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群文阅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散文阅读之鉴赏(解析版)
17.昆明的雨——群文阅读散文阅读之鉴赏汪曾祺的文章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就是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考点解读】一.抓住线索,把握文章脉络。
形散神聚、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
而丰富的写景内容则要靠线索来串联。
找准散文的线索,就要理清它的内容和结构,并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理清文章内部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文章的脉络。
二.了解背景,透视创作缘由。
许多写景散文因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成为现实社会的折射。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是阅读鉴赏这类散文的关键。
三.整合画面,领略文章意境。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
具体形象的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情感。
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整合画面,并体会其诗化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四.借助想象,探究情景意趣。
写景散文常采用寄情于物或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我们不能光靠理性的思索来赏析景物描写,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将作者描绘的景物再现于我们的脑海中,并投入感情,只有这样才能领悟作品的妙境和真谛。
五.辨识技巧,品味精妙语言。
写景散文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从写作角度看,常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利用多种观察角度描写事物。
这样写,能够使文章的语言内涵丰富且有张力。
常见的考查题型有:1.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2.概括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分析表达技巧。
【技法点拨】1.注意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
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就是文章的内容;透过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
2.注意筛选文中信息,尽量使用原文语句回答。
3.了解写景的内容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寄寓作者感情的句子。
【真题演练】(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词典的故事阿来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复式教学的小学。
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连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都没有。
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汪曾祺《文游台》群文阅读
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汪曾祺《文游台》群文阅读汪曾祺《文游台》:拳拳之心,赤子之情文游台,是作者汪曾祺先生家乡高邮的一处名胜古迹。
先生于离家多年后的一九九三年四月写了《文游台》这篇文章。
文章里先生回忆了自己清明上坟;对淳河瓜鱼的印象;初一十五泰山庙烧香拜佛和看戏的情景。
家乡的风土人情,民俗风物一一展现。
虽然事隔多年,但经过先生的妙笔,一切都栩栩如生。
特别是看戏一节,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先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先生写这篇文章的重点在文游台。
文游台是先生童年梦想开始的乐园。
小学的时候,每年春游都要上文游台。
趴在两边窗台上看半天,看到最西边船帆在树头后面缓缓移动,心里就会酸酸的,甜甜的。
文游台也是孕育先生精神世界的地方。
他在文中这样写道,文游台的出名,是因为这是苏东坡、秦少游、王定国、孙莘老聚会的地方,他们在楼上饮酒、赋诗、倾谈、笑傲。
实际上文游诸贤之中,最感动高邮人心的是秦少游。
笔触间虽然词句平实,但是对先人的仰慕之情却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这里的秦少游就是秦观,少游是他的字,北宋高邮人,苏门四学士之一,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国史官编修。
他“词写得好,为人正派,关心人民生活”,但是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后半生一直在迁谪中度过。
这样的经历与先生的遭遇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也许是心里有太多的共鸣吧,这些人中先生最想写的人是秦少游。
先生写秦少游并不是要为他的遭遇鸣不平,而是为秦少游的文人气节所打动。
他对秦少游的评价是,迁谪生活,难以为怀,少游晚年诗词颇多伤心语,但他还是很旷达,很看得开,能于颠沛中得到苦趣。
这是秦少游身上表现出来的文人气节,也是先生所敬仰和坚守的,写秦少游也是写他自己。
所以,即使是一篇平平常常的记游文章,现在我们读来仍然真切感人,回味无穷。
另外,文章的最后,先生还由一段描写秦少游的传记资料,谈到了自己对现在的传记、历史题材小说的看法。
先生提出,传记、历史题材小说要写得生动、真实,不要“空空廓廓,有事无人”,不要“注入许多观点,搔痒不着,吞蝇欲吐”,不要“胡说八道”。
汪曾祺经典散文
汪曾祺经典散文汪曾祺经典散文(通用10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汪曾祺经典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汪曾祺经典散文篇1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
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
这里原来是一片坟地,坟主的后代大都已经式微或他徙了,联大征用了这片地并未引起麻烦。
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露着白茬。
门楣横书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
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倒。
大路把新校舍分为东西两区。
路以西,是学生宿舍。
土墙,草顶。
两头各有门。
窗户是在墙上留出方洞,直插着几根带皮的树棍。
空气是很流通的,因为没有人爱在窗洞上糊纸,当然更没有玻璃。
昆明气候温和,冬天从窗洞吹进一点风,也不要紧。
宿舍是大统间,两边靠墙,和墙垂直,各排了十张双层木床。
一张床睡两个人,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
我没有留心过这样的宿舍共有多少间。
我曾在二十五号宿舍住过两年。
二十五号不是最后一号。
如果以三十间计,则新校舍可住一千二百人。
联大学生三千人,工学院住在拓东路迤西会馆;女生住“南院”,新校舍住的是文、理、法三院的男生。
估计起来,可以住得下。
学生并不老老实实地让双层床靠墙直放,向右看齐,不少人给它重新组合,把三张床拼成一个U字,外面挂上旧床单或钉上纸板,就成了一个独立天地,屋中之屋。
结邻而居的,多是谈得来的同学。
也有的不是自己选择的,是学校派定的。
我在二十五号宿舍住的时候,睡靠门的上铺,和下铺的一位同学几乎没有见过面。
他是历史系的,姓刘,河南人。
他是个农家子弟,到昆明来考大学是由河南自己挑了一担行李走来的。
——到昆明来考联大的,多数是坐公共汽车来的,乘滇越铁路火车来的,但也有利用很奇怪的交通工具来的。
汪曾祺作品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汪曾祺作品群文阅读教学采用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 求和特点?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方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汪曾祺作品选 择
《受戒》
主题:对纯真无暇的人性美的讴歌 内容:描述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恋情 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田园牧歌情调 地位:汪曾祺代表作之一,体现其小说创作风格
《大淖记事》
作品主题:展 现汪曾祺独特 的审美追求和
汪曾祺作品群文 阅读教学反思与
改进
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参与度:汪曾祺作品群文阅读是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测试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汪曾祺作品群文阅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思维能力提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评估汪曾祺作品群文阅读对学生思维 能力的提升效果。
汪曾祺作品群文阅读教学内 容的不足
总结教学内容调整和完善的 意义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深入研读汪曾祺作 品,理解其文学特 色和思想内涵。
增强教学组织能力: 掌握群文阅读教学 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掌握课堂节奏,引 导学生积极参与讨 论,营造良好的课 堂氛围。
人文关怀
作品内容:以 大淖为背景, 讲述了一群普 通人的生活故
事
作品风格:语 言质朴自然, 情感真挚动人, 具有浓郁的地
方色彩
作品价值:是 汪曾祺的代表 作之一,对于 了解汪曾祺文 学创作思想和 艺术风格具有
汪曾祺作品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汪曾祺作品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导言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包含了丰富的群文元素。
本篇教学设计将围绕汪曾祺的作品展开,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了解汪曾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汪曾祺作品中的群文元素,包括社会人情、民间传说、乡情乡愁等。
3.学习汪曾祺作品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和讨论,体会汪曾祺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内容1.汪曾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2.选择汪曾祺的经典作品进行群文阅读,如《沉沦》、《小二黑结婚》、《风雪夜归人》等。
3.阅读指导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4.开展写作活动,让学生拓展想象力,创作与汪曾祺作品相关的文章或小说片段。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汪曾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他作品的兴趣。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简短的故事片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2.群文阅读(40分钟)选择一篇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或散文作品进行群文阅读。
教师可以提供作品的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也可以逐段解读,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3.阅读指导和讨论(30分钟)教师根据作品的特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例如:-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传统文化有何联系?- 作品中的冲突和故事情节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 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表达了作品的主题?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并发现其中的群文元素。
4.写作活动(40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汪曾祺的作品,或根据自己对汪曾祺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个相关的文章或小说片段。
可以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设身处地地描写一个与汪曾祺作品类似的场景或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5.总结和展示(10分钟)请学生归纳总结汪曾祺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主题思想,并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民俗中的物事儿群文阅读课件
民俗中的物事儿群文阅读课件1.《端午的鸭蛋》汪曾祺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种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儿。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昆明的雨》群文阅读教学反思
《昆明的雨》群文阅读教学反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文学阅读要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字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群文阅读,指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
它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种全新阅读教学模式的要义是立足于课内精读,做好方法引领,使学生的阅读实现向课外多向度的有效迁移、拓展、整合,从而达到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有目的的获取并概括信息能力,涵养人文情怀的目的。
本学期,我选取了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为支点,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昆明的雨》入选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散文单元。
单元任务是通过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作者汪曾祺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淡而有味的语言,叙写了昆明的雨,雨中的景、事、物和人,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怀念,表达着爱自然爱生活的人文内涵。
下面根据自己的课例,做一次简单的剖析。
一、尝试——柳暗花明又一村首先说失败的尝试,第一次试讲时,选择了汪曾祺的非常丰富的文本(4篇),还找了相关的视频,一节课试图让学生在这4篇文章中梳理并理解清楚散文的结构特点并一起赏析4篇文章中的语言。
整节课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我拉着学生跟着我预设的内容走,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没有可以和文本好好对话的时间,内容多、杂、乱,学生被动、茫然。
这样我意识到群文阅读不能为群文而群文,群文阅读应该是老师选取有价值的角度,利用课堂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创意对话的过程。
经历的失败后,我再读《昆明的雨》,再读汪老的《人间草木》,这次反复阅读让我对文本有了新的发现。
很快我就确定从“美食”的入手,这样一来选文就变得容易起来了。
在反复斟酌后,我选取了《昆明食菌》、《七载云烟·采薇》这两篇文章。
汪曾祺的散文(精选13篇)
汪曾祺的散文汪曾祺的散文(精选13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的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汪曾祺的散文篇1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
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
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
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
洗帐子要挑一个晴明的好天,当天就晒干。
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
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
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不过也还是冷的。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生火。
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
棉衣在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
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
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
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
里面烧的是粗糠。
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
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儿,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
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
老太太们离不开它。
闲来无事,打打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
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
脚炉暖人。
脚不冷则周身不冷。
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
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诗:“冬天,脚炉焦糠的香。
”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质的。
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
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用炭末做成的块状燃料,多呈圆柱形),以纸媒头引着。
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
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汪曾祺散文专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汪曾祺散文专练汪曾祺作品:《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文游台》《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蔡德惠》《牙疼》《徙》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汪曾祺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九四六年。
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年。
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是市内,我们到南屏大戏院去看电影;去逛书店,看一本书,一看两三个小时;逛裱画店,逛茶叶店……我们每天经过、随时往来的地方,还是大西门一带。
街虽小,人却多,气味浓稠。
我们在街上闲看。
看卖木柴的,卖木炭的,卖粗瓷碗、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
但是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响最深,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不是另一种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菊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西南联大校歌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
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是一个产生天才,影响深远,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窳陋而辉煌的,奇迹一样的,“空前绝后”的大学。
喔,我的母校,我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学校、祠堂。
西边是学生宿舍。
土墙,草顶。
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
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没有的。
两个装肥皂的大箱摞起来。
既是书桌,也是衣柜。
有的同学在同一宿舍中一住四年不挪窝。
有些同学成天在一起,乐数晨夕,堪称知己。
也有老死不相往来,几乎等于不认识的。
我和一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就是这样,我们俩同睡一张木床,他住上铺,我住下铺,却很少见面。
他是个很守规矩、很用功的人,每天按时作息。
我是个夜猫子,每天在系图书馆看一夜书,即天亮才回宿舍。
汪曾祺散文欣赏
汪曾祺散文欣赏汪曾祺散文欣赏1.山丹丹我在大青山挖到一棵山丹丹。
这棵山丹丹的花真多。
招待我们的老堡垒户看了看,说:“这棵山丹丹有十三年了。
”“十三年了?知道?”“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
你看,十三朵。
”山丹丹记得自己的岁数。
我本想把这棵山丹丹带回呼和浩特,想了想,找了把铁锹,把老堡垒户的开满了蓝色党参花的土台上刨了个坑,把这棵山丹丹种上了。
问老堡垒户:“能活?”“能活。
这东西,皮实。
”大青山到处是山丹丹,开七朵花、八朵花的,多的是。
山丹丹开花花又落,一年又一年……这支流行歌曲的作者未必知道,山丹丹过一年多开一朵花。
唱歌的歌星就更不会知道了。
2.枸杞枸杞到处都有。
枸杞头是春天的野菜。
采摘枸杞的嫩头,略过,切碎,与香干丁同拌,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皆极清香。
夏末秋初,开淡紫色小花,谁也不注意。
随即结出小小的红色的卵形浆果,即枸杞子。
我的家乡叫做狗奶子。
我在玉渊潭散步,在一个山包下的'草丛里看见一对老夫妻弯着腰在找什么。
他们一边走,一边搜索。
走几步,停一停,弯腰。
“您二位找什么?”“枸杞子。
”“有吗?”老同志把手里一个头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
“不少!”“不少!”他解嘲似的哈哈笑了几声。
“您慢慢捡着!”“慢慢捡着!”看样子这对老夫妻是离休干部,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
他们捡枸杞子干什么?是配药?泡酒?看来都不完全是。
真要是需要,可以托熟人从宁夏一点或寄一点来。
——听口音,老同志是西北人,那边肯定会有熟人。
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
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
看来,这二位中年时也是很会生活,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
他们为人一定很好,很厚道。
他们还一定不贪权势,甘于淡泊。
夫妻间一定不会为柴米油盐、儿女婚嫁而吵嘴。
从钓鱼台到甘家口商场的路上,路西,有一家的门头上种了很大的一丛枸杞,秋天结了很多枸杞子,通红通红的,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好看极了。
最新汪曾祺的散文《北京人的遛鸟》
引导语:北京人喜欢遛鸟,养的鸟的种类也很多,大别起来,可以分为大鸟和小鸟两类。
下面就是有关中国作家汪曾祺的散文《北京人的遛鸟》原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遛鸟的人是北京人里头起得最早的一拨。
每天一清早,当公共汽车和电车首班车出动时,北京的许多园林以及郊外的一些地方空旷、林木繁茂的去处,就已经有很多人在遛鸟了。
他们手里提着鸟笼,笼外罩着布罩,慢慢地散步,随时轻轻地把鸟笼前后摇晃着,这就是“遛鸟”。
他们有的是步行来的,更多的是骑自行车来的。
他们带来的鸟有的是两笼——多的可至八笼。
如果带七八笼,就非骑车来不可了。
车把上、后座、前后左右都是鸟笼,都安排得十分妥当。
看到它们平稳地驶过通向密林的小路,是很有趣的,——骑在车上的主人自然是十分潇洒自得,神清气朗。
养鸟本是清朝八旗子弟和太监们的爱好,“提笼架鸟”在过去是对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人的一种贬词。
后来,这种爱好才传到一些辛苦忙碌的人中间,使他们能得到一些休息和安慰。
我们常常可以在一个修鞋的、卖老豆腐的、钉马掌的摊前的小树上看到一笼鸟。
这是他的伙伴。
不过养鸟的还是以上岁数的较多,大都是从五十岁到八十岁的人,大部分是退休的职工,在职的稍少。
近年在青年工人中也渐有养鸟的了。
北京人养的鸟的种类很多。
大别起来,可以分为大鸟和小鸟两类。
大鸟主要是画眉和百灵,小鸟主要是红子、黄鸟。
鸟为什么要“遛”?不遛不叫。
鸟必须习惯于笼养,习惯于喧闹扰嚷的环境。
等到它习惯于与人相处时,它就会尽情鸣叫。
这样的一段驯化,术语叫做“压”。
一只生鸟,至少得“压”一年。
让鸟学叫,最直接的办法是听别的鸟叫,因此养鸟的人经常聚会在一起,把他们的鸟揭开罩,挂在相距不远的树上,此起彼歇地赛着叫,这叫做“会鸟儿”。
养鸟人不但彼此很熟悉,而且对他们朋友的鸟的叫声也很熟悉。
鸟应该向哪只鸟学叫,这得由鸟主人来决定。
一只画眉或百灵,能叫出几种“玩艺”,除了自己的叫声,能学山喜鹊、大喜鹊、伏天、苇乍子、麻雀打架、公鸡打架、猫叫、狗叫。
语文教师散文文本解读能力的突破——以汪曾祺《昆明的雨》为例
语文教师散文文本解读能力的突破——以汪曾祺《昆明的雨》为例◎缪志峰(南通市东方中学,江苏南通226405)◆解读方略摘要: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重要的专业基本功。
初中语文教材中散文文本比重较大,怎样更好地解读散文成为语文教师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以统编教材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为例,探讨语文教师散文文本解读能力的突破,具体方法是:以语言为桥走近文本,读出作者的切身感受;以自我感受设身处地,读出读者的生命体验;借助群文文本阅读,读出作品的内在风格。
如此,语文教师的散文文本解读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
关键词:散文教学 文本解读 《昆明的雨》文本解读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包含由作家到作品再到读者的思想表现和重构。
很多时候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都依赖于教参,自主解读能力得不到突破。
散文这种文体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双重价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材料。
怎样更好地解读散文文本对语文教师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下面,笔者试以统编教材汪曾祺《昆明的雨》为例,谈一谈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升散文文本解读的能力。
一、以语言为桥走近文本,读出作者的切身感受《昆明的雨》此类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表现在文章中,多写看似互不相关的场景或小的事件。
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很容易只是大略拎出这些片段,概括写作的内容,找出他们之间的彼此关联,或者只是简单地找出文章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便认为读出了作者的感受。
这样未免太过轻率。
我们需要挖掘文本的内涵,从深层次上体会作者的感受。
比如,文章题目明明是“昆明的雨”,作者却写了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等等。
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仙人掌是“肥大”的,菌子是“极多”而味美的,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儿声音是“娇娇”的……这一切都显得那样美好、和谐、自然。
他们都那样柔柔的、润润的,镶嵌在昆明的雨季里。
作者所写的这些景、这些人、这些事,都是记忆中无法忘怀的景象。
当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实际上已经对文本的解读更进一步了。
【高中散文阅读】《翠湖心影》阅读答案
【高中散文阅读】《翠湖心影》阅读答案翠湖心影汪曾祺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
很多城市都有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
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
翠湖可不能挪开。
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翠湖心影汪曾祺①昆明和翠湖密不可分。
许多城市都有湖泊,但这些湖泊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密切。
看来,如果这些湖泊被移走,这座城市仍然是一座城市。
绿湖无法移动。
没有翠湖,昆明就不会是昆明。
翠湖在城里,几乎就在市中心旁边。
城市里有一个湖泊,这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说某某湖是某某城市的眼睛,这是一个粗俗的比喻。
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是不可避免的。
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我能做什么,因为这很合适。
②翠湖是一个湖,也是一条路。
在湖里,有一条整洁的南北道路。
昆明人也专门来翠湖旅游,人数不多。
大多数人只是从这里走过。
翠湖中游人少,行人多。
但当行人到达翠湖时,他们就成了游客。
从熙熙攘攘的市中心和僵硬乏味的器官,我匆匆赶了过去。
一走进翠湖,我立刻感到轻松;生活的压力、生活必需品、不满和烦恼都会被冲淡。
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停下来坐在石凳上,抽根烟,环顾四周。
尽管他们仍然匆匆忙忙,但在湖光和树影的映衬下,人们的精神是截然不同的。
翠湖每天给昆明人带来多少慰藉和精神休养。
所以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这个湖不大也不小。
正好。
小,不足以旅行;太大了。
游泳很累。
湖边和湖里都有堤坝。
树木种植在靠近堤岸的地方。
树很高。
主要是垂柳。
“秋尽江南草未凋”,看来昆明的树在冬天还是绿色的。
湖水清澈见底,而且常常很满。
我在昆明住了七年了。
我没见过翠湖。
太干燥了。
绿湖里的水不深。
浅处没有膝盖,但深部有腰部。
青湖不种荷花,但有很多睡莲。
丰满的绿色猪耳形叶子和无尽的粉紫色蝴蝶形花朵非常活泼。
我只知道翠湖的这种水生植物。
我再也没见过这么大面积的睡莲了。
湖里有许多红鱼。
它们非常大,都有一英尺长。
这些鱼已经习惯了人类的脚步声,看到人们并不感到惊讶。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专题二 群文通练 五 欣赏一位作家风格-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小说阅读)
群文通练五欣赏一位作家风格——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小说阅读)微导语汪曾祺以短篇小说和散文闻名于当代文坛,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是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人物。
其小说的主要风格:以回忆为主;结构上情节因素弱,插入成分多,风俗描写多;语言简洁干净,不重修饰,文白相间,节制而富有弹性;着重表现和谐、乐观的色调和善良、美好、健康的人性。
他的小说,有一种悠然、散漫、自由的味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职业汪曾祺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大人小孩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
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她的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
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壁虱药!虼蚤药!”壁虱即臭虫。
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
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椒盐饼子西洋糕!”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
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
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
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
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
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
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
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
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
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群文阅读之汪曾祺散文欣赏
群文阅读之汪曾祺散文欣赏理工大附中群文阅读课题组执教:秦红艳选文:《苦瓜是瓜吗》、《豆汁》、《夏天》、《夏天的昆虫》、《故乡的元宵》、《昆明的雨》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汪曾祺的生平。
2、欣赏、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并体会其散文特点。
教学设计一、导入:(幻灯片展示端午习俗图片)请同学们观看这张图片,谁能告诉大家张张图片反映的是那个节日的习俗,这一张又是,这两张图片是哪一课的内容?<端午的鸭蛋>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
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却灌注了深情,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作者是?谁能介绍一下作者呢?二、了解汪曾祺: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作者的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
新中国成立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
后在北京做编辑工作;写过剧本,参与过《沙家浜》的修改和定稿;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2、小组交流自学成果你觉得汪曾祺的散文具有什么特点?接下来,我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表格中的内容,讨论时本组确定其中一篇进行详细讨论。
好,下面看哪一小组先来发言,……这几位同学的发言都很好,不仅文章内容分析的很到位,而且语言的赏析也很精彩,甚至还有的能从文章中走出来,联系到自己的生活,说明他呢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文章中,读书就应是这样,贴近作者,贴近生活。
群文阅读策略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应用——以汪曾祺散文为例
LIBERAL ARTS FANS2021年第12期教育教学2阅读是当前学生获得信息的有效渠道,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主要手段,所以阅读教学深受教师的重视。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开展群文阅读,成为当前教师与学生共同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为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群文阅读强调让学生不再进行碎片化阅读,而是更加重视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提升阅读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并在重组和迁移中内化知识,构建自身的知识框架,拓展思维。
因此群文阅读的开展能促使学生成长,实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目标,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者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1]。
群文阅读分为不同的层级,第一层级是以单元为主,依据教材内容开始的阅读。
第二层级是指突破教材,将课内与课外结合,实施“一篇带多篇”的阅读。
第三层级是以整本书的阅读为依据,实施“一本带多本”的阅读。
第四个层级是以同一个议题展开的阅读。
本文中主要以第二层级对汪曾祺的散文进行阅读,突破教材,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不同文本的精髓,最终能够边阅读边总结,边记录边分享,将信息迁移,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二、群文阅读在散文教学中的意义(一)有利于学生增强散文学习的意识当前很多学生对散文的学习不够积极,只是被动阅读,阅读效果不理想,且功利性较强。
究其原因,部分学生认为散文的阅读比较枯燥,在阅读中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散文的意义,更无法体会散文的内涵,所以他们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散文。
而群文阅读的开展能让学生对散文的认识更加客观,并培养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使其主动阅读散文,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表达自己对散文的认识,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这一过程能让学生学会阅读散文,并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达到知识迁移与运用的目的。
(二)有利于学生提高散文阅读的效率群文阅读的开展,能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汪曾祺关于母亲的散文
汪曾祺关于母亲的散文 母亲是一个温暖的代名词,下面就让我们来阅读以下汪曾祺 关于母亲的散文 ! 汪曾祺关于母亲的散文 我父亲结过三次婚。
我的生母姓杨。
我不知道她的学名。
杨家不论男女都是 排行的。
我母亲那一辈"遵"字排行,我母亲应该叫杨遵什么。
前年我 写信问我的姐姐我们的母亲叫什么。
姐姐回信说:叫"强四"。
我觉得 很奇怪,怎么叫这么个名昵?是小名么?也不大像。
我知道我母亲不是行四。
一个 人怎么会连自己母亲的名字都不知道呢?因为我母亲活着的时候我太小了。
我三岁的时候,母亲就故去了。
我对她一点印象都没有。
她得的是肺病,病 后即移住在一个叫"小房"的房间里, 她也不让人把我抱去看她。
我只 记得我父亲用一个煤油箱自制了一个炉子。
煤油箱横放着,有两个火口,可以同 时为母亲熬粥, 熬参汤、 燕窝, 另外还记得我父亲雇了一只船陪她到淮城去就医, 我是随船去的。
还记得小船中途停泊时,父亲在船头钓鱼,我记得船舱里挂了好 多大头菜。
我一直记得大头菜的气味。
我只能从母亲的画像看看她。
据我的大姑妈说,这张像画得很像。
画像上的 母亲很瘦,眉尖微蹙。
样子和我的姐姐很相似。
我母亲是读过书的。
她病倒之前 每天还写一张大字。
我曾在我父亲的画室里找出一摞母亲写的大字, 字写得很清 秀。
前年我回家乡,见着一个老邻居,她记得我母亲。
看见过我母亲在花园里看 花--这家邻居和我们家的花园只隔一堵短墙。
我母亲叫她"小新娘子"。
"小新娘子,过来过来,给你~朵花戴。
"我于是好像看见母亲在花园 里看花, 并且觉得她对邻居很和善。
这位"小新娘子"已经是八十多岁 的老太太了! 我还记得我母亲爱吃京冬菜。
这东西我们家乡是没有的, 是托做京官的亲戚 带回来的,装在陶制的罐子里。
昆明的雨群文阅读课件解析
事(景)
事
1939年日军入侵中华,来自镇江中学的汪 曾祺和扬州中学的巫宁坤,苏州中学的赵全章作 为流亡学生,分别考上了西南联大的中文系和外 文系。
巫宁坤说:1939年至1941年,我和汪曾祺就 读的西南联合大学,没有床,汪曾祺就睡在一尺 多宽的条几上。被窝的里面都已去向不明,只剩 下一条棉絮。无论冬夏,都是拥絮而眠。
【批语】用语口语化,像是日常聊天,让人 感到亲切,传递出一种生活味。
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 平淡一点,自然一点, 家常一点的。
——汪曾祺
汪曾祺
1920年生于江苏省高邮市。 1937年,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汪曾祺随亲人辗转 求学,躲避战乱。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 名师。毕业后,找不到职业,教书又不遂意,辗 转漂泊。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文革下过牛棚,挑过大粪,农科所画过马铃薯图 谱,种过庄稼,干过编辑等。 1980年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作 品,受到很高的赞誉。
事(景)
事
人
人
人
友人德熙 小姑娘
女人 马锅夫
打鱼人 房东母女
孩子
友人宁坤几个同学
做锡箔的师傅
吴忠荩 穷大学生
昆明的雨
我的家乡
天地一瞬
作画 卖杨梅
雨
河堤
指屋顶 仙人掌
鸽子
逛书店 看电影
卖缅桂花 菌子 喝酒 杨梅
放风筝 野鸭子 鱼鹰
逛作坊 逛裱画店
打鱼 湖 逛大西门 逛茶叶店
缅桂花 烧饭 天空
事(景)
汪曾祺散文欣赏
人
人人ຫໍສະໝຸດ 友人德熙 小姑娘女人 马锅夫
打鱼人 房东母女
孩子
友人宁坤几个同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阅读:
1、品读汪曾祺散文,完成表格。
主要内容
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读后感
《昆明的雨》 《苦瓜是瓜吗》 《豆汁儿》 《夏天》 《夏天的昆虫》 《故乡的元宵》
合作交流:
2、汪曾祺的散文具有什么特点? 要求:小组讨论
确定其中一篇进行详细讨论
蝈蝈我们那里叫做“叫蛐子”……这东西就是会呱呱地叫。
有时嫌它叫得太吵人了,在它的笼子上拍一下,它就大叫一 卖声杨:梅“的呱都!是”苗--族---女-停孩止子了,。戴它一什顶么小都花帽吃子。,据穿说着吃扳了尖辣的椒绣更了爱满帮 花的叫鞋,,我坐就在挑人顶家辣阶石的的辣一椒角喂,它不。时这吆东喝西一是声咬:"卖人杨的梅。-有-",时声捏音住娇笼娇的。 她们子的,声它音会使从得竹昆篦明雨的季洞的里空咬气你更的加指柔头和肚了子。一口。
的雨》
-------《夏天--的---昆-《虫昆》明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 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 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昆明的பைடு நூலகம்》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 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 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 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 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苦瓜是瓜吗》
课堂小结
汪曾祺散文特点: 1、小叙事凡人小事,以小见大 2、平淡质朴,没有苦心经营的结构 3、 语言口语色彩浓厚但又不失典雅之美
拓展延伸
写一写:
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我的家乡》、《胡同文化》、《家乡的食 物》、《葡萄月令》、《水母》等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 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 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昆明的雨》
《辞海》说苦瓜“未熟嫩果作蔬菜,成熟果瓤可生食”。对于 苦瓜,可以各取所需,愿吃皮的吃皮,愿吃瓤的吃瓤。对于一个 作品,也可以见仁见智。可以探索其哲学意蕴,也可以踪迹其美 学追求。北京人吃凉拌芹菜,只取嫩茎,西餐馆做罗宋汤则专要 芹菜叶。人弃人取,各随尊便。
汪曾祺散文欣赏
群文阅读
倒挂着的仙人掌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 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 文艺》编辑、北京京剧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 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散文《昆明的雨》被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昆明的雨》
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 受不了,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人间草木》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 暑气全消。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 了。
---------《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