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支持.doc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对“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支持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教育中教师“灌输式”教学方式的挑战,是对传统教育中学生“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冲击,是对传统教育中“被动型”课程设置的改革。然而,研究性学习能否真正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发现与创新能力,这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更依赖于技术的支持。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浪潮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

经融入到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历史、体育等学科教学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那么它对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何在?本文意图结合生物、历史、体育等综合性实践学科

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信息技术对于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既可以看作学科课程,又可以看作技术工具。作为学科课程,它拥有与其他基础课程同样的属性与功能:以模块或单元的形式实施教学,每个模块具有

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1]作为技术工具,信息技术被认为是能够扩展、延伸人

类信息器官的技术的总称。[2]即信息技术这一技术涵盖的范围极广,实现的功能

较多。

(二)研究性学习

至于研究性学习,它与信息技术的性质颇为相似,它们同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的范畴,都具备课程的特性。但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有较大的区别,它突破了传统学科知识体系已知化、序列化的束缚,追求跨领域学科内

容的融合。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

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3]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是针对有学

者们国当前学校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而提出来的。

(三)生物课程的特点

微观是生物学的一大特征,抽象也是生物学的一大特点。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生物学在微观方向已经发展到分子水平,在宏观方向研究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中染色体的变化,八年级下《生物的遗传》中 DNA 的结构、基因突变、男女比例的计算、遗传病发病率的统计,无不微观而难以观察,即使装备现在先进的三维视频显微镜,依然会给学生带来相

当的认知困难;《生物进化的历程》中生命的起源、发展、进化,抽象并且由于学生

对这方面的内容没什么概念,因此学生很难领会到当时的场景。普通情况下,教师以讲述为主,以板画、挂图和模型等教学手段为辅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重复识记,必然会使学习成为枯燥乏味的被动接受过程,生物学在他们心中也会变成“死物”,学

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遏制。

(四)历史课程的特点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由它的内容和社会功能决定的。历史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

和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

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具体说来具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阶段特征性、因果性、借鉴性、综合性等特点。

(五)体育课程的特点

体育课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体育课的影响,采用图形,图像等使体育的教学更形象、具体、生动。多媒体用于体育教学无

疑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优越性能否充分发挥,关键是在于多媒体的制作和选择,

如何将多媒体融会到体育教学中去,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延伸、升华,从而优化课

堂教学。

(六)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联系

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有学者们“按学科浏览”资源时,不难发现,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包含的四大分支分属于两个类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

育这两者被纳入到技术的范畴中,而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被纳入到综合

实践活动的范畴(如图 1)。本文也倾向于将信息技术作为技术工具,发挥其

技术与工具的特性,进而推动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进行。

图 1 学科分科目录[5]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实施过程

从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义中,有学者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1)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

习的引导者,凸显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创新性;(2)研究性学习所涉

及的内容范畴较广,如自然、社会、生活,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

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具备一定的知识含量与教育意义,均可作为其研究的专题;(3)研究性学习其实是一个发现问题、找寻问题解决方案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问题。而倡导与实施此课程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

神与合作意识,达到知识向智慧的完美转变。例如,曾有一小孩在画苹果时将苹果

画成方形的,其解释是她在家看到父亲将苹果放在桌上,后来不小心苹果摔坏了,因

此她在画苹果时设想苹果是方形而不是圆形的,这样苹果就不会摔落和损坏,这正体

现了想象力的巨大潜力,是知识上升至智慧的一种表现。而在研究性学习中需要的就

是这种想象能力,培养的也是这种创新意识。曾有人讲过,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

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4]这便是有学者们追求智慧的动力所在。

由此,有学者们试图将知识转变为智慧的这种理念贯穿至学校教育中,而研

究性学习的提出恰恰可以推动这一进程,它可以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力,发掘学习者的创新意识,促使“惰性”知识向“活性”知识的转变。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5]而且,这四个阶段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鉴于研究性学习对学习工具、学习资源、教师指导、合作学习等的要求甚高,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他们沿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试图从研究性学习对软硬件资源的需求、研究性学习的四个实施阶段等视角论述信息技术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作用或意义。而有学者们认为,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程虽然是一门异于普通基础课程的新学科,需要许多新元素的加入,但是它的本质仍然是问题解决。

三、信息技术对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的具体支持

陈莉在《信息技术支持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一文中提出,信息技术可以从

信息资源、研究(认知)工具、交流(协作)工具、学习活动管理四个方面为研

究性学习提供支持。[6]由此,她建构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支持环境模型(如

图 2),并详细阐述了信息资源、研究工具等的种类及有效性。而邹春杰在《信

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一文中,根据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几个阶段,试图

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中,进而阐释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

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