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气”与“血”的关系

合集下载

气血之关系

气血之关系

气能行血: 气能行血:
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行, 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行,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2、气能行血:以气血的相对属性来分阴阳的 、气能行血: 则血属阴而主静, 血不能自行, 话 , 则血属阴而主静 , 血不能自行 , 血液之 所以循环经脉, 贯注脏腑, 充达肌肤, 所以循环经脉 , 贯注脏腑 , 充达肌肤 , 如环 无端, 周流不息, 全赖于气的推行( 无端 , 周流不息 , 全赖于气的推行 ( 心气的 推动、 肺气的宣发、 肝气的疏泄) 推动 、 肺气的宣发 、 肝气的疏泄 ) 。 气行则 血行, 气滞则血瘀。 因此, 气虚则推动血行 血行 , 气滞则血瘀 。 因此 , 气虚 则推动血行 无力; 气滞则血行不畅而形成血瘀 则血行不畅而形成血瘀, 无力 ; 气滞 则血行不畅而形成血瘀 , 甚则结 成瘀血; 气机逆乱, 成瘀血 ; 气机逆乱 , 血行也随气的升降出入 异常而逆乱。 所以, 异常而逆乱 。 所以 , 临床上在治疗血行失常 的病证时, 常酌情配合应用补气、 行气、 的病证时 , 常酌情配合应用补气 、 行气 、 降 气等药物,以期获得良好的效果。 气等药物,以期获得良好的效果。
兽医经典著作《元亨疗马集》 兽医经典著作《元亨疗马集》在治 料伤五攒痛(败血凝蹄)时所用的“ 疗料伤五攒痛(败血凝蹄)时所用的“红 花散” 味药物( 花散”由13味药物(红花、没药、当归、 味药物 红花、没药、当归、 枳壳、厚朴、陈皮、桔梗、六曲、麦芽、 枳壳、厚朴、陈皮、桔梗、六曲、麦芽、 山楂、黄药子、白药子、甘草)组成, 山楂、黄药子、白药子、甘草)组成,其 中除选用一些活血化瘀药之外,就有4味 中除选用一些活血化瘀药之外,就有 味 药具有行气宽中、促进血行、 药具有行气宽中、促进血行、消除瘀滞的 理气之功, 理气之功,可以说这是气能行血理论的典 型应用。 型应用。

67中医基础理论7-气、血、津液

67中医基础理论7-气、血、津液

c、资助先天之气:宗气为后天生成 之气,具有资助先天之气的重要作 用。 先天责之于肾 元气 气虚 后天责之于脾肺 宗气
3,营气(荣气、营阴、营血)
(1)含义:指行于脉中与血共行具有营 养作用之气。 因其行于脉中,与卫气相对而言属 于阴,故又称为“营阴”。因其富有营 养作用,故又 称之荣气”。因其与血可分 却不可离,故又称“营血”。
(2)生成: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 的柔和精粹部分。 如《素问· 痹论》:“营者,水谷 之精气 也”。 (3)分布: 分布于脉中,循脉运行 于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 而复始,营周不休。 《素间· 痹论》说:“循脉上下,贯 五脏、络六腑也”。
(4)功能: a、化生血液。《灵枢· 邪客》:“ 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 以为血”。 b、营养全身。《素问· 痹论》:“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 c、营运血液。营气乃血中之气, 有运血之功。《灵枢· 营卫生会篇》 :“营在脉中……营周不休”。
(4)生理功能:
a、走息道,而行呼吸:与呼吸、语 言、声音有关。 生理:宗气充沛—呼吸徐緩均匀 、 语言清晰、声音洪亮。 病理:宗气不足—呼吸短促微弱 、 语 言不清、发音低微。
b、贯心脉,以行气血:与心搏的强弱 ,气血运行,及肢体寒温及运动能力 有关。 临床上常以“虚里”处(心尖搏动 处)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测知宗气的 盛衰。 生理:宗气充盛—脉搏徐缓,节律 一致,肢体温暖,活动灵活。 病理:宗气不足—脉来躁急,节律不 齐,或微弱无力,四肢不温,活动不 利。
二、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 布,五经并行。” 水谷
上 归

气血的中医理论基础

气血的中医理论基础

气血的中医理论基础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生理机能的正常。

那么今天就和阿虎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气血的中医理论基础是什么。

一、概述气是运动着的精微物质,主要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血基本上是指血液。

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血和津液都是液态物质,有营养、滋润的作用,属于阴。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也是人体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也是他们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气血关系气与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而相对言之,则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

气有推动、激发、固摄等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等作用。

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呴之,血主濡之。

”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1、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① 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

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② 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是指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疏泄调畅。

③ 气能摄血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

气能摄血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2、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① 血能养气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在人体各个部位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故血足则气旺。

② 血能载气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三、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中医学 精、气、血、津液 PPT

中医学 精、气、血、津液 PPT
②温煦脏腑、肌肉、皮毛等; ③调节肌腠开合,维持正常体温。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三、血
(一)概念: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 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基本物质之一。
(二)生成: 1.营气和津液组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2.精能生血:“精血同源” 。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三、血
(三)血的功能
(四)血与津液的关系
“津血同源”—— 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病理:失血 伤津; 伤津 血燥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感谢聆听!
最基(本二物)质气,的气生又成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二)先气天的之生精成气 —— 肾封藏 先水天谷之之精精气微 ———— 肾脾封运藏化

水自谷然之之精清微气 ———— 脾肺运呼化吸 自然之清气 —— 肺呼吸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二、气
(三)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 病理—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脏腑经络功能
②贯心脉以行气血。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二、气
3. 营 气
生成:来源于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 分布:行于脉内,分布全身。 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二、气
4.卫 气
生成:来源于水谷精微中活力最强的部分。 分布:行于脉外,分布于皮毛、肌肉、胸腹 等。 功能:①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减退、血行瘀滞、水液停聚。
2.温煦作用: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
驱除寒冷。
病理—畏寒肢冷、脏腑功能减退、血液津液
运行迟缓。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二、气
3.防御作用: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的作用。
病理: 人体抗病能力下降,易罹患疾病。

中医补气生血法.docx

中医补气生血法.docx

中医补气生血法补气生血法,是针对气不生血而设。

人之一身,无非气血耶。

气血的化生,有赖于脾胃,脾胃俱旺,纳化有权,则“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灵枢决气篇》)“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不断,化生于脾。

”(《景岳全书》)诸因导致脾胃虚弱,化源不继,生血物质减少,脏腑失濡,则心悸,怔忡,贫血生焉;尤其在妇科当中,更易变生它证。

诸如闭经,不孕,缺乳等作矣。

可见,气血一亏,诸病生矣。

补气生血法,应以补气为主,因“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

”(《脾胃理论与临床》)。

故本法组方应重用大剂之黄芪,党参大补脾胃之气,以资生血之源,配以当归养血和营。

《内外伤辨惑论》的当归补血汤,则是补气生血的佳例。

是方药虽两味,妙在黄芪 30 克,当归 18 克。

立方之意重在补气,气旺则血生,血充则阴阳自调,诸证自能消除。

益气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是针对脾虚血瘀而设。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俱旺,则元气充足,气旺血行,不致发生瘀血。

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则血行缓慢,由滞致瘀。

对于气虚血瘀的治疗,不能一味活血,通脉,破瘀。

若一味活血祛瘀,“往往病犹未去,而形已先伤。

”(《医学衷中参西》)两之法,在健脾益气的基上,佐以活血祛瘀之品,才是相得益彰的良法良方。

故本法常用人参、黄芪、当、赤芍、川芎、桃仁、白、茯苓、桂枝、甘草等成方。

代表方如《氏医通》的浚血丸(欠)《医林改》的阳五(北芪、当、川芎、桃仁、花、赤芍、地)脾益法脾益法,是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九不利而。

盖九者,眼,耳,鼻,口,前后两阴是也。

人之九,与五六腑有着极密切关系,其生理和病理影响,也与某一或某一腑之循行属某一苗有关。

如目肝,口脾⋯⋯等,已成中医整体恒。

脾胃有九,从《内》首言脾“不及令人九不通”之后,代医家从脾胃角度出,苗病的辨治多有,其中尤以李垣之,并言“脾胃虚九不通。

”另辟九病整体治之途径,丰富和展了九病的治手段和方法。

近代用脾胃理指九病的治,床适亦日益大,且多有良效,成中医整体念和脾胃理相交融,合内外形,度而治,富有特色的内容。

中医理论气血对人体的重要性

中医理论气血对人体的重要性

中医气血对人体的重要性人们常说“人活一口气”、“三寸气在”等等,这里所说的“气”,实际上是指人的生命活动,也是中医所说气的基本含义。

确切地说,人体的气是指推动人体生命运行的能量,它有很强的活力,能在人体内运行不息而又无形可见,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气难以用肉眼观察到,所以说它“无形”。

气在体内运行不息,从而推动和调控着人的呼吸、心跳、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进行。

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所在,气是生命的表征。

气是由精化生的。

人体之气由三部分组成,即先天之气、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亦称“天气”)。

所以《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真气,即人体的一身之气;天,在此应含有先天之气的“天”及天气之“天”两层意思;谷气,则是水谷之气的简称。

人体之气的生成,需要通过多个脏腑,特别是肾、脾、胃、肺三脏功能的综合作用。

如先天之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而先天之精藏于肾,故有“先天之气在肾”之说。

先天之气的生成,与肾主藏精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称肾为“生气之根”。

水谷之气由水谷之精所化生。

饮食物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运化始能化生水谷之精,因而水谷之气的生成与脾胃的纳运功能关系十分密切。

《内经》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就是对脾胃功能重要意义的强调。

所以,脾被称为“生气之源”。

自然界的清气,不仅要依靠肺的呼吸作用才能源源不断地进入体内,同时,肺吸入的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而成的“宗气”,聚积在胸中以后,也需要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才能布散到周身上下,以发挥其生理效应。

因此,肺被称为“生气之主”。

总之,人体之气的生成,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来源要充足,或者说要有足够的原料,这就需要先天禀赋充足、后天饮食营养丰富,以及吸入的自然界清气源源不断;二是肺、脾(胃)、肾三脏的功能正常且配合协调,才能保障气的来源充足。

三脏之中,又以脾、肺两脏的功能更为重要。

《中医养生_之气血》课件

《中医养生_之气血》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中医养生_之气血》ppt课件

CONTENTS
中医对气血的理解气血不足的症状与调理中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中医养生的实践与案例

01
中医对气血的理解
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人体内的气和血两种物质。
“气”在人体中起到温煦、推动、防御、固摄等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
养气之法,调情志
情志的调节对养气至关重要。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以免耗伤正气。同时,适当的运动和娱乐活动也有助于调节情志,保持心情愉悦。
养气之法,调饮食
合理的饮食是养气的关键。中医认为,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能够补益或耗伤人体的气。因此,应选择适当的食物,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以免耗伤正气。
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种传统的健身运动项目,通过八个简单的动作来调和气血、舒缓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循环。长期坚持练习八段锦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通过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改善了疲劳和失眠的问题。
案例一
一位老年人通过太极拳锻炼,改善了气短和乏力等症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案例二
一位女性通过食用红枣、枸杞等食物,缓解了月经不调的症状。
案例三
THANKS
感谢观看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01
中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养气之道,顺应自然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运动变化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养气应遵循自然规律,保持气机的平衡与调和。
养气之法,调作息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养气。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使气得以充分休息和恢复。

气血通的原理

气血通的原理

气血通的原理气血通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被认为是健康和疾病的关键要素之一。

中医认为,气和血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也是维持生命活动和运行的重要能源。

气血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和机能状态。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详细探讨气血通的原理和作用。

一、气血的概念和作用中医认为,气是一种无形的物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

气分为天然气和内气两种类型,天然气通过呼吸吸入体内,而内气来源于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气的作用主要有推动血液循环、温煦脏腑、抵御外邪等。

血是一种有形的物质,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构成。

血液在体内循环输送氧气、养分和各种生化物质,同时还具有温养脏腑、调节体温、抗病毒等功能。

气血是密切相关的,互为生命活动的基础。

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行。

只有气血相互协调、相互通畅,才能维持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保持健康。

二、气血通的意义气血畅通不仅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而且也是中医理论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核心要素。

气血通畅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 保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需求: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源,通过循环输送养分和能量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只有气和血流动畅通,才能保证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维持生命的不断运行。

2. 保持脏腑功能的平衡:中医认为,气和血是脏腑功能的重要基础。

气的充盈通过活化脏腑的功能,而血的滋养则保证脏腑的正常代谢。

气血通畅有助于调节脏腑功能的平衡状态,维护人体健康。

3. 保持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稳定:中医认为,气血畅通与心理情绪的稳定有密切关系。

气血通畅可以帮助调节心理情绪,使人保持心情愉快,增强人体的抗压能力,防止情绪失调及相关的心理疾病的发生。

4. 预防和治疗疾病:中医认为,身体的疾病往往与气血阻滞有关。

气血不通是疾病发生的先兆,而气血通畅则是疾病康复的前提。

通过调理气血的运行,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促进康复。

三、气血通的原理气血通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调节和促进气的运行和血液循环,从而维持人体内外的平衡状态。

中医气和血的相互转换

中医气和血的相互转换

中医气和血的相互转换气和血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两个要素,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关于气和血的概念、相互转换的机制以及保持气血平衡的方法。

一、气和血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气和血被视为形与神的基础,是构成人体的两个重要物质。

气是指人体内的活动力量,包括了精气、营养气和防御气,它们通过经络系统在全身运行。

血则是滋养和濡养全身组织器官的物质,包括了营养成分和氧气。

气的运动需要血液的滋养,而血的循环也依赖于气的推动。

二、气和血的相互转换机制1. 气化血:中医认为,脾胃是气化血的重要器官。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共同完成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转化。

通过脾胃的作用,营养物质中的精气得以提取出来,转化为气。

这种气通过肺脏的呼吸作用,将氧气与人体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结合生成气化血。

2. 血生气:血是由气化而来,而血也可以生成气。

在中医看来,心脏是血生气的主要器官。

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血液得以循环流动,同时心脏也起到了将血液中的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的作用。

因此,心脏的正常功能对于血液中气的生成至关重要。

三、保持气血平衡的方法为了保持人体内气和血的平衡,中医提出了一系列的养生方法。

1. 调节饮食:合理饮食对于气和血的生成至关重要。

中医建议食用新鲜、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谷类、蔬菜、水果等,以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同时,饮食要有节制,避免过食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2. 保持情绪稳定:情绪波动会影响气血的生成和流动。

中医认为,愉快的情绪有助于气血顺畅运行,而消极情绪则会导致气滞血瘀。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维持气血平衡至关重要。

3. 锻炼身体: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

中医推荐选择适合个人体质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可以增强体内的气血运行,提高人体免疫力。

4. 中医调理:根据个人体质和气血状况,可以寻求中医师进行针灸、推拿、草药等中医调理。

中医疗法通过调整经络气血运行,促进气血的相互转换和平衡。

中医学基础,脏腑间的关系

中医学基础,脏腑间的关系

肺司呼吸
吸入自然界 清气 化生水谷 之精气 输布排泄水液
聚于 胸中
生成 宗气
脾主运化 肺通调水道
水液代谢正常 脾运化水液
吸收输布水液
6、肺与肝
肺气
主清肃下降
主疏泄升发 一升一降,全 身气机调畅
肝气
7、肺与肾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 水液正常 输布排泄
肾主水(为主水之脏)
肺司呼吸(为气之主) 肾主纳气(为气之根) 共同完成 呼吸运动
维持精神情志 活动正常 调节情志活动
4、心与肾
心火
下 降 上 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肾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
肾水 例:患者,男,45岁。心烦不寐,眩 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舌红少津, 脉细数。其病变所在脏腑是 A.心、脾 B.肺、肾 C.肺、 肝 D.心、肾 E.肝、胃
心肾不交
5、肺与脾
例: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A.心、肺 B.心、肝 C.肺、 脾 D.肝、肺 E.肺、肾
病理
肺虚推动无力——气虚便秘,大便艰涩不行 气虚不固,清浊混杂而下——大便溏泄
脾与胃 胃主受纳——为脾运奠定基础
纳运协调
脾主运化——为胃纳提供能源 生 升降相因 理 胃主降浊——浊阴下降,虚实更替 脾主升清——转输精气,上输心肺
脾性恶湿——脾阳健则能运
燥湿相济 胃性恶燥——胃阴足则能纳
脾与胃 胃纳不佳,影响脾的运化与升清——腹胀泄泻 纳运失调 脾失健运,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胃脘胀痛 病 升降反作 理 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湿易犯脾,困遏脾阳,影响胃纳 燥湿不济 热易犯胃,灼伤胃津,影响脾运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小便不利
遗尿、尿失禁

中医关于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关于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关于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气和血的关系气属于阳,血属于阴。

具体地说,存在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四个方面的关系。

1.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血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气化功能。

2.气能行血血属阴而主静。

血不能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

3.气能摄血摄血,是气固摄功能的具体体现。

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如果气虚而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可导致各种出血的病证,即是“气不摄血”。

4.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气属阳,津液属阴。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温煦、推动和固摄作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不仅依附于血,且亦依附于津液,故津液亦是气的载体。

1.气能生津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和脾的运化水谷精气。

2.气能行(化)津津液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由于脾气的“散精”和转输、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才能促使津液输布于全身而环周不休,使经过代谢的多余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津液的代谢才能维持生理平衡。

3.气能摄津津液的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

同时,维持津液代谢的正常平衡,也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

4.津能载气津同血一样,亦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血和津液,都是液态样的物质,也都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与气相对而言,二者都属于阴。

血和津液之间亦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在生理上,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病理情况下,血和津液之间也多相互影响。

如:在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可渗注于脉中,以补偿脉内血液容量的不足;与此同时,由于脉外之津液大量渗注于脉内,则又可形成津液的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病理现象。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

第八单元气、血、津液第一节气一、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1.来源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并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此三者结合起来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2.气的生成(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化生元气。

(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胃相合,接受容纳饮食,腐熟运化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之气。

(3)肺为生气之主:肺为清虚之脏,主司呼吸,吸清呼浊,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体现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中。

如肺主呼吸,有出有入,有宣有降,肺主呼气(出),肾主纳气(入),心火下降,肾水升腾,以及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协调状态,称为“气机调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气是活动能力极强的精微物质,对人体生长发育、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液的循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能起激发和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人体体温的恒定,各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等生理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气的温煦作用;血和津液在体内不停地运行,也依赖气的温煦和调节,故古人说“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如果体内气虚,温煦作用失常,便会引起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行滞缓、津液凝聚等病变。

3.防御作用气具有防御和抵抗各种邪气的功能,表现在: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

气的防御功能,是通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而体现的,故《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

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

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而气血则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

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本文将从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关系、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机制、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疗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关系中医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像网状一样分布在人体内,相互交错,彼此相连。

中医经络主要由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别络等组成,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气血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气血的滋养和推动。

当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机制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机制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气血的运行、脏腑的协调、经脉的相互作用等。

首先,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血是从脾胃中摄取的食物转化而来,经过五脏六腑的协调作用,最终输送到身体各部位。

其次,经脉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气血运行的重要机制之一。

不同的经脉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此外,情志、气候、饮食等因素也会影响气血的运行,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三、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疗法中医经络与气血运行的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疗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

针灸是通过针刺穴位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是通过按摩穴位来调节气血的运行,促进脏腑的协调;拔罐是通过刺激经络来促进气血的运行,达到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作用;艾灸则是通过燃烧艾叶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等作用。

除了以上疗法外,中医还注重调理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中医气血学说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中医气血学说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中医气血学说展开全文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营养人体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宜充足协调、运行正常。

若因某些原因,可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频率加快,工作压力、精神压力等增大,气血虚弱、气血失调及亚健康状态的病症时常出现,特别是女性,加上特有的生理特点,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以及更年期的影响,更容易出现气血失常的表现。

只有气血旺盛,才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

健康是财富的根本,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做到未病早防,有病早治。

气和血关系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医理论认为:气血不足,用补法;气血失调,用治法。

因此仅仅补是不够的,必须补气结合,调根治本。

下面就气虚、血虚、气血俱虚,气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以及现研究进展,进一步阐述,希望对您有一定的帮助。

气血病的证候,一方面为气血亏虚,主要有气虚、血虚,属虚证的范畴;一方面为气血运行失常,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一般属实证的范畴。

临床尚有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脱等证,一般是气、血虚特殊表现;所谓气逆、气闭,一般属气滞范畴;所谓血热、血寒、实际即血分的热证、寒证。

一、气虚类证气虚类证包括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

气虚证是指元(真)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气虚证见少气懒言,声音低微,呼吸气短,神疲乏力,或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嫩,脉虚等。

气虚证的形成,常由久病、重病或劳累过度,而使元气耗损;或因先天不足、后天饮食失调,而使元气生成匮乏;或因年老体弱,脏腑机能衰退而元气自衰等导致。

由于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故出现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气虚不能上荣,则头晕目眩;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肤表,故为自汗:“劳则气耗”,所以活动劳累后诸症加重;营气虚不能上承于舌,故舌淡嫩;气虚鼓动血行之力不足,故脉象虚弱。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津液 水谷精微 脾胃 气推动和激发
生理、病理及治疗
脾胃气健旺,化生有力 脾胃气虚弱,化生无力
津液充足 补气生津
津液不足
(二)气能行津
含义:气是津液在体内输布运行的动力。
脾的散精转输
肺的宣发肃降
肾中精气蒸腾气化
肝的疏泄
病理及治疗
气虚 气滞
补气以利水 水停,“气不行水” 行气以利水
(三)气能摄津
含义:气的固摄作用控制津液的排泄。 脾、胃、心、肺脏腑之气的直接参与
气为血之帅
生血

行血
摄血
血为气之母

养气 载气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生血之气,荣气也。荣盛即血盛”
营气直接参与血的生成 气及其气化功能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脾、胃、心、肺脏腑之气的直接参与
含义 表现
气充盛则血液充足 气虚亏则血虚
治疗
配合补气治疗血虚。
《温病条辩》:“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
含义:血和津液在全身循环,输布过程中,津与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
含义:气的运行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会漂浮失
津液 水谷精微 脾胃 气推动和激发
肝的疏泄
散而无所归。
津盛则气有所归,津盛则气盛
气存于血中,依 含义: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依赖
含义:津与血都是由中焦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生成。 气充盛则血液充足
含义
1、机体对气需求时,血中清气和营气释放 2、血营养着器官,使化气的功能更活跃
病理及治疗 血虚,气失去充养
气虚 养血益气
2.血能载气
肾中先天之精
化为元气
含 义 脾气虚,无力固摄血液
《温病条辩》:“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

中医“血”与“气”的关系

中医“血”与“气”的关系

中医“血”与“气”的关系一、“血”与“气”气与血同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属阳,无形而主动,具有温煦、推动、固摄、气化等作用。

血属阴,有形而主静,具有滋润、濡养等作用。

气与血,一阴一阳,相互维系,气血平和,则能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反之,血气不和,则百病乃生。

二、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指气对血有化生、推动、统摄等作用,具体表现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1.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指气参与并促进血液的生成,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气充则化生血液功能强,血液充足;气虚则化生血液功能弱,易于导致气血两虚的病变。

临床治疗血虚病证,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即是气能行血理论的应用。

2.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指气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作用。

气行则血行,血液必须依赖于气的推动才能运行不息,流布至全身。

临床治疗血液运行失常的不同病证,可用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即是气能行血理论的应用。

3.气能摄血气能摄血,指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脉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中。

临床采用补气摄血方法,以在止血的目的,即是气能摄血理论的应用。

三、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指血为气的物质基础,并作为气运行的载体,具体表现为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1.血能养气血能养气,指血对气具有化生作用,气的生成离不开血液的化生和我濡养。

临床上血虚日久者,往往兼有气虚的表现,治疗宜养血兼以补气。

2.血能载气血能载气,指血液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液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布于周身。

治疗诮采取益气固脱和止血补血的方法,以达补气、固脱、止血之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第五单元精、气、血、津液细目一:精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之精的概念与古代哲学中的精概念有严格的区别:人体之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古代哲学的精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

2.人体之精的功能①繁衍生命②濡养作用③化血作用④化气作用⑤化神作用3.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细目二:气1.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人体之气的生成①生成之源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水谷之气:水谷之精化生后天之气(宗气)J I清气:来源于自然界②与气生成的相关脏腑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1)人体之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气自内向外的运行入:气自外向内的运行气运动的意义之气、谷气、清气的布散全身。

精、血、津液在体内的运行。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与自然相联系和适应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具体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气机是降中寓升。

一般规律: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

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称作“气机不畅”;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作“气陷”;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称作“气脱”;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称作“气闭”。

(2)气化的概念和形式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形式:精的生成、精化为气、精化为髓、精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是人体的生命之源,但是中医和西医中关于血的概念是不同的,而且在中医中气血是相连的,他们之间有哪些关系呢?
中西医分析“血”的概念
西医认为血是由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及其他蛋白质、电解质所组成的。

血之所以是红色,是由于红血球中含有血红蛋白,而铁元素是血红蛋白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因此补血就要补铁。

经过科学测定,每100克干红枣的含铁量平均只有2毫克,因此从西医角度来看,红枣没有多少补血价值。

中医也认为“血”是一种运行在血管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体。

不同的是,中医中常常将“气”与“血”并称,认为血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在脾胃中运化的水谷精气。

脾胃在血的生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有“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的说法。

而红枣可以健脾养胃,促进血的生成,自然就可以起到补气血的效果了。

民间常说的红枣补血,准确来说,指的应该是补“气血”。

中西医专家谈血的作用
谈到血的作用,首先要说说血是怎么运行的。

血形成之后,贮藏在肝中,称为“肝藏血”,再通过心的推动,流动于全身脉中,称为“心主血脉”,脾能控制血的运行,防止血溢出脉外,称为“脾统血”。

血就这样循环往复地运行在脉中,营养和滋润着全身,使得人脸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肌肤毛发光滑亮泽,显得有精神。

如果血不足,亏虚太多,就会“血虚”,人就容易面色苍白,嘴唇、指甲的颜色暗淡、头晕眼花、失眠乏力。

这时,就需要用四物汤、人参养荣汤等来补血。

如果血运行得不流畅,受到阻碍,就容易“血瘀”。

局部的血瘀会出现肿胀、针刺般的疼痛,全身性的则会脸色发黑发暗,舌头发紫或有黑色的斑点,皮肤像鱼鳞一样,呈现出褐色,粗糙、干燥。

要改善这种状况,就得用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

如果血受到热毒入侵,运行速度过快,就会发生“血热”,出现皮肤潮红、手脚心发热、心烦意乱甚至局部出血的症状。

这时就需要分析引起血热的具体原因,根据个人体质辨证后清热止血。

中医中气与血的关系
气和血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常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来概括两者间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说的是气能生血、行血和摄血。

气能生血,是因为脾胃是生产血的地方,脾胃之气健旺,造血能力强,血就容易充足。

所以血虚的人,除了吃补血的东西,还得搭配上有益气作用的东西。

气能行血,说的是血液的运动,有赖于气的推动,具体表现在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等方面。

气的运行遇到了阻碍,也会影响到血的运行。

气能摄血,指的是脾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使其正常运行于脉内,而不是溢出脉外造成出血。

“血为气之母”,说的是血能载气、养气。

血是气的载体,气存在于血中,依附于血才不至于涣散,又跟随血运载到全身。

血还能不断为气的运行提供营养,达到养气的作用。

如果把人体看作是一家公司,那么可以把气看作是资金,血是员工。

资金充足,就能招聘到足够的员工(生血),给员工丰厚的待遇,激励员工更好的工作(行血),防止员工跳槽(摄血);员工们拿着资金(载气),通过自己的工作,又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养气)。

一家公司,如果资金和员工出了问题,自然会运转不良;对人体来说,气血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