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窦娥冤同步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窦娥冤同步练习

一、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和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是一种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融歌唱、说白、舞蹈于一体。有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元曲四大家指元曲(杂剧、散曲)最主要的四位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二、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合称“元曲四大家”,并位居其首。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多才多艺、能写会演、风流倜傥、豪爽侠义,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

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他著有杂剧六十部,现仅存十八部,其中曲白俱全者十五部。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艺术上,关汉卿被推为本色派之首。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学进步传统的接续继承者,而且是我国古代戏剧的伟大开拓者。为我国刚刚成熟的民族戏剧—元杂剧的完善奠定了基础,为繁荣文学艺术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三、导学过程。

(1)理清情节。

①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②根据这些曲牌和故事情节,这折戏可以分为几个场面?用简洁的词语标上小标题。

明确:分为三个场面,指天斥地、决别婆婆、三桩誓愿

(2)赏析第一部分。

①《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满腹冤屈与怨恨

②“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明确:讳饰,实际指被杀头

③《滚绣球》中哪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

明确:“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④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明确: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⑤《滚绣球》这节文字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请各用二个字来概括。

第①句:希望。

第②句:困惑。

第③第③④⑤⑥句:控诉。

第④第⑦句:怨叹。

⑥.对《滚绣球》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 D )

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对死亡的悲痛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D.运用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3)赏析第二部分。

①窦娥为什么叫走后街而不走前街?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明确:不愿见到婆婆,引得她伤心。表现她的善良本性。

②[快活三][鲍老儿]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明确:再一次写她的善良和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愤恨,增加悲剧性。

③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明确:激发人物因冤屈而生的愤恨,为后文发三桩誓愿作铺垫。

(4)赏析第三部分①本部分用了哪些典故?有何作用?明确:用了“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用来说明自己的冤屈

②窦娥临刑前发出哪三桩誓愿?每桩誓愿用4个字概括。答: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每桩誓愿表现窦娥怎样的希望?表现出她怎样的性格?

第一桩: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性格:不屈服的性格。

第二桩: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性格: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性格。

第三桩:希望: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性格:勇于反抗的性格③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明确:不可以。第一愿是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证明她的“冤情不浅”并且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的冤枉。第二愿是六月飞雪以“免得我尸骸现”。让雪花覆盖她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的典故表现她的冤请深重,足以动天。第三愿是要楚洲三年亢旱,为的是“官吏们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她的斗争性。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④这三桩誓愿都应验了,你如何理解?明确: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小结:第三部分中窦娥更是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统治者。一个善良的小妇人却喊出“楚洲亢旱三年”的呼声,并且直斥吏治的腐败。如不是“恨”到了极点,怎能发出这样的誓言。

(5)窦娥的人物形象。

明确:勤劳善良,孝顺贤惠,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充满反抗精神,敢于与恶势力斗争的劳动妇女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