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论文
如何改进大学无机化学的教学论文

如何改进大学无机化学的教学论文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古老的分支学科之一,同时又是发展迅速、充满活力的科学[1].从发展历史来看,化学一开始实际上就是无机化学,化学中一些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如元素、分子、化合、分解等),大多数是在无机化学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现的[2].近年来,无机化学出现许多新的理论、新的研究方法。
并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发展出一系列边缘学科,有了大量的新成果和性能优异的无机材料,而当前的无机化学课程很少涉及到这些新的进展,教学方式和内容显得陈旧。
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学生开阔化学视野和了解科学前沿。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学等内容,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化工、冶金、制药、材料、生物、医学等多学科多专业高等教育的第一门化学课程,又是大一学生的必修课,可以认为是其本科阶段学习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高考压力,高中阶段教师往往重视传授化学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其他素质。
教学改革在使新生能够尽快的适应由高中教学模式到大学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引导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关于无机化学教学改革一直是国内外很多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热点。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俄亥俄州立大学Harry H. Sisler教授探讨了无机化学是一门尚未开发的课堂资源[3],随后德国L. F.Audrieth 和 R. J. A. Ono 教授分析探讨了德国大学中的无机化学教学问题[4].近年来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在教学改革理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 2014 年山西师大高昆提出可视化教改的新举措,即学生通过云存储、微信及 QQ 群等方式分享教师课件资源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5].2015 年广西大学周艳玲教授在“无机化学课堂教学艺术”中提到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使得学生在接受艺术美的环境中获得知识[6].然而,近些年高校教学的改革增加了许多新兴的学科,却也使得大部分学校的基础主干课程的课时量明显减少。
无机化学毕业论文

前言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从全球范围讲,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自然生态系统既能控制水的流动又能不断促使水的净化和循环。
因此水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一些人眼里,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使水体受到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
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水体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水下生物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影响了生存和繁殖。
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富营养水体分泌或产生黏液,黏附于鱼类等水生动物的腮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而死。
分泌有毒有害物质,如氮、硫化氢,危害生态环境,有的分泌毒素,直接毒死生物,或通过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的中毒,水生生物死亡后的尸体分解时,会产生尸碱,硫化氢,使水体变质,并有腥臭味。
影响供水水质并增加制水成本,过量的藻类会给制水厂在过滤过程中带来障碍,需要改善和增加过滤措施,富营养水体由于缺氧而产生硫化氢,甲烷和氮等有毒有害气体,而且水藻产生的有些有毒的物质,在制水过程中,更增加了水处理的难度,既影响了制水厂的出水率,同时也加大了制水的成本费用。
关于无机化学方面的论文

关于无机化学方面的论文无机化学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研究无机物为主的化学分支,由于无机化学的研究和学习的方式主要通过实验进行,而化学实验往往伴随着一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废弃物的产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无机化学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无机化学方面的论文范文一:无机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改革摘要: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以探究式进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上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改革无机化学是高校一年级化学相关专业学生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无机化学实验是学习无机化学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甚至是学习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专业课的进门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无机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通过无机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结合;通过无机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备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通过无机化学实验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以后从事化学及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有多名高校工作者提出了关于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李慧泉等提出了研究型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引入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实验技能等七个方面构建“科学研究依托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支持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反哺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以提高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陈田将绿色化教学引入到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中,从改革实验内容、推广微型化实验、重视三废处理、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对于无机化学实验改革的途径和建议。
魏少红以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实验教材部分内容陈旧、实验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提出增加设计行实验、倡导绿色化学提倡微实验、适当调整实验顺序、注重对实验中异常显现的分析等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改革建议。
无机化学关于当今热点电池的论文

无机化学关于当今热点电池的论文引言电池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源供应设备,广泛应用于交通工具、便携式电子设备等众多领域。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可再生能源的追求,研究和开发高效、环保的电池技术成为当今科学界的热点问题。
无机化学作为电池研究的重要基础学科,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论文将着重介绍无机化学在当今热点电池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
电池的历史与分类电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发明了最早的原始电池。
经过多年的发展,电池不断进化和改良,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电池。
根据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材料组成,常见的电池类型包括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
其中,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而被广泛应用。
无机化学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是决定其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无机化学在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如锂钴酸锂(LiCoO2)存在资源稀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寻找替代材料。
以无机盐为原料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如锂铁磷酸盐(LiFePO4)和锂钛酸盐(Li4Ti5O12),具有较高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一般采用碳材料,如石墨。
然而,石墨负极具有容量有限和安全性较差的缺点。
无机化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氧化硅、二氧化钛等无机材料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
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容量和较好的循环性能,有望改善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固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是电池性能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锂离子电池采用有机液体电解质,但存在着燃烧和挥发性高的问题。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型的固态电解质。
无机化学材料如氧化锂、硫化锂等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固态电解质中。
这些材料具有更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和抗燃烧性能,为锂离子电池的长周期性提供了可能。
其他应用除了上述关键领域,无机化学在锂离子电池中还有其他重要应用。
无机化学论文

无机化学论文摘要通过学习由海盐制试剂级氯化钠及其纯度的检验方法,加深对反应操作的认识以及理解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和气体的发生和净化等基本操作。
实验过程中应用到的方法如:目视比色法等。
实验的精制过程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调味剂。
关键字:氯化钠、目视比色法、调味剂。
1【正文】一、实验目的:1、学习由海盐制试剂级NaCl及其纯度检验的方法。
2、学习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和气体的发生和净化等基本操作。
3、了解用目视比色和比浊进行限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粗食盐中,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
不溶性杂质可通过过滤法除去,可溶性杂质可采用化学法除去。
产生的沉淀用过滤的方法除去,过量的NaOH和NaCO 溶液可用盐酸中和除去。
氯化钠(NaCl)3试剂由粗食盐提纯而得.一般食盐中含有泥沙等SO42-,Ca2+,Mg2+和K+等可溶性杂质.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很小,不能用重结晶的方法纯化,而需用化学法处理,使可溶性杂质都转化成难溶物,过滤除去.此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稍过量的氯化钡与氯化钠中的SO42-反应转化为难溶的硫酸钡;再加碳酸钠与Ca2+, Mg2+及没有转变为硫酸钡的Ba2+,生成碳酸盐沉淀,过量的碳酸钠会使产品呈碱性,将沉淀过滤后加盐酸除去过量的CO32-,有关化学反应式如下: 在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BaCl 溶液;则 22+2- Ba+SO=BaSO? 442+ 2- Ca+ CO= CaCO? 332+ - Mg+ 2OH= Mg(OH)? ,2+ 2 ,Mg+,CO+ HO = Mg(OH)3 Mg CO?+ CO? 32,?323+ 2 2 Fe+ 3CO+ 3HO = 2 Fe (OH)?+ 3CO? 323223+-Fe+ 3OH = Fe (OH)?32+2- Ba+ CO=Ba CO? 33Ba2++SO42-==BaSO4?Ca2++CO32-==CaCO3?2Mg2++2OH-+CO32-==Mg2(OH)2CO3?CO32-+2H+==CO2?+H2O至于用沉淀剂不能除去的其它可溶性杂质,如K+,在最后的浓缩结晶过程中,绝大部分仍留在母液内,而与氯化钠晶体分开,少量多余的盐酸,在干燥氯化钠时,以氯化氢形式逸出.三、实验试剂:盐酸(2.0mol/L),氢氧化钠(2.0mol/L),碳酸钠(1.0mol/L),(NH4)2C2O4(0.50mol/L),氯化钡(1.0mol/L),粗食盐,镁试剂, PH试纸,滤纸四、实验仪器:烧杯(100ml)、量筒(100ml)、吸滤瓶、布氏漏斗、三角架、石棉网、台秤、分析天平、表面皿、水泵、滴液漏斗、蒸馏烧瓶、广口瓶、比色管、离心试管3五、实验步骤:一、氯化钠的精制1、在台称上称取10g粗食盐,放入100ml 小烧杯,加入50ml蒸馏水,加热并搅动,促其溶解。
无机化学应用及探讨论文(共2篇)

无机化学应用及探讨论文(共2篇)第1篇:多媒体技术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探讨无机化学应用作为重要的高等化学基础课程,良好的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得益于越来越多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当前多样化教学模式和技术已经在众多高校普及,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其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与动画的能力,不仅能让较为抽象的无机化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与学习,同时能够在节约知识板书时间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内容。
如此一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不但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无机化学教学效率,同时在创新传统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有力地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虽然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无机化学教学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然而一旦教师应用不当将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因而如何正确地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将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一、提高无机化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多媒体课件作为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无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课件的制作质量,因而笔者认为提高无机化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是广大教师首要任务。
受单张课件篇幅所限,机械地堆砌各种信息到课件中不但会致使课堂教学变得沉闷乏味,同时更会造成无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因学生找不准重点而降低。
因此,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必须找准无机化学的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将抽象难懂的重点内容形象化、图示化,如此一来将会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的情况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分子轨道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利用PowerPoint、ChemOffice、ChemWin等软件,并辅以Flash软件将双原子分子轨道的形成过程以及各分子轨道能级的高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随后在教学中进行播放;再比如晶体场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晶体的四面体和八面体场中能级分裂利用上述软件制作成课件,通过这样直观形象的教学使得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晶体场的相关知识。
二、加强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互动多媒体教学并非简单的将课文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如何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展示出来,实现人机对话,以帮助学生记忆与掌握教学内容才是多媒体教学的重点。
无机化学学术论文(2)

无机化学学术论文(2)无机化学学术论文篇二无机化学实验废液的有效处理办法摘要:无机化学实验是无机化学的组成部分,而实验中产生的废液的妥善处理关系着环境的污染。
在介绍无机化学实验废液的处理上提出了更简捷有效的处理办法,为促进实验室的绿色化、环保化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废液;废液处理;方法高校和中学的化学实验室,由于教学的需要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实验废液,这些废液具有量少、质杂、毒性较强等特点。
但长期以来,师生们对废液的识别、分类以及处理方法等相关知识,缺乏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加上少数师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使得这些实验废液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甚至,有些学校的实验室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而这些实验废液大多沿下水道进入城市污水管网或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或渗入地下,直接污染着环境,因此,找到一个妥善处理实验废液的有效途径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里我具体谈谈。
一、无机化学实验的废液分类1.含酸废液2.含碱废液3.含铬化物的废液4.含银化合物的废液5.含汞、锌、铜、铅、锰等重金属化合物的废液6.含砷或氰化物(极毒)废液在处理废液时,应考虑对有用或价值很高的成分予以回收利用。
二、废液处理的方法1.分别处理法(1)含稀酸和稀碱废液可相互中和,溶液pH达6~8时即可排放。
(2)对含铬(VI)化合物废液的处理,可以在酸性条件下先用还原剂FeSO4或用硫酸加铁屑还原至Cr(Ⅲ)后,再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而分离。
(3)含银化合物的废液可在废液中加入氨水,使溶液逐渐变清,再加入适量的氨水和10%的葡萄糖液,进行水浴加热,使银以银镜的形式析出。
2Ag(NH3)2++C6H11O5CHO+2OH-=2Ag↓+C5H11O5COO-+NH4+3NH3+H2O↓(4)对含有锌、铬、汞、锰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可以采取碱液沉淀法,使这些金属离子转变为氢氧化物或碳酸盐沉淀,再将沉淀与液体分离。
对铬、汞废液还有更便捷的处理方法:①含铬废液的处理:在废液中加入石灰或电石渣,使铬离子转变为难溶的Cd(OH)2沉淀除去。
无机化学实验论文

山西大同大学无机化学实验论文题目:十种未知固体钠盐的鉴定学院:化学与工程学院班级:13级化学(三)班姓名:**学号:********十种未知固体钠盐的鉴别摘要:运用所学的元素及化合物的基本性质,进行常见物质的鉴定或鉴别,进一步巩固常见阴离子重要反应的基本知识。
即通过对硝酸根离子,硫离子,硫代硫酸根离子,磷酸根离子,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溴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的了解,以及这些阴离子的酸碱性,与其他阳离子、稀酸、和与其相关的特征反应,来鉴别,鉴定阴离子。
关键词:酸碱性,热稳定性,沉淀,气泡,特殊气味引言:当一个试样需要鉴定或者一组未知物需要鉴别时,通常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1、物态(1)观察试样在常温时的状态,如果是固体要观察它的晶形。
(2)观察试样的颜色。
这是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
溶液试样可根据离子的颜色,固体试样可根据化合物的颜色以及配成溶液后离子的颜色,预测哪些离子可能存在,哪些离子不可能存在。
(3)嗅、闻试样的气味。
2、溶解性固体试样的溶解性也是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是沉淀在水、酸、碱中的溶解性。
3、酸碱性酸或碱可直接通过对指示剂的反应加以判断。
两性物质借助于既能溶于酸也能溶于碱的性质加以判别。
可溶性盐的酸碱性可用它的水溶液加以判别。
有时也可以根据试液的酸碱性来排除某些离子存在的可能性。
4、热稳定性物质的热稳定性是有差别的,有的物质常温就不稳定,有的物质灼热时易分解,还有的物质受热易挥发或升华。
5、鉴定和鉴别反应应,就能给出更准确的判断。
鉴定反应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通过与某试剂反应,生成沉淀,或沉淀溶解,或放出气体。
必要时再对生成的沉淀和气体做性质检验。
(2)显色反应。
(3)焰色反应。
(4)其他特征反应。
正文:实验药品:未知试剂1~10号,2mol/l的HCL,0.5mol/l的BaCl2,0.1mol/l的AgNO3,蒸馏水,饱和ZnSO4,Na2[Fe(CN)5NO],K4[Fe(CN)6]实验仪器:10只烧杯,10只试管,酒精灯,玻璃棒,试管架,试管夹,PH试纸,药匙等实验原理:1、碱性试剂可与盐酸反应,或生成沉淀,或生成气体。
我国无机化学研究现状探析论文

我国无机化学研究现状探析论文我国无机化学研究现状探析论文摘要:实际上, 我国无机化学发展时间相对较长, 在学者研究的实验室中重点强调元素无法分出其他物质, 这也为无机化学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无机化学是我国研究的重点, 同时无机化学也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学生必学的科目, 能够体现出我国无机化学的历史沉淀, 本文主要探究松散庞杂的无机化学相关内容, 愿为其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无机化学; 内容; 松散混乱;有关于无机化学的研究非常众多, 无机化学主要的研究无机物的组成与性质、结构与其反应, 对于不同的化学元素与碳水化合物进行深入的研究, 与众多化学分支相比较, 无机化学相对比较古老, 但也成为了人们研究的重点, 但与有机化学的研究相比较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1、无机化学相关知识众所周知, 我国的无机化学研究已有多年, 在古代, 炼丹道士们就已经研究出了多种元素, 通过提炼出的仙丹便能够确认出实际效果, 包括其中的铜、汞、银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 无机化学也逐步出现。
有关学者经过在实验室中的研究发现, 元素无法分出其他的物质, 也是为无机化学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着名科学家法国拉瓦锡与英国的道尔顿对于无机化学的研究有自身的想法与贡献, 众多学者潜心研究无机化学, 随着原子学说的构建, 无机化学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1]。
随后, 元素周期表诞生, 元素不仅是无机化学的重要部分更是能够体现出其特点, 随着课程的加深元素学习也更加深入复杂。
在1916年, 电价键理论与共价键理论出现, 通过这两个理论的应用, 能够对于元素中的原子价与化合物的相关结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随着结构的深入但就又研制出了化学键的现代观点。
无机化学的理论基础也逐渐被熟知, 同时, 溶液与肢体、四大平衡等都是无机化学原理部分, 但这些内容混在一起会相对比较复杂, 一般的高中生都是简单的了解溶液里的“混沌”, 但“平衡”才是学习的重点, 不仅是酸碱平衡还有沉淀溶解平衡等等, 这些也是无机化学的重要部分[2]。
第一部分无机化学课程结业论文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上传、处理,尽在:/第一部分《无机化学》课程结业论文学习酸碱理论的启示辛泽娜指导老师:余新武(湖北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系0501班湖北黄石435002)摘要: 各种酸碱理论各自有其优点和缺点及各自的适用范围。
不同的酸碱理论都强调了某个方面,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对于不同情况下的反应,应选用适当的理论来加以说明。
关键词: 定义应用与局限创新与发展1 酸碱理论的定义1.1 酸碱电离理论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仑尼乌斯提出了他的酸碱电离理论:凡是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的全部阳离子都是H+的物质叫酸;电离产生全部阴离子都是OH-的物质叫碱,酸碱的反应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的反应。
例:酸 HCl = H+ + Cl-碱 NaOH = Na+ + OH-酸碱反应 HCl + NaOH = NaCl + H2O实质 H++OH-=H2O 电离理论从化学组成上揭示了酸碱的本质,提高了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对化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2 酸碱质子理论 Lowry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质子理论认为:凡是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称为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就是碱。
例:酸1+碱2=碱1+酸2 HCl+NH3=Cl-+NH4+ H2O+HS-=OH-+H2S 酸碱质子理论表明酸和碱是相互依存的,且不论物质是气态、熔融态,在水溶液中或者是在非溶液中都可以是酸碱。
1.3 路易斯酸碱 1923年,Leswis提出了酸碱电子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认为:凡是可以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称为酸,凡是可以给出电子对的物质称为碱。
它认为酸碱反应的实质是形成配位键生成酸碱配合物的过程。
例: Cu2+可以接受电子对,类似的还有:H+、Ag+、BF3 NH3可以给出电子对,类似的还有:OH-、 酸碱之间的反应,如:Cu2++4NH3=Cu(NH3)2+4 这些反应的本质是路易斯酸接受了路易斯碱的电子对,生成酸碱配合物。
无机化学与生活论文4200字

无机化学与生活论文4200字化学是一门蕴藏着无数创新机会的学科。
它和社会生活及生命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面为大家分享无机化学与生活论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摘要:无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材料、生物和环境专业的主要基础课之一。
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课程教学,为此,授课教师在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行认真思考和积极有益的探索。
基于大学无机化学课程的重要性、特点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无机化学的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恰当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借以逐步实现从”知识灌输性“向”知识创造性”等教学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无机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化学是一门蕴藏着无数创新机会的学科。
它和社会生活及生命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信息社会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施变革,注意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导方向。
我们结合化学专业的特点和学院的办学定位,从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着手,对无机化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手段,突出教学主体,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提升教学效率。
逐步实现了从”应试型”向”素质型”、从”知识灌输性”向”知识创造性”等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教学方法论无机化学是四大基础化学之首,是化学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所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如何搞好无机化学教学工作,使无机化学的教与学变得轻松有趣,提高教学效果,积极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工作者们已提出了诸多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诱导式、互动式、提问式等等,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化学实验论文3000字

化学实验论文3000字摘要: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相关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实验课,在整个化学教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实验技能等,还要强化安全环保意识,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以及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他们学习后续实验课程,乃至将来从事化学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综合素质;教学。
早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化学教育家戴安邦院士就已指出:“只重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育。
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
化学实验课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为学生在实验室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练习解决化学问题,各项智力因素同时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课应予充分重视”。
因此,开设化学实验课,做好化学实验教学,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
无机化学实验课,首当其冲,是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实验课,其地位和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它是后续化学课程的科学实验基础,其教学质量对整个化学相关实验教学影响都很大。
下面介绍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素质问题与学界一同探讨。
1、重视安全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我们开设的第一个无机化学实验项目是“实验室常规教育,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其中常规教育部分除了介绍实验室基本守则外,主要就是进行安全教育、环保教育。
带领学生通过典型的案例,了解学习实验室安全及实验室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等知识。
安全是一切之本。
由于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有些药品具有较强腐蚀性,甚至毒性,如果不遵循实验原则,不按规律办事,就可能会产生危险。
因此,从进实验室开始,安全必须放到心上,绝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加强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环保责任意识。
无机化学(五篇范文)

无机化学(五篇范文)第一篇:无机化学前言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在人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对企业而言,如何体现公司“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关注员工的人才理念,关注员工的持续成长,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对每个人而言,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 势必会造成生命和时间的浪费.作为当代大学生,若是带着一脸茫然,踏入这个拥挤的社会怎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试着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的未来好好的设计一下.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一:自我分析我是一个当代本科生,(平时)是家里最大的希望——成为有用之才,性格外向,开朗,活泼,业余时间爱交友,听音乐,外出散步,聊天,还有上网.喜欢看小说,散文,尤其爱看杂志类的书籍,心中偶像是周恩来,平时与人友好相处群众基础较好,亲人,朋友,教师关爱,喜欢创新,动手能力较强做事认真,投入,但缺乏毅力,恒心,学习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以致一直不能成为尖子生,有时多愁善感,没有成大器的气质和个性.但身高上缺乏自信心,且害怕别人在背后评论自己.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恒心不够,但可凭借那份积极向上的热情鞭策自己,久而久之,就会慢慢培养起来,充分利用一直关心支持我的庞大亲友团的优势,真心向同学,老师, 朋友请教,及时指出自存存在的各种不同并制定出相应计划以针对改正.经常锻炼,增强体质.二职业认知我学的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工程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水泥、玻璃、光导纤维、非金属矿、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工程材料介绍机械制图等。
作为四大材料中(钢铁、有色、有机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之一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无机非金属材料不仅在品种上有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在内涵上有了进一步的延伸。
根据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与作用的不同,可以将无机非金属材料划分为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
无机化学[精选5篇]
![无机化学[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1673a4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78.png)
无机化学[精选5篇]第一篇:无机化学骨与牙釉质组织的生物矿化及磷酸钙材料仿生合成研究进展摘要:骨和牙釉是典型的有机基质介导生成的生物矿化材料,其中的矿物相都属于以磷灰石为主的钙磷酸盐系统,但有机基质的不同使得晶体尺寸、形貌及排列方式迥异.本文综述了有关骨和牙釉组织的生物矿化研究,重点探讨对这些天然牛物矿化组织的分级结构、基质蛋白的自组装及调控矿化机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磷酸钙材料的仿生合成以期应用于硬组织的缺损修复或再生医学也是目前的重要研究内容.生物体控制形成矿物质的过程称之为生物矿化.生物矿化材料的综合性能比起传统工艺下人工合成的相同成分的材料有诸多优点.将生物矿化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材料化学,并结合包括纳米技术在内的先进材料合成与制备工艺,形成了仿生材料科学与技术,受到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以及电子工业等众多领域的关注.骨和牙齿的形成是典型的有机基质模板介导下的生物矿化过程,即矿物相的形核、生长、晶型、取向、大小、形状、有序排列等特性及热力学与动力学过程的调控都是在有机基质模板的介导下完成的.骨和牙釉中的矿物相,化学组成上都属于以碳酸磷灰石为主的钙磷酸盐系统,但晶体尺寸、形貌及排列方式则完全不同,这正体现了有机基质模板的调控功能在矿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有关骨和牙釉组织的生物矿化研究,重点探讨目前对这些天然生物矿化组织的分级结构、基质蛋白的自组装及调控矿化机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磷酸钙材料的仿生制备以期应用于骨与牙齿的缺损修复或再生医学也是目前的重要研究内容.关键词:骨;牙釉;生物矿化;仿生合成1 骨组织的生物矿化1.1骨的分级结构天然牛物材料的一个显著而独特的特征是其具有从微观、介观直到宏观尺度的精巧而复杂的分级结构.骨的分级结构已经有若干种表述.在这一模型中,骨组织被视为以矿化的胶原纤维为基本单元分级组装而成的一类材料,不同结构层次上的骨材料都具有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力学性能.第一级结构为构成骨的基本组分:水、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及其他基质成分.骨中的羟基磷灰石含有碳酸根,若占据羟基位置称为A型碳酸磷灰石,若取代磷酸根则称为B型碳酸磷灰石,后者为骨中主要的矿物相.骨矿晶体形状为不规则的片状,厚度为2—5nm,宽度约为20nm,长度通常为40~60nm.骨中的胶原蛋白主要为I型,其分子是由三股多肽链相互缠绕而形成的,具有三重螺旋结构,这种原胶原分子以相互错开四分之一的阵列规则排列构成胶原纤维,并形成了孔区与重叠区相互交替的周期性结构,周期大约为67nm¨¨.胶原纤维提供了矿物沉积的模板,矿物在孔区择优形核.目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某些非胶原件蛋白结合在胶原纤维的孑L区,提供矿物形核的位点并规范矿物的取向,还可起到桥接矿物与胶原的作用.骨矿的磷灰石晶体具有择优取向,其晶体学c轴相互平行同时平行于胶原纤维的轴向.这样就构成了骨的摹本结构单元一矿化的胶原纤维,这是骨的第二级结构.这些矿化胶原纤维进一步集结成束,形成骨的第三级结构,其中沿长轴方向相互平行排列是最常见的方式.第四级结构包含了胶原纤维束的不同排布方式,如平行阵列、无序编织排布、层板状结构、放射状阵列等.平行阵列在平行纤维骨中最为常见,其结构上的各向异性使得其在增强特定方向上的力学性能时最为有效.无序编织排布常出现在胚胎骨或骨折愈合的早期,这种结构的骨组织生成速度较快但不具有承重的功能.层板状结构是板层骨的典型特征,具有由一系列骨板构成的层状结构,每个骨板中的胶原纤维相互平行排列,相邻骨板中的胶原纤维取向互成一定角度.放射状阵列是牙本质(与骨组织的组成较为接近)中的特征性结构.骨的第五级结构由称为哈佛氏系统或骨单位的圆柱状单元构成,其含有与板层骨类似的层板状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其多层骨板呈柱状布.个哈佛氏系统或骨单位一般是由4~20个同心骨板围绕哈佛氏管构成的,典型的骨单位的直径约为150—250斗m.就力学性能而言,尽管轴向的力学性能仍然高于径向的力学性能,但哈佛氏系统力学各向异性的程度已经大大减弱,这对于骨组织适应多种类型的力学环境是必要的.哈佛氏系统与骨组织的重塑活动密切相关.骨的最后两级结构涉及骨的组织学和解剖学,骨可被视为一种多孔材料,皮质骨的孔隙率约为5%一30%;松质骨是由板状或棒状的骨小梁相互交织构成的三维多孔网络,其孔隙率高达90%,骨小梁的排列受生物力学规律的控制,孔洞大小不一但彼此贯通,孔中充满骨髓组织.松质骨和皮质骨的表观密度(单位体积骨的质量)差别较大,松质骨O.1~O.99/cm3,皮质骨约为1.6~2.09/cm.1.2胶原蛋白介导矿化的模型骨的形成涉及成骨细胞的活动,成骨细胞合成分泌有机基质构成有序模板先于矿化发生,这一高度有序的胶原基质称为类骨质,类骨质随后矿化成骨.矿化既可发生于构造的胶原基质中,也可发生于细胞膜系统的基质囊泡中,其中胶原蛋白的有序自组装对矿物晶体的有序排列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胶原蛋白介导的矿化中,胶原纤维本身可提供钙化形核的功能点,早期观点认为胶原纤维的孔区可以直接引发磷酸钙盐的形核,目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胶原纤维主要是起结构框架的作用,其规则排列形成的周期性分布的孔区提供了矿物形核的模板,而结合在孔区内或附近的非胶原蛋白,尤其富含羧基或磷酸基团并具有B折叠构象的酸眭蛋白如骨涎蛋白等,则提供形核位点、控晶体取向并在矿物与胶原之间提供架桥.胶原蛋白分子富含甘氨酸、脯氨酸及羟脯氨酸,构成其超螺旋分子结构的三条多肽链均具有Gly—x—Y的特征氨基酸重复列.胶原蛋白分子可简单视作直径1.23nm,长约300nm的棒状分子,一般认为五个分子平列,相互错开大约四分之一分子长度从而组装成为胶原微纤维幽J,具有孔隙区与重叠区交替分布的周期性有序结构.微纤维进一步组装成为胶原纤维和纤维束,相邻微纤维的孔隙区贯通形成沟槽以容纳磷灰石晶体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大.这种胶原蛋白介导矿化的模式是Landis等基于对矿化的火鸡肌腱的研究提出的.羟基磷灰石晶体首先形核于孔隙区,进而可生长扩展至重叠区,晶体c轴沿胶原纤维长轴择取向. 1.3骨基质蛋白与矿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基质蛋白与矿物晶体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有机一无机界面上的分子识别机理是生物矿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具体包括晶格几何特征的匹配、静电势相互作用、极性、立体化学因素、空间对称性和表面形貌等方面.研究表明,胶原分子中大约11%的氨基酸残基含有羧基,在pH 中性的溶液环境下,大部分可离解成为负电性基团,通过与钙离子的较强的亲和性而对矿化过程起到促发和控制的关键作用.此外,胶原超螺旋分子结构中的羰基也被认为可以与钙离子发生螯合作用,特别是在矿化过程的初期提供了矿物的形核位点.骨中的非胶原蛋白是矿物形核的关键调控因素.尽管含量很低,但多数属于酸性生物大分子,与钙离子较强的亲和性使得它们对矿物的形成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重调节功能.蛋白分子中某些特定的二级结构构象如B折叠,可与骨矿晶体的特定晶面发生择优相互作用,从而对矿物的形核及形貌施加影响旧引.骨钙蛋白是骨中含量最丰富的非胶原蛋白.Hoang等应用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出了猪的骨钙蛋白的晶体结构,并提出了其与羟基磷灰石特定晶面相互作用的机理模型旧3|.猪的骨钙蛋白中包含三个a螺旋二级结构,进一步折叠成为一个独特的球状蛋白分子.其中a1螺旋上的三个^y一羧基谷氨酸残基(G1a17,G1a2l和Gla24),以及a2螺旋上的一个天冬氨酸残基(Asp30)可以螯合五个钙离子,这些钙离子的空间排布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模拟研究表明其与羟基磷灰石晶体特定晶面上的钙离子晶格点阵具有高度的匹配性.2牙釉组织的生物矿化 2.1牙釉的分级结构成熟牙齿牙冠表面约1~2mm的部分是牙釉质,其矿物相含量可达95%以上,是人体内最硬的组织.作为牙本质的保护层,牙釉质直接承受咀嚼食物时产生的压力及摩擦力,并且需要在口腔中复杂的生理环境下行使功能.牙本质的成分与骨相似,其韧性较好,在牙釉质下面可起到缓冲的作用,有效避免牙釉质的脆性断裂.有关牙釉质、牙本质及两种组织结合处的结构特征和力学性能是众多研究的主题.牙釉从纳米至宏观尺度的分级结构牙釉中的羟基磷灰石晶体与骨中的晶体有很大的不同,成熟组织中矿物结晶度较高,晶体c轴择优生长,形貌为长带状,具有很高的长径比,厚度与宽度为30~60nm,长度可达毫米量级旧瑚J.发育初期的矿物晶体为细长带状,厚度只有几个纳米,宽度为30nm左右,由于晶体高度取向,平行排列并首尾相接,使得对单个晶体长度的测量存在不确定性,有观察表明其长度至少可达300nmL2sJ.牙釉中不含胶原纤维,发育早期的有机基质主要成分为釉原蛋白,含量较丰富的非釉原蛋白包括成釉蛋白、釉蛋白及两种蛋白酶组分.牙釉的生物矿化也是在有机基质的介导下进行,与骨组织的不同之处在于,伴随组织发育的进程,尤其是成熟期,有机质绝大部分被酶解而消失,矿物晶体在厚度和宽度方向上长大并紧密接触.除了牙齿表面的矿物可发生有限的溶解一再沉积的物理化学过程外,牙釉组织不经历生理重塑过程,缺损后也不能自行修复.在微米尺度上,牙釉的典型结构是由称为釉柱和柱间釉质的两种结构单元相互交织构成的.单个釉柱的直径约为3~5斗m,由上述c 轴取向的带状磷灰石晶体集结成束而构成,一排釉柱平行排列,呈现层状结构,进而由多层釉柱构成复杂而有序的结构.柱间釉质填充了釉柱间的空间,同样是由磷灰石晶体平行堆垛而成,但两种结构中的带状晶体长轴方向互成一定的角度.釉柱的排布方式在物种间也有差别,如在啮齿类动物的门齿牙釉中,相邻两层釉柱的走向互相交叉成一定角度,而人类的牙釉中,这种“交叉”结构存在于更大的尺度上,其中多层平行排列的釉柱构成一组釉柱群,两种走向的釉柱群交替排布,形成了称为“Hunter.Schreger带”的结构.这种不同层级上的交叉结构对于防止微小裂纹的破坏性扩展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在牙冠表面及接近牙本质的界面处往往形成无釉柱型结构或者过渡型结构.2.2釉原蛋白的超分子自组装牙釉组织的复杂结构与成釉质细胞的活动和釉质基质蛋白的特性密切相关.釉柱的发生及规则排布是细胞直接调控的结果,而纳米结构的构建是通过以釉原蛋白为主要成分的釉质基质的介导完成的,尤其是磷灰石晶体的独特形貌、尺寸、择优取向及规则组装.发育初期的牙釉组织中有机基质含量约占三分之一,其中90%为釉原蛋白.全序列釉原蛋白分子富含脯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及亮氨酸,主体疏水性较强,而羧基端的十几个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亲水性并存在带电基团的富集.目前对该蛋白分子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的认识还很有限,部分原因在于其具有较强的团聚特性.研究表明釉原蛋白可自组装成为直径几十个纳米的球状团聚体,这种“纳米球”结构被认为是发育期牙釉组织细胞外基质的基本结构单元蛋白中进一步发现该蛋白可通过分子的逐级组装形成多聚体,“纳米球”及“纳米球链”,直至具有双折射特性的微米尺度的条带状高级结构L30捌J,以这种“微条带”为矿化模板在体外构建了高度取向的磷灰石晶体的平行规则排布,形貌上与发育期的釉柱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Ⅲ],由此揭示了釉原蛋白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球链”结构在牙釉矿化早期晶体的取向形核中起着重要调控功能∞1。
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论文

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论文1高等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化学实验是化学发现与创新的源泉,是培养化学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了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对化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3]。
我们知道,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的大一新生进入大学校门后的第一门实验课,学生通过对无机化学实验的认真学习,逐步形成一定的化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以后的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重视无机化学实验的改革,充分发挥无机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是更好地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4]。
2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的态度分析经过多年来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和实践,以及对学生的观察和交流,我们可以将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的态度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对化学实验根本不感兴趣,是化学实验的被动者。
这类学生经常逃课,甚至让别人代替做实验、伪造实验数据和结论,完全无视无机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
第二类学生做实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实验成绩和顺利取得学分,所以只是机械地按实验课本的步骤或教师的要求完成实验,很少动脑思考,更谈不上创新。
第三类学生对化学实验很有兴趣,喜欢动脑思考,喜欢提问题,他们有着探求未知世界的心理倾向,对化学实验充满激情[5]。
3无机化学实验改革的建议、方法和措施目前高校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如何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真正从无机化学实验的被动学习变为无机化学实验的主动学习者,让每一个学生都对无机化学实验充满激情,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
①注重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这种状况不仅能够使人产生超强记忆力,而且能够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
而焦虑不安、悲观失望、忧郁苦闷等不良情绪,则会降低人的智力水平[6]。
因此,强迫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生物无机化学期末论文5篇

生物无机化学期末论文5篇第一篇:生物无机化学期末论文生物无机化学期末论文要求:1、A4纸,小四宋体,内容最少三篇。
2、包括题目,正文即可,无须写摘要、关键词等。
3、引用部分用“[文献数字序号1或2·····]”文中标注,最后注明出处。
另,注意分子式上下角标、空格、行距(1.0)等,写作要规范。
4、写成科普性质小论文,知识点与生物无机化学相关的均可(如:氨基酸、肽、核酸、维生素、各种酶、氧载体、离子跨膜运送等),要专业性与实际联系兼顾。
另,写的不要太泛,要找准一个切入点,从不同角度,深入细致的介绍。
5、以下是一些题目,仅供参考。
一、氨基酸与心脑血管病。
二、多肽与SARS病毒。
三、蛋白质错误折叠与“构象病”。
四、喝酒后“有的人脸红”,“有的人脸白,不出汗”,“有的人脸白,出汗“,为什么?从酶催化角度加以解释。
五、某种生命元素介绍。
六、关于维生素的发现、生产与应用。
七、某种酶(钼酶、锌酶、铜酶等)的催化机理与应用(食品、医药、能源等方面)。
八、激素功能(如:根据激素的功能分析人在非常激动或发怒时会出现怒发冲冠的现象)。
九、烫发与蛋白质变性、复性。
十、长期营养不良人为什么会“浮肿”。
十一、“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途径有哪些不同?十二、端粒、端粒酶与衰老。
十三、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
十四、嫩肉粉与蛋白酶。
第二篇:123生物无机化学论文格式生物无机化学论文格式如下:♣小论文(不少于2500字)30﹪;参考文献不得少于5篇,而且其文献的电子版必须以email形式发到指定邮箱20﹪♣《生物无机化学》课程考查论文的说明♣课程考查论文相关要求如下:♣1、主题:生物无机化学♣2、格式:♣题目(中英文);作者(姓名,学院及专业,学号);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中英文);内容(前言,正文,结束语);参考文献♣3、提交方式:电子版+打印版各一份,2010年11月20日前交(email:)。
无机化学的发展前景 论文

无机化学的发展前景化学10本1王小苹110711031摘要:化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化学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化学化学的历史渊源,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在现代社会,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化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也日益完善,随着一些新概念的出现,化学出现了多个分支,形成了不同的分析领域。
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等等。
当时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而它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家发展发展前景时期化学史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化学的萌芽时期也就是从远古到公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元前1500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金属,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等等。
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二)炼丹和医药化学时期,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所控制。
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虽然他们都以失败告终,但在炼制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在探索“点石成金"的方法中实现了物质间用人工方法进行的相互转变,积累了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耕,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
chemist至今还保留昔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但随着炼丹术、炼金术的衰落,人们更多地看到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正当发挥,中、外药物学和冶金学的发展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无机化学小论文

无机化学小论文题目名称:硅烷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系部名称:理学院化学系班级:11081501学号:2015302771学生姓名:李斯涵指导教师:岳红2016年1 月论文题目摘要材料表面工程技术是在不改变材料基本组成的前提下,投入较少的费用,大幅度地提升材料性能,是国民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门技术,其中金属磷化技术由于其所具有的优良特性,在涂装前处理、润滑、除锈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由于当今世界节能减排和清洁发展的需要,磷化技术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我们可以用性能更好,对环境友好的硅烷化处理技术取代传统磷化技术。
本文主要简介了材料表面处理技术、金属磷化技术、硅烷偶联剂、硅烷化技术,讲解了硅烷化技术的特点,应用,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关键词1 材料表面工程技术; 关键词2 金属磷化技术; 关键词3 硅烷化技术目录摘要 (I)一、金属表面处理技术概述 (1)二、金属磷化技术 (1)(一)发展概况 (1)(二)特点与应用 (1)三、硅烷偶联剂 (2)(一)硅烷偶联剂的概念 (2)(二)硅烷偶联剂的发展简述 (2)四、硅烷化技术 (2)(一)硅烷化技术的概念及其作用机理 (2)(二)硅烷化技术相对于磷化技术的优势 (3)(三)硅烷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3)(四)硅烷化技术的发展 (3)五、结论 (4)致谢 (5)参考文献 (6)硅烷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一、材料表面工程概述表面工程的内涵为,从材料表面的实际应用出发,科学设计工艺方法,严格监控工艺过程,实际检测施工质量,并对全过程进行记录和总结,改进其中不足,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丰富理论内涵,开发新的用途和应用领域。
表面技术的应用,能使产品不断更新,物美价廉,占领市场并明显提高经济效益,表面技术涉及众多行业。
表面技术种类繁多,按照作用原理,可以分为原子沉积、颗粒沉积、整体覆盖、表面改性。
按照其含义可大致分为:表面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理论;复合表面处理技术、表面改性和表面涂覆技术;表面加工技术;表面分析和测试技术;表面工程技术设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化学论文大学新生无机化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摘要:对如何培养大学生化学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了探讨,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创造自主学习空间,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学会使用自主学习策略,开展自我评价等方法培养大学生化学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无机化学;学习策略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
该课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把高中化学知识衔接起来,又为几门后续课程准备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实验操作技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鉴于大一新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加之这门课程的内容多、理论性强、信息量大,涵盖了很多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容,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远远多于中学阶段,致使部分学生一时无法适应该课程的学习,期中考试成绩很不理想。
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无机化学的知识,为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在无机化学学习中应重视并引导学生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过渡,尤其是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入手,结合教学实践以及商丘师范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浅谈一下大学生无机化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
为了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化学自主学习的习惯。
1.课前预习,养成阅读习惯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最重要的环节,通过预习可以发现难以理解的问题,继而带着问题听课。
刚开始,由教师编写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其次,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预习要求,同时还要注意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
再次,要加强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我们要求学生必须有课前预习报告,且每次都要上交并检查预习情况,如果没有预习报告,不得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2.创设情境,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习者由内部或自我激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相应地引入化学史并拓展一些化学知识,或将日常生活中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一些无机化学知识引入到教学当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如讲气体和胶体知识时将无机化学的前沿领域知识如等离子体、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作一些介绍,讲到化学热力学时增加理论应用,如火箭推进剂和炸药、石墨变金刚石,如教师在讲授沉淀反应时介绍肾结石形成的化学原理、龋齿和沉淀溶解平衡的关系,在电化学中介绍燃料电池、电解制氢等新型能源技术,在卤素中介绍感光材料、阻燃材料等的应用。
另外,教师还把环境和健康方面的热门话题,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等等渗入到教学之中,这些课外知识穿插于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创造自主学习空间,营造自主学习氛围课下,我们通过组织良好的晚自习,并安排教师答疑,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帮助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在晚自习时间自主完成作业或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在答疑的基础上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来看,保证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学习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充分利用假期,引导自主科研探究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课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显著提高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为了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资源以及交流的平台,我们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活动。
比如,我们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对学生的设计或解决方案按阶段提出要求,学生通过文献调研,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另外,我们还通过开展有关无机化学的学习竞赛活动和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
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首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和学习指导书帮助学生设置学习目标、制订计划、进行自我监控和复习等。
其中,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学生的学习时间计划的制订,帮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
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具体性的学习策略。
如作小结分类、记笔记、自我提问、头脑风暴法、概念图、列提纲、画示意图等。
对于具体性的学习策略,教师应把它们渗透在具体教学内容中教给学生。
让学生知道何时、何地、怎样以及为什么使用这些策略。
例如,在讲完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之后,可以运用总结策略让学生归纳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热力学三大定律,对四大化学平衡进行分类训练,运用概念图对化学键进行归整,把硫及其化合物内容用列提纲图式进行归纳形成知识结构图。
通过对每一种策略的使用提供多个样例,让学生从中归纳出策略适用的条件,再进行大量的练习,最终达到策略的迁移。
另外,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明策略使用与努力的关系,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明白即便使用学习策略也并不一定能确保学习的成功,他们还需要付出努力。
三、利用实验教学,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化学实验课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例如,在软锰矿制备高锰酸钾的实验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制备锰酸钾时要用铁坩埚而不用瓷坩埚,使用铁棒而不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生成锰酸钾的现象及锰酸钾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现象,并分别写出反应方程式。
如何制取比较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并组装仪器。
对于不知所措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根据有关知识进行组装仪器或向其他同学学习。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高锰酸钾的制备原理和方法,还巩固了一些基本操作。
通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获得了比书本上更为重要的实践知识,而且还为他们将来大学毕业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有时需要社会性的和物质性的支持。
针对这一点,齐莫曼等人又向教师提出了如下建议:多花些时间教会学生从图书馆或其他信息来源中为自己查阅需要的信息资料。
[1]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
第一,指导学生利用图书资源。
教学中,教师利用图书馆的藏书资源,给学生介绍不同类型书目、期刊的电子检索。
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向图书资料求索。
第二,指导学生善于使用工具书。
工具书是广泛汇集某方面知识,提供信息及信息线索的一类图书。
它的功用是解释疑难、指明阅读范围、提供参考资料。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常见工具书的功用。
如字典、化工词典、化学手册、百科全书、书目及索引等。
第三,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在讲元素化合物时,让学生到电子阅览室,查阅生命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化合物发展的一些最新知识等,布置学生根据搜集到的相关信息写5000字左右的论文,并检查学生的搜集资料论文写作等情况。
五、开展自我评价,进行自我记录我国大学生普遍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不足,在学习过程中遇见困难或干扰的时候,往往会因为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把握和支配自由时间,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记录,指导学生把自主学习结果写成心得笔记。
为保证自我记录持续不断进行,以小组为单位建立同学相互监督的机制,逐渐使其自主学习的行为由“被监督式”过渡到“半自觉式”再到“完全自觉式”。
学生有了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才能克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排除干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通过调查学生的自我记录情况,我们发现自我记录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通过自我记录和反思,83%的学生能及时地体验成功的快乐并能及时地发现不足以调整学习行为,使学生对自己学习化学的责任感更强,对自己的化学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加有信心,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的反思更加深刻。
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可见,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来说,要想在信息时代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必须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1]庞维国.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3):68-74.[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柴凤英,王克太.高专无机化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6):102-104.[4]方正军,陈建芳,邬峰.谈无机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09,(5):153.[5]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无机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谢东海,陈坤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9(4):275-278.[7]孙立群,王秀玲,宋颖.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1999,11(101):50-5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