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音乐《小精灵》教案 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精灵》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小青蛙》
学唱《小青蛙找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唱歌曲《小青蛙找家》,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小青蛙找家》。
(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式欣赏二胡齐奏曲《小青蛙》,感受小青蛙活泼可爱而又勇敢的形象。
3.知识与技能
(1)准确生动地演唱歌曲《小青蛙找家》。
(2)通过欣赏乐曲《小青蛙》,体会二胡齐奏的音乐风格与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歌曲情绪的变化,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从整体上感受分析乐曲,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钢琴、同步课件、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材分析】
《小青蛙》是我国近代二胡作曲家徐仪作曲,这首作品是其在上海音乐学院附小上小学时创作的。
据说是作曲家回忆起小时候所做的一个甜蜜的梦,用梦境里的故事写成。
《小青蛙找家》这是一首互动性极强的儿童趣味歌曲,创作于近代,由王全仁、李嘉评作词作曲。
这首趣味性儿童歌曲结构简洁、旋律流畅,活泼。
采用互动模仿的方式,达到模仿的效果,显得非常的活泼,音乐形象极为生动,调动力很强,很容易将情绪调动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引导学生模仿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形象或叫声,出示青蛙图片,引出对乐曲《小青蛙》的欣赏。
二、课程新授
(一)欣赏作品《小青蛙》
1.初次聆听作品,思考:二胡曲有什么样的特点?带你什么样的感受?
2.介绍二胡
二胡,又名“胡琴”,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
二胡始于唐朝,当时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二胡为五度定弦。
这种定弦,在金属弦上音色、共鸣和张力都较好,移调也比较方便。
演奏某些传统乐曲或戏曲时定弦常异,内弦定弦可从g—e1,外弦可从d1—b1,但都保持五度关系。
仅在少数场合也用四度或八度定弦。
二胡音域,乐队常用为d1—d3独奏可以达到d4、中、低音区(d1—d1)发音饱满、有力;中、髙音区(d2—a2)柔和、清亮;高音区(a2—e3)清晰而稍带紧张;在最髙音区(e3—d4)发音紧张而尖锐,只在独奏时使用。
一般说来,内弦富有丰满、柔和而优雅的音色;外弦则较为明亮、刚健。
代表性的二胡独奏曲有:《二泉映月》《赛马》《万马奔腾》等。
3.分段聆听
(1)感受、表现第一部分。
思考:第一部分表现了小青蛙什么样的情绪?试着用自己的动作表情表现一下。
(2)聆听音乐第二部分。
思考:乐曲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小青蛙怎么了呢?
(3)聆听乐曲第三部分。
说说这段音乐与哪段音乐比较相似,有什么特点?
4.再次聆听音乐。
随音乐进行表演。
(二)学唱歌曲《小青蛙找家》
1.初次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情绪。
2.学唱歌曲
(1)复听歌曲范唱,在念白处随音乐朗读歌词。
(2)再次聆听歌曲范唱,在第一、第四乐句的“呱”处编创动作。
(3)教师与学生合作演唱歌曲:教师演唱第一、第四乐句,学生学唱第二、第三乐句(教师用打击乐器模仿念白节奏伴奏)。
(4)教师用钢琴带领学生分句学唱,可以适当放慢歌曲的速度。
但一定要注意学生的音准。
3.表现歌曲
(1)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青蛙叫声的强弱变化,表现小青蛙找家时的焦急心情。
(3)启发学生设计青蛙的动作,边唱歌曲边表演。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什么动物的音乐啊?(学生:青蛙),对。
音乐不仅只是简简单单的听觉愉悦,其实音乐更多的是可以塑造一些形象和意境。
我们学习的另外一首儿童歌曲是?(学生:《小青蛙找家》),这首儿歌不仅旋律好听,而且融入了模仿青蛙的叫声,加上模仿青蛙的动作。
整个活动就惟妙惟肖了。
好了,同学们下课吧。
《小精灵》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野蜂飞舞》
学唱《小蜻蜓》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与欣赏,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热爱以及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聆听乐曲《野蜂飞舞》,体会速度、力度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感受乐曲的紧张情绪,并借助语言、肢体动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通过模仿、模唱、表现、创造,加深学生对音乐表现手段的体验,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
3.知识与技能
(1)从整体上掌握管弦乐曲《野蜂飞舞》。
(2)有感情地演唱《小蜻蜓》。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歌曲表达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加强对学生音乐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钢琴、同步课件、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材分析】
《野蜂飞舞》这首管弦乐曲是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的名曲之一。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899年到1900年间,基于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诗作改编为同名歌剧《撒旦王的故事》。
其中第3幕第1场为描述王子变化为大黄蜂攻击2个反派角色的情形,此时的配乐即为此曲。
由于此曲的旋律极快,后人常选用此曲作为展示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技巧。
《小蜻蜓》是一首经典的民间儿歌。
由周康明作词,钟立民作曲。
作品为3/4拍;是一
首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它以天真活泼的语气歌唱活泼的小蜻蜓,让孩子们在歌声中认识到小蜻蜓是一种益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出示一些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模仿声音。
引出课程。
二、课程新授
(一)欣赏乐曲《野蜂飞舞》
1.初次聆听乐曲
(1)学生安静地聆听乐曲。
(2)让学生猜一猜,这首乐曲描写的是哪一种动物(昆虫)?为什么?
2.揭示曲名
教师简要介绍歌剧《撒旦王的故事》剧情以及乐曲在歌剧中表现的情景。
3.复听乐曲
感受乐曲情绪,用语言表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急速的节奏仿佛刻画了野蜂扇动翅膀的画面,表现野蜂飞行的速度很快)
(2)乐曲的力度是怎样的?(忽强忽弱的力度变化,表现了野蜂飞行的忽远忽近)
(3)乐曲的旋律是怎样的?(高低起伏的旋律,表现了野蜂飞舞的路线忽高忽低)
(4)感受乐曲紧张的情绪。
(5)结尾部分:渐弱的力度,表现了什么?(野蜂飞走了,仿佛从视野中慢慢消失)
4.完整聆听乐曲。
(二)学唱歌曲《小蜻蜓》
1.聆听歌曲范唱,看歌谱随音乐按照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
2.随音乐拍手,体验3/4拍“强弱弱”的节拍律动。
3.在学生准确掌握歌词节奏后,随范唱录音或教师的琴声轻声模唱歌曲。
4.教师视学生学习情况,分句教学生学唱歌曲中的难点。
5.跟琴演唱歌曲,应唱得柔和、抒情。
注意唱足每个音的时值,以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抒情性。
6.表现歌曲
(1)运用轻柔、连贯的声音,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2)运用手臂模仿蜻蜓上下飞舞的动作,表现蜻蜓在田间忙碌捉虫的样子。
注意动作应柔和,与歌曲的韵律一致。
(3)演唱歌曲,并用动作、碰铃(一小节敲击一下)参与歌曲表现。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趣味性极强的经典管弦乐曲《野蜂飞舞》,这部作品与普通管弦乐作品是存在很多不同的,首先就是其表现形式,这部作品巧妙地利用不同乐器营造出很多蜜蜂飞舞,争相飞舞斗争的意境,非常的具有形象感。
这充分地体现了音乐具有极强的塑造力。
希望同学们课下,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