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试卷】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安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命题人:汪雪审题人:白喜超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5题,50分)
1. 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
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A.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答案】B
【解析】古代重视对于地方官的考查主要目的是让官员清正廉洁,保证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B正确;A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材料体现的不是监察制度,故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制度,不是加强君主权力,故D错误。
2.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 宗法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国家可以看做是宗法家庭的扩大,A项正确。
世袭制是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B。
分封制是指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保卫周王室,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C。
禅让指统治者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家国同构”的概念。
3. 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
”这表明分封制
A.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 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 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答案】C
【解析】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说明权力是分散的是未能形成中央集权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家国同构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权力分散而非等级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美国政治体制的特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分”享着一部分权力即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的意思。
4. 宋代丞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
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缺失,兼家族罕有保全。
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
”这说明
A. 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
B. 宋代中央集权加强
C. 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
D. 宋代君主专制强化
【答案】D
5. 唐朝以来设立三司使一职,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
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
宋朝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提高三司的行政地位
B. 通过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
C. 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力
D. 削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答案】B
【解析】北宋增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是通过分化事权来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故答案为B项。
AC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三司使的设立不是针对地方的措施,排除D项。
6.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同现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民主政治并不一样。
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不属于城邦的个体要么是鬼神,要么是兽类。
这表明古希腊
A. 群体的意志和利益高于其他一切
B. 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C. 雅典公民没有个人自由缺乏个性
D. 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群体的意志和群体的利益,即亚里士多德认为群体的意志和利益是高于其他一切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自身正确但材料未涉及,不符合题意,排除;雅典公民是有个人自由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7. 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 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
C. 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时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故可判断A项说
法错误,排除。
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的说法错误,内阁制是皇权专制之下的产物,排除B。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法定决策机构,六部也不是内阁的下属机构,故D项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的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阁制,需要学生熟悉掌握内阁制的相关知识即可。
8. 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步入了“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为保障雅典公民积极参政议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
B. 取消五百人议事会资格限制
C. 给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D. 给参政议政的公民发放工资
【答案】D
【解析】伯里克利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故D正确,C错误;A、B都是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采取的措施,但与为保障雅典公民积极参政议政无关,排除。
点睛:本题容易错选C,给公民发放观剧津贴,是为了吸引公民观赏戏剧,提高公民素质。
9.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下列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雅典所有人都可参与政治生活
B. 雅典公民可担任一切官职
C.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的权力机构
D. 消除了公民内部等级差异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只是公民的民主,广大的奴隶、外邦人、妇女和儿童不能享有参政权利,A错误;雅典民主改革后规定,除十将军委员会外,所有公职向公民开放,B错误;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讨论决定城邦事务,C正确;雅典民主政治不可能消除等级差异,D错误。
10.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当时一个雅典公民不可能
A. 被选举为执政官
B. 被流放国外10年
C. 与妻子一道参加公民大会
D. 监督公职人员
【答案】C
【解析】古希腊女性没有公民权,没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所以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C;A、B、D三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局限性:雅典的民主只是公民群体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
11. 恩格斯把罗马法誉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恩格斯作出这一评价主要依据是,罗马法
A. 在法律上保护了财产私有权
B. 保证了公民政治上的参政权
C. 蕴涵了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D. 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答案】A
【解析】罗马法在法律上保护了财产私有权,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因此恩格斯作出这一评价。
故答案为A项。
BD项与罗马法无关,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
12. 两百多年以来,美国1787年宪法历经风雨,如两次世界大战、各种经济危机、种族矛盾以及地域发展问题,但是美国却总是能够从宪法中找寻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攻坚克难。
这主要说明美国宪法
A. 属于典型的柔性宪法
B. 具有前瞻性和持久性
C. 已成为宪法中的圣经
D. 内容全面且操作性强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了1787年宪法尽管历经风雨但仍然能够长存并且能够解决许多问题,这体现了美国宪法的前瞻性和持久性,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没体现出柔性宪法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宪法的内容及操作性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3. 1848年12月,路易·波拿巴用公民投票把自己推上了总统宝座。
1851年12月他发动政变,次年他打着议会的旗号破坏民主,私改宪法,在保证恢复全体人民的选举权的旗号下建立了第二帝国,这说明当时的法国
A. 民主化进程充满曲折性
B. 民众的素质普遍不高
C. 公民投票权得到了扩大
D. 议会政治已形同虚
【答案】A
【解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共和制与君主制之间进行了几十年的反复斗争,材料反映的路易·波拿巴打着议会的旗号破坏民主,私改宪法,将共和制改为帝制,说明当时的法国民主化进程的曲折性和艰难性。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D项。
14.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
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 分裂割据的局面未完全消除
B. 由各邦分享军事、外交大权
C. 组织形式呈现联邦主义性质
D. 体现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德意志帝国既有中央政府的权力,而地方也有一定的自治权力,这就具有联邦主义性质,所以答案选C,排除D。
普鲁士通过三次的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结束了分裂的局面,排除A;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海关等权力,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所以排除B。
15. 《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
其原因是
A. 在平民的要求和斗争下颁布
B. 法典赋予平民一定利益
C. 贵族不能再随意解释习惯法
D. 法典给予家长绝对权力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步成文法,虽然有各种弊端,但是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力,故C项正确;A项是《十二铜表法》颁布的原因,不是平民胜利的原因,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十二铜表法》并没有赋予平民多少权力,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未涉及家长权力,故D项错误。
16. 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
但
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太平天国
A. 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
B. 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 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 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表明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突出天平天国革命纲领的内容,排除A;材料没有突出天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D。
17. 1894年西方评论家评价道“日本海军以其精华,突袭中国二等慢舰‘济远’舰及辅助舰,而最速之‘吉野’竟受重伤,在“济远’舰上外籍引擎师称:日炮多不准,实非日本海军之胜。
”该评论可能印证的是
A. 西方列强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B. 北洋水师的军事素质较弱
C. 洋务运动的自强梦已告破产
D. 清政府的军力远甚于日军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并非是日军实力太强大而是因为北洋水师的军事素质较弱,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西方列强支持日本侵略中国的信息,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洋务运动破产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实非日本海军之胜足以证明清政府的军力并非远甚于日军,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8. 著名历史学家将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
”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 革命任务不明确
B. 指导思想不科学
C. 革命目标不清晰
D. 具有空想性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反对西洋化、反对近代化,不顺应历史潮流即指导思想不科学而必然失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义和团运动的革命任务是明确的,革命目标也是清晰的,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义和团运动是典型的反帝爱国运动,不具有空想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9. 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其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A. 是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B. 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 担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D. 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答案】C
20. 抗战初期,在武汉会战中,日军主力第十师团步兵第十联队的《战斗详报》记载:“遭到中国军的顽强抵抗,曾有一度陷入焦虑时期……中央部也无增援的余力。
至10月11日才勉强由华北方面军派骑兵第4旅团前往增援”。
这表明
A. 中共军队抗战意志顽强
B. 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C. 敌后战场地位和作用有限
D. 正面战场的抵抗有利于敌后战场开辟
【答案】D
【解析】武汉会战属于正面战场,而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是有利于敌后战场开辟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武汉会战属于国民党军队的抵抗,所以不能体现中共军队抗战意志顽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敌后战场地位和作用也非常大并非有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1.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各国应分自主,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
该不平等条约是
A. 《天津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规定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故D项正确;《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未涉及设立使馆,故A项错误;《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未涉及设立使馆,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规定“协商关税”,未涉及设立使馆,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当驻兵队护卫使馆”,由此可知这是《辛丑条约》内容。
22. 1962年《人民日报》社论批判赫鲁晓夫在加勒比海危机中的“冒险主义”和“投降主义”即“在战略上不敢藐视敌人,而在战术上又轻率、鲁莽,那就既会在战略上犯投降主义的错误,又会在战术上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由此可知当时中国的态度是
A. 批判苏联在冷战中的不作为
B. 反对苏联核冒险中的错误行为
C. 赞扬美苏妥协维护世界和平
D. 发出对抗苏联示好美国的信号
【答案】B
【解析】“冒险主义“和“投降主义”等字眼足以证明当时中国是反对苏联核冒险中的错误行为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批判苏联在冷战中的太作为而非不作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批判美苏威胁世界和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中国既未发出对抗苏联又未发出示好美国的信号,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3. 二战后初期,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的电报中说:在苏联“我们没有投资要去捍卫。
没有确实存在的贸易会丧失,也几乎没有文化交流要维持。
我们唯一同他们有利害关系的不是我们已有的东西,而是我们希望的东西。
”乔治·凯南的意思是,美国应该
A. 继续与苏联合作
B. 采取措施遏制苏联
C. 与苏联分道扬镳
D. 分化社会主义阵营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美苏之间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存在尖锐对立,美国应该采取措施遏制苏联。
故答案为B项。
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说法错误,对抗遏制才是美国的措施,排除;材料只反映出对苏联采取措施,且二战后初期社会主义阵营尚未形成,排除D 项。
24. 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演说,主张英美结盟并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该演说
A. 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B. 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C. 直接导致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
D. 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答案】B
【解析】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美苏冷战的序幕,故B项正确;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不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故A项错误;铁幕演说也不是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的直接因素,故C项错误;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故D 项错误。
故选B。
25. 在194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毛泽东说:在过去28年的长时期中,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
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对他的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 下一步主要是追剿国民党的残余部队
B. 中共当时已取得民主革命的完全胜利
C. 旨在为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奠定基础
D. 中共将面临“进京赶考”的艰巨任务
【答案】D
【解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实行由城市领导乡村的转变,因此毛泽东的“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的说法是指中共将面临“进京赶考”的艰巨任务。
故答案为D项。
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新中国成立也只是取得民主革命的基本胜利,排除;七届二中全会是在1949年3月召开,从时间上可以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监察官在行使监察权力时,一般说来不仅不受同级乃至上级行政长官的干预,也可以不受上一级监察长官的左右。
隋唐时期,其独立性更加明显,一般御史在执行监察任务时,不仅不受任何官员的约束,甚至连御史台长官也无权过问,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且可以闻风奏事。
清代还规定“御史言事,不先自台长”。
——摘编自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借鉴意义》材料二古罗马监察官制度从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22年一共持续了421年。
一般认为监察官制度在苏拉独裁期间被废除,因为在这近十年间没有作过人口普查。
尽管后来在庞培和克拉苏任执政官期间,监察官制度又被恢复了,但其权力受到保民官克劳狄制定的一项法律的限制。
该法律规定,监察官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才能把某位元老驱逐出元老院,同时两位监察官必须就此处罚达成一致意见。
庞培第三次担任执政官期间废除了该法律,但监察官的权力和影响再也无法恢复。
随后的内战期间没有再选举监察官,公元前22年以后,罗马不再设监察官。
——摘编自李阳华《古罗马监察官制度及其评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古代罗马监察官制度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不同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点:监察权力具有独立性;监察官员依附于皇权;监察体系完整而连续。
作用:保证了监察制度的正常运行;提高了监察机构的实效性;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有利于吏治清明。
(2)不同:古代罗马监察官由选举产生;古代罗马监察官权力逐步削弱;缺少持续性。
原因: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体制,古代罗马是民主共和制。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其独立性更加明显”“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作用依据所学从“监察制度运行、监察机构的实效性以及君主专制统治“等角度思考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监察官制度在苏拉独裁期间被废除……监察官制度又被恢复
了”“权力受到保民官克劳狄制定的一项法律的限制”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中西政治制度的特点回答即可。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西监察制度理解和把握。
试题设计上,选材典型,立意深刻,进口时代反腐热点,题干和选项的表述简洁清晰,严谨规范,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核心素养考查的基本要求,对今后高中历史学习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内阁自始至终只是皇帝的私臣,只是政务的补助机关,一切公文都以皇帝名义发布,但内阁制度在明代仍有一定程度的作用。
太祖废相后,君主成为实际的行政首长,一切大政均须亲力亲为。
……虽然在辅政方面,确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明代内阁大学士地位不足当宰相之任,且其本职亦只是侍从备顾问。
后来内阁获取票拟之权,亦只是在幕后协助皇帝处理国政,属皇帝秘书而不是名正言顺的宰相,……就权责而言,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首辅亦非法定的最高行政首长,六部也不是它的法定直接下属,而由君主独掌命令大权。
内阁所持有的权力,出自皇帝授予。
因此,内阁有否作为,全视皇帝的作风而定,故历朝内阁的权力都有所不同。
——摘自《试述明代内阁制度之由来、演变、作用、流弊及影响》材料二(西方)内阁最早出现于英国,……16世纪~18世纪初的内阁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最初只是国王与大臣共商国事的会议。
一直到英国的乔治一世担任国王期间,由于不会说英语,开始很少参加内阁会议,反而由大臣主持,这样就首开英国内阁制的先声。
1721年,英国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出任内阁首相,内阁正式形成,后来不断发展完善。
英国的内阁主要由首相提名成员名单,国王批准成立,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但实际上要对议会负责,……内阁由首相主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是行政决策机构。
——摘自《浅议中英内阁制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内阁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设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后英国内阁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1)特点;属于皇帝的私臣;内阁权力受皇帝的控制。
作用:减轻了皇帝的政务负担;完善了中央政务机构;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2)变化:由过王的咨政机构转变为独立的行政决策机构;由对国负责转向对议会负责。
影响:完善了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促进英国最终成为“虚君”的君主立宪制;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客观上削弱了议会的权力。
【解析】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内阁自始至终只是皇帝的私臣”“内阁所持有的权力,出自皇帝授予”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从“减轻皇帝的政务负担、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