模型优化和改进刑侦建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数据的积累和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模型。
这包括增加更多的特征、优化模型结构、引入新的算法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模型的个性化定制,提供更加精准的预测和分析结果。
七、案例应用刑侦建模方案可以在实际的犯罪调查和预防中应用。
警方可以根据该模型的预测结果,调配警力、优化巡逻路线,提高对犯罪的响应速度和打击效果。
网络安全网络犯罪的预测模型与防范
网络安全网络犯罪的预测模型与防范网络安全是当今信息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随着互联网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犯罪也日益猖獗。
针对网络安全问题,预测模型的应用和网络犯罪的防范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围绕网络安全这一话题展开,探讨网络犯罪的预测模型与防范措施。
首先,我们来探究网络犯罪的预测模型。
网络犯罪是指利用网络技术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例如网络诈骗、黑客攻击等。
预测模型是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利用统计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来预测未来的事件。
在网络犯罪的预测模型中,常用的方法有时间序列分析和基于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
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建模和预测的方法。
在网络犯罪预测中,可以将网络犯罪的历史数据按时间顺序排列,然后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如ARIMA模型,对未来的网络犯罪事件进行预测。
例如,通过对过去几年的网络犯罪案件数量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得到未来某段时间内的网络犯罪趋势。
这样,相关部门可以在预测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提前应对可能发生的网络犯罪事件。
另一种常用的网络犯罪预测模型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是一种模拟人脑机制,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进行信息处理和学习的方法。
在网络犯罪预测中,可以利用神经网络对大量的网络犯罪数据进行训练,从而学习到网络犯罪的模式和规律。
例如,可以通过训练神经网络,使其能够根据用户的行为特征判断是否存在网络犯罪的嫌疑。
这样,相关部门可以在用户行为异常的情况下及时进行调查和防范,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网络犯罪的防范措施。
网络犯罪的防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综合运用技术手段、法律手段和教育宣传手段。
首先,技术手段在网络犯罪的防范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安全加密等技术手段来保护网络的安全。
此外,还可以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来分析和识别网络犯罪的特征和行为模式,及时发现和预防网络犯罪。
其次,法律手段也是网络犯罪防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公安建模方案书
公安建模方案书1. 引言公安建模是指利用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的方法,对公安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进行量化和预测。
通过建立合理的模型,公安部门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形势、指导资源配置、预测犯罪行为,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犯罪侦查和治安管理的效果。
本文档介绍了一个公安建模方案,旨在帮助公安部门更好地应用数据分析与数学建模技术。
2. 问题描述公安工作中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复杂,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和情况。
在这个方案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2.1 犯罪率预测犯罪率是一个关键的指标,可以帮助公安部门了解犯罪形势、制定预防措施、优化资源配置等。
本建模方案将基于历史数据和相关因素(如人口密度、就业率、教育水平等)构建犯罪率预测模型,从而帮助公安部门提前预测和应对潜在犯罪风险。
2.2 资源配置优化公安部门需要合理配置警力和其他资源,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犯罪事件。
通过建立资源配置模型,可以帮助公安部门更好地评估各个区域的犯罪风险,并根据犯罪风险的不同适时调整资源分配,提高公安工作效率。
2.3 犯罪模式识别不同种类的犯罪往往有各自的特征和模式,通过对各类犯罪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可以帮助公安部门识别犯罪模式,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类似犯罪行为进行预测和预警。
3. 数据收集和预处理在进行公安建模之前,需要先收集和预处理相关的数据。
公安部门可以从自己的数据库中获取历史犯罪案件记录、人口统计数据等,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以满足建模的需求。
此外,还可以借助其他公共数据源,如政府部门、学校、医院等,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对于数据预处理的步骤,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据清洗:移除重复数据、处理缺失数据、处理异常值等;•数据整合:将多个数据源的数据整合到一起,以便后续建模使用;•数据转换:对某些列进行数值化或分类化处理,以便模型使用。
4. 建模方法本建模方案将使用多种建模方法来解决公安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4.1 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帮助公安部门对犯罪率进行预测。
基于IBM-I2系统的实证性情报建模分析研究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Police Academy2021年2月第33卷第1期Feb.2021Vol. 33 No.l基于IBM-12系统的实证性情报建模分析研究于洋-李永江$(1.广东警官学院,广东 广州510230; 2.广州市公安局,广东 广州510030)摘要:大数据背景下的犯罪情报分析工作对于智能化分析工具的要求更为严苛。
基于IBM-I2系统的警务情报可视化建模以及对于模型的实证性分析,通过阐述12系统的相关功能与特点,介绍其多维度分析的可视化能力与数据 碰撞原理,呈现12系统相比于传统数据分析工具的优势,并通过三类不同案例进行了深度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12智能情报系统对于犯罪情报分析的实践价值与作用。
关键词:12系统;可视化分析;数据建模;警务情报培训中图分类号:G35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140(2021 )01-0080-10一、大数据背景下的警务情报工作公安情报工作是我国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 部分,自二十世纪九十年开始以“金盾工程” 的建设为标志,公安机关逐步加大了对各类情报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公安情报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大数据背景下公安情报工作为充分发挥情报资源的优势和效应,应当进行更多维度的整合情报资源与情报实时高效共享。
大数据环境下的公安情报分析 已然不是传统工作中对所存储的静态情报之间的单一关系分析,而是对即时变化的公安情报所进行的动态分析与综合性研判预警叫从空间维度而言,情报分析人员所分析的公安情报已经不局限于某一地区,而是着眼于全国甚至区际范围内所存在的情报,直至扩展到国际 警务情报合作;从时间维度而言,大数据环境下的情报分析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情报,而是即时的情报,还有未来预测的情报[2]o当前全国各级公安机关在“金盾工程”的框架下建立了公安信息通信网络,为信息的高效传递及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应用基础。
法律大数据在办案中的应用研究
法律大数据在办案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据正在以喜人的速度增长,产生的数据量已经超过人类的处理能力,对大数据的处理和管理已经成为当今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法律领域也开始逐渐重视大数据所带来的巨大价值,通过建设法律大数据平台,对其进行挖掘分析,促进了司法智能化的发展,进而为办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法律大数据平台传统的法律系统的数据处理是各自独立,信息孤岛的状态,数据的重复采集、数据的无法共享是各自独立法律系统的通病。
而建设法律大数据平台可以通过数据共享和多样化的数据处理方式,将各个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归集、管理,实现对数据的全面挖掘和管理。
这样的法律大数据平台可以结合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数据分析能够有效的提高司法决策的科学化和准确率。
同时还可以构建金融、电商、旅游、餐饮、医疗等多个行业领域的法律服务,对大数据的利用效果将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
二、数据挖掘分析通过建立法律大数据平台,可以将各个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从中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对各个层面的数据进行精准分析。
1. 建模分析法律大数据平台可以通过建模分析,对大量的案例数据进行情报和判例分析。
通过对法律案件中的犯罪类型、地域分布、罪案进程、审判机构、判决结果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犯罪行为的规律,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法规。
2. 文本分析在处理大数据的时候,获取的数据往往都是非结构化的数据,需要经过文本分析进行处理。
法律领域同样也需要进行文本分析,对律师、法官以及其他司法人员涉及到的法规、文书、管辖、程序等信息进行提取。
通过文本分析,法律大数据平台可以为法律行业提供高质量的文本检索功能,在获取数据的同时可以建立出行业内领先的文本搜索引擎。
3. 关联分析法律大数据平台通过搜索大量的文档,然后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去发现其中蕴藏的知识。
对案件中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例如被告人的职业、受害人的性别、案发时间等等,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可以区分案件犯罪的类型和犯罪常流行的区域,这样可以方便警方快速锁定做案人员,减少犯罪的发生率和打击犯罪的效率。
浅谈刑事技术信息化与规范化管理
浅谈刑事技术信息化与规范化管理摘要:刑事技术鉴定是刑事案件侦查的起点和基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侦查办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可作为证据使用,其内容包括法医、理化、痕检、文检、影像检验等内容。
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化技术对刑事案件的影响,其次探讨了刑事技术信息化与规范化管理路径,希望能为公安基础单位刑事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刑事技术;信息化;规范化引言: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例如网络诈骗、发布虚假信息等,这些都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对证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够有效的推动刑事案件的发展,从而使我国司法领域和社会得到完善发展。
刑事技术作为刑事案件的灵魂,是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我国司法公平公正的重要体现。
所以,针对刑事技术信息化与规范化管理展开探讨意义重大。
1信息化技术对刑事案件的影响1.1自动化数据分析信息化技术可以处理大量数据,并自动提取、过滤和分析相关信息和线索。
这种自动化的数据分析大大加快了证据收集的速度和效率,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可能性。
1.2图像和语音识别在信息化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中的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可以帮助警方从监控录像、照片和视频中识别出关键的人物或对象,从而提供有力的证据。
此外,语音识别技术还可以记录证人的证言,准确地传达给法庭。
1.3自然语言处理信息化技术中的自然语言处理可以用于分析大量的文字材料,包括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帖子、犯罪记录等。
通过这种技术,警方可以从文本中提取出相关信息和线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案件。
1.4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法庭提供模拟的案发现场或情境,使陪审团和法官能够更好地理解案件,并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这种技术可以使证据的呈现更加直观和有说服力。
1.5数据挖掘和预测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信息化技术可以揭示出犯罪行为的模式和趋势。
这种数据挖掘和预测可以指导警方在调查和取证过程中的重点工作,提高效率和成功率。
情报建模在公安情报工作中的应用
情报建模在公安情报工作中的应用
情报建模是一种基于数据和信息的统计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公安机关进行情报工作。
以下是情报建模在公安情报工作中的应用:
1.犯罪预测:情报建模可以通过分析过去的犯罪数据,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类型和区域。
这可以帮助公安机关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打击犯罪的策略。
2.犯罪网络分析:情报建模可以通过分析犯罪嫌疑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揭示犯罪网络的结构和运作方式。
这可以帮助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组织。
3.情报分析:情报建模可以对收集的大量情报进行分析和统计,快速发现情报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这可以帮助公安机关更好地了解犯罪活动的模式、趋势和嫌疑人的行为模式。
4.犯罪模式分析:情报建模可以分析不同犯罪类型的模式和特点,从而快速辨别犯罪手法和嫌疑人。
5.指挥决策:情报建模可以为公安机关提供决策支持,帮助他们根据犯罪活动的情况和趋势,制定更有效的打击犯罪的策略和计划。
总之,情报建模是公安机关情报工作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公安机关更好地了解犯罪活动的情况,制定更有效的打击犯罪的策略。
公安大数据建模案例
公安大数据建模案例--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公安大数据建模案例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介绍一个基于公安大数据的建模案例,展示数据收集、清理、特征工程、模型选择与训练等步骤,最终实现一个完整的公安领域数据建模解决方案。
通过本案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利用数据驱动的方法来提升公安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
1.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安机关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复杂犯罪和治安问题。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能够为公安机关提供更准确、高效的决策支持。
2. 数据收集:收集公安领域数据是构建建模的第一步。
数据可以来自于各类警务系统、监控设备、社交媒体、通信记录等。
这些数据可能是结构化的,如案件信息、人员档案,也可能是非结构化的,如视频、文字描述。
收集数据的方式包括API接口、数据爬取、数据库查询等。
3. 数据清理:清理数据是确保模型训练有效性的关键步骤。
这涉及处理缺失值、异常值和重复值,进行数据类型转换,以及统一化数据格式。
同时,还需要进行数据合并和去重,以便于后续分析。
4. 特征工程:特征工程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模型可用的特征的过程。
在公安大数据建模中,可能会涉及到时间特征、地理位置特征、人员关系特征等。
特征工程的目标是提取能够更好地描述问题的特征,从而提升模型的性能。
5. 模型选择与训练:选择合适的模型是建模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在公安领域,常用的模型包括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深度神经网络等。
选择模型时需要考虑问题的性质、数据量、特征维度等因素。
模型训练阶段包括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模型参数调优,以及使用合适的评估指标进行模型性能评估。
这一步骤的目标是得到一个在未知数据上具有良好泛化能力的模型。
6. 模型评估与优化:在训练好模型后,需要进行模型的评估与优化。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值等。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进一步优化模型的参数和特征工程步骤,提升模型性能。
7. 结果呈现与应用:最终建立的模型可以应用于各类公安领域问题,如犯罪预测、人员关系分析、事件溯源等。
网络犯罪分析:用户及系统的多视图分析方法
网络犯罪分析:用户及系统的多视图分析方法邹锦沛;何思乐;许志光;姚兆明;黎耀明;许榕生;麦永浩;范晓曦【期刊名称】《中国司法鉴定》【年(卷),期】2012(000)005【摘要】近年来网络犯罪数量呈快速上升的势头,但是却缺乏一种有效的取证方法来处理这些案件.调查人员通常依靠调查大量繁琐的源代码来了解犯罪模型及提取证据,但这种方式需要很多的人力与时间,并可能导致人为错误.为了克服调查人员可能出现的这些潜在错误,我们在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半自动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该方法集成了用户视图(基于取证调查人员的高级别研究)和系统视图(基于对源代码的自动分析),来帮助调查人员精确调查的范围.本文应用此方法分析了一个真实案件,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同时帮助调查人员高效地确定了调查范围和犯罪模型.可见这种半自动方法可以对大量有多个来源的电子证据进行有效分析,提高了网络犯罪案件取证的效率和可靠性.【总页数】16页(P50-65)【作者】邹锦沛;何思乐;许志光;姚兆明;黎耀明;许榕生;麦永浩;范晓曦【作者单位】香港大学计算机系,香港999077;香港大学计算机系,香港999077;香港大学计算机系,香港999077;香港大学计算机系,香港999077;香港大学计算机系,香港999077;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39;湖北警官学院,武汉430034;香港大学计算机系,香港999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3.8【相关文献】1.基于多视图的指挥信息系统军事需求分析方法 [J], 舒振;陈洪辉;刘俊先;姜志平2.基于网络流量数据的多视图协同交互可视分析系统 [J], 张翠香;蒋宏宇;沈代瑶;吴亚东;王松3.基于Snort的多视图网络流量可视化系统 [J], 韩丹;王劲松;宋密4.基于多视图深度学习的推荐系统跨域用户建模算法 [J], 刘凯5.NSTL网络服务系统用户原文索取行为的几种分析方法 [J], 郝春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刑侦建模方案
刑侦建模方案1. 概述刑侦建模是一种用于犯罪行为分析和预测的数学建模技术。
通过对犯罪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刑侦建模可以帮助警方和执法部门识别犯罪模式、预测犯罪趋势、指导警务资源的调配,提高破案率和打击犯罪的效率。
本文将介绍刑侦建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模型,以及如何在实际应用中构建有效的刑侦建模方案。
2. 刑侦建模的基本原理刑侦建模基于以下假设:•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模式性和规律性;•犯罪行为受到环境、社会、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犯罪行为存在时间和空间的相关性。
基于以上假设,刑侦建模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犯罪数据,包括犯罪类型、时间、地点、人口统计学数据等,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犯罪行为。
3. 常用的刑侦建模模型3.1 空间模型空间模型是刑侦建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分析犯罪行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揭示犯罪的热点区域和犯罪趋势。
常用的空间模型包括:•点状模型:将犯罪事件看作点的集合,通过点的密度分布来表示空间上的犯罪热点区域;•核密度估计模型:在点状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核密度估计方法来计算不同区域的犯罪强度。
3.2 时间模型时间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和预测犯罪行为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历史犯罪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不同时间段和季节性变化对犯罪的影响。
常用的时间模型包括:•季节性模型:通过周期性分析犯罪行为的季节变化,辅助警方合理调配警力资源;•时间序列模型: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犯罪趋势。
3.3 回归模型回归模型主要用于分析犯罪行为与社会、经济、人口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导致犯罪的主要因素,并对犯罪进行预测和干预。
常用的回归模型包括:•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来分析犯罪行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逻辑回归模型:主要用于二分类问题,例如犯罪是否会发生,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加权来计算概率。
4. 构建刑侦建模方案的步骤4.1 数据收集与整理首先,需要收集并整理大量的犯罪数据,包括犯罪类型、时间、地点、人口统计学数据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信息网络分析与建模庄一洲1*,刘森峰2*,肖柳斯2*指导教师:程国胜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大气物理学院,2.大气科学学院,3.数学与统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摘要:本文基于2012年美国数学建模C题的数据,利用83人共15个种类的600条信息进行了犯罪信息网络分析,建立了概率网络模型和最短路径模型,设计了相应的求解算法,对所有人的可疑度进行评价和排序,找出通信网络中的可疑嫌犯,并对两个模型进行了对比。
然后基于中心性理论建立了识别嫌犯领导人的模型,得到犯罪集团中最可能的领导人。
最后讨论了文本分析、语义网络分析方法在犯罪信息网络分析中的应用,并对模型在其他领域推广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网络分析;概率;图论;中心性;文本分析;语义分析0 引言随着资本经济扩张以及高科技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经济型白领犯罪的势头愈发迅猛。
张文军[ 1 ]的研究发现,白领犯罪人利用职权之便或者娴熟业务技能的优势,使得犯罪主体所采用的犯罪手段与其他形式犯罪相比,具有更大的隐秘性,从而使得案件侦查的难度加大。
林志刚[ 2 ]的研究表明,越是经验丰富的高智商犯罪嫌疑人,做事越小心谨慎。
基于一系列的犯罪心理研究成果对交流信息即情报进行挖掘,有助于提取涉嫌关系网。
陈鹏等[ 3 ]对犯罪组织结构的社会网络进行了研究。
Freeman[ 4 ]提出了一套计算整个网络中任何一个成员在网络中的重要与影响程度方法,包括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
周景等[ 5]通过文本挖掘技术,提取并建立情报信息的特征向量,采用中心度测度算法,提出一个自动化的情报分析系统,能定量分析各成员在犯罪网络中的地位和角色。
因此,从情报关系网络中侦破经济型白领犯罪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某个案件的通信网络出发,对信息进行分类和识别,建立数学模型对人员的可疑性进行评价并且确定犯罪集团的领导人。
1 数据本文分析数据来自2012年美国交叉学科建模竞赛(ICM),题目以商业犯罪为背景,给出了发生在83人(7人确定为嫌犯,8人确定非嫌犯)之间15个种类(3类为可疑型)的600条交流信息。
2 嫌犯可疑度当前已经确认所有83人中有8人为非嫌犯,7人为嫌犯,且15类信息中主题7、11、13为可能与罪案有关的主题。
基于已知情报,建立概率模型和最短路径网络模型对公司内所有83人的可疑度进行研究。
2. 1 概率模型除了已确定的嫌犯和非嫌犯,我们假设任何一个人是嫌犯的可能性仅与跟其有直接信息联系的人有关,如关联人是嫌犯或者信息是可疑类型,则嫌疑度较大,以下我们将以结点的概念来代替该案件中的“人”。
为了表明这个概率网络中结点间的关系,我们建立以下模型。
*庄一洲、刘森峰、肖柳斯并列第1作者设S={7,11,13}为可疑主题集,U={1,2,3,4,5,6,8,9,10,12,14,15}为非可疑主题集;把83个结点分成3组,即嫌犯组、非嫌犯组和未确定组。
分别设a p ,b p 和j P (0,183j =…,不包括15个属于嫌犯组或非嫌犯组的结点)为三类结点各自是嫌犯的概率,易知a p =1,b p =0,01j P ≤≤。
结点j 收发可疑主题信息数越多,则j P 越大。
结点的可疑程度:,1,2,ji a b w n a n b i =⨯+⨯= (1)其中a n (b n )为该结点收发的可疑(非可疑)主题信息数,a ,b 分别为其权重。
ji图 1 结点网络由许多以一未确定组结点为中心,包括与其直接联系的所有结点构成的小网络组成(如图1所示)。
仿照全概率公式[]()(|)()i ii P A P A B P B =∑的形式,设网络的中心结点j 的概率j P 为全概率公式中的P()A ,相连结点概率ji p 为公式中的P()i B ,而P(|)jin jii w A B w =∑,故 []()(|)()ji ji ji i j i i ji i i ji ji i i p w w P P A P A B P B p w w ⎛⎫⨯ ⎪===⨯= ⎪ ⎪⎝⎭∑∑∑∑∑ (2)任一结点的概率均由其周围有直接的联系的结点概率计算得到,实际上是把所有结点给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概率网络”。
但是未确定组的结点概率都是未知的,所以直接利用上式不能计算出所有结点的概率,于是设计以下迭代算法求解(图1形象地展示求解过程):1. 设定迭代次数T ,初始化参数,(0)0(1,2,...,68)j P j ==,1t =。
2. 更新网络结点的概率值:遍历1,2,...,68j =,使用式(2),计算未确定组所有结点概率()t j P 。
3. 计算所有结点在本次迭代前后的概率差平方和:68()(1)21()[]t t j j j e t P P -==-∑4. 令1t t ←+,若t T >则程序终止,否则返回2. 计算过程中,()e t 若随t 增加而趋近于0,则表明整个概率网络趋近于稳定,且所有的jP 基本已满足式(2)图 22.2 最短路径网络模型用网络图{(),()}G V G E G =表示整个信息传递网络,其中结点集合()V G 表示人员,边集合()E G 表示信息;嫌犯组结点构成集合0()V G ,非嫌犯组结点构成集合()n V G 。
通常为了避免泄密,嫌犯同谋会用尽可能短的人际网络路径来进行谋划信息的交流,所以图上的最短路径对评价可疑性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可疑信息也要比一般信息重要的多。
因此,结点的可疑程度取决于网络图中信息的类型、数量和与嫌犯间的“距离”。
最短路径距离0(,())i d v V G 用结点i v 到0()V G 中任意结点的之间的最少边数来表示:00(,())min{(,},()i i k k kd v V G d v v v V G =∈ (3) 定义可疑指数Score 来度量结点的可疑程度,已知嫌犯、非嫌犯的可疑指数分别为10、0;非确定组可疑指数按下式计算0(,())j i j i w Score d v V G =∑ (4)其中,j w 表示第i 个结点直接相连的第j 条边的权重,它的值由信息的类型决定,可疑信息和非可疑信息分别取值1w 和2w ,求和符号对所有与结点i v 直接相连的边进行求和,i Score 越大,第i 个结点的嫌疑程度越高。
具体的算法过程如下所示:1. 创建嫌犯组的结点集合0()V G 和非嫌犯组的结点集合()n V G ;2. 计算所有结点到0()V G 的最短距离;创建一个邻接矩阵来表示信息传递网络,相连的边赋值为1,不相连的边赋值为0。
0()V G 的结点初始化0(,())0k d v V G =,()n V G 中的结点初始化0(,())+k d v V G =∞。
(1)从0()V G 的结点出发,在矩阵中搜索所有与其直接相连的结点,同时构成新的集合1()V G ,将它们的最小距离赋值为1。
(2)继续往下搜索,某个结点一旦被访问赋值过,它的值将不会再被修改,直到网络图中所有结点都被访问过为止;3. 访问所有的边,赋给它们权重j w ,根据公式(3)计算0(,())i d v V G ,并且由它相连的两个结点计算0(,())ji w d v V G ;4. 对于集合0()V G 的结点,Score 赋值为10.0;对于集合()n V G ,Score 赋值为0.0;其他结点的可疑指数按公式(4)累加计算每个结点收到的可疑贡献总和。
整个算法流程可由图3形象表达。
2.3 结论在概率模型中,设置参数:0.9a =,0.1b =,20T =,基于以上所设计的迭代算法,使用MATLAB 编程计算,()e t 随t 的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iteration times e (t )图4 d = 0 d = 1d = 2图 3嫌犯由黑色圈表示,可疑度越大,圈内颜色越深经过20次迭代计算后,()0.001e t <,即未确定组的各个结点概率值i P 已经趋于稳定。
对所有结点按j P 进行排序,得到一份83人的可疑度排序表(略)。
设定临界概率值为d p =0.5,概率高于d p 的结点则认为其属于嫌犯类(共43人)。
在图论模型中,我们设1.00.1j w ⎧=⎨⎩可疑信息一般信息即认为10条一般信息的对可疑度的贡献等价于1条可疑信息。
根据模型求解步骤,计算每一个i Score ,(1,2,3i =…83),可得到可疑度排序表(略); 设定临界值2Score =(如一个人与已知犯罪者交流超过2条可疑信息,即被确认为嫌犯),结果显示共有38个人被确定为嫌犯。
2.4 模型比较与优缺点分析将模型一与模型二得到的各结点嫌疑度(可能性)通过图5共同展示:图 5图中y 轴(嫌疑度排名)采用了对数坐标,因为我们更重视排名靠前即嫌疑度较大的结点(人)。
以上建立的两个模型,模型一以概率论为基础,将整个信息网处理成一个概率网,借助全概率公式的形式,将信息类型和数量与每个人的涉嫌程度联系起来,所用的迭代算法巧妙有效,且收敛快;而模型二以图论为基础,一个人是一个顶点,边长用以衡量一个未确定组的人与嫌犯的关系,边长越短,二者关系越密切,则此人的嫌疑度越大,模型考虑了未确定组人与嫌犯的距离,考虑了不同信息对可疑度的影响不同;算法复杂度小,运算速度快,容易实现。
但模型存在以下缺点:1)模型中的权重参数以及嫌疑性分界线都由人工设定,导致嫌疑人序列因设置的参量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尽管通过改变参量可以验证模型是稳定的,但是仍不能提供保证模型结果有效的理由。
对此采用的改进方法只能是在与其他模型的结果作出对比,或者将模型应用于其他实例作出对比之后,找到最合适的参量。
2) 在建立的所有模型中,我们假设收、发信息对侦查分析具有同样的效果,即信息传递无向,但是事实上,在一些案例中,这样的假设是不合理的。
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针对案例本身做出适当调整。
3)针对信息本身,我们只关注了其是否可疑,如果可以对其可疑程度进一步分类,效果会更好;此外,我们得到的是经过一次处理的信息,如果我们可以得到源信息,将有利于我们挖掘更多的信息去辨别各人员的可以程度,提高模型精度。
4)没有考虑信息发出方与接收方的差异,仅考虑信息对通信双方的影响,没考虑对其他人的影响。
3 嫌犯领导人的识别陈鹏等的研究提出了犯罪组织结构的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
Freeman 认为成员在犯罪网络中的地位可以通过该网络的结构的一些特征来体现,并提出了一套计算网络中成员的重要性和地位的方法,包括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
1)点度中心度()()D i i C n d n = (5)式中()i d n 表示成员i n 的连接数。
网络中与某结点直接相连的结点的数目越多,该结点的影响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