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著名的教育案例故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小明的生活主要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
在这样的环境下,小明逐渐形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
进入小学后,小明学习成绩一般,尤其语文成绩较差。
面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王老师深感责任重大,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小明。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中存在的问题(1)小明性格内向、孤僻,缺乏自信。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小明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拘谨的态度。
(2)小明学习成绩较差,尤其是语文成绩。
这与他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有关。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小明在家缺乏有效的学习辅导。
(3)小明缺乏学习兴趣。
长期的学习压力和枯燥的学习方式使他失去了对知识的渴望。
2. 王老师的应对策略(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王老师首先关注小明的心理需求,定期与小明谈心,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在谈心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小明表达自己的感受,帮助他树立自信。
(2)改善学习环境。
王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阅读、演讲、手工制作等,让小明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3)加强家校合作。
王老师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向家长了解小明在家的情况,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4)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小明的学习特点,王老师调整教学策略,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语文课上,王老师采用故事教学法,让小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案例启示1.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关心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 改善学习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加强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4. 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教育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就读于我国某小学三年级。
自从进入小学以来,小明在语文学习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尤其是在阅读方面。
尽管小明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也努力完成作业,但他的阅读成绩始终不尽如人意。
这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担忧,于是寻求教育专家的帮助。
二、案例分析1. 阅读兴趣缺失小明对阅读的兴趣不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家庭环境:小明的家庭阅读氛围不浓厚,父母工作繁忙,很少陪伴他阅读。
(2)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阅读技巧,忽视了阅读兴趣的培养。
(3)同伴影响:小明所在班级的阅读氛围不浓,同学之间很少交流阅读心得。
2. 阅读能力不足小明在阅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词汇量匮乏:由于阅读量不足,小明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较低,影响了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阅读策略不当:小明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阅读策略,如略读、扫读等。
(3)注意力不集中:小明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分心,导致阅读效果不佳。
3. 心理因素小明在阅读过程中存在以下心理因素:(1)自信心不足:由于阅读成绩不理想,小明对自己的阅读能力产生了怀疑,导致自信心不足。
(2)焦虑情绪:面对阅读任务,小明会产生焦虑情绪,影响阅读效果。
三、教育建议1. 激发阅读兴趣(1)家庭营造:家长应多陪伴孩子阅读,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2)教学创新: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游戏、表演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同伴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分享阅读心得,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2. 提升阅读能力(1)词汇积累:通过阅读、背诵等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阅读速度。
(2)阅读策略指导:教师应教授学生有效的阅读策略,如略读、扫读、预测等。
(3)注意力训练:通过专注力训练游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阅读过程中不易分心。
3. 心理疏导(1)自信心培养: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2)焦虑情绪缓解: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情绪,使其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平静。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4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4一、何谓教学案例?所谓案例就是一个富有深刻道理的实际故事,这个故事有叙事的一般特征。
它有背景、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方式和结果。
包含着大量的理论成分和现实因素,具有很高的讨论价值。
案例描述的是教学的具体情境和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与效果,包含着特有的教学理念、具体的处理方式,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特征:1、在事件中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这个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带来若干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美国研究者: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三、教学案例的主要形式1、叙述型2、片断型3、比较型4、图表、数据型四、教学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1、整体阅读、摄取信息2、联系理论、对号入座3、针对信息、具体分析4、语言表述、全面准确五、教学案例列举(一)教学观、学生观案例1、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
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
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
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
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倪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
”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分析: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
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错误之一:十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
教育教学案例实践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需要对教育教学案例进行实践分析,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例描述本案例以某中学七年级数学教学为例,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案例背景该中学七年级数学课程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周期为一年。
在学期初,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以下问题:1. 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低;2.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计算能力较弱;3. 缺乏解题思路,解题技巧不熟练;4. 课堂纪律较差,影响教学进度。
(二)案例描述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引入生活实例,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2.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1)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2)加强计算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确保全体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3. 培养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技巧(1)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出解题关键点;(2)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3)鼓励学生多做题,总结经验,提高解题能力。
4. 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果(1)制定严格的课堂纪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三、案例分析(一)案例成功之处1. 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提高课堂参与度;2.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3. 培养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技巧;4. 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不足之处1. 教学资源有限,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不足;2. 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教学进度难以满足所有学生;3. 课堂管理方面仍有待加强。
小学教育案例分析评价(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方法的运用、教育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将以一个小学教育案例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案例描述某小学五年级一班,共有学生40人。
该班班主任李老师是一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
在一次数学课堂上,李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具体做法如下:1. 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10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
2. 在课堂上,李老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要求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 各小组开始讨论,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共同完成问题。
4. 时间到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5. 李老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案例分析1. 教学方法分析李老师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3)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2. 教师角色分析李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准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具体表现在:(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李老师通过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引导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李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评价总结,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李老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案例】教育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教学案例】教育教学案例分析100例一、案例1: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在一个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小明在上课时经常走神,注意力不集中。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调查。
1.原因分析:(1)小明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导致注意力不集中;(2)小明的家庭环境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影响了他的学习情绪;(3)小明可能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如阅读障碍等,导致他在课堂上无法跟上进度。
2.解决措施:(1)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可以与小明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小明的家庭情况,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3)教师可以针对小明的学习困难,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克服学习障碍。
二、案例2:学生课堂纪律问题在初中三年级的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小华经常在课堂上讲话、打闹,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1.原因分析:(1)小华可能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无法遵守课堂纪律;(2)小华可能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导致他在课堂上寻找其他方式来发泄情绪;(3)小华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多动症等,导致他在课堂上无法安静下来。
2.解决措施:(1)教师可以通过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2)教师可以与小华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3)教师可以寻求专业心理老师的帮助,对小华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克服心理问题。
【教学案例】教育教学案例分析100例三、案例3:学生缺乏自信问题在一个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小李在课堂上总是沉默寡言,缺乏自信。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调查。
1.原因分析:(1)小李可能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导致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2)小李可能受到了同学的嘲笑或老师的批评,导致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3)小李可能存在一定的社交障碍,导致他在课堂上无法积极参与。
2.解决措施:(1)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赞美,帮助小李建立自信心;(2)教师可以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小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3)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让小李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自信心。
教育实践教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逐渐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案例以某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为例,分析了教师如何运用互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案例描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草原》的主要内容,了解草原的特点和美景。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初步感受草原的美丽。
随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草原是什么样的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2. 互动环节(1)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分组朗读课文《草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
朗读结束后,教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朗读感受。
(2)角色扮演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色的特点和行为。
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
(3)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草原有什么特点?你们喜欢草原吗?”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强调草原的美丽和独特。
3.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随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草原的作文。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课文《草原》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学生在互动环节中积极参与,表达能力得到锻炼,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得到培养。
三、案例分析(一)互动教学策略的优势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多种互动形式,如朗读、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互动教学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教育案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初中生,他的家庭条件较为贫困,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小明从小就在农村长大,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渴望接受更好的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了解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政策后,小明决定辍学回家,参加义务教育。
二、案例分析1. 案例问题小明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承担学费。
(2)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3)自身学习基础较差,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2. 案例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明的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父母无力承担学费,导致小明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
(2)社会因素: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影响了小明的学习效果。
(3)个人因素:小明自身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动力和信心,导致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
3. 案例解决措施(1)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确保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
(2)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学校教育:学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4)社会关爱:社会各界要关注农村教育,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如开展爱心助学活动、设立奖学金等。
4. 案例启示(1)关注农村教育: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关注农村教育,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
(2)关爱农村学生:社会各界要关心农村学生的成长,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助力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提高自身素质:农村学生要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奠定基础。
三、案例分析总结通过对小明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为了改善农村教育现状,我们需要从政策、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教育案例分析个案(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课堂行为问题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以某小学五年级一名学生为例,对其课堂行为问题进行个案研究,旨在探讨课堂行为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二、个案介绍(一)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姓名:小明(化名),男,12岁,五年级学生。
(二)家庭背景小明的家庭结构完整,父母均为上班族,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父母对小明较为关心,但教育方式较为严厉,对孩子的期望较高。
(三)课堂行为问题表现1. 课堂上经常走神,注意力不集中。
2. 与同学发生争执,不懂得尊重他人。
3. 不按时完成作业,抄袭现象严重。
4. 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影响教师和其他同学。
三、成因分析(一)家庭教育因素1. 教育方式过于严厉:小明的父母对他的要求较高,时常以批评、责骂的方式对待小明,导致小明产生逆反心理。
2. 缺乏亲子沟通:小明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较少,父母不了解小明的内心想法,无法为其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学校教育因素1. 教学方式单一: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以灌输式为主,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管理不善:教师对课堂纪律管理不够严格,导致小明在课堂上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个人因素1. 心理素质较差:小明在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无法有效应对。
2. 缺乏自律意识:小明对学习缺乏责任感,不能自觉遵守纪律。
四、解决策略(一)家庭教育方面1. 改善教育方式:父母应采取民主、宽容的教育方式,关注小明的内心需求,尊重他的个性。
2. 加强亲子沟通:父母应多与小明交流,了解他的想法,为其提供正确的引导。
(二)学校教育方面1. 改进教学方式: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 加强课堂管理:教师应严格执行课堂纪律,确保教学秩序。
(三)个人因素方面1. 培养心理素质:小明应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寻求合适的解决办法。
教学实践优秀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部门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国各地纷纷开展了教学实践优秀案例评选活动。
本文将以某市开展的教学实践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为例,分析优秀案例的特点及启示。
二、案例介绍本次评选活动共有来自全市各中小学的100多个教学实践案例参与。
经过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10个优秀案例。
以下是其中一则优秀案例的详细分析。
案例名称:小学语文《走进古诗》教学实践案例背景:本节课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世界,感受古诗的魅力。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互动交流、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案例特点: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以《登鹳雀楼》为例,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随后,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诗的意境。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互动交流,深入理解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含义。
3. 实践活动,巩固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知识,教师设计了以下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人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诵和表演。
(2)学生根据所学古诗,绘制一幅图画,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3)学生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分享给大家。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拓展延伸,提高素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蕴含了哪些品质?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古诗中的优秀品质?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提高自身素养。
三、案例启示1.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
2. 重视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师在讲解知识时,要关注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深入理解知识。
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今年10岁,就读于我国某小学四年级。
他聪明伶俐,但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
在课堂上,他经常做小动作,与同学窃窃私语,影响他人学习。
课后,他作业完成得也不够认真,经常出错。
尽管老师多次进行教育,但小明的这些问题依然存在。
案例分析:一、案例分析1. 问题识别(1)小明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影响他人学习。
(2)小明课后作业完成不认真,经常出错。
2. 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因素:小明父母工作繁忙,陪伴时间较少,导致他在家庭中缺乏关爱和指导。
(2)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在课堂上对小明的关注度不够,没有针对他的特点进行教育。
(3)个人因素:小明自身性格活泼,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缺乏自律能力。
3. 解决方案(1)加强家庭教育:鼓励家长多陪伴小明,关注他的成长,给予关爱和支持。
(2)改进学校教育:教师应针对小明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3)培养自律能力: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培养小明的自律意识,让他自觉遵守纪律。
二、教育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提高学习动力(1)根据小明的兴趣,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他的学习热情。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内容生动有趣,吸引小明的注意力。
2. 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1)针对小明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他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2)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小明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3. 培养自律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1)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德育活动等,培养小明的自律意识。
(2)教育小明尊重他人,遵守纪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案例分析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明的问题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解决小明的问题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教育策略。
首先,要加强家庭教育,让家长关注小明的成长,给予他关爱和支持。
其次,学校教育要针对小明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教育案例分析观点阐述(3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案例分析是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具体的教育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提出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通过对教育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结合一个教育案例,从多个角度进行观点阐述。
二、案例背景某小学五年级(2)班,学生小明(化名)在课堂上表现出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经过了解,小明成绩优秀,但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
在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小明的关爱。
学校方面,教师对小明的关注不足,导致小明在课堂上表现出厌学情绪。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方面(1)父母关爱不足。
小明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小明的成长。
这使得小明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进而影响了他的学习积极性。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父母在教育小明时,过于注重成绩,忽视了对小明兴趣爱好的培养。
这使得小明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2. 学校教育方面(1)教师关注不足。
教师对小明关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他的心理问题,导致小明在课堂上表现出厌学情绪。
(2)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未能充分调动小明的学习兴趣,使得小明在课堂上感到无聊。
3. 学生自身因素(1)性格内向。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这使得他在课堂上不敢发言,影响了他的学习积极性。
(2)缺乏自信。
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小明在心理上缺乏自信,导致他在课堂上不敢尝试,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四、观点阐述1. 家庭教育应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 学校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学生自身应树立自信,积极面对困难学生应树立自信,勇敢面对困难。
教育案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是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然而,在课堂上,小明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他经常在课堂上走神、与同学交头接耳,甚至在老师讲解重要知识点时也会心不在焉。
这导致小明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稳定,家长和老师都十分担忧。
二、案例分析1. 问题表现:- 小明在课堂上容易分心,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 小明与同学互动频繁,影响课堂纪律。
- 小明对学习缺乏兴趣,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扎实。
2. 原因分析:- 个人因素:小明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 家庭因素:家长对小明的期望过高,导致小明在学习过程中压力过大,产生逆反心理。
- 学校因素:课堂氛围过于枯燥,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脱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3. 解决措施:(1)针对个人因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设定学习计划,让小明逐渐学会自我管理,提高自控能力。
- 激发学习兴趣:结合小明的兴趣,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
(2)针对家庭因素:- 调整期望值:家长应理解小明的年龄特点,调整期望值,避免给小明过大的压力。
- 亲子互动:多与小明进行亲子互动,了解他的心理需求,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3)针对学校因素:- 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情景教学等,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 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小明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帮助他克服学习困难。
三、实施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课堂注意力有了明显改善。
他开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互动的次数减少,学习兴趣逐渐提高。
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小明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升。
四、反思与启示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2. 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应携手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案例分析示范课(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成为了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教育案例分析已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环节。
本示范课旨在通过案例分析,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教育现象,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教师具备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升教育理论素养。
3. 促进教师反思自身教学实践,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三、课程内容本示范课以“学生课堂行为管理”为主题,选取一个真实的教育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背景:某小学四年级某班,班主任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讲话、走动,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班主任多次批评教育,但效果不明显。
四、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步骤(1)观察现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讲话、走动。
(2)分析原因:可能存在以下原因:① 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②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③ 课堂纪律松散,学生缺乏自律意识;④ 家庭教育缺失,学生行为习惯不好。
(3)提出对策:①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趣味性;②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培养学生自律意识;④ 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行为习惯。
2. 案例分析要点(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因材施教。
(2)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制定明确的课堂纪律,培养学生自律意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4)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行为习惯,形成教育合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教师应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培养学生自律意识。
4. 教师应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48篇经典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48篇经典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一、什么是教育案例分析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往往是一个故事、一个事例或一个事件),通过学习者独立分析或相互讨论,来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上海市一位青年教师曾写过一篇《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其中写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
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
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
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
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
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
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巧的羞怯的声音。
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
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
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
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
(案例分析并不注重“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更注重学习者的思考与分析过程。
)二、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案例是学校问题解决的源泉。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针对当前教育理论界风行的"浅入浅出"、急功利近,"深入深出"、食洋不犯"浅入深出"、故弄玄虚,以及刻意包装、虚假宣传、浮躁肤浅的不良风气,课题组鲜明地提出,要"深入浅出",返朴归真,坚持深入学校实际,研究现实问题,脚踏实地做学问。
真实的教育案例情境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就读于我国某市一所公立小学。
在过去的学期中,小明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下游水平,尤其是在数学和语文两门课程上。
尽管老师和小明家长多次进行辅导,但小明的学习成绩并未有明显提升。
更严重的是,在课堂上,小明表现出明显的参与度低,经常发呆、走神,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少回答,与同学互动也较少。
二、案例分析1. 家庭背景分析小明的家庭条件一般,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工作繁忙,家庭氛围较为紧张。
父母对于小明的学习要求较高,但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常常采用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来督促小明学习。
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小明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2. 学校环境分析小明的班级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班级,班级内部分学生成绩优异,部分学生成绩较差。
小明由于成绩不理想,常常被老师忽视,导致其在班级中的地位较低。
此外,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个人因素分析小明自身存在一定的学习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较差等。
同时,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导致其在课堂上缺乏自信,不敢积极参与。
三、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小明的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使得小明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此外,家庭氛围紧张,小明缺乏安全感,导致其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
2. 学校因素学校环境对小明的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
班级内部分学生成绩优异,部分学生成绩较差,小明由于成绩不理想,在班级中的地位较低,难以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此外,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个人因素小明自身存在一定的学习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较差等。
同时,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导致其在课堂上缺乏自信,不敢积极参与。
四、对策建议1. 家庭层面(1)改善家庭氛围,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2)改变教育方式,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
48篇教学案例分析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例谈【案例一】 (2)【案例二】 (3)【案例三】 (4)【案例四】 (5)【案例五】 (6)一、什么是教育案例分析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往往是一个故事、一个事例或一个事件),通过学习者独立分析或相互讨论,来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上海市一位青年教师曾写过一篇《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其中写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
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
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
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
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
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
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巧的羞怯的声音。
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
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
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
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
(案例分析并不注重“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更注重学习者的思考与分析过程。
)二、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案例是学校问题解决的源泉。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中小学班主任教育案例分析(精选7篇)
中小学班主任教育案例分析(精选7篇)中小学班主任教育案例分析篇一一、案例介绍毛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十分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教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
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我的座位上发呆,教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
平时总是把自我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
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齐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一样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必须的实力和优势,应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我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我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异常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
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本事,总觉得自我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经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我的本事,一向怀疑自我的优点。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此刻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到达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构成自卑心理,否定自我,怀疑自我,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
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景,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教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我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我的本事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
小学的教育教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性格开朗,热爱集体活动。
他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家庭条件一般。
在学校里,小明虽然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但作业质量不高,课堂上也容易走神。
老师多次与他沟通,但他总是心不在焉,没有明显的改进。
二、案例分析1. 学生个体差异分析(1)学习成绩一般:小明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可能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高或学习压力过大等原因造成的。
(2)性格开朗,热爱集体活动:小明的性格特点使他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但在学习上却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
2. 教学方法分析(1)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可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导致小明对学习缺乏兴趣。
(2)课堂管理不当:教师可能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小明在课堂上容易走神。
3. 家庭教育分析(1)家庭教育环境:小明的家庭教育环境一般,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2)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可能过于关注小明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改进措施1. 教师方面(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针对小明的特点,采取个性化教学,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2)丰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课堂管理:教师应关注课堂纪律,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使小明在课堂上保持专注。
2. 家庭教育方面(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应关注小明的学习,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父母应引导小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的自主学习能力。
(3)关注心理健康:父母应关注小明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他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案例分析总结通过对小明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方法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作为一名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1、消除求全效应让批评成为发现
有位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
这颗珍珠,晶莹圆润,渔夫爱不释手。
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一小黑点。
渔夫心想,如果能将小黑点去掉,珍珠完美无瑕,就会成为无价之宝。
于是,他就耐心地剥剔黑点。
不过,去掉一层,黑点仍然存有;再去掉一层,黑点还是存有;再去掉一层……最后黑点终于去掉了,不过,令人婉惜的是,这颗硕大的珍珠也不复存有了。
在学校里,学生就是一颗颗硕大的珍珠,都或多或少地存有着这样那样的“黑点”,会不时犯点错误。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水平和水平期望过高,在看待或评价学生适销对路过程中,刃过高求全的眼光衡量学生却发现学生并非完美无缺,并由此引起过多地看到学生的缺点和毛病,这种求全效应必将影响到教师的批评行为。
以求全心理看待学生,常常是把好学生变成一般学生,仄学生变成后进生。
其实,能学生来说,人无完人,他们虽然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但这样或那样的“黑点”正是学生在改正中持续走向成熟人生的必经历程。
他们这像一幅幅充满个性色彩的生命画卷并非缺少值得欣赏的东西,真正缺少的是老师欣赏的目光。
如果我们善于发现,他们身上也必然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教师过度求全,追求十全十美,不允许学生犯一点错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
所以让我们改变一下自己,换个角度看学生,把批评变成一种发现,变成一种赏
识,去照亮学生的心。
就像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所说的“改变自己,昨天最难教的学生可能会变成今天最与自己知心的学生。
”
2、避免马太效应,让批评体现公平
《圣经》中“马太福音”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即荣誉越多的科学家,授予的的荣誉就越多;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往往不予承认。
他于1973年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在教育中马太效应的突出表现就是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而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常常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能自己喜欢的学生越看越喜欢,优点越看越多,即使犯了错误,老师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学生蒙混过关,不舍得批评半句;能自己不喜欢的学生越看越讨厌,缺点越看越多,即使他们有了进步或好的表现,老师也是不屑一顾,吝惜自己的赞美。
这种过度地赞扬和美化自己所喜欢的学生,过度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不平等、不平衡的环境中,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
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影响到学生能教师教育行为的接受,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但缺乏合理性,也会大大影响到教育的效果。
所以,教师在使用批评时应避免马太效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注重所有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从而激发起学生前进的动力。
3、防止超限效应,让批评做到适度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了自己所有的钱。
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是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因为气愤,不但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人们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能批评的启示是:教师的批评要适度,“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过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一些反作用。
比如说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死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有的教师动辄将学生以前犯的错误命出来“曝光”,必然使学生感到极不耐烦,讨厌之极,其结果只能是“物极必
反”“欲速则不达”,有时甚至演变成反抗心理,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所以,批评必须掌握好分寸,这样才不至于步入超限误区。
4、巧用南风效应,让批评变得温暖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个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批评学生时,因为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
我们应该让批评像南风一样送给学生温暖。
某小学一年级新生不适合学校生活,经常赖在家里不去上学,父母十分头痛。
为此教师登门家访。
学生能老师说:“我不愿意上学!”老师微笑地说:“你不去上学,我会想你的啊!”学生高兴极了,从此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学校,她能同学说:“老师可喜欢我啦,我不来上学教师会想我的!”巧借南风效应,让温暖的批评像春雨一样滋润孩子幼稚的心灵,会使教育教学变得自然流畅,学生自然会因爱上自己的老师在接受老师的教育。
5、巧用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对待学生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骨头里挑肉,那怕找到一丁点肉丝,也要看成一块好“排骨”,给予表扬,鼓励。
在批评学生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即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地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
有一位老师则接新班,上完第一节课,刚要说“下课”时,后排座位上有位学生突然吹起了口哨。
学生们看看那位学生,又看看教师,他们诧异中有些惊慌,像是做好了迎接“火山爆发”的准备。
但这位老师并未发火,仅仅很坦然地说:“同学们下课。
”随后走到吹口哨的学生跟前称赞道:“口哨吹得不错,好好练练,说不定会在这方面有所发展,必要时,我给你留点时间,为大家表演一下,好吗?”这位学生满脸惊疑地望着老师,
不知所措。
老师接着问道:“能知识我你叫什么名字吗?”他不好意思地作了回答。
老师立即说:“名字起得好,你是我在咱班记住名字的第一个学生,不过老师对你有点小要求,请你以后吹口哨时注意场合。
”这个学生红着脸说:“我错了,请相信我,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了。
”周围的学生鼓起了掌。
当天,这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我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因为今天老师表扬了我,说我口哨吹得好。
要是在以往,我肯定躲不过一顿批评或指责。
真的,我还没有受过老师的表扬……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绝不无事生非,扰乱课堂秩序。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的学习情绪很高,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逐渐成为老师纷纷称赞的优秀生。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虽不可能样样出色,也不可能样样都差,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眼睛,学生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在很快的进入他们的轨道。
在批评中,老师多给学生一阵春风,一场雨露,就会但学生脆弱的自尊心产生强大的动力而健康茁壮地成长。
6、巧用尊重效应,让批评变得宽容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论述过教育者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的重要性:“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癸一杂玫瑰花上颤动欲滴的露珠。
要培养自尊心,只有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批评要从保护学生自尊心出发,让批评充满理解和信任,才能让学生体面地接受批评。
被誉为“中国当代教育家”的霍懋征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她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时,一次她班上的一个男生拿了同桌的钢笔。
霍老师知道后没有责难,也没有声色俱厉的批评,而是自己掏钱买了一支钢笔送给这位学生:“我知道你喜欢钢笔,这支钢笔就送给你。
我也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要,趁别人不注意,你一定会送回去的。
”几十年后,这位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教师,一进门就跪在霍老师面前对孩子说:“没有霍奶奶,就没有你爸爸的今天。
”
学生犯了错误,又恐惧又内疚,像刚刚经历了一场心灵上的暴风雨。
这时老师不能再给他们雷鸣闪电,而应给他们送去雨后灿烂的阳光,让他们在阳光中愈合创伤,成长。
面对拿了别人东西的学生,霍老师深知一旦把这种行为与“偷”字联系起来,足以击碎其脆弱的心灵,使其背负终生。
她用一颗爱心巧妙地维护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她这种别致的批评方式,具有十分高超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7、避免拆屋效应,分步达成目标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井天窗了……”这种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然后再持续降低要求以被他人接受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拆屋效应的启示是:我们不要把教育目标一下子推到学生面前,要求他们马上达到。
不要在批评时把所有的问题一下子都提出来,而是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采用适当的方式逐步指出学生的缺点,这样不但学生心理上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而且改正起来也比较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