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郊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郊区化
第一章战后美国郊区化的发展及其特征.
第一节战后美国的郊区化与大都市的横向扩张
第二节美国城市郊区化的特征
第二章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交通方式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带动
第三节核心家庭模式对郊区化的推动.
第四节联邦政府对郊区化的推动.
第三章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负面效应
第一节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二节对郊区居民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的影响
第一章战后美国郊区化的发展及其特征
第一节战后美国的郊区化与大都市的横向扩张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着小汽车的逐步应用和推广,居民开始离开中心城区到郊区居住,美国开始了现代郊区化进程。但在那个年代,居民往郊区移动的规模较小,购物、商业、办公区主要仍位于中心城区。
二战后是美国现代郊区化的新阶段,此时,美国不仅出现了居民移居郊区的高潮,而且经济活动也开始向郊区转移,在郊区形成了工业园区、办公园区、混合园区、就业长廊等不同类型的就业功能区。由此,美国城市逐步实现了就业的郊区化,改变了大都市区的空间布局,使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由单中心逐渐转变为多中心。
二战后,美国有大量退伍军人需要住房。从欧洲、太平洋或是从美国本土的军事基地专业复员的美国大兵,人数达到1600万。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也对住房产生很大的需求。人们在大萧条和二战期间积累起来的住宅需求于战后迸发出来,年轻人要组建家庭,现有的家庭要搬进新居,住宅需求急剧膨胀。据粗略估计,美国当时迫切需要500万套住房。
由于联邦政府政策、美国家庭对住房的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国选择在郊区大规模建设住房。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莱维特父子公司建设的郊区城镇莱维敦(Levittown)。莱维敦建造了3个,共有14万套住房,成为美国战后住房郊区化的代表,深受移居郊区的白人中产欢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于战后大量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移入以莱维敦为代表的郊区社区,20世纪50年代郊区人口迅速增长。50年代郊区人口增加了1900万,增长率高达48.6%,而中心城市仅增加了630万,增长率只有10.7%。到60年代郊区人口增长率为26.8%,远远高于中心城市6.4%的增长率。
由于50和60年代郊区人口的迅速增长,到1970年,郊区人口达到756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7.2%,分别超过中心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美国成为郊区化国家。
70年代以后美国郊区的人口继续增加,郊区的地域进一步扩大。20世纪70年代以前,郊区社区居民的主体是白人中产阶级核心家庭。70年代以后,美国郊区人口的异质性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未婚青年、低收入居民家庭移居到郊区的内层。使一些近郊在社区面貌和人口特征方面与中心城市差别不大。而白人中上阶层的郊区居民则进一步向外层郊区扩展。郊区进一步向外蔓延,大都市区呈现出居民收入由中心城区向外递减的特征。
二战以前,美国郊区化的主要形式是富人和中产阶级迁移到郊区居住,商业、办公等经济活动一般位于中心城市,郊区提供的就业岗位很少。二战后,郊区就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心城市,经济活动和就业也开始进入了快速的郊区化时期。见表1。
在产业郊区化进程中,制造业是最早开始郊区化的产业。现代工业的规模扩大多采用流水线进行生产,要求开阔的空间以建设低层的厂房。中心城市的制造业发展面临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税收加重等不利因素。而汽车运输业的发展为制造业向郊区转移创造了条件。由于郊区存在空间开阔,低地价和低税收等有利因素,促使郊区制造业得到蓬勃发展。
制造业郊区化的最早表现形式是19世纪末工业卫星城的兴建。进入20世纪以后,制造业郊区化的另一种形式郊区工业园(IndustryPark)出现并普遍发展起来。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工业园在郊区大批涌现。到70年代初,美国工业园已达2500个以上。工业园区以战后科技革命为依托迅速发展,产业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工业园区功能单一,没有居民住宅区,就业人员主要通过通勤上班。
由于制造业向郊区迁移,郊区制造业就业人数迅速增长,而中心城市的制造业日趋衰落,制造业也逐步完成了郊区化。1963年,美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制造业就业分布于郊区,而到1981年约达2/3。由此可见,工业生产已经不是美国中心城市的一个主要功能,郊区成为了制造业生产的主体。
易达性是商业选址的一个重要指标。1925年,芝加哥西尔斯(Sears)公司的副总裁罗伯特·伍德(RobertWood)在对美国城市人口流向作了认真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说,由于汽车的广泛使用和商业区停车场地的不足,商业区已经不是最理想的商业区位,所以应该把该公司新的A类分店设置在人口密度低、消费者乘车容易达到的地方。郊区由于土地开阔、交通便利成为商业活动的理想地址。很多原来在中心城市的零售公司在郊区开设分店,或者干脆迁往郊区。
以移居郊区的汽车顾客为主要对象的购物城在郊区出现。战后郊区购物城发展迅猛,50年代,出现了建造购物城的高潮。50年代美国还出现了一种全封闭并且具有空调设备的商城,许多郊区购物中心纷纷效法。这些郊区购物中心不仅是商业中心,而且也是服务和娱乐中心。各种服务娱乐机构,如银行、律师事务所、餐馆、医院、影院、消防站等纷纷建立起来,有的甚至还有夜市。比较典型的代表是坐落在华盛顿维多利亚的费尔法克斯镇的高速公路上的泰森角(Tyson'sCorner),它由布鲁明戴尔建立。它在1983年时赚了1.65亿美元,并给14000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由于郊区购物中心的发展,郊区的商业机构、营业额以及就业人数的发展速度都远远超过了中心城市。逐步完成了商业和服务业中心由中心城市向郊区的转移。
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再加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为办公区向郊区转移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制造业、商业和服务业向郊区转移,郊区条件改善的同时中心城市商业区的职能受到削弱,吸引力下降。办公行业的就业人员大多是移居郊区的中产阶级。他们更喜欢郊区的环境,在郊区满足他们的居住、生活需求后,对郊区就业表现出很大的愿望和要求。
二战后美国办公行业的郊区化主要以在郊区兴建办公园区的方式进行。二战后,美国郊区办公园区迅速发展。第一个郊区办公园区于50年代初建于亚拉巴马州伯明翰市的郊外,距市中心5英里,占地70英亩,为后来的办公园区提供这种类型的办公园区一般占地很广,占地可达2000英亩。建筑和人口密度低,第一个郊区办公园区的办公楼一般不超过三层,并且空间开阔,有大面积的绿化空间。人口密度也远远低于中心城市的商业区,平均每个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