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学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人教版上册).doc

合集下载

【2020最新】人教版七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2020最新】人教版七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教学资料范本【2020最新】人教版七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20xx最新人教版七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我们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和难点本课的主题就是民族大融合,课文紧扣此问题展开:首先,简要地说明了自十六国以来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为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其次,比较全面地讲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采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调孝文帝改革对推进北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积极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孝文帝改革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

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除注意讲清具体的改革措施,还应该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迁都洛阳和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有机地联系起来,看到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是一个难点问题。

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汉化简单地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

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这在阶级社会的历史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只有到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以后很长的时期内才有实现的可能。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的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3、初步理解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理解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2.分析法:对比分析,加深理解。

3.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层层递进,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加深理解。

4.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构建一个生动的课堂。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段。

老师:大家知道这部电影吗?主人公是谁?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五胡内迁”,谁来告诉大家“五胡”是哪五个少数民族吗?花木兰是哪个“胡”?这五个少数民族名称在我国还有吗?(告诉同学们,羌族还有,但也不是原汁原味的了。

)这些民族哪去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多媒体出示课题: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老师:大家拿出导学案,我们共同学习一下本课学习目标,大家齐读。

老师:本节课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多媒体出示课件,告诉同学们哪三个方面,并且让同学们将三个方面与课本上的三个子目对应一下)。

老师:大家根据导学案上的预习提纲,大声、快速阅读课本内容,注意观察插图,把问题在课本上勾画出来。

二、自主学习、挑战自我第一子目:建立家园1、北魏什么时间建立的?由什么民族建立的?定都在哪里?2、北魏什么时间统一黄河流域的?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第二子目:乔迁新居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第三子目:除旧布新1、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什么意义?2、北魏政权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北朝指的是哪几个政权?三、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老师:大家完成任务了吗?我们来检测一下效果。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初一历史学科导学案课题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问题综合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主备审核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关键问题本课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重点是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教法:采用导学法与诱思法相结合。

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三单投影仪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创设问题情境走进历史1. 由电视节目《开心词典》现场问答导入:⑴猜谜:“总是很自信的民族”打五胡内迁中的一个民族A匈奴B鲜卑C羯D氐E羌⑵我国56个民族中有鲜卑族吗?A有B没有2. 引导学生穿越时空来到魏晋南北朝探究鲜卑族消失的原因激发学习兴趣使带着新奇走进历史检查预习收集问题10分钟创设检查情境整体感知1.学术助理组织学科长检查本组导读单,完成情况。

2.学科长收集组员的生成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后生成小组的共性问题。

学生接受检查并展示预习成果合作探究全班展示20分钟创设合作情境小组合作1.针对各组预习中生产的共性问题,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归纳形成班级共性问题。

2.学科长组织本组讨论。

3.教师巡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理解: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七上P115—116)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⑴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⑵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⑴迁都洛阳。

①时间:494年;②迁都原因:原来的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③迁都目的: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④影响:既加强了同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又加强了对整个黄河流域的控制。

⑵汉化政策。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学说汉语)。

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改穿汉服)。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姓“拓跋”改为姓“元”)(采用汉姓)。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促进民族融合措施的作用:改革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论从史出,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开心辞典”猜谜语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带问题研读课文)(-)北方的统一(板书)1、(课件动态展示)(1)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2)什么政权统一了北方?(3)北方重新统一的时间是:(4) 北方的重新统一在当时起到了什么的影响?(二)孝文帝迁都(板书)1、活动:(1)小小辩论会(多媒体)辩题:要不要迁都?反方:保守贵族们会怎么想?(从保守者的角度)正方:北魏孝文帝会怎么想?(从改革者的角度)(友情提示: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生活习俗、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2)先后出示平城和洛阳的城市资料(多媒体)(三)孝文帝改革(板书)1、改革的措施(学生自学教材后,多媒体依次显示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资料,要求学生回答具体是哪项措施)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巩固改革 措施知识
3、北朝的更替(幻 17)
北 魏 孝 文 帝 的 改 革 措 施
4、小结(幻 18)
总结意义 学会评价 古人 (老师出示附图, 完善知识示意图) 通过讨论, 学会用示 意图的方 式记知识 在歌声中, 学生慷慨 用一句话祝福我们的祖国和中华民 激 昂 展 现 族 祖国未来 美好的明 天 完成测试 巩固知识
教 难 辅 资
学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点 助 教科书、多媒体课件 料 北方民族大融合 各族 人民 长期 接触 出现 民族 融合 趋势 北魏 孝文 帝的 改革
迁都 洛阳板 ຫໍສະໝຸດ 设计改革 措施促进 民族 融合
教 学 与 学 习 过 程
教学 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课件显示:播放《敕勒歌》张晓农 音乐(幻 1) 问: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 原是鲜卑 歌 曲 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导入 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 了哪个朝代?你想了解鲜卑族历 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 幻 1) 北 1、(幻 3)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并阅读课文 魏 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阅读课文。
学生代表发言自己阅读后的收获 “胡人汉服” 、 “汉人胡食” 、 “ 汉 人胡食”等现象,北方民族融合已 经成为趋势 (阅读课文及观察图片)
学生简略回答,不必过多停留 (参考 : 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只有 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 展。) 有效过渡
孝 文 帝 迁 都 洛 阳
1、找出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 (提问)(幻 10)
学校 课 题
城关镇中心校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教师 上课 地点
王来程 七(10)班
第 20 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1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1 新人教版

第20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多媒体[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史上总称什么?2.导入新课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3、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一、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二、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新人教版

北方民族大融合
自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北魏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复习提问:1、西晋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东汉末年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3、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4、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阅读课文,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强大起来,建立了,之后迅速吞并了北方几个割据政权,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2、北魏建立之初,定都,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

3、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4、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改革措施
②改革作用
5、北朝经历那几个朝代?
课堂自测:
1、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A、鲜卑
B、匈奴
C、汉
D、氐
2、下列哪一现象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北方政权更替
D、民族矛盾尖锐
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 )
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4、下列各朝代曾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①西周②西汉③西晋④东晋⑤魏国⑥北魏
A、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④⑤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曹魏、北魏
B、西晋、北魏
C、前秦、北魏
D、前秦、东晋。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朱田中学 七 年级 历史 学科导学案(新授课)主备人:__孙莉_____ 审批人: 学案编号: _4-3______ 班 级: 姓 名: 小 组: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了解北方政局的基本情况。

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3.结合图片资料,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归纳民族大融合特点。

二、重点、难点1.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2.难点: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三、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点拨—总结归纳一、 复习回顾:1.以少胜多的战役:历史启示:①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骄傲轻敌,要符合当时历史的条件。

②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交融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

③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应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推动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 预习自学:见《自主学习指导课程》P90“探究过程”探究一: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启示:①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要发展则必须要改革。

②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要与时俱进,符合人民意愿,利于民族交往。

③国家要坚持改革,不断深化,勇于创新;要符合国情。

以民为本;要善于学习,重视人才。

④作为青年学生要学习改革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知识延伸: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1.政治: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

2.经济: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3.民族关系:“五胡”内迁,民族大交融。

4.文化:科技继续领先,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探究二: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民族,探讨一下民族融合和历史。

【改革篇】材料一鲜卑姓氏改为汉姓(2)这次改革有什么积极作用?【融合篇】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新人教版(
阅读材料回答:(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
(2)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3)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拓展延伸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教学难点
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 师 初 备 栏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检查预习或反馈
情境
引入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这首歌是哪部电视的主题曲吗?听一曲《敢问路在何方》,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那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信奉的哪种宗教,第二个师傅又是信奉那种宗教呢?那对这两种宗教的了解又有哪些呢?这两种宗教的主张是否一样?带着好奇,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5北魏孝文帝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要维护民族团结。
学生自主看书学习,寻找问题答案(内容)
“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请回答:(1)上述材料提及中国古代哪次著名的改革?
(2)除材料的规定外,这次改革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点播,共同完成。
教 师 复 备 栏
.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北魏的建立、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迁都原因、迁都前后的情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新人教版
教师:同学们对这首歌一定都很熟悉,那么,哪一名同学来说一说,你觉得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意思?
学生谈对这首歌曲的理解(略)。
教师: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有五十六个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杂居相处,亲如一家。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问题,现做一个现场调查。
(教师现场调查班级里的民族分布情况)
教师:请这些少数民族的同学告诉大家,你生活在这个社会、这个集体中有什么感受?
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六)当堂训练、完成课堂作业。
教师补充
教师引导进行纵向比较,
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教师给学生指导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学生动手设计表格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指导学生读书读图)
请同学继续思考:这些少数民族为什么要内迁,这些民族内迁到中原会带来什么影响?
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平城的地理位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平城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因素)
教师提问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
(1)布置自学任务(2)指导自学的方法(3)明确自学的要求(4)了解他们自学中的困难,
课题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时
1






1、知识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把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壮大和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政权的成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能力方面: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什么缘故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育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阻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到凡是符合历史进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进展的作用。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民族融合三、教学方式:采纳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式。

四、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北魏是怎么样进展前大起来的,还有北方似乎如何实现统一的呢?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从西晋末年开始,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前后入主中原,成立政权。

各族人民和汉族长期混居相处,相互往来,他们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适应彼此阻碍,趋向一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社会背景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

自东汉末年以来,慢慢南迁。

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阻碍,开始学习农耕并慢慢过上居住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领袖拓跋成立魏国,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终止了十六国割裂局面。

2)、改革的要紧内容出示孝文帝改革内容并帮忙学生从中归纳出改革的作用。

3)、改革的历史作用归纳: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进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增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并加以具体论述。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进展:北方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注意施肥、选种、饲养等技术的提高。

手工业者的地位也起了转变,他们由官府操纵,改成许诺民间生产,有些工匠还当了低级官吏。

商品互换也日趋活跃,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几乎完全废弃货币,迁都洛阳后,第一次铸行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进展:改革以后,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取得提高,取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鲜卑贵族也完全摆脱了部落旧俗,完成封建化进程,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关系取得了调整;增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改革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改革又反过来增进了各族的进一步融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

山东省郯城县第三低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主备人课型新授验收结果:合格/需完善时间年月日分管领导课时 1 第周第 1 课时总第 21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3、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第一种方法:复习提问,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哪些民族内迁?他们同汉族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有利于民族融合。

还有哪些事件促进民族融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二导入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大屏幕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那么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二、探索研究,自主学习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课件动态展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北魏骑马佣)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2、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3、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4、在学生归纳后,进一步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学生答: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9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分裂、大动乱、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掌权后进行了一系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本课内容具体由三部分组成: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某某;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知识与能力1、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学习和历史短剧表演,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热情。

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也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改革和创新的意识。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本节课采用“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法。

学生历史活动:历史短剧表演缩句游戏【导入新课】师:首先我们来玩一个字谜:总是很自信的民族(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生:回答。

师:我们小学学过的《刺勒川》就是鲜卑族的民歌,鲜卑族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鲜卑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以及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哪些贡献?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学习。

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1(人教版七年级上)

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1(人教版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措施①语言②服饰③姓氏
④婚姻⑤官制、律令⑥礼法
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人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人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巩固达标:1、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朝代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A 羌族B 氐族C 羯族D 鲜卑族2、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或目的不包括()A 为统一黄河流域做准备B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D 平城自然条件差,位置偏北3、洛阳曾是多个王朝的古都,下列哪一王朝的都城不在洛阳()A 北魏B 西晋C 曹魏D 西汉4、我国历史上的“北朝”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王朝()A 前秦B 西魏C 北齐D 北魏5、最能体现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决心的措施是()A 使用汉字B 改汉姓C 与汉人通婚D 迁都洛阳6、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A 周平王迁都B 盘庚迁都C 孝文帝迁都D 明成祖迁都7、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A 鲜卑B 匈奴C 羯D 氐8、民族融合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突出的特点之一。

下列哪些史实有利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①北方人口南迁②孝文帝改革③边疆少数民族内迁④压迫少数民族为奴⑤向少数民族征税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 ②③④9、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改革家,他们变法的共同作用是()A 促进了民族融合B 学习汉族文化C 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D 加速了封建化进程6、材料解析题:归纳生成一、北方的统一439年,在东北地区兴起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二、民族大融合1、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渐成为大趋势(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2、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课后反思:请回答:(1)材料二中的“孝文帝”是哪一少数民族的皇帝?根据材料二,说一说他采取的主要汉化措施(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你怎样看待“孝文帝”的历史作为?你有何感想?(3)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1.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

3.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方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自主探究】
1.北魏:建立时间,族建立;统一:年,北魏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
成为趋势。

2.孝文帝:迁都:原因⑴⑵
目的:学习和接受先进文化。

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说;穿;改;与汉族;采用;
学习。

作用:
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与北魏合称为
【合作探究】
探究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1.东汉以来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哪几个?
探究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2.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3.缩句游戏:为了方便理解记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缩句游戏:你能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
4、在我们今天的56个民族中已经鲜卑族了,有人认为由于当年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所以,孝文帝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当堂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A、氏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
2.孝文帝迁都到下列()
A、平城
B、长安
C、上京
D、洛阳3.公元500年,一个在洛阳做官的人说的应该是()
A、鲜卑语
B、蒙古语
C、汉语
D、氐族语
4.下列不属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学汉语
B、与汉人通婚
C、迁都洛阳
D、改穿胡服
5.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孝文帝改革符合保守势力的意愿
B、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
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D、孝文帝改革以身作则
6.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获得了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A、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B、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C、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7.材料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8.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9.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魏主迁都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10.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分别指什么?
11.材料反映的改革起了什么作用?
【中考在平时】
1.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是()
A.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
B. 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C.统一度量衡 D. 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2.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说汉语
B. 穿汉服
C. 改汉姓
D. 依法治国
【快乐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多又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