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认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 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 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理性认识还表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 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 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 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哲学史上纷繁复杂的真理观
• • • • • 1、符合真理观 2、语义真理观 3、分析真理观 4、融贯真理观 5、工具真理观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 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再认识
1、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 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 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 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 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 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自然 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两次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已完成: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 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未完成: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完结,人们对于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无完结。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两个特点是不可分割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马原(第二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的
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少 女 还 是 老 妇
2019/4/2
26
知觉的经验因素。 下图里的横线都是平行的!涉世越深的人,受社会侵蚀 越严重,看到的直线越变形。
2019/4/2
向前进”
——恩格斯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人们通过实践 获得某种认识,其最 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 务,指导实践,以满 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 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相传番茄的老家在秘鲁和墨西哥,当地人把它当作有 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传说吃了狼桃就会起疙瘩长 瘤子。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 据记载,十六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 南美洲旅游,很喜欢番茄这种观赏植物,于是如获至宝一 般将之带回英国,作为爱情的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 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广 为流传了。 过了一代又一代,仍没有人敢吃番茄。到了十七世纪, 有一位法国画家曾多次描绘番茄,面对番茄这样美丽可爱 而“有毒”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于是他冒着 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 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没事,于是 “番茄无毒可 以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
二是抽象性
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2001年考研试题)辨析题: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依赖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 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唯理论 经验论 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割裂两者关系
注意: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片面性 经验论 夸大感性 认识而轻 视理性认 识
再认识是主体对已知的认识客体、已 有的认识成果的继续认识和重新认识。
2、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 人类认识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客 观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人的 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只 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认识和再认识, 才能对一个复杂的事物或现象形成 完整、正确的认识。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复杂性
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代有人认为天是圆的 ,地球是方的(即所谓“天圆地方”说) 。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们才普 遍地认识到地球是圆形的。
麦哲伦
2、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 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王 琦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 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 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1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观察事物时必须从全面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角度进行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无限的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
认识事物要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要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矛盾运动。
1.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它强调观察和理解具体现象时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原因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1.3 实践第一哲学原理实践第一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
实践是人们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自己的过程。
实践是主客体关系的中介,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桥梁。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内容和基本原则2.1 物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实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根本的东西,是世界的基础。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物质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2.2 意识的本质和功能意识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是思维、意念、观念等的总称。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一种能动的、社会的产物,不是超自然的东西,而是与物质紧密相关的。
意识具有反映客观世界的作用,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
2.3 人的本质和价值人是有思想、有意识的动物,是社会的和历史的存在。
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价值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强调人的价值是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实现的。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3.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人们实际生活的基础,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马原书各章节概述
马原书各章节概述第一章: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本章主要讲述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划分。
马原指出,社会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他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且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
第二章:阶级与阶级斗争本章重点讨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阶级与阶级斗争。
马原认为,社会存在着两大基本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他详细阐述了这两个阶级的定义、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同时,他强调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
第三章: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本章涉及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无国家的社会形态,以满足全体人民共同需求和平等发展为宗旨。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合作、共有等基本原则,以及共产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区别。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本章讨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马原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因此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个必经阶段。
这一章节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任务和条件,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实践。
第五章: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本章主要探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
第六章: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法制本章重点讨论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法制的问题。
马原认为,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其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统一人民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维护社会秩序。
这一章节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法律与资本主义法律的区别,并强调了法律与道德、习惯的关系。
第七章: 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本章探讨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
《马原第二章》课件
3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存在的反 映,同时又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主观性。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世界是先于意识和存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 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对物质世界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促 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历史唯物主 义在列宁、毛泽东等思想家的实践中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而社会意识则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即社会的物质基础决定社会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认识的过程
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不断反复的辩证发展过程,包括感性认识 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区别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而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关系 的对立统一,具有主观性、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03
CATALOGUE
物质与意识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客观实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的客观实在,具有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运动是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马原课件第二章(参考课件)
课件学习
43
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一是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
课件学习
44
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二是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课件学1习589
45
2.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件学习
30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不否定认识对 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认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向性
课件学习
31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稿P4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 线,
另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 路线。
55
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 试点实验 虚心向群众学习 集中群众智慧
宣传动员群众 推广成功经验
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课件学习
56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1、什么是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狭义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情趣、意志、 动机、欲望、信念、习惯等。
广义还包括幻想、想像、顿悟、知 觉、灵感等。
价值、价值评价和价值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的关系
必然与自由
课件学习
2
关键词
认识 实践
反映论
真理 价值
认识 世界
改造 世界
课件学习
3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请问什么是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是如何阐述的?(1)本体论是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
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
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
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
(2)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
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三类: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主观精神,如“心”。
这三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对于本体论,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以物质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4)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在作为整体的世界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本体,应该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体或本原,这样的本体只能是物质。
2.“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怎么理解?(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这是因为,任何物质都包含内在矛盾,矛盾必然引起运动;物质通过运动而存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马原第二章课件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 并不是马恩第一 次使用的。
他曾把人类的所有活动和行 为都称为实践 然而后来 他把人类的生产性活动 和自由活动分割开来 认为人的自由活动才是实践 在这里 他赋予了实践以终极的道德关怀
①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生产劳动
实践主体 (人)
客
观
实践手段
现
(工具)
实
性
实践对象 (客体)
(2)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所谓自觉能动 性,是指人的实践不 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
自
觉
能
动
性
愚公移山
徐悲鸿画马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 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只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 财富,从个人的能力来说,由于生命与精力的限制、实践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知识;而且从人类认识的 发展看,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 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 认识;同时,科学知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有志于 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认真学习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知识。因此,间接经验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3《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结绳记事
算盘
电脑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1)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
名人名言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 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 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 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 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 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 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 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 生的,是“内正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 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其一,与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和人的 历史发展来理解人的反映不同,马克思 主义认识论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全 面地、正确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对世界反 映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 其二,与旧唯物主义脱离辩证法不同,马 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 动的辩证过程。
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 ·洛克提出了 “白 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 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 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了我
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成
是完全被动的过程。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
论。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认识能够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
马原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 接 经 验 与 间 接 经 验
陆 游
源 和 流 的 关 系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 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改造客观世界。
列 宁
十 月 革 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
开国大典
毛 泽 东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㈡由认识到实践 1.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实践发挥能 动反作用。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 展。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 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
非理性因素
——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 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包括影响主体 认识的心理状态和不同于理性认识的非理性 反映能力。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影响主体认识心理状态的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 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 和控制作用。 不同于理性认识的非理性认知能力和心理形式 是逻辑思维形式的重要补充。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它既有积极作 用,也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中 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二、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考点20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1.联系的内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普遍性。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考点2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考点22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2015考研新增考点)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考点23 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原理(本考点在2012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7题考过)(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章——电⼦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书第⼆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本章引⾔:认识是⼈类的⼀种求知活动,认识论就是把⼈类认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类的认识既包括求知的过程。
也包括求知的结果,即知识。
从古到今,存在着各式各样关于认识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次科学地揭⽰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命变⾰,它不仅科学地揭⽰了世界的本质及其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般规律,⽽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认识论统⼀起来,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起来,克服了旧唯物论认识论的直观性、机械性和形⽽上学性,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命的反映论。
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认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节 认识的产⽣及本质⽣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列宁⾃从地球上出现⼈,便有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两个⽅⾯:⼀是⼈改变外部世界,⼀是⼈认识外部世界。
⼈的认识活动与⼈的存在⼀样长久。
尽管如此,但对于什么是认识,认识是怎样产⽣的,什么是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轻易就能给出⼀个统⼀的、明确的答案。
千百年来,各家各派的哲学家们对此做了不间断的探索,然⽽并未使这个问题获得真正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第⼀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了认识产⽣的客观过程,论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分析了认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从⽽深刻地揭⽰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产⽣认识是指⼈所特有的⼀种能⼒和活动。
同⼈是怎样产⽣的是⼀个⾮常复杂的问题⼀样,作为⼈所特有的认识能⼒的产⽣也是⼀个⾮常复杂的问题。
1、认识的产⽣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的。
认识是⼈同外部世界的⼀种关系,这种关系随着⼈的劳动实践的产⽣⽽产⽣,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发展,从⼈类产⽣起⼀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马原(第二章)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于源来
F=GM1M2/R2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班· 达依尔 :陛下, 我只要 ……
舍罕国王 :当然可 以……?!
舍罕王赏麦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些花是红的 感觉
批判
经验论: 洛克 霍布斯等 唯理论: 笛卡尔 莱布尼茨等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理论回到实践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重大意义
(1)是理性认识本身发展 的要求 (2)是实践本身发展的要求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在知觉的 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知觉 表象
2、理性认识
含义 :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 系的规律性的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 特点: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理果
主义
反映 论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的、 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
(1)为什么
1)它不真正了解人的社会性和能动性; 2)把物质世界看成是消极直观的对象; 3)把主客体的关系仅看成反映与被反 映的关系。 1)脱离实践 2)不懂辩证法
(2)根本缺陷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积极的、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论
含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形象性 局限: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
•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 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 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 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毛泽东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2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感觉是感性灵魂的一种机能,它接 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正 如蜡块一样,当刻有图纹的金属作 用于它的时候,它接受的是印纹而不是金属本身。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灵魂有认识的能力,但自身 不会产生知识,感觉和思维都是在外部对象作用 下发生的。蜡块说的意义在于:它肯定了人类的 知识起源于外部世界。
大千世界的丰富、复杂、
变化无穷……
柏拉图的‚回忆说‛ 与‚洞穴说‛——1
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以前, 灵魂中原本已经具有了关于理念的 知识,只是在灵魂和肉体结合出生 之时忘记了。以后通过对一些具体 事物的认识,并加以启发,人们便 回忆起与具体事物相类似的知识。 在对话《美诺篇》中以一个童奴为例,说这个童 奴虽然从来没有学过几何学和数学,但通过诘难和启 发,却能解答几何学的难题。证明:这些知识本来就 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过是需要通过辩驳和诘难才能 回忆起来。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 认识对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更为显著。 • 正确的理论——促进实践
错误的理论——阻碍实践 王明与第五次反围剿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当问婢。‛不可改也。
苏东坡原文记载的收藏家遭到牧童的批评,暗含 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既要善于学习间接经验, 又要善于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
陆游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 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 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1978年5月17日, 《光明日报》刊登 《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一文
P56-57
实践的过程
主体客体化
实践 主体 实践 中介
实践 客体
客体主体化
《断章》卞之琳
•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 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 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 梦。
实践的基本特征 • • • •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虚拟实践
• 虚拟实践就是运用数字化技术在以电脑、网 络为基础的虚拟空间中进行的实践活动,是一 种崭新的社会实践形式 • 现实的实践是虚拟实践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 虚拟实践是现实实践的突破和超越 • 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 虚拟实践所获得的认识的正确性、有效性和 合理性要依赖现实社会实践来检验
案例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乌托邦?肮脏之国?穷鬼?
反映的 客观性
摹写 主体 创造
反映的 能动性
客体
认识
■能动反映的特点:
能动性
认识主体从自主性出发的自觉能动性
反映性 把人的感觉、观念、意识看作是对客
观对象的反映
摹写性 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在思维中再现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
创造性 对客观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整
并的预测;
关于美国可能发生南北战争的预测;
*
美俄两国将要统治全球的预测。
■认识的内在机制 从思维机制观察到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
现象联系
理性认识 认识主体更自 觉、能动选择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案例 “天空立法者”的奥秘
(一) 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感觉器官
事物的现象
主体
思虑器官
理性认识
客体
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比较
感性认识
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概念、判断、推理
通过感官得到(现象) 直接性、形象性、还不深刻
表面的、外部的 认识的低级阶段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本质) 间接性、抽象性、深刻
案例 情商——决定个人的命运的最关键因素
克里· 摩斯(美)著
达尔文
爱因斯坦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 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弗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
柏拉图的‚洞穴 说‛
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 手脚都被捆绑,身体无法转身,只 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 墙,身后燃烧着一堆火。由于身体 不自由,他们终生只能看到洞外事 物借助火光投到墙上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 其他东西,他们就以为影子是真实的东西。柏拉图 据此认为,只有少数哲学家可以摆脱束缚越到洞外 看到阳光下照耀的实物。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案例 画家与牧童 此典故出自《东坡志林》中的《书戴嵩画牛》一 文,是苏东坡熙宁元年(1068)所作。原文如下: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
《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 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 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
休谟的‚怀疑论‛和 ‚不可知论‛—5
休谟从经验论出发,提出了以怀疑论 为特色的哲学理论。他指出:‚如果我们是 哲学家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对一切持怀 疑态度。这样才能名副其实。‛ 在认识论上,休谟怀疑感觉的来源。 休谟声称:‚至于由感觉所发生的那些印象,据我看来, 它们的最终原因是人类理性所完全不能解释的。我们永 远不可能确实地断定,那些印象是直接由对象发生的, 还是被心灵的创造能力所产生,还是由我们的造物主那 里得来的。‛他的怀疑仅限于思辨领域,在实践中仍然 相信健全的常识。
洛克的‚白板‛说—3
约翰· 洛克是英国经验论的代表 人物,‚自然状态说‛、‚社会契约 论‛的提倡者,著有《政府论》、 《论宗教宽容》、《人类理智论》等。 在认识论上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 说‛。 洛克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人的心灵天生 就好比一块白板(tahularasa)——不是白颜色的板,而 是空白的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人出 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一样,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印 象。‛‚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 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
中介——
手段、工具;
使用手段、工具所运用的程序; 主体的体力; 主体的智力。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二者关系本质上是: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实践关系(最基本) 反映与被反映---认识关系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说到底是为了满 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价值---价值关系
(三)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点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论 (反映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
(先验论)
从物到感觉、思想
从感觉、思想到物
直观反映论 与能动反映论
认 识 一 次 性 完 成
无 限 发 展 。
认 识 不 断 反 复 ,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不可知主义怀疑论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
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太 阳 系 行 星 运 动 三 定 律 示 意 图
第谷· 布拉赫
开普勒
(一)从实践到认识
实践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 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
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 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 身规律性的认识。
合、建构等
人类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不是目的,利用它 为自己服务才是目的。因此,在揭示事物的本质与 规律的基础上,人类再塑造出符合自己需要的理想 客体,这便对客观对象进行超前反映。 ■ 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 E=mc² ■ 托克维尔的四大预言:
*
* *
关于资产阶级民主的前途的预测;
德克萨斯(墨西哥)将来必被美国吞
经验论 割
பைடு நூலகம்实践
经验主义
裂
3.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1)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 实现飞跃的基础。
(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这是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
4.非理性因素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实践
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 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2.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1) 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 和认识活动的人。 (2) 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 中介——主客体之间的各种形式的工具、
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包括体力系统、智力系统。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红、香、 甜、硬
知觉=红+香+甜+硬+ 圆+酸+凉+亮+……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